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65
译嘉月刊 □慷慨是可以传染的 销售员是否会消失 基因产权之战 □看看钥匙 □盲人、冰川、伏特加 采撷全球智慧 提升中国精神 2013 年 11 月发行 总第 4 期 主办:斯眉英语协作翻译群 http://www.newssgo.net/

description

斯眉协作翻译群主办,欢迎下载。有意合作者,请联系QQ:651364034

Transcript of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Page 1: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译嘉月刊 □慷慨是可以传染的    □销售员是否会消失    □基因产权之战    □看看钥匙    □盲人、冰川、伏特加 

采撷全球智慧

提升中国精神 

2013 年 11 月发行总第 4 期

主办:斯眉英语协作翻译群http://www.newssgo.net/

Page 2: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美的风景都在路上 

生活在繁华的城市里,天天穿梭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不得不呼吸着带有浓重的汽车尾气的空气;喧

嚣和拥挤仿佛是城市的主旋律。登上高高的建筑,也无法极目远眺,即使没有被不远处的建筑没有遮

挡住视线,我们目光无法穿透浓重的雾霾。久居在这种环境里,免不了常常憧憬去天蓝草绿的对方

散散心,撒撒欢。这次十一长假,总算可以挤出点时间去实现一下小小夙愿,遂与朋友自驾去京北

的坝上草原看看。

随着车子驶出城区,越走越远,心情变得愈来愈渐好!坐在车里,我悠闲地看着道路两旁的树木、花

草、行人、建筑……车子穿越一个隧道,又一个隧道,翻了一座山,又一座山。山林深处开始透出浓

浓秋意,景色变得迷人之极——远远望去,迤逦的山峦像是披着五彩霞衣;峭壁上的植物红通通浓

烈如血;山坡上片片白桦林映在阳光中闪着金光……还有那么多景致美的触动人心,让人不禁欢

呼。

 傍晚我们到达目的地,还未下车,便被兜售骑马娱乐的当地人包围。除了看到一块面积不大的跑马场,

稀稀落落的车辆和游人,并没看到我们想象的草原、骏马。又询问了其他游人,告诉我们并没有走

错地方,此地就是我们要找的“坝上草原”。  顷刻间,一路的热情便被坝上的凉风吹散了。因为时

间原因,次日不能继续北上,到内蒙去看真正的大草原。此刻免不了会感慨:“ 美的风景都在路

上!”不过,我很快重新整理好心情,去欣赏辽阔草原之外的美,照样收获了旅游的好心情。  外出旅行有这样不尽如人意之时,人生旅行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一生都在途中行走,也许 终目

的地各不相同。当朝着心中所谓的 美的那一处风景奔去时,不可行色匆匆地一味赶路,要学会适

时休憩或缓步慢行,去欣赏周遭的景,感受吹过的风,让美景留驻心底,让花香温润心怀,那么我

们的人生会多几分欣喜与欢愉。  美的风景,其实都在路上,真的是这样! 

(撰文:晴空)

 

 

Page 3: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目 录

P1 译情人间

 

P11 译缘财商

 

P22 译品健康

P34 译览古今

P44 译观天下

P48 译学新知

 

打开男孩神秘的内心世界

30 卷长的爱情笔记

慷慨是可以传染的

新铜器时代

花钱买到长久幸福

销售员是否会消失

基因产权之战

叫板达尔文

食物的背叛

看看钥匙

底特律复兴无解

办公室的历史

鸟巢的艺术 

 

盲人、冰川、伏特加

被动语态 

Page 4: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译情人间

Page 5: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父母、老师和学校如何更好地理

解男孩:与罗莎琳德•怀斯曼就其

新书《男生世界生存法则》

(Masterminds and Wingmen)的

一次对话。

就在罗莎琳德•怀斯曼的新书《蜂

王与崇拜者》( Queen Bees and

Wannabes )出版之前,经纪人问

她是否愿意和一个叫蒂娜·菲的

女士谈谈。刚刚成为新妈妈的怀

斯曼“根本不知道她是谁”,但

经过简短的谈话,便决定将这本

书的电影版权卖给菲,该书对少

女复杂的社交世界进行了解析。

两年后,《贱女孩》(Mean Girls)

上映,影片妙趣横生,恰如其分

地描绘了高中女生彼此制造感情

伤痛的伎俩。随着电影的成功,

怀斯曼也成了广为人知的儿童专

家,到世界各地为家长和教育工

作者做欺凌儿童、养育子女及道

德引领方面的演讲。

她的新书《男生世界生存法则》意

在诠释男生世界。作为两个儿子的

母亲,怀斯曼开始关注成人怎样

忽视少男的社交世界,或对此持

旧有成见。她的新书得到了200多

名大男生的帮助,他们仔细调查

了怀斯曼的信息,并提供了自己

的个人经历。(《少男万人迷魔力

指南》是该书的姊妹篇,专为男生

所写)。我与怀斯曼谈及了家长、

老师与男孩间 好的沟通方式,

受欢迎男生是怎样的,以及男

孩为什么经常被误解等问题。

《贱女孩》名声大噪后,女孩世界

的动态得到人们的关注。为什么人

们对男生世界的了解还是较少

呢?

我们很难根据表面迹象看出男孩

想用何种方式与我们交谈,以及何

时交谈。我们也不容易、甚至不承

认男孩子拥有深入的情感生活。

我们认为,没看到等于不存在。

父母和老师是如何放任男孩世界

里的消极因素继续存在下去的?

我们不曾意识到,曾用多少不同方

式禁锢了男孩子。男生们觉得有个

女性朋友挺好的。一旦跟某位女

生之间发生不悦,亦或是跟女友分

手了,跟女性朋友聊聊要比跟铁哥

们说容易得多。我刚还跟一名高中

男生谈到交女性朋友的重要性。

他跟女友分手了,深受打击,并

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犯了愚蠢的错

误,伤透了心却又不知所措。他

是一名足球运动员,想跟 亲近

的朋友倾诉一下。但是他说那些

男性朋友只想谈上床,根本不谈

他们恋爱关系中的问题。于是他

打算晚上跟一位很要好的女性朋

友一起吃晚饭。可他刚踏出门,

他妈便连珠炮似地问了一串问

题。她主观判断儿子搞上了别的

女孩,觉得儿子根本不在乎原来

的女朋友,只想泡妞。

就这样,他妈加深了固有的旧观

念:小伙子要的就是性。

是啊,连亲生母亲都未意识到:儿

子需要有个关系很好的女孩,他跟

这个女孩出去是为了敞开心扉,并

得到一些恋爱建议。而我们却一直

在纵容那些固有成见影响我们对

男生的看法,以及他们与别人间

的关系。

父亲也可帮助男孩成为男子汉。

一直让我不解的是,那么多好爸爸

想成为儿子 好的朋友,却从不曾

与儿子交流什么是健康的人际关

系,也不承认儿子会堕入爱河。高

译情人间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 年 11月发行                            2 

Page 6: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中时期的恋爱好比肾上腺素刺激

——忽高忽低。你会心碎,也会被

甩。那感觉很糟,令人不知所措,

甚至怀疑自己还会不会再交女朋

友。所有男生都会为这些事挣扎,

然而,即便一些好爸爸都不曾跟儿

子交谈过,并承认这些经历的存

在。

还有许多父亲对感情方面的建议

也仅限于这种场景(一些男孩亲口

告诉我):一位迷人的十八岁美女

走过,老爸推了一下儿子说:“去,

泡她。”

一流年轻人都想拥有丰富的情感

生活,可是无论到哪里,人们

都在强迫他们像老一辈一样,

做个性趣至上、感情冷漠、放

浪不羁的浅薄之人。令人惊奇

的是,一旦他们过了界,我们

又会翻脸生气,却不承认作为

成年人,我们正在扼杀、压制

和阻挠男孩成为感情专一的

人。

那么学校呢?学校在这件事上

起了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重大问题,然而,从

男孩们被灌输知识的方式,到

教师缺乏培训,都足以体现教育系

统的运作方式:教师无法成为既通

晓单科知识又全心投入的师长,在

伦理方面缺少权威;再到少数男生

的活力无法宣泄,经常逃课,而成

年人的管束无力低效,其实,男孩

的行差踏错何尝不是父母的责

任?在学校里男孩往往意识到,在

成长过程中,周围的一切都在束缚

自己的创造力,他们的男子气概很

难得到健康的发展。

男孩世界中的主要规则是什么?

与女孩世界有何不同?

两个群体的相同点是言语的力量

被看得很高。要是你很快

把某人摆平,或从语言上

捍卫自己的尊严,这就很

有用,具有实际价值。男

孩的所作所为更加粗鲁,

行事也更直接。

请你谈谈当男孩子面对能

言善辩的女孩时,常常怎

样不知所措?

他们假装无所谓。很小的

时候他们就知道,无论周

围发生什么,都不是事。

多年以来,他们总是自我

安慰:一切都会好的,可

当真碰到不好的事儿,出

了格的事,他们很难意识

到。在派对上,看到四个男生围

着一个喝醉了的女孩,男孩子无

法说出“你们这样做不对”的

话,这种情况对现在的年轻人来

说也实属正常,因为他们已习惯

于回避眼前潜在的危险。在事情

无可挽回之前,他们意识不到自

己该做点什么来阻止它。如果我

们不断地鄙视或取笑他们拥有情

感生活的权力,他们为什么要阻

止?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破

罐子破摔”了。

今年早些时候,我受《大西洋月刊》

的委托,采访了唐娜•弗雷塔斯,

她说,在大学的泡妞文化里,“受

译情人间

Page 7: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害 大的人群似乎是年轻男士,”

主要是因为人们不鼓励他们彼此

交流恋爱感觉。

我完全赞同。

然而,虽然和男孩子就情感问题进

行谈话很重要,你却认为,成年人

不应该正儿八经地坐下来,与男孩

子谈论他们的感情。那么,让他们

敞开心扉的 好方法是什么呢?

这是人们在我背后指指点点的地

方,他们会说,“呃,你想让男孩

子们围坐成一圈,来讨论他们的感

受吗?”只要是和男孩打交道人都

知道,这纯粹是浪费时间的蠢办

法。简直就是听蟋蟀唧唧叫,很可

怕。相反,应该做的是通过角色

扮演,让男孩懂得如何与一位有

亲密关系的人建立健康的恋爱关

系。我们非常虚伪,自己的所作

所为与告诉男孩的话截然不同,

缺乏可信度。

关键的是允许存在分歧。就算生

气,也要给人留点面子,更不要

试图控制别人。男孩子对这点尤

其敏感。生活中,他们知道生活

中哪些人生气时喜欢利用权势控

制他人。你 好期望有过那种经

历的男孩事后会想,“我才不要

变成那样。”这就相当于反面教

材。

你曾写过一个假设的场景,一位母

亲开车载着一群互相取笑的男孩

子。其中一个男孩子说另一个是

“弱智”,你对这种情境中的父

母有什么建议呢?

男孩子把互相取笑、彼此贬低当作

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并不一定是坏事,如果去

掉这些,男孩之间就没什么

焦炉途径了,也就是说要区

别对待。男孩间的解嘲、吐

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

说一些特定词汇、令人无法

开口,那就不好了,比如

“同志”、“同性恋”或

“娘娘腔”。这些词容易令

人边缘化。虽然社会对同性

恋日益开放,但是这些词还

是挺伤人的。

我就遇到过这事:当时我正

开车载着几个10岁的男孩,

他们开始用这些词互相攻

击。我得实践自己的理念,

于是就转身对他们说:“不

许用那些词贬低他人。”他

们听了很不舒服,我儿子也

不高兴。我说,“没问题了

吧?”僵持了15秒钟后,我们重

又听广播。

男孩子经常听到这种玩笑,也知道

那样不对,但就是不知道该如何阻

止他们的朋友。

这不是能放手一搏的战斗,对于他

们来说太困难了。力量悬殊太大,

在那个时刻尤为突出。 终男孩

需要学习如何应对,但是,连大多

译情人间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 年 11月发行                            4 

Page 8: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数成年人都无法做到。有人在讲

带有种族歧视和 性感的笑话,

其他人却无动于衷,这样的聚会

成年人参加过几次?所以,期望

一个十岁的小男生应对自如就要

求过分了。

你是以母亲的视角来写这本书的,

其中包括针对父母的明确忠告。那

你对单亲家庭有什么建议么?

现今,为人父母者秉性各异,情况

很复杂。我见过一些单亲父母,他

们后来结婚了,但配偶关系妨碍

了他们履行母亲或父亲的职责,

使整个情形雪上加霜。与之相

比,由单亲父母指定规则、勾画

远景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我并不

是说单亲父母容易当,但我们不

能否认,有时候婚姻关系会出现

问题。

相对于十年或二十年前,现在父母

和老师面临的 大挑战是什么?

男孩的互动方式很容易令父母担

心,对此我完全理解。但我认为,

关于男孩的谈话千年不变,比如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当你真正感

到不舒服时,必须一吐为快,否

则就会看到有人滥用暴力。五岁

时你会反抗夺走你玩具三轮车的

人,成年后在聚会上看到朋友试

图强奸醉酒姑娘时,你要挺身反

对,虽然两种情况截然不同,但

那都是紧要关头,是男孩们表现

男子汉气概的时刻。

请你为我们破解一下,如何才能成

为受欢迎男孩?

人们一直有成见,认为社会地位

高的男孩性生活也 多,而且勾搭

女生很有一套——他们不会有心

碎,只会随便泡妞,耍弄女孩。而

事实并非如此。社会地位低的男

生也不是只会守株待兔,坐等女

孩自己送上门来。比方说,成年

人会假设,演员性格怪异,没人

看得上眼。依据我的经验看来,

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应该说,这

些人心眼相当活。

我同一位三十多岁的男性朋友提

出这一观点时,他完全不同意。他

仍然坚信,招人喜欢的小伙子会

得到所有姑娘的芳心。

不,不是这样。问问高中时玩民

谣吉他的那个男生有没有女朋

友。确实,演员和乐手所有时间

都在一起,是一个亲密无间的团

体。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成为好朋

友,一些人会互相拍拖。反过来

说,运动员在一起的时间则少得

多。当球队坐四个小时大巴去客

场比赛时,那是一种单一性别的

活动。要是乐队去的话,那就男

女搭配,干活不累了。

作为两个男孩的母亲, 令你吃惊

的事是什么?

其实每天都有,今天早上就发生了

一件事。儿子喜欢跟我玩捉迷藏。

当我说“上学之前亲我一下”时,

我十岁的儿子拼命朝自行车飞奔

而去,还一直笑。那一刻,我就在

想:为什么我就没有个想要

和我吻别的儿子呢?不过

我必须意识到,站在孩子的

角度,这就是一种维系感情

的纽带。这种纽带不是亲

吻,而是“我要从妈妈身

边逃走”。

因此,我们得更适应他们表

达自我的方式了?

没错。

(撰文: 雨舞 部分

素材来自:theatlantic)

译情人间

Page 9: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30卷长的爱情笔

当我还是个不足两周岁的小男孩

时,父母就把我留在祖母家,驱车

前往俄克拉荷马州。我父亲是一位

复兴骑士,他的事业(如果真有其

事的话)是搜寻有关非洲后裔的绝

版历史书籍,并将其还原。这是

他的早期职业,当时他的第六个

儿子即将出生,而且,很快要面

临第二次婚姻。他体格健壮,不

修边幅,非洲式发型有点老土。

他的履历火药味十足——宪兵、

训犬员、越南兽医、黑豹党成员

(后来被称为“人民公敌”,已

垮台)、政治犯的拥护者、坚定的

自修人士。

我的祖母是一名基督徒,在民宅里

养育了三个女儿,还把她们全部送

进了大学,她对我父亲的一切都表

示怀疑。如果她当年没有为白人擦

地板,她 小的女儿就可能被一

个说法农语、拥护乔治·杰克逊

的杂种骗子扫地出门。

但我父亲(不管他的履历上写了什

么)像瑞士钟表一样精准无误。他

本质上有一种美德——不说废

话。即便现在,我也会打电话和

他讨论道德冲突的问题。从这些

对话中,我逐渐开始明白,基本

上我喜欢把事情复杂化。是即

是,非即非。这些事情是存在

的,不能与虚假混为一谈。

我的父母开着一辆快散架的大众

车前往俄克拉何马州。他们一度囊

中羞涩,无处可去。原本打算在

车上过夜,后来碰到一个黑人,

便攀谈起来。五分钟后,黑人打

量着我的父母说:“去我家

吧。”我的父母和黑人及他的妻

子共进晚餐,还睡到了暖和的床

上。清晨,他们继续前进,历经

波折后才回到巴尔的摩。那还是

70年代中期,此前不久,黑人(大

部分来自南方)是一个大家族。和

你们(白人)交谈久一点(或者读

读《他乡暖阳》),你就会听到这

样一个故事——黑人希望受到陌

生人的善良对待,事实上却无法如

愿。

安享法国人的礼遇时,我想起了那

个故事,当时,有人邀请我去见他

们的母亲、远途散步,或讨论比利

时人身份的特殊性。我昨天在枫丹

白露附近的一个村舍里待了一

天。那里的市场简直不可思议,

我在一个妇女的手上品尝了奶

酪。宫殿富丽堂皇(我的一个朋友

用“野蛮”来形容它),弑君的必

要性彰显无遗。但我是那儿的客

人,出现在别人的时代里,以前

我从没做过这样的事儿。

我站在门口,一对夫妇(男的是白

人,女的是黑人)过来用法语问路,

他们想去河边。村民对他们没有任

何偏见,仿佛他们与别人毫无差

译情人间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 年 11月发行                            6 

Page 10: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别。“是这样的,”我的一位非洲

裔美国朋友说,“黑人对我们司

空见惯。”巴黎黑人不会对我们

做出标志性的点头动作。刚开始,

我觉得很受伤,随后想起来了——

对于黑人来说,点头意味着“如果

三 K 党集会爆发,我会挺你。”想

到这一点,受伤的感觉便烟消云

散,悲伤取而代之。尽你所能去理

解这件事。我是特殊的人,出现

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在这

儿,你所看到的,均是一个人的

经历。奇闻逸事并非是一个国家

的全部。这是回忆录。它将永远

不会成为历史。

某天,我在拉丁区,与一位相识不

足一周的男子在酒吧喝酒。他叫了

一瓶红酒。玻璃杯如同甘保德海

滩的海水般厚重,红酒倒入其

中。我拿起酒杯放到唇边,红酒

香甜且度数低。我的朋友叫了一

盘肉和奶酪(别让我说“奶酪”这

个词)。我曾是黑人民族者里的另

类。豆腐、小米和晨星离我那么

遥远,好像我就应该与类似黑人

嬉皮士的东西亲密无间。假如15

岁的我,拿着叮当作响的非洲大

奖章玩耍,摇晃着硕大的珠子,

跟着鲍勃·马利的音乐起舞,撩

起 T 恤,引用拉基姆 近呐喊的

“要么投票,要么投弹”。如果

那家伙能够看到现在的我,为什

么还要为我那迷失而罪恶的灵魂

而喝酒呢?

我在语言中心认识了这位朋友。在

那里,你可以和任意一个人交流

15分钟,交流中一半英语一半法

语,随后交换搭档。如果双方都

感觉不错,也可以继续。他问,

“你知道伊迪丝·沃顿吗?”我

答上了。我们一起吃喝。我感到

很无助,因为他和服务员沟通的

时候,我大概只听得懂百分之

二。我一直在想,“我是否想回

到这里,是否愿意带我妻子过

来?不,我不愿意。因为语言不

通,不懂当地文化,对这里一无

所知。”无能为力让人伤心。这

种无助感成了梦魇。也正是这种

无助感成就了我父亲的事业。我

们的历史让父亲伤心,直到今

天,他还未从伤痛中恢复过来。

我想起了老乡 D.J.瑞那格德。在他

身上所学到的诗歌知识远比在修

艺术创作硕士时所学的要多。我

们经常坐在华盛顿20大道和 L 边

界,讨论着罗伯特·海登、埃米

尔·巴拉卡。我读道:

现在,每次数星星

数量都一样

如果哪天星星隐而不见

就只能数数它留下的痕迹。

已经曲终人散了。以前他每次给

我带来一首美妙的诗,我都会觉

得很受伤,因为我知道自己

永远说不出那样美丽的话

语。尤瑟夫·科曼亚卡有这

样一句诗:“她的红裙拂过街

角\如同男人通红的双

眼。 ”19岁时,我读到这句

话,心想:“如果这是写

作,那么我只有去吊死

了”。我很受伤,因为在这

个世界上,这个故事并不美

好到让人书写,即使我知道

有很多其它类似的事情,我

永远不会去写它们。

我曾经退出同瑞那格德的会

谈,内心充满绝望和愤怒。这

次我也是深有同感。街道

上,人人都讲法语——好像理所

应当似的。但这是不正常的。阳

光普照的大街上,一整个种族的

人们都在翩翩起舞,而我却身陷

泥潭之中。我想跳舞。任何人都

有权利跳舞,不用顾忌我快乐与

否——这是错误的。大街上,那

种愤怒,如同曾经。已经20年

了。一个朋友点了一杯咖啡,我

想把那些话扼杀在他那愚蠢的喉

咙里。然后偷走它们。

那晚,在酒吧,我、我的朋友和他

们一起讨论身份问题。每次谈话都

围绕这个话题开展。他声称法国

没有爱国主义。我对他说:

“不。一个为面包的制作而立

法、在大街上纠正语法的国家不

仅有爱国主义而且很多。”他

说:“忘掉你的词汇课吧。法国

人对于教语言一无所知。看看这

个城市。”

译情人间

Page 11: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他买了单。我们步行出拉丁区去

岛上,途经巴黎圣母院。自那以

后,走的路线与我需要去的地方

背驰而行。他似乎迫不及待地要

给我看什么东西。也许这是这场

精心策划的骗局结尾。也许他的

同伙突然会从哪儿冒出来,抢走

我所有的现金。我环顾四周。没

有看到有黑人向我点头。可恶!

然后我意识到,如果继续走下

去,至少看不到外面的太阳,我

们可能不是在西岱岛。又走了几

分钟,我终于看到他要带我去的

地方——圣礼拜堂入口处。圣礼

拜堂始建于13世纪。他离开了。

我站在那里,足足发了15分钟的

呆,想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留在

学校,寻找法国历史文献。

我回家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沮丧。我

很少出去,有自己需要的朋友。

健康、家庭和写作就是我生活的

一切。这就是全部。我想,我以

前没有像那样和一个人坐在

一起,而且还是陌生人,只

是喝过几瓶酒而已。整个世

界都在我的掌握中。

但肯雅塔说我变得不同了,

更开朗了。我不知道。我在

这里碰到了不计其数的好客

之人,而他们都不知道我是

谁。他们对大西洋一无所

知,可能隐约知道麻省理工

学院。也许还知道我是美国

人。总的来说,和我们在一

起的人都非常有吸引力,尤

其是纽约人,没有比这更让

我震惊的了。这里敞开大门,热

情好客。我相信其中一部分原因

就是他们。他们慢条斯理,不紧

不慢。就像人们回到我的祖籍。

我期望找到许多来自巴黎的东

西,不希望找到来自美国南方的

东西。

(撰文: 风之草 部分素材

来自:theatlantic)

译情人间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 年 11月发行                            8 

Page 12: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慷慨是可以传染

去年十二月某周日下午,安·萨顿

愉快地看着孩子们,在厨房里为节

日大餐忙得热火朝天。儿子米奇搅

拌糖稀,女儿嘉凯拉和男友弗兰

克将小甜饼往烤炉里拿进拿出。

其间,在摆放了红绿格餐垫的小

桌上,精力旺盛的七岁小女儿坎

齐一边吃着甜饼,一边充当现场

指挥。

长在一个母亲是社会工作者,父亲

是青年工作者的家庭,萨顿家的孩

子继承了父母的服务精神,从来不

会想当然地接受圣诞好运。他们住

在肯塔基州韦恩县,居民家庭平

均收入仅为28,000美元,萨顿家

的晚餐上,常会聊到需要救助的

人家。附近蒙蒂塞洛市的游艇业

崩溃,令安的很多客户失业。而

另一些人还未从煤炭业的萧条中

恢复过来。

安知道自己的孩子多么喜爱圣诞

节礼物,于是,她总是为一、两个

贫困家庭寻求帮助。今年,听到圣

诞老人要特别拜访艾希丽,坎齐

兴奋得叫起来。年轻母亲艾希丽

22岁,在工厂工作,独立抚养12

个月大的儿子伊万和12岁的弟弟

肯尼。

就在这个快乐的星期日,电话铃响

了。某当地机构的代表来电话说,

安为艾希丽做的资助申请未被批

准。没有圣诞老人,没有礼物,

什么都没有。

听到这个消息,安看见快乐从孩子

们的脸上消失,坎齐的叽叽喳喳也

停了。她无声地从椅子上滑下来,

跑了出去。厨房里一片沉默,丝

毫不像是圣诞节。

坎齐返回来,脸上表情坚定。她打

开小猪储钱罐,把里面的硬币和

皱巴巴的纸币一个一个数出来,

放在餐桌上:3.30美元。这是她

全部家当。

“妈妈,”她对安说,“我知道这

不是很多。但也许能为小宝宝买个

礼物。”

接着,突然每个人都拿出口袋和钱

包。米奇和弗兰克筹集了几块钱和

一把硬币。嘉凯拉跑进自己的房

间,取出“奥兹法师”钱罐中的

所有硬币。增加坎齐的礼物变成

了游戏,每个人都在寻找零钱,

坎齐的欢叫声在房子里回荡。

钱都堆在厨房的桌上,弗兰克开始

把硬币换成纸币。搜索结束的时

候,已经有了小量纸币和一摞整

齐的硬币,总数:130 元。“上

译情人间

Page 13: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帝会增加你的礼物,”安对坎齐

说。

第二天的早餐会上,安向同事们

说起女儿的 新想法。令她惊讶

的是,员工开始打开自己的钱

包,拿出口袋里的钱,加到坎齐

的礼物堆里。慷慨的行为是会传

染的。

一整天,安的同事不断走来捐赠。

每当有一点钱加进来,安就会给

家里打电话。随着妈妈的每一次

汇报,坎齐都会在电话中尖叫,

跳一段舞来庆祝胜利。

一天结束的时候,坎齐的礼物的

故事已经蔓延,飘出安的办公室。

她接到一个匿名捐助者的电话。

如果一个七岁的孩子能倾其所

有,他至少应该拿出百倍于她的

礼物。他捐了300元。

现在的总数是500元 —— 足够一

家三口过圣诞节了。

那天晚上,坎齐和妈妈、姐姐一起

去把钱花掉。他们买了裤子、 衬

衫、 睡衣及大量家居用品。有一

双很酷的靴子,正好适合12岁男

孩,为艾希丽买了一条漂亮围

巾,为宝宝买了一堆玩具。他们

甚至还有足够钱购买圣诞大餐的

食物。

圣诞前夜,安冒着瓢泼大雨,开车

到艾希丽家居住的小拖车,将“开

拓者”(译者注:车牌名)倒退到

门边。艾希丽开了门,安举着雨

伞,向惊讶不已的她祝贺圣诞快

乐。然后,安开始从车上卸下礼

物,逐一递给艾希丽。

艾希丽笑了,难以置信,而礼物仍

然不断。安扔掉雨伞,艾希丽也站

在雨里,传递礼物给屋里的肯

尼。“请问,我今晚可以打开一

个吗,”他请求着。很快,两个

女子都淋透了,惊喜已转化为更

深层次的东西,喜悦使她们热泪

盈眶。

作为对一个小女孩慷慨之心的回

馈,艾希丽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为

需要帮助的人做同样的事。“坎齐

完全可以把钱用在自己身上,但

是她把钱献出来,”艾希丽说,

“我要让儿子成为她那样的

人。”

(撰文:踏雪 部分素材来自:the

atlantic)

译情人间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10 

Page 14: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译缘财商

Page 15: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2001年,矿业巨头力拓公司做出一

项重大决定:关闭宾厄姆峡谷铜矿

场。该矿井从1906年开掘至今,是

世界上 古老、 富集的露天铜

矿,也是历史上人工挖掘规模

大的矿井。矿井关闭日期定于

2013年,那将是一个时代的结

束。

终结并未来临。如果今天你去参

观宾厄姆峡谷,将会看到一队房

子大小的自卸卡车下到矿井里,

装满岩石,再爬上来、开出去,

然后再下到矿井,日以继夜。当

前采矿作业还在继续时,矿井仍

在不断扩大和加深,将新矿暴露

出来。但矿井并非故事的全部。

力拓正在规划在同一地点——更

确切地说,在同一地点之下——

建设第二个矿井。根据目前的计

划,巨型矿井将被巨型地下铜矿

所取代,后者已处于初期建设阶

段,位置就在矿井下方2000英尺

处。该计划需要从矿井下方坚硬

的岩石中,挖掘出五大块矿石,

每块不小于半英里长宽、三分之

一英里高。

该项目将彻底改变矿山的运营方

式。露天矿井的矿石是从上面开

采,就像用勺子从碗里舀糖。地

下矿井的矿石是从下面挖,就像

用勺子从碗底的糖中舀了一勺,

只不过现在这个“糖”是坚石

板,相当于一座城市的规模。宾

厄姆峡谷正在经历的改变是惊人

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在全球各

地,老化的铜矿井都在演变为洞

窟。

全新的铜矿——不论露天矿或地

下矿——在极偏远或政局极不稳

定的地区不断增加,而在不久

前,在那些地方开矿是想都不敢

想的。许多小型矿井也在建设

中。如果外星人从太空观察人类

活动,认为我们现在才进入青铜

时代,也是情有可原的。

十年间矿山从关闭到繁荣,其间

发生了什么?两个字:中国。现

代工业靠电力支持,中产阶级的

生活方式亦是如此,铜材几乎承

载了上述所有需求。随着中国经

济在过去十年左右蓬勃发展——

工业和中产阶级扩大了——年耗

铜量是以前的三倍多,2011年达

到790万吨,成为世界 大铜消费

国。(相比之下,美国当年只消耗

了190万吨铜。)这对铜价产生了

极大影响。2000年铜价低于1美元

/磅,这一价格持续多年。到2007

年中大萧条到来之前,铜价升至5

美元/磅。尽管后来价格有所降

低,现在也还是围绕着3美元/磅

的基价上下浮动——在十多年的

时间内铜价翻了两番。

即便在现代 佳操作方法的指引

下,从环境的角度来说,铜矿的

开采也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尝试。

矿井本身面积广大。加工矿石要

耗费大量燃料(通常是煤)和水。

产出的废矿石——俗称尾矿——

富含硫酸、砒霜、铅和镉等有毒

物质。这些物质是矿石本身所固

有的,并非加工过程中的副产

品。有毒物质无法避免,致使尾矿

译缘财商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12 

Page 16: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在成百上千年内对人

类造成威胁。

五十年前,一般露天

矿区的矿石含铜量为

1.5%。大多数富矿石

已被采光了:如今的

平均含铜量为0.6%。

每提炼出一吨铜,就

要加工近167吨矿

石,并产生近167吨

的尾矿。与此同时,

老矿井的规模已成为

经济效率的绊脚石。

只有人们以更快捷、

更经济的方式从地下

挖掘出大量矿石时,

矿石开采才能维系下去。当一座

矿井形成时间短、埋藏较浅时,

操作起来不难。但是,正如任何

在沙箱里玩耍的小孩很快学到的

那样,要让洞穴更深,必须使它

变宽。在宾厄姆峡谷矿井的 近

一次扩张中,从矿井南侧的巷道

壁上移除了一块楔形岩石,宽一

英里,厚1000英尺,高3500英

尺。那块岩石不是矿石,而是毫

无价值的垃圾,被称作覆盖层,

目标矿石就埋在它的下面。据估

计,如果要使目标矿石完全暴露

在外,需耗时七年,耗资超过6.6

亿美元。这座大型老矿面临的另

一大潜在危险是山体滑坡。因此

人们决定,宾厄姆矿的 近一次

扩张也将是 后一次。暴露的矿

石将于2029年前后几近枯竭,之

后,矿石的开采将转入地下。

实质上,地下采矿的原因并不在于

便宜或简单,但与为了埋在底部的

几个便士而劳师动众地挖出整个

沙堆相比,这样做更廉价、更简单。

去年十月一个阴冷的早晨,我与

盖斯在宾厄姆铜矿见面。“1994

年以前,我一直都在南非金矿业

打拼,”盖斯说,他停下来,好

让我明白他指的是种族隔离时

期。我们跳进皮卡,翻越一处低

矮山脊到达矿区。1906年采掘之

初,矿石在奥克尔山脉腹地堆成

了一座底基坚实的锥形山峰。今

天,山峰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

是一处两英里半长、一英里半

宽、超过四分之三英里深的矿

洞。暴风雪提早到来,寒冷风劲

吹。我和盖斯站在矿井边缘往下

看,大片絮状白云挣脱了天空的

束缚,盘旋着向深达数千英尺的

矿井底部飘落。

我们跟随云朵,沿着陡峭的碎石

子路缓慢螺旋下行半小时。在我

们周围,世界上 大的电铲正在

向世界上 大的自卸卡车上装载

碎矿石。十几台电铲,上百辆卡

车;每一铲的重量为98吨,卡车每

次装载320吨——宾厄姆铜矿每天

运送50万吨岩石,其中超过三分之

二属于无用的覆盖层。矿井围墙之

外是宾厄姆铜矿的另一半作业

区,负责矿石加工。生产设施穿

过奥克尔山麓,绵延数英里。在

这里,矿石被压碎成粉末,铜被

分离、冶炼, 后提炼出99.99%

纯度的铜锭。为保证这条生产链

的电力供给,宾厄姆铜矿还运行

着一座175兆瓦发电站,所需煤炭

每日经火车运送过来。每日15万

吨的矿石加工量会产生大约820吨

铜——还有14.9万吨尾矿。如果

将覆盖层计算在内的话,矿井中

每日的铜产量不足总开采量的百

分之五。

我和盖斯抵达矿井底部。相比从

矿井上面向下俯瞰,眼前的一切

带给我们的震撼之感丝毫不减。

巷道壁异常陡峭——有些地方呈

75度角,几近直上直下——天空

如同镶嵌在石墙围成的圆圈里。

盖斯带我沿巷道往下走了几百

尺,两条巷道中的一条从矿井地

面一直往下延伸。在巷道远端,

新涌出的地下水不断喷出水雾,

在它的下面,一名技工正在打磨

石头表面,准备进一步挖掘。

在各种金属中,只有银比铜的导

电效率更高,但银稀少且昂贵,

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应用。铜还具

有可塑性、延展性、高度耐腐蚀性

的特点。这使它在电线及管道制造

业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 几种

重要的化肥和农药也以铜为基础

原料。铜不是特别硬,密度很

高。但它具有其他金属无可替代

的用途,没有铜,就没有现代经

济的发展。

在宾厄姆峡谷,我与力拓集团创

新与资源发展部副总裁罗翰•麦高

恩-杰克逊交谈过。他提到,在铜

译缘财商

Page 17: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价飙升过程中,市场对铜的需求

“相当缺乏弹性”。在铜需求量

大的电气化行业,尚未出现替代

品。除了高压传输线用的是铝(虽

然铝的导电性不及铜,但重量轻、

价格低),其他只要有电的地方,

就会有铜,遍及每家每户、每一台

电脑,甚至每一盏路灯。

此外,事实证明,铜的内在品质

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高度可回

收性,但又特别经久耐用。一件

铜制品(比如办公楼里的电线)一

旦安装好后,往往可用很多年。套

用废品回收行业的术语来说,铜

具有长久的共振性。然而铜需求

依然在增长,而且大多与新材料

相结合——从铜矿石被挖出地面

那一刻起。不管怎样, 与生产新

金属相比,回收铜对地球的好处

不一定更多。废铜可以做成铜

丝,包在塑料或乙烯基绝缘材料

里面。从简单地点燃绝缘物,让

铜脱离出来,到在溶剂中溶解

铜,要想使铜丝绝缘,需要经过

一系列难以处理的过程, 事实

上,在美国已经没有废铜精炼

厂,部分原因在于严格的环境法

使得人们无利可图。美国的废铜

精炼厂迁移到了其他标准宽松的

地方, 主要是在中国,那里的

废品回收行业正在蓬勃发展。

在宾厄姆峡谷,巷道仅仅是地下

工程的初始部分。根据计划,巷

道将延伸到矿体下方2000英尺。

之后,将穿越岩石开凿300英里的

小巷道,相互堆叠,构成双层网

格,漏斗状竖井将网格各层连接

起来。 后,上层网格的矿石将

被炸开,碎矿石会通过漏斗状竖

井落到下层网格,并在这一层被

移出。还有第二个不得不解决的

问题。岩石饱含地下水,必须开

凿上千个排水孔,并安装一个巨

型抽水系统,以避免巷道透水。

同其它地下矿场一样,宾厄姆峡谷

铜矿的准备工作将得到双倍回报。

首先,在第一次爆炸后,矿石的

产量便可自给自足。矿体会在自

身重量的作用下发生坍塌,一车

碎矿石被运出后,就会有更多矿

石落下来填补空缺。这是一个安

全、可预见的过程;重力基本上

承担了爆破的工作。其次,和露

天开采不同,没有覆盖层,即非

含矿垃圾岩石,需要移走。地下

开采过程中,要移走的只有矿

石。

采用的技术是分块崩落开采法,不

算是新技术,然而,开采规模却前

所未有。铜矿的规模取决于矿石加

工量。“二十年前,一座大型地

下矿场一天已能开采六至八吨矿

石了,”盖斯称说,“我们正在

计划让这里的日开采量超过五万

吨”——相当于露天矿井目前的

生产量。第一批的五个矿区正在

开采,几十年后的某一刻,在它

的下方可能会进行第二批开采。

在那之后,也有可能进行第三批

更深入的开采。 终,在宾厄姆地

下矿井的整个存续期间,开采的矿

译缘财商 译缘财商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14 

Page 18: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石要比目前露天矿场移走的矿石

更多。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力拓集

团计划用十多年时间、投入十亿美

元将宾厄姆峡谷铜矿迁至地下,以

及为什么这些时间表和费用成了

全球标准。

丘基卡马塔(Chuquicamata)、奥

尤陶勒盖(Oyu Tolgoi)、马兰杰

坎德(Malanjkhand),这些名字

现在听来像是一条条咒语,催生出

异乎寻常的远景和堆积如山的财

富,同时也唤来了等量的咒骂和赞

美,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二者密

不可分。经营宾厄姆峡谷铜矿所需

的机械、人力和能源象征着一张

巨大的环境账

单,同时也象征

步入工业社会。

发展中国家开始

利用这一事实,

在那里,许多新

矿山正在建设

中。矿山不再仅

仅被视为意外之

财,而是被当做

基础设施、技术

和人力资本的潜

在来源,其中的

利益远远超出矿

山本身,并比矿

山存续的时间更

长。

用一件事例可以

描绘这幅画面:在乌兰巴托以南

300英里,力拓的大型铜矿奥尤陶

勒盖(Oyu Tolgoi)的第一阶段建

设已接近尾声。力拓在奥尤已投

资60多亿美元,至少还要再投资

50亿。仅这一点就大大促进了蒙

古经济。但蒙古政府还直接拥有

34%的经营权,力拓则要为开采

出的矿石缴纳矿山使用费及利润

所得税。力拓与蒙古政府签署了

合同不仅涉及资金。90%的煤矿

工必须是蒙古人,力拓必须为其

提供培训和教育。该公司必须建

立一座机场(已完工)和一条铁路

(在建中),让蒙古与中国铁路网

相连,使这个内陆国家得以通往

深水港。到2017年,矿井的所有

电力必须出自蒙古。该协议已经

帮助蒙古政府通过为一座新的

1200兆瓦的发电厂销售债券而融

资1.5亿美元,这座发电厂不仅向

矿山供电,还为蒙古国内的企业

和家庭供电。

二十年甚至十年前,一份为奥尤

陶勒盖之类的矿山所签署的合同

看起来会迥然不同。资金部分很

可能只是简单的转账,政府不占

有矿山的股份。矿山使用费和税

率都更低。基础设施由矿产公司

决定,既无需为建设项目发表正

式声明,也不必将计划纳入国家

的社会和经济结构中。

世界银行一位大力参与亚洲矿山

开发的地质学家和经济学家解释

了上述变化的成因。首先,在过

去的二十年里,许多国家对矿产

资源实施了公有制。其次,在世

行和其他发展机构的指导下,许

多国家采用了更加有利可图的新

型销售方法出售采矿权。斯坦利

说的第三点让我惊讶不已。他

说,在矿山发展的谈判方式变化

过程中,互联网已成为关键因

素,因为它给了曾经弱势的第三

方(指当地社区、对矿业用地持有

传统权利的原住民、环保组织)谈

判发言权,并且在更广阔的世界

中,为他们赢得了一群富有同情

心的观众。“只要能使用谷歌搜

索,能讲一点英语,任何一个乡

土农村的小组织就能获得全球性

体验。1985年,蒙古的人很难理

解矿山发展的含义。现在你可以

把信息直接通过手机推送到他们

的社区。”对矿业公司来说,这

些变化不仅仅关系到业务流程,

还关乎企业的根本性质。斯坦利

相信,十年内,矿业公司基本只

会起到私营经济发展机构的作

用,矿石开采只是提

供盈利动机和资金。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在获取硬质矿石的争

斗中,矿山自身的建

设正变成次要方面。

“首当其冲的是基础

设施,”他对我说,

“下一条战线是科

技。”

毕竟算起来不是那么

难。世界人口越来越

多,也越来越富有。

铜的需求日趋上升。

必须挖掘得更深、规

模更大,开采区域更

偏远,压力是巨大

的,而且将会持续数

十年。

在进行新矿石开发的成本效益分

析时,矿业公司要向前展望25年

甚至更长时间。他们潜在的投资

以数百亿美元来计算;他们的计

算是宁求稳妥,不愿涉险,这一

点可以理解。就像现在经常做的

一样,他们要基于3美元/磅的铜

来预测接下来的30或40年,所

以,他们不能说该行业以后日子

将走上康庄大道,而是说硬质矿

石的日子近期不会好过。这意味

着硬质矿石所陷入的道德困境(铜

Page 19: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对人类的益处日益凸显,环境成本

也随之增加)也不会很快化解。要

想成为任何工业社会的一员,就是

同时放大收益和成本。那就是说,

用以衡量硬质矿石影响的时间线

不是几十年,而是几千年。矿山

关闭后,铜矿产出的有毒尾矿必

须在密封墙之后隔离几千年,借

用环保署的一个术语,那就等于

“永久”隔离。

因此,企业、政府及社区在考虑新

矿山发展时都提出了同一个基本

问题:让几代人只承受代价、却享

受不到利益,“值得吗?”

与盖斯驱车离开宾厄姆铜矿时,

我问他对佩布尔矿怎么看。这是

一座计划在阿拉斯加建设的矿

区,它的尾矿将会吞没布里斯托

尔湾的鲑鱼家园;淹没美丽的伊

里亚姆纳湖,那里生活着当地稀

有物种——淡水海豹;覆盖定期

爆发强烈地震的地震带。盖斯没

怎么思考便回答说:“要是按3

美元/磅(现在的铜价)我们也许

觉得不值。但要是铜价涨到每盎

司400美元,而且佩布尔成为了地

球上 后的矿藏,它就一定不会

被埋在地下。”

铜即使消失了,也不会达到这样

的价格,而且,人们不会相信铜

会耗尽,就算是发生根本不可能

的地球化学恶作剧、明天全世界

的矿石都消失了,通过提炼海

水,我们还是可以得到铜。盖斯

的观点是,目前我们的社会认

为,佩布尔矿的破坏性高于它的

产出价值,但是他还说,我们道

德标准会像铜价一样因需求而有

涨有落。我不相信佩波尔或其他

任何考虑中的大型矿山会需要铜

价超过3美元才应运而生。参观宾

厄姆铜矿时,我住在盐湖城。我

曾向两个人提起了这座铜矿,一

个是服务员,另一个是酒店前

台,他们甚至不知道那儿有一座

矿山。这还是当地老住户呢。我

的内心颇受触动:就规模和对土

地造成的影响而言,即便是 大

的矿山也只能在人们的意识中留

下蜻蜓点水的痕迹。

我和盖斯离开宾厄姆铜矿时,这

个想法再度让我震惊。矿井在我

们身后的雪云里逐渐消失,前方

一座座低矮的山脉映入眼帘。要

不是知道这些小山是由矿井的废

石堆砌而成,你或许已经忘记这

里坐落着世界上 大的矿坑。

(撰文: 蓝馨 部分素材来

自:psmag)

译缘财商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16 

Page 20: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舒适性原则 在我们的脑子里,需要树立“足够

好”的概念,因为你 终会懂得边

际效益递减的道理。也许500美元

的电脑和1000美元的电脑之间有

很大的区别,但你会发现,1500

美元和2000美元计算机之间的差

异并不明显。如果你的汽车是5年

前买的,假设你换了一台新车,

它在技术层面上也不会有大的改

进,无非是有了一套更好的立体

声或 GPS 导航系统。

省钱固然很重要,但一旦有了钱,

如何花钱是一个更大问题。该怎样

让钱的作用 大化,或者说如何

花钱买到幸福?为了回答这个问

题,只需看看你每天做什么,合

理地分配一下钱的用途。我将其

称为舒适性原则。

以我自身为例,具体说明什么是舒

适性原则。我在家工作,所以,平

均每天有10小时坐在电脑前。去

掉8小时的睡眠时间,在清醒的16

个小时里,我有10个小时,也就

是近62%的时间是在椅子上度过

的,占到我全部时间的很大比

例。

现在我来应用一下舒适性原则。我

愿意在一张平常的椅子里勉强度

过每天的62%时间呢?还是想要一

张舒适的椅子?你在一件工作中

花费的时间越长,问题的答案就

越明显。我当然愿意花钱买一张

非常舒适的椅子,以免使我的62%

时间腰酸背疼。如果运用上面的

方式,可以非常简单地作出决

定。

即便如此,总是谈论百分比还是显

得有些抽象,是吧?相比令人一头

雾水的术语,人们对纯粹的数字更

有感觉。那么,我就例举一些实际

的数字。

10小时/天 * 5天/周 * 52周/年 =

2600小时,这是你每年坐在那张椅

子上的具体时间。也许每年你需要

休假几周,但你也可能要工作到

很晚,或在周末工作,所以,特

殊情况可以忽略不计了。

假设一张普通办公座椅的售价是

100美元,而一张提供腰背部支撑

的人体工学座椅要800美元,你如

何决定?如果每年要在椅子上坐

1600小时,在椅子上多花700美元,

相当于每小时增加25美分的成本。

为了让自己感觉更舒服,你愿意

每小时多花25美分吗?我猜你会

说“是”。如果你不需要每年更

换座椅,上述数字看起来会更漂

亮。保守估计,如果五年换一把

椅子(好座椅的寿命基本不会这么

低),增加的成本就降低到每小时

5美分。

接着,我来检视每天用到的其他东

西,比如计算机(使用频率与椅子

相同)或智能手机(1-2小时),或床

垫(超过8小时),做相应的调整。

如果计算机下载一个软件要耗时

10秒钟,那么,我会购买一个固

态硬盘,将下载时间缩短到2秒,

如果你被下载速度折磨得几近崩

溃,并非常在意节省时间的话,

这项购买计划是非常值得的。如

果内存不够,或机器运转太慢,导

致计算机经常当机的话,就有必要

给系统升级或者或一台新机器。如

译缘财商

Page 21: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果每天的愤怒、焦躁和不安少一

些,人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对我

自己和身边人都大有好处。现在

就防治压力的产生比以后花钱减

轻压力要划算得多。

如何适用于你

要是你不在家工作,要找出一天中

用得做多的东西可能有些难,但也

可以做到。先把每天要做的事情罗

列下来,然后评估哪一种设施的

使用频率 高。例如,你可以参

考下面的通用列表:

8小时:(工作)办公

椅,电脑,办公台,

显示器

2小时:(通勤)汽车,

汽车物品

1小时:(烹饪)厨房

用具

3小时:(娱乐)电视,

视频游戏,音乐

1小时:(阅读)亚马

逊电子书阅读器 /

苹果平板电脑

1小时:(锻炼)跑步,

跑步机,圆球

您可能没法够说服经理去买一张

昂贵的椅子,但你可以设法让他们

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键盘和鼠标,

或更好的显示器上多花些钱。即使

他们不这样做,根据舒适性原

则,为了自己活得更幸福、更健

康,你仍可以勒紧裤带,自

己掏这笔钱。您仍可以更好

地吸吮它,自己花这笔钱,

特别是如果你要更幸福或健

康,前提是要确保每个人都

知道这些东西是属于你的,

他们不能偷。

舒适性原则也适用于你的闲

暇时间。如果你下班后喜欢

在后院忙一小时,可以购买

一套高品质的园艺设备;如

果你每天坚持锻炼的话,质

量好的跑鞋和运动服必不可少;

如果骑车上班或周末喜欢骑自行

车运动,就应该买一款更棒的坐

骑。如果你或你的家人喜欢每天

做饭,得心应手的厨具定会令你

的乐趣加倍。

对于那些每天长时间开车上下班

的人来说,如果没法换一台新车,

至少你可以购置一套背部支撑更

好的座椅,一个更强大的立体声系

统,或是一部免提车载电话,一套

导航系统,或许可以让你的通勤时

间不那么难熬。如果每天有两个小

时必须被局限在一个地方,不妨

听听有声读物,既有娱乐性,又

不乏知识性。

如果你患有背部疼痛疾病, 或者

不满意你的床垫,要毫不迟疑的换

一个更好的。因为你不但每天有三

分之一的时间在床上度过,睡眠

不良的后遗症还会影响一天的其

他三分之二的时间。这种钱花得

绝对物超所值。

停止哪方面的挥霍

我们中的许多人会使用可支配收

入来安慰自己,但可能却没有将这

些钱做 优化配置。与其换一大笔

钱买一套每年只在四个周末使用

的喷气滑雪板,不如投资买几件

每天都能用得上的物品,即便它

们看上去并不像前者那么时尚惹

眼,但长期看来,却能使你更快

乐。人们很容易养成乱花钱的习

惯,因为这会使我们的虚荣心得

到满足,但却忽视了日复一日的

常规需求。实际上,如果你真的

必须拥有喷气式滑雪板,尝试租

用,而非购买。

在我们的脑子里,也需要树立“足

够好”的概念,因为你 终会懂得

边际效益递减的道理。也许500美

元的电脑和1000美元的电脑之间

有很大的区别,但你会发现,

1500美元和2000美元计算机之间

的差异并不明显。如果你的汽车

是5年前买的,假设你换了一台

新车,它在技术层面上也不会有

大的改进,无非是有了一套更好

的立体声或 GPS 导航系统。

当然,如果你手头不宽裕,舒适

性原则就不适用。如果你需要缩

减开支,以免入不敷出,就无法

随心所欲地购买好椅子或更棒的

智能手机之类奢侈物品,但无论

如何,舒适性原则能够帮你重新

界定你的真正需求。 通过列表

评估日常活动,并运用舒适性原

则,你可以确保把钱用在 适当

的地方, 大限度地提高你的幸

福指数。

(撰文: 摇拽的云 部分素

材来自:Jacobin)

译缘财商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18 

Page 22: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销售员是否会消

失 詹姆士•凯希•潘尼的发家故事听

起来更像是资本主义漫画书里虚

构情节,而非百货商店企业家的真

实事迹。在他的管理之下,1902 年

创立的同名公司杰西潘尼百货已

发生巨变,成为 20 世纪 成功的

零售商之一。

可惜杰西潘尼百货的第111个年头

并不好过。自 2008 年金融危机以

来,公司股价下挫 50%;在去年的

圣诞季,同店销售额较前一年下

降 1/3——简直可称作历史性暴

跌。3 月份,公司宣布了新一轮裁

员,一年来共削减两万个职位,

可算是“大放血”。

这不过是 近濒临破产的又一家

著名零售品牌罢了。美国的消费

电子连锁商店环城百货(Circuit

City)已经倒闭;全球 大家用电

器和电子产品零售集团百思买

(Best Buy)正在垂死挣扎;美国

第二大连锁书店鲍德斯(Borders)

已经破产;巴诺书店(Barnes &

Noble)正在逐渐关闭店面。美国

日用品连锁零售商凯马特

(Kmart,)近十年内关掉了四成

店面。在 1998 年,西尔斯百货

(Sears)在道琼斯 30 种工业股票

中榜上有名,如今,它却连标准

普尔 500 指数都排不进去。

你也许会说,企业有兴有衰,美

国家庭更关心其他事情,而非西

尔斯股东的命运。然而,大型零

售商和百货商店的衰落,意味着

零售业不再是就业引擎。

纵观 20 世纪,美国商店

都是低技能就业者的集

中地。从 1940 年到 2000

年间,整个零售业的从

业人数翻了三倍,而

且,在本世纪大部分时

间内,该行业的雇员人

数超过了建筑和医疗保

健两个行业就业人数的

总和。即便在今天,美

国 常见的两个职业仍

然是零售业销售和出纳,而且其

数量远远超过其它任何职业。去

年,美国共有760万销售和出纳人

员——比佛罗里达州的工人总数

还多。

但零售业的就业情况正在步农业

和制造业的后尘。1900 年,40%以

上的美国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就

业。而今,这一数字降至 2%。

1950 年,约三分之一的美国人从

事制造业。现在则仅有 10%左右。

生产力的提高像虫子一样蚕食着

各行各业。工作机会充足,就业率

节节攀升,接着发生了变化(例如

拖拉机的发明、生产线机器人的使

译缘财商 译缘财商

Page 23: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用),随后就业率突然下降。

美国九分之一的就业人员仍在从

事零售业。自大萧条触底后,零售

业就业率便开始上升,但是,或许

我们正在见证它越过鼎盛时期。

1950 到 1990 年期间,零售业的就

业率迅速增长,比其他行业的增

速高50%。自1990年以来,其发展

速度减缓了50%。较之1999年,目

前零售业的从业人数少了很多,

雇员的工作时间也明显减少。

山姆•沃尔顿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

开始在杰西潘尼实习, 终成为

全球 大零售商的首席执行官。

现今,沃尔玛雇佣了140万美国

人,它对消费者(尤其是美国农村

和南部的低收入消费者)的影响不

可低估。在美国开一家沃尔玛可

以让当地 低收入家庭节省高达

30%的食物支出,随后导致其他超

市纷纷降价参与竞争。“沃尔玛

效应”会具有“传染性”:商家

之间打起价格战,社区人群的储

蓄成倍增加。

但就业机会不会增加。2008年戴

维•纽马克、张军福和史蒂芬•西

卡莱拉发表的文章称,1个沃尔玛

员工会取代1.4个本地零售业员

工。调研者发现,沃尔玛效应不

但使物价有两位数的下降,同

时,每个设有沃尔玛的乡镇将丧

失150个零售业岗位(其他研究则

显示了更加乐观的影响)。“在节

省人力方面,沃尔玛成效显

著,”费城联邦储备银行的经济

学家伦纳德•纳卡穆拉说。“较之

传统零售业,它基本上实现了每

平方尺销售额翻番。如果你是卡

马特零售公司,并且打算与工作

效率两倍于你的对手竞争,那就

只能裁员了。”

当然,零售业员工面临的 大威

胁不是沃尔玛,而是蓬勃发展的

电子商务。据弗雷斯特研究预测,

到2013年年底,电子商务在零售业

总额中所占的份额将达到8%以

上。亚马逊在网上零售市场中独占

鳌头,占据了四分之一份额,现

在正如日中天。每个亚马逊全职

员工完成的销售额超过60万美元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20 

Page 24: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是其他零售业员工平均业绩

的三倍。

网络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方式。

购物者通常需要来回跑三趟商场

来查看商品、缩小选择范围、完成

购买。随着智能手机在美国迅速普

及,使用率超过50%,以上三个步

骤均可在家里、沙发上、街边完

成——实际上,随时随地都可

以。消费者网购的商品数量比到

零售店亲自购买的多出一半以

上,JMP 证券的网络分析师罗恩•

乔西说。“走进零售店之前,他们

已对购买目标心中有数。”

二十年前,消费者去商店。

今天,商店则主动贴近消费

者。资源丰富的网站替代了

售货员,自动付款系统取代

了收银员,曾经由店员完成

的日常工作正一步步由机器

接管,或者外包给客户。

我们是否应为零售业的没落

默哀?大批美国农民的转业

标志着自给自足的日子的结

束,也将家庭的传统连根拔

起。随着制造业的兴起,就

业引擎出现,让掌握极少基本技

能人们迈入中产阶级。因此,人

们很快便忘记了购物商场的工作

和超市收银员的职位。

标准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在运作

良好的经济中,低技能工作比比

皆是,但也极其容易被取代——

中产阶级工作岗位的稳步消失正

是我们应担心的。事实上,从

2008年到2010年年初,时薪低于

14美元的工作占据了就业总体增

量的60%。零售业工作岗位不会突

然大规模消失,而是慢慢退出市

场。粗略看一下增长 快的行业便

可知,随着零售业的没落,原本

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将分流到护工

行业和食品服务业。

然而,更坏的情形是零售业的紧

缩将加剧其他低技能工种的竞

争,导致薪资再创新低,并将部

分人员彻底挤出劳动力市场。这

种可能性不太容易出现:根据劳

工局的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开

始,美国开始缩减每周的工作时

间,其原因主要是零售业工作的

紧缩。而其他行业无法吸纳额外

的可工作时间。

其他方面的不利因素也导致了零

售业从业人员的减少。“金融危

机之后,零售企业裁员,并火速

依靠技术自救。”皮尔• 福克斯

(Piers Fawkes)说,他是 PSFK

(专注于创新的咨询公司)的零售

业分析员。“网站、自助式服务设

备、二维码以及店内各种技术取

代了向店员咨询的需求。”这些

转变带来了一系列的结果,包括

结算队伍变长、帮助变少、秩序

变乱。2008年以来,尽管沃尔玛新

开了455家新店,裁员数量却多达

20000人,使得在美国众多百货公

司和折扣店的客户满意度指数中,

沃尔玛连续六年排名垫底。

一些商店顶住了裁员的诱惑,宁

从增加销售额、提高客户满意度

中获利。泽伊内普• 汤是麻省理

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的教授,根

据他的研究发现,好市多、乔氏

超市和快客不仅增加了销售人员

(并提高薪酬),而且,每名员工

的销售记录还超过了同一类型的

竞争对手。其他商店,像中端时

尚零售商优衣库,以及杂货连锁

商店卫格门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无需通过裁员来谋取 大利润。

商店似乎逐渐开始两极分化——

一部分追求低价,另一部分则强

调购物体验,个中原因或许是由

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出现了两极

分化。中低收入的家庭——在低

工资和高额基本消费(如教育和医

疗消费)之间挣扎的人——搜寻低

廉产品。城镇中产阶级——在乔

氏超市享用午餐、使用苹

果手机的人——有足够的

财富,所以不单依靠低价

格来评价产品。“沃尔玛

有50%的产品专注于低

价,靠价格竞争,”伦纳

德•德村说。“但是,像

卫格门之类的商店并不专

注于价格,而是注重购物

体验。”

2011年,当苹果白色体验

店的创始人罗恩•约翰逊

成为杰西潘尼总裁时,同

时也带去了独特的经营方式。

“人们来苹果店铺是为了体验,

他们愿意为此付费,”约翰逊在

《哈弗商业评论》中写道。一年半

后,约翰逊因坚持用文化代替优

惠券、导致销售大滑坡而引咎辞

职。消费者为停滞不涨的工资和

家庭债务而烦恼,他们似乎并不

想要购物体验,只想要优惠券。

讽刺的是,正是这种总是寻求低

价的思维方式摧毁了作为美国就

业引擎的零售业。低廉的价格和

廉价的工人——这是恶性循环,

也是美国打折购物的 后下场。

我们正在为我们所得到的付出代

价。

(撰文: 丑丑 部分素材来

自:theatlantic)

译缘财商

Page 25: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译品健康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22 

Page 26: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基因能否申请专利?今年春天,美

国 高法院将就一起案件举行听

证,为这一问题作出解答,裁决结

果对美国生物医学界意义重大。三

年前,即 2009 年 5 月,美国公民

自由联盟(ACLU)和公共专利基金

会(PPF)在纽约州南区的联邦地区

法院提起诉讼,试图废除两项从

人体基因分离出来的 DNA 的专利

权。这两个基因是“乳腺癌易感

基因 1(即 BRCA1)”和“乳腺癌

易感基因 2(即 BRCA2)”,它们

可大大增加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

病几率。案件的主要被告是犹他

州一家生物技术公司——麦利亚

德基因公司(Myriad Genetics),

在专利年限内(现在是二十年),

该公司对专利享有合法权,其他

个人或公司不得将这些基因用于

乳腺癌研究、诊断和治疗。被告

还包括专利共有单位犹他大学研

究基金会,以及专利的授予部门

美国专利商标局(PTO)。

在专利申诉中,原告不是通常意义

上的当事人:竞争对手关注的是他

们的资产负债表。他们包括医学遗

传学家、病理学家、女性健康的

倡导者,以及生物医学研究者、

遗传顾问和一些患有乳腺癌或有

患病风险的女性。他们担心麦利

亚德公司利用专利来垄断控制生

物物质,而对于研究、药物以及

病人来说,致癌DNA至关重要。他

们认为,从法律角上讲,乳腺癌

易感基因 DNA(实则暗指所有的人

类 DNA)并不符合专利申请的要

求。麦利亚德公司的专利强制执

行妨碍了科学的进步和医疗服务

的提供。

原告到医疗行业、生物医学研究人

员和患者等诸多群体的支持,他们

以与案件无关第三方的身份,反对

任何人将人类 DNA 专利化。然而,

麦利亚德基因公司也有许多盟

友,诸如生物科技产业公司、专

利律师以及各类基因公司。这些

公司都表示,他们需要这样的基

因授权来开展业务。通常美国法

律中规定,公共政策的反对者不

得将异议者诉诸联邦法庭,其中

包括专利诉讼,除非政策所造成

的损害使其有理由提起诉讼。原

告声称,他们已经深受其害,并

提供证据证实,麦利亚德公司在

临床和实验室中强制实施乳腺癌

易感基因(以下简称 BRCA)专利

权,阻止他人利用基因进行癌症

研究。2009 年 11 月 2 日,在麦利

亚德公司和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反

对声中,首席法官罗伯特•斯威特

译品健康

Page 27: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Robert w . Sweet)准予所有原

告对麦利亚德公司的诉讼请求,

法庭认为,考虑到基因专利化对

健康和科学妨碍的严重性,他们

完全有理由要求麦利亚德公司、

美国专利商标局和基因专利承担

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案件起源于

1990 年。当时,一位伯克利实验室

的遗传学家宣布,她的实验室已

经跟踪到了 BRCA 1 的位置——处

于第 17 号染色体的某个位置。随

后,一个跨大西洋学术组织也宣

称已找出该基因的准确位置,主

要学术竞争对手是马克•斯科尼克

(Mark Skolnick),一位受人尊

敬、富有魄力的遗传学家,任教

于犹他州州立大学,是麦利亚德

基因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在风险

资本以及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院合作部门的基金和合作者的支

持下,斯科尼克和他的同事于

1994 年在竞争中胜出,发现了

BRCA 1,并将它和 DNA 及组成 17

号染色体的蛋白质组织分离开

来。1995 年,麦利亚德的科学研

究人员还发现并分离了存在于 13

号染色体中的 BRCA 2。

两个 BRCA 基因内的 DNA 与其他的

人类基因相似,都是双螺旋分子,

分子两侧通过两个互补的、名为碱

基对的化学物质结合在一起,就像

是梯子的阶梯——腺嘌呤常与胸

腺嘧啶配对,胞嘧啶常与鸟嘌呤配

对。碱基对的内基因排序呈螺旋

性,从而组成基因的遗传密码。

麦利亚德确定这两种基因的顺

序,发现每个基因都由正常基因

经过改变破坏(例如,基因突变和

重组均可改变 DNA 序列的变化)后

形成。

1994 年,麦利亚德撇开来自美国国

立卫生研究院的合作者,对组成

BRCA1 的分离 DNA,以及检测该基

因存在的一组诊断性测试申请了

专利。1995 年,麦利亚德也同样给

BRCA 2的分离 DNA申请了专利。在

1997 年和 1998 年,美国专利商标

局为此共计颁发了七项专利。

美国专利制度是在独立战争时期

的政治和道德洪流中诞生的。和许

多殖民者一样,托马斯•杰斐逊一

直反对版权、专利权的垄断,但

詹姆斯•麦迪逊说服了他,认为专

利的价值在于激励作家和发明

家,只要专利权是暂时性的就可

以了。因此,美国宪法第 1 章第 8

节第 8 条(现在常常被称为“进步

条款”)授权国会“为促进科学和

实用技艺的进步,分别对作家和

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给予一定期

限内给予的专利权保障。”1793

年的专利法中,国会对杰斐逊的

部分条款进行了明文规定,之成

为相关法律条文(《美国法典》第

35 章第 101 节)的核心内容。依据

法规,“任何新颖、有用的技术

(此表达在 1952 年由“方法”替

代)、机器、制造物、物质的成分

(以上援引杰弗逊)、或者任何新

颖、有用的改进……(因此)”都

可以获取专利。

杰斐逊强调专利要具有创新性或

新颖性,人文独创性必不可少。这

也意味着大自然的产物是属于每

一个人的,不可从共同财产中移

除出去。因此,大自然的产物如

在周期表上自然存在的元素或地

球上的生物,既不是世界新生事

物也不由人类创造,故不具备申

请专利的资格。所以无需多言,

自然规律、自然现象、抽象概念

和想法皆在不可申请专利之列。

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这些不可申

请专利的事物在一批联邦法庭判

决中予以明确,例如,地球上的自

然元素,即使通过化学方法把它们

从其他物质中分离开来,根据法规

第 101 节,仍不含可申请专利的物

质,因为它们不是新事物。

然而,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专利商

标局开始授予 DNA 专利权,不是针

对人体 DNA(毫无疑问那是自然的

产物),而是针对从人体分离出的

三个不同版本的 DNA。科学家把其

中一个称为“互补 DNA”。在一个

基因中,只有按双螺旋顺序排列

的一些碱基对才会“呈显性”—

—也就是说,促进产生一些氨基

酸,与细胞相结合,形成人体内

的蛋白质。其余基因的大多数碱

基对成隐性。互补DNA是只能由按

照原始基因相同顺序排列的显性

碱基对组合而成,其他基因则被

忽略不计。其他两种申请了专利

的DNA中,包含基因中被分离的原

始 DNA 碎片,或整个原始 DNA。麦

利亚德公司的专利涵盖从两种

译品健康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24 

Page 28: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BRCA 中提取的全部三种类型的

DNA。

直到 2001 年 1 月,美国专利商标

局才提出一套完整的司法解释,对

专利的授予加以说明,该局发布的

《实用性审查指南》阐述了 DNA 专

利申请必须符合的标准。法规主要

根据两条长期存在的司法理论为

分离DNA颁发了专利。第一条是自

然产品有资格申请专利,只要它们

“与自然界中发现的特征明显不

同”,参照案例是 1980 年 高法

院裁决的戴蒙德诉查克拉巴蒂一

案,在允许转基因细菌享有专利权

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二条理论

源于美国派德药厂诉香港马尔福

德公司一案,此案于 1911 年由勒

恩德•汉德法官判决,关于派德药

厂的肾上腺素专利,具体是指一名

化学家将肾上腺素从人体分离、提

纯,然后集中生产。在法律术语所

说的“法官附带意见”(由法官发

表的声明,对判决既不必要,也

不是强制要求,但具有潜在的影

响力)中,汉德认为,肾上腺素已

被提取、精炼,故而有用,“在

商业、治疗新事物上有了实际用

途。”他补充道:“为专利提供

了良好依据。”

美国专利商标局的推理过程可以

归结为:互补 DNA 是由科学家在人

体体外制成,与体内的 DNA 明显不

同。从体内提取的原始 DNA 也是如

此,无论是整个基因或基因碎

片,一旦使用化学方法把它从染

色体宿主中脱离出来,它便成为

一个新合成物。美国专利商标局

持有的三种申请专利资格,与查

克拉巴蒂相符,专利的可申请性

符合汉德法官的意见。因为独立

看来而言,无论从商业、诊断和

可能的疗效上说,它们都是新奇

有用的。

原告在斯威特法官面前争论,认为

永远不应当为DNA和测试方法授予

专利。因为根据专利法(第 101 节)

及司法裁决,两者都没有申请

“专利的资格”。说到底,麦利

亚德公司的诊断方法不过是把从

一个病人体内提取的DNA碱基对与

可能致癌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

原告指出,这种比对不需要任何

特殊的方法,仅仅是观察一个序

列是否与另一个相匹配。因此,

麦利亚德的“专利主张”(这个词

是指专利中所包含的元素)是要窃

取一种概念和想法,同样应被排

除在专利外。

能否授予 BRCA DNA 专利权,实际

上主要取决于三种提取形式下的

任何产物是否是一种新型合成物,

原告认定无一符合。DNA 提取物可

能在分离状态下具备足够效用,

可以达到勒恩德•汉德制定的专利

性标准。但原告辩称,汉德的法

官意见在当时尚无定论依据,而

且,管在查克拉巴蒂一案中,

“显著不同”的物质虽然令人生

疑,却 终获得了专利权,将专

利申请的标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

高度,但此后,类似的申请均被

高法院驳回。

在原告的辩述中,原始 DNA 和互补

DNA 形态一致,均呈现出与致癌基

因相同的序列,即与原基因一样具

备相同的典型基因信息。提取的

DNA 片段仅在材料成分上略微不同

于原始基因。如同河床中淘出的

金子,或鸡蛋中分离的蛋黄一

般,它与自然状态的 DNA 并无不

同。

克瑞斯托福•汉森是美国公民自由

协会的合伙律师之一,他曾表示,

原告律师将此诉讼看作民权案,超

出专利法的法律根据之外,强调专

利及 2001 年颁布的《实用性审查

指南》授予麦利亚德的权利,使其

得以侵犯生物学家、内科医生及患

者。

麦利亚德的专利涵盖面很广,包括

BRCA DNA在每种分离形态下的被损

坏或正常形式,及 DNA 内部的所有

突变和重组(暗指 BRCA 1,明确指

出 BRCA 2),甚至包括目前不为人

所知的部分。专利也包含三种类型

DNA 的任何可能性应用,包括诊

断、医疗、药物开发,以及此类

基因在其他癌症中的识别。

授予麦利亚德的专利权实际上是

给 BRCA 1 和 BRCA 2 的研究和诊断

工作上了一把锁,因为此类研究和

诊断大多需要对DNA的分离形式加

以分析和处理。麦利亚德依靠专利

享有独占权,患者DNA的所有诊断

分析结果据为己有,却不告知患

者。根据原告的讼词,麦利亚德的

政策使它以对测试收费,超出一些

译品健康

Page 29: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女患者的支付能力。它还阻止患者

从独立检验机构获取第二份诊断

意见,迫使那些对女性DNA进行检

查的临床研究人员违背医疗实践

的道德规范,由于他们不得将检

验结果告诉病人。由于病危女性

得不到检测结果而不愿参与,所

以,麦利亚德的政策会阻碍此类

研究的开展。

麦利亚德公司阻拦一些生物医疗

学家对 BRCA DNA 进行临床研究,

除非他们遵守苛刻的限制条件。只

要愿意,麦利亚德公司就可以阻

碍科学家探索基因检测可能揭示

的、不为人知的突变机理。该公

司还擅自保留把 BRCA 新型变体的

发现(即便它是由其他机构发现

的)纳入到诊断性测试

中的权利,从而阻碍

了可能拯救女性癌症

患者的大多数综合实

验进展。除非麦利亚

德公司允许,其他研

究机构不得评估其基

因检测的可靠性,或

改进效率和成本。

麦利亚德对 BRCA DNA

的控制与设立其他任

何分子的专利略有差

异,但原告强调 DNA

不仅仅是另一种化合

物。即使是分离的

DNA,也能携带基因的遗传信息

库,具有传达自然规律的能力。

此外,基因不仅是特殊的自然产

物,而且,每一个在构成和功能

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没有人

能够发明出不同的氢和氧一样,

没人能再能发明出另一种BRCA1或

BRCA2。发现另一种使女性易感乳

腺癌和卵巢癌的基因,并不能帮

助人们识别她是否面临 BRCA1 或

BRCA2 诱发型疾病的危害。

原告声明,麦利亚德的专利——通

过清楚的政策授权暗示,特别是

2001 年《实用性审查指南》——触

犯了美国宪法,尤其是《进步条款》

和“第一修正案”,这在专利权案

件审理中开了先河,通过授权专

利,麦利亚德可以控制自然界中一

种独特物质的研究和使用,此专利

阻碍了科学和实用技术的发展。通

过限制DNA中遗传信息的使用,麦

利亚德拥有了与这些基因有关的

“思想、知识和想法”的控制

权,这是一种垄断行为,第一修

正案与司法裁定一致禁止美国专

利商标局对其授权。

当美国专利商标局制定2001年《实

用性审查指南》时,人类基因专利

的反对者也提出了大量类似警告。

美国专利商标局通过引用《美国法

典》第 101 节、勒恩德•汉德的法

官意见以及戴蒙德诉查克拉巴蒂

一案的判决结果,仓促驳回了上

述反对意见。麦利亚德的律师断

然驳斥了专利挑战宪法的说法,

嘲笑这是“无足轻重的干扰”,

认为人们对其专利“直接限制想

法和知识”的指控是“不实之

词”。他们声明,其公司允许人

们对两种基因展开“自由的”学

术研究,而且,针对这两种基

因,全球发表的论文已达八千多

篇。

他们没有提及的是,参与研究的科

学家不得违反麦利亚德 BRCA 专利

内规定的 DNA 使用限制。麦利亚德

和美专利商标局均回避了一个问

题,即不可能发明出 BRCA 基因的

替代品,求助于其他与麦利亚德

的专利不相干的事物,可能会刺

激竞争者通过“研究其他基因”

来辨识癌症的易感倾向。麦利亚

德声称,该公司已经将对两种基

因的研究结果公之于众。实际

上,在 2008 年,他们已经停止向

一家国际乳腺癌协会提供数据。

麦利亚德表示妇女无需再次寻求

独立诊所的诊断意见,因为按照

时任公司董事长格雷戈里•C•克里

奇菲尔德的话说,他们的测试是

本领域中的“黄金标准”。

2010 年 3 月,斯威特法官驳回了麦

利亚德公司在分离

BRCA DNA 和确定患者

自身是否携带该基

因的诊断方法的专

利申请。他接受了原

告的许多主要论

点,认为汉德法官

的意见是不可靠

的,“根据 高法

院随后审理的案件

来看,汉德当时的

法官意见当然不合

适。”另外,他认

为无论将 BRCA DNA

分离成何种形式,

也不会改变其“基

本特性”——碱基对序列,正是

这种特性使其成为遗传信息载

体。因此,麦利亚德公司的 BRCA

DNA 没有资格申请专利,成为新合

成物质。

麦利亚德公司将判决上诉至联邦

巡回上诉法院,它位于华盛顿,负

责审理所有上诉的专利案件。除了

一位原告以外,上诉法院驳回了

其他所有人的起诉权——这位原

告便是哈利•奥斯塔尔,纽约大学

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他一直在为

本案奔走。2011 年 7 月 29 日,由

于意见分歧,裁判委员会三人小

译品健康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26 

Page 30: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组部分撤销斯威特法官的判决,

认可麦利亚德公司的 BRCA DNA 具

有专利申请资格。同年 12 月,美

国公民自由协会和公共专利基金

会请求 高法院复审此案。

2012 年 3 月 26 日, 高法院撤销

了上诉法院的裁决,表示它会再次

考虑一周前对梅奥医学协作中心

诉普罗米修斯实验室一案的裁决

结果。在那个案件中,法官一致驳

回了一项涉及药物剂量与血液中

代谢物水平存在相关性的专利。

斯蒂芬•布雷耶法官代表法院宣

布,此种关系不能获得专利认

可,因为它涉及自然法则。布雷

耶援引了 高法院反复强调的说

法:专利要有“发明概念”,而

且,“专利法不是阻碍未来的发

现”,或者通过垄断自然法则、

自然现象、自然表现和抽象概

念,“对创新发现带来阻碍,而

非促进。”

上诉法院重审这起案子的时候,一

份与梅奥案有关的不涉案第三方

意见既要被送到美国司法部。早在

一年前,司法部便做出了不同寻

常的举措,向上诉法院递交了另

一份不涉案第三方意见既要,对

奥巴马政府下的美国专利商标局

非常不利。考虑到案件的深远影

响,司法部的律师们当时指出,

从人体内提取的DNA与元素周期表

里任何需要从地层中的化合物里

用化学方法分离出的自然元素(如

锂)一样,不具备专利申请资格。

如今,与原告及其他一些不涉案

第三方一样,司法部认为,梅奥

一案中的“非间接指导意见”适

用于麦利亚德案件的裁决,并主

张一项阻碍公众研究和使用自然

产物的专利应该遭到反对,同样

道理,阻碍了公众研究和利用自

然规律的方法也应该遭到反对。

2012 年 8 月 16 日,一年前审理过

这个案子的三位法官组成了上诉

法院委员会,一致肯定了斯威特法

官对麦利亚德诊断方法不具备专

利性的看法,认为诊断方法等同于

自然法则,却在其他方面却再次推

翻他的裁决。上诉委员会一致认

为,互补DNA本身具备可专利性,

因为它明显与体内的DNA不同,而

且 为关键的是,上诉委员会以

2:1 的投票结果裁定其他类型的分

离BRCA DNA,不论是碎片还是整段

基因,也都具备可专利性。

法庭多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

兰•路易法官,在转行进入法律界

之前,他曾经是有机化学家。他强

调,在专利法中,BRCA DNA不是遗

传信息,仅是一种化学物质,这

一点与它的生物学意义不同。将

它从临近的DNA中分离出来,对其

末端进行化学处理后,它已经与

原生状态大不一样,因此具备了

可专利性。他主张梅奥一案的裁

定与本案无关,和麦利亚德的律

师们一样,他认为法官对那一起

案件的裁定关乎生物医学的处理

方式。而麦利亚德一案则关注

DNA,一种化合物。

译品健康

Page 31: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电气工程师出身的法官金伯利 A•

摩尔虽同意路易的结论,却依据不

同的论据。和麦利亚德的律师们意

见相左,她认为梅奥一案的意义

在于,自然产物像自然法则一样

不具备可专利性。与路易观点相

反,摩尔觉得将 BRCA DNA 从自然

状态提取出来的过程并没有将其

具有可专利性。但是她认为,从

总体来看,分离后的 BRCA DNA 片

段与 BRCA DNA 不同,因而具备可

专利性,尽管两者区别很小;而

且,必须肯定它们在诊断探测中

的用处。

摩尔说 BRCA 基

因的完整 DNA

“更加棘手”,

因为与原生

DNA 相比,被完

整分离的 DNA

并没有明显不

同,而且用处不

大。摩尔表示,

如果在生物技

术产业发展之

前接到这个案

子,她也许会

据此做出不同

裁定。但考虑

到这个行业的巨大积累投入正是

基于美国专利商标局三十年来对

分离DNA的专利保护,如果不赞同,

整个行业“已经形成的期望和广泛

存在的专利产权”都将被推翻,因

此摩尔支持整个 BRCA 基因分离完

整 DNA 的可专利性。

法官路易和摩尔的论证引发了法

官威廉•布赖森的强烈异议。威廉

没有专利律师的从业背景,凭借

在司法部就职的经历坐上法官一

职。在他看来,就结构和功能而

言,分离出来的 BRCA DNA 同人体

内的DNA基本相同。它并不是人类

的发明,因为它是从染色体中分

离而来,与来自人体的肾脏、树

木的树枝或者从地球上取出的矿

物质或植物相同。

上诉法院的法官看法不一,明确说

明了本案是一场产权之争,争议双

方是以基因为基础的生物科技界

的创新者和投资者,以及支持自由

获取和使用人类 DNA 的研究人员、

医生和患者。实际上,DNA 专利内

在的绝对控制权已经保护了生物

医学企业,甚至赋予他们特权,

使其免于所有其他人竞争,尽管

后者同样有理由利用人类 DNA。从

鼓励创新和投资的角度而言,特

权才是超越法律逻辑之外,对目

前专利法指导作用的严格解释。

修订 2001 年《实用性审查指南》

的过程中,美国专利商标局就曾遵

循这一原则驳回人类基因专利异

议者的主张。法官路易也是如此,

例如,他的观点明确表示,本案

与病人听取第二次诊断意见的权

利无关,也不关乎“一家公司是

否应该持有一项专利或执照,才

能开展一场或将拯救人类生命的

试验”的问题。

法官摩尔确实承认,麦利亚德的专

利会在有关“人类 DNA——区别人

类和黑猩猩的关键物质”的产权方

面,“引发大量道德和伦理问题”,

而且她同意 BRCA DNA“可能应该被

排除在专利制度外”。但是,如此

“大规模地”破坏产权法,她认

为属于国会的工作范围,而不是

法院。

与专利法的严格观点相对的是一

个普遍的观点,同《进步条款》相

一致,它认为垄断人类 DNA 这一无

法取代的科学和医学的基本物质,

对诊所和实验

室会产生不良

后果。原告推

进了法律的普

遍性,法官布

赖森也是如

此。他从梅奥

裁决中找到了

充足的理由驳

回梅瑞德的专

利,指出他们

缺乏创造性概

念,而且会影

响未来的研究

和创新。

2012 年 9 月 25 日,原告要求 高

法院重审上诉法院八月份的判决,

高法院于 11 月 30 日受理此案,

并将重审内容局限于基因能否申

请专利这一根本问题。它的判决将

会决定人类DNA适用于专利法的广

义解释还是狭义解释。实际上,

借用麦迪逊的话来说,专利垄断

不会对美国民主构成危险,它将

宣布多数人(科学家、物理学家和

病人)是否有权获得某种权利,而

这种权利长期以来被生物科技界

的少数人所把持。

(撰文: 四叶草 部分素材来

自:nybooks)

译品健康 译品健康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28 

Page 32: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叫板达尔文 谈到人类的进化, 广为人知的是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有的人甚

至能脱口而出其核心理论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然

而,随着科学进步在人类发展中

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

逐渐在丛林法则之外,找到另一

种进化动力——科技,虽然这种

看法尚未得到科学界的广泛共

识,但在崇尚科技的年代,花点

儿时间对“科技进化”加以了

解,对于现代人很有必要。在过

去近三十年间,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得者罗伯特·福格尔及其同事

一直孜孜不倦地研究经济和社会

的发展给人体带来的变化。他们

的努力不但开启了历史研究的新

领域,而且已得出明确结论——

在过去一个世纪里,科技使人类

的进化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革

命。今年五月,在福格尔先生85

岁诞辰之际,英国剑桥大学出版

社将出版他的著作《变化的人

体:1700年以来西方世界的健

康、营养和人类发展状况》,将

其 新研究成果公布于众。这本

书通过对数十位研究人员在经济

学历史领域的 伟大工作加以概

括总结,再次向人们阐述了福格

尔惊世骇俗的人类发展理论。福

格尔及其合著者认为,“在世界

的绝大部分地区,人体的重量、

形状及寿命在过去三个世纪的进

化幅度,要远远超过此前的任何

时期”,此外,特定时间段的的

进化速度“明显快于达尔文的进

化标准”。尤其在20世纪,科技

发展和人类生理变化的速度格外

惊人,以提高食物产量和控制疾

病为标志的“科技进化”已经打

破传统进化规律,人类进化速度

空前加快。

书中列举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

居民的身高、体重、寿命等数据,

说明人类进化的普遍趋势。比如

在美国,1850年前后成年男性的

平均身高是5英尺7英寸,体重约

146磅,寿命约45岁。到了1980年

前后,30岁成年男性的身高是5英

尺10英寸,体重约174磅,寿命可

达75岁。在大西洋彼岸的法国,法

国大革命时期30岁左右的男性体

重约为110磅,现代人的体重则是

170磅。相比18世纪,20世纪末22

岁挪威男性的平均身高增加了5.5

英寸。世界著名人口和社会学家、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塞缪·普林斯

顿认为,福格尔及其同事的伟大成

就在于找到了一种人体测量的新

方法。虽然很容易找到新生儿出生

率、死亡率、成年人生活标准、

劳动生产率、食品和制造品产量

等数据,但在此之前,没有人想

到用这种方式来解读它们。正如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词中

所说,福格尔“运用经济学理论

和量化方式,解释了经济和社会

的变化”。

尽管这本书里满是各种数据和图

表,但书中的观点言简意赅:孕妇

的健康和营养状况将影响到下一

代的生长和寿命。如果婴儿在子宫

和生命早期没有得到足够的营养,

他们就会生来脆弱,无法抵御后天

环境的疾病威胁。反过来,健康不

译品健康

Page 33: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佳的成年人会孕育出更薄弱的后

代。

福格尔认为,科技拯救了人类,使

人们的生产力不断提高,而且,不

再遭受疾病和营养不良的侵害。在

19世纪以前,由于科技发展水平

低下,大多数人终日忙于农业劳

作,一位殖民时期的农民每周要

工作78小时,才能生产出足够家

人食用的粮食。20世纪以后,农

业机械和良种培育技术的提高,

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人们不必

为填饱肚子而担忧。

与此同时,医疗和公共健康事业有

了长足发展。在18世纪末期,全球

很多地区缺少起码的卫生设施,造

成经常出现大面积感染,瘟疫屡次

爆发。1890年前后,各国城市开始

安装供水系统,医院里有了消毒

设备,防止了儿童慢性痢疾等常

见病的发生,对人类体质的提高

非常有利。尽管很多人认为,福

格尔的研究太过表面化,而且,

只涵盖了欧美地区,对于中国、

印度、非洲的人口研究等地缺乏

足够的数据支持,但可以肯定的

是,福格尔等人的工作很有可能

会影响到发达国家的相关政策制

定。如果粮食生产是人类进化

重要的决定因素,那么,着力于

经济发展就是 好的政策;如果

传染性疾病是慢性疾病和儿童夭

折的主要原因,那么,可能需要

实行更为积极的公共健康措施。

此外,在福格尔的研究中,有一

个问题是被忽视,或者说始料未

及的,那就是“营养过度”。目

前,这已经成为美国和主要西方

国家面临的重要危机。肥胖会增

加心脏病、中风、高血压和一些

癌症的患病风险,而且,随着体

重的增加,威胁也会组建增加,

直接危害到福格尔及其同事研究

多年的人类健康和长寿。但福格

尔对此颇为乐观。他认为,不断

进化的人体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能够对外界做出适当反应,他仍

然相信,未来人类将“长得更

大,活得更长”。

(撰文: 方格 部分素材来

自:newyorker)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30 

译品健康

Page 34: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食物的背叛 说到“病从口入”,你会想到什么?

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生食瓜

果要洗净……没错,这些都是小时

候妈妈的叮嘱,至今仍然有效,那

么,除此之外呢?

随着人类的进步,食物的加工生产

技术也在与时俱进,与此同时,我

们学会了很多老辈人闻所未闻的

新名词: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

胺、福尔马林……不知不觉间间全

民文化素质正稳步提高,不知道是

该欢呼,还是悲伤?因为这些工业

物质都与我们的餐桌密不可分。在

街头巷议食品安全的今天,仍然

没有人说得清,伴随着营养美味

的食物,每天要吞下去多少种添

加剂、重金属、农药残留和有机

污染物,人们确切知道的是,食

物已经不再安全。

远比拉登更恐怖

西班牙黄瓜 近遭了秧,起因是今

年5月在德国爆发的肠出血性大肠

杆菌疫情已殃及17个国家,造成

4000人感染和50人死亡,德国卫生

部门将产自西班牙黄瓜列为 大

嫌疑,就连荷兰和丹麦生产的黄瓜

也不幸被波及。虽然近日怀疑的目

光又聚焦到埃及产的葫芦巴种

子,但西班牙等国瓜农们的收入

肯定要大大缩水,同时,人们对

食源性疾病的关注再度频现媒体

报端。食源性疾病俗称“吃出来

的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

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

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分为中毒性和传染性两种。作为

当今世界 广泛的卫生问题之

一,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各类

疾病总发病率的第二位,是头号

食品安全问题。全球每年发生食

源性疾病的病例达到数十亿例。

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至少有1/3的

人患过食源性疾病,发展中国家

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更是难以统

计。全球每年因食源性微生物污

染引起腹泻而死的儿童约170万

人。资料显示,英国每年有237万

食源性疾病病人,美国每年的食

源性疾病患者达7600万,其中入

院患者数量达325,000人,死亡

5000人。虽然我国尚无统一的食

源性疾患报告的数据,但现有统

计数据表明,2000~2002年,我

国每年食源性疾病的平均发病人

数为70.29万人。

21 世纪以来,令人记忆犹新的食源

性疾病事件除了德国的疫情外,还

包括:

2000年6月,日本人阪雪印牌牛奶

厂生产的低脂高钙牛奶被金黄色

葡萄球菌肠毒素污染,造成 14500

人腹泻、呕吐,180 人住院治疗;

2008年7月,我国的三聚氰胺奶粉

事件造成 5 万多名婴儿患肾疾,4

人死亡;

2010年8月,美国沙门氏菌污染事

件致使 1,400 人患病,5.5 万枚鸡

蛋被召回。上述数据表明食源性

疾病的危险趋势,换句话说,食

物每两个小时杀死一个人。可以

毫不夸张地说,与基地组织领导人

本·拉登相比,食物是潜伏在人们

译品健康

Page 35: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身边更危险的恐怖分子。而且更可

怕的是,正如世界卫生组织食品

安全主管施伦特所说,食源性疾

病的发病率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

仍呈现上升态势。

“超级细菌”惹的祸

也许普通人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

仍停留在食用不洁食物会导致腹

泻的阶段。事实上,随着人类社会

的发展和进步,食源性疾病也在

不断演化。施伦特曾指出,约有

30%的新型传染病源于混入了食物

链中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化

学制剂及毒素等。与此同时,很

多人忽视了受污染食物所引发的

并发症的严重性。例如,大肠杆

菌中毒可引起溶血性尿毒症,该

病可进一步使儿童患肾衰竭。说

到新型传染病,我们不能不提到

“超级病菌”,亦即临床上出现

的多重耐药菌,比如简称 MRSA 的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2007年10月16日,美国斯汤顿河

高中的学生把县校区主管带到学

校,该校的一面黑板上写着“怀

念阿斯顿”的字样。阿斯顿是一

名 17 岁的学生,他因感染了一种

被称为 MRSA 的“超级细菌”而死

亡。同一天,美国发出了 MRSA 蔓

延警示。密西西比、北卡罗来

那、弗罗里达、加利福尼亚等五

六个州已经同时发现了感染 MRSA

病菌的学生和运动员。

27 岁的内厄姆是科罗拉多州的跳

伞教练,因细菌感染产生高热

后,所有药物对他都不起作用。

感染不断扩散,对颅骨产生了巨

大压力。大脑的一些组织被挤压

到脊椎,造成麻痹。他四肢瘫

痪,只能依靠呼吸机呼吸,几周

后,病人死亡。詹姆斯·沃勒考

特两年前因为膝盖脱臼来医院作

手术,但 MRSA 却通过术后留在膝

盖中的钛钉侵入了他身体,坏死

的肌肉几乎让他瘫痪。在美国,

像沃勒考特这样在住院时遭遇

MRSA 的每年有近 10 万人。

同样的事情也在国内发生了。据媒

体报道,广州市妇婴医院曾抢救

过一名体重仅650克、25个孕周的

早产儿。头孢一代,无效!头孢

二代,无效!头孢三代四代,仍

然无效!再上“顶级抗生素”:

泰能、马斯平、复兴达……通通

无效!后来的细菌药敏检测显

示,这个新生儿对7种抗生素均有

耐药性!关于“超级细菌”的来

世今生,人们还不能一一参透,

科学家们现有的共识是,它是自

然界物竞天择的产物,是在人类

滥用抗生素的环境下横空出世的

“怪物”。然而,有一个事实是

大多数人不知道的:食物中人为

添加的抗生素导致细菌发生基因

变异,产生耐药性,人类才是

“超级细菌”的始作俑者。

健康动物也吃药

抗生素的滥用在全世界的养殖业

中非常普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

局 近报道,美国 80%的抗生素被

用于牲畜,而非人类。其中,90%

的抗生素被添加到动物的饲料或

饮水中。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

料大约 21 万吨,其中 9.7 万吨抗

生素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年总产量

的 46.1%。人们都认为,人或牲畜

生病了,吃一些抗生素是必要

的,无可厚非。然而,农业系统

中 可耻的一面,是对健康的动

物滥用抗生素,目的是让它们长

得更快。为了节约成本,并在大规

译品健康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32 

Page 36: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模密集养殖的条件

下,避免动物感染疾

病,养殖户广泛使用

工业饲料。工业饲料

一般被认为是抗生

素、激素及其他添

加药物的载体。在

辽宁的一项调查

中,50%被调查养殖

户在饲料里不同程

度地添加了抗生素

及其他药物。我们

从未想过为了让孩

子保持健康,在学

校的饮水中添加抗

生素,因为我们知道这会产生耐

抗生素病菌。同样道理也应该适

用于牲畜。为了掩盖肮脏、不卫

生的动物饲养条件,养殖行业中

抗生素被猖獗滥用。当养殖户们

在饲料添加抗生素、保持动物的

健康时,也通过散布致命细菌菌

株,使我们的家庭罹患重病。曾

在美国肆虐的MRSA估计每年造成9

万多人严重感染。滥用和错用抗

生素导致的药物耐药性在欧盟每

年导致约 2.5 万人死亡,已成为严

重的公共卫生威胁。2010 年,英国

媒体爆出:在印度等南亚国家发现

新型超级病菌 NDM-1,对诸多广谱

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可全球蔓延。

同年10月 20日巴西官方宣布,在

全国 16 所公私立医疗院所中发现

了新的超级耐药细菌 KPC。虽然与

来势汹汹的“NDM-1”名字不同,

但同样对所有的抗生素所向披

靡。如今,“超级细菌”已经不

折不扣地“占领”了地球。针对

“超级细菌”,世界卫生组织呼

吁全球做出 大努力,通过开发

和使用临床诊断手段,并采用日

益改进的全球信息技术,追踪和

控制耐药性问题的扩散,避免不

断出现“超级细菌”。同时,各

国也在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控

制。日前,我国卫生

部就食品安全相关工

作进展情况召开通气

会,计划构建“庞大

的信息系统”,并

“在300多家医院建立

异常状况监测系

统”,实施主动监

测,完善中毒报告系

统。对于普通大众来

说,炎热夏季极易发

生肠道传染病等食源

性疾病,人们在接触

食物前应特别注意认

真洗手,并尽量避免

用手直接接触食物。此外,擦手

巾和洗碗布等也可成为病菌载

体,应该勤更换或定期使用 60 摄

氏度以上热水清洗消毒。相对于

无处不在的细菌来说,这些措施

虽然可能效力有限,但却能在短

期内有效保护我们和家人的健

康。食源性疾病是全世界人民面

临的长期挑战,是国际社会要共

同攻克的难关,将其拒之门外不

仅需要医术,更需要良知。

(撰文: 犀利猫 部分素材来

自:newyorker)

译品健康

Page 37: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看看钥匙

 

让我们盘点一下你所有的钥匙吧,

注意,不是钥匙卡,而是带齿、带

孔的钥匙。首先,看看你 的钥匙

环,上面挂着房门钥匙、车钥

匙、信箱钥匙、办公室钥匙、办

公室信箱钥匙及朋友住宅钥匙(以

便帮她喂猫)。你记得该用哪把钥

匙开哪道门,通过钥匙的颜 色

(黄铜色或银色)、大小、弯曲程

度及把手部分(黄铜色的方形或三

孔)进行区分。有时,你在钥匙上

做出标记,记住它的用途。

接下来,收集其他钥匙,也就是目

前没有在用的钥匙。糖果盘中、书

架上的钥匙;落在厨房抽 屉里、

躺在开罐器和橡皮筋旁边的钥

匙;首饰盒中藏在链子下面的钥

匙;车库工具箱中的钥匙;五年

前公寓的金色钥匙;另一个州的

钥匙;开启拉撒路百货每个试衣

间的钥匙(我已离职十年了);丢

失的日记本的微型钥匙;孩童时

期曾经玩过的钥匙。即使现在,

你也知道钥匙的乐趣——模样小

巧,在手中相当有存在感。

史蒂芬•普赖斯曾经以胡迪尼的生

活为蓝本,创作了

优秀诗集《钥匙解

剖》,他字斟句酌,

运 用极其深奥难

懂(因此也耐人寻

味)的诗句来描写

钥匙:“钥匙/如

深色小蜗牛,淹没

于罐中,试想/它

们固执地沉默,什

么故事在腹中汹涌。”这些钥匙背

离了使 命,散落在我们不知道的

地方。也许有一所房子、一个房间

或一个橱柜在等待你带来生机,

也许里面的一切正是你需要的。

钥匙玩具

我们从孩提时代便爱上钥匙。想想

译览古今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34 

Page 38: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那款经典的婴儿玩具——一串钥

匙型牙胶,边缘光滑、五彩缤纷的

塑料钥匙,可以安全地咀嚼和摇

动,避免婴儿拿真的钥匙来玩。

小时候,我渴望拥有钥匙。我想要

的钥匙来自书本和关于小孩子和

神奇地方的电影中。在《爱丽丝梦

游仙境》中,一把可以打开神奇之

门的金钥匙躺在高高的玻璃桌上,

闪着微光。然而爱丽丝却够不着

它,因为(“吃掉我/喝下我”谜

语)她的身子变小了。 《魔域仙

踪》讲的是巴斯蒂安的故事。他是

一个书呆子,常常被同学欺负。

一次他逃学,在学校的阁楼读一

本引人入胜、充满魔力的书。阁

楼的钥匙存放在一个金属 盒子

里,盒子内壁镶嵌着碎玻璃——

巴斯蒂安沉着冷静、动作迅速地

用两根手指将钥匙偷了出来。《重

返奥兹国》里有我 想要的钥匙:

费尔鲁扎•鲍克饰演的桃乐 思从

堪萨斯州拿回来的钥匙。这把钥

匙象征奥兹国的存在,上面镶着

红宝石,并且戴在邪恶公主莫比

的手腕上。她正是用这把钥匙打

开那个橱柜,其中装有其他女人

的头,供她享用(我发誓,这才是

真正的阴谋)。

仙境、幻想国、奥兹国——这些是

孩子们想去却不该去的地方。我们

喜爱这些动画片,因为它们带来

憧憬。

钥匙的由来

正如路易斯•扎拉在那本引人入胜

的小书《锁与钥匙》中提到的,自

从有了人类和人类所珍视 的财产

后,或者说早在公元前一世纪,锁

和钥匙就产生了。书中写到,一扇

紧锁的门说:“待在外边,所有

没钥匙的人(因为你们都可能是入

侵者)。”当时,世上有铁钥匙、

木钥匙,以及需要两个人才能转动

的大钥匙。此外,还有打开石棺、

堡垒和女性

贞操带的钥

匙。

观察、抚摸

及研究老式

钥匙是一种

乐趣。哥特

时期的钥匙

样式高挑、

形状弯曲,

就像手工绘

本 的段首大字。文艺复兴时期的

钥匙有着精致华丽的曲线美。

繁复细腻的要数法国的钥匙杰

作。这些优美绚丽的钥匙没有对

应的锁具,除了放在那儿、躺在

盒子里或 在主人的手掌中闪闪发

光之外,别无他用。

扎拉解释说,“在 18 世纪之前,

较之安全性,过去那些制作钥匙的

伟大工匠们更注重钥匙的美观。”

钥匙的安全性

仔细观察我离开公寓的情

景,你很快会知道我与钥匙

之间的奇特关系。仅仅将钥

匙插入锁中转 动还远远不

够——我必须确保门是真

的锁上了,并且反复查看

几次。一旦相信门确实锁

好了,我便把那一大串沉

甸甸的金属钥匙扔进包

里。走在路上的时候,听

着它 们碰撞发出的叮当

声,让我心感安慰。

假设在 18 世纪以后的今天你需要

一把钥匙,不必上门麻烦艺术家或

者铁匠,直接走进五金店 即可。

店里弥漫着锯末和金属的味道。

穿过摆着钉子和螺丝的货架,经

过油漆罐、水桶、雪铲及拖把,

你来到了后面的柜台,告诉柜台

后面的老人,说你想配一把钥

匙。“你不用将钥匙从钥匙圈上

取下来,”他说道,“在这儿稍

等片刻。”

电锯嗡嗡的嘈杂声从柜台后传

出。柜台正后方挂着满满一墙的

钥匙,都只有钥匙柄和弓形钥匙

板,而且未经雕琢,没有齿。只

有带齿的钥匙才能开锁。加工之

后,这些钥匙 终将守卫某个特

定的地方,并欢迎新主人入内。

译览古今

Page 39: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老人不到两分钟就回来了,递给你

一 块余温尚存、锃亮发光的银色

金属。“两美元,”他说。你大吃

一惊,这也太便宜了吧!漂亮钥

匙的美丽自不待言,但是,一把

普通的钥匙同样具有可人之

处。

钥匙就是家

人们常常对我说,“哇,

你的钥匙真多。”是的,

我经常随身携带一串钥

匙,上面至少有十把。此

外,我还有几串钥匙,

虽然用不着了,但显然

也不能丢掉。我一直保

存着 这些钥匙,并注意

到大多数钥匙是近六年

里得到的,这或许要归

因于我和丈夫自 2007 年

开始的迁移生活——从

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市、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

哥华 到洛杉矶,现在又回到哥伦

布。

钥匙不仅仅是进入某个地方的一

种方式,也标志着入口与出口、准

入与禁入、未知与已知。拥有钥

匙,意味着那里有一扇锁着的

门,而你,钥匙的所有者,可以

登堂入室。此外,它让你想起从

前曾经喜爱过、居住过的地方。

首饰里的钥匙

钥匙不断出现在女士首饰里,常常

与心形搭配在一起。我 喜欢的一

对耳环由很小的钥匙组成,两个

耳朵各带一只,而且每把钥匙上

都有一箭穿两心。可以说,在模

仿钥匙 的首饰里, 受欢迎的要

数蒂芙尼的钥匙吊坠了(穿在链子

里,然后戴在脖子上)。另一个知

名的品牌则是芭芭拉•比克斯比的

“终身珍藏钥匙”(她设计的首饰

常 常是美国家庭购

物网上的特色产

品)。

从 2010 年起,美国

家庭购物网成立了

一个社区论坛,评论

跟帖以一位名为

QVCDebt 的用户提

出的问题开始:“如

果得到蒂芙尼的钥

匙吊坠,我可以一直

带着它吗?”跟帖

里有三十二种回答,

讨论很快上升到了

哲学高度。一位来自

俄勒冈州的评论者

卡米尔皮敏感而精

明地指出,“我想知道钥匙再次

出现在我们(女士的)现代首饰柜

里,是否是一种象征?标志着我

们真的已经回到地位和权力平等

的社会中,从前 我们一直被当作

二等公民对待。”

我喜欢卡米尔皮的分析,虽然有人

可能会说,她是一只令人讨厌的蓝

胡子鸟(注:比喻崇尚女性主义)。

或许与贞操带的寓意相反,在这

儿,围在我脖子上的钥匙项链,

代表着女性闪闪发光的选择。

防身的钥匙

译览古今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36 

Page 40: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一天,我正沿着黑暗的小巷往前走

(你知道那种感觉:雨天、水洼、

垃圾桶)。有人穿过一家中国餐馆

的后门,出去倒垃圾。我听到身后

传来脚步声。有人在那里。我

跑,他们也跑;我急转弯,他们

也急转弯。我走到一个死胡同,但

注意到前边有一道门,锁着的门。

身后的脚步在湿漉漉的人行道上

加快了步伐。如果……?我攥住

钥匙链,发现了身上一直带着的

钥匙,跟随我很多年,虽然已经

忘了它是开哪把锁的。在钥 匙插

入门锁时,我意

识到这把钥匙正

好可以开这扇

门。门开了,我

得以脱身。

我再次走在一条

黑暗的小巷里

(我真的不应该

再这样做了),

一个陌生人跟着

我,就在我身

后。这次死胡同

没有门。我打算

和他对抗。我把

钥匙夹在手指之

间,看起来就像

黄铜色的石笋状

指节,然后转向

他,挥起手。我轻易地逃脱了。

走路的时候,也许你 至少有一次

是像这样拿着钥匙的。我们所爱

之处可以保护我们。

钥匙会说话

我门上的锁说:完美匹配。我的钥

匙说:严禁复制,做到 好。高

校物业、独立制锁公司、西勒奇牌,

型号 NA 114C,RA 119-22F。这是

钥匙在说话:物主、位置、警告

和说明(与“吃掉我/喝下我”毫

无二致)。钥匙会对使用它、制造

它的人说话。在这里,它

说明了自己从哪 里来、如

何制造另一把钥匙,以及

简练的生存准则。例

如,万能钥匙可以让你进

入一间旧房子的任一扇

门;精简到仅保留 基本

部分;短到极点的密码;

使你能够 进入每一扇门,

是一个强大的幽灵。

在其中一部《黑客帝国》电

影中,剧中人物被派去寻找

“制钥者”。找到他几乎不

可能。 后,他们获准进入

他的秘密制钥工作室。制钥

者正坐在桌前,手工雕刻

钥匙。他的周围有成千上万把钥

匙,鳞次栉比地悬挂着。整个是

一个钥匙窝、钥匙房。在被这些

人找到的时候,他说:“我一直在

等你们。”

你无法直接与等待你的密闭空间

对话。你需要一个口令,一把钥

匙。进入任何地方的方式是:先

伸出手,与门秘密握手, 后在

它的耳边低语。你说:“我有你

内部构造的副本,”然后插入钥

匙、转动,即可入内。

译览古今

Page 41: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钥匙丢了

一旦进到一个地方,你就不再需要

钥匙了;你放下它们,置之脑后。

把所有的钥匙一把一把地 串起

来,将去过的地方串成一个迷人

的手镯,尽管如此,你仍然不能

立刻找到它们。伊莉莎白•毕肖普

在诗作《一种艺术》中指导我们,

“接受丢失钥匙的惊慌无力 /以

及白白逝去的时间。”由于钥匙

极易被放错地方,因此它们看似

微小,实则重要。

弄丢钥匙后,人会感到沮丧、恐慌、

忧虑和愤怒。毕肖普的诗歌描绘了

登峰造极的灾难景象。 在丽贝卡

•索尔尼特的第一篇散文《野外迷

失指南》(一本很棒的书,人生中

另一个值得缅怀的美好事物)中,

她提醒我们,“打开门吧,丢失

意味着熟悉事物的消 失,而迷失

则意味着陌生事物的出现……无

论哪种情况,都是一种控制权的

丧失。”

弄丢一把钥匙,遗失一个地方。为

自己找一个封闭空间,暂时的或

永远的。找一个你渴望看见的盲

区,往生活里凿一个洞。钥匙可

以保护我们的幻觉,认为自己能

永远拥有一件东西或一个地方,

把总在不断变化的世界的一部分

掌控在手中。

好抓紧钥匙不放,即使(尤其是)

你不清楚它们能够打开什么。只是

为了以防万一。或者这样你就能

记起住在另一个国家、另一个州和

另一个家的感觉,记起多年前的自

己。

(撰文:爱吃苞谷的猫 部分素

材来自:theatlantic.com)

译览古今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38 

Page 42: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底特律复兴无解

2013 年 7 月 18 日,底特律市根据

《美国破产法》第九章申请破产。

据估计,曾经的汽车城负债约

180-200 亿美元,这是美国历史上

大的市政府破产事件。底特律

也是美国破产史上人口 多的城

市。

1950 年,这座汽车城的居民超过了

1800 万,此后,随着白人的迁出,

以及后来更多数 量的中产阶级非

洲裔美国人迁出,人口开始锐减。

仅仅从 2000 年开始算起,这座城

市已经流失了 26%的人口,今年的

人口数可能低破 70 万。那些留下

的人更 多为没能力搬出去的人

——人均收入只有15,261美元,

且 36.2%的人都在贫困线以下。眼

下的底特律已经是美国 为贫困

的大城市了。

市面上,对于破产消息的解读五花

八门,其中一些颇值得玩味。不

过,破产的关键意义在于新生,

尤其是因为此前破产阴影已笼罩

该市数十年之久。

就在此时,底特律市中心已经开始

了“凤凰涅槃”。这次重生将比以

往多次自上而下的变革更 顺应历

史,也更加持久:市中心和中城区

原本破败的建筑正在进行翻新,整

修成阁楼式的公寓、宾馆、饭店和

办公间;康博软件及速贷公司已带

领总部及数千员工从 郊区进驻市

区,因为这里有创业资本和创业前

景,还集聚了许多小型的创意产

业;该地区的体育队几乎都已经返

回了市区,事业上升期的年轻人也

在回迁。可是在过 去的一周里,

针对上述事实的关注和报道寥寥

无几,未免有点让人丧气。

虽然号称“全额支票”的美国高

端天然食品连锁超市全食超市已

经入住城中区,但事实上,除 了

复兴核心区以及一些住人较多的

居住区以外,底特律仍是一个人口

稀少、摇摇欲坠、破败不堪的城市

——从某种程度上讲,私人经济活

动几乎完全绕过了城区;执 政者

与经济实力派缺乏联系,并对本地

区缺乏忠诚。

对于这一切,人们应该做些什么

呢?

去年秋天,在韦恩州立大学举办的

底特律经济会议上,与会者心里都

很明白,要让都市重生, 绝不仅

仅是在市中心开几家餐馆那么简

单。虽然人们对具体做法尚不明

确,但大家的普遍共识是:美国

联邦政府不会像德国人一样投入

大笔资金,将底特律变成柏 林,

使其成为下一个全球热点区域。

尽管如此,在底特律,一些艺术门

类已经初见端倪,而且,资金投入

也相当可观。破产城市的复兴有径

可循,可采取的对策如 下:

移民:

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曾提

出观点并因此成为报纸头条。他认

译览古今

Page 43: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为,美国国会应该“通过一项

法令,允许移民入迁底特律,经

商也好,打工也罢,只要他们同

意在这里居住十年。”这一点显

然无法实现,尽管对底特律而言

这的确会有积极作用,但近期的

移民 数量尚未达到帮助复兴这

座沿海大城市的规模。事实上,

对于移民而言,城区的吸引力

远远不如郊区,这也说明移民

工作尚有改进的余地。

城市收缩:

2009 年,NBA 名人堂成员戴

夫·宾成为底特律市长后不

久,有报告称他正在考虑用推

土机 推掉该市的四分之一。虽

然现实并没有那样戏剧性,但底

特律的确在努力减小城区范围,

放弃了一些社区,以保证其他社

区的发展。 这有助于削减开支、

改善服务,不过,抛开市郊农场

不谈,这一措施与人们所说的

“整体积极发展”沾不上边。

政策创新:

底特律政府可能采取的四项应对

政策是:

(1)让财产所有者自行选择缴纳

的税款用途(目前他们多半没有交

税);

(2)使城市里工作的人在底特律

居住(现在只有不足一半的人住在

这里,宾市长曾提到这一点;

(3)出于发展经济的目的,允许

较为富有的市民接管底特律一些

区域,这一点符合密歇根法律;

(4)废除荒谬的分化公共交通体

制(在这种体制下,市郊和城市各

有运行地铁和公交,区域间独立

的且路线不相连接)。

这些对策都正确吗?我不清楚。不

过,大胆的创新当然要成为复兴

蓝图中的一笔。

破产:

一段时间内,《美国破产法》第九

章对于底特律而言是必可避免的

了。至于破产时间和细节,地 方

官员里克·斯奈德给出了回答。

这位捷威电脑的前任高管兼风险

资本家看上去像是真心希望底特

律经济复兴的实用主义者,新兴

企业家们对他的意见拍手称快。

毕 竟,破产可以让他们从过去一

些毫无关系的许诺中摆脱出来,

其中包括怵目惊心的养老金。底

特律在过去半个世纪里 大的悲

剧在于没能跨越种族和市政的界

限,分 担责任,共享机遇。要是

为了维护一些企业主和企业职工

(多为白人)的利益,底特律破产

的大部分费用都要由一群市政工

人(多是黑人)来承担,这算哪门

子的复兴呢?

资金:

前些天《纽约时报》一篇评论文章

认为,纾解底特律困局的唯一办法

是从密歇根州政府 “引水救

火”。尽管密歇根经历过极其难熬

的十年,但家底仍比底特律要厚

得多。该州的很多重要商人以及

官员似乎都转而同意这一观点:

除非底特律复兴,否则密 歇根再

无繁荣之日。对于斯奈德而言,

任何紧急救助都可能招致政治自

杀。不过,说不定他巴不得回到

捷威电脑呢,那样的话便可以在

底特律投资了。

企业家:

从相当程度上讲,底特律市区的

小繁荣,是冒险家、速贷公司的

主席及创始人丹?吉尔伯特的杰

作。据一篇博客披露,吉尔伯特

及磐石投资公司目前拥有或者说

控制着市中心 30 多处房产,总计

750 万平方英尺。这可是在一件没

谱的事上投下的巨大赌注。然 而

有时候对企业家的过分夸大,可

以治疗某些经济弊病。很难想

象,如果有几个吉尔伯特、或者

许多吉尔伯特、甚至无数吉尔伯

特横空出世,会否更能促进底特

律的发展呢?

那么,密歇根州东南部的情况可以

给其他城市提供哪些可借鉴的经

验教训呢?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底特律对小问题的忽视,只能使其

译览古今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40 

Page 44: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愈演愈烈。就像恶性肿瘤,病毒会

传播感染其他部位,因此一旦发

现你可以扼制一些问题,不要犹

豫。底特律应该 30 年前就申请破

产,那样的话,债务肯定会远远

少于180亿,人口也不会减少这么

多。

无论境况多么糟糕,总有办法推倒

再来:

黎明会有黑暗,但黎明一定会来。

尽管找到对策可能需要一些创造

力,但却值得挖掘。如果底特律

能打开那扇重来的大门,其他城

市也可以。

让过去成为过去,是生命中 强

大、 慷慨的事:

底特律的腐败、衰退持续了数十

年,却一直骄傲自大。然而破产并

没让底特律“吹灯拔蜡”、消失

殆尽,反而使市民、社区领导及

政府官员们采取断然措施,从

此,新底特律不再面临曾经困扰

这个城市的诸多问题了。

失败者也有优势:

向传统观点伸出一根手指,它将

指向一个崭新的、更光明的未

来,底特律正在自新的道路上迈

进。我们只能以过去为基点来采

取行动,而且这里有很多人,他

们都在努力使这座城市变成骄傲

的、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

凭着勇气和决心,新创立的公

司、咖 啡店、餐馆、精品手表

店、以及大量有赚头的市场已经

不断出现。有弹性、持久性的发

展有助于战胜 严峻的挑战。

果断行动完胜过度分析和拖延:

底特律衰落的根源在于没有人做

出过迅速转变,也没有人因为什

么事情而团结起来。相反,领导

人数十年来破罐子破摔,持续走

下坡路。轨迹里留下的除了绝

望,一无所有。

综上所述,能否得出治愈底特律的

配方呢?也许还未提及如何修缮

底特律的学校,这一点无疑相当重

要却异常困难。不过在某种程度上

讲,关键还是对策不足。对于底

特律而言,一个全新的开始意味

着进入未知领域,而这实在让人

兴奋。

(撰文:清梅 部分素材来自:

Forbes.com)

译览古今

Page 45: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办公室的历史

办公室的历史

古埃及时代有金字塔,古罗马时代

有水利工程,维多利亚时代有铁

路。而我们有玻璃、钢架构建而成

的大办公室。

两个世纪以来,办公室改变了一

切。它占据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

变成了中产阶级;改变了许多女

性的命运;提高了教育水平;还

造就了大量科技进步。

办公室本身看似并没有历史。我

们现在的工作方式毫无疑问地接

受了它:忍受年度评估的幌子;

参加无休无止的会议,观看没完

没了的演示;在敞开式办公室中

不得不听到同事打电话的内容。

这是当下办公室的情景。但是为

什么会这样呢?

似乎今天的办公室存在着或多或

少的认同危机。现在的人们都说

工作占据了生活,工作让生活变

得紧张,不能带来任何好处。然

而,如果不了解办公室的历史,

又怎么能说现在的办公室很糟糕

呢?

英国图书馆已成为一个现代办公

室,里面提供免费 Wi-Fi、咖啡、

和舒适的椅子。挂在墙上的肖像好

似神秘莫测地看着进进出出的读

者。那是查尔斯·兰姆。他曾绘

声绘色地叙述了 18 世纪末期雇员

的生活,许多细节看上去耳熟能

详。

查尔斯·兰姆笔下透露:“三十

年来,我在非利士人手下当差,

我的脖子上并没有枷锁。但是日

复一日在这四道压抑的墙里呼

吸,是多么地令人厌倦。”下面

我们就来细数查尔斯·兰姆描述

的彼时雇员生活。

无奈加班族

1792 年,17 岁的查尔斯·兰姆在

东印度大楼上班。伦敦第一栋办

译览古今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42 

Page 46: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公大楼于 1729 年拔地而起,东印

度公司总部便设在此。东印度公司

在办公室的发展史上扮演着重大

角色。它与亚洲建立贸易往来,

这当然产生了大量文件。18 世

纪,它在印度建立了一 个贸易王

国,公司总部要把信息和决定传

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如此远距离

地操控一个王国需要大量文书。

邮件往来通常要花费几个月的时

间。当船抵达英国的时候, 兰姆

这样描述道:“星期五从早上 10

点到晚上 11 点(除去 2 个小时的

用餐时间以外)我一直待在办公

室。昨晚9点才下班。”让人难以

置信的是,兰姆工作的许多情况

与现在极为类似。

削减假日津贴 废除节假日休假

1817 年,东印度公司削减了新员

工 10 英镑的假日津贴。星期六变

成了全勤日;相当于圣诞工作派

对的“年度庆功宴”也被取消

了。那时,兰姆写信给患坏血病

的约翰·钱伯斯,抱怨工作上的

变化,“公司委员会正式废除了

所有节日休假。”

苛刻的考勤政策

除去废除所有节日休假以外,东

印度公司还有更多苛刻的政策变

更:兰姆和他的同事必须进出签

到,每隔 15 分钟查一次考勤。

“这在很大程度上惹恼了一位同

事——多德韦尔,他在看报的时

候必须要签六七次到。”

工作压力过大

兰姆喜欢和同事开玩笑。办公室

里也有恶作剧,相处还算融洽。

从某种程度上讲,氛围不错。但

当知识分子在东印度大楼得到重

用时,其他人则感到非常沮丧。

于是便出现了自杀现象——一个

名叫理查德·伯福德工人在 18 世

纪 90 年代跳窗自杀。与工作相关

的压抑接踵而至。那时,人们称

之为发疯。

升职机会渺茫

也有像兰姆一样努力工作的员

工,同时还有拿了工资不干实事

的懒汉。雇员们日复一日地工作

40 年。只有等到上司去世后才可

能得到升职的机会。

退休后

兰姆在 50 岁时,退休金只有工资

的三分之二。从工作到退休的转

变相当滑稽。“退休后的头两天

觉得有些不知所措。我仔细寻

思,觉得自己很幸福,但清楚地

明白并不幸。” 兰姆写道。“我

之前像是被囚禁在巴斯底监狱

里,四十年后突然获得了自

由。”

他后来拜访了之前工作过的办公

室,这样描述道:“我们开些老

玩笑,但是据我看来气氛有点微

妙。我以前的桌子、以前放帽子

的地方已经属于另一个人了。我

知道自己必须接受这

一切,但是心里有点

儿不是滋味。” 这

是所有回到以前办公

室的人都会发生的情

景。

这无疑是所有办公室

职员永恒不变的处

境。我们渴望逃离。

但是当我们真正离开

之后,会发现把自己

的一部分留了下来,

而我们之前却从没有

察觉那一部分的存

在。

(撰文:城堡主人

部分素材来自:BBC)

译览古今

Page 47: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鸟巢的艺术

阿尔塔米拉金莺(橙头拟鹂),脊椎动物学 西部基金会,标本于 2001 年 5 月 6 日,取自危地马拉莫拉宗(Morazón)。

摄影师:莎伦•比尔斯 一只雌阿尔塔米拉黄鹂鸟会花几周时间辛勤地筑巢。她收集长草,树皮、葡萄藤、草根、

棕榈叶、马鬃,以及彩线——“一些人类文明的遗留物”,摄影师莎伦•比 尔斯说。接下来,这位准妈妈把这些材

料编织成一个细长的袋子,再把它高高的悬挂在树枝上。然后会挖个洞进到袋子里面,在袋子底部垫上稻草和羽

毛,这样就为 她那些灰蓝的鸟卵做成一张柔软的温床。 “鸟类筑巢看起来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甚至你都不知

道是哪种鸟筑的巢。”比尔斯在她的网站上说。“蜘蛛网、毛虫的茧、植物纤维、泥土、捡来的现代生活物品、

人类和动物的毛发、苔藓、羽毛、绒毛、枝条——所有这些都是用嘴和爪子收集起来编织成鸟巢,尽 大的努力

来保护自己的下一代。

译观天下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44 

Page 48: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极北朱顶雀,脊椎动物博物馆,标本于 1896 年 5 月 28 日,采自阿拉斯加州,圣迈克尔。摄影:莎伦•比尔斯 为了

突出鸟儿们高超的筑巢技术,旧金山的艺术家拍摄了许许多多不同鸟类所筑的巢穴,这些鸟巢都是在过去的两百

年里发现的,保存于加州科学院、伯克利脊椎动 物博物馆、脊椎动物西部基金会和康奈尔大学脊椎动物博物馆。

这几幅鸟巢照片均以鲜明的黑色为背景,是比尔斯的新书《鸟巢:五十个鸟巢与它们的缔造者》的一 大特色,至

2014年5月2日,为数24张的相片集正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展出,名为“鸟巢,莎伦•比尔斯摄影集”,每

一个镜头都配有筑巢鸟类的介绍。

译观天下

Page 49: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考艾岛舌雀(猩红管舌雀),西部脊椎动物 学基金会,标本于 1970 年 3 月 29 日取自夏威夷考艾岛。摄影:莎伦•

比尔斯。 比尔斯的工作大多与环境相关。做上一个项目时,看到漂浮在湖面上和海面上的塑料垃圾,她拍摄了

“静物”。比尔斯在读由博物学家斯科特•威登索尔 (Scott Weidensaul)编著《迎风生存:与候鸟一起穿越半球》

这本书时,她开始对鸟儿产生兴趣。那时她才觉得北极燕鸥、黑顶白颊林莺的迁徙是那么不可思 议,还了解到很

多种类的鸟儿的迁徙过程中沿途栖息地和食物补给环境的消失。“我已经成为理论上的鸟人,携带非常简单的鸟

谱,但是迫切想知道何种鸟儿需要当 地和全球的保护,”比尔斯以一位艺术家的方式解释道。“当成功拍出第一

张鸟巢照片,就被它绚丽的色彩和稍许的凌乱、但造型优美的巢穴所吸引。那一刻我知道 我找到了我的方式——

至少是为鸟儿做些什么的方式。”

译观天下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46 

Page 50: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古巴翠蜂鸟,脊椎动物西部基金会,标本于 1988 年 1 月 22 日采自巴哈马群岛。摄影:莎伦•比尔斯 比尔斯拍摄了

艾士煌蜂鸟、家燕、红嘴巨鸥和非洲棕雨燕的巢穴。特别是设法拍摄到斑点夜鶫、群栖鹟和美洲乌鸦的巢穴。从

鸟巢内绒绒的羽毛到一团团的树叶、一 堆堆贝壳,都可以反映出鸟儿生活的多样性,它们无疑是不同物种中 具

巧夺天工之举的生灵。修建鸟巢的所有材料都取自他们的栖息地。为雏鸟搭建安乐窝,为它 们遮风避雨的同时,

也把精致,纤脆的美呈现在眼前。 “我拿出这些照片如同园丁鸟吸引配偶,”比尔斯补充道,“希望人们和我一

样能产生好奇心,想了解和探究那些能造出如此妙不可言鸟巢的鸟儿。 《鸟巢》,由莎伦•比尔斯拍摄,正在美国

国家科学院展出,展览至 2014 年,5 月 2 日。

(撰文:西西 部分素材来自:blogs.smithsonianmag.com) 

译观天下

Page 51: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盲人、冰川、伏特加 In the quest to make—and sell—the perfect drink, no one is going further than Scott Lindquist of Alaska Distillery. To concoct his premium vodkas, he hunts down 300-pound icebergs on Prince William Sound, then taps their ancient waters to power mysterious blends that keep winning awards. David Kushner heads north to sail and sip with the intrepid craftsman. 说到对制造和出售上佳酒水的追

求,没人比得上阿拉斯加粮酒厂

的司各特·林奎斯特。为了酿制 高档伏特加,林奎斯特在威廉王子

海湾猎取下300磅冰山,然后

将古老的冰山水加入酒中,增加

神秘混合物的劲力,使其备受赞

誉。大卫·库什纳此番扬帆北行, 就是为了与这位勇气超群、技艺出

众的人举杯共饮。

Smoked-salmon vodka is best served the Alaskan way. Take a houseful of drunken St. Patrick’s Day revelers. Add a woman in a black dress dancing in a bearskin and a couple

of ruddy guys back from a paragliding trip. Then drop a sliver of ruby red fish in your glass. 用阿拉斯加人的方法喝熏鲑鱼伏

特加是 好的。叫上一屋子醉醺

醺的圣帕特里克节狂欢者,再加

上一个穿黑裙在熊皮上跳舞的女

人,还有几个刚刚滑翔跳伞回

来、满脸通红的家伙。接下来把

一片鲜红的鱼丢进你的酒杯。

That’s how I’m served my first shot of the stuff one wintry March night after landing in Anchorage. A couple dozen locals are partying inside a ranch house strung with holiday lights near the frontier bars downtown. Jet-lagged and hungry, snow caked up my jeans, I have been whisked into the kitchenette, where the effervescent hostess, wearing a green beaded necklace, pours me a jigger. “It’s better with this,” she says, tossing in the salmon with a tiny splash. 招待我的第一幕就这样拉开了,

那是一个寒冬三月的晚上,我刚

刚降落在安克雷奇。在市郊酒吧 附近,几十位当地人正在装饰着

节日彩灯的低矮平房里开派对。

时差颠倒、饥寒交迫,牛仔裤上

覆满了雪,我已经迫不及待地冲

进厨房,戴着绿色珠串项链的女

主人 兴致正高,给我倒了一小杯

伏特加。“ 好来点儿这个,”她说着,随手往杯里丢进一片鲑

鱼,溅起几滴酒。

The hostess and some others here are from the Alaska Distillery, based in nearby Wasilla. The small company has made a name for itself in the booming flavored-vodka sector—now 20 percent of the overall market—with a range of innovative blends, including the smoked-salmon vodka, introduced in 2010, and the first commercially available vodka distilled with hemp seeds, dubbed Purgatory and released in February 2012. (It contains no THC, the active ingredient in marijuana.) These concoctions, as well as a half-dozen

译学新知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48 

Page 52: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fruit-infused vodkas, have the unique distinction of being made partly with meltwater from icebergs harvested in Prince William Sound. 女主人和这儿的其他一些人来自

瓦西拉附近的阿拉斯加造酒厂。

这间小公司在加味伏特加领域颇 有名气——在整个伏特加市场占

有 20%份额,产品中的创新混合

系列包括 2010 年推出的熏鲑鱼伏

特加,以及 2012 年 2 月推出的新

品“炼狱”,在商业上第 一次利用

大麻种子蒸馏制作伏特加(不含大

麻的活性成分四氢大麻酚)。这些

混合调制的产品与加入六种水果

的伏特加一样,之所以拥有独一

无二的特性,一定程度 上得益于

取自威廉王子湾冰山的冰雪融

水。

When it comes to the quality of

liquor, “water is very important,” says Jeff Cioletti, editor in chief of Beverage World, the industry’s trade magazine. “People with sharper palettes can discern it.” It’s also the ingredient most likely to be hyped in marketing materials. Think of Scotch made with Highlands spring water, or the legendary limestone aquifers that keep Kentucky bourbon pure. Even Coors boasts “Rocky Mountain spring water” as its source. The pitch is always about purity and authenticity. Here, glacier water is hard to beat, which is why glacier branding is so ubiquitous in the beverage industry. One of the largest vendors of water and ice machines in the U.S. is Glacier Water, a $100 million company that uses no actual glaciers. (Its headquarters are in

Southern California.) Glacier Mountain, based in New Jersey, fills plastic bottles for office watercoolers from underground springs in Appalachia. 谈到酒的品质,“水是非常重要

的,”行业贸易杂志《饮料世界》

主编杰夫·科莱特说,“有味 觉比

较敏锐能辨别出来。它也是促销

中 可能被大肆宣传的成分。想

想吧,苏格兰威士忌用苏格兰高

地的泉水酿造,或曰传说中的石

灰岩地下蓄水层保证了肯塔基州 波旁威士忌的纯正。库尔斯啤酒

甚至吹嘘其成分包含“落基山脉的

泉水”。广告语总是强调纯正和真

宗。现在,冰川水难以界定,这

正是冰川水的招牌在饮料业大行 其道的原因。在美国,冰川水公

司是 大的水制造商和贩卖机供

应商之一,资产总值一亿美元,

但其产品中实际上并没有冰川

水。(该公司总部位于加利福

利亚南 部)。高山冰川公司在

新泽西州,取用阿巴拉契亚的

地下泉水,装在塑料瓶里,为

写字间人员防暑降温。

Look around, though, and you can find a number of products sourced from authentic Ice Age relics. There’s 10 Thousand BC, meltwater that’s collected from a granite basin at the foot of British Columbia’s coastal Hat Mountain Glacier and has been stocked in the VIP suites of Las Vegas hotels for $10 a bottle. Serac “genuine Glacial Milk,” a cloudy white beverage from Nevada aquaceuticals brand Glacia Nova, is harvested from Mount Rainier’s Carbon Glacier during a brief summer window, when minerals below the shifting ice mix with the melt. According to Glacia Nova, the stuff is “linked to extraordinary long life, health and virility among

译学新知

Page 53: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indigenous peoples throughout the world.” In trendy clubs from New York to Tokyo to Santiago, cocktails are mixed with glacier ice cubes and sold to patrons for $50 a glass. Last February, Chilean officials busted an ice harvester who carved out almost six tons from a glacier in a national park in Patagonia. The man had loaded his haul into a refrigerated truck and was driving to Santiago to sell it by the pound to upscale bars and restaurants. 不过,看看周围,你能发现大量

源自真正冰川遗迹的产品。有加

拿大的“万年 BC”瓶装水 (10 Thousand BC),是从不列颠哥伦

比亚省沿岸帽山冰川下的花岗岩

盆地收集而来的冰川融水(BC 是

该地区的英文缩写),已经摆上拉

斯维加斯酒店的 VIP 套房,10 美

元 一瓶。冰塔公司的“正宗冰川牛

奶”(Glacial Milk)是一种白色雾

状饮料,隶属于内华达州功能水

品牌“冰川新星”(Glacia Nova) ,是在短暂的夏季窗口、当浮冰下

的矿物质与冰水融合时,从雷尼

尔山的碳冰川(Carbon Glacier )采集而来的。根据“冰川新星”的宣传,该饮料“可使世界人民延年

益寿、促进健康、提高性能力。”从纽约到东京、再到圣地亚哥,

在时尚俱乐部里,鸡尾酒加 上冰

川冰块兜售给客人,一杯可卖到

50 美元。去年二月,智利官方逮

捕了一名采冰人,他在巴塔哥尼

亚的一座国家公园挖掘了近六万

吨冰,装在冷藏车中,运往圣地

亚哥,论磅卖给高档酒吧和餐

馆。

Because glacier harvesting is done in insignificant quantities, there’s little regulation of it around the world. There are no federal guidelin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Alaska, the only state that requires permits, there has been only one permit holder for most of the past 15 years—Scott Lindquist, head distiller of Alaska Distillery. A salt-and-pepper-haired 51-year-old, he takes to the water several times each year during the September-to-May tourism off-season to collect some 10,000 to 20,000 pounds of icebergs from Prince William Sound. He hauls in blocks weighing 300 to 8,000 pounds so he can tap their ancient water, which he insists is the best in the world. “It’s the quality of something so special and so old,” he says. 因为采冰量微乎其微,世界上很

少有章可循,在美国也没有联邦

规定。阿拉斯加州是唯一需要采 冰许可证的州,过去 15 年里,唯

一一章许可证发给了司高特·林奎

斯特,阿拉斯加酿酒行业的领军

人物。这位 51 岁头发斑白的老

人,每年在 9 月至来年 5 月的旅 游淡季,多次往返威廉王子湾冰

山,带回 10000-20000 万磅冰水。

他整批运送 300-8000 磅重的大冰

块,因此,他能采到远古的的

水,他坚持认为 它是世界上 好

的。“它既独特,又久远,”他说。

The challenges and risks inherent to Lindquist’s work are heightened by the fact that he suffers from optic atrophy, a degenerative eye condition that blurs his vision so much that he is considered legally blind. Though he’s not able to drive a car or navigate a boat, the beauty of the pristine glaciers lures him onto the water. 林奎斯特患有青盲症,不断退化

的视力使视线变得模糊不清,被

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盲人,这种

情况使工作固有的挑战和冒险成

倍增加。虽然林奎斯特无法驱车

开船,但是,原始冰川的魅力诱

惑他一步步走向大海。

“I’m blind,” he says, “but I have vision.” “我虽然看不见,”他说,“但是能

想象。

TWO DAYS AFTER THE house party, Lindquist and I are knee-deep in snow on the docks of Whittier, a tiny fishing town about 60 miles southeast of Anchorage. Dressed in jeans, a thick pine-colored wool sweater, and a blue baseball cap, Lindquist squints into the haze over the choppy waves. “Yes! It’s snowing!” he says enthusiastically. “I wanted something dramatic. 家庭派对后两天,我和林奎斯特

站在惠堤尔码头,积雪已齐膝

深。惠堤尔是一座小渔镇,离安

克雷奇东南部大约 60 英里。林奎

译学新知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50 

Page 54: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斯特身着牛仔裤、厚实的松木色羊

毛衫,头戴蓝色棒球帽,眯着眼眺

望浊浪上空的阴霾。“对,是在下

雪啊!”他兴奋地说,“我想来些

刺激的。”

In the summer, Whittier teems with tourists who pay big bucks for day cruises to ogle the Blackstone Glacier. But 2012’s record snowfall has left this a deserted wonderland, burying the hot-dog stands and bait shops and making my drive from Anchorage a 90-minute ice slide in a whiteout. 夏季,熙熙攘攘的游客挤满了惠

堤尔,交一大笔钱参加一日游,

观赏黑石冰山。但是,2012 年一

场创纪录的降雪使惠堤尔成了荒

芜的仙境,大雪掩盖了热狗摊和

鱼饵店,我从安克雷奇出发,在

冰天雪地中,一步一滑地行驶了

90 分钟。

We climb aboard the Qayaq Chief, a 40-foot fishing boat that Lindquist has chartered for the day, joining the captain and two crew members, along with Toby Foster, the 39-year-old owner of Alaska Distillery, and a couple of other distillery employees. By the time we

approach the Blackstone Glacier an hour later, the deck is powdered in white. Half a mile from the jagged 200-foot-tall wall of blue-hued ice, the captain throttles back, and we

slowly make our way through a narrow bay that’s a soup of glacial detritus, from the size of buses to the size of beanbags. 我们登上了“夸雅克首领号”,一

艘 40 英尺长的渔船,林奎斯特全

天租用。船上有船长和两名 船员,随行的还有托比·福斯特,以

及酿酒厂的一些员工。托比 39岁,是阿拉斯加酿酒厂的老板,

我们到达黑石冰川一小时后,甲

板上已经一片银白。在离 200 英尺高的蓝色冰墙半英里远的地

方,船长降低了航速,慢慢穿过

一条狭窄的海湾,其中漂浮着很

多冰层岩屑,个个大如客车,小

如豆袋。

Despite Lindquist’s poor eyesight, he can still make out the larger chunks floating in the water around us. And like any seasoned hunter, he’s picky about his prey. We pass by some errant bergs that are no good, he tells me, because they’ve been exposed to the sun too long, becoming so porous that the oldest

and tastiest inner crystals evaporate away. Lindquist prefers clean, round pieces that roll in the water from their own weight, shedding debris from their edges as they go. When

he captures one, he’ll take it back to the distillery and cut the rind off with a chainsaw, getting down to the inner core, roughly two feet in diameter—pure, dense ice preserved for eons. 虽然视力不好,林奎斯特仍然

可以辨认出环绕在我们周围比

较大的浮冰。像其他老练的猎

手一 样,林奎斯特对猎物很

挑剔。他告诉我,流经我们的

一些散冰不好,它们长时间暴

露在太阳下,千疮百孔,内部

晶体 古老 纯美的味道已经

蒸发殆尽了。林奎斯特 更钟

爱干净、圆润的冰块。这些冰

块依靠自身重力在水中滚动浮

沉,在漂流途中,边缘的碎片

逐渐脱落。当他获得一块好的冰

块,就会将其带回酿酒厂,用电

锯把冰 块的外壳去掉,直达核心

部分,直径大约 2英尺,这才是留

存万古、清醇致密的冰块。

We angle toward an ottoman-size iceberg, and Lindquist leans over the bow, giddy. “That one would be great for Vegas!” he exclaims, referring to an upcoming liquor-industry trade show in Sin City where he wants to display a hunk of glacier. He pokes at the berg with a six-foot pike pole. “That’s a nice piece of ice,” he tells me, as water splashes his scruffy face. “It has color. I don’t see any debris. I can see striation. There’s some opaque and very compressed ice, so you got a lot of good crystals in that.” 我们驶向一块长沙发大小的冰

山,林奎斯特趴在船头,头晕晕

的。“那块一定非常适合拉斯维加 斯!”他惊呼道,即将在罪恶之城

译学新知

Page 55: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举行一场酒水行业贸易展,他想在

会上展示一大块冰川。他用一根 6英尺长的杆叉拨动着那座冰山。 “那是冰非常不错,”他跟我说,

海水溅在他不太干净的脸上,“它有颜色,没有任何破损,我能看

见它的纹理。有一些不透明、压

得很实的冰,所以,里面一定有 大量优质晶体。”

Lindquist snaps into action. After years of false starts, he arrived at a proven method for landing icebergs. First he douses a pair of inch-and-a-quarter-long ice-climbing screws with hydrogen peroxide, disinfecting them as he runs his orange rubber gloves over them. The plan is to get close enough to the berg so he can hand-twist the screws into it and thread a rope through the eyelets. The rest of us will then help him tug-of-war the beast onto the deck. 林奎斯特突然展开行动。经过多

年的失败尝试,他找到了使冰山

靠岸的方法,屡试不爽。首先, 他将一对 1.25 英寸长的攀冰螺钉

浸入双氧水中,用他的橘黄色橡

胶手套压在上面,将螺钉消毒。

设法尽可能地接近冰山,以便他

可以用手将螺钉拧进去,然后将

绳索穿过孔眼。我们剩下的人则

帮他将庞然大物拉上甲板。

Quickly, Lindquist grabs his most important tool: his son Hank’s old hockey stick, which he uses partly for good luck and partly because it works well for hooking ice. “Ease it back,” he shouts at the captain, who idles the boat. Lindquist lies on his belly at the bow, extending his torso over the water, and starts pulling on the berg. The wind has just picked up, and Lindquist’s target is bobbing around like a giant candy apple dusted with powdered sugar. The boat rises and falls on the waves, the water slapping Lindquist. When he finally pulls the berg within arm’s reach, one of the crew scurries up and tries to steady the ice with the pike pole as Lindquist attempts to twist in the ice screws. But with each motion, the berg bobs away stubbornly. After more than an hour of failed attempts, Lindquist says it’s time to move to calmer waters. “I like hanging out in front of a glacier,” he tells me, wiping the water from his face, “but sometimes you gotta go where the getting is good.”

林德奎斯特快速抓住 重要的工

具——儿子汉克的旧曲棍球棍,

它不但可以带来好运,还能有效 地勾住冰块。“慢慢向后拉,”他朝在船上溜达的船长大声喊道。

林德奎斯特俯卧在船头,身体伸

出船,悬在水面上开始拖拽冰

块。此时正好起风了,他的目标

物在 水中漂移不定,像撒满糖粉

的巨大甜苹果。小船随着波浪起

伏,涌动的海水拍打着林德奎斯

特。 终,他还是把冰块勾过来

了。当林德奎斯特尝试把登山冰

锥插入冰 块时,一名同伴急忙起

身,尽力用杆沟稳住冰块,但他

每动一下,冰块都会顽固地滑出

去。经过一小时的失败尝试后,

林德奎斯特说,到了驶往更平静

水面的时候 了。 “我喜欢在前面

拖着冰块走,”他对着我说,脸上

淌着汗。“但是有时候你要到容易

得手的的地方。”

THE FIRST SURGE OF interest in Alaskan glacier ice began in the late 1980s. Japan’s economy was the envy of the world, and entrepreneurial bar owners there, looking for another way into the wallets of flush businessmen, started pitching a unique up-sell that tapped

into the country’s fascination with the American wild: authentic Alaskan glacier ice cubes. Cocktails went for $50.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人们

首次对阿拉斯加冰块兴趣

大发。日本经济令世界各国

艳羡不已,那 里靠开酒吧

发家的老板们试图另辟蹊

径,让有钱的生意人从口袋

里掏出钱来,开始高调推销

一款独一无二的追加产品,

使整个国家都陷入对美国

式疯狂的追逐中,这 就是

将真正的阿拉斯加冰块放

译学新知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52 

Page 56: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入鸡尾酒,卖价可以达到每杯 50美元。

When fishermen in Alaska eagerly took to harvesting icebergs, the state’s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scrambled to come up with guidelines, which still stand today. No ice can be taken inside a national park. If a seal has hauled itself out on a berg, you can’t collect within a mile of it. Anyone taking more than 40,000 pounds of ice from a single source needs a permit, which now costs $500. Permit applicants at the time estimated that the market for glacier ice in Japan alone would amount to 16 million pounds per year, with another four million sold in California.

正当阿拉斯加的渔民着手采集冰

块之时,阿拉斯加州自然资源局

匆忙出台了管理规定,并沿用至 今。规定禁止在国家公园内采

冰;如果海豹在冰块上,该区域

一英里范围内禁止采冰;任何人

从单一地点采冰超过 4万磅,需出

示许可证,许可证的费用为 500美 元;当时的许可证申请者估算,

仅日本市场每年的冰块需求量约

为 1600 万磅,额外还有加利福尼

亚州的 400 万磅。

Lindquist got in a few years after the initial rush. Raised in a suburb of

Portland, Oregon, he struggled with his eye condition, repeating several grades and missing plays as a high school tackle. When he was 19, he moved to Cordova, Alaska, to take a job on a commercial seafood-processing boat, a notoriously brutal gig. But he ended up on a beautifully refurbished wooden vessel and fell in love with life on the water. “Once I put my foot on that boat, I knew I was never coming back,” he says. Because of his poor sight, being a fisherman was not an option, but after a year in Alaska he trained to be a herring-roe diver. (The mask magnified his vision.) He’d spend just three months a year diving—the roe was selling for $1,500 a ton—and the

rest of his time hanging out in Hawaii. Eventually, he married and settled in Cordova, raising two kids. 林德奎斯特在 初的热潮开始几

年后进入该行业。他在美国俄勒

冈州波特兰郊区长大,因眼睛不 好,多次留级,并在高中错过了

担任美式足球前锋的机会。19 岁

时,他搬到阿拉斯加的科尔瓦

多,在一艘商用海鲜加工船上工

作,这条船名声很烂。但他 终

到一 艘翻新过的漂亮木船上工

作,从此爱上了水上生活。“双脚

一踏上船,我就知道自己永远不

会再回到陆地了,”他说。由于视

力不好,想成为渔夫不太可能。

但是一 年后,经过培训,他成为

一名鲱鱼籽潜水员(潜水防护面罩

可以放大视野,让他看得更清

楚。)每年,他只花三个月时间潜

水捕捞鱼籽——每吨鱼籽 1500 美

元 ——余下的时间则去夏威夷闲

逛休假。 终,他在科尔瓦多结

婚成家,并有了两个孩子。

Like many Alaskans, Lindquist saw icebergs as a convenient resource, ideal for packing coolers for fish or beer. But he started hearing about guys who were earning money selling the stuff to make fancy ice cubes and wondered if there might be an opportunity there. Before we went out on the boat, he recalled a day in the mid-'80s when he was on Prince William Sound with some friends, contemplating his future. At one point, he looked down into the dark blue waves and saw a sparkling shard of whitish-blue glacier. “I took a piece in my hand,” he tells me, “and I said, ‘OK, this is going to be the next thing in my life, this piece of ice.’” 和大多数阿拉斯加人一样,林德

奎斯特把冰块看成是就地取材的

资源,适合充当冷却剂,为鱼和 啤酒降温。可是,当听说有人通

过制作奇特的冰块赚钱时,他开

始思考这可能会是一个商机。在

我们上船之前, 他回忆起 80年代

中期的一天,他与一群朋友在威

廉王子海峡的情景。当时,他看

着蔚蓝的大海波涛翻滚,浅蓝色

的冰川熠熠闪光,开始思考自己

的未来。“我捞起 一片海冰捧在

手里,”他对我说,“我说,‘好吧,这辈子的下一件事就做这

个,与冰块打交道。’”

Several years after that, Lindquist would daydream about making that change. Then, suddenly, he was forced to. On March 24, 1989,

译学新知

Page 57: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Lindquist and his crew were getting ready to set off from the dock when a fisherman told him there’d been an oil spill on Bligh Reef, right in the heart of the herring grounds. Lindquist was assigned to the first reconnaissance boat to investigate the damage from the Exxon Valdez. His stomach dropped the moment he arrived at the site. “It looked like rubber waves: big and thick, no sea or foam, just unbelievable black goo, seabirds covered and sea otters dying,” he remembers. “Then it settled in just what the heck actually happened here.” 此后几年,林奎斯特都梦想着改

变命运的那一天。接着,突然之

间,机会降临。1989 年 3 月 24

日,林奎斯特和他的船员正准备从

码头出发,这时一位渔夫告诉他,

布莱礁发生了石油泄漏,恰好在鲱

鱼地带中心。林奎斯特被分配到第

一艘侦察艇,调查“埃克森·瓦尔迪

兹号”油轮造成的损失。他一到那

里就开始难受。“看起来像是橡胶

形成的波浪:又大又厚,看不见海

水和泡沫,只是黑色粘稠物,布满

了海鸟和奄奄 一息的海獭,令人

难以置信,”他回忆道,“然后,人

们意识到这里确实发生了灾难。”

The herring were wiped out along with Lindquist’s livelihood, and, soon after, his marriage. “It was a major deal,” he says. “And I never recovered.” 鲱鱼不见了,随之消失的还有林

奎斯特的营生,不久之后,连婚

姻也没有了。“这是巨大的代

价,”他说,“而且,再也不能回

到从前。”

AFTER GIVING UP ON the berg by Blackstone, we motor about a half-hour away to a quieter inlet. Spying a large block, Lindquist once again reaches for his hockey stick. 放弃黑石冰川附近的冰山后,我

们坐了大概半小时的汽车,到达

一处更安静的水湾。林奎斯特仔

细观察着一块大冰山,又一次拿

出他的曲棍球棍。

When I ask him how he arrived at his methods, Lindquist tells me with a laugh that there’s “no textbook on this.” As he’s learned through trial and error, traditional mariner tools just don’t work very well. Lifting the massive ice chunks out of the water is especially challenging.

Chains get pinned under a slab once it’s on the deck. Fishing nets are prone to breaking. He started using the ice screws at the suggestion of a climber friend. 我问及林奎斯特是怎么想到他的

方法的,他笑着告诉我说经过反

复尝试和失败后,他得知传统水

手工具的效果不好。把体积庞大

的冰块移出水面相当具有挑战

性。一旦冰块上了甲板,铁链会

被钩在船板下,渔网容易破裂。

听了一位爱登山的朋友的建议,

他开始使用登山冰锥。

Lindquist snares the block with his stick, twists in his screws, and quickly feeds the rope through the eyelets. It takes five of us to haul it

on deck, where it slides to a halt accompanied by a round of cheers. For the next couple of hours, Lindquist is on fire, hockey-sticking, ice-screwing, and heave-ho’ing berg after berg on board. By the end we’re exhausted, having hauled in roughly 1,200 frozen pounds of Prince William Sound’s finest. 林奎斯特用球棍卡住冰

块,把冰锥拧进去,迅

速将绳子穿过孔眼。我

们五个人把它拖上甲

板,冰 块在甲板上滑了一阵停下

来时,人们爆发出一阵欢呼。接

下来的几个小时,林奎斯特正在

兴头上,曲棍球棍固定,揳入冰

锥,把一块又一块冰山抬上甲

板。到 后, 拖上来大约 1200磅冰块,都是威廉王子海湾 优质

的海冰,所有人筋疲力尽。

译学新知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54 

Page 58: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The difficulty of all this is one reason Lindquist has been the only remaining holder of an Alaska ice-harvesting permit, down from the 12 that have been issued over the years. Another is that initial estimates had wildly overestimated the demand for glacier ice. Outside Alaska, ice harvesting has always

been a tiny business supported by boutique operations. Since 1995, the Iceberg Vodka Corporation, based in Newfoundland, has been pulling growlers from the North Atlantic; in recent years, the label has added iceberg-fueled gin, rum, and water to its offerings. There has been a cluster of activity in Greenland of late: Greenland Brewhouse made ice beer until the brand went bankrupt in 2008, and outfits in Nuuk and Ilulissat brew with glacial meltwater. Premium Glacier, a Canadian company, harvests ice from a glacier in Greenland and mixes it directly with corn alcohol to produce Siku

Ice vodka (tagline: “Siku Is Ice”). 多年来,拥有阿拉斯加采冰许可

证的人数从原先的十二人锐减到

只剩林奎斯特一人,除了由于上 述所有困难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是因为 初高估了市场对冰川冰

的需求。在阿拉斯加以外,采冰

一直是小型公司从事的小业务。

自 1995 年以来,位于纽芬兰的冰

川伏特加公司一直从北大西洋采

掘浮冰;近年来,他们的产品中

新增了冰川杜松子酒、冰川朗姆

酒以及其他产品。 近在格陵兰

曾有一系列经营活动:格陵兰酿

酒厂 一直在酿造冰啤酒,直到

2008 年该品牌破产,破产的还有

位于努克和伊卢利萨特的几家冰

川融水酿酒公司。加拿大公司“高级冰川”从格陵兰的一条冰川河流

采 集冰块,直接与玉米酒勾兑,

制成“四库冰”伏特加(Siku Ice vodka,“四库”即为冰之意)。

Some of the companies making real money from glacier products are a bit more removed from the ice than

they let on. One day in Anchorage, I hitch a ride with Gil Serrano, director of marketing and cofounder of Alaska Glacier Products, as well as the self-described “grandfather of glacial water.” A real estate entrepreneur, Serrano launched his company in 1992 and now produces some 60,000 bottles a week, ranging

from eight-ounce plastic miniatures that sell for a dollar or two in grocery stores to illuminated glass carafes that garner $10 a pop at nightclubs. After he walks me through his massive bottling plant in Anchorage, we climb into his extra-large red SUV and drive the unplowed roads an hour north to his source—a seven-mile-wide lake nestled in a valley carved by the 25,000-year-old Eklutna Glacier. Serrano doesn’t get the water straight from the ice, which would be technically difficult and prohibitively expensive. Instead, he cut a deal to buy raw, untreated

译学新知

Page 59: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water from a nearby municipal water plant. “It’s first-use virgin water from a living glacier,” he explains. 一些公司确实从冰川产品中赚到

大钱,真实情况与他们的宣传大

相径庭。在安克雷奇的一天,我 搭乘了吉尔·塞拉诺的顺风车,他

是阿拉斯加冰川产品公司的市场

部总监兼合伙创办人,还自称“冰川水的始祖”。原为房地产企业家

的塞拉诺于 1992年建立公 司,现

在一周能生产约 6万瓶,产品从食

品商店里售价一或两美元的 8盎司

塑料微型杯,到夜总会里每瓶卖

10 美元的透明玻璃杯。 他带领我

参观位于安克雷奇的巨大瓶装工

厂,之后,我们钻进他那超大的

红色 SUV 汽车,在北边未经整修

的小路上行驶了一个小时来到他

的水源地——峡谷里一片 七英里

宽的湖泊,是 2.5 万年伊克卢特纳

冰川鬼斧神工的结晶。塞拉诺并

不直接从冰川取水,因为这在技

术上很困难,花费也很昂贵。取

而代之的是,他与附近市 政府自

来水厂达成协议,购买原始的、

未经处理的水。他解释说,“这是

第一次从现存冰川中取用原始的

水。”

Lindquist, however, won’t settle for less than the glaciers themselves. “It’s a joke,” he tells me on the boat. “It’s not hard to go turn a valve and fill up a tank. There’s no excitement in that. Where’s the sexy?” 但是,林奎斯特他们不会仅仅满

足于滥竽充数。“开玩笑呢,”在船上他对我说,“打开阀门、装

满一水箱并不难,但那太没意思

了,哪有什么刺激呀?”

Lindquist developed his appreciation for sexy through years of hocking glacial ice. He secured his first collecting permit in 1991 and began harvesting small amounts to supply vendors servicing the ice-cube

market. He also took some business classes at the University of Alaska Anchorage and started doing sales for a bottled-water company that provided filtered municipal water to homes and businesses. In 1998, he landed his first commercial ice contract, shipping to a catering company in Munich. A few years later, he filled a couple of orders for the State of Alaska, one for 2,500 pounds of ice sent to South Korea for a trade summit. He started shipping to Japanese clients in 2003, heeding to their preference for “white ice,” the opaque stuff that cracks and pops in your glass when its ancient gases are released. 在采集冰川冰的几年间,林奎斯

特进一步增强着对刺激的认识。

1991 年他获得了第一个采冰许可

证,开始为冰块市场的供应商少

量开采。他还在阿拉斯加州安克

雷奇大学学习一些商务课程,又

为一家向家庭与企业提供城市过

滤用水的瓶装水公司做销售。 1998 年他签订了第一份冰川冰商

业合同,用船运至慕尼黑的一家

餐饮公司。几年后他又签订了到

阿拉斯加州的几个订单,其中一

笔是将 2,500 磅冰运抵韩 国,供

某次商务峰会使用。2003 年他开

始给日本客户运冰,注意到他们

对“白冰”的偏好,那是指不透明

冰块,在杯子里生成气泡和裂纹

的同时,从内部释放自 远古以来

蕴藏其中的气体。

In the spring of 2010, the owner of a high-end liquor store in Anchorage who’d been buying ice from Lindquist introduced him to Toby Foster. A medevac pilot who’d gone into the booze business after breaking his back in a crash, Foster had opened the Alaska Distillery, the first commercial distillery in the state, in 2008. That year he introduced a vodka called Permafrost, which earned a “superlative” rating from Chicago’s Beverage Testing Institute, besting some 500 other brands, including Ketel One and Grey Goose. When Lindquist pitched him on using

iceberg melt in his spirits, Foster didn’t hesitate. He liked both the novelty and the purity of bottling a bit of the state’s wild beauty. “Using glacier ice just seemed natural,”he says. 2010 年春,在安克雷奇,一位一直

从林奎斯特那里购买冰川冰的高

端酒商店老板把他介绍了 给托比•

译学新知 译学新知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56 

Page 60: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福斯特。后者原是一名救援直升机

驾驶员,在一场事故中摔伤了后

背,之后进入酿酒行业。2008 年

福斯特创立了阿拉斯加酿酒厂,

是该州第一家商业酒 厂。那一年

他推出了一种名为“永冻土”(Permafrost)的伏特加,赢得了

芝加哥饮料检验协会(Chicago’s Beverage Testing Institute)的“佳”评级,一举击败了包括“伏特

加一号”和“灰天鹅”在内的五百多

种品牌。当林德韦斯特向他推荐

在酒中使用冰川融水时,福斯特 毫无犹豫地接受了。他喜欢在瓶

中装进一点阿拉斯加野性美的纯

净与新奇。他说,“使用冰川水似

乎是水到渠成的事。” The two reintroduced Permafrost with glacier water—then, several months later, brought out the smoked-salmon vodka. (The latter required an intensive taste-formulation period. Says Lindquist: “The first batches were awful.”) Lindquist, who’d picked up moonshine crafting from locals in Cordova in the '80s, had to learn legal distilling on the job. His quirky tastes have produced a series of surprising vodkas in the past couple of years: rhubarb, birch syrup, Alaskan fireweed. The hemp-seed blend, Purgatory, won the gold medal in the spirits category in the 2012 Beverage World BevStar

Awards, which recognizes product innovation. Meanwhile, Alaska Distillery revenues have jumped from a meager $4,500 in 2008 to well over $1 million last year. The company sells single bottles for the top-shelf price of $30 and distributes to liquor stores and bars in several states and Canada, in addition to online sales. 两人重新推出掺有冰川水的“永冻

土”——数月之后,熏鲑鱼伏特加

也诞生了。(后者要求精细 的风

味生成期,林奎斯特说:“第一批

的味道非常糟糕。”)林奎斯特 80年代曾经接触过科尔多瓦当地的

私酿酒工艺,在工作中,他必须

学会规范的蒸馏法。在过 去的几

年中,他依据自己古怪的味觉试

制出一系列令人惊异的伏特加:

大黄味、桦木糖浆味、阿拉斯加

州杂草味等。在为发现产品创新

而设立的 2012年世界饮品 恒星大

奖赛(Beverage World BevStar Awards)中,大麻籽混合酒“炼狱”获得烈酒类金牌。与此同时,阿

拉斯加酿酒厂营业收入实现大幅

度跨越,从 2008年的不足 4.5万美

元到去年的大大 超过 100 万美

元。公司单瓶顶级伏特加售价 30美元,分销给美国几个州与加拿

大的酒店和酒吧,另外还在网上

销售。

The fact that Lindquist has had so much success with such a broad

range of flavors suggests that drinkers are as attracted to the very idea of sipping glaciers as they are to any particular taste they might impart. “It’s the notion that it’s kind of untouched by human hands,” says Beverage World editor Cioletti. “You can’t get water purer than that.” 林奎斯特用如此众多口味取得了

这样多的成功,表明饮用者对饮

用冰川水这一理念的痴迷,就如

同他们痴迷于冰川水所赋予的独

特口味。“这是一种人类双手无法

触及的感觉,”《饮品世界》编辑

柯莱特说,“你不可能得到比它更

纯净的水。”

BACK AT THE DOCK in Whittier, the guys use a forklift to move the ice into the bed of a pickup truck. The next morning, I meet Lindquist and Foster at Alaska Distillery’s headquarters to melt the harvest. The 7,000-square-foot space sits inside a converted airplane hangar at the end of a country road. In 2011, Lindquist moved into an apartment within walking distance. A couple of giant moose are milling around in the snow outside, and I’m warned not to get too close or I’ll risk being trampled. Inside, where the temperature is kept between 60 and 70 degrees, it looks at first like any other small distillery—crates of

Page 61: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bottles, rolls of labels, plastic tubs of malted grain and barley. 让我们回到惠蒂尔交货码头,人

们用铲车把冰搬运到皮卡的后车

厢上。次日清晨,在阿拉斯加酿

酒厂总部,我见到林德奎斯特和

福斯特,他们要在那里融冰。此

处面积 7000 平方英尺,位于一条

乡村道路尽头的改装飞机库内。

2011 年,林奎斯特搬进了一 所公

寓,步行即可到达。一对硕大的

麋鹿正在外面的雪地里乱转, 他们警告我不要靠得太近,不然会

被踢的。室内温度保持在华氏 60至 70 度之间,一眼看去与其他小

酿酒厂没什么两样——到处是装

瓶子的板条箱、一捆捆的标签、

处理谷物和大麦的塑料桶。

But then I notice the giant chunks of ice situated around the room. Rather than heating glacier ice, Lindquist prefers to let it melt naturally, a process that takes from two to five days. In the middle of the warehouse, a translucent slab hangs by a chain from the ceiling, like the gizzard of a monster yeti. It drips into a 350-gallon stainless-steel drum, making a beautiful plunky metal droplet echo, which Lindquist urges me to listen to up close. “This is one of my favorite noises,” he says as he leans his ear over the barrel. “I believe the way this drips, you can get the rhythm of a song.” 但我随后就注意到了放置在房间

里的巨大冰块。较之加热冰块,

林奎斯特更倾向于让其自然融

化,这一过程需要两到五天的时

间。仓库的中央,从天花板上垂

下一条链子,链子上悬挂着一块

厚厚的半透明的冰块,好似怪物

雪人的胃。融化的冰水滴入容量

为 350 加仑的不锈钢圆桶中,发

出金属质感的美妙回音。林奎斯

特劝我走上前凑近倾听。“这是我

喜欢的声音之一,”他一面说,

一面将耳朵贴在桶上。“在我看

来,水滴下落像在为一支曲子打

节奏。”

He hangs smaller chunks from chains, while larger pieces are set right on top of the barrel. Once they’re fully melted, Lindquist goes into mad-scientist mode, blending roughly one part glacier water to two parts local spring water. The mix saves Alaska Distillery money, but Lindquist insists he does it to achieve a superior flavor. “You cannot get a smooth taste with 100 percent pure glacier water,” he says. “The combination makes a more full-bodied water.” 他将稍小的冰块挂在链子上,将

稍大的冰块不偏不倚地放在桶

上。待到冰块完全融化,林奎斯

特 会变得像个科学家,疯狂工作

起来——将大约一到两份的冰川

水兑入当地的温泉水。两种水混

合可为阿拉斯加酒厂节省开销,

但林奎斯特坚持认为这样做是为

了获得 更好的口感。“百分之百

的纯冰川水无法带给人顺滑的口

感,”他说,“二者结合会使水更

加醇厚。”

“The guy is an artist,” Foster tells me with a laugh. “When we first started working together, he’d piss me off to no end, because he’d spend all day making a batch of water. My theory on Scott is that, because he’s blind, all his other senses—including his sense of taste—are heightened.”“ “那家伙是位艺术家,”福斯特笑

着对我说。“当我们刚开始一起工

作的时候,他老是把我惹火,因

为他一天到晚都在摆弄水。我觉

得,由于斯科特看不见,所以他

的其他所有感官——包括味觉在

内——都要比正常人敏感。”

The water is then added to the 190-proof alcohol, which is made

from wheat and potatoes grown in the nearby Matanuska-Susitna Valley. The salmon and berry flavors are infused from reductions, and some of the edgier product concepts haven’t worked out. “We were going to try a nicotine vodka,” Lindquist says with a grimace, “and there’s just no way.” 之后,冰水被兑入纯度为 190度的

酒精(约合 95%度酒精含量)中,

酒精是由附近马塔努斯 卡-苏西特

纳谷(Matanuska-Susitna Valley)的小麦和土豆制造而成。如此一

来,鲑鱼和果酱的味道就被稀释

了,而一些比较敏感的产品概念

问题还悬而未决。“我们曾经尝试

开发一种尼古丁伏特加,”林奎斯

特说着,做了个鬼脸,“但失败

了。”

Over in the corner, Lindquist shows me a few rows of giant mason jars filled with freshly distilled corn whiskey, the result of a partnership with Regina Sutton Chennault, daughter of a famed, late Appalachian bootlegger named Popcorn Sutton, to try and produce an edition of her dad’s original moonshine using glacier melt. “My family always had to find a very clean water,” Chennault told me when she greeted us at the distillery. “Glacier water tastes better, and there’s no contamination.” (The project ultimately fell through.) 在房间的角落处,林奎斯特向我

展示了几排巨大的石罐,里面装

满了新近蒸馏得到的玉米威士忌

酒,这是与里贾纳·萨顿·陈纳德合

作的成果,她的父亲名叫波普科

恩·萨顿(Popcorn Sutton),是已

故著名阿帕拉契亚(Appalachian)私酒商。他们一起合作,试图用

冰川融水造出她父亲独创的威士

忌酒。“我的家族一直在寻找非常

干净的水源,” 在酒厂迎接我们

时,陈纳德说道。“冰川水喝起来

译学新知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58 

Page 62: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口感更好,而且没有污染。”(该

项目以失败告终。)

But sometimes, I discover, glaciers can be dangerous, even when they’re in custody. Lindquist is showing me his flavor-infusion lab when suddenly I hear a crash behind me, followed by a yelp. I turn to find Outside photographer Michael Hanson sprawled on the floor, blood gushing from his brow. He had been crouching down and photographing a berg perched on a stack of wooden pallets when it slid off—right into his face. Fortunately, Chennault works as a trauma surgeon by day. She quickly stops the bleeding, then rushes him off to get patched up, leaving him with perhaps the strangest scar story of all time. (Hanson returned later that afternoon, dizzy and black-eyed, to finish shooting.) 但是有时我发现,冰川可能招致

危险,即使是它束手就擒之时。

林奎斯特正带我去参观他的调味 实验室,突然,我听到身后有东

西坠落,紧接着有人叫了一声。

转过身,我发现《户外》杂志的摄

影师迈克尔·汉森正趴在地板上,

鲜血从额头涌出。他当时正在蹲 着拍摄放在一堆木托盘上的大冰

块,冰块滑下来,正好打中了他

的脸。幸运的是,陈纳德的本职

是外伤科医生;她迅速为摄影师

止了血,然后把他送去清理伤

口,而 这次事故留下的那道伤

疤,也许是他所有伤疤中来历

怪异的。(那天下午晚些时候,汉

森返回酒厂时头晕晕的,还顶着

黑眼圈,完成了拍摄。)

Maybe this is just what happens when you go around harvesting glaciers in Alaska. Or maybe there’s some kind of magical elixir lurking inside the ancient ice, some timeless essence that draws beauty and blood. That’s what I wonder as I belly up to the offending berg for a taste test. Lindquist pours me a shot of glacier water in a small glass beaker, then grabs an ice pick. As I hold the beaker against the block, he swiftly chips away at it, raining down sparkly shards into my drink. 也许这正是你在阿加斯加到处寻

觅采冰时会遇到的事情。也许在

古老的冰块里面,潜藏着某种神 奇的丹药,其中一些永恒的物质将

吸引美丽,招致鲜血。我一面想着

这些,一面敞开肚皮,准备为这

块惹了麻烦的冰块做品尝试验。

林奎斯特用一只小玻璃烧杯舀了

一杯冰川水给我,然后取过一支

碎冰锥。我把烧杯对准放在冰块

的下方,然后他迅速用冰锥凿开冰

块,接着,那些被凿下的闪光冰屑

像雨点一般落入了我的饮品之中。

As I raise my glass, I’m caught up in the drama of it all. I’ve traveled thousands of miles and witnessed the face-crushing might of the glaciers firsthand. So what do I taste when the slivers of frozen history slide down my throat? 我举起玻璃杯,被它的魔力深深

吸引。我跋涉了数千英里,才得

以亲眼目睹冰川令人瞠目结舌的

壮丽。所以,当那些冰封的历史

碎片滑入喉咙时,我尝到的是什

么滋味呢?

I taste water. Honestly, I can’t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is and the stuff in my fridge at home. 我尝到了水的味道。老实说,我

无法分辨出这杯冰川水和我家冰

箱里的水有什么区别。

But then again, I realize, that’s not the point. What I’m really tasting is power—the awesomeness of water that was frozen 10,000 years ago and melted just for my pleasure. And that tastes great. 但是,我随即又意识到那并不重

要。我真正在品尝的是力量——水的魅力,它在 10000 年之前凝

结,如今的融化只为取悦于我。

那种味道品起来真太棒了! (撰文:追鱼海豚 部分素

材来自:outsideonline.com)

译学新知

Page 63: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被动语态 一、被动语态的翻译问题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在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应掌握比较多的翻译手段。但基本原

则仍与初级阶段一致,即应充分发挥译文的优势,要照顾要两种语言的差异,因此宜尽量减少使用“被”

字,尽量将英语中的被动式译成汉语各种主动式句型。  

二、翻译英语被动式谓语,可有以下手段; (1)易词而译,即在汉语译句中用一个表示主动概念的动词,代替表示被动概念的动词,以求得在语言

深层中的对应,而不求形式对应。 1. American government is filled with procedures designed to assure that interested persons may comment on 

policies before decisions are made. 

美国政府有许多工作程序,为的是保证在作出决定以前有关人士都能对决策表示意见。   [注释]  此句被动式有两个:is filled  (with  )译成“有”,这是易词而译,而这个词又是表示主动的词,

特别是当过去分词相当于一个表语性形容词时,另如:   Their eyes were filled with tears.  他们热泪盈眶。  

(2)转换主语,即在原句中或在深层概念中挑选一个适当的名词概念做译句的主语,以替代原句的主语

概念,从而可使被动式转换为主动式,这种方法称为“主语转换法”。 2. What I like best are the stern cliffs, with ranges of mountains soaring behind them, full of possibilities, peaks 

to be scaled only by the most daring. 

我 喜爱峭壁悬崖,悬崖后面是高耸入云的层层叠嶂,给人神秘莫测之感;那山峰只有 有勇气的人才

敢攀登。  

(3)译句取汉语无主语式(或主语省略)。这类句子也是主动式句型。因为无主语或省略了主语,形式

上没有施事者,或施事者比较泛,但行为及受事者却很明确,所以与英语被动式深层概念是契合的。 3. Suddenly a grimy hand was stuck out of the window. 

  忽然,从窗外伸进了一只肮脏的手。  

(4)还可将英语被动式句子译成汉语以下四种句式或谓语结构式(俗称“句套子”):   (a)“为……所……”式       Such conduct will be looked down upon by all with sense of decency. 

这种行为将为所有具有良知的人所蔑视。   (b)“是……的”式         Coffee stains can soon be washed out.  咖啡斑渍时可以很快洗掉的。   (c)“动词+宾语+的是+施事者”         It was suggested by him. 

  提出这个建议的是他。   (d)用“  加以    ”  表示隐含的施事者的主动型,见第 5 句下各式例句      

(5)译成被动式,用“被”、“受”  、“挨    ”、“  造  ”及“遭受”  、“蒙受”  、“受到”等词,

表示被动概念。 可见,汉语翻译英语被动式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大可不必频繁使用“被”字,以避免“翻译腔”,如“被

告知”、“被问道”等等都不符合汉语习惯。     

 

译学新知

译  嘉  月  刊                      第四期  2013年 11月发行                            60 

Page 64: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习题  1. He was told that two of them seemed unlikely to make the grade. 2. Their friendship was turned to enmity through idle gossips. 3. Not much is washed in this household; all odds and ends are used up for something.   4. The news was passed on by word of mouth.   5. Principles mean very little unless they ate acted up. 6.    A job such as that is not one that should be throw up without serious thought.   7. This time he was tipped over by his buddies. 8. I was received by a tall, lithe, vibrant woman in her 70’s, white‐haired, and still beautiful. 

(参考答案详见下期)  

第三期参考答案如下:

1. 我不信任他。他总是那么假心假意;那矫揉造作的笑容使我作呕。 2. 我从来没有想到他竟然厚颜无耻到想把我的女儿弄到手。 3. 为消灭贫困而大干一场的精神不需要花一分钱;这是个看法问题,需要有敏感性。 4. 新总统有时被比喻为在他那密歇根州老家大量生产的家具:用不坏、垮不了,谁都能将就着用。杰拉尔

德∙福特正是这样一个美国中西部的中产阶级佣人。 5. 我 爱读的书是游记、旅行之类,废寝忘食读这种闲书,把学校里的正课练习都给耽误了。 6. 这位 74 岁的传奇式的艺术家指挥了这次级别 高的演出;演出无懈可击。更因艺术家蓬松潇洒的长发、

漂亮的硬领衬胸衬衫和青丝光马海呢燕尾服而相得益彰。

译学新知

Page 65: 《译嘉月刊》 2013年11月刊

 

 

 

译嘉月刊

编辑

编辑:小耳朵

Alex

小勿

敏子

主编:小甘

总编:斯眉

支持

晴空、清梅、Pao

商务合作

请联系斯眉

手机号:13816713519

QQ 号: 651364034

支付宝:[email protected]

2013  年 11 月发行 总第  4  期 主办:斯眉英语翻译协作群 http://www.newssgo.net 

  

联络方式 QQ:651364034 QQ  群:1422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