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29
日日日 日日日日日日日 [] 日 日 西 [email protected]

description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 西 香 织 [email protected]. 1 引言. 拜拜. 拜拜. 再见. “好 , 拜拜 , 再见 , 嗯 , 好 , 拜拜!” ( 电话告别语 ). 拜拜. 汉语中的常规告别语. 2 什么是告别语?. 毕继万 ( 1997) 交际过程结束时道别的礼貌用语 包括在途中或公共场合相遇时寒暄后的告别语、访问辞别语、交谈结束语和电话结束语 21 世纪的今天 还可以包括网络结束语. 2 什么是告别语? 2-2 “再见”与“拜拜”. 词典 中 的记载.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Page 1: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西 香 织

[email protected]

Page 2: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好,拜拜,再见,嗯,好,拜拜!” ( 电话告别语 )

汉语中的常规告别语

拜拜

Page 3: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毕继万 (1997) 交际过程结束时道别的礼貌用语

包括在途中或公共场合相遇时寒暄后的告别语、访问辞别语、交谈结束语和电话结束语

21世纪的今天 还可以包括网络结束语

Page 4: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词典中的记载《现代汉语词典 (第 4 版 )》 ( 商务印书馆, 2002)

【拜拜】 bài·bai ①旧时指妇女行礼,就是万福。 ②< 方 > 指在节日或佛的诞辰日举行迎 神赛会,宴请亲朋。

【再见】 zàijiàn 客套话,用于分手时。

没有收录“再见”义的义项

Page 5: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词典中的记载《现代汉语词典 (第 5 版 )》 ( 商务印书馆, 2005)

【拜拜】 bàibbààii (动 ) ①① 客套话,用于分手时,相当于客套话,用于分手时,相当于“再“再 见” 见”。。 ② ② 指结束某种关系指结束某种关系 (( 含委婉或诙谐义含委婉或诙谐义 ))。。

[英 [英 bye-byebye-bye ]]

【再见】 zàijiàn ( 动 ) 客套话,用于分手时,表示希望以后表示希望以后 再见面。 再见面。

Page 6: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词典中的记载

《汉语大词典》 ( 商务印书馆, 1986年 )

【拜拜】① 台湾风俗,每逢佳节或祭神日,大 宴宾客,俗谓之拜拜。

② ② 英语英语 bye-byebye-bye 的译音。谓再会。的译音。谓再会。

张华(2001)

《现代汉语大词典》 (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0年 )【拜拜】 bai51bai51

①【英 bye-bye 】再见。 ②② 引申为中断关系,不再来往。引申为中断关系,不再来往。

Page 7: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文献中的记载张华 (2001)

再见再见―适用于关系疏远的双方,比较庄重的场合, 表达诚意,希望再次见面。 面对面交谈,使用多一些。拜拜拜拜―适用于关系亲密的双方,比较随便的场合, 有时给人感觉缺乏诚意,好像不想再见面了。 非面对面交谈 ( 如电话交谈 ) ,使用多一些。

Page 8: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拜拜”在文献中的记载陈松岑 (1989)近年来也有不少青年以更简短的 "bye-bye"作为告别语,它显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它常常只用于平辈的同地位的人当中,除了幼儿之外,很少有人用它向长辈告别。

张华(2001)改革开放后,我们的中学生开始普及英语,外国的影视、杂志也进入我国,这时 "Good-bye""Bye"和 "Bye-Bye"便经常出现在我们口中。那时说它们的感觉是既时髦又俏皮,别有一番风味。何自然、冉永平 (2002)近年来,由于受英语的影响,在汉语中使用“拜拜”这一话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了。

Page 9: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拜拜”在文献中的记载曲卫国、陈流芳 (2005)

使用频率最高的人群 1)学生(年轻女性教师) 对同学告别时。

2)年轻母亲(年长的奶奶) 对年幼孩子告别时。

主要性别 女性(尤其是中年以下的青年女子) → → → →女 女>女 男>男 女>男 男

主要社会阶层 1)白领阶层、学生

2)蓝领阶层(尤其是在年轻女子之间)

语体 比较随便的一种非正式的语体

交际场合 不正式

社会 人际关系

平等关系 1)亲密关系的人之间

2)一般关系的女性之间

等差关系 1)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主要是女性)

2)有时位于高位的一方为了表示随和,平易近人,也可能会使用。

道别场合 电话告别 > 面对面告别 电话告别:男性之间也可能说。

Page 10: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拜拜”在文献中的记载曲卫国、陈流芳 (2005)

“拜拜”之所以能引进成为一个汉语的告别语,这是因为在汉语的告别语体系中缺少属于一个表示亲密、语气随便语体的直接告别语,也就是告别语系统中有个语体缺环。

Page 11: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受试 大连外国语学院(中国辽宁省) 二年级本科生 109名

性别 男生 32名 女生 77名

年龄 19至 23岁之间

籍贯 辽宁省 107名 河南省 1名 山东省 1名

民族 汉族 92名 满族 14名 蒙古族 2名 壮族 1名

Page 12: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开放式问卷调查法 (Open Questionnaire Survey)

第一部分:面对面告别语调查

第二部分:电话告别语和网络告别语调查 在设定的几种情景后留出空白,受试阅读后 写出他们在各种情景下可能的话语

第三部分:“拜拜”的使用情况(使用对象) 及其实际发音调查

Page 13: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告别对象 亲属关系 等差关系

(a) 姨奶 (80岁) 亲 上

(b) 家人 (父母) 亲 上

(c) 女老师 (45岁) 亲 上

(d) 同班同学 亲 同

(e) 外国朋友(美国人) 亲 同

(f) 邻居男小孩 (5岁) 亲 下

(g) 女老师 (45岁) 疏 上

(h) 出租车司机 疏 ?

(i) 水果摊主 疏 ?

(j) 餐厅服务员 疏 ?

Page 14: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a)姨奶(亲/上)

(b)父母(亲/上)

(c)老师(亲/上)

(d)同学(亲/同)

(e)外国人(亲/同)

(f)小孩(亲/下)

(g)老师(疏/上)

(h)司机(疏/?)

(i)摊主(疏/?)

(j)服务员(疏/?)

再见拜拜拜

Page 15: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关系越亲密,使用“拜拜”的比例越高。 关系越疏远,使用“再见”的比例越高。  但对 (a)80岁高龄的姨奶等长辈,使用“再见”的占多数。 对上级、长辈偏重于使用“再见”。 亲疏关系优先于社会等差关系。  比较) (c)女老师 ( 亲·上 ) , (g)女老师 ( 疏·上 )

对汉语说得非常流利的 (e)美国朋友使用“再见”和“拜拜”的比例几乎都一样。

 “再见”的含义是“希望再次见面”,而“拜拜”却没有  这个含义,有时给人的感觉是“好像不想再见面了。”                               ( 张华, 2001)

Page 16: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先回去了”“我走了”“一路顺风”“常联系” “多保重身体”“下次再来看您”“谢谢”等。

“嗯”“啊”等语气词 对 (i)水果摊主、 (j)餐厅服务员等不熟悉的人说的“常来 啊”“慢走” 使用。

笑容、点头等非语言性成分 对 (j)餐厅服务员说的“慢走”使用。

Page 17: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k)父母(亲/上)

(l)好友(亲/同)

(m)老师(疏/上)

再见拜拜拜拜拜拜…

Page 18: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关系越亲密,使用“拜拜”的比例越高。 (k)家人 (父母 )、 (l) 好友 关系越疏远,且对方的地位或辈分高,使用 “再见”的比例越高。 (m)教务处老师

Page 19: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先挂了啊”“一会儿再聊”“先不聊了” “等会儿再联系。”等

Page 20: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n)父母(亲/上)

(o)好友(亲/同)

(p)网友(疏/上)

再见

拜拜

Page 21: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n)父母(亲/上)

(o)好友(亲/同)

(p)网友(疏/上)

再见拜拜拜88

886

8

8888

Page 22: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关系越亲密,使用数字告别语“ 88” 的比例越高。 (n)家人 (父母 )、 (o) 好友

有同等关系的朋友之间使用数字告别语“ 886” 的比例也高。

(o) 好友 关系越疏远,使用 “拜拜”“再见”的比例越高。 (p)刚认识的网友

Page 23: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我下了”“先下了”“改天再聊”等

网络特殊告别语:数字告别语“ 88”“886” 表情图片

Page 24: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拜拜”的使用情况调查

男生 < 女生

经常说66%

有时说22%

不经常说12%

从未说过0%

男生(32名)

经常说90%

有时说9%

不经常说1%

从未说过0%

女生(77名)

Page 25: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主要对谁说‘拜拜’ ?”(自由回答 )

“朋友” (84名 )

“家人” (47名 )

“同学” (39名 )

“( 关系好的或年轻的 )老师” (6名 )

“任何人” (6名 )

“拜拜”主要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使用。

Page 26: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你认为对谁不应该说‘拜拜’ ?” (自由回答 )

“老师” (65名 )“ ( 不熟悉的或祖父母辈的 ) 长辈” (57名 )“领导、上级、上司等” (32名 )

对长辈、上级、不熟悉的人避讳使用“拜拜”。

Page 27: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你认为对谁不应该说‘拜拜’ ?” (自由回答 )

“家人 ( 包括父母 )” (12名 :男 6 、女 6)

“男朋友、家人”“常看见的人” (2名 :男 1 、女 1)

→ 因为“不想真的跟那个人拜拜 (永别 )了”。

( 参看“拜拜”义项 2)

Page 28: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拜拜”的实际发音调查

(a) (b) (c) (d) (e)

bāibāi bāibai báibái báibai bàibài

21 13 80 26 0

(f) (g) (h) (i) (j)

bàibai bāibái báibāi báibài 其他

1 2 2 1 7

Page 29: 汉语告别言语行为的 调查与分析

亲疏关系疏

亲 (亲)

( 同等 )     上

同等 · 下社会等差关系

亲疏关系 > 社会等差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