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宜孫學生報 (2013年2月)

4
· sunzine 免 費 取 悅 2 0 1 3 2 5 2 3 AKI [澄明]

description

[澄明]: 2頁 - 資訊傳遞 如何是好 3頁 - 緬甸札記 - 由書院服務團說起 4頁 - 《濛》, 輔導長有話說

Transcript of 伍宜孫學生報 (2013年2月)

Page 1: 伍宜孫學生報 (2013年2月)

·

sunzine免 費 取 悅

2 0 1 3 年 2 月

為 5 2 3 人 發 聲

AKI

[ 澄 明 ]

Page 2: 伍宜孫學生報 (2013年2月)

院聞/院務 2頁s un z i ne 第 1 卷 第 2 期

sz

5 2 3

多點中文 宜精簡

陽 光

週 訊

f交 流

76. 3%

...“

資訊傳遞 如何是好

拿份看看吧!」一大早, 臨時宿生會各成員於宿舍

大堂電梯外派發傳單, 為聯層競技節目宣傳.。

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要能夠有效將資

訊傳遞給書院同學, 就必須要趕上時代的步伐, 迎合同學的需

要。臨時宿生會這次選擇使用Facebook及以「洗樓」形式傳

播資訊;而平日同學接收資訊,則多透過廣發電郵。不同

媒介固然有其不同效益,但只有透過明白各種傳播方式的

優勢, 才更能產生出一套完善的方法將資訊傳開。

廣 發 電 郵 涵 蓋 率 大

以資訊傳播的數量來估計,相信廣發電郵無疑是傳遞得最多

資訊,亦是書院同學最能輕易接觸到的傳播途徑。但是,

廣發電郵有不少為人詬病的地方:不難想像,長期的資訊泛

濫,令多少同學對廣發電郵敬而遠之。不論是學系、書院、

校方、校內團體等資訊,廣發電郵一律照單全收。同時,電

郵的語言和長短,亦會影響同學閱讀的仔細程度。

本報早前就書院同學接收資訊的一項調查發現,

在59名受訪者當中,有超過七成半透過閱讀廣發郵件得知書

院資訊,而亦有超過六成半同學認為廣發電郵為理想的接收

書院資訊方法。調查也指出有多於六成同學會詳細閱讀廣發

電郵,可是,表示會很詳細地閱讀的同學只得一成左右。其

中逾半不會詳細閱讀廣發電郵的同學反映,「資訊多次重覆」

以及「電郵太長」,皆會減低閱讀廣發電郵的意欲。語言方

面,則有超過八成半同學希望以中文接收書院資訊。

有書院同學短則每隔兩、三天,長則隔個多星期

才看一次電郵。在閱讀郵件時,他表示會多留意自己學系的

資訊。他強調自己曾嘗試閱畢所有廣發電郵,但發現當中「

有太多垃圾e-mail,影響我啲情緒」。他指出一些電郵的內容

太長,而且與自己無關,建議先將郵件分類,再寄給同學。

社 交 網 站 未 能 盡 用

調查亦指出,Facebook也是不少書院同學接收院訊的途徑,

當中以非官方的群組(如伍宜孫學生交流Group)為主。要算

接觸到的同學數目, Facebook絕對可以與廣發電郵媲美。而

就了解同學接收資訊的情況, Facebook的「看過功能」更是

更勝一籌.。由同學管理的群組, 不受院方管制, 變相擁有較

高的自由度.。然而Facebook等社交網站至今仍被視為「非正

式」的傳訊工具, 一切掛有院方名銜及相對正式的資訊, 仍需透

過「正式」的電郵傳送。調查結果顯示有七成半同學認為Fa-

cebook為理想的資訊傳播媒介,但若要更能發揮社交網站在

書院資訊傳播的功能, 實在還有待時間的磨練及觀念的改變。

至於實體刊物如The Sunny Post及Sunzine(本報),

在書院資訊傳播上仍扮演著較次要的角色。出版頻率之疏是

其一大弊病,有限的派發點亦減少了同學接觸的機會。能夠

照顧到不同方面的受眾,方能算是有效的資訊傳遞。但一般

而言, 走讀生基本上卻比宿生難索取到書院各實體刊物,亦

不清楚各刊物的派發點, 大大降低了刊物的傳訊效益。

口 語 傳 訊 效 果 最 好

回歸原始, 口耳相傳雖然最傳統, 但依然是最有效用的資訊傳

播途徑。不論是朋友間的對話, 還是「洗樓式」的宣傳, 口

語傳訊往往予人深刻印象,。惟顧及其需要大量人力資源及時

間, 很多書院資訊都未能用上這個途徑宣傳. 另一邊廂,朋友

間的資訊傳遞, 則受制於其他傳播途徑所提供的資料.。「始

終伍宜孫唔係淨係得 local。」臨時宿生會外務副會長陳潁

儀亦認同資訊傳遞需多管齊下,方能接觸更多對象。說到底,

資源傳遞本來就是各種傳訊工具合作而成的結果.。要能夠最

有效益地將書院資訊傳開, 不單需要同時嘗試多種途徑, 更需

就各途徑的成效制定一套最適合的方式, 使大家互補不足。

說資訊傳遞是書院發

展重要的一環,相信

沒有人會反對。但有

關書院資訊傳遞的方

式,你又知多少呢?

本報日前訪問了 59位

書院同學,希望了解

同學接收資訊的習慣

和各通訊工具的效益

86.4%

62.7%書院同學會詳細閱讀廣發電郵

書院同學透過閱讀廣發郵件接收書院資訊

書院同學希望以中文接收書院資訊

67.8%書院同學透過Facebook接收書院資訊

Mass Mail 圖片太多

可增加學生報派發點

“ 同學意見

Page 3: 伍宜孫學生報 (2013年2月)

3頁s un z i ne 第 1 卷 第 2 期

圖:伍宜孫學生對輔導長時間之感興趣度(共訪問57名書院學生)

23%

44%3 3%

有興趣,曾參與

無興趣

有興趣,未參與

院聞/院務

sz

當初對緬甸的興趣,是源自

於陶傑筆下的美麗。這金

光閃閃的佛教國家使我心馳神往,

像一個五官深邃的女子,蒙著面

紗,姿態曼妙的倚立一角,迎向晨

光,面容逐漸在視野間清晰,隱約

似待放的花,垂眸注視前路……

宗 教 文 化 主 導 的 社 會

東南亞是個宗教十分多樣的地區,如

越南深染華風、深殖印尼六百年的伊

斯蘭教。單數緬甸內的宗教信仰就有

好幾個:佛教、基督教、印度教和伊

斯蘭教,但佛教之盛行,可以從當地

教育情況得知。

有鑑於於英殖的歷史背景,緬

甸採用與英國相同的學級制,由小學

開始分為十一級,學生最早可以在十

六歲入讀大學。緬甸政府重視教育,

提供九年免費教育,而當地升讀公立

大學的比例也相當高。

當然,也有比較窮的鄉村

學生不能負擔公營學校的開支,

而到附近的僧侶學校就讀,甚至有更窮

的孩子要成為僧侶,住在寺院裡頭。雖

然僧侶學校環境較狹窄,欠缺師資,甚

至缺乏空間,需要二百多個學生同時

上課,但這種僧侶學校卻在遠郊地方

十分盛行,可見小乘佛教的影響力。

宗教對教育的影響還不止

於此。緬甸公立大學入學率雖高,

亦受政府承認,然而教育水平甚為

參差,每個本科生只需每年上課十

天,其餘時間在家中閱讀課本和交功

課,如此便是「大學」。因此當地義

工Grace也笑說,大學生簡直隨處可

見,無甚稀奇。

另一位義工Han說,所以

在緬甸有學位文憑是不足夠的,最重

要是有專業技能,因此不少學生都會

同時唸兩所大學。為什麼是兩所?因

為真正能夠教導實際技能的,不少都

是基督宗教辦學團體,如仰光的私

立名校Myanmar Institute of Theory

(MIT),但由於是外來宗教辦學,因此

其學位不被政府承認,於是學生為了

有正式學士學位,並習得實際技巧,

只能同時唸兩個學位。值得留意的

是,根本不多學生能夠同時進入較高

收生條件的私校,所以緬甸的整體教

育水平某程度上受到宗教取向影響。

擠 壓 耐 性 的 等 待

闊別緬甸個多月,若閉眼默想,除了

小孩的純真笑靨浮現,還有每天少不

了的塞車。川流不息的車輛,擠得路

面車水馬龍,因為仰光逐漸開放,車

輛引進得更多,當中包括不乏「三、

四手」的殘破日產巴士和私家車,甚

至有一輛印著「橫須賀市」警車權充

計程車使用;然而政府的道路規劃趕

不上變化,所以各左右軚車輛欲在馬

路上馳騁,卻變成消磨耐性的等候。

然而,緬甸的義工們卻輕

f 易地駕馭時間,讓我們都愛上了一段

段的等待。緬甸,也許是個愛音樂和

歌唱的民族,幾乎每個人都彈得一手

好吉他,有一把好嗓音。每當遇上塞

車,在車上即興就彈唱起來,有當地

的流行曲,也訝異地有梁靜茹、光良

或任賢齊的緬甸版本歌曲。還記得大

家分別唱著國語版及緬文的《童話》

,眾聲唱和,那刻聽著車上悠揚輕

快的吉他伴奏,心裡的愉快和躍動恍

如夢中,即使語言失效,音樂卻無界

限,將彼此的笑容連結起來。

活 在 混 亂 的 泰 然

看著窗外的英式建築和聽著車內的輕

快,自由得像根羽毛,飄飄然的浮於

想像,然而真實是場沉重的幻滅,像

亂石,亂墜在心頭沉甸甸的。

探訪孤兒院的那一天,在

陽光下,我們與緬甸的朋友、小孩們

歌唱、奔跑,累了,就席地而坐,對

談。其間,石灰色的戰機在黃土上飛

過,他們告訴我,這是北部內戰的戰

鬥機。從 1 960年至現在,緬甸北部

內戰未曾消停,對於他們,戰爭是日

常生活的一部份,看著他們的笑顏和

處事的從容泰然,我看不清這是對混

亂的習慣,是淡然還是無能為力,但

玟瑰色的大旗卻像夢魘時時出現。例

如居住在北部鄉村的大學生,會因戰

爭炸斷主要交通的大橋而不能回到南

部的M IT上課、基設被破壞、戰爭

境內人民面對活著的恐懼。

「要拯教一個充滿災厄與

苦難的人間,需要多少個神明?」

我見暮色昏黃如金,莊

嚴而又閃如佛光,耳畔恍若聞響

古剎鐘聲,那金光裝飾了滿屋子

的回憶,回憶是歲月的華燈,

初上,奪目得難忘;忘不了的

思念卻又一直在心房四處流

竄,滿天神佛金寺的世界,

也許是他們心靈最終的救

贖、歸宿,我如是地想。

(由於版面調動,本期523

學生團體一欄暫停一次)

每年只需上課十天,其餘時間在家,如此便是「大學」

由務

書團

院說

服起

sz

1,2 :你在看什麼呢?備受陽光眷顧的孩子,從你黑溜溜的眼球看到的世界,也是充滿祝福和愉快嗎? 3:披著一身棗紅色袈裟的少年,沐浴在日光之下。 4:笑吧,盡情的。不要忘了此刻的稚氣和單純。 5:暮色昏黃如金,莊嚴而又閃如佛光,耳畔恍若聞響古剎鐘聲。。

1

23

4

5

Page 4: 伍宜孫學生報 (2013年2月)

文藝 4頁s un z i ne 第 1 卷 第 2 期

外飄著細雨,漆黑的辦公

室內,只有她的檯燈還亮

著,打完最後一份文件後,她脫下

眼鏡,合上眼以僵硬的指尖按摩鼻

樑。她輕輕貶眼,乾澀的眼睛因淚

液重新變得濕潤,街上暈黃的燈光

漸漸化開,散成一個個小光圈,她

喜歡這種無聚焦的狀態,像身處於

一個奇幻迷離的世界般。不久,她

的視線又再次變得清晰,焦點落在

日曆上劃上紅圈的數字上,

二十,五月二十。

她把桌面的文件整理好,然後把其

他瑣碎的物件放進手袋裏,遺下一

副眼鏡。

那是她唯一一副眼鏡,他送的,但

她從來不需要。他拉著她去配眼鏡

的那天,他問她為甚麼。

「不漂亮就不戴,就這樣。」

「不會沒安全感嗎?」

「看得清楚就有安全感?有些事反

而太清楚才把人嚇怕。如果當初我

沒有近視,大概也會被這嚇跑吧?

怎得來的?」她伸手指著他腮下的

小疤痕。

「過去的就別提了,那總有需要

啊,看你整天把眼睛瞇成一線,我

也受不了。」他若無其事地掃開她

的手,孩子氣地學她瞇著眼睛笑。

「好啦,有需要我才戴,平日不

戴。」她雙目放空,若有所思地

說。「模糊的影像是一種概念,當

中微細的部份,留白的位置,就構

成人的思考空間。」

她知道他不懂,總是不懂。

他給她買早餐;她為他做便當;他

替她在雨天撐傘;她在球場邊為他

遞毛巾;他的生日願望中有她;她

的日記中有他;他替她嚇唬煩擾的

小混混;她替他剪碎花痴寄來的

情信;他因她一個人跑去喝酒而生

氣;她討厭他不時人間蒸發好幾

天。身邊的人都認為他們是一對,

而他們最清楚,或許是最不清楚。

獨處的時候她總閉上眼想像,這條

路走下去,到底會向前,還是後

退,模糊的面孔和感覺,她本來是

享受的。但當主角變成他,那副眼

鏡,不得不戴。

那天是五月二十日,她生日,卻尋

不著他。她一個人飲了很多很多

酒,走了很多很多路,那些大街小

巷的名字都是模糊的,直至街角出

現的身影剎那清晰。

他呼出一縷白煙,燻得她眼睛流

淚。然而,在雲霧間,她卻似乎懂

了甚麼。

「如果看著我不妨濛一點。」那身

影,又逐漸變模糊了。 sz

(註:是次出版經費經由院方之「創出我天地!」計劃資助)

sunzineAKI

為 5 2 3 人 發 聲

sunzine 2 0 1 3 年 2 月 號

出 版 :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伍 宜 孫 書 院 臨 時 出 版 委 員 會

電 話 : 9 1 4 2 3 4 3 1

電 郵 : w y s s u n z i n e @ g m a i l . c o m

承 印 : K a H i n g C o m p a n y ( 2 3 8 0 9 0 0 3 )

總 編 輯 :

副 總 編 輯 :

陳 浩 謙 t h o m a s c h h @ h o t m a i l . c o m

張 秀 賢 t o m m y c h e u n g s a u y i n @ h o t m a i l . c o m

美 術 設 計 : 陳 浩 謙

方 子 逸 、 方 思 穎 、 呂 凱 明 、 林 小 冰 、 陳 穎 怡 、

葉 泳 詩 、 劉 嘉 欣

編 輯 :

林 小 冰 、 葉 泳 詩推 廣 :

* 請 回 收 本 刊 物sunzinef

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標。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如 果 你 喜 歡 寫 作 , 又 想 為 一 眾 伍 宜 孫 人 發 聲 ,

歡 迎 投 稿 至 w y s s u n z i n e @ g m a i l . c o m

我讀中小學的年代,香港教育

廣被視為「填鴨式」:老師

授課刻板,同學則把「知識」(實為

資訊)死記硬背。現在教育氣氛改變

了,學校都踴躍為同學提供不同的

「非形式教育」和五花八門的「學

習活動」,講求「批判思維」和「

多角度思考」,以促進同學的「全

人發展」等等。然而,這些活動有

多少只是形式化的口號,又有多少

輔 導 長 有 話 說 ( 李 雅 言 教 )

真的能擴闊視野?同學參加各項活

動,有多少是本著「人有我有」的

心態、希望搞好自己的履歷表,又

有多少真是對活動有內在的興趣?

我常半說笑,指堂香港

的中學生全都是通才,琴棋書畫好

像無一不懂。諷刺的是,上了大學

之後所有琴棋書畫的技藝卻立即消

失了!不然的話,組織大學樂團應

該毫無難度!不知大家中學時的學

習模式是怎樣,但希望大家參與大

學活動時小心選擇,不要覺得有任

何壓力去做這做那。在這「通才」

泛濫的社會,把一樣東西做好,總

好過十樣東西都做不好!

與此同時,希望大家

記住,「讀書」只是獲取知識的其

中一個方法;背後的重點是鑽研學

問。曾經有一個笑話指出,德國的

心理學家習慣花整天時間去構思

理論,而美國的心理學家則相反,

只會躲在實驗室埋頭苦幹,未經

思考便去做大量實驗!這個雖然是

笑話,但有很重要的道理:一味埋

頭苦幹並不一定是做學問的最佳方

法,有時更會弄巧反拙!在這個過

度量化的年代,深思好像越多越無

價值。你能夠克服這困境嗎?

文:李雅言教授

《濛》 《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