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58
學學學學學學 學學學學學學學 學學學學學學 學學學學學學 學學學 學學

description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正修科技大學 師資培育中心 吳百祿 博士. 大綱. 壹、學齡兒童的身體發展 貳、學齡兒童的認知發展 : 皮亞傑具體運思期的觀點 參、學齡兒童的語言發展 肆、學齡兒童的道德發展 伍、學齡兒童的社會發展. 正式課程. 教學. 知識 動作 技能 情意. 評量. 全人教育. 身心發展 社會需要. 非正式課程. 潛在課程. 壹、學齡兒童的身體發展.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Page 1: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學齡兒童期的生理與心理發展

正修科技大學 師資培育中心吳百祿 博士

Page 2: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大綱壹、學齡兒童的身體發展貳、學齡兒童的認知發展: 皮亞傑具體運思期的觀點參、學齡兒童的語言發展肆、學齡兒童的道德發展伍、學齡兒童的社會發展

Page 3: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身心發

展社會需

正式課程

潛在課程

非正式課程

知識

動作技能

情意

教學

評量

全人教育

Page 4: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壹、學齡兒童的身體發展

兒童滿六週歲開始入小學,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小學的修業年限為六年,故而一般稱 6~12 歲兒童為學齡兒童( school children )。與學前兒童比較,學齡兒童的身體發展有兩個重要特徵:其一,在學齡兒童的前半段,男女學童的身體發展速度均趨緩慢。其二,在學齡兒童的後半段,女生身體發展的速度快於男生。其中原因與女生性生理較早成熟有關。

Page 5: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壹、學齡兒童的身體發展

一、學齡兒童身體發展的一般模式: 就一般情形而言,學齡兒童身體的發展,自低年級起都會達

到以下的程度: (1) 能自由支配自己的身體,在跑、跳、投擲等各方面,都能維持身體平衡。 (2) 在運動方面,學校中設置的體操、球類、舞蹈、游泳等項目,都能夠學習。 (3)在動作技巧方面,都能達到手眼調和從事相當精細的活動。諸如彈琴、寫字、雕刻、繪圖等都可以學習。在小學畢業的年齡,其視覺、聽覺、動作等各方面,按一般正常發展來看,理應達到一生中最佳的狀況。然而,就目前國內學齡兒童的健康情形看,除前文所指兒童身體過重造成肥胖症之外,自入學起學童近視眼的問題也愈來愈嚴重。

Page 6: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壹、學齡兒童的身體發展

二、台灣地區學生的身體發展:(一)台灣地區學齡兒童的身高發展1. 學齡兒童身高發展的一般模式:除了兒童身高一般 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之外,分析如次頁表格(學童身

高發展比較表 )的內容。

Page 7: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壹、學齡兒童的身體發展

統計值年齡 測量人數 平均身高(公分) 測量人數 平均身高

(公分)

男生

6789

101112

3,2437,6627,9098,0508,1957,9297,380

115.97119.63124.62129.56134.05139.10145.07

1,5894,1934,1174,2484,1373,9365,483

117.98121.66127.14132.14137.00142.49150.46

女生

6789

101112

3,2617,8038,0548,1388,2118,0267,200

114.75118.60123.87129.18134.52140.92146.59

1,5033,7313,7893,9174,1273,8555,578

117.14120.92126.39131.85138.20144.72151.24

Page 8: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壹、學齡兒童的身體發展

二、台灣地區學生的身體發展:(一)台灣地區學齡兒童的身高發展1. 學齡兒童身高發展的一般模式:學童身高發展比較 表的內容,可以發現以下兩點事實。(1) 小學兒童的身高普遍呈增加趨勢,各年齡組身高的平均

增加值,均在兩公分以上,而在 12 歲的平均身高增加量則高達五公分。形成學齡兒童身高普遍增加的原因,與台灣地區近年來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有密切的關係。

(2) 在 6~12 歲的學齡階段,男女生身高發展的模式大致相似。

Page 9: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壹、學齡兒童的身體發展

二、台灣地區學生的身體發展:(一)台灣地區學齡兒童的身高發展 2. 學齡兒童身高發展的性別差異:前述特徵是屬男女學童身高發展的共同性。此處所指的是 6~12 歲學童身高發展在性別上的差異性。統計資料顯示: 6~9 歲的小學低年級,女生平均身高略低於男生,惟相差只有一公分左右。到 10 歲以上,女生平均身高高於男生; 11 歲女生平均身高比男生高出兩公分以上(兩次測量結果相似)。

Page 10: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壹、學齡兒童的身體發展統計值年齡 測量人數 平均體重

(公斤) 測量人數 平均體重(公斤)

男生

6789

101112

3,2437,6627,9098,0508,1957,9297,380

20.2321.6023.7726.2228.7931.8235.99

1,5894,1934,1174,2484,1373,9365,483

22.2423.7726.6629.6332.7536.4142.14

女生

6789

101112

3,2617,8038,0548,1388,2118,0267,200

19.3420.8723.0825.6728.5732.7037.22

1,5033,7313,7893,9174,1273,8555,578

21.2722.9825.6828.7432.9237.2142.50

Page 11: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壹、學齡兒童的身體發展

二、台灣地區學生的身體發展:(二)台灣地區學齡兒童的體重發展 1. 學齡兒童體重發展的一般模式,就學童體重發展比較表的內容看,除了顯示 6~12 歲學童的體重均隨年齡增長而加重之外,還可以發現兩點事實: (1) 在 11 年之間,小學各年齡組兒童的體重普遍呈現增加的趨勢。這顯示近年來物質生活改善使得國民健康進步。 (2) 如從不同年齡階段體重增加的速度看,男生體重增加最快的年齡是在 12~14 歲之間;女生體重增加最快的年齡是在 10~12 歲之間。此一現象與青春期有關。

Page 12: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壹、學齡兒童的身體發展

二、台灣地區學生的身體發展:(二)台灣地區學齡兒童的體重發展 2. 學齡兒童體重發展的性別差異,前述特徵是屬於小學男女學童體重發展的共同性。此處所要說明的是 6~12 歲組學童體重發展在性別上的差異性。從學童體重發展比較表的內容看, 6~9 歲的小學低年級學童,一般都是男生的體重大於女生;惟相差甚微。到了 10~12 歲的小學高年級學童,女生的體重反而大於男生。此一奇特現象與學童身高發展比較表的身高性別差異相似。此一現象的出現,顯然與女性青春期的開始時間較早有關。

Page 13: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貳、學齡兒童的認知發展: 皮亞傑具體運思期的觀點

一、序列化( seriation ) 具體運思期(或具體運算階段)( concr

ete operational stage )是七歲至十一歲兒童認知發展階段。此一時期兒童思維的主要特徵 是,他能夠面對問題時,循邏輯法則推理思維,但此推理思維能力只限於眼見的具體情境或熟悉的經驗。例如:小學四年級的兒童,多半能解答以下類似的問題。先畫長短不等的兩條直線 1 與 2 1———————2——————————————然後將 2擦掉換成 1 與 3 1———————3————最後向兒童問:”原來的 2 比現在的 3 長還是短?”

Page 14: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貳、學齡兒童的認知發展: 皮亞傑具體運思期的觀點

一、序列化( seriation ) 多半四年級兒童都能正確回答原來的 2 比現在的 3 長。原因是他已經會根據具體事實做推理思維: 2 比 1 長, 1 比 3 長,因此 2 一定比 3 長。像此種按物體某種屬性為標準排成序列,從而進行比較的心理運作,皮亞傑稱之為序列化( seriation )。

先畫長短不等的兩條直線 1 與 2 1———————2——————————————然後將 2擦掉換成 1 與 3 1———————3————最後向兒童問:”原來的 2 比現在的 3 長還是短?”

Page 15: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貳、學齡兒童的認知發展: 皮亞傑具體運思期的觀點

二、去集中化( decentration ) 所謂去集中化( decentration ),是指具體運思期的兒童,在面對問題情境思維時,不再只憑知覺所見的片面事實去做判斷。※知覺集中傾向:守恒( conservation )的研究 所謂知覺集中傾向,係指前運思期的兒童在面對問題情境時,只憑知覺所及,集中注意於事物 單一向度或層面,忽略事物的其他向度或層面。顧此失彼的結果,難免導致對問題的錯誤解釋。

Page 16: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貳、學齡兒童的認知發展: 皮亞傑具體運思期的觀點

二、去集中化( decentration ) 對兒童知覺集中傾向的實驗研究,心理學家重復實驗驗證最多的是守恆( conservation )問題的研究。守恆是一種概念,此種概念所代表的意義是,某物體某方面特徵(如重量或體積),將不因其另方面特徵(如形狀)改變而有所改變。例如:將一大桶水倒入幾個小桶之後,水的原來重量和體積仍守恆不變。因為前運思期的兒童有知覺集中傾向,所以尚不能具有守恆的概念。

Page 17: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貳、學齡兒童的認知發展: 皮亞傑具體運思期的觀點

二、去集中化( decentration ) 次頁圖示所示情境即皮亞傑用來觀察兒童是否具有守恆概念的實驗。先用 A 與 B 兩個大小完全相 同的玻璃杯,在杯中盛入等量的 牛奶(或果汁),並經兒童確認兩杯中牛奶量完全相等。然後當 著兒童的面將 B杯牛奶倒入廣口的 C杯中。結果形成 A杯與 C杯的狀態。此時前運思期的兒童都相信 A杯中盛著較多的牛奶。原因是他只集中注意於牛奶在容器中深度的改變,而忽略了容器廣度的改變,致使無法形成牛奶體積守恆不變的概念。皮亞傑變化各種情境從事觀察實驗。例如:將十塊積木緊接排為一短行時,兒童相信比同塊數積木分散排為一長行時為少。

Page 18: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貳、學齡兒童的認知發展: 皮亞傑具體運思期的觀點

Page 19: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貳、學齡兒童的認知發展: 皮亞傑具體運思期的觀點

二、去集中化( decentration ) 根據皮亞傑的解釋,前運思期兒童之所以缺乏守恆概念,除了因知覺集中於一方面特徵,忽略另方面特徵之外,兒童只集中注意狀態的改變,而忽略改變的過程,也是阻礙他形成守恆概念的原因。再就上頁圖示的實驗情境看, A 與 B 兩杯內所盛牛奶相等是第一種狀態, A 與 C 兩杯內所盛牛奶深度不等是另一狀態。在這兩種狀態之間,將牛奶從 B杯倒入 C杯是過程。前運思期兒童所注意到的只是前後兩種狀態的不用,而忽略過程中所顯示的事實:C杯中所盛者就是原來 B杯中的牛奶。

Page 20: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貳、學齡兒童的認知發展: 皮亞傑具體運思期的觀點

三、可逆性( Reversibility ) 可逆性是合於邏輯的思維過程。最常用到的是數學

運算以及所有屬於因果關係的問題。所謂可逆性,是指思維問題時可以從正面去想,也可以從反面去想;可以從原因去看結果,也可以從結果去分析原因。如此,順向與逆向兼顧的思維歷程,即稱為可逆性。如以下的例子: 由已知 9 + 6 = 15

即可推知 15 – 9 = 6由已知 男生人數 + 女生人數 = 全校學生人數即可推知 女生人數 = 全校學生人數 –男生人數由已知 A + B = C即可推知 C – B = A

Page 21: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貳、學齡兒童的認知發展: 皮亞傑具體運思期的觀點

四、分類( Classification ) 兒童的認知發展達到具體運思期時,也已具備分類

( Classification )的能力。分類的心理運作是將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徵的事物放置在一起。分類是一項重要認知能 力,此項能力也是隨年齡增長而逐漸發展的。前運思期的兒童已開始發展出分類能力,惟此一時期的兒童,其分類所根據的標準只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

根據皮亞傑研究發現,具體運思期與前運思期兒童,在分類思維上的差異,主要在於前運思期兒童 只能按明確的、具體的標準分類(如顏色、形狀、體積、功用等),而不能按複雜的、抽象的標準分類。

Page 22: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貳、學齡兒童的認知發展: 皮亞傑具體運思期的觀點

五、類包含( class inclusion ) 皮亞傑曾以學前(前運思期)兒童為對象,在面對很多不同顏色花朵之情境下,先後問他們兩個問題,先問:”你說紅花多還是白花多?”等他回答之後再問:”你說紅花多還是花多?”結果發現,學前兒童一般都能正確回答第一個問題,但卻不能回答第二個問題。按皮亞傑的解釋,這是由於學前兒童在認知發展上尚未具備類包含的能力。

所謂類包含( class inclusion ),是指分類思維時能區別主類(大類),與次類(主類中此包含的各次類)間之關係的能力。一俟兒童認知發展達到具體運思期的地步,在分類思維時,即已具備了分類包含的能力。

Page 23: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貳、學齡兒童的認知發展: 皮亞傑具體運思期的觀點

六、自我中心主義( egocentrism )的消失 皮亞傑用自我中心主義一詞所表達的前運思期兒童的思維特徵,其涵義並不帶有「自私主義」 的意思。只用以說明此一時期的兒童,在面對問題情境予以解釋時,只會從自己的觀點著眼,不會考慮別人的 不同看法。

Page 24: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貳、學齡兒童的認知發展: 皮亞傑具體運思期的觀點

六、自我中心主義( egocentrism )的消失 ※三山實驗( three-mountain experiment ) 該實驗的設計是,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

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實驗時,先讓一個三歲的幼兒坐在一邊,然後將一個布偶娃娃放置在對面。此時實驗者要幼童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麼樣子?”第二個問題是:“娃娃看見的三座山是什麼樣子?”結果發現,該幼兒採用同樣的方式回答兩個問題;只會從自身所處的角度看三座山的關係(如兩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後),不會設身處地從對面娃娃的立場來看問題。皮亞傑採用七歲以下各年齡階段兒童為對象進行實驗,結果發現七歲以下兒童的思維方式,都脫不掉自我中心的傾向。皮亞傑所設計的此項研究,稱為三山實驗( three-mountain experiment )。

Page 25: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參、學齡兒童的語言發展

一、語言結構四要素(一)語音( phonetics ) 為基本的聲音單位,又稱音素。幼兒藉由主動的模仿成人的 聲音,轉化為自己的發音方法。

語音的辨別力在 1 歲前便已成熟, 3 到 4 歲是語音發展的黃金時期。

聲調的發展順序為先能區分一聲及四聲,再進而能區分二聲、三聲,約 2 歲前完成。

Page 26: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參、學齡兒童的語言發展

一、語言結構四要素(二)語意( sematics ) 為對字詞意義的理解,又稱詞素。是語言理解及使用的基礎,與認知發展相關。

詞性發展順序為:名詞 → 動詞 → 代名詞 → 形容詞。

Page 27: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參、學齡兒童的語言發展

一、語言結構四要素(三)語法( syntax )或文法( grammar ) 為句子結構的組合規則。 發展順序為:陳述句 → 疑問句 → 否定句;不完整句 → 完整句。

Page 28: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參、學齡兒童的語言發展

一、語言結構四要素(四)語用 為語用的應用,涉及社會語言知識,需同時考慮聽者的想法及感受。

3 歲前語言的功能為發問、要求及回答; 3 歲到 6 歲語言的功能多了命令、商量及表達。

Page 29: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參、學齡兒童的語言發展

二、語言發展的階段歷程(一)斯特恩( W.Stern )將語言發展分兩個時期: 1. 前語言階段(準備期):此期分 2 個階段。 ( 1 )咕咕期:約 1 到 2 個月出現。 ( 2 )呀呀學語期:約 4 到 6 個月後出現。

Page 30: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參、學齡兒童的語言發展

二、語言發展的階段歷程(一)斯特恩( W.Stern )將語言發展分兩個時期: 2. 語言發生階段:為真正的語言產生。 ( 1 )單字句期( 1 到 1 歲半),如:「糖」可能代表「我 要吃糖」或「糖糖不見了」等意義。 ( 2 )雙字句期( 1 歲半到 2 歲):如:媽媽球球。 ( 3 )文法期( 2 到 2 歲半):主要為 簡單句的使用,開始 使用代名詞及形容詞。 ( 4 )好問期( 2.5 歲到 3 歲)因果關係萌芽,喜歡探求事 物,常問「為什麼」。

Page 31: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參、學齡兒童的語言發展

三、語言功能(一)皮亞傑:他將語言的功能分成兩種。 1. 自我中心語言( 2 ~ 7 歲出現):為一種說話不與 他人互動,完全以自 我為中心的語言形式,包含三

種現象:重覆語 → 獨語 → 集體獨語重覆語:機械式的重覆話語。

獨語:為自言自語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集體獨語:群聚的兒童各說各話,無交談或互動,不需他人的了解或對話,也不受他人影響。

Page 32: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參、學齡兒童的語言發展

三、語言功能(一)皮亞傑:他將語言的功能分成兩種。 2. 社會化語言( 7 歲後出現):因認知發展進入具體運思期而 形成社交性的語言形式,用來與人互動。包含下列幾種現 象:

適應性的報告:將已知的事告訴別人, 並與他人交換意見。批評。命令或請求。應答。發問。

Page 33: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參、學齡兒童的語言發展

三、語言功能(二)維高斯基:他將語言的功能分成二種: 1. 自我中心語言( 3 ~ 7 歲出現):又稱私語,為社 會性語言到內在語言的仲介,能協助兒童計畫與執 行計畫,以完成目標,故它是一種認知上的自我引 導作用。 2. 內在語言( 7 歲後出現):是心智活動在內心的運 作及自我對話,為語言經驗的整合。

Page 34: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參、學齡兒童的語言發展

場所 語言發展的輔導

家庭

1.避免感染以保護發音器官。2.提供嬰兒聽覺刺激3.多跟孩子說話及早提供語言的刺激。4.採開放式問句,促幼兒的語言表達。5.幼兒嘗試說話時,成人應接 納並溫和的指導。6.溫馨開明的家庭氣氛有助於幼兒的語言表達。7. 成人勿任意取笑或嚴厲糾正幼兒不正確的語言,以免 造成幼兒挫敗感或自卑,而拒絕語言的學習。8.注意身教,因幼兒會模仿成人、學習 父母的說話特色。9.充實兒童的生活經驗,利用圖書或說故事啟發兒童的 語言能力。10.把握語言學習的關鍵期。

四、語言發展的輔導

Page 35: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參、學齡兒童的語言發展

場所 語言發展的輔導

學校

1鼓勵同儕間的互動。2裝扮遊戲能使幼兒在遊戲中自然的學習語言。3老師應鼓勵兒童語言表達,勿限制兒童說話。4 以生活事件作為誘發兒童與語言表達的媒介。5 教材的呈現應具體化,輔以口頭陳述,避免機械式 的背誦。6提供豐富多變的語文活動。7經予兒童語言練習的機會,並適時鼓勵。8出現異常的語言表現應及早矯治。

四、語言發展的輔導

Page 36: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參、學齡兒童的語言發展

五、語言問題的輔導(一)口吃: 1. 分類: ( 1 )發展性口吃:因生理不成熟。 ( 2 )頑固性口吃:多重因素,可能是心理問題、情

緒壓抑或不適當的模仿。

Page 37: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參、學齡兒童的語言發展

五、語言問題的輔導(一)口吃: 2.輔導: ( 1 )兒童語言發展時勿過於嚴厲或糾正。 ( 2 )去除不良的示範。 ( 3 )提供輕鬆溫馨的環境,以減少兒童的壓力。 ( 4 )正確的語言示範。 ( 5 )鼓勵兒童表達,並適時鼓勵,採溫和、接納的

態度。 ( 6 )檢查是否有生理上的問題。

Page 38: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參、學齡兒童的語言發展

五、語言問題的輔導(二)說髒話: 1. 原因:好玩、錯誤的模仿,為引起他人注意。 2.輔導: ( 1 )忽視法,不予任何反應。 ( 2 )及時制止,明白告知說髒話是不好的表現。 ( 3 )去除不良的示範。

Page 39: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參、學齡兒童的語言發展

六、讀寫萌發(一)定義:幼兒從觀察及使用文字中,意識到讀、寫具溝通的 功能,而慢慢萌發出讀寫能力。(二)意義: 1. 語言發展包括聽、說、讀、寫,是自然的發展歷程,始

於 嬰兒期,重點在生活情境中了解文字使用的意義。 2.根據研究,幼兒不需指 導,只要有文字的 刺激便能學習, 故環境中的學習遠重要於課 堂教學。 3. 語言的口說或書寫都是採用相似的學習策略。 4.尚未接受書寫訓練的幼兒,平時早已出現塗寫亂畫的行 為。

Page 40: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參、學齡兒童的語言發展

六、讀寫萌發(三)讀寫發展的輔導: 1.提供有意義的情境。 2.提供具探索性及遊戲性的讀寫教材。 3.提供自然情境下的閱讀及塗寫經驗。 4. 兒童犯讀寫上的錯誤時,應溫和的指導,採支持鼓勵的平常心,勿過 於嚴厲或堅持正確性,而使幼兒放棄探索轉向制式的訓練學習。 5.採統整性的語文教學,將聽、說、讀、寫相互配合。 6.營造閱讀的氣氛使幼兒自發的讀、寫。 7.勿太早進行寫字的訓練,當幼兒握筆能力尚未發展成熟時,過早的教 導不但達不到效果,當會影響感官的發展。順利的握筆寫字約

在 5 歲 半成熟。 8. 寫字的動機誘發比會寫字更重要。

Page 41: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肆、學齡兒童的道德發展

一、皮亞傑的道德認知發展論: 皮亞傑發現,七歲以下的兒童(前運思期),並不了解遊戲規則的意義。七至十一歲的兒童(具體運思期),能遵照年長兒童們教給他們的遊戲規則行事,而且他們認為規則所訂的一切就是對的。不過,他們實際上卻常常違犯規則,原因是他們不完全了 解規則的意義。十一歲以上(形式運思期)的兒童,他們開始了解,規則是在大家同意後訂定的,規則是人為的,不是絕對的。

Page 42: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肆、學齡兒童的道德發展

一、皮亞傑的道德認知發展論: 顯然,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解釋為對行為規範的遵守與了解。具體運思期的兒童,能遵守成人所 訂的行為規範,但未必了解。形式運思期的兒童,能了解行為規範,卻也開始了對成人所 訂規範的懷疑。

根據觀察驗證的結果,皮亞傑得到的結論是,兒童的道德發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在十歲以前,兒童們對道德行為的思維判斷,多半是根據別人設 定的外在標準,稱為他律道德。十歲以上兒童對道德行為的思維判斷,則多半能根據自己認可的內在標準,稱為自律道德。

Page 43: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肆、學齡兒童的道德發展

二、柯爾柏格道德發展的三期六段論:

期別 發展階段 心理特徵

一前習俗道德期( 9 歲以

下)

1避罰服從取向

只從表面看行為後果的好壞。盲目服從權威,旨在逃避懲罰。

2相對功利取向

只按行為後果是否帶來需求的滿足以判斷行為的好壞。

Page 44: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肆、學齡兒童的道德發展

二、柯爾柏格道德發展的三期六段論:期別 發展階段 心理特徵

二習俗道德期( 10~20

歲)

3尋求認可取向

尋求別人認可, 凡是成人讚賞的,自己就認為是對的。

4遵守法規取向

遵守社會規範,認定規範中所定的事項是不能改變的。

Page 45: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肆、學齡兒童的道德發展

二、柯爾柏格道德發展的三期六段論:期別 發展階段 心理特徵

三後習俗道德期( 20 歲以上)

5社會法制取向

了解行為規範是為維持社會秩序而經大眾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 眾共識的社會規範是可以改變的。

6普遍倫理取向

道德判斷係以個人的 倫理觀念為基礎。個人的 倫理觀念用於判斷是非時,具有一致性與普遍性。

Page 46: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肆、學齡兒童的道德發展

二、柯爾柏格道德發展的三期六段論: 習俗道德期(或習俗道德水平)( 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 )九歲以上一直到成人,面 對道德兩難的情境時,一般都是遵從世俗或社會規範,從事道德推理判斷。在家庭符合父母期望,在學校遵守校規,在社會守法守紀的人, 他們的道德發展都是達到習俗道德水平。此一時期之內,又按道德水平的高低分為兩個階段,分別代表當事者的兩種心理取向。

Page 47: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肆、學齡兒童的道德發展

二、柯爾柏格道德發展的三期六段論: 尋求認可取向(或好孩子取向)( good boy/nice gir

l orientation ):尋求認可取向是一種社會從眾( social conformity )的心態;社會大眾認可的就是對的,社會大眾反對的就是錯的。此取向是從在家順從父母管教養成的,以後擴大到社會的人際關係。一般認為幫助別人使別人快 樂的行為,就是良好行為。道德發展達到此一階段水平的人, 對丈夫偷藥救妻的看法,就會認為海先生的做法是對的。因為做一個好丈夫就應該盡力保護他的妻子。如果他不這樣做,既無錢買藥,又不敢冒險去偷,結果妻子死了,別人都會 罵他見死不救,沒有良心。

Page 48: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肆、學齡兒童的道德發展二、柯爾柏格道德發展的三期六段論: 遵守法規取向( law and order orientation ):遵守法規取向是一種信守法律權威重視社會秩序的心理取向。道德發展達到此一水平的人,在心理 上認同自己的角色,在行為上有責任心,有義務感;在學校當學生就應該盡學生的責任,在社會做公民就應該盡公民的義務。而每個人的 責任與義務,通常都是以法律規定或習俗限制為基礎的。道德發展達到此一水平的人, 對丈夫偷藥救妻一事的看法,就會認為海先生的做法是錯的。因為偷竊行為是違法的,無論海先生的理由如何,法的權威必須維持,否則社會秩序就會紊亂。

Page 49: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肆、學齡兒童的道德發展

三、道德認知發展論的教育涵義:(一)道德的認知發展遵循兩大原則( 1 )他律而後自律原則。( 2 )循序漸進原則。第一個原則的教育涵義是,要想教兒童

道德,宜先教他遵守既定的行為規範;教他在適當的場所表現適當的行為(如發問之前先舉手與借人財物須歸還等)。在此一原則之下,兒童的道德認知是“告知”的,而非“自知”的;是外化或外鑠的,而非內化或內發的。準此而言,對年幼的兒童而言,訂定明確可行的道德規範,無論是在家庭,或是在學校,都是必要的。等到兒童認知發展到接近成熟程度(到達具體或形式運思期)之後,他將因思維能力增加而形成其是非判斷的自律性道德認知。

Page 50: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肆、學齡兒童的道德發展

三、道德認知發展論的教育涵義:(二)道德教學須配合兒童心理發展 學校實施道德教育時,教師可採用與兒童生活有關的現實問題(如考試做弊與學生應否負責打掃校園等)。

(三)全人 化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1. 道德認知 2. 道德情感 3. 道德意志 4. 道德實踐

Page 51: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伍、學齡兒童的社會發展

一、艾里克森理論的心理社會期:期別 年齡 發展

危機發展順利者的心理特徵

發展障礙者的心理特徵

3 3~6 歲 自動自發對退縮愧疚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6~青春期

勤奮進取對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 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Page 52: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伍、學齡兒童的社會發展

一、艾里克森理論的心理社會期: 自動自發對退縮愧疚( initiative vs. guilt ) 三至六歲

的學前階段,是艾里克森的理論中所指第三個關鍵期。此一時期的危機是在於自動自發與退縮愧疚兩極間衝突的化解。學前階段的兒童,語言發展已相當成熟,與人溝通時喜歡說也喜歡問。對自己、對別人以 及對周圍環境中的事物,在在都表示好奇,而且喜歡表現,喜歡在別人面前 顯示自己。此時的兒童有了性別的意識,也認識到成人社會中男女兩性的角色不同。因此在自我觀念上已開始向他所喜歡的人去模仿認同。在行為表現上常常是有目的的討好父母,希望藉此得到對方的支持。此時期的兒童喜歡身心各方面的活動,尤其是愛好團體遊戲。艾里克森稱此一時期為遊戲年齡( playage )。

Page 53: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伍、學齡兒童的社會發展

自我概念

他人的 反應別人是如何看待我的?他人的 反應

別人是如何看待我的?

社會比較和同儕比較,我的

表現如何?

社會比較和同儕比較,我的

表現如何?

自我評價我如何解釋自己的感覺與行為表現?

自我評價我如何解釋自己的感覺與行為表現?

文化的教化我如何受到社會

文化的規範與教導?

文化的教化我如何受到社會

文化的規範與教導?

自我概念的來源

Page 54: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伍、學齡兒童的社會發展一、艾里克森理論的心理社會期: 兒童在團體遊戲中可以學到團體規範,也可以學到各種角色所負的責任。在教育上,此一時期的兒童,有的進托兒所,有的進幼稚園,接受類似正規的教育訓練。惟從艾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觀點言,幼稚教育在實施上應以遊戲為主。從遊戲中發展兒童的感官,激發兒童的心智,培養兒童的社會能力。如此,在較自然的情境中,給予兒童自動自發的活動機會,他才會養成自動自發的性格。反之,如在家庭教育或幼稚教育上刻意設計教學活動,提前教導兒童學習知識(如讀、寫、算)或才藝(如繪畫、彈琴),將兒童提前置於不成功便失敗的壓力下,其後果不僅“揠苗助長”,無濟於事,甚至在人格發展 上,養成他以後遇事退縮與事後愧疚的個性。

Page 55: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伍、學齡兒童的社會發展

一、艾里克森理論的心理社會期: 勤奮進取對自貶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

rity )六歲至青春期是艾里克森理論中所指的第四個關鍵期。此一時期的危機,在於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兩極間衝突的化解。此一時期正值小學教育階段六年,也正是正規教育的第一階段。兒童們接受學校教育,在生活上受到團體規範的約束(如須按時上下課),在知識學習上受到及格標準的限制,在精神上受到成功與失敗感的壓力,此類壓力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同時,學校教育實施班級教學,在團體中個體之間勝負之爭也是免不的。

Page 56: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伍、學齡兒童的社會發展

一、艾里克森理論的心理社會期: 依艾里克森的解釋,如果小學兒童在求學過程中,所經驗到的是成功多於失敗,他將因而養成勤奮進取的性格,敢於面對困難情境的挑戰,以後繼續追求成功。反之,如果求學過程中所經驗到的是失敗多於成功,甚至於只有失敗沒有成功,則將難免養成自貶自卑的性格,不敢面對生活中現實的困難。在小學階段如果在自我發展上偏向於負極的一端,就等於此一階段的危機達得化解。未能化解的危機勢將產生不良影響,甚至阻礙他以後的人格發展。

Page 57: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伍、學齡兒童的社會發展

二、心理社會期發展理論的教育涵義:(一)發展期中危機重重,自我成長不易,教育在於 化危機為轉機。(二)教育是發展的助力,也可能是發展的阻力。(三)全人教育 基礎寓於心理社會發展。

Page 58: 學齡兒童期的 生理與心理發展

END2007.03.19 於福康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