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书编纂基本要求 省地方志办 司念堂

117
地地地 地地地地地地 地地地地地 地地地

description

地方志书编纂基本要求 省地方志办 司念堂. 一、地方志是什么 二、志书应该怎写 三、志稿修改举例. 一、地方志是什么?. 这是一个带学术性的问题,详解则各种流派和观点难以尽述。为了把志书写好,把志书写得像志书而不是其他总结报告、学术论文、小说戏剧之类,在此对地方志是什么还是作一点简要的介绍,以了解其属性与特点,便于撰写时掌握其写作要求。. (一)地方志从何而来 —— 志书的源流. 方志的起源,推得远一些,是从人类活动有记录的时候即已有方志,只是没有归纳。至周朝建立后,分封的诸侯各有史官掌纪事编史之职,有归纳性的书籍出现,方志也就从此派生出来,大致有这么几个源头:.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地方志书编纂基本要求 省地方志办 司念堂

地方志书编纂基本要求

省地方志办 司念堂

• 一、地方志是什么• 二、志书应该怎写• 三、志稿修改举例

一、地方志是什么?• 这是一个带学术性的问题,详解则各种流

派和观点难以尽述。为了把志书写好,把志书写得像志书而不是其他总结报告、学术论文、小说戏剧之类,在此对地方志是什么还是作一点简要的介绍,以了解其属性与特点,便于撰写时掌握其写作要求。

(一)地方志从何而来——志书的源流

• 方志的起源,推得远一些,是从人类活动有记录的时候即已有方志,只是没有归纳。至周朝建立后,分封的诸侯各有史官掌纪事编史之职,有归纳性的书籍出现,方志也就从此派生出来,大致有这么几个源头:

• 1.国别史:如晋之《乘》,楚之《栲杌》,郑之《志》,鲁之《春秋》等,周天子设有官吏掌管各地史籍,有外史“掌四方之志”,小史“掌邦国之志”等。在这里已有“志”名之出现。

• 2.地理书: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记载地理情况的书籍,其中《山海经》《禹贡》最为知名。《山海经》以山经为纲,载山川、道里、民族、邦国、神话、宗教、物产、动植物、风俗等,《禹贡》将全国分为九州,记各州山川河流、土地物产、田畴交通、贡赋民情等,都已具方志的性质。

• 3.地图:在春秋战国时已经有地图,在《周礼》《尚书》《诗经》《管子》等古籍是都有关于地图的记载。这些地图一般标有行政区划、山川、土地等情况,均被看作是方志的源头。

•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以上几类书籍不断发展演变,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也不断变化,以后的诸如“地记”“地志”“图经”不断涌现,较著名的书目有云阳记、蜀记、冀州风土记、益州志、三吴郡国志、华阳国志、巴郡图经、隋诸州图经籍等等(类此书籍很多,在一般的方志资料中有大量记载,不赘述)。

• 至宋代,方志趋于定型,以“志”为名的专著增多,到元代出现了《大元一统志》,经明、清两朝,志书的体例规范渐趋一致。地方志经此成为一个专有门类的书籍,也形成了中华文化传统中一独特的组成部分。

(二)关于地方志的属性• 明了起源,讨论属性,已是学术研究的范畴,实是对方志分类的不同观点反映。

• 主要有两说:地理说和历史说。

• 1. 地理说 : 源于《禹贡》《周官 · 职方》等先秦著述 , 按一定行政区域记载山川地形、风土人情、物产、艺文、名胜等。宋代之前大多是图经、地记 , 近似地理书。其特点是:有图有志,图以知山川形势、地之所生,志以知语言土俗博古久远之事(元代黄晋语)。宋代后增加人物、艺文等内容。

• 2. 历史说 : 源流为“古国史” , 即《周官》、《春秋》等 ,

• 东汉学者郑玄说:方志若古国之史。• 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所以察民风、验

土俗,使前有所稽,后有所鉴,其重典也(宋代郑兴裔《广陵志序》)

• 章学诚:志乃史裁;方志国史要删;志乃一方之全史。

• 此类以人文史事占据主导地位。

• 其实,两说甚至多说,只是对方志不同的源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的结果,只是各说在分类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或兴趣略异而已。因此,后来的清朝学者章学诚将地方志称为“一方之全史”,在理论上可谓集大成,至今占主导地位。

• 《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定义为:• 地方志,包括志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年鉴的进入,是地方志内函的新扩展。•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

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资料性文献。

• 可以看出今天的认识对各派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 归纳方志的源流和属性,可以这样说:• 新方志被认为是:地方资料性文献、地方百科全书,是科学记述和反映一地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 “志者 ,记也” ,地方志即记一地的断限内全面情况的资料书。地方志是特定行政区域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的科学汇集,是地方的科学文献,是地情和国情的载体。

(三)地方志书的特性• 1. 地域性 或叫地方性,因“地方志”就姓

“地”!与“国”相对应。以特定的区域为记述范围。可一省、一市、一县、一乡、一村、一厂(场)、一校、一山、一水、一庙、一庵、一楼等等,只有因地域大小、内容多寡而有规模上的不同,其性质则无异。因此,从地域性而言,志书可罗列多种类型:

• 行政区域志书 : 一统、州、府、省、市、县、乡等。 自然实体志书 : 山、河、江、湖、海等。 社会实体志书 :厂、站、校、院等。 建筑实体志书 :亭、楼、寺、塔、堤、库等。

• 行业实体的的志书:工业、农业、金融、司法等。

• 2. 综合性 地方志号称一方之全史,地方之百科全书,内容涉及所记地域自然、社会、人文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纵向:既可纵贯古今几千年,亦可断代划限;横向:但凡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事项,如天文、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人物,应有尽有,无所不包。

• 专业志的综合性则体现在本系统或本专业的完整性或系统性。正如现篇目所列各项内容。

• 3.资料性 资料是志书的生命,资料性是其是最本质的特征。地方志不是学术著作,不是直接探索、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而是客观、全面、准确地记载一个地域内自然和社会客观的变化发展情况,以为需要者提供研究或探索或开发等活动所需要的真实史料。简言之,地方志的使命是忠实记载史料,如何运用这些史料,则是志书以外的事情。关键之处在于:地方志所记史料必须真实、准确,在此前提下,又能做到越全面、越丰富,则其价值越高。

• 4.权威性 地方志书绝大多数是“官书”,在封建社会,有皇帝下诏修志的,从民国到现在,修志都由政府号令,因此,修志是“官职、官责”。由此编修的志书,是官书性质,体现官方意志,所记内容也都是官方所掌握的权威资料,具有可靠性和权威性。

• 不过,地方志书的权威性也不仅仅来自于“官书”特性,还来自于其本身的“隔代修史,当代修志”的特点。当代修志,时近迹真,地近易核,当代人记当代事 , 本地人记本地事 ,相去不远 ,见闻真切,所载内容相对真实可靠。

• 5.连续性 志书的连续性,主要是在内容上有客观的要求,就一地域而言,一部志书编纂完成之后,经过若干年,除空间范围或许没有变化外,其他有关自然、社会、人文等都会有重大变化,需要及时记载,使该地发展变化有连续性的记载,形成完整的历史;在形式上,则有连续和变化,如地方志记述的基本特征事以类从、横排纵写、述而不论是相沿的,连续的,但具体框架结构、事以类从的分类方法等则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

• 唐规定州郡三年编一次图经 ; 宋有“九域图局”规定五年一修 ; 元首创一统志 ;明清三次修一统志 ,雍正 60 年修一次。 1929 年国民政府定《修志事例概要》 22 条 ,1947 年 ,颁布《地方志纂修方法》 9 条 , 定省 30 年一修 ,市县 15 年一修。 1998 年 , 国办转发中指组《规定》 ,20 年一修。

• 2006 年 5 月 18日温家宝总理签发《地方志工作条例》, 2007 年 4月罗清泉省长签发《湖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都明确了地方志编纂二十年一次的原则。

(四)方志的功能 • 志书三大功能:存史、资治、教化。• 这是古今学者对地方志长期研究形成的广泛共识,是对方志功能、作用的科学总结。民国于乃仁称 :“ 一曰备行政官吏省阅 ,发政施令得其宜 ; 二曰资学者治史之史料 ; 三曰启发后进敬恭桑梓之心。”

• 任何事物的实际功能,是由该事物本身内在品质所决定的,人为地贴上什么功能什么功能的标签是没有用的。功能能发挥多少,既与事物本身内在品质有关,也与外在的环境或使用者有关。但是否具备某种功能,功能强弱程度,只与事物本身内在品质有关。

• 志书的三大功能是对志书属性的理论总结,而对于任何某一部具体的志书而言,是否具备这三大功能,情况则千差万别。志书是否具备这三大功能,实际就是对志书质量的考量。如何判断具体某志书是否具备这三大功能,我们可先看看这三大功能所需要的最基本条件:

• 存史:要真;• 资治:要真、要识;• 教化:要真、要识、要神。• 真是基础,识是精髓,神是升华。

• 志书三大功能中,存史应该是第一属性,是最基本的功能。而志书的存史功能,最基本的要求是真实可靠!所存必须是信史!

• 志书的资治功能是由其存史功能延伸而来,资治功能的发挥程度,除志书基本功能的“真”之外,还要有“识”。

• 志书的教化功能,则是在前二者的基础上再延伸,其基本特点是在真、识的基础上还要有“神”。这所谓的“神”,是“传神”,即要有文采……

(五)志书的基本构件• 前面算是从外面看一看地方志是什么,现

在再从里面看看地方志书是怎样构成的,有哪些构成部件,构成这些部件需要些什么条件,应注意哪些事项,以便我们可以着手去准备。

• 志书的构件都是由文字和图片构成的。所谓的构件,也就是方志的几种体裁,体裁不同,所要求的表述方式也不相同,内容结构也各有特点。就旧志而言,有些体例如志体、传体、图已基本定型,随着时代的发展,为适应各种内容记述的需要,新方志逐渐形成了记、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的记述方式。一部完整的地方综合类志书,主要就是这七种体裁的综合运用。

• 1. 记。即大事记,旧志这一体裁使用很少,有者多以某某年表形式出现。新志大事记有志之大纲的大用。大事记的形式种类,内容要求,大事标准……

• 大事记之外,还有所谓的“专记”。这是一个特别的内容,从逻辑上它只能与其他同类事并列,但其影响特别重大,简单记述不够表达其份量,展开记述又与其他兄弟不协调,于是在兄弟关系并列后,单独作一“专记”加以详介,类似于“特写镜头”。如 98抗洪。

• 2. 述。旧志使用亦不多,有也较简略。新志对这一体裁运用较多,且渐趋完备,成为不可或缺的部件,且是画龙点睛的部件,使志书的整体性更强,贯注其中的“识”是灵魂,无“识”则难驾驭。

• 3. 志。这是志书的主体。志书志书,实际是由不同的分志或专志组成,每一专志的任务是记述某一特定事物的历史与现状。在旧志中,分有不同的门类,分类记述,这些门类的划分,便是现代志书的专志或分志。一部综合志如……一般都由若干专志组成。怎样分设专志,是制订篇目的任务。怎样记述,下面将作专门介绍。

• 4.传。即人物传。这是史志同有的体裁,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志书人物志一般分传录表三个层次,要注意的事项有:

• 生死、籍贯、标准等。记述的内容,首先以履历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丰富内容、丰满个性……

• 5.图。旧志虽技术手段不能与今天相比,但对图的重视有过于今人。特别重舆地图(图经的传承),价值很高。今人多注重图片,舆地图份量相对弱些。今志之图大致有地图、示意图、图画(少),照片(多)。注意的是:与正文的呼应,有机的整体性,各图要素齐全,画面,说明文字的准确等。

• 6.表。新旧志均有,形式略不同。表须注意者:与正文的关系——呼应、补充、整体的组成部分;资料口径、数据的统一;自身栏目设置的科学、完整;文字(符号)、单位、形式的规范等。

• 表格形式全书统一、规范。

• 7.录。即附录。旧志重于新志。章学诚的文征超大!注意事项:不是摆设,为录而录;不是垃圾桶,什么都装;与正文有关系但不便进入者、与正文有呼应者。

• 除以上主体构件外,志书还有不少附件,即辅文,主要包括:署名、序、前言、凡例、目录、后记(或跋)。

• 其中,凡例特别重要!前言和后记的分工;多序的层次、角度和身份;目录层次的规范。

二、志书应该怎样写• (一)资料准备• 此为修志实务的核心,可分以下环节:方案……范围……途径……形式……整理……长编……

• 资料搜集方式:先篇目、再分类、再顺时、整理、长编,长编之后看缺漏,撰稿实是对长编的归纳压缩。

• 征 集 其根据是完善翔实的篇目 , 可比成书时多列几个层次。按图索骥。 先内后外 : 本系统、本部门、本地区 ,再扩展向外先急后缓 ;口碑及可能被毁弃的先收集。先近后远 : 先上限、后下限、先发端、再发展。 “宁滥勿缺”、广采博收 因资料之间可相互印证、补充。

资料来源 文字→各行业的文档、新闻媒体(可适当参考新闻体的史书)、年鉴。 实物→录音、录像、图照、光盘 口碑→民歌谣、谚语、传说、回忆等

• 第一手资料搜集到手后:再制成卡片,根据卡片再编成资料长编。

• 形成一个这样的模式:体例——资料——长编——修正体例篇目——补充资料——初定篇目——试写——再补充资料——修正篇目——定稿——书成。

(二)志书编写的一般性要求• 有资料,也就是有米了。饭如何做?往往又不知

从何下手,这也是刚接手方志撰稿的普遍现象。其实,第一不要把志书神秘化,不要以为其高深莫测(因为以前都是秀才、进士才能做的事),就不会感觉难;另一方面也不能简单化,以为没有什么了不起,总不是一二三几件事、几句话而已。

• 不神秘化,不简单化,做到事与理的清晰,则是恰到好处。

• 事与理怎样清晰,也就是志书应该怎样写,下面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对之处请批评。

• 志书不需要像文学创作那样,更不需要像诗词歌赋那样华丽传神,但也不是日常的应用文、公文,格式化、八股化。它是一种记述性文体,其好坏,与文字功底有关,但更关键的是其记述的内容、搜集的资料是否丰富和完整。若无内容和资料,还好的记述也不会成为好志书。

• 要了解志书怎样写,首先要知道地方志书内容的一般要求:

• 一、地方志书内容的一般要求• 前面已介绍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这种观念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从这个角度说,地方志书的内容广得没有边际,应该是无所不收。不过,这所谓的百科全书,是说它在门类上几乎无所不包,但在具体门类的记述上,却有较具体的范围。

• 地方志书是科学的资料著述,其重点在资料性,是地方各门类的史料。因此,就某一门类而言,地方志书所要记载的是该门类的一般的、基本的情况。

• 以具体的水产行业中的“鱼类资源”来说,地方志书需要的主要是该地鱼类资源的一般情况:有多少类、多少种属等等,而一般不需要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详细描述某一种鱼的生理结构特征以及每种结构的生理功能,那是教科书和科学专著要做的事情。

• 又以“茶叶”为例,志书需要的是该地茶叶种植的历史情况、茶叶的品种、品质、产量、销售市场等,而茶叶自身带普遍性的消食解渴、提神醒脑、甚至治病防癌等药理功能则不是地方志书所要详记者,本地独特品质者除外。

• 总之,说地方志书是地方百科全书,主要是指所包含的门类而言,决不是说它在内容上包罗万象,能代替其他所有一切书籍的功能。说到底,地方志书从分类学上说,它是书的一种,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范围。

• 因此,地方志书与科学专著或教科书的区别在于,志书只记某一事物在该地的“有”与“无”,而不对该事物进行解释或论证等。

• 如“煤”,地方志书一般只记述该地“煤”的“有”与“无” ,有哪些种,其矿床地质特征、有多大储量、开采情况等等,而不写“什么是煤”,也不写“煤”有哪些功能等情况,这些是由别的书去解决的问题。而有些志稿,对“煤”的“有”与“无”的记述并不多,对什么是“煤”却开篇就写一大段定义,接着就把“煤”的功能、物理、化学特性等作大段介绍。

• 又如有的志稿,在记述自然资源中的某一种鸟时,竟从生物学的角度把这种鸟的外部特征作详尽的描述,详尽到鸟的某一部位羽毛有多少根,每根羽毛生长的方向、长短、颜色等等,这显然是生物学教科书所应承担的任务,而非志书所宜者。又如文艺志,若写到某戏曲剧种,不需要写戏曲理论,而要写该戏曲在本地发生、发展、流行的一般情况。

•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方志书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文体、什么样的语言,我们可以将《湖北省志 · 地质矿产》作为一个范例。这是一本科学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志书,较好地把握了科学专著与地方志书的区别,也把握准了地方志书的内容和记述角度。如其“基础地质”篇所记述的对象,专业性极强,一般没有地质知识的“外行”人很难完全看懂,即使如此,该志亦不作任何定义性的解释,开门见山,直书某物的“有”“无”。如所记“火山岩”

•火山岩类中的流纹岩和安山岩均见于鄂城太和、金牛和大冶保安一带。在竹山一带分布有海底喷发的粗面岩。玄武岩分布于鄂 东阳新以及孝感、安陆等地。除上述明显而未经变质的火山岩外,还有古老的变质火山岩系分布在各有关变质岩形成的地层中。

• 通过以上简单的介绍,我们可以把地方志书在内容方面的要求作如此归纳:

• 地方志书所要记载的内容是:有什么,是怎么回事(是什么),曾经怎么样。

• 地方志书不需要写:为什么?要怎么样,应该怎么样,将会怎么样。

• 这其中:• “ 有什么”,就是志书要解决的“有”与

“无”的问题,必须以史实与资料说话,切忌空洞无物;

• “ 是怎么回事”,不是说要像教科书那样对记述对象加上一个“是什么”的定义,而是要求将记述对象的本质或事件的真实过程作客观的记述,写明原委,同样要求以史实说话;

• “曾经怎么样”,地方志书所记载的都是已然的历史史实,史实与结果一定要记载得准确无误;

• “ 为什么”,这是地方志书第一不能见到的写法。地方志书所记为已然的历史,没有“为什么”可问,史实如此而已;

• “ 要怎么样”、“应该怎么样”:这也是志书所不能见到的写法。历史已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了,我们没有能力再要求它“要怎么样”或“应该怎么样”;

• “ 将会怎么样”,这是未来之事,且为完全不能确定之事,不是志书所应记载的。

(三)修志术语简介• 介绍了资料和一般性要求,这也是制作前

面介绍的志书构件的基本材料和基本要求。在志稿的实际撰写过程中,还有一些专业术语有很好的实用性,在此也作一简单介绍:

• 1.关于时空概念:• 志书断限;• 越界不书(空间、时间、专业等);

• 2.关于分类方法:事以类从,类为一志;• 类为一志,志,主要采用纪事本末体的形式撰写,关键在于把握好竖写的层次,即基本的记述单位,一件一件地逐一记述,抓住事物的主体,以事物为中心而不以时间为中心,以免成为大事记,再把握事物发展的主线、要点、转折点等要素。

• 3.关于记述顺序:横分门类,纵向记述;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顺时,无倒叙、插叙,无流水账);

• 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缺项,大结构不完整;断线,资料不完整。

• 纵述史实,是分类明确后对该类的具体的记述。此记述类史体竖写,这也是志书的关键。首要者是时间,在断限内一是要顺时,二是要记述准确。纵述史实要把握事物的发端、变化和现状,不缺失主要事物,事物的主要方面和事物发展的重要阶段。不要事无巨细一一罗列,成为流水账(志稿中此类问题多且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 4.关于记述方法(文风、文体):述而不作(论),寓论(理)于述。

• 述而不论,是志书的特点。以资料说话,重在记述史实,寓观点于记事之中。

• 5.关于取舍原则:以事系人,生不立传;通典不录

(四)地方志书的文体和语言要求

• 所谓“文体”,指的是文章的体裁。文章因内容、表达方法和功用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文体。现代文体,粗分为公文文体、政论文体、科学文体、文艺文体等。

• 志书的文体是由其内容所决定的。前面简要介绍了志书内容的一般要求,也就知道了地方志书应该使用的文体是记述体。

• 语体文、记述体,能适用的不仅是地方志书,很多著作也都是适用的。志书使用语体文、记述体与其他著作的显著区别在于:志属史类,志笔即史笔。志的记述方法是以事分类,类为一志。方志使用语体文、记述体,要求以资料为主,以详备为要;要求开门见山,直书其事的有无、过程或结果;要求“述而不作”、“引而不论”;要求寓褒贬于史实之中,以翔实的资料取胜。

• 总要求:平实、准确、中性、不夸张形容。就是使用志书语言的准确性。严谨精细,一丝不苟,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格的科学态度。要做到:1.严谨; 2.朴实; 3.简洁; 4.通俗 (就是文字语言适合群众的水平和需要,容易让群众理解和接受。在用字、用词上,用现成概念和明确的字眼、词句,不用太偏僻、太古奥的字、词,不要故弄玄虚,更不能生造词句。尽量避免方言土语。含糊、模棱两可的字、词最好避而不用。 )

• 此外,志书的语言始终为第三人称。志书是对历史的客观记载,宜用第三人称表述,忌用其他人称。因此,凡“我省”“我市”“我县”“我办”等等均不宜用。

三、志稿修改举例• 说明:• 原稿例中灰底红字部分均为原始稿文字,

为方便与修改稿对照而作的标记。• 修改说明是对志稿中存在的不同问题而可

作相应处理的说明,由此可举一反三,供参考。

原稿例一: • 资源重建。 1979 年— 1984 年是新时期湖北省科学技术事业的恢复、

重建阶段。当时湖北省科学技术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机构、重建队伍,特别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正当湖北省科技事业逐步完善并开始向前发展的时候, 1966 年全国开始了 “文化大革命”,湖北省很快成为全国“重灾区”之一,党政领导机构瘫痪,物质生产部门停工停产,学校停课停教,社会其他领域毫无例外地被卷入政治大陷阱中。科教文卫部门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文化大革命”顾名思义,“臭老九”理所当然首当其冲地成为这场“革命”的主要对象之一。由于整个社会环境的急剧恶化,湖北省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各个学科领域,经过三年调整后刚刚得以重新起步发展又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这场“革命”给湖北乃至全国科技进步带来的灾乱是史无前例的。在自然科学发展方面,全省各级科委、科协全被撤销,许多研究所被踢了摊子,大批科技人员被迫下放劳动改造。当时仅中科院武汉分院所属研究机构就下放近 300 人,占科研人员的 80%,科研工作基本停顿。

修改: • 资源重建。 1979 年— 1984 年是新时期湖北省科学技术事业的恢复、重建阶段。当时湖北省科学技术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机构、重建队伍,特别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湖北湖北各级科委、科协全被撤销,许多研究所被踢了摊子,大批科技人员被迫下放劳动改造。当时仅中科院武汉分院所属研究机构就下放近 300 人,占科研人员的 80%,科研工作基本停顿。

修改说明: • 所删部分的记述涉猎过远,有省内省外,

“顾名思义”,“臭老九”等用语说教与感情色彩浓,非志书所需,志书简要准确地记载事实即可。

原稿例二: •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的专业技术人员总量有较

大幅度增长。以 1999 年全省国有事业单位的115.6万专业技术人员与 1995 年的 97.9万人比较,年增长率约为 2.8%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自 1990 年以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增长了近一倍,科学家和工程师增长一倍多,经费增长 10倍多,项目增长 3倍多,这说明企业的技术活动有所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和独立研究机构中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有明显下降,但在高校科技活动人员减少的同时,高中级职称的专业人员和研究开发人员并未相应减少,科技产出保持了稳步增长。

修改: • (应使用具体时间)以来,湖北省的专业技术人员总量有较大幅度增长。以 1999 年全省国有事业单位的 115.6万专业技术人员与 1995 年的97.9万人比较,年增长率约为 2.8%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自 1990 年以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增长了近一倍,科学家和工程师增长一倍多,经费增长 10倍多,项目增长 3倍多。高等院校和独立研究机构中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则有明显下降,但高中级职称的专业人员和研究开发人员并未相应减少,科技产出保持了稳步增长。

修改说明: • “ 这说明……”记述语言不合志书要求,志

书只记事实,不议论述,也不论证。再,有些关联、过渡性的语言也不需要。

原稿例三: • 基础科学是以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探索

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成果是整个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对技术科学和生产技术起指导作用。基础科学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具有以下特点:①它是物质运动最本质规律的反映,与其它科学相比,抽象性、概括性最强,是由概念、定理、定律组成的严密的理论体系。②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比较间接,需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才能转化为物质生产力。③一些成果的重大作用易被人们忽视。④研究具有长期性、艰苦性和连续性。⑤研究成果具有非保密性,一般公开发表,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根据国家《学科分类和代码》并结合湖北实际情况,本书中基础研究涉及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地震学、生物科学、软科学和环境科学。

修改: • 根据国家《学科分类和代码》并结合湖北

实际情况,本书中基础研究涉及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地震学、生物科学、软科学和环境科学。

修改说明:• 所删部分是典型的教科书式论述,非志书

记述方式。志书开门见山即可。

原稿例四:• 2000 年以来,湖北省数学朝着更高的领域发展。武汉大学杜金元与他的同事和学生们正致力于 Clifford 分析中边界行为的研究,初步获得一些结果。武汉大学公布线性与非线性次椭圆方程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武汉科技学院完成了拓扑指数理论及其在相关热力学性质中的应用研究。

修改:• 全删。

• 修改说明:“ 2000 年以来……”志书下限为 2000 年, 2000 年以来是超下限内容,不用记载。

原稿例五:• 1996 年,由湖北省农科院与华农大联合申报的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专家评审,国家科委于 12 月 4日正式批准在我省立项组建。这是我国唯一的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旨在紧密依靠科技进步,对畜牧科技成果进行工程化组装配套与推广辐射,以提高畜牧业的规模和产业化程度,促进畜牧业高速发展与畜牧业总体水平的提高。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三年内实现优质种猪及工程技术扩散覆盖面占全省饲养量的 50%,占规模化养殖企业的 70%以上。中心建成后,可年产优质商品猪 500万头,总产值达 50亿元,节约饲料 1.5亿公斤,并将技术向省外辐射。湖北省规模化养猪起步早,生产水平高,有雄厚的人才和成果基础及优越的科研条件,有国家外贸部投资兴建的我国第一个种猪测定中心、农业部种猪质量监测中心以及国家计委投资兴建的家畜生物技术中心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和华中农大经过多年努力,在品种选育配套、质量分析检测、饲料饲养、疫病防治、生产管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并建成了年供种猪 3万头的原种基地和 300 多家规模化猪场的推广网络,年生产能力达 40 多万头,大约克种猪已推广到全国 20 多个省市。湖北白猪新品种选育、杜湖商品瘦肉猪繁育体系及综合配套技术、杜洛克、大约克选育分别获省、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农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十多项。湖北供港活大猪质量列全国第一,获香港商会银质奖和中国出口猪金杯奖。湖北白猪及配套系和杜湖杂交组合两项成果被列为国家“八五”重大科研成果推广项目,湖北省也早已列为星火计划大力推广。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被评为“七五”全国农业科研开发综合实力优秀单位和“八五”全国农业科技开发十强单位,并获得科技产品自营进出口权。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鄂建立,将促进全省畜牧业的大发展。

修改:• 1996 年,由湖北省农科院与华农大联合申报的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专家评审,国家科委于 12 月 4日正式批准在我省立项组建。这是我国唯一的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修改说明:“旨在……”是设想性的,并未成为现实,志书所记内容均为确定无疑的历史史实;“力争……”更是计划性的,亦非既成史实,“力争”的内容无论多么丰富,都不是志书所要记述的对象。所以,在志书中,凡是类似“旨在”什么,“力争”怎样,“将”要怎样的内容,均为不实之内容,直接删除(只在记述某项计划本身除外)

原稿例六;

• (水产)有着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淡水生物及水产的科研工作一直居全国前列。 1978-2000 年,湖北大力推进水产科研,共取得 539项科研成果,其中 115项获得国家和省部奖励,有力地推动了水产业的发展。截至 2000 年,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连续 3 年居全国第一;全省人均淡水产品占有量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

修改:• 1978-2000 年,湖北水产科研共取得 539项科研成果,其中 115项获得国家和省部奖励。截至 2000 年,湖北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连续 3 年居全国第一;全省人均淡水产品占有量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

原稿例七:• (林业)湖北是我国中部地区的林业大省,共有森林面积 9055 . 36万亩,活立木蓄积 2.0514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超过 31%;全省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已发现的高等植物有 292科、 1571 属、 6292 种,约占全国总数的 18% ,其中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树种的有珙桐、水杉等 48 种。 1978-2000 年,湖北省迅速发展林业科枝,林业科技在种子繁育、引种栽培、营林技术、病虫防治、木材加工利用以及自然资源调查等研究共取得 115项成果。

修改:• 湖北共有森林面积 9055 . 36万亩,活立木蓄积 2.0514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超过 31%;全省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资源已发现的高等植物有 292科、 1571 属、 6292种,约占全国总数的 18% ,其中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树种的有珙桐、水杉等 48 种。 1978-2000 年,湖北省林业科技在种子繁育、引种栽培、营林技术、病虫防治、木材加工利用以及自然资源调查等研究共取得 115项成果。

• 修改说明:对工作是否重视,有多大的发展,不由作者的自夸决定,关键在于所记述的事实是否清楚、准确!例六、例七所删文字属套话,形容性语言。类此语言删后更简明、准确。

原稿例八:• 2000 年,湖北省第一例冠状动脉旋磨术获成功。 67岁的张太婆因心绞痛来亚洲心脏医院求治,大夫为她做冠状动脉造影时发现,老人的前降支中段 80%管状狭窄并钙化病变,回旋支 70%狭窄,右冠 70%狭窄。改善这种症状药物治疗很难凑效,采用旋磨术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12 月 11日晚 8 时,由心内科主任朱国英主刀,在局麻状态下为老人顺利实施了冠状动脉旋磨术,一颗小小的钻头,从右腿根部进入血管,跋涉近 1米后抵达心脏,然后高速旋转,将这里的积垢磨碎,手术只用 55 分钟。 13日,患者已从心脏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她说,手术时无痛苦,手术后第二天下午,就吃了一碗面条,一切恢复正常,感觉很好。据医生介绍,冠状动旋磨术是 80 年代中期国外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介入性治疗技术。由于旋磨技术难以掌握,旋磨头太小难以撑开血管,太大容易发生内膜撕裂,所以要求治疗大夫具有丰富的介入治疗经验,亚心医院是湖北省唯一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

修改:• [冠状动脉旋磨术 ] 2000 年,亚心医院为一名 67岁的女性患者实施冠状动脉旋磨术并获得成功。该患者前降支中段 80%管状狭窄并钙化病变,回旋支 70%狭窄,右冠 70%狭窄。对这种症状药物治疗很难改善,采用旋磨术才是最合适的选择。12 月 11日晚 8 时施行手术,用时 55 分钟。手术后第二天患者一切恢复正常。冠状动旋磨术是 80年代中期国外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介入性治疗技术。由于旋磨技术难以掌握,旋磨头太小难以撑开血管,太大容易发生内膜撕裂,亚心医院是湖北省唯一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

原稿例九:• 2000 年,协和医院试管婴儿降生香江。香港珍女士已有 5

年不育症病史,并于一年前因卵巢肿瘤切除一侧附件。 1999 年 11月,珍女 ±到协和医院接受了试管婴儿技术治疗,胚胎移植后的第 14天医生告诉她妊娠成功。 2000 年 8 月 23日,珍女士在香港一家医院顺利生下一个健康女婴,全家人欣喜不已。据施行该手术的协和医院高颖博 ± 介绍,目前导致我国育龄夫妇不育的因素中,男方占 1 / 3 ,女方占 1 / 3 ,男女双方共同因素占 1 /3 。男方不育集中表现为无精、少精和精子活力差。针对这一状况,协和医院还开展了专门针对男方不育的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即单精子卵巢内注射,这种技术在高倍显微镜下,用肉眼无法看见的显微针,将单个精子经制动处理后,直接注射到卵细胞浆内,强迫其受精。已有数十对不孕症夫妇在该院通过试管婴儿手术拥有了自己的骨肉。

修改:• [试管婴儿研究 ] 协和医院(从何时开展试管婴儿研究可

作简要介绍), 2000 年 8 月 23日其第一例试管婴儿成功降生。该受孕患者有 5 年不育症病史,并于 1999 年之前因卵巢肿瘤切除一侧附件。 1999 年 11月,该患者在协和医院接受了试管婴儿技术治疗,于 2000 年 8 月 23日顺产一个健康女婴。

• 修改说明:此两例像生动的生活故事,而非志书冷静客观记载的科学成果。故事性描述语言较多,有损科学性和志书的客观性。此类内容以辞条形式记述为佳,重点要记述的是什么样的技术,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再,在这类内容中,最好不出现类似张太婆、珍女士这样的具体人名。

附一: 地方志书常见的文体性问题

• 地方志书中常见的文体性问题,也是怎样撰写地方志书中最突出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了解,会有助于在撰写志稿中尽量避免类似问题。志书中常见的文体性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总结报告式(行家型)• 总结报告是应用文的一种,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应用广泛。有些总结报告有可能是地方志书的宝贵资料,但不可能成为志书的组成部分。因为,总结报告一般是就某一具体情况,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内,所作的总体检查、总体评价、有分析、有研究、有结论、有针对结论而准备采取的行动或方案等等。地方志书要求述而不作,总结报告的检查、评价、分析、研究等,都不是志书所适宜的表达方式,只有其能反映客观实际的真实结果,才有可能成为志书的有用资料。因此,总结报告的写法是不合志书内容要求的。在一些志稿中,恰恰恰是这种情况较为突出。这可能是志稿撰写者多习惯于作本行业的总结或报告。下面是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 例一:• 近几年来,全省血防工作的主要问题是:

对防治工作的领导有所放松;疫情有所发展;局部地区呈严重回升趋势。在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原因后指出:为了扭转被动局面,提高社会效益,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地搞好血防工作,达到“钉螺灭尽,病人治愈”的目的。

• 这是某志稿写完本省治水灭螺的情况之后的一段总结。这一段文字在志书中的写法应该是这样的:

• 某年至某年,(谁)对防治工作的领导有所放松,疫情有所发展,局部地区呈严重回升趋势(接具体数据或实例)。(后面的文字删去)在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原因后指出:为了扭转被动局面,提高社会效益,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地搞好血防工作,达到“钉螺灭尽,病人治愈”的目的。

• 点评:• “ 近几年来”非志书用语,志书的时间要准确表述;

• “ 主要问题是”是总结报告性的,而志书要求是则是,非则非,是直述事实,如所修改的记述方式。

• 例二:• 湖泊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发展条件也十分优越,这就是:……(共有 1 、 2 、 3……几条,不全文引出,以下各类省略号同此)。

• 例三:• ……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只有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努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并持之以恒,才奠定了今天的基业

• 这些是整段的总结。还有一些志稿在叙述过程中,总结性的文字经常出现,如“……湖区仍免不了大面积被淹的事实教育人们,过度围垦是得不偿失的”(这句总结需要的是相关的史实史料,有了实际的材料和数据,寓观点于事实之中,才合志书要求)。又如某志写到某项事业的成效,作了不少成果总结,其中写道:“在社会效益方面例如:……”后面罗列了一系列的效益。这些总结报告式的写法,在文字上有一些典型的句式,如:“例如: 1.2.3.……”“ 是: 1.2.3.……”“ 有: 1.2.3.……” ;句末大多是“十分严重”、“值得借鉴”、“……教训”、“应加以注意或重视”之类的词语,在志稿中很好辨识。

(二)教科书式(专家型)• 教科书的特点是对要讲述的对象有准确的名称、

有明确的定义、有清晰的学科属性等,其目的是传授某学科专门知识或基础知识。而志书应该是在教科书的基础之上,即对事物的名称、定义、属性等已全然明了,无须再作重复。如写林业,无须介绍或定义什么是“树”,什么是“草”,而要写明有什么“树”,有什么“草”,此地的“树”或“草”的品种、生长、分布等情况。但在一些志稿中,一开头(也有在叙述之中)来一段教科书式的定义或解释。其结果是写出来的稿件不像志书,而是专业的教科书了。

• 例一:• 水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自然界中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生产建设的必要条件。水质是水资源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质量不好的水,它的量也失去了实用意义。因此,在记述水资源时同时考虑了它的量和质。

• 点评:• 这里写的是水资源,是要解决“有什么”

的问题,而不需要对水资源作教科书式的定义。前面所说的志书要求写 “是怎么回事”本来是“是什么”,担心与这样教科书式的“是什么”相混,才特用“是怎么回事”。在这里可以看出,教科书式的“是什么”和志书的“是怎么回事”在文体上是有本质区别的。

• 例二:• 珍、稀、古、奇树木,是人类社会变迁的

历史见证,也是国家一部分宝贵的财富。• 点评:• 此例还是应该直写“有什么”。• 此句还有语病。

(三)论文式(学者型)• 论文一般是科研工作者为发表其科研成果、思想

观念而撰写的文章。其内容有事实,更主要的是在此事实上阐发的思想、观念、结果的证明等。其特点是论证性强,主观意识浓,作者的主体形象突出——可以站在事实上,尽情地讲述、强调“我”的观点。而地方志书以记载事实为要务,无须论证,更不能由作者站出来阐述观点。在一些志稿中,论文式的写法也较为多见。这种现象与“总结报告式”的写法有类似之处,但其表现形式是论证性很强。作者往往在记述中突然站出来代替客观事实强调一些观点。

• 例一:• 任何一门科学技术,都是从人类社会的实际需要

而兴起的,归根结蒂它又要为生产服务。• 例二:•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关键是原设计时水

文资料短缺……• 例三:• …… 因此,今后继续抓好煤炭、石油开发利用的

同时,充分发挥我省水能优势,逐步改变能源短缺状况,是我省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

• 还有一些诸如“实践证明”、“充分说明”之类的写法,在此不一一列举。

• 志书要反映客观规律,但其反映方式并不是要作者站出来作一番论证,而是以其所记述的客观事实来反映的。我们用不着担心客观事实说明不了问题而急着站出来“帮助”事实加以论证。只要把事实客观地记述清楚了,抓住了事物的实质,那么事实本身是会替自己说话的,而且会说得更有力!

(四)新闻报导式、宣传表扬式、文学散文式

• 新闻报导、宣传表扬在现实生活中最为常见,其特点是即时性很强,倾向性明确,感情色彩浓烈,文字表达方式灵活多样;文学散文除有浓烈的感情色彩、灵活多变的文字表达方式外,更有丰富的想象。而地方志书记载的是沉淀的历史,是冷静、客观的记述,自然与这些表达方式无缘。但在一些志稿中,这些情况也很普遍,其共同特点是空虚议论多,宣传色彩浓。

• 例一:• 在平原绿化中,潜江县堪称本省楷模,在“水乡园林”的影响下,绿色的波涛一浪高似一浪,公安、石首、洪湖、嘉鱼、新洲等县很快追了上来。

•• 例二:• 有了第一手经验,县领导决心大了,群众……

(可填任何一项事业,以下这种情况亦如此)信心足了,各区、乡、村都纷纷响应县委提出的“……”号召,使全县……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

• 例三:• 三十六个春秋,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一瞬间,

可全省国营林场的广大职工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时光不负创业者,昔日荒山,今日披上了绿装,茂林修竹,一派生机,一代新林正茁壮成长!

•• 例四:• 为了加快开挖进度,工地采用了大面积爆破方法,

一个个火炮、电炮一起放。几千名建设者他们(语病)不怕烈日晒,不怕瀑雨淋,挖土炸石,日夜苦战……

• 这些例句,如孤立地看,人们大概不会认为是从志稿中摘出来的吧。这种写法,既使志书宣传色彩浓烈,又使志书空洞得没有实际内容。

(五)“将”字式 • 在志稿中,还有一种“将”字句式。此种情况的出现,是突破志书断限而产生的,即是对未来的展望、预测性的文字。志书有断限,即是从时间上对内容的一种限定。志书只对断限内的历史作如实记述,而不展望、预测未来。但是,在志稿中,有不少突破下限,对未来进行展望和预测的现象。对未来的展望,首先在写法上是不合志体的,再者,展望的科学根据不足,所有对未来展望性的文字,都没有实际的能成为信史的客观资料,只是一种虚拟,开空头支票式的宣传。有关这种文病的实例很多,凡是带“将”字的叙述,全属这类情况,因此就不具体罗列。为了保证志书的质量,应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即是,凡带有“将”字的文字,都应删去。

小结• 以上关于文体方面的几种现象,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就是空虚的议论多,而客观资料很少,甚至没有。这些现象,在内容上与志书的真实性、科学性、存史价值相去甚远,在文体上都不是志书所适宜。若严格按志书体例和行文要求撰稿,应该说这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掌握了志书“有什么,是怎么回事,曾经怎么样”这一基本要求,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文体,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记述,就很好把握了。

附二:地方志书常见的语法修辞性问题

• 地方志书语法修辞性的问题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修辞不当;二是语法错误。语法是要解决正确与否,属于文字基本功的问题,其错误千差万别,会罗列无穷,在此无法详述;修辞关注的是表达效果问题,与志书记述文字合适与否密切相关,在这里有必要作些提示和归纳。

(一)修辞方面的问题• 志书一般的语法修辞方面的问题不多,但并不等

于没有。修辞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化手段。只要动笔写文章,都会运用这一手段。只是,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语境,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千差万别。运用修辞手段,比遣词、造句要求更高。没有语法错误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没有问题的表达,若修辞不当,则意义皆非。作为语言表达的艺术化手段,修辞的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样,尤其是在文艺性的作品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修辞手段的高低,直接表现出作品的优劣。因此,要三言两语讲透修辞的运用是不可能的。

• 地方志书作为科学的资料著述,要达到信史的目的,在修辞方面也是有具体要求的——那就是语言朴实、准确,用词中性、客观,内容剪裁得当,不枝不蔓。一些志稿在这方面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1.表述模糊• 志书作为存史工具,要达到信史的要求,其文字首先就做到准确。但有些志稿在叙述中有很多模糊之处。叙述中的模糊现象,一种是表现在对客观事实本身认识上的模糊,特别是对一些历史性的问题,没有严格地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来加以具体分析,任意褒贬的现象较多,有的甚至以一种感情色彩代替客观事实。有代表性的模糊词语如“有很大提高”、“一定的进步”、“不少问题”、“重大意义”等等,这些都是不确之词。到底有多大提高?有什么程度的进步?有多少、什么问题?什么重大意义?在志稿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述。更有甚者,有的志稿中还有“感到”怎样怎样,“觉得”怎样怎样。

• 例如:• XX局在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后,感到我国 XXXX布局已落后于现实,要着手研究适合我国的XXXX规划技术。

• 既然作了调查,那么对某一问题应该有明确的看法和认识,而不应该是“感到”怎样。感觉的东西是没有得到证实的东西,没有得到证实的东西是不能入志的,否则,志书所反映的就不是客观规律,其信史作用也就难以保证。这种模糊的叙述,其结果是占用了大量志书篇幅,增加了水分,而使志书应该突出的主要内容淹没于其中。

• 2.旁涉与罗列• 在修志过程中,专志与专志之间的交叉问题普遍存在。交叉与旁涉,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性质完全不同。专志与专志之间,有些交叉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情况应属于是合理互见。但旁涉则是将与己完全无关的内容抱着不放,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对众所周知的东西详加介绍,比如,只要一提到武汉,几乎无一例外地要作如此介绍:“武汉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不管与本志有什么关系。再一种情况是游离自己的内容之外,将与自己完全无关的内容大书特书。

• 如志稿在“排涝”篇中,提到应城时有这么一段文字:

• 区域内还有著名的应城石膏矿和盐矿,储量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六十年代中成立了应城化工厂,实行机械开采,现应城县已改为应城市。

• 在这段叙述中,涉及了应城的石膏、盐矿储量,开采历史,工业生产,采掘方式和应城的建制沿革,内容很不少,但都与“排涝”风马牛不相及。

• 又如在 “水利开发与自然条件”篇中,记述内荆河的自然条件时,用了 500 多字的篇幅,详尽地介绍了沙市的历史沿革和古往今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地位,还介绍了风土人情,堪称“沙市小志”。作为现代水利开发的自然条件,与某一城市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史恐怕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而用如此篇幅详加记述,实有不当。类似这种旁涉,在志稿中还不是个别现象。在志书中,旁涉过多,首先是取材不当,在内容上显得庞杂、主次不清,也使文字拖沓,篇幅浪费,且有掠美之嫌。这也是越界而书的一种表现。

• 3. 文白夹杂• 作为志书,有很多撰稿人喜欢使一些文言词语或文言句式。但在使用时,很少考虑语言环境,同时又没使用周全,因而产生了志书特有“文白夹杂”现象。文白夹杂最典型的关键词有“是”(“这个”义)和“之”(“的”字义)。文言的“是”字用得最多的地方是在记述一年之中发生过程比较长的事件,开头时写明了某年,后面就都跟着“是年”怎样怎样,写着写着,“是年”多了,一时忘了,过了该年之后,还是“是年”“是年”,那么这时,这个“是年”就不知是何年了!这种现象在一些志稿中可谓屡见不鲜。再就是“之”字 。

(二)语法性错误• 语法属于文字基本功的问题,其错误千差万别,

会罗列无穷,在这里只特别提示一种情况:即志书中的省略句式

• 志书所记之事,都有一个严格的时空限定,为了语言的简洁和准确,有时的确可以省略一些句子成份,尤其是省略主语的情况比较普遍,即多用无主句。但这种省略,一定要准确,不能因省略而产生歧义,使记述的事物之间关系不清,或语句不通。使用无主句时一定要注意的是,当记述的对象只有独此一个时,一般可用,但记述的对象同时有张三李四王麻子等多个时,就要慎重仔细了。

• 例:• 12 月 24日,本局接到检举后,次日查获原土产公司火车站仓库大量

可疑烟叶,迅速与公安局联手进行查封,总量为 4573 包(担),案值 300 多万元。 2003 年 3月,省烟草专卖局指定由武烟集团将烟叶收购,经核准定价 386万元,按 70%价收购计 270万元。

• 修改:• 12 月 24日,本局接到检举后,次日在原土产公司火车站仓库查获大量可疑烟叶,并迅速与公安局联手进行查封。被查封的烟叶总量为4573 包(担),案值 300 多万元。 2003 年 3月,省烟草专卖局指定由武烟集团将被查封的烟叶收购,经核准定价 386万元,按 70%价收购计 270万元。

• 点评:• 主语省略且变换,定语省略缺乏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