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53
历历历历历 历历历历历历 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 历历历

description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综合文科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霍志玲. 一、 《 历史与社会 》 的课程结构 二、课程标准的呈现形式 三、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四、七年级上册涉及的课程标准. 1. 国内外的经验和尝试. ① 浙江社会科 初一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地理) 初二 以社会形态更迭为主线(历史) 初三 介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以及认识社会的观点和方法(政治). ② 上海社会科 初步将历史、人文地理和社会学的基础知识融合在一起,初步打破了学科界限。 初一 我们的社会(社会常识) 初二 祖国概况(中国历史与地理)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Page 1: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综合文科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霍志玲

Page 2: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一、《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结构

二、课程标准的呈现形式

三、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四、七年级上册涉及的课程标准

Page 3: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1. 国内外的经验和尝试

①浙江社会科• 初一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地理)• 初二 以社会形态更迭为主线(历史)• 初三 介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以及认识社会的观点和方法(政治)

Page 4: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②上海社会科 初步将历史、人文地理和社会学的基础知识融合在一起,初步打破了学科界限。

• 初一 我们的社会(社会常识)• 初二 祖国概况(中国历史与地理)• 初三 世界概况(世界历史与地理)

Page 5: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 地理领域(分科型)• 历史领域(分科型)• 公民领域(综合型)

③日本的社会科

Page 6: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 有的只是几门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或在原有学科基础上的稍加改动,带有浓重的学科痕迹,尚未找到融合的视角和适当的主题整合知识,学科体系亟待建立;

• 教材内容单一,综合性不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综合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存在的问题:

Page 7: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2. 《历史与社会》的课程设计

• 内容上——不能出现拼盘,相关学科的简单或生硬组合,而是要建立起有机联系,并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真正形成有机整体,为课程总目标服务,而不只是单纯替代某个学科

• 结构上——既能体现综合的特点,提供综合的方式,要有目标整合的结构,又要有内容整合的规定

• 按照课程标准编出的教材不能是分科的,而是“整合”意义上的综合,同时还要体现层次性和能力差别,还要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留有余地和空间

Page 8: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选择人文社会学科诸多领域的内容,整体设计课程体系。

( 1 )总体思路:

Page 9: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 2 )结构框架

我们生活的世界

我们传承的文明

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Page 10: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 我们生活的世界”——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按时间、空间线索加以统整,依现实社会生活领域横向展开。以学生感受、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的经验为逻辑起点,对一些常用的基本概念,提供浅显的、形象化的解说。

第一个主题

Page 11: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 我们传承的文明”——以中国的社会发展为组织线索,同时与国际社会的变迁有机地联系起来,讲述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采取历时性的叙述方式,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古代文明的历程和近代文明的飞跃,讲述文明的继承、创造和传播。

第二个主题

Page 12: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 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以人类进入当代社会为时空背景,采取主题型整合和共时性叙述相结合的方式,选择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和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现实性、开放性、综合性。

第三个主题:

Page 13: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内 容 方 法

社会生活要素共同的家园

要素的整合共创的文明共有的岁月

社会发展历程文明的起源

史实的整合文明的足迹文明的跃进

现代社会主题

人口 资源 环境

问题的整合人权 民主 法治科技 经济 道德

经济全球化 政治多极化 文化多元化

Page 14: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逻辑

逻辑 能力要求 递进

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综合地认识 是什么

社会为什么是这样子的 综合地分析 为什么

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综合地探究 怎么办

Page 15: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二、课程标准的呈现形式

Page 16: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1. 课程总目标

课程标准设置了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 这种表述方式,体现了从“以知识为本”到“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观念的转变。

• 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优先目标,以过程与方法为主导目标,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体现了本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Page 17: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课程目标

学会了吗?

为何而学? 会学了吗?

Page 18: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2. 内容标准

专项目标(一级目标)

我们生活的世界

我们传承的文明

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Page 19: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二级目标——内容目标问题:针对谁而言的?怎样的语气?找出其

中的动词

• 1 - 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 1-2 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 1-3 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   

• 1-4 知道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并学会使用它们。   

• 1-5 知道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不同。    • 1-6 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社会信息。

Page 20: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二级目标-内容目标

内容目标(二级目标)

指令性要求,针对学生

专项目标的分解、细化

“ 学什么”和“做什么”

Page 21: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分析

1 - 6 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行为条件),选用(行为动词)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行为动词)社会信息(预期表现)。

2 - 1 结合实例(行为条件),说明(行为动词)区域是社会生活的空间,知道现实社会中有各种不同的区域(预期表现)。

2 - 4 运用各种资料(行为条件),描述(行为动词)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预期表现)。

Page 22: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行为主体——学生(判断教学效果如何是看学生学习前后的变化,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行为动词——过程、指向(具体的、可操作的)列举——实例; 指出——特点;说出——表现;模拟——活动; 分析——案例;选用——史实;归纳—— 事例; 描述——过程;简述——事件;以——为线索; 从———方面;综述——关系;比较——现象;讨论——问题; 回顾——历程;领会——意义;观察——情况;体察——作用。行为动词有两类:用于结果性目标的动词(有个性、能区分);用于表现性目标的动词(体验性、过程性)

•行为条件——限制、范围(为了实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设定的限制或范围,也是评价要参照的依据)

•预期表现——内容(学生学习后要达到的程度)

Page 23: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1-1 可结合地球仪和地图的自身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发现地球仪上有南极点和北极点、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东半球和西半球、北半球和南半球;地图上有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

1-2 可指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问路),或者近期国内外重大事件(如大地震)的发生地点,能用“东、南、西、北”和“经度”“纬度”等术语确定和描述地理方位和位置。

1-3 在教材已有资料或教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收集并展示不同种类的地图及一些统计图表,如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历史地图、气温曲线图、人口增长柱状图等。选择合适的地图和图表,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如登山、野外宿营、外出旅游等活动,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地图,并从图上获取所需信息。

1-4 可指导学生从教材或其他资料中摘录一段历史文献资料,从中辨析表示历史年代的词汇和习惯用法,如公元、世纪、年代、时代、朝代和国号等。

1-5 可举出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或以一些文献资料为例,使学生理解哪些是第一手资料,哪些是第二手资料,并让学生知道它们的区别和特点。

  1-6 拟定与社区生活有关的一个主题,帮助学生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指导他们尝试用访谈、收集和评价等方式获取相应的有效信息。

二级目标——内容目标问题:针对谁而言的?是怎样的语气?

Page 24: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二级目标-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二级目标)

指导性要求,针对教师

对“内容目标”的个性化、行为化

“ 教什么”和“怎么教”

Page 25: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教学活动的作用

4-1 提供可供选择的内容资源:对内容标准的细化,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和侧重,以及明确必选项目的特殊要求。

例如: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目标 2- 5

2-5 了解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知道问题的解决需要自身努力以及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

2-5 可通过气候普遍变暖、土地沙化、酸雨等事例,帮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和全球性特点。可以“我们共有的家园”为题,举办一次主题班会,立足于本地环境,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从实际出发,为全球环境的治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Page 26: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4-2 提供可以采用的实施途径

例如:我们生活的世界-目标 2- 1

2-1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是社会生活的空间,知道现实社会中有各种不同的区域。

2-1 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世界地图,熟悉大洲、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如行政区、自然区、经济区等)。可指导学生在自己家乡的地图或草图上,大致区分出不同的区域,如商业区、文化区、居住区、耕作区、工厂区等。

Page 27: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4-3提供应该照应的相关链接,体现各目标的关系

例如:我们传承的文明-目标 2- 1

2-1 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2-1 可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主题3-2 的教学基础上,指导学生在地图上圈画出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地区古代文明所在地,并利用历史地图展示几个主要文明区域范围的变化。

Page 28: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4-4 指明应该注意的有关事项(对不易把握的教学评价因素作出适当的说明)

例如: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目标 3- 3

3-3 比较历史与现实中反映人治与法治的具体现象,说明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

3-3 提供恰当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用生动的事例表达什么是人治,什么是法治,它们有什么特点,实施人治或法治的不同后果,由此理解法治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志。这里就着眼于国家的治理,要求学生领悟依法治国的道理。

Page 29: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课程目标(专项目标后标明序号) “我们生活的世界” 内容标准 1 2 1 3 2 4 3 5 4 6 5 7 6 8 7 9 10 11

对应关系:课程总目标与内容目标

Page 30: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三、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Page 31: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5-1 指明学习的意义

大 纲 标 准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Page 32: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5-2 体现课程的三维目标

大 纲 标 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措施及其作用。

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Page 33: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5 - 3 体现目标实施的途径

大 纲 标 准1. 世界的人口世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世界人口地区分布的特点

2.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世界的人种、民族和分布世界主要语言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Page 34: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5-4 体现能力发展的层次

• 1-6 知道• 1-7 感受• 2-3 了解• 1-2 运用• 1-3 选用• 2-1 说明

Page 35: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5-5 变指令性要求为弹性建议

2-3 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与其他地区在人员、物资和信息等方面的联系。

2-3 可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如本地人外出工作、求学或外地人到本地经商;也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产品商标,并在地图上标出其产地,感受不同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

Page 36: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四、课程标准与教材

Page 37: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1. 问题:内容标准的笼统、弹性

• 1 - 1 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 问题:地球仪的特点和功能包括哪些?地图的特点和功能包括哪些?

• 2 - 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 问题:选择哪些典型实例,多少实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方面的哪些特点?人地关系方面的哪些问题?

Page 38: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对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

• ①编写教材灵活性的需要:考虑学科的需要、考虑社会的需要、考虑学生的需要

• ②给教师教学以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案例,自行选择教学内容、开发教材,如傍水而居)

• ③给学生学习创造了可攀登的更高级别的台阶 (案例)

Page 39: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案例 1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教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说说他们的发现。师:同学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在将来的学习中才能少走弯路,事半功倍。有些同学说自己的观察不仔细、不认真,实际上不是同学们观察不认真,而是有的地球仪上没有标明具体的数据。同学们能够利用数据并通过比较说明问题,这种学习方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大家观察到的这些结果,如果有什么问题或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生:北回归线是怎么回事?师:请同学们利用地球仪找到这条线,谁能谈谈和这条线有关的知识?生:在赤道以北。师:在赤道以南还有一条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与赤道的距离相等。生:是一条虚线,绕地球一周。

Page 40: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地球仪上绕地球一周的线很多,请同学们再观察地球仪,分析它们有什么特点?生:都是一些圆圈。师:圆的大小不同,最大的圆是赤道。师:那么最小的圆呢?生:是在南北两极附近。 师:有道理,为了研究地球,人们用一些线将地球的表面划分为若干部分。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这些线都与地轴垂直,环绕地球一周,我们称之为纬线。为区别每条纬线,人们又确定了纬度,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请同学们查看一下最长的纬线是哪条?生: 0°纬线。师: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各划分出 90° ,赤道以南称南纬,是南半球,用“ South” 的“ S” 表示;赤道以北称北纬,是北半球,用“ North” 的“ N” 表示。最短的纬线是南北两极点,是两个点圈,也就是 90°N 和 90°S 。(教师板图相应纬线、标注纬度。)

Page 41: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师:各条纬线之间是什么关系?生:相互平行,南北对称。师:赤道两侧同纬度纬线以赤道为中心相互平行并且对称。大家刚才谈到的南北回归线是一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球表面最北的界线,而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球表面最南的界线。北回归线的纬度是多少?(学生查看地球仪。)师:大家在地球仪上找不到北回归线的确切度数,但我们能查到离它最近标明纬度的两条纬线,这两条纬线分别是多少度?生: 20°N 和 30°N 。师:利用数学等分线法,我们估算一下北回归线的大致度数。生: 22°N 。生: 23°N 。生: 22. 5°N 。师:同学们估算的度数已基本接近准确值,北回归线实际是 23.5°N 。那么,大家说说南回归线是多少度?生: 23. 5°S 。

Page 42: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师:地球仪上还有两条纬线是用虚线表示的,请同学们快速找到,并说出它们的名称。生:南极圈、北极圈。……

Page 43: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案例 2 :社会调查

• 让学生到社区的商店调查商品的生产地,并在地图上标出来

Page 44: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样 1 :

品名 生产地 种类

七喜 北京 水

绿茶 天津 水

星彩 北京 巧克力

可乐 上海 水

雪碧 北京 水

饮料调查(华冠 28分店)

Page 45: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样 2 :品名 产地

栗源香甜甘栗仁 河北乌江榨菜 重庆渔派鱼丝 上海吉利巧克力 北京天府花生 四川闽蒲香蕉片 浙江桂发祥麻花 天津太古方糖 广东陈世家海鲜醋 山西恒通全麦营养面包 北京

Page 46: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 图

Page 47: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 图

样 3 :

Page 48: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分析:由此可见我们社区的商店的日用品、纺织品以及水果都是从南方的几个港口调运过来的。而各种食品大都从北方调运。

结论:依图上来看,饼干是从山西、广东调运来的。水果是从浙江、福建、广东调运来的。鞋是从香港、福建调运来的。蔬菜和调味料分别从河北、安徽调运来的。纺织品和日用品是从广东、福建调运来的。

Page 49: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2. 七年级教材涉及的主题

一级目标 我们生活的世界

能力要求 综合地认识

解决的是 是什么

Page 50: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七年级上册:目标 1 和目标 2

• 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术和方法,识别、获取和整理相关社会信息。

• 此目标对应着总课程目标中的第 4和第 8条,分别为“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

问题:• 主要内容?• 动词的层次• 内容目标和教材对应关系(目标 1- 3和教材中的地图)

Page 51: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①三把钥匙:•认识空间的钥匙•认识时间的钥匙•认识生活的钥匙

②动词——螺旋上升•知道——运用•知道——获取

③内容目标与教材对应的关系•一个目标对应多课内容•一课内容对应多条内容目标•一课内容往往只解决目标中的一部分内容

Page 52: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目标 2 观察、发现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

此目标对应着总课程目标中的第 1和第 6 条,分别为“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

问题:①此目标关键词是什么?②课程标准的逻辑线索与教材的逻辑线索?③内容目标的具体内容( 1-2、 1-3与 2- 4; 1-6与2-3④ 对应目标 2-1的要求,看教材 1~ 4 单元

Page 53: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社区(工厂区、商业区……)、世界、大洲、大洲内部的分区、国家和地区、中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湄南河平原、美国大平原、天山、元阳、阿尔卑斯山、太湖流域、日本、威尼斯、澳大利亚、青藏地区、内蒙古、新疆、波斯湾地区、上海、筑波、巴黎

•由此可以看出, 2 - 1 和目标 1 中的 1 - 3 一样,贯穿教材的始终。可能这两条内容目标比较特殊,并不是所有的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