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50
分分分分 19 分分分分分分分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description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分析化学. 190 3/1906 年 迈克尔·茨维特( Michael Tswett) 华沙大学 俄国的植物学家 植物的石油醚提取液在碳酸钙吸附剂填充的玻璃管中分离出叶绿素及其他色素. (1)粗叶绿素+石油醚 (2) 石油醚 流动相 相对运动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Page 1: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分析化学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Page 2: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1903/1906 年 迈克尔迈克尔 ·· 茨维特茨维特 ((Michael Tswett) Michael Tswett) 华沙华沙

大学 俄国的植物学家大学 俄国的植物学家 植物的石油醚提取液在碳酸钙吸附剂填

充的玻璃管中分离出叶绿素及其他色素

Page 3: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1 )粗叶绿素 +石油醚 ( 2 ) 石油醚 流动相 相对运动 固定相(吸附剂) CaCO3

胡萝卜素 利用不同物质叶黄素 在流动相与固定相叶绿素 作用时的行为差

异得到分离 (吸附 )

( 3)小刀割开,用醇溶出 (吸附作用)

Page 4: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1931 年 库恩 奥地利化学家 胡萝卜素植物色素分离20 世纪 30 年代 离子交换色谱建立1940 年 吸附色谱与电泳相结合1941 年 分配色谱创立1952 年 气相色谱法建立1968 年 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1975 年之后 离子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高效毛细管

电泳、场流动分级分离

Page 5: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Tiselius, A.W.K. Martin, A.J.P. Synge, R.L.M. 1948 年 Nobel 化学奖 1952年 Nobel 化学奖

吸附色谱与电泳 分配色谱

Page 6: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19 —1 概要及术语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塔板理论 速率理论 总分离效能指标 19 —3 色谱的定性定量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Page 7: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1 概要及术语

气 体( 气相色谱 )GC

液体

( 液相色谱 ) LC

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流体 色谱) SFC

流动相

固定相

固定相外形

名称

1 、分类

液 液固 固 固

键合

吸附剂

吸附剂

键合

交换

柱 柱 柱 柱 柱 柱柱 柱平面 平面

气液色谱

气固色谱

液液色谱

薄层或纸色谱

键合相色谱

尺寸排阻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

超临界流体 色谱

液固色谱

多孔

Page 8: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1 概要及术语

2 、平面色谱

薄层色谱 0.250.25mm mm 厚 纤维素,硅胶厚 纤维素,硅胶 玻板玻板 纸色谱 滤纸滤纸 液 - 液 萃取为原理 组份在两相中反复分配 因毛细作用而上升溶剂 溶质在水相中各种存在形式总浓度

分配比 k = c 水/c 有

溶质在有机相中各种存在形式总浓度

Page 9: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1 概要及术语

2 、平面色谱 固定相滤纸(巳吸水 20% )

流动相上升前沿 比移值 Rf1=Zx1 / Z

Z x2 Rf2=Zx2 / Z

Zx2 图中 kx2小→快→ Rf2大 x1 kx1大→慢→ Rf1小 分开

Zx1 斑点位置 斑点位置 RRf f 值 值 定性定性 斑点用荧光、光度积分值 斑点用荧光、光度积分值 定量定量 展开剂(有机溶剂)流动相

Page 10: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1 概要及术语

3 、柱色谱( 1 )以 GLC 为例 Gas 流动相 高沸点有机化合物(固定液)

固定相

化学隋性固体微粒(担体) 溶解 挥发 现代柱色谱后加Gas 带 A 检测器组分 A L 可记录到柱后组分浓度

转换成的电信号强度

Page 11: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1 概要及术语

3 、柱色谱

( 2 )色谱图 随时间 t 记录色谱流出曲线,即色谱图

I tR Wσ

t0 tR′

h

W½ h/2 0.607h

o Wb

t

进样 空气 组分 1 组分 2 (惰性物质)

Page 12: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1 概要及术语

3 、柱色谱

( 3 )术语基线 ot

死时间 tt0 0 柱出口处流动相的体积流速

死体积 VV00=t0·F0 通常用校正体积流速

保留时间 ttRR (即柱温和大气压的载气流速)

保留体积 VVRR=tR·F0

校正保留体积 VVRR00=tR·FC

调整保留时间 ttRR′′= tR – t0 柱内平均体积流速

调整保留体积 VVRR′′= VR –V0 = tR′· F0

净保留体积 VVRR0 0 ′′ =tR ′ ·FC

Page 13: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1 概要及术语

3 、柱色谱 ( 3 )术语

柱内平均体积流速 FC ?

可用皂膜流量计在柱后测得流速 F (视体积流速)进行 饱和水蒸气压校正饱和水蒸气压校正 PP0 0 - - PPW W // P P00

柱温校正柱温校正 TTc / c / TTrr

压力校正因子压力校正因子 jj=(3 /2 ) ·[(=(3 /2 ) ·[(PPii//PP00))22--

1] / [(1] / [(PPii//PP00))33-1] -1]

F F ′′ 室 室 温和大气压力下载气流速温和大气压力下载气流速

FFC C = = F·F· (( PP0 0 - - PPW W // P P00 )) ·· ( ( TTc / c / TTr r )) ·· j j

FF0 0 柱 柱 温和大气压力下载气流速温和大气压力下载气流速

Page 14: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对分配色谱: 分配系数 kd

kd= Cs/CmCs- 单位体积固定相中组分的质量Cm- 单位体积流动相中组分的质量

对吸附色谱 吸附平衡常数 ka

ka= Cs/Cm

Cs- 每克固定相中吸附组分的质量Cm- 每毫升流动相中组分的质量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1 概要及术语

3 、柱色谱 ( 3 )术语

Page 15: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分配容量(容量因子,分配比)

k`=ns/nm=(CsVs)/(CmVm)=kVs/Vm=k/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1 概要及术语

3 、柱色谱 ( 3 )术语

ns, nm---- 分别为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量;Vs , Vm---- 分别为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体积;---- 相比

Page 16: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1 概要及术语

3 、柱色谱 ( 3 )术语

色谱峰宽(区域宽度)

半峰宽度 W 1/2 = 2σ√2ln2 =2.354 σ

峰底宽 Wb = 4σ

拐点处峰宽 Wσ = 2σ

Page 17: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1 概要及术语

3 、柱色谱

( 4 )色谱图的信息

a. 色谱峰个数 判断试样中所含组分的最少数判断试样中所含组分的最少数 b. 色谱保留值 定性 定性 c. 色谱峰面积或峰高 定量 定量 A A = = K CK C

d. 保留值与区域宽度 评价柱分离效能依据评价柱分离效能依据 e. 两峰间距 评价两组分能否分离 评价两组分能否分离

Page 18: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1 概要及术语

3 、柱色谱 ( 4 )色谱图的信息

上面色谱图由实验得到,是实验事实但 ( 1 )为什么出这样的峰?为什么不是其

它形状?色谱过程到底如何? ( 2 )获得色谱图的具体装置?

怎样才能获取最好的色谱信号? ( 3 )如何解释图、具体如何定性?定量?

有何特点。

Page 19: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1 塔板理论(以气液分配色谱作说明 ) ( 1 )设想 Martin

比拟为蒸馏塔 0 1 2 3 4 5 6 ·······

气相气相 GG H H

体积体积 ΔVΔV

载气载气 液相液相 LL

一个塔板、板高一个塔板、板高 HH

Page 20: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1 塔板理论 ( 2 )假定 a. 每一塔板内、组份迅速达到平衡。 b. 载气间歇进入,每一次为一个塔板体积。 c. 载气不可压缩。 d. 一开始组份都在 0 号塔板上,沿柱长方向扩散不

考虑。 e. 组份的分配系数 K = CL/ CG ,在每个塔板上是常

数。

Page 21: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 3 )色谱气过程的分解动作 分配比 k=p/q (组份在液相中重量 / 组份在气相中

重量 ) 对混合组份 A ,B

若 kA=1 即 A 组份在平衡时,气液中各一半量 kB= 0 即 B 组份在平衡时,液相中不溶解 进样初始态 A+B 加入载气体积数 N=0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1 塔板理论

Page 22: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进样初始态 A+B r=0 1 2 3 4 5 · · · · n

加入载气体积数 N=0 平衡时

N=1 ΔVΔV11

N=2 ΔVΔV22

N=3 ΔVΔV33

N=4 ΔVΔV44

········

N=n ΔVΔVn n A B B AA B B A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1 塔板理论 ( 3 )色谱气过程的分解动作

Page 23: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上图中的分布是一个二项式分布,可用二项式展开计算。

当 N 或 n 很大时,用数理统计,正态分布,概率分布函数给出表达式 n , n 为塔板数。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1 塔板理论 ( 3 )色谱气过程的分解动作

Page 24: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 4 ) 表达式柱效能概念上图可见,对于同一柱长上图可见,对于同一柱长 LL ,,若塔板数若塔板数 n n ↑ ↑ 即 即

HH↓ ,↓ , 则平衡分配次数愈多 则平衡分配次数愈多 . . 说明该物质在这个柱上的效能愈大说明该物质在这个柱上的效能愈大n 可衡量一根柱的效能 ,n 愈大,被分离的可能愈大 n 理论 =16(ttRR/W/Wbb)

2=5.545 (ttRR/ W/ W1/21/2)2

H 理论 = L/n 理论

n 表示一定条件下,柱分离能力发挥程度的标志。由于由于 ttRR 中含有中含有 tt0,,0,, 实际在分配中发挥作用仅是实际在分配中发挥作用仅是 ttRR 中的中的 ttRR′′ 部分部分

n 有效 =16(ttR R ′′ / W/ Wbb)2=5.545 (ttR R ′′/ W/ W1/21/2)2

H 有效 = L/n 有效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1 塔板理论

Page 25: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 5 )关于塔板数计算的几个问题a. n 是人为概念,不同方法测得的塔板数相差很大,但它有用为比较相似色谱柱或制备柱时的技术好坏建立了标准

b. n 不仅决定于组分及两相的性质,还与一系列操作条件有关因此 比较柱效能时,必须指定组份、固定相及含量、柱温、流动相及速度、进样量等。

c. 不同组份在同一柱上, k 值大的, n 值较大 。d. 不对称色谱峰,计算会产生较大误差,可达到 10—20% ,峰愈近正态分布,误差愈小。

e. 检测器响应与浓度应有线性响应,否则 n 值不真实。f. 计算 n 时,保留值与峰宽应有相同单位。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1 塔板理论

Page 26: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 6 ) 对塔板理论评价成功: a. 解释色谱流出曲线形状(呈正态分布) b. 浓度极大点位置 c. 评价柱效应能高低的塔板数计算存在问题: a. 不能说明板高的影响因素 b. 色谱宽变宽原因 c. 不能解释不同流速的 n 值不同

假定与实际不相符引起假定与实际不相符引起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1 塔板理论

Page 27: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2 速率理论

( 1 )范第姆特公式 1956 年 荷兰 范 ·第姆特 (Van Deemter)公式 :

H = A + B /u + Cu

概括了影响 H 的动力学效应

Page 28: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A项——涡流扩散项 即多径项 t1

t0 t1≠ t1′ 峰变宽 t1′ A = 2λdP

不规则因子 颗粒平均直径 表示不均性 填充物不规则性,使路径不同 对空心柱 A = 0 要使H 小 怎么办?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2 速率理论 ( 1 )范第姆特公式

Page 29: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B/u项——分子扩散项 即纵向扩散

试样‘塞’ 向两边(纵向)扩散 要使H 小 怎么办?

GC GC 中此项不计中此项不计

BB = = BBmm + + BBss = 2 = 2γγmm DDmm + +γγss DDs s kk

流动相 固定相 流动相 固定相 弯曲因子弯曲因子 扩散系数 扩散系数 分配比 分配比 γγ<< 11 DDmm :0.01 :0.01 ~~ 1cm1cm22/s/sss

扩散时的路径弯曲即扩散受阻系数 DDss:: 1010--

44~~ 1010-5-5 DDmm

要 B↓ 对一定柱 DDm m ↓ ( 组份分子量↑ 柱温↓ 柱压↑ 载气分子量↑ )

要 u↑ 即停留时间短 注意 :λ 与 γγ 是有区别的 , 填充物均匀 λ↓, 而 γγ 不一定↓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2 速率理论 ( 1 )范第姆特公式

Page 30: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2 速率理论 ( 1 )范第姆特公式

Cu项—传质阻力项 传质过程指什么? 浓度不均匀而发生的质量迁移过程 表现为两相中的扩散过程及溶解、平衡、

转移过程G—L例: 组分在气相任一部位组分在气相任一部位 移动速度由移动速度由气相转质阻力系数气相转质阻力系数表示表示 GG 移至界面 界面 CC = = CCmm + + CCss

LL 移至移至 移动速度由移动速度由液相转质阻力系数液相转质阻力系数表示表示 组分在液相中任一部位 组分在液相中任一部位

Page 31: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2 速率理论 ( 1 )范第姆特公式

Cu项—传质阻力项 传质阻力使峰变宽组分在气相中浓度 CG

柱距离组分在液相中浓度 CL

理想状态瞬间平衡 实际情况 有 CL=KCG 气相在运动平衡 需要时间 平衡常数若 K=1 (传质阻力存在) 则柱 x 距离有等浓度 A 点: CL < KCG

B 点: CL > KCG

Page 32: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2 速率理论 ( 1 )范第姆特公式

Cu项—传质阻力项 C= C Css+ C+ Cmm

构成因子 固定相液膜厚度 分配比 与容量因子有关的系数 GLC LLCGLC LLC

CCss q·k dq·k dss22 ωωss·d·dss

22

固定相 固定相 (1(1 ++ kk )) 2 2 D Dss DDss

CCm m 0.01·0.01·kk22 ddpp22 ( (ωωmm++ ωωsmsm) ·) ·ddpp

22

流动相 流动相 (( 11 ++ kk )) 2 2 DDmm DDmm

流动相因流动对 在微孔中滞留流动相 传质阻力的贡献 对传质阻力的贡献

Page 33: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2 速率理论 ( 1 )范第姆特公式

Cu项—传质阻力项 ωωss

固定相因流动对 固定相因流动对 传质阻力的贡献传质阻力的贡献

ωωmm

流动相因流动对 传质阻力的贡献

ωωsmsm

在微孔中滞留流动相 对传质阻力的贡献

Page 34: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2 速率理论 ( 1 )范第姆特公式

小结 H = H A +H B + H C = A + B /u + Cu

Page 35: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2 速率理论

( 2 )范氏方程的发展GL 中:1962年 吉丁斯( Giddings)“涡流扩散耦合理论 ” 展宽因素相互影响、不是简单加和、流动方式极为复杂

A项修正为与气相传质相互作用有关

AA=[(1/ =[(1/ 22λλddPP)+(1/ )+(1/ CCm m uu)])]-1-1

 

Page 36: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2 速率理论 ( 2 )范氏方程的发展

LL 中: 范氏方程可进 一步简化 当 dP足够小时, 22λdλdPP 与 ωωmm··ddpp

22//DDmm 合并, 近似表达为 Au 0.33

H = Au 0.33 + B /u + ( CCss+ C+ Cm m ) u

填充良好,粒径较大多孔膜 ddss很小时, HPLC 中纵向扩散很小

H = Au 0.33 +CCm m u

Page 37: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2 速率理论

( 3 )成功之处 解释影响板高因素 填充均匀度填充均匀度 颗粒大小 颗粒大小 流动相流速流动相流速 类型类型 固定相厚度固定相厚度 对选择操作条件具有指导意义对选择操作条件具有指导意义

Page 38: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0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3 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

( 1 ) n 作为柱效能指标

即反映物质在柱中达到分配平衡次数

但不能直接反映难分离物质对 A 、 B 的分离效果

Page 39: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3 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

( 2 )分离度 R 即总分离效能指标

R=2·(tR2-tR1)/(Wb1+Wb2)

浓度 [A]/[B]=1/1 时 R=1 分离程度 98% R=1.5 分离程度 99.9% 完全分离 相邻两峰相邻两峰 WWb1b1++WWb2b2= = 88σσ RR= (= (ttR2R2--ttR1R1)/ 4)/ 4σσ

Page 40: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3 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

( 3 )色谱分离方程式( R 、 k 、 n三者关系)令 WWb1b1++WWb2b2= 2W = 2W

RR= (= (ttR2R2--ttR1R1)/)/WW= (= (ttR2R2′-′-ttR1 R1 ′)/′)/WW

即 WW= (= (ttR2R2--ttR1R1)/ )/ RR= (= (ttR2R2′-′-ttR1 R1 ′)/′)/RR

又∵ n 有效 =16(ttR2R2′′ / W/ W22)2

或 n 理论 =16(ttR2R2/W/W22)2

即有 n 有效 =16[RR· · ttR2R2′′ / / ((ttR2R2′-′-ttR1 R1 ′)′)]2

=16RR22((γγ2,1 2,1 / γ/ γ2,1 2,1 ––11)2

R=R=((√√nn 有效 有效 /4)[(/4)[(γγ2,1 2,1 ––11)/)/γγ2,12,1]]

Page 41: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3 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 ( 3 )色谱分离方程式

R=R=((√√nn 有效 有效 /4)[(/4)[(γγ2,1 2,1 ––11)/)/γγ2,12,1]]

或 或 nn 理论理论 =16(=16(ttR2R2/W/W22))22

nn 理论理论 =16[=16[RR· · ttR2 R2 / / ((ttR2R2--ttR1R1))]]2 2

=16=16RR2 2 {{ (( ttR2 R2 / t/ tR1R1) /) /[[ (( ttR2 R2 / t/ tR1R1)-1)-1]} ]} 22

∵ ∵ ttRR= = tt00 (( 1+1+kk) ) ∴∴(( ttR2 R2 / t/ tR1R1) = ) = (( 1+1+kk 2 2) / ) / (( 1+1+kk 1 1))

即有即有 R=R=((√√nn 理论理论 /4) /4) {[{[(( ttR2 R2 / t/ tR1R1)-1)-1]/]/ (( ttR2 R2 / t/ tR1R1)})}

R=R=((√√nn 理论理论 /4) /4) [[(( kk22--kk11) /) / (( 1+1+kk 2 2)])]

定义定义 : : kk22//kk1 1 == α α 分离系数(选择性系数)分离系数(选择性系数) γγ2,1 2,1 == kk22//kk1 1 == ttR2R2′/′/ttR1 R1 ′′ ((相对保留值相对保留值)) R=R=((√√nn 理论理论 /4) /4) [[((αα --1) / 1) / αα ] ] ·[·[kk22// (( 1+1+kk 2 2)])] 色谱分离基本方程式

k 2 > 20

[k2/(1+k 2)]=1

n 有效 =n 理论

Page 42: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3 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

( 4 )讨论

R 是 容量因子 kk22 分离系数 αα (即相对保留值 γγ2,1 2,1 ) 柱效能 nn 函数

Page 43: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3 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 ( 4 )讨论

 提高 R 的方法 : A. 使 k↑ 则 kk22//((1+1+kk 2 2)) ↑ RR ↑ ↑ 太大 a. 延长分析时间 b. 造成检测困难 K 一般在 2~7 k> 10 分离度提高不明显 k< 2淋洗时间会出现极小值B. 使 n↑ 则 R↑。分离改善、峰变窄有利提高分析灵敏度 但增加柱长使 n↑, 延长分析时间。 设法使 H↓ ,才是增加 R ↑ 的最好办法

Page 44: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2 色谱过程的讨论(理论)

3 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 ( 4 )讨论

提高 R 的方法 :

C. 使 αα ↑ 则( αα ––11 )) //αα↑ R ↑

α α > 2 时 短时间内组分会完全分离 αα接近 1 时 延长时间才能完全分离 (α=α=1.011.01 分离时间是 α=α=1.11.1 时的 84倍 ) α =α =11 时 无法分离

αα 一定, R 正比于 n 有效有效 ,,即分离度直接与 n 有效有效有关 说明 n 有效有效更能正确地代表柱效能。

Page 45: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7 –3 色谱的定性定量

1. 色谱的定性对照 利用保留值进行定性( 1 ) 用纯物质的保留值进行对照( 2 ) 用相对保留值 r 进行对照 r1,2 = tR1′/tR2′= VR1′/VR2′= k1/k2 = K1/K2

● 1 组份, 2 纯物质 ● r 值可以是文献的或测定的

( 3 ) 用保留指数 I ( Kováts 指数)进行定性 Ix={(logZx-logZN)/ (logZN+1-logZN)} ×100 + 100N ● N+1, N 相邻的正构烷烃 ● 与文献对照,不需要纯物质

Page 46: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3 色谱的定性定量

2 色谱的定量

( 1 )定量关系式

W = f·A

A = S·WW - 被测物质的量f - 定量校正因子S - 检测器的响应灵敏度

Page 47: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 2 )相对校正因子 f 或相对灵敏度 S 的测定

fi ( m ) =f’i ( m ) /f’s ( m ) =As· mi/ ( A i· ms )

fi ( M ) =f’i ( M ) /f’s ( M )

=As· mi· Ms/( A i· ms · Mi ) = fi ( m ) (Ms/Mi )

fi ( V ) =f’i ( V ) /f’s ( V )

=As· mi· Ms · 22.4/( A i· ms · Mi · 22.4 ) = fi ( M )

Si =1/fi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3 色谱的定性定量

2 色谱的定量

Page 48: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3 色谱的定性定量

2 色谱的定量

( 3 )峰高及峰面积测量 a.手工 几何法 对称峰 A =1.065 h·W1/2

不对称 A =h (W 0.15 +W 0.85)/2

重叠峰 (分割) 称重

b.仪器测量 电子积分仪 微电脑积分

Page 49: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19 –3 色谱的定性定量

2 色谱的定量

( 4 )定量校正方法

a. 外标法 b. 内标法 (内标物?) c. 归一化法 Xi ( % ) =(Ai /∑Ai) ×100

× Xi ( % ) =(Wi /∑Wi) ×100 =(fi·Ai /∑fi ·Ai) ×100

√ 增量法可用吗?如何用?

Page 50: 第 19 章    色谱分析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色谱分析法导论》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