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33
全民健身概论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 了解《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颁发的社会文化背景, 熟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第二期工程的基本内容和工作重点, 明确已取 得的成绩, 认识全民健身活动实施以来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 掌握构 建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方力量、 两个工程、 三个环节、 三项制度、 四个重点、 四个差异)。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利 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全民 健身活动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根本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全民健身活动的地位就越 重要作用就越显著实施国务院批准颁布的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 展的重要举措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采取整体规划逐步实施的方式进 分阶段分步骤地逐一达到目标最后全面实现其目的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 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二章 54

description

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 根本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经济越发展, 社会越进步, 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 全民健身活动的地位就越 健身活动伴随着经济、 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展的重要举措。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采取整体规划, 逐步实施的方式进 教学要点 54 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体育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中, 群众体育占有重 要》 的颁发实施, 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 身计划是一项国家领导、 社会支持、 全民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 是与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面向21世纪的体育发展战 主义经济与发展对人民整体素质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分析了全民健 55 第 二 章

Transcript of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Page 1: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 了解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颁发的社会文化背景,

熟悉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第二期工程的基本内容和工作重点, 明确已取

得的成绩, 认识全民健身活动实施以来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 掌握构

建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方力量、 两个工程、

三个环节、 三项制度、 四个重点、 四个差异)。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增强人民体质, 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是利

国利民、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事业。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全民

健身活动伴随着经济、 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根本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经济越发展,

社会越进步, 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 全民健身活动的地位就越

重要, 作用就越显著。 实施国务院批准颁布的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

展的重要举措。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采取整体规划, 逐步实施的方式进

行, 分阶段分步骤地逐一达到目标, 最后全面实现其目的。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

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二章

54

Page 2: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 二 章

第一节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和现状

一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

(一)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颁发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体育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中, 群众体育占有重

要位置。 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群众参加

体育锻炼的环境和条件逐步改善, 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 人民

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但也要看到, 随着我国改革和发展进

程的不断加快,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国民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我国群众体育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全

民健身工作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995年6月20日, 国务院颁发了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 (国发

〔1995〕 14号)。 国务院在颁布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的通知中明确

提出:“为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 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 发展群众体育。” 全民健

身计划是一项国家领导、 社会支持、 全民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 是与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面向21世纪的体育发展战

略规划。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提出了我国群众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

路, 确立了到20世纪末和2010年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奋斗目

标, 是新时期我国全民健身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是

在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 在深入总结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

础上, 在不断深化体育改革的实践中,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

健身需求而提出的国家发展社会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 《全民健身计划纲

要》 的颁发实施, 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

旨, 集中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增强体质、 提高生活质量的共同愿望, 全

面体现了党和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一贯方针。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概述了全民的体质与健康状况, 阐明了社会

主义经济与发展对人民整体素质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分析了全民健

身工作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现状, 明确了20世纪末至

2010年全民健身工作的奋斗目标与任务, 确定了以全国人民为对象、 以

55

Page 3: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① 该资料引用郭敏同志在2000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www.chinasfa.net/

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的工作范围, 制定了实施工作的对策、 措施和步

骤。

(二) 全民健身计划的阶段划分和目标

从1995年至2010年的16年中分为两期工程。 第一期工程为1995年至

2000年, 相当于 “九五” 期间。 在这6年间又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95年至1996年), 目标是 “进行宣传发动改革试点, 初步掀起一个全

民健身活动热潮”。 第二阶段 (1997年至1998年), 目标是 “通过重点实

施, 逐步推进, 形成崇尚健身, 参与健身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 第

三阶段 (1999年至2000年), 目标是 “全面展开全面健身计划的各项工

作并普遍取得成效,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二期工程为2001年至2010年, 即 “十五”、 “十一五” 期间。 再经过

10年的努力,“把全民健身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

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实现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确定的到2010年的奋

斗目标。

二 全民健身活动取得的成绩

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的第一期工程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一) 各级党政领导更加重视全民健身活动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是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一项

增强国民体质的系统工程和跨世纪的发展战略规划, 得到了党和国家领

导人的高度重视。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听取有关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实

施工作的汇报, 并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江泽民强调指出,“体育工作的中

心任务、 重要任务就是保证人民身体健康”, 要 “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

身体素质”。 1997年8月16日, 他为体育工作题词:“全民健身, 利国利

民,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进一步明确了体育工作的任务, 并对 《全

民健身计划纲要》 的实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到1999年, 全国各省 (区、 市) 都成立了由政府领导同志挂帅, 各

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全民健身工作领导机构, 大部分行业体协也成立

了组织机构。 据统计, 地市级的领导机构占地市总数的98%以上, 县级

的领导机构占县总数的95%以上, 许多街道、 乡镇也成立了领导或协调

机构。 一项对四川省贫困县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研究表明, 11个贫困县

56

Page 4: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 二 章

① 此项研究为陈宁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川南贫困县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

证研究》 (98CTY001), 其成果2001年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② 《张发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国家体育总局网站, www.sport.

gov.cn/

都建立了全民健身的组织领导机构。

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把全民健身

工作作为当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列入了 “九五”

计划和为群众办的好事、 实事之一, 强化了政府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

职能。

(二) 群众的健身意识在多种形式作用下日益增强

为了有效地推动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的实施, 从1995年至今, 通

过每年举行一次 “全民健身宣传周” 活动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 有效地

增强了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 据统计, 1996年全国有近3亿人次参加全

民健身宣传周活动。 北京、 天津、 上海、 河北、 山西、 湖南、 甘肃等省

(市), 为加大宣传效果, 把 “宣传周” 的形式、 内容扩展为全省 (市)

规模的体育节、 体育艺术节、 全民健身体育节等, 使之影响更大, 参与

的人数更多。 沈阳市还成功地举办了亚洲体育节, 全国妇联会同国家体

育总局在全国开展了 “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农业部、中国农民体协会同

国家体育总局已连续多年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 国家体育总局成功

地举办了两届非奥运项目的全国体育大会, 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

的广泛开展。

据统计, 到2005年, 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 (7岁~

70岁) 的33.93%, 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靠前的水平。 在一些经济发达

地区, 全民健身活动已经融入市民生活起居当中, 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

方式。 崇尚健身, 广泛参与体育活动, 已经成为新世纪、 新生活的标志和

崭新的社会时尚。

全民健身活动既有形成制度的大型群体竞赛, 也有社

区、 居 (家) 委会、 家庭等的小型、 经常性群体活动, 形式多种多样, 内

容丰富多彩, 群众参与广泛。 据了解, 不少地区还将体育健身与生产、 生

活结合起来, 既有效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又

有利于占领文化体育阵地, 促进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三) 群众体育工作队伍日益壮大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的实施, 促进了群众体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据2001年对24个省 (区、 市) 调查结果表明, 省级体育行政部门中群众

57

Page 5: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体育干部的数量占干部总人数的比例由1995年的12郾3%上升为14郾6%。 在

省、 地、 县体育事业单位中, 从事群众体育的人员也在增加, 据对23个

省 (区、 市) 的调查统计, 提高了2郾1个至5郾5个百分点。 省级体育总会

中的专职人员增加了8郾2%, 兼职人员则有更多的增加, 在群众体育协会

中, 省级专兼职人员分别增加62%和14郾1%。 此外, 乡镇、 街道专职体

育工作人员都有较大幅度增加。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是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 到

2001年,全国已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余万人,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体育

行政管理人员为主导, 以体育社会团体人员和乡镇、 街道体育干部为主

线,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群众体育工作队伍。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生力军, 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的一支重要力量。 到2004年底, 全国具有技术等级称号的各级各类社会体

育指导员430�491人, 其中国家级2183人, 一级36�355人, 二级134�714人,

三级257�239人。

资料来源:《中国全民健身发展10年(1995—2005)》,国家体育总局。

(四) 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网络正在形成

随着体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体育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逐步

形成了中央、 省、 市 (地)、 区 (县)、 街道 (乡镇) 的体育社团的层次

结构, 基本覆盖了全国城乡的广大地区。 据对26个省 (区、 市) 调查统

计, 省以下有各级体育社会团体53 220个, 团体会员212 959个, 个人会

员8 664 455人。 与1995年相比, 除了数量有增加外, 团体种类增加了52

种。

体育社团类型结构包括了体总、 群众体协、 项目体协、 行业体协

等。 在全国53 200个体育社会团体中共有308种, 比1995年增加了20种。

在省级, 达到了199种。 城乡社区体育指导站和活动点是群众体育健身

活动的基本阵地。 据对全国25个省 (区、 市) 调查统计, 到2000年全国

城市和乡镇共有体育指导站137 269个, 在指导站参加活动的人数共计

11 879 759人, 与1995年相比, 指导站增加了369郾5%, 参加活动的人数

增加了118郾4%。 最显著的是县的体育指导站, 由1995年的10 292个增至

99 531个, 增加了8郾7倍。 我国社会体育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体育社会团

58

Page 6: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 二 章

体为线, 以基层体育指导站、 活动点为点的点线结合、 覆盖面广的社会

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

到2005年,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有单位会员154个, 其中全国性单项

体育协会60个, 省 (区、 市) 体育总会37个, 行业体协27个, 其他体育

组织30个。 到2004年底全国城市和乡镇共有体育指导站20余万个。

资料来源:《中国全民健身发展10年(1995—2005)》,国家体育总局。

(五) 全民健身活动的场地和经费逐年增多

为了解决群众健身场地不足和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设施为全民健身服

务, 1996年原国家体委下发了 《关于加快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

知》, 截至目前, 全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615 693个中, 绝大多数公共体

育场馆已向社会开放。

1997年, 原国家体委党组决定, 从中央提存的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提

取60%用于发展群体事业, 其中相当大一部分用于购置器材与设施建设

的 “全民健身工程”。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 1998年和1999年共建 “全

民健身工程” 1182个, 分布在全国77个城市, 911个社区, 其中健身路

径1426条, 其他体育设施1089个。 2000年总局又拿出3240万元, 兴建第

三批 “全民健身工程”, 其中 “全民健身路径” 近800条。 三年累计, 国

家体育总局建设 “全民健身路径” 2200余条。 据统计, 各省 (区、 市)

自己投资建设的路径7000条左右。 其间, 还通过创建体育先进县活动,

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投入建立 “两场一房一池” 的资金, 以及社会、 集

体和个人兴建体育场馆、 设施的投资, 其数额就更加可观。 这些建在群

众身边的体育设施, 既大大方便了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又有效地缓

解了体育健身场地、 设施的不足。 群众说这是 “政府为老百姓办的好

事、 实事”, 称之为 “民心工程”。

这几年国家给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一个好政策, 发行体育彩票并把彩

票公益金中收入部分的60%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上, 使得各级群体经

费逐年都有增加,国家和地方共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约3亿元。 许多群体

干部表示一定要把彩票公益金用好, 特别是要把这些取之于民的体育彩

票公益金真正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上,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59

Page 7: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到2004年底, 国家体育总局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共在城市和农村乡

镇兴建全民健身工程5627个,匹配全民健身路径23 319条、乒乓球台5 920

个、篮球架13 790副、体质测试器材2 820套。 对“老少边穷”等经济欠发达

地区实施“雪炭工程”141个;建设了59座示范性全民健身中心和2134个青

少年体育俱乐部。这些建在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既大大方便了群众参加

体育健身活动,又有效地缓解了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不足。

资料来源:《张发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国家

体育总局网站,www.sport.gov.cn/

(六)全民健身活动的管理迈上法制化

依法治体、依法行政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一项十分重要的

工作,在各级人大、政府的重视下,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努力下,这项工

作成果显著。 据统计,在1995年至1999年的五年间,国务院和国家体育总

局出台法规性文件21项,相当于1989年至1994年的3郾5倍。 各省(区、市)人

大颁布了地方法规24项,各省市政府颁布地方规章和规章性文件67项,颁

布的数量分别都接近1994年的5倍。 各省(区、市)体育行政部门的立法意

识、立法能力、立法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五年来,制定的法规性文件也有

较大幅度的增加。法制的建设和完善把发展和管理群众体育,推动全民健

身计划的实施逐渐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了有序发展。

有关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综合性法规, 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全民

健身的各项工作进行了总体性规定。 国家体育总局 2000年制定的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充分重视群众体育工作,

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 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增强人民体质这项基本任

务上”。中共中央、国务院2002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

育工作的意见》明确“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

的任务要求,提出要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

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体育工作一定要把提高全民族的身

体素质摆在突出位置。

在全民健身基本制度建设方面,《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

确规定了国家实施体育锻炼标准、体质监测、体质测定、社会体育指导员

等制度,中国政府又分别制定有关这些体育制度的单项法规。 2004年,又下

60

Page 8: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 二 章

发《关于坚持工间办法》、《健身气功管理暂行办法》、《健身气功活动站、点

管理办法》等,促进了各个运动项目在群众中的普及推广。

在全民健身物质条件保障方面,《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

体育资金、体育物资、体育场地设施等内容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包括对

违法或侵权追究法律责任的规定。 同时,中国政府还制定了专门性法规予

以保障。 最为重要的立法是国务院于2003年6月通过的《公共文化体育设

施条例》。 该法规规定了公共体育设施的性质及服务宗旨,从体育设施的

规划、建设、使用、管理及维护的各个环节,明确了政府的责任,对相关部门

提出了要求。 为了加强对体育彩票及其援建设施的管理和监督,国家体育

总局从1999年到2003年,先后发布了《体育彩票财务管理暂行规定》、《中国

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暂行规定》和《关于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援建

项目监督管理的意见》、《“雪炭工程”实施办法》。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十年来,中国各地的体育立法步伐不

断加快。 在全民健身立法方面,一方面在地方《体育条例》、实施《体育法》

等综合性体育立法和有关体育场馆保护、 体育市场与经营活动管理等法

规中,包括着对全民健身有关内容的规范;另一方面,还制定了一些专门为

全民健身或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法规。 比如:《深圳经济特区促进

全民健身若干规定》、《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江苏省全民健身条

例》、《湖南省全民体育健身条例》、《山东省全民体育健身条例》、《云南省

全民健身促进条例》、《哈尔滨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苏州市市民体育健

身条例》、《杭州市全民健身条例》、《武汉市全民健身条例》等。

资料来源:《中国全民健身发展10年(1995—2005)》,国家体育总局。

(七)全民健身活动的激励机制更趋完善

为表彰和鼓励基层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积极性, 推动全民健身工作

的开展, 从中央到基层运用激励机制并逐步成为制度, 形成一套表彰体

系。 1995年至2000年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体委)命名了三批全国体

育先进县共306个,命名了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共322个,表彰了获全民

健身宣传周优秀省(区、市)77省次、优秀单位2283单位次;同教育部(原国

家教委)联合表彰了推行《纲要》先进单位497个、先进工作者987名,表彰

全国群众体育先进省、市12个,全国群众体育进步省、区5个,全国群众体

育先进单位2994个,先进个人2307名;同农业部、中国农民体协联合表彰

61

Page 9: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1086个;同国家民委联合表彰了民族体育

模范集体55个,模范个人35人。 据统计,1995年至2000年省、地、县三级共

进行了14 013次表彰活动,共表彰先进个人158 819人、先进集体147 945个。

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期间进行的评选表彰工作, 在原有先进单

位、先进个人表彰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优秀全民健身中心”、“优秀体育公

园”、“优秀体育活动站 (点)”、“优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全民健身好家

庭”的评选表彰。

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对100所学校进行“国家级体育传统

项目学校”的命名表彰。 2003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团中央制订了《全

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广活动实施计划》, 决定开展全国“健康少年”和

“健康青年”评选和竞赛活动,开展“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示范单位”评选活

动,对青少年体育工作形成了新的推动。

1995年至2005年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体委)命名了三批全国

体育先进县,共306个;命名了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709个。 表彰了获得

全民健身活动周优秀省(区、市)94省次、优秀单位2648单位次。 表彰全国

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994个,先进个人2988名;与农业部、中国农民体协联

合表彰“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1617个;与国家民委联合表彰了民

族体育模范集体111个、模范个人70个。

资料来源:《张发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国家

体育总局网站,www.sport.gov.cn/

(八)群众体育健身逐步走向科学化

1997年,原国家体委在推行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的基础上,在全

国19个省(区、市)建立了成年人体质监测中心和150个监测片、436个监测

站,首次对18岁至60岁的成年人进行体质测试与评定。 被测的成年人中,

有71郾4%的人达到了合格级以上的标准,从而进一步了解了我国成年人体

质的状况。 2000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3岁至69岁的国民中开展体质监

测工作,以获取本世纪末中国国民体质状况的基本数据,以便有针对性地

对群众体育健身进行科学指导,改善和增强国民体质状况。为满足群众对

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国家体育总局还在全国征集并组织编写了《中华体

育健身方法》 1卷~4卷, 向社会推出健身方法177种。 同时, 编制推广第

62

Page 10: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 二 章

八套广播体操, 为引导广大群众科学健身,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从1995年至今, 国家体育总局已经连续11年在每年6月10日所在的

周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周” 活动, 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了

以青少年儿童、 妇女、 农民、 职工、 老年人等人群为主要参与对象的

“五个亿万人群” 健身展示活动。 为满足不同人群健身需求, 十年间,

体育行政部门还有目的、 有计划地整理、 推荐和组织专家创编健身方

法, 引导群众科学健身。 以广播体操为代表的大众健身方法活跃了群众

文体生活, 深受群众欢迎。 2005年开展第二次中国国民体质监测,大多数

省、 区、 市也都同时进行开展本地的体质监测工作。 同时 ,还积极借助

有关科研院校力量开展群众体育课题研究 ,完成了 《学生体质健康标

准》、《普通人群锻炼标准》 的研制。

资料来源: 《中国全民健身发展10年(1995—2005)》, 国家体育总局。

(九) 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学校体育得到了加强

近几年来, 国家体育总局积极配合教育部改革学校体育, 修订 《国

家体育锻炼标准》, 将实施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工作作为学校体育考

试的一项内容; 会同教育部共同制定了 《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 等法规文件, 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素

质教育, 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1999年, 全国施行 《国家体育锻炼

标准》 的学校数达到82%, 比1994年提高3个百分点, 达到及格标准的

学生比例由1994年的89%提高到92%。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努力办好贯

彻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的示范校的同时, 数量由1994年的2郾39万所发

展为2郾45万所, 参加课余训练活动的学生由471万人增加到568万余人。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 加强了青少年学生校外体育

活动场所的建设。 2000年,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共6000

万元, 资助现有体育场馆创建了593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此项工作计划

逐年投入,滚动发展,以此构建我国青少年学生校外体育活动阵地并形成

网络。

在青少年体育工作方面,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

重要的组织形式。 到2005年 ,全国共有国家、 省 (区、 市)、 地 (市)、 县

63

Page 11: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市) 四级传统校1.5万余所 ,其中国家级100所、 省级2500多所、 地市级

7000多所、 县市级5000多所,经常参加体育传统项目活动的学生达到5000

万人左右。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中发挥了十分积极的

作用,成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一大“品牌”。 为向广大青少年提供更

多的活动场所,从2000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

工作,到2004年底共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2亿多元,加上各级体育行政部门

的配套资金近5亿元,在全国依托各级学校、 体校、 体育场馆、 拥有固定

场馆的单项运动协会和社区共创建俱乐部2134所 ,每年参加俱乐部活动

的学生达数亿人次。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已经成为了我国开展青少年体育

活动的主要阵地,被誉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朝阳工程”。

资料来源:《中国全民健身发展10年(1995—2005)》,国家体育总局。

(十) 全民健身活动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扩大了人们的消费范围, 促进了体育消费。 据

1996年的抽样调查统计, 人均年体育消费100元以上的只占总人数的

33郾32%, 到1998年全国体育消费总额已达到1400亿元, 基本上相当于人

均100余元, 其中城市消费总额1040亿元, 占三分之二以上。 据国家统

计局统计, 1997年我国每百户拥有体育健身器材2郾32件, 到1999年则达

到每百户3郾83件, 相当于1997年的1郾65倍。 近几年, 体育健身活动也带

动了一批产业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讲, 新开发一个体育项目就带动了一

些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轮滑活动的开展就带动了轮滑鞋、 滑板车、 滑板

的生产, 信鸽活动就带动了鸽环、 鸽饲料的生产。 群体健身又带动了健

身业的发展, 如北京市1998年体育经营场所已达5000家, 年营业额达6

亿多元。 甚至房地产业的开发和销售, 也受体育健身环境的影响, 凡有

便民体育锻炼场地和设施的, 房价都会大幅增加。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增强了人们的消费意识, 促进了体育消费。 全

民健身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 增强了广大群众的体育消费意识, 带动了

体育服装器材生产销售、 体育场地服务、 体育培训服务等体育产业的发

展。 2002年公布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第二次调查结果显示: 2000年参加

体育活动的人中有8.8%到经营性体育场馆进行过体育消费, 比1996年增

长0.2个百分点, 我国城乡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全年体育消费平均为397.42

64

Page 12: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 二 章

① 该资料主要引用郭敏在2000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www.chinasfa.net/

元。 据推算, 2010年中国的体育产业增加值至少可达281.2亿元。 发展全

民健身服务业的投资渠道呈多元化的趋势,个体与私营投资增幅较快,许

多健身娱乐性体育项目成为社会投资热点。 上海市用社会资金建设的经

营性体育场所有1475个。 北京市2002年体育产业增加值为52.9亿元。 近

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体育与消费观念的变化,针对不同群体

消费特点的各类健身组织和经营服务活动在很多城市发展迅速 ,涌现出

一批专门从事全民健身服务业的体育经营实体。 北京2000年体育经营场

所已达5000家 ,浙江省2000年各类从事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单位近5000家 ,

其中有3000家经营体育健身娱乐。 很多地方还开发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多

种户外旅游体育项目,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休闲需求。

资料来源:《中国全民健身发展10年 (1995—2005)》, 国家体育总

局。

三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基本经验与存在的不足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实施以来, 不仅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在探索群众体育改革,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群众体

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 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取得了有益的经

验。

(一) 国家领导,政府推行,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根本保证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由国务院颁布后,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推

行, 发挥了政府的领导职能, 体现出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

旨。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还把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纳入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

济建设计划中的总体规划,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小康建设的一项重

要内容, 列入各级政府任期目标、 政绩考核和评先表彰的重要条件。 这

从根本上保证了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的顺利实施。

(二) 深化改革, 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 是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纲

要》 的有效途径

在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的过程中, 有关部门一直把全民健身

计划放在国家改革、 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把握和运作。 探索与建立新时期

国家调控、 依托社会、 服务群众的充满生机和发展活力的群众体育管理

65

Page 13: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① “一二一工程” 是借用体育教学、 队列操练中的指挥口令, 以 “齐步走, 一二一”

这一富有体育特色、 生动鲜明的号令, 通过具体明确的要求内容, 向全社会发出全民健身第

一步的响亮号召, 动员国民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 第一, 对国民, 倡导做到:“每人

每天参加一次健身活动, 学会二种以上健身方法, 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 其目的是激

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 把体质与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二, 对家庭, 倡导做

到:“每个家庭拥有一件以上健身器材, 每个季度全家进行二次以上户外锻炼活动, 每个家庭

拥有一份 (册) 以上健身报刊图书。” 其目的是推进体育生活化进程, 逐步改善传统生活方

式, 促进家庭和睦幸福。 第三, 对社区, 倡导做到:“提供一处以上健身活动场所, 每年组织

二次社区范围的健身活动, 建立一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其目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建立, 扩大社区服务的范围, 促进社区服务的发展与完善, 使社区成为保障居民群众

体质与健康的基地。 第四, 对学校, 强调做到:“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 每年组

织学生开展二次远足、 野营活动, 学生每年进行一次身体检查。” 其目的是促进学校创造条

件, 改善当前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存在问题较多的状况, 保障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体制和运行机制; 探索与建立国家、 社会、 个人三者有机结合, 单位、

社区、 家庭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事业的新格局,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各系

统、 各单位的积极性。 他们把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加强国民体质建设作为自身的一种职责和社会发展应尽的义务, 大大推

动了体育社会化的进程。

(三) 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有力措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第一期工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明确了所要完

成的任务及采取的措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颁布后, 原国家体委即

发出了实施全民健身 “一二一工程”

的通知, 突出发动期的宣传。 在重

点实施阶段, 提出了 “三个一”, 即造就一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建

立一个国民体质监测体系, 倡导一套科学体育健身方法。 第一期工程的

目标是建立全民健身体系基本框架。 经过五年的努力, 组织领导、 法规

制度、 社团组织、 骨干队伍、 场地设施、 活动比赛、 健身方法、 体质监

测、 表彰激励、 宣传舆论、 科学研究、 信息网络、 经费保障等子系统已

初步建立, 第一期工程规划的工作目标已基本实现, 极大地推动了全民

健身计划工作的实施与开展。

(四)为民服务,力办实事,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生命力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

提出和着力实施 “建身边的场地, 抓身边的组织, 办身边的活动”, 便

集中地体现了这种服务精神。 场地建设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创造了良

66

Page 14: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 二 章

好的环境和条件; 各类组织和活跃在群众当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为群

众健身发挥了组织与指导作用; 各级体育部门不断推出形式多样、 项目

繁多、 规模不等的健身活动和比赛, 满足了不同年龄、 性别和人群的健

身需求。

随着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的实施, 广大人民群众在政府办的大量

为增强人民体质的实事中得到了好处, 并从直接受益中切身体会到, 实

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提高民族素质, 是共产党的一大德政, 从而

树立了政府的为民形象, 体育部门的健民形象。 从事体育工作的同志也

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 在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中, 只有把人民利

益时时放在心中, 我们的工作才会受到人民的拥护, 这项工作才会有强

大的生命力。

(五) 突出重点,狠抓建设,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工作基础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要做的工作很多, 但必须要突出重点, 狠抓基础

建设, 主要是体育场地设施、 体育指导人员和群体法规制度三大支撑点

的建设。 经过多年努力, 基础建设抓出了可喜的成效, 在全国建起一批

不同档次、 适合于不同项目的体育健身场馆; 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建起了

社区 “全民健身路径” 和其他体育健身设施; 有了一支初具规模的社会

体育指导员队伍; 出台了一批相关的法律、 法规和制度。 这些基础建设

不但是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有力保障, 而且也为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纲

要》 第二期工程奠定了基础。

(六) 敬业奉献,勤奋进取,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内在动力

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它由硬件、 软

件、 活件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人作为活件, 是最积极、 最能起决定性作

用的因素。 在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中, 全国群众体育干部、 社会

体育指导员和基层体育工作者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特别是群众体育干部

面对许多矛盾和工作上的种种困难, 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培养、 组

织和调动了数十万基层体育骨干、 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广大体育积极分

子, 发挥中华体育精神, 解放思想、 知难而进、 艰苦奋斗、 默默奉献,

构筑着全民健身的伟大事业。 这是全国广大群众体育工作者高尚品德的

体现, 是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还必须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有的体育场馆开放仍然不够, 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

67

Page 15: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长的健身活动需求。 特别是群众身边的场地、 公益性的健身场所仍然十

分缺乏。

二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人群年龄呈两头大、 中间小的现象。

参加锻炼并经常坚持的, 主要是老年人和学校学生。 中青年人特别是在

职职工,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多, 不能经常坚持, 是实施全民健身计

划的薄弱环节。

三是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不够。 还没有营造一个良好的全民健身

活动的舆论氛围, 与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的目标、 任务, 还有很

大的差距, 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四是机构改革和人员调整后, 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与全民健身活动发

展的形势不适应。 工作中忙于事务, 略于管理; 法规建设、 调查研究等

方面还有欠缺。

五是我国城市与农村, 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

区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不够平衡, 表现在体育意识、 场地设施、 经费投

入、 科学指导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

六是全民健身多元化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建立。

第二节 新世纪全民健身活动

的发展目标和对策

一 全民健身活动的目标和任务

从新世纪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进入第二期工程。这一期还

要经过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巩固提高阶段(2001年至2005年),这个阶段按

二期工程划分,2001年至2003年为巩固完善阶段,2004年至2005年为普遍

提高阶段;二是全面推进发展阶段(2006年至2010年)。

1995年至2000年, 在国务院的领导下, 在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大

力支持下, 全国的全民健身工作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 人民体质明显

增强, 群众体育健身的环境和条件正在逐步改善, 各项工作普遍取得明

显成效, 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我国经济建设、 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和 《2001年至2010年体育

改革与发展纲要》 的要求, 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第二期工程有如

下内容。

68

Page 16: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 二 章

(一) 指导思想

1. 以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

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 把增强人民体质、 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 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作出应

有的贡献。

2. 坚持体育事业与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 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

动, 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继续坚持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事

业的格局, 走社会化、 科学化、 产业化的道路。

3. 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坚持政府支持和社会兴办相结合; 坚持

依法行政, 依法治体, 逐步建立健全政策法规, 保障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持续健康发展。

4. 注意地域平衡发展。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 积极扶持中西

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 同时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不断完善

开展健身活动的条件。

5. 继续抓好 “三边” 工程。 为了切实把全民健身事业的基础建设和

制度建设放到重要位置, 必须继续抓住 “建身边的场地, 抓身边的组

织, 办身边的活动” 不放, 全面部署、 突出重点、 讲求实效、 推动普

及。

(二) 目标和任务

1. 经过十年努力,实现全民健身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

展,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2. 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 全社会体育意识普遍增强。 具体目

标是: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在原有人数基础上增加到占总人口的

40%左右;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显著提高, 城市社区和乡镇建有方便居民

进行健身活动的体育设施, 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阵地在现有的基础上有

较大的发展, 群众参与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 城市社区、 农

村乡镇普遍建立体育指导站 (中心), 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65万人

以上。

3. 群众体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形成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全民健身管

理体制, 形成国家与社会、 个人共同兴办, 充满生机活力的全民健身运

行机制。

(三) 对策和措施

1. 进一步强化各有关部门的职责, 共同推行全民健身计划。 首先是

69

Page 17: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强化体育行政部门的组织工作, 并充分发挥各级工会、 共青团、 妇联、

各行业和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 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大力发

展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地方全民健身事业。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把推

行全民健身计划作为工作重点, 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统筹规划, 研究解

决实施中的问题。

2. 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对全民健身事业的资金投入, 并鼓励厂

矿、 企业、 个人等社会力量资助支持全民健身事业。 国家体育总局在继

续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抓好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的同时, 实施 “雪炭计

划”, 扶贫帮困。 从2001年开始, 集中一定数量的体育彩票公益金, 对

三峡库区、 革命老区、 老少边穷地区和遭受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 援建

公用体育健身设施, 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形象工程。

3. 加强以学校为重点的青少年体育工作: 各类学校要坚持德智体全

面发展的方针, 十分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 保证学生每天有不少于一小

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按照教育性、 科学性、 趣味性、 全面性的原则, 坚

持寓学、 寓练于乐,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

习惯。 加强以乡镇为重点的农村体育工作: 要建立以乡镇为龙头, 村民

委员会为基础, 农民体协为纽带的组织网络, 大力开展 “因地制宜、 科

学文明”, 贴近广大农民的体育活动。 加强以社区为重点的城市体育工

作: 要充分利用社区内各单位人才、 资源和场地等条件, 建立各类体育

协会、 健身俱乐部等便于居民就近就便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 社区体育

要坚持业余、 自愿、 小型、 多样的原则。 加强城市街道和农村乡镇体育

指导站 (中心) 建设: 做到 “有人员、 有阵地、 有经费、 有活动”, 并

建立健全群众体育社会团体和组织, 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重视军队体育, 增强官兵体能, 活跃部队文化生活, 提高部队战斗力。

4. 关注老年人、 残疾人体育: 要依托社区开展老年人、 残疾人体

育, 发挥社区体育组织在老年人、 残疾人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加快

社区老年人、 残疾人体育设施的建设; 公共体育场所要为老年人、 残疾

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倡导民族传统体育: 进一步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

优势, 开发民族体育资源, 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 整理和推广

工作。

5. 加强相关法规建设, 积极制定社会体育工作、 体育社会团体、 体

育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及保障不同人群参与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法规制

度。 加强体育法制宣传和执法力度, 保障人民群众合法的体育权利。 继

70

Page 18: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 二 章

续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工作的力度, 各级体育宣传主管部门要推动和协助

新闻媒体报道全民健身工作开展情况、 典型经验和典型事例, 重大活动

要集中报道, 扩大影响。

6. 开展以青少年为重点的 “五个亿万人群” (即: 亿万青少年儿

童、 亿万农民、 亿万职工、 亿万妇女、 亿万老年人) 的健身活动。 抓好

每年 “全民健身周” 活动。 大力开展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 适合不同人

群参与的全民健身活动。 不断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化、 组织化、 规

范化水平。 组织引导好广场体育、 公园体育以及节假日体育。

7. 积极推进群众体育科技进步, 加强全民健身研究与服务工作。 在

继续开展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研究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健身方法

和手段的研究。 重视群众体育研究成果的推广、 应用与普及工作, 反对

伪科学。 加快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步伐, 不断扩大队伍, 对在营利性

体育健身场所从事体育组织和指导工作的人员, 逐步实行职业资格证书

制度。

8. 加快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开放。 建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集

中一定财力, 有计划地建设社区、 乡镇和居民区公共体育设施。 全国公

共体育场馆设施要做到全部用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做到

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向社会开放。

9. 施行国民体质监测制度, 开展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工作, 力争将

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入国家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 并定期公布国民体

质状况, 发挥国民体质测定与监测工作的社会效益, 争取逐步使国民体

质测定标准成为学校和行业招生、 招工的基础指标。

10. 实施对西部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加大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

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四) 实施步骤和重点

我国已进入实施 “十一五” 规划,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始实施第

三步战略部署, 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

标。 不断发展进步的大好形势, 无疑将为我们实施2001年至2010年 《全

民健身计划纲要》 第二期工程提供一个极好的外部环境。

1. 二期工程第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认真抓好以青少年为重点的 “五个亿万人群” 的健身活动。 开展全

民健身活动, 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都必须在 “全” 字上

71

Page 19: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做文章,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扩大体育人口, 把更多的人吸引

到体育锻炼队伍中来。

一是 “亿万青少年儿童健身活动”。 我国目前在校的大中小学生有

3郾18亿 (包括幼儿园), 青少年儿童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育与素质增长

的关键时期。 青少年儿童体育是体育事业的基础和战略重点, 党和国家

一贯重视青少年儿童体育, 要在新世纪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和

健康水平, 就必须始终不渝地抓紧抓好青少年儿童体育。 体育部门要积

极配合教育部门, 结合素质教育, 在抓好校内体育活动的同时, 切实采

取有效措施, 认真抓好校外体育活动设施的建设和各类体育活动的组织

工作, 用健康文明的体育活动, 占领校外教育阵地, 为青少年儿童创造

良好的育人环境, 把 “青少年儿童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 的要求落到

实处, 使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二是 “亿万农民健身活动”。 我国有九亿农民, 从某种意义上讲,

没有农民体育也就没有全民健身。 这些年来, 国家体育总局和农业部、

中国农民体协积极配合, 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已连续开展了十年, 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今后, 要在此基础上, 下大力气, 进

一步加强与农业部、 农民体协的合作, 抓出新的成效来, 使经常参加体

育健身活动的农民人数逐年有所增加。

三是 “亿万妇女健身活动”。 广大妇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重要力量, 同时也是体育健身积极性较高、 较为活跃的人群。 目前在

城乡晨、 晚练点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中, 多半是妇女。 2000年, 全国妇

联、 国家体育总局适应广大妇女的体育健身要求, 在全国发起了 “亿万

妇女健身活动”, 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今后, 各级体育部门要配合妇

联, 进一步加大妇女体育工作的力度, 让更多的妇女参加到体育健身活

动当中。

四是“亿万职工健身活动”。 广大干部、职工、科技知识分子是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目前群众体育最薄弱的环节。在实施

第二期工程规划中,要特别关注这一群体的健身活动,要继续发挥工会系

统和各行业体协的作用,采用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吸引广大职工

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职工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经常参

加体育活动的职工在占职工总数15%的基础上有较大提高。

五是 “亿万老年人健身活动”。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今后

还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老龄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

72

Page 20: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 二 章

问题。 在新世纪里, 做好老年人体育工作, 是每个体育工作者应尽的责

任, 我们要进一步抓住老年人体育这个热点, 扩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

人数, 使体育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2. 二期工程第二阶段工作重点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

领,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 巩固第二期工程第一阶段成果, 继续

坚持 “活动与建设并举, 重在建设” 的工作原则, 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

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 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 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 “群众体育与奥运同行”, 抓住筹备和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历史

机遇, 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提高群众体育意识, 培养群众健身习

惯, 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体育健身氛围; 本着亲民、 便民、 利民的原

则, 让更多的人享受体育发展的成果。 实现公共体育设施明显增多, 群

众体育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显著增强。 形成政府

领导, 体育部门组织协调, 有关部门各负其责、 共同推进, 社会力量积

极兴办, 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格局, 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

体系, 使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做到社会化、 生活化、 科学化。

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 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

动, 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水平。 经过5年的努力, 使

全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0%左右, 其中城市达到

45%左右; 达到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 合格级以上标准的人数不断增

多; 达到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及格标准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90%以

上。 第二, 加强公共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 提高社会体育场地设施

开放程度。 不断加大在农村建设经济实用的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力度;

充分利用城市广场、 公园等公共场所和适宜的自然区域建设全民健身活

动基地, 保证城市社区和农村村镇的经济实用型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明

显增加; 加强与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协调, 加快学校及单位所属体育

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步伐;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建设体育健身和休闲场地

设施。 力争到2010年, 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到1.40平方米。 第三,

健全社会化群众体育组织网络, 发展壮大群众体育骨干队伍。 到2010

年, 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逐步建成一批社区体育俱乐部或体育活动站

(文体活动中心); 扶持基层体育社团发展, 改善基层体育社会团体的工

作条件, 鼓励兴办各种类型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 继续开展青少年体育

73

Page 21: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俱乐部和社区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全

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65万人。 第四, 培育体育健身市场, 引导大

众体育消费。 通过发展群众体育事业, 扩大体育健身市场和大众体育消

费的规模和水平; 扶持发展大众化体育健身场所, 满足不同层次的体育

健身消费需求; 积极引导和鼓励大众化体育健身产品的开发, 使城市居

民家庭拥有体育健身器材的数量明显增加。 第五, 进一步理顺群众体育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快群众体育法制建设步伐。 通过进一步深化改

革, 到2010年, 初步建立起纵向由中央政府统筹规划, 地方政府负责实

施, 横向由政府领导, 体育部门负责组织协调, 有关方面密切配合, 共

同推进, 社会力量积极投入, 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众体育事业管理体

制。 不断建立和完善群众体育法规制度体系, 加快群众体育法制化进

程, 加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中重点问题的立法。 制定、 施行 《全民健身

条例》。

要实现上述目标, 完成工作任务, 要求: 第一, 到2010年基本建成

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既是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确定的奋斗

目标, 也是国家对全国人民的承诺。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有强烈的目标

意识, 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全面检查、 总结 《全民健身计划纲

要》 第二期工程第一阶段计划完成情况, 努力完成 《全民健身计划纲

要》 所确定的2010年奋斗目标。 第二, 坚持 “以人为本”, 树立全民健

身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基层, 关键是提供 “亲民、 便民、 利民” 的体育服

务的工作观念, 把群众体育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区、 乡镇、 学校, 转移

到为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健身办实事上来, 努力改善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

条件, 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服务体系。 第三, 要在突出农村体育以乡镇

为重点的同时, 不断向乡村延伸; 在突出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的同

时, 不断加大职工体育工作力度。 第四, 未来五年, 国家体育总局本级

体育彩票公益金将更多地用于资助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全民健身事

业。 各地体育行政部门也要把支持、 扶持的重点由省会城市、 大中城市

向小城市转移; 由城市社区、 县城向乡村转移, 使广大人民群众公平地

享受基本的体育服务, 公平地享受改革和发展带来的体育成果。 第五,

以各级体育总会为龙头, 以单项运动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主线, 以体

育俱乐部和区域站点为基础, 以学校、 社区、 乡镇为重点, 以社会体育

指导为骨干, 形成纵横交错、 覆盖面广, 包容量大, 网络化的群众体育

组织框架。 第六, 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要坚持大型与小型结合, 以小型

74

Page 22: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 二 章

为主; 集中与分散结合, 以分散为主; 临时性与经常性结合, 以经常性

为主的原则; 坚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经常化、 普遍化、 社会化、 科学

化、 制度化、 多样化; 体现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民族性、 传统性、 趣味性

和健身性。 重点抓好 “品牌” 体育活动、 特色体育活动、 广场和公园体

育活动、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以满足不同人群对体育健身活动的需

求。 第七,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各系统、 各行业, 要在当地人民政府和

主管部门的领导下, 结合本地区实际, 根据实施计划的基本要求, 制定

相应的实施方案。

3.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进一步夯实全民健身的基础

继续抓好建身边场地, 抓身边组织, 办身边活动的 “三边” 工程。

要保证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利用场馆资源, 充

分发挥场馆使用功能, 要采取多种形式, 提高服务质量, 吸引更多群众

走进体育场馆。 据统计, 教育部门的体育场地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67%, 各级体育部门主动配合教育部门, 做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逐步向

社会开放的工作, 使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中发挥作

用。 要继续实施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 提高修建街道、 社区全民 “健

身路径” 的质量, 注意长效管理。 区、 县现有体育场馆可扩建成方便群

众健身的具有综合性能的健身中心, 并可利用现有自然资源, 开辟体育

公园、 健身广场。 全民健身工程实施到一定阶段, 应在精品上下工夫,

注意上规模、 上档次、 上水平。

要进一步加强对群众性健身体育俱乐部、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扶持

力度和各类组织及站、 点的建设。 2001年以来, 体育俱乐部发展较快,

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近年来开始建

立的593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已经以各种形式、 各种类型出现在全国

各地, 并显现出良好的态势。 在今后的工作中, 要注意规范引导, 及时

总结经验, 不断扩大覆盖面。 还要推动各个单项运动协会建立本项目的

群众性俱乐部。 在建设体育俱乐部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项目、 人群协会

组织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对群众体育项目的组织管理、 指导, 以保证群

众体育健身活动更加健康地发展。

大力组织开展各种健身活动, 以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 增强群众的

健身意识, 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通过多年的探索, 一些地方已经形成

了一大批带有地方特色, 经常化、 制度化的体育节日。 随着人们体育消

费水平的提高以及 “假日经济” 巨大的市场潜力, 要多动脑筋, 发挥体

75

Page 23: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育人才优势和组织活动的优势, 把群众体育活动逐步推向市场, 通过社

会化、 产业化的方式, 把体育活动办在群众身边, 进入广大群众的生

活。 注意鼓励和引导社会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 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

体育消费的需求。

4. 加强领导和协调配合,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是一项政府领导、 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健身计

划。 因此, 实现第二期工程的奋斗目标, 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坚持依靠各

级政府的领导。 要进一步充实、 健全全民健身领导机构, 真正发挥领导

机构的作用。 在工作中, 群体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 首

先, 在体育部门内部, 要加强同宣传、 科技、 法规以及综合部门的相互

支持、 配合, 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还要加强体育部门上下之间的配合,

注意处理好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事业单位、 体育社团之间的关系。 做到

管办结合, 优势互补, 形成合力, 共同推进全民健身事业。 其次, 体育

部门要主动同教育、 文化、 民委、 民政、 农业等部门和工、 青、 妇等群

众团体以及各行业体协密切配合, 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和工作优势,

调动各部门办体育的积极性, 进一步推进体育社会化。 推行 《全民健身

计划纲要》, 提高群众的体育意识, 宣传舆论的正确引导十分重要, 我

们要更加主动地加强与新闻单位的合作。

二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机遇和条件

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的第二期工程, 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条

件。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 倡导发展群众体育, 推动开展全民健

身活动。 1984年, 党中央在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工

作基本经验的基础上, 发出了 《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 (中

发 〔1984〕 20号), 提出了加快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主要任

务和工作措施。 20余年来, 各级党委、 政府和体育系统在 《通知》 精神

指导下,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推行 “奥运争光计划”, 群众体育蓬

勃开展, 人民体质普遍增强。 竞技体育全面登上世界体育舞台, 在国际

赛场上屡创佳绩。 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对促进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为

我国体育事业的加快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2002

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作出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

的意见》 (中发 〔2002〕 8号), 全面、 深刻地阐明了体育在社会发展、

76

Page 24: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 二 章

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科学地分析了体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

务, 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发展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 工作方针和总体要

求, 用与时俱进的精神, 对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构建群众性的多元

化的体育服务体系, 对筹备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 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

运动水平、 切实加强体育领域思想道德作风建设等, 作出了高瞻远瞩又

切实可行的战略部署, 为我们指明了体育工作改革的方向和途径, 并在

人力、 物力、 财力等方面, 为体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这一重

要文件为体育事业的更快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

代表大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绘制了21世纪头20年中

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的报告中, 深刻地阐述

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明确把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

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科学

和文化创新体系、 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作为其内容。 这里所强调

的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构建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 既是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必然要求, 同

时也是对体育工作提出的具体任务。 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 全面推

进小康社会的建设, 必将有力地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综合国力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 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社会经

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工作着重点的转

变使经济建设成为中心,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前提。 1979年至

2000年, 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郾5%, 是全世界最快的。 按可比价格计算,

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980年的6倍以上, 超过原定20年翻两番的目标。

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 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

生活的商品供应短缺状况根本改观。 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 在农产品

总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28郾1%降到15郾9%,

农业劳动者占就业人口的比重由70%降到50%以下,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

代服务业迅速发展, 传统产业得到提升。 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得到明显

改善。 总的判断, 我国已经由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中期阶段, 经济增长

方式逐步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经济总量的扩张同时伴随着增长质量的

提高。 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 教育、 科学、 文化事业以及人口、 环境

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 都取得历史性的成就, 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和社

77

Page 25: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会全面进步的道路。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开创的新的历史时

期, 是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 改革是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前进的, 从计划

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 经过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到十四大确立了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通过10年的艰苦努力, 这种新的

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这是前无古人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是中国

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在中国现代化历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历

史上都具有深远意义。 对外开放也是改革, 即把封闭半封闭型的经济体

制改革为开放型的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从世界

第32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3位。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全方位对外开放进

入新的阶段, 也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为我国经

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制度保证, 极大地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同

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相适应, 其他领域的改革也取得明显进展, 各方面

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健全。 这既是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保证, 也是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进的一个重要标志。

人民生活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 20世纪80年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

题, 20世纪90年代由温饱达到小康。 改革开放以来,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居于同期世界前列, 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的

时期。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57郾5%和67郾7%下降到37郾9%和47郾8%。

群众消费由追求基本生活资料数量的满足发展到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

消费结构从以农产品消费为特点的温饱型进入以工业品消费为特点的小

康型。 城乡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2郾5亿农村贫困人口中85%以上已经脱

贫, 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郾7%降到3%, 这是世界消除贫困

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据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对小康进程的综合评价, 20世

纪末全国总体平均生活水平跨入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 有3 / 4的居民初

步过上小康生活。 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得到根本解决。 祖祖辈辈关于小康生活的梦想, 今天已经开始成

为现实。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 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

里程碑。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就是按照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

战略部署, 走了头两步, 现在开始走第三步。 走头两步, 解决温饱问题

和达到小康, 为实现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 也为形

成全民健身体系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78

Page 26: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 二 章

必须清醒地看到, 从大的社会发展阶段来说, 我国现在还是处于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上述解决温饱问题和达到小康的阶段性变化, 还是整

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进程中所经历的阶段性变化, 从世界范围的横

向比较来说, 2005年我国虽然经济总量已经居于第四位, 但人均仅为

1700美元, 刚刚进入中低收入国家的行列, 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还没有

根本改变。 虽然某些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但考虑到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

达地区, 就全国总体情况来说, 巩固和提高目前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

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此相

应, 全民健身体系的真正形成还要做大量的工作。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 是我国体育事业得到快速、 蓬勃

发展, 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的时期。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

展, 是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特征。 其中, 群众体育的发展可用以

下8组生动鲜活的数据予以说明:

———人均预期寿命明显延长。 由于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

高,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由解放初期的35岁提高到71郾8岁, 超过发展中

国家水平。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加。 据1996年进行的全国群众

体育现状调查显示, 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为31郾40%, 到2000年

已增至33郾90%, 我国体育人口比例已超过发展中国家, 接近中等发达国

家水平。

———体育彩票发行增长迅猛。 1994年体育彩票正式发行, 当年发行

额为5亿, 经过近7年的发行, 2002年发行额已达210亿, 预计可有28亿

用于体育事业, 其中用于全民健身的就有16郾8亿。

———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学校体育快速发展。 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已发展到2郾5万所。 13年来,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的施行逐年扩大,

由70%多增加到近90%。 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合格以上的学生人数每

年以近1%的速度增长, 目前已达到93%。 为加强学校校外活动场所建

设, 国家体育总局近年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在全国扶持创办青少年体育

俱乐部, 截至目前共投资1郾2亿元, 共创办四批1502所。

———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群众体育骨干队伍不断扩大。 我国

已有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20多万。

———群众健身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949年我国体育场地仅有4982

个, 1996年增加至615 693个, 到2000年已超过70万个。 截至2001年, 国

79

Page 27: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① 《整体实力上升 新突破新起点———中国年度竞技体育综述》, 《中国体育报》 2005年

1月1日。

家体育总局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3郾65亿元, 加上地方体育彩票公益金10亿

多元, 在全国修建 “全民健身工程” 4057个, 捐赠健身路径上万条, 体

质测试器材3000多套。 截至2000年的不完全统计, 仅修建 “全民健身工

程” 一项, 就新增体育场地面积400多万平方米, 新修建各类体育场馆

4000多个, 室内健身设施400多个。 总局还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实施

“雪炭工程”, 到目前共用公益金1郾5亿元, 扶持全国55个老少边穷地区

修建体育设施。

———城乡居民体育消费不断增长。 1996年, 在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

炼的人口中, 有8郾6%的锻炼者到经营性体育场馆进行锻炼和消费, 到

2001年已增长到8郾8%。 目前, 我国城乡居民以家庭为单位, 全年体育消

费平均为397郾42元。

———我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 监测样本之大、 人群

之全、 范围之广、 指标之详在世界鲜见。

在群众体育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 我国竞技体育也突飞猛进。 回顾

50年来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我国运动员在各项国际大赛

上不断取得优异成绩。 从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为

中国夺得第1个世界冠军至2004年12月底, 我国运动员自建国以来获得

世界冠军数已达1798个, 创超世界纪录达1119次。 其中1978年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来的26年中共获世界冠军1771个, 占总数的98.5%, 创超世界

纪录945次, 占总数的84.5%。 改革开放使我国竞技体育进入快速发展的

阶段。 2004年是我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 我国运动员在奥运

会、 世界锦标赛、 世界杯赛上, 共在27个项目中获得106个世界冠军。

其中在17个奥运会项目中获得53个冠军。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 中

国体育代表团走出 “兵败汉城” 的阴影, 列奖牌榜第四位; 1996年亚特

兰大奥运会上再次保持在第二集团前列; 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 以28

金列第三位;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 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历史性突

破, 以32金列第二位。 我国体育健儿在参加的十四届奥运会上共获得

116枚金牌、 319枚奖牌, 其中在26~28三届奥运会获得了76枚金牌, 172

枚奖牌。

譹訛

中国竞技体育在世界体坛取得的优异成绩, 有力地提升了体

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地位、 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

80

Page 28: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 二 章

位, 展示了体育在凝聚人心、 振奋民族精神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亿万人民中又一次大大普及和强化了体育意识, 为体育的持续发展

创造了更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所有这些都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2001年, 北京成功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不仅反映了我国改

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而且对推动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形成全

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都将

产生深远的影响。 申奥成功产生体育热, 广大民众对体育更予以关

注, 对体育的兴趣空前高涨; 体育热又带动健身热, 激发了广大民众

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性, 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

第三节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的基本思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要逐步改善

群众性体育活动条件,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服

务; 根据不同区域、 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坚持体育服务的多元化, 适

应各方面的体育健身需要,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 注

重区域体育、 城乡体育共同发展,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体育事业发

展的支持力度。 在形成亲民、 便民和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发挥三方面力量的作用

(一) 明确政府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重要责任

整体而言, 我国体育基本上还属于公益事业, 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

上还要依靠政府的支持。 因此,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从本地区经济社会

发展的实际出发, 做好体育基本公共服务, 逐步改善人民群众参加体育

活动的条件。 要把体育事业经费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政府的财

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并按照有关的要求, 确保政府对体育的投

入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 坚决杜绝任意削减和挤占体育经费的现

象。 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和大力支持, 是做好体育工作的关键。 必须坚持

依法行政、 依法治体, 把体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摆到应有位置, 切实

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按中发 〔2002〕 8号文件的要求, 在

81

Page 29: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投入上 “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 “重视体育

设施建设, 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规划。 新建的非营利性体育设施, 地

方政府可以采用划拨方式提供用地。 新建居民小区、 经济开发区和学校

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体育设施”。 “在机构改革进程中, 体育机构只能加

强, 不能削弱”。 只要各级政府真正把中发 〔2002〕 8号文件的精神落到

实处, 全民健身活动发展就有了可靠保障。

(二) 调动社会兴办群众性体育组织和活动的积极性

构建全民健身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社会各界对体育事业的赞助, 对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活跃体育活动起了

积极作用, 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国际惯例。 要研究、 制定有关政策措

施, 鼓励社会力量对体育赛事、 公益性体育机构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

支持。 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举办各种形式的有利于群众

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

(三) 注意引导和培养大众的体育健身意识

随着生活的富裕, 余暇时间的增多, 人民群众对健身的需求越来越

强烈。 要积极宣传与倡导全民健身活动, 利用申奥成功带来的 “体育

热”, 引导群众参加各种各样的健身活动。 要适应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

水平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势, 积极引导群众的体育消费, 树立 “花

钱锻炼买健康, 省得花钱常看病” 的新观念, 增加体育消费的支出, 拓

宽群众健身渠道, 多层次、 全方位地满足群众健身需求。

二 继续实施两个工程

两个工程即是 “全民健身工程” 和 “雪炭工程”。 从1997年开始, 国

家体育总局已经连续5年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作为引导资金, 会同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体育行政部门实施以健身路径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工

程。 资金投入的力度逐年递增, 目前, 每年用于群众体育的体育彩票公

益金已达到2郾7亿元。 在实施室外健身路径工程的基础上, 现在正着手

试点在省一级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 经济实用的室内市民健身

中心, 然后分别在地市级、 社区乡镇试点建设健身中心和健身苑。 要把

这项工作长期抓下去, 作为贯彻中发 〔2002〕 8号文件精神的一项具体

措施。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 在全民健身工程的场地建

设、 器材采购、 质量监督、 安全使用等方面严格把关。 对已建的全民健

身工程要定期检查, 细心维护,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切实消除事故隐

患。 各地要善于总结经验, 不断完善对全民健身工程的管理。 群众健身

82

Page 30: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 二 章

① 上海市体育局: 《上海全民健身发展报告》, 三联书店2005年版。

场地的建设仅仅依靠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彩票公益金是远远不够的, 还

应配合有关部门在城镇规划建设、 新建居民小区时, 把国家关于公共体

育设施用地的规定落到实处。 加强与园林、 市政等部门的合作, 把体育

设施建设和园林建设结合起来。 “雪炭工程” 是国家体育总局利用体育彩

票公益金, 分期、 分批在 “老少边穷” 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经济实用

的小型公共体育设施的重要举措。 今后每年将安排适当金额用于继续实

施 “雪炭工程”。 通过 “全民健身工程” 和 “雪炭工程” 的实施, 争取

到2010年全国每个县都有一处实用的公共体育设施。 援建项目专款要合

理使用和严格管理, 规范运作, 坚决杜绝截留工程资金, 或将资金挪作

他用, 一定要把好事办好。 各地必须按照国家对基本建设管理的有关规

定, 把责任落实到人, 谨慎操作, 原则上要在一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对 “全民健身工程” 和 “雪炭工程” 的运作流程, 必须增加透明度, 进

行严格监督。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是我国现代

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 经济意义。 要积极抓住

机遇, 加大对西部地区体育工作的支持力度, 促进区域体育事业发展。

三 抓好三个环节的工作

构建全民健身体系, 着重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建设好群众健身场地,

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 上海狠抓场馆设施建设, 据上海市第

五次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提供的结果表明: 截至2003年12月31日, 上海共

有各类体育场地14 425个, 其中标准体育场地6451个, 非标准体育场地

7974个, 与第四次上海市体育场地普查相比, 标准场地增加了3151个,

增长幅度为 92 . 9% 。 体育场地占地面积 38 169 930平方米 ,场地面积

29 261 512平方米。

譹訛

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 上海的经验告诉我们,

在城市住宅小区的建设中一定要把社区健身设施列入城市住宅小区标准

化建设的内容, 为全民健身工程的长效管理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二是健

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 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队伍和社会化的群众体育

网络, 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 上海市共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

1 600人。 运用这种新的工作模式, 要求 “三定”, 即定人、 定点、 定

责, 落实 “五岗”, 即健身苑点、 晨晚练点、 体质测试、 活动竞赛、 科

普宣传, 制作统一的臂章标志和指导服务手册, 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

伍更好地发挥作用。 以科学健身为先导, 建立体质测试中心、 体质测试

83

Page 31: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站, 并与卫生医疗、 康复保健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举办经常性群众体育

活动,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群众体育工作应努力做到亲民、 便民、 利

民。 近年来, 上海市创办了以倡导科学健身和 “健康的身体、 幸福的家

庭、 文明的上海” 等为主题的各类全民健身推广活动, 每天参加晨练、

晚练的市民达200多万人次。 在体现城市特点的基础上, 要继续举办主题

鲜明, 设计新颖的全民健身推广活动, 不断掀起全民健身活动的新高潮。

四 落实和完善三项制度

一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制度。 长期以来,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只有青

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以及军队和武警部队的锻炼标准。 今后应通过设立几

项对人体不同要求的、 具体的锻炼项目, 使人们更加真切地了解体育,

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 通过测试的手段, 鼓励人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并向更高的标准努力, 从而保证身体的全面锻炼和发展。 为此, 有关方

面正着手组织专家研究制定普通人群的锻炼标准, 鼓励每一个公民都投

身于体育活动, 从而达到健康身心、 增强体魄的目的。

二是国民体质监测制度。 2000年, 国家体育总局与10个部门联合在

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系统, 进行体质监测工作。

一方面, 通过体质监测, 了解国民体质状况, 检验体育锻炼效果。 另一

方面, 通过计算机应用系统, 为受测者建立体质档案, 并根据受测者的

不同情况, 开具运动处方, 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 增强锻炼效果。 今

后, 每隔5年将在全国进行一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定期颁布国民体质

状况, 把它纳入国家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并将对监测数据进行

比较研究, 观察国民体质变化规律, 为制定群众体育发展战略提供依

据, 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三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 建立一支爱群众体育事业, 具有奉献精

神、 技术专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是落实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的重

要一环, 也是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的要求。 1993年, 原国家体委发

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 2001年, 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

了 《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 根据相应标准和个人的实际技能,

将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为不同等级, 使其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更加积

极、 热心, 有针对性地从事运动技能传授、 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

工作, 为增强群众健身意识, 掌握健身技能, 提高健身科学化水平起

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到2004年, 全国已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3万

余人, 今后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到

84

Page 32: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 二 章

① 《中国全民健身发展10年 (1995—2005)》, 国家体育总局。

2010年争取达到65万人, 使之真正成为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中坚力量。

譹訛

五 明确四个工作重点

构建全民健身体系, 要抓住四个重点: 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

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 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 军队体育以连队为重

点。 各地区、 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充分发挥

学校、 社区、 乡镇和连队的聚集效应、 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 增加体育

锻炼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普遍开展。 各类学校要培

养学生德、 智、 体、 美全面发展,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确保学生体育课

程和课余活动时间, 把具有健康体魄作为青少年将来报效祖国和人民的

基础条件。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工

作, 要从中小学学生抓起, 从青少年抓起。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

础, 也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结合部, 要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

求, 始终坚持德、 智、 体、 美全面发展, 切实处理好文化教育与身体锻

炼的关系,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使学生既有聪明的

头脑, 又有健康的体魄。 一般说来, 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 才可能有聪

明的头脑。 农村体育工作应当坚持从实际出发, 以农民为主要对象, 以

乡镇为重点, 面向基层, 服务农民。 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 以加

强体育设施建设、 繁荣农村体育为中心, 深化体育改革, 推动体育发

展, 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提高农民身体素

质,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大力发展社区体

育, 推进 “体育进社区” 活动。 坚持以人为本, 做到活动与建设并举,

努力 “让更多的人运动起来”。 促进社区体育融入社区服务, 将社区体

育和疾病预防、 康复治疗等有机结合。 建设市、 区 (县)、 街道、 乡

(镇) 四级体育活动中心, 保证居民小区、 经济开发区配套建设相应的

体育设施, 保证改善全民健身活动的条件。 在各行业、 机关、 企事业单

位和乡镇、 社区要把组织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纳入工作范围, 充分利用文

化体育设施的综合服务功能, 在组织网络、 活动内容和服务方式上积极

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基层体育发展模式。

六 正确处理四个差异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总体上达到

小康水平, 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 不全面

85

Page 33: 第二章 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的、 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作出这样的判断, 是因为: 第一, 小康社会是从

温饱到现代化之间长达几十年的发展阶段, 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

展过程, 现在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 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

比, 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 第二, 即使低水平的小康, 全国也

还没有全面达到, 农村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城镇有将近2000万人口的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 还有更多的人口虽

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 第三, 在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

之间、 城乡之间以及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 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在着比

较大的差距; 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 以及小康社会建设

的各个领域, 进展状况和达到的水平是不平衡的。 现在所达到的全民健身

活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 未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进程也将具有发展不平

衡的特点。 全面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形成全民健身体系的最困难之点, 不

是在城市, 而是在广大农村,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 不是在东

部, 而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 特别是西部地区。 由于这样的原因, 在开展

全民健身活动过程中必须正视和处理好由此所形成的四个差异———全民健

身活动发展的区域差异, 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的职业群体差异, 全民健身活

动发展的城乡差异, 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的年龄群体差异, 采取切实有效的

措施, 使全民健身活动中出现的差距逐步缩小。

复习思考题

1. 试述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实施以来取得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

题。

2. 阐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基本思路。

3.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当前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4. 分析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颁发的社会文化背景。

5. 构建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