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6-7 星期一szb.hynews.net/hhwb/page/38/2018-01-08/T7/39311515354391198.… ·...

Post on 08-Jul-2020

28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T6-7 星期一szb.hynews.net/hhwb/page/38/2018-01-08/T7/39311515354391198.… ·...

西花厅内外 公私分明

1959年,周尔均调入北京总后勤部工作,邓在军进入北

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工作,在文艺组任导演。在周末

休息没有转播等工作时,邓在军常去西花厅看望两位老人。

有一次,邓在军到西花厅吃饭。邓颖超说:“请你吃二米

饭。 ”什么是二米饭? 邓在军不知道。 邓颖超解释说:“就是

小米和大米混合在一起, 不要忘了小米加步枪的艰苦年

代。”吃饭的时候,邓在军起身要给周总理盛饭。周总理拒绝

了,“自己吃饭要自己盛。 ”邓在军说,哪怕在饭桌上掉一粒

米,伯伯都会捡起来吃掉。

有一件事让邓在军终身难忘。有一次,邓在军带两岁的

女儿周蕾到西花厅看望二位老人。两位老人很高兴,留她们

吃饭。 吃饭时,周总理细心地发现没有孩子吃的菜,就嘱咐

厨师“炒个嫩嫩的鸡蛋”。

炒鸡蛋上来了,邓在军一时没顾上喂孩子吃饭,孩子就

伸出手去抓鸡蛋,邓在军拿起筷子就打了孩子的手。

看到邓在军打孩子,周总理问道:“你为什么打她? ”邓

在军愣了。周总理接着说:“她才多大?她这个时候不能拿筷

子也不能拿调羹,她的手就是她的工具。以后在处理工作的

时候,你要实事求是。 ”

听了周总理的话,邓在军说,仔细一琢磨,特别难过,因

为伯伯的话真的触到内心深处的弱处、痛点。“这件事,教育

了我一辈子。伯伯没说我爱面子有虚荣心,但是在我心里我

知道我是爱面子的,因为孩子当着伯伯的面抓菜丢我人了,

是我自己虚荣心作怪,却把孩子打了。 以后我在工作中,尽

量做到换位思考,不能带着自己主观喜好去处理事情。 ”

在西花厅里,他们与周总理是亲人,是家人;但是,出了

西花厅, 周尔均、 邓在军夫妇从不宣扬自己和周总理的关

系,也不用自己与周总理的关系去谋取私人利益。由于工作

上的原因,两人不可避免与周总理碰上,两人却几乎不和老

人说话。

由于工作性质,当时大型文艺节目的首播、大型庆祝活

动的转播都是由邓在军任导演, 不可避免地经常遇上周总

理。 在大小晚会上,邓在军见到周总理,从来没有叫过他一

声伯伯,也没有上前打过招呼,都是躲着他走。 有一次迎面

对上了,邓在军还是躲开了。第二天,邓在军到了中南海,满

怀愧疚地对周总理说:“伯伯,昨天见了你的面,我没给你打

招呼,也没叫你,挺不礼貌的,你不会怪我吧。 ”周恩来夸赞

道:“你做的对。 ”

文革期间,周总理和亲属约法三章,一是不要转信传递

材料;二是在运动中,要学会“游泳”;三是不要参加这一派

那一派。在此后10年里,周尔均、邓在军没有再进入西花厅。

周尔均说,1967年1月,学生造反,军队院校也造反。 有

一次,周总理到部队开会,“我当时任总后秘书科科长,属于

小当权派,虽然被炮轰,但是工作没有停止。 这个会议由我

负责记录。在通往开会礼堂的路上,总理看到我,有些意外。

他先是琢磨了一下,还是伸出手来,跟我握了握手。 他的神

情充满了关怀,我几乎同时想起了他的叮嘱,在他的眼睛里

面表现出来。 ”

自己不打着周总理亲属的旗号, 周尔均夫妇也不允许

孩子这样做。有一次,大女儿从学校回来问周尔均:“爸爸爸

爸,有人说我爷爷是周恩来总理。 爸爸爸爸,是不是? ”周尔

均当时就给了孩子一个耳光,生气地说,“你吹什么牛啊,谁

告诉你的! 以后不准讲。 ”

孩子委屈地说:“这是老师问我的,不是我说的。 ”

“身教胜于言传,我们不能当伯伯的包袱,只有用自己

的行动来报答伯伯对我们的教育。 这是打心里头而来的感

恩,这种感恩不是亲情的那种感恩,而是对我们一生做人的

楷模的感恩。 ”邓在军说。

直到后来做《百年恩来》这部电视专题艺术片,很多人

才得知周尔均、邓在军夫妇与周恩来的关系。

央视著名主持人赵忠祥曾在参加周尔均80岁生日会时

对邓在军说:“大姐,我跟你共事了几十年,我都不知道你是

周总理的亲属。 ”

何其有幸 依然有你

1998年,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周尔均、邓在军组织拍摄

大型电视专题艺术片《百年恩来》。《百年恩来》现场拍摄遍

及周恩来生前战斗、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以及法国、日本、

俄罗斯、柬埔寨、缅甸等国,获取了大量翔实感人、鲜为人知

的第一手史料。《百年恩来》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

国电视艺术金鹰奖优秀长篇纪录片奖。主题曲《你是这样的

人》引起观众强烈共鸣,成为经典,直到今日,仍被广为传

唱。

2008年,周恩来诞辰110周年。 当年3月28日,怀念敬爱

的周总理大型情景音乐会《你是这样的人》在人民大会堂举

行。 邓在军任总导演,郭兰英等老中青艺术家登台演出。 整

个舞台背景是周恩来居住过26年的西花厅, 整场演出感人

至深。 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场。

2013年,周恩来诞辰115周年。 当年10月29日,“你是这

样的人———缅怀周恩来珍藏精品展” 大型展览在人民大会

堂举行,邓在军主编、写作的两本新书《你是这样的人———

回忆周恩来口述实录》与《海棠花前·绽放的记忆》首发仪式

同时举行。“你是这样的人———缅怀周恩来珍藏精品展”由

周尔均、邓在军组织策划,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展出。 几

乎每次展出, 都要延长展期。 一位90后女孩在留言簿上写

道:“曾经遗憾,在有您的年代里不曾有我;何其有幸,今天

有了我您依然存在! ”

周尔均和邓在军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1987年,周尔

均、邓在军夫妇二人第一次来到淮安,瞻仰了周恩来故居。

到淮安拍摄《百年恩来》时,淮安人民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

和敬仰让周尔均、邓在军夫妇大为感动。“大运河,淮安城。

百年恩来,百年情思。 源于大运河,源于古淮安。 拍摄《百年

恩来》,家乡人闻讯倾城出动,一下子竟形成了这百年情思

的万人大祭典。这是我们这次拍摄之初所意想不到的,是一

曲比千人大合唱更加规模隆重的感情之歌!他离去太久了,

家乡人一直在等着他。仿佛百年之际他回来了,全城的人都

来迎接他,所有的人都来迎接他。 ”

此后,二人多次来到淮安。去年6月27日,二位老人应邀

来到淮安,为周恩来纪念地近百名党员讲授《学习伟人周恩

来 旗帜鲜明讲政治》专题党课。

周尔均对采访团说:“周总理身上承载着中华传统美

德,又用现代马克思主义真理武装了自己。周恩来精神归纳

来说,就两条,一条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这是为了国家;

一条就是为人民服务, 而且是全心全意, 他尽他一切的力

量。 ”

“2018年是伯父诞辰120周年,家乡的人来,我特别高

兴,我是周家的媳妇。 我们周家最具榜样作用的、在我心灵

扎下深深烙印的是伯父,而且贯穿我整个做人的一生。我想

他,怀念他,他的一举一动在我的眼里头心里头,忘不了,永

远忘不了。”邓在军动情地说,“国家要强盛,必须要有力量,

周恩来精神是最好的楷模,是最好的力量,是最好的精神支

柱。希望总理的家乡淮安,能够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周恩来

精神教育基地。 ”

音容宛在

永别难忘

“我一辈子做导演,一辈子搞电视,在

此之前没有公开我和伯伯的关系,从来没

为伯伯做过什么,这一次一定要为伯伯拍

一部片子,从内心深处是对伯伯的一种报

答。 ”谈起拍摄电视专题艺术片《百年恩

来》,邓在军说,她要把人民心中的周总理

展现出来,“我觉得伯伯是非常有情的一

个人。 他在全国人民心目当中,是一座丰

碑,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

周尔均任制片人和总策划,邓在军任

总导演,拍摄时没钱,他们找到朋友借钱作

为启动资金。 家里的电视机、录音机、打印机

等都搬出来了,作为剧组的办公用具。

《百年恩来》注重一个情字,用一个

一个的故事告诉大家周恩来是这样的

人,“他就是他身上佩戴的胸章‘为人民

服务’的人,是彻底的无产者,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心里装的都是人民,唯独没

有自己的那么一个人。 ”从1995年启动,

用了三年多的时间, 采访了近400人,邓

在军终于完成12集电视专题艺术片《百

年恩来》。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在接受《百

年恩来》 剧组采访时说:“一个人去世以

后,我看父母嘛,3年过去了,也不能老是

哀痛了。 他不是,他长期的让别人还想着

他,还是哀痛。这个没有,少啊。我想,几乎

很少很少有这种人。 ”

周总理去世后,著名作家冰心每天都

在他的遗像前献上一朵鲜花;著名诗人臧

克家在病房里接受《百年恩来》剧组采访,

他激动地朗诵了写给周总理的诗《泪》

———“泪是丰碑,泪是誓言,泪是动力,泪

是火焰,昂起头来,揩干眼泪,看红旗指

向,无坚不摧”……

“我们原以为很了解伯伯,但采访完

之后才知道我们并不了解他。 在采访当

中,他的做人、他的工作作风、他的品德、

他的情操,让我们一点一滴受到了教育。

这种教育是对我们灵魂的洗礼, 觉得自

己能够站得高一点看问题。 ”邓在军说。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在接受《百年恩来》剧组采访时,原

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说,周总理的功绩怎么

估计也不为过。

文革期间,周总理重病住院。 经周总

理批准,谷牧召集一部分省委书记在京西

宾馆开了个工业书记会议,研究怎样才能

革命生产两不误。开会期间,周总理来了。

周总理刚走进京西宾馆,几个部长就把周

总理围住了,省委书记们见了周总理也纷

纷诉苦。

谷牧讲述说,“这也是当时有名的故

事了,叫‘五部长包围周总理’。 部长们纷

纷陈词了,说:这样的话,这个生产维持不

住啊;生产垮了,还革什么命啊。总理也到

会场了,有人给他建议,这种会议少来参

加。 就在这个场合,总理讲了一番话:‘我

怕什么,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不入苦

海,谁入苦海? 我不入虎穴,谁入虎穴? ’”

《百年恩来》播出时,周总理的这番话

感动了万千观众。激情澎湃的解说词把人

们心中最真实的情感表达了出来———“这

石破天惊的语言,是感天动地化雨化泪的

心灵真言!是身心愈摧意志愈坚的钢铁真

言! 在中国历史上这场空前浩劫中,周恩

来就是这样,忍辱负重,身心交瘁,力挽狂

澜,以自己少活多少年为代价,写下了他

生命中极为苦涩、因而也显示出极其辉煌

的最后篇章! ”

□为什么周总理记忆力好

都说周总理记忆力好, 能够记住每

个他见过的人。 为什么周总理的记忆力

这么好? 在邓在军率《百年恩来》剧组采

访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时, 这个问题有

了答案。

1941年,重庆,周恩来得知秦怡的女

儿菲菲胃不好,经常吐奶,嘱咐工作人员

对其生活进行相关照顾。

上世纪五十年代, 亚洲电影节举行

期间, 有一次秦怡正好坐在周总理身旁

的位子吃饭。 周总理问她:“秦怡,你的孩

子怎么样了? 菲菲的胃好了没有? ”

当时秦怡的眼泪就下来了, 孩子吐

奶的事她自己都忘记了, 没想到时隔十

多年周总理还记得这么清楚。 面对《百年

恩来》剧组镜头, 秦怡说: “我觉得, 一

个人如果不知道甜酸苦辣, 没有经过坎

坷的经历, 就难以产生这样博大的爱心。

周总理就是把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苦难

的历程, 放在他的心中, 所以, 他才会

对所有的朋友所有的同志,都怀有这样博

大的爱心。 ”

周尔均说,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秦怡

非常激动,脱口而出:“世界上还能遇到这

样的人吗? 还能得到这样的爱吗? 还能得

到这么多的帮助吗? ”

□三喊“音容宛在,永别难忘”

采访当时唯一健在的觉悟社成员管易

文时,他已经快100岁了,失智,不认得人。

“到了他家里,他正躺在床上玩被子。 ”

即便管易文坐到了轮椅上,也不说话。

情急之间,邓在军灵机一动,拿出周恩来的

照片给管易文看。“没想到他看到周恩来

的照片,就拿手去指,来回地指。 ”

邓在军看到墙上有一幅字———“音容

宛在 永别难忘”,还有一张《沉思中的周

恩来》照片。管易文的爱人告诉邓在军,这8

个字是周恩来逝世当天管易文写的,他难

过得一天没吃饭。

就在这时,管易文突然抬起头,喊道:

“音容宛在,永别难忘! 音容宛在, 永别难

忘! 音容宛在, 永别难忘啊!” 老人连喊

了3遍, 眼圈都红了。

“我们全傻了。 我们没想到, 他的爱

人也没想到。 我们就跟着哭了起来, 摄影

也跟着哭。 还好摄像机没停, 把这段宝贵

的画面记录下来。” 讲起当时这一幕, 邓

在军和周尔均眼圈红了。

1998年, 周恩来百年诞辰, 12集电视

专题艺术片 《百年恩来》 向海内外播映,

引发强烈反响。 《北京青年报》 在头版头

条登出“百年恩来 感动人民” 8个大字

标题。 《北京青年报》 做了社会调查,

92%观众认为这部纪录片很好, 几乎都是

流着泪看完。 一位老师写下评语: “石碑

可以倒塌, 墓碑可以腐朽, 唯一矗立在人

们心目当中的心碑是永恒的。”

2018年1月8日

星期一

T6-7

———纪念周恩来诞辰

120

周年新闻行动特别报道

1960年,周恩来、邓颖超与邓在军(后排左二)、周尔均(后排左三)等亲属合影 2008年,怀念敬爱的周总理大型情景音乐会《你是这样的人》演出现场 2013年,纪念周恩来诞辰115周年珍品展开幕式现场 周尔均、邓在军与采访团合影

在给采访团题词时,周尔均、邓

在军引用了那位90后女孩的留言。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

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

觉悟社成员管易文

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

《百年恩来》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