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课

23
第 18 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description

第 18 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温故知新. 1 、近代俄国哪一位文学家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你能说出他哪些代表作的题目? 列夫 · 托尔斯泰 《 战争与和平 》《 复活 》《 安娜 · 卡列尼娜 》 2 、请说出下列绘画作品的作者 《 蒙娜丽莎 》《 向日葵 》《 最后的晚餐 》 达 · 芬奇 梵 · 高 达 · 芬奇. 学习目标. 了解并掌握现代欧美文学和美术方面的成就. 自主探究. 现代文学和美术. 《 美国的悲剧 》 剧照.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第 18 课

Page 1: 第 18 课

第 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

Page 2: 第 18 课

温故知新 1、近代俄国哪一位文学家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

的镜子”?你能说出他哪些代表作的题目? 列夫 ·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 ·

卡列尼娜》 2、请说出下列绘画作品的作者 《蒙娜丽莎》《向日葵》《最后的晚餐》 达 · 芬奇 梵 · 高 达 · 芬奇

Page 3: 第 18 课

学习目标了解并掌握现代欧美文学和美术方面的

成就

Page 4: 第 18 课

国别 作者 作品 主要内容

Page 5: 第 18 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国别 作者 作品 主要内容

美国 德莱塞 《美国的悲剧》

法国 罗曼 ·罗兰

《约翰 ·克里斯朵夫》

法国 贝克特 《等待戈多》

西班牙 毕加索 《格尔尼卡》

Page 6: 第 18 课

《美国的悲剧》剧照

Page 7: 第 18 课

西奥多 ·德莱塞 (1871—1945) , 20世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生于印第安那州一贫苦移民家庭。中学未毕业, 12岁便自谋生计。当过报童、农场杂工、洗碗工、收账员、挖煤工,对美国下层社会状况十分熟悉。 1888年,得到小时候的女老师的资助,读了一年大学。 1892年,当了新闻记者。 1897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00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描写了在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里一个出身于劳动家庭的纯洁少女──嘉莉,走上堕落道路的悲剧。 1911年发表第二部长篇小说《珍妮姑娘》,描写了工人家庭的姑娘珍妮的悲惨遭遇。 1912年发表长篇小说《金融家》,它和《巨人》 (1914 年 )、《斯多葛》 (1947 年 )合称《欲望三部曲》,深刻揭露了美国大资产阶级巧取豪夺的罪恶。 1925年,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问世,使作者一跃而成为全美最有名的作家。这部小说是德莱塞最优秀的作品,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的美国青年在腐败的社会风气影响下,追求“上等人”的生活,堕落成为杀人犯的故事。一生创作了总计长篇小说八部,短篇小说集四部,戏剧诗歌各两部,特写、散论、政论七部,留下了巨大的、珍贵的文学遗产 。 1927年,德莱塞访问了苏联,1941年被选为美国作家协会主席, 1944年获美国文学艺术学会荣誉奖。1945年 8月,德莱塞以 74岁的高龄,加入了美国共产党。同年12月28日病逝。

Page 8: 第 18 课

《美国的悲剧》中描写了主人公克莱德 ·格里菲思受到社会上邪恶影响,逐渐蜕变、堕落为凶杀犯、最后自我毁灭的全过程。小说共分三卷。第一卷描写克莱德这个天真幼稚的青年人怎样受到外部世界腐蚀与毒害,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玩世不恭、怙恶不悛的人,一直到汽车碾死女孩,逃离堪萨斯城为止,这是小说故事的准备阶段;第二卷描写克莱德与富商伯父萨缪尔 ·格里菲思邂逅后,以穷亲戚的关系来到莱柯格斯厂内充当工头助手,随后陷入与穷女工洛蓓达、阔小姐桑德拉的三角恋情。为了高攀桑德拉,克莱德甘愿违悖自幼接受的基本道德准则,牺牲洛蓓达,于是,他就通过翻船阴谋干掉了这个被他诱奸而怀孕的年轻的女工。事后,克莱德却落荒出逃,逍遥法外;第三卷主要描写案发之后,克莱德如何被捕入狱,受审和定罪,其间还穿插着美国两党和司法机构利用克莱德一案大搞政治投机的丑闻。最后经过终审判决,克莱德被送上了电椅。

Page 9: 第 18 课

《美国的悲剧》不仅揭示了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同时更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美国生活方式对人的普遍的罪恶性腐蚀毒害作用 。作品具有丰满的现实主义内容和巨大艺术感染力 。

美国评论家认为,德莱塞忠于生活,大胆创新,突破了美国文坛上传统思想禁锢,解放了美国的小说,给美国文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并且把他跟福克纳、海明威并列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仅有的三大小说家。

小说问世的二十年代,美国社会崇尚伪善的侈谈,并没有好好地去培养青年一代。美国的实利主义,使青年人认为,有了金钱便能占有一切,包括美色在内。因此,《美国的悲剧》就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个严厉的控诉。

Page 10: 第 18 课

罗曼•

罗兰和《约翰•克利斯朵

夫》

Page 11: 第 18 课

罗曼 · 罗兰 ((Romain Rolland , 1866—1944) , 19 世纪末20 世纪前期法国著名批评现实主义作家。生于法国中部的古老小城克拉姆西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幼喜爱音乐和文学。 1886 年,考取了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被送到法国设在罗马的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回国后,在高师和巴黎大学讲授音乐史,并从事文学创作。罗曼 · 罗兰主要作品有戏剧、小说和名人传记。 1893~ 1898 年,创作了《信仰的悲剧》,包括《圣路易》、《艾尔特》和《理性的胜利》三个剧本。此后,又创作了以 18 世纪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革命剧:《群狼》 (1898 年 ) 、《丹东》 (1899 年 ) 、《 7月 14 日》 (1902年 ) 。 20 世纪的头十余年间,是罗曼 · 罗兰创作高潮时期,他相继写出《贝多芬传》 (1903 年 ) 、《米开朗琪罗传》 (1905年 ) 、《托尔斯泰传》 (1911 年 ) 等名人传记,还创作了他最优秀的代表作《约翰 · 克利斯朵夫》 (1904—1912 年 ) 。作者因这部小说获得 1915 年诺贝尔文学奖。 20 世纪 20 年代,罗曼 · 罗兰写了《甘地传》、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 1939 年,创作了著名的悲剧《罗伯斯庇尔》。

Page 12: 第 18 课
Page 13: 第 18 课

罗曼·罗兰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 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共 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由《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罗曼·罗兰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小说风格。该巨著获得 1913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 1915年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Page 14: 第 18 课

贝克特 (1906—1989) ,爱尔兰戏剧家、小说家。 1906 年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市一个犹太人家庭。学生时代去巴黎游历时,遇到乔伊斯,当过他的秘书。 1927 年在都柏林三一学院毕业, 1928~ 1930 年在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担任英文讲师,并与人合作把乔伊斯的作品翻译成法文。其间,回到都柏林工作。 1938 年开始定居巴黎,德军占领巴黎期间,曾参加抵抗运动,后因组织暴露隐居乡下,写了长篇小说《瓦特》。 1945 年以后改用法文写作,1946 年至 20 世纪 50 年代初是创作的高峰期,主要作品是 1952年创作的两幕剧《等待戈多》,主要情节是两个流浪汉在荒凉的乡间土路上无聊地等待戈多的情景,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中都未作交待。该剧揭示了人类在荒谬宇宙中的尴尬处境,被视为荒诞派戏剧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此外,还写了长篇小说《马洛伊》 (1951 年 ) 、《马洛纳之死》 (1951 年 ) 和《无名的人》 (1953 年 ) ,其中,《马洛伊》曾被一些评论家称为 20 世纪的杰作之一。 1969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奖原因主要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并且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 。

Page 15: 第 18 课

毕加索( 1881—1973)

Page 16: 第 18 课

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西班牙艺术家。其艺术富有创造性,作品数量惊人,风格技巧多样化 (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及其他 ) 。 1937 年为抗议德国纳粹空军滥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故都格尔尼卡,创作了巨幅油画《格尔尼卡》。他画的《和平鸽》被 1949 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用作会徽。 1973 年 4月 8 日,毕加索在法国小城穆然去世,享年 92 岁。他一生共创作作品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 幅,总计近 37000 件。 他的私人收藏品,包括他本人和朋友的作品,都捐赠给法国政府,法国政府在巴黎建有毕加索博物馆,供人参观。

Page 17: 第 18 课

毕加索及立体派画派 通过运动与交换、拆分与重组,建立新的空间概念,立体派开创了人类观察世界的一种新方法。这派产生于 1908 年,繁荣在 20 年代,直到 50 年代仍有市场。立体派的创始人是移居法国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1881—1973) 和法国画家布拉克 (1882—1963) 。毕加索在1907 年创作了第一幅立体派绘画《亚威农少女》,呈几何形分割的扁平人体丑陋而野蛮但不失和谐和统一。画家将画的对象分解成方形、三角和圆形等平面几何形体,色彩较简单,多用灰绿色、灰褐色。评论家说他的作品使“一切物体、风景、人物和房子变成了几何形和方块块”。立体派由此成为此类绘画的名称。

Page 18: 第 18 课

在最右侧,一个女人高举双手,显然她是从一座着火的房子上跌下来。另一妇女向画面中央奔跑,惊恐与狂怒布于全身;左边有一母亲,她手托被炸死的婴儿,在啼哭呼号。右角一妇人的头从窗户里探出,她举着一盏油灯,向前平举,象征揭露,她把这一切展示在光照之下,让世人看个分晓。在画面的中央,高处有一眼睛似的灯光,可是眼睛的瞳仁却是个灯炮。地上倒卧着战士们残缺的肢体。断臂上还握着被折断了的剑。剑旁有一朵鲜花,这可能是对英雄的哀悼。靠中央上方,有一因受伤而嘶鸣着的马头,它张裂着口,由于爆炸声而受到惊吓。有几枝箭自上落下,刺在痛苦地挣扎着的动物和人身上。靠左侧上方,有一眼睛已移位了的牛头,形象十分狰狞。

Page 19: 第 18 课

1937年 4月 26 日发生了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镇上的 1600多无辜居民惨遭屠杀,而全镇居民只有 7000多人 。毕加索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进行构思,终于以此事件为题,画了这一幅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 毕加索采用分解立体构成法,仅用黑、白、灰三色来画成。调子阴郁,情景恐怖,全画充满着悲剧气氛。这是画家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所有形象是超越时空的,并蕴含着愤懑的抗议声。当《格尔尼卡》公展以后,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奔走相告,人们首先感到画家在严酷的政治现实面前所表现的觉醒。

《格尔尼卡》后来在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巡回展出,反响十分强烈。至本世纪 40 年代,经毕加索同意,借给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同时他向公众表示:一个重获民主和自由的西班牙,当是这幅画的当然故乡。 1981 年初,此画按照毕加索生前的遗愿,终于回到了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Page 20: 第 18 课

毕加索作品欣赏

Page 22: 第 18 课

练一练请用线把下列文学作品与作者、作品特点之间连接起来。

《约翰 ·克利斯朵夫》

《美国的悲剧》

《等待戈多》

德莱塞

贝克特

罗曼 ·罗兰

荒诞派戏剧

描述一个音乐家的成长过程和与命运抗争的一生 揭露批判美国的生活方式

Page 23: 第 18 课

谢谢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