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lent 100 of NTUT

Post on 24-Mar-2016

272 views 23 download

description

This book is an offical version of the interview of NTUT 100 excellent alumnus.

Transcript of Excellent 100 of NTUT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校100週年紀念特輯

跨世紀的產業推手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校ㄧ〇〇週年紀念特輯

跨世紀的產業推手

任重而道遠 展望下個百年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曾說:「青年人的教育是國家的基石。」歷史洪流之中,唯有知識

能帶領國家社會邁向變革之路。民國百年、全國歡慶之時,也是臺北科技大學建校百年,

身為首位接任校長一職的校友,除深感榮幸,亦體認這是一條任重而道遠之路。

在臺北科大求學,爾後又回到臺北科大服務,身為北科人,多年來與眾多校友互動之經

驗,讓我深刻體會臺北科大過去這一百年來對國家的貢獻匪淺。回顧臺北科大百年歷史,

正與臺灣產業發展之歷程不謀而合,臺北科大的校友群成為國家建設、產業跨越、科技精

進的重要策動者。作為培育產、官、學各界卓越領袖之搖籃,臺北科大自創校以來,師長

們皆以專注知識、認真教學之態度,帶領學子於誠信、樸實、精進、勤奮的校風中追求學

術與技能,正是這股實事求是的踏實精神,讓臺北科技大學百年以來,始終保持在工業教

育的領導地位。

正因體認自身責任之重大,擔任校長之後,我積極推動大樓興建與校園景觀之改善,將

打造學校成為臺北市中心充滿雅致風采的大學城;同時邀請國內外於學術界或業界學有專

精的大師級人士,提升全校研究能量,朝向「實務研究型大學」之目標前進,讓臺北科大

成為享譽國際以科技為強項的大學典範。

臺北科技大學的百年風華,值得慶賀,更值得延續,而「校友」正是北科多年累積的珍

貴資產。百年校慶之際,欣見《卓越 ——跨世紀的產業推手》出版,不僅將百年所累

積之校友資源作一縮影,更期望透過本特輯,將臺北科大「誠、樸、精、勤」之精神傳遞

出去,讓當代的臺北科大學生,能承接校友們之奮發精神,成為國家社會之中流砥柱。

卓越

校長

1

看見 120個改變臺灣的故事

見證臺灣從工業島邁向高科技島,在每個關鍵的時刻,都有臺北科技大學校友的身影穿

梭其中!適逢建國百年,臺北科技大學創建至今也堂堂邁入百週年,不但協助推動百年工

業發展,更為臺灣工業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了擴大慶祝百週年校慶,回顧臺北科技

大學百年來的發展歷程,以及宣揚永續發展、創造卓越未來的宏大願景,表彰歷來為臺灣

社會貢獻心力、卓越傑出的校友們,希望透過出版《卓越 ——跨世紀的產業推手》一

書,表揚卓越校友及傑出企業校友。

卓越校友的資格為:(以下合一)凡是獲得臺北科技大學歷年選出之傑出校友;對國家、

社會、臺北科技大學、校友會或其他公益團體,有重大貢獻;擔任或曾擔任中央政府部門

次長級以上或各縣市政府副縣市長級以上;擔任或曾擔任國內外民意代表;擔任或曾擔任

大專校院副校長以上;曾榮獲臺北科技大學榮譽教授榮銜;在國內外學術界領域或其他各

專業領域有傑出成就及卓越貢獻者。

傑出企業校友候選人的條件為:(以下合一)現任或曾任歷年來名列天下雜誌千大製造

業、五百大服務業或百大金融業,總經理級以上之主管或負責人;歷年捐資臺北科技大學

興學並對校園建設及發展有實質貢獻;在國內外知名企業或知名品牌之公司行號為主要經

營者;對企業有重要貢獻的經營者。

此次選拔由校友會全國總會統籌,經各地區校友會、各系(所)或各系(所)系友會推

薦,經由正式會議通過,遴選出「卓越校友」及「傑出企業校友」共計120位,以校訓「誠、

樸、精、勤」做為四大撰文主軸,一一分類:

誠-「存誠去偽,修己善群」,象徵公部門、政界領袖

樸-「純潔高尚,謙敬節儉」,象徵學術領袖

精-「鑽研術業,精益求精」,象徵專業經理人

勤-「淬礪奮發,努力不懈」,象徵創業家

經採訪口述,編纂成《卓越 ——跨世紀的產業推手》,收錄於圖書館及校史館中,

讓校友們的精采奮鬥故事及嘉言懿行,得以廣為流傳。

2

卓越

校友會全國總會總會長

序言 1 任重而道遠 展望下個百年 姚立德

2 看見120個改變臺灣的故事 洪三平

總論 7 臺北科技大學,跨世紀的產業推手

12 締造下一個百年風華 蓋大樓、聘大師

16 鍾仕達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僑務委員 以回饋社會為己任

18 黃木添 行政院政務顧問 工專榮耀有如生命徽章

20 蔡 堆 前交通部部長 順境逆境,端看心境

22 鄧添來 交通部郵電司司長 掌握技術就擁有優勢,電信尖兵踏上時代浪頭

24 郭蔡文 交通部常務次長 無招勝有招,但蹲馬步一定得練扎實

26 盧起箴 世界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總會長 把講嚴謹求完美的「草根性」撒在非洲大地

28 沈天河 臺灣中油公司大林煉油廠廠長 好學、務實的中油人

30 謝進男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教授專家兼顧問 傳承,讓科技開始有溫度

32 陳祥義 中華電信副總經理兼數據通信分公司總經理 練就一手好功夫,實務經驗揮灑自如

34 陳介山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局長 專注、堅持 淬煉專業

36 沈榮津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處長 老師們扎實的教學猶歷歷在目

38 鄭志強 新竹市政府交通處處長 手體力行,放諸四海皆準的使命必達

40 李四川 新北市政府副市長 漁家子弟踏上仕途,拿鐵鎚變成拿麥克風

42 吳明機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 在公務體系找到不斷成長的空間

44 張慶忠 第七屆立法委員 為民喉舌的時間魔法師

46 李總集 總統府國策顧問 不惑之年上大專,養成終身學習習慣

48 吳澤成 宜蘭縣政府副縣長 腳踏實地面對人生經歷,達到融會貫通境界

50 李 群 臺灣電力公司供電處處長 不計較、樂學習、好服務

目錄

3

54 彭炳進 財團法人馨園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著作不輟 終身行善的教育家

56 彭賜燈 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教授 專注、熱情,為追求答案而生

58 薛敬和 清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退而不休,現代化工教育的奠基者

60 詹世弘 元智大學校聘教授暨遠東能源講座教授 以能源專長驅動大學的前進

62 吳建國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講座教授 高等教育治校經驗豐富的謙和學者

64 曾俊元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所講座教授 秉持一定要的決心,開創自己的路

66 莊顯成 美國阿克倫大學高分子科學家教授 集中精神,做足準備,與世界對話的學者

68 張國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 創造1+1>2的人生價值

70 蔡安邦 日本東北大學多元物質材料研究所教授 確立兩元素準晶體在物質科學地位的樂觀學者

72 姚立德 臺北科技大學校長 要發揚光大「工專精神」的首位校友校長

78 張文春 華新麗華股份有限公司特殊鋼事業群總經理 察情勢、相目標、出手準,獵鷹般的鋼鐵之雄

80 王名政 泰國泰達電公司副總裁 練就一身真本事,走遍世界打下半壁江山

82 林志森 財團法人綠色生產力基金會董事長 為臺灣環保與綠能貢獻己力,持續創造社會價值

84 黃林輝 亞太燃料電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秉持公義心,創造綠色能源奇蹟!

86 林文仲 力麗企業、力鵬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在紡織業與時俱進才是立足之道

88 賀台華 富華投資顧問公司總裁 堅持奮發、不改初衷的國際投資家

90 蘇韋人 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業務部門助理副總經理 踏實求是,一步一腳印向前走

92 張秉衡 茂迪公司總經理暨執行長 產學兼優,也能管理人力的跨界科技專家

94 王新添 耕興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專校生活,帶給我無限願景

96 林茂桂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只做第一,靠策略與執行力帶領企業攻頂!

98 許朱勝 美商奇異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總經理 選擇不同的路,在跨國龍頭企業出人頭地

102 辛慶利 馬來西亞辛建文捲門集團公司執行長 創新研發材質,為各國街頭景觀增添美感

104 沈振來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以終身受用的好習慣,成就非凡專業

106 馬孟明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裁 「有花堪折直須折」,串連起生涯旅程

108 陳榮二 杜邦工業應用生技事業群亞太區總經理 開拓視野與心胸,無限可能的專業經理人

110 謝恆僩 泰達電總裁 將工作變成工藝,在實作與應用中臻至完美

112 高振榮 太古標達公司總經理 就算不是「好學生」,也能走出自己的路

114 陳章南 九鑫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艱苦卓絕、病魔折難,不改心志

4

118 郭茂林 旅日知名臺灣建築家 不斷跨越高度的「巨塔之男」

120 黃又錦 冠球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掌握電器心臟的創業家

122 葉進泰 錸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大膽研發天才,改寫臺灣儲存媒材與音樂發展史

124 廖修鐘 福華大飯店名譽董事長 踏實真誠,臺灣飯店業自創品牌的先驅

126 游蓬燦 大安工業協進會董事長 大安工業協進會,北科百年光芒綻放

128 王世雄 台龍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勉力求學,從一無所有到豐富圓滿

130 王明裕 泰國福爾摩沙有機化學工業公司董事長 實務與理論並駕齊驅,泰國化工產業的領先者

132 廖慧明 廖慧明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透過建築 說人的故事

134 曹日章 金寶山集團創辦人暨總裁 大起大落,以勇氣熱情另闢新頁

136 劉禎光 肥特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享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用冷門生意締造出藍海!

138 李世文 六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暨關係企業董事長 小雞要孵化出殼也得靠自己努力

140 白慶仁 盛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以創新為終身挑戰的工業創業家

142 宋恭源 光寶集團董事長 打坐20載 心念不亂 馭繁為簡的永續經營哲學

144 楊振通 亞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創業不忘傳承技職教育的務實精神

146 呂國宏 新麥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大量閱讀的麵包烘培業幕後推手

148 許邦福 華城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秉持蘋果樹邏輯 成就股王

150 呂憲治 泰國勝泰關係企業董事長 從泰國異地崛起的標竿華商

152 簡茂男 信華毛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熱情不改,打過多場美好的仗

154 洪三平 欽和工業董事長 創業有成,重心挪移北工精神傳承

156 張紹雄 新加坡TTS窗飾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實做中累積經驗 用心成就事業

158 梁立省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心裡住著一個勇敢冒險、不言放棄的小夥子

160 陳輝俊 元福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以研究發展代替業務開發的公司

164 黃正勝 合環建設機構總裁 用良心建設的事業

166 施習恭 金利橡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聽老師的話,一生受用無窮

168 陳本源 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論述不輟,作育英才,兼善天下

170 侯西泉 寬泉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一生勇於任事,孜孜向學的建築師

174 林孝信 中興保全集團總裁 敏銳的社會觀察力,打出保全龍頭江山

176 莊才晉 福盈科技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十足十發揮北科精神,在學習得到無上快樂

178 嚴隆財 美琪瑪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把世界拉向正面的能量

182 卓火土 宏達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董事長 品格與態度為一切之本

186 宋福祥 新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電池永遠充滿,發條始終上緊,挑戰下一座高峰

190 林宏裕 陽光電子儀器廠董事長 連富比世也讚譽的慈善發明家、教授

5

192 洪明清 永磁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彰化窮孩子,臺北發光發熱

194 白陽泉 尚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不求大但求專精,在廢水中煉金

196 杜書垚 馬來西亞臺商協會會長 逆境求生的非凡本事

198 惲軼群 聖島國際專利商標聯合事務所創辦人 追求新知保持年輕,成就科法專業翹楚

200 李明烈 九垚精密陶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創新研發,劈出陶瓷產業新礦藏

202 吳清友 誠品書店董事長 闖蕩一種生命的可能

206 陳木元 國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專注、品味,追求豐富人生

208 葉寅夫 億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實戰總司令」磨練精實戰將,親征商場

212 蔡煜麒 皇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追求成功的意志力 引發超越的力量

214 賴正烈 三光金屬董事長 深耕冷門產業 把鋁鑄造業輕量化做成大家

216 曾炳榮 無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掌握機遇 正面思考的英語學習使者

218 蔡篤恭 力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用判斷力與眼光 打出漂亮成績單

220 吳尚清 南機實業董事長 自我挑戰絕佳品質,雕塑汽車零件的金品牌

222 莊永順 研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誠信篤實的工業電腦領航者

224 黃震智 普立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人生需要不盲目的冒險

226 洪炳雄 台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臺幣兩萬元小本創業,樂做環保先行者

228 李枝昌 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流汗撒種,勤耕出版事業

230 高金榮 宣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靠著螢火蟲般微星光點,照亮每一步

232 陳仕信 華鴻創投集團董事長 人生峰迴路轉,造就非凡價值

234 王小瀋 弘樺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母校三段緣分,成就一生志業

236 沈頤同 茂訊電腦公司董事長 外地來的同學為我上的人生課

238 徐明德 威邦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吃苦當吃補,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

240 陳勝標 先鋒材料科技集團創辦人兼總經理 找到自己特色,不斷前進,成功來叩門

242 張峰豪 泰國和慶電子公司董事長 闖蕩泰國、商譽卓著的臺商領袖

244 蔡裕慶 車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有夢想,就要大步向前邁進!

246 鄭炎為 仲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十年磨一劍 傳賢不傳子

248 李益仁 融程電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永遠在尋找新點子的創業家

250 許崑泰 藍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持守「領先一步,就是贏家」的3C通路霸主

252 蔡明賢 藍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臺南赤腳孩子迎向藍天

254 葉儀皓 義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捍衛臺灣IC設計專利權的旗手

256 梁見後 美超微電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秉持信心及毅力 各國菁英賽中拔得頭籌

258 童子賢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理性與感性、五彩斑爛的人生風景

262 楊岳虎 樸園建築團隊董事長 水電工變成樹立標竿的建築公司董事長

264 梁進利 聖暉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披星戴月甘之如飴 冷凍節能領域拿第一

266 張水美 喬訊電子公司海內外董事長 從理論到實作,從思考到活用的女創業家

268 李國裕 車王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 駛出淡雅的億萬人生

270 陳志強 弼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小業務、大頭家

272 林再林、張榮崗、徐朱宏 、白宗仁、鄭凱倫 大聯大集團 昔日對手齊攜手 北工校友成就半導體零組件大業

279 終身奉獻獎 終身誨人不倦、戮力奉獻的明師

283 百年風華大事紀

6

臺北科技大學,跨世紀的產業推手

民國 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電力

被盟軍日夜轟炸得千瘡百孔,發電量只剩下正常的

十分之一。戰敗的日本人撤出臺灣,也同時撤走了

三千餘名的工程人員,日本人離臺前宣稱:「三個

月後,臺灣將陷入一片黑暗。」時任臺灣電力公司

機電處長的孫運璿奉命抵臺,號召了台北工業學

校、臺南工業學校所有三、四年級的學生,全面搶

修電力設施。五個月後全臺恢復百分之八十的供

電,擊碎了日本人的黑暗預言。

台北工業學校正是臺北科技大學的前身,也是跟

著孫運璿先生一起點亮二戰後臺灣的功臣,這種捲

起袖子、褲管,說做就做的「黑手精神」正是前身

為「台北工專」,或改制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的最可貴資產,更是推動臺灣一世紀產業的推手,

同時也是培養企業家的搖籃。

在邁向下一個百年之際,曾培養出諸多產業菁英

的技職學校已升格為大學多年,校方更期許保有過

去的特點,同時也能在較勁激烈的高等學府競賽中

脫穎而出,引領下一個百年風騷,再締造新的世紀

風華。而這樣的期許也在近日北科大學生於國內、

外各類競賽中連連獲獎,開展出下一個百年的新風

貌。

校友非凡成就校友們蓽路藍縷的踅印遍布各產業

回過來看臺灣社會的發展,如果沒有臺北科技大

學,臺灣的產業天空可能會半邊籠罩在幽暗中。

從 1912年建校以來,或從日治時期的「台北州

立台北工業學校」、光復後的「省立台北工專」、

「國立台北工專」、乃至於現在的「國立臺北科技

大學」,建校迄今,畢業校友總約 12萬人,這些

龐大且優秀的校友星羅棋布在臺灣每個產業的角落

裡,他們可能是身為學術界作育英才的教授;可能

是研究室裡專注於某個研究主題的學者;可能是在

政府部門擔任政務官或事務官,設法促進為民服務

的專業事務;可能是為民喉舌且具有專業背景的民

意代表;可能是專精於技術或管理領域的專業經理

人;更多的可能是各行各業的創業家,無論是高科

技產業、傳統產業乃至於服務業等,都有校友蓽路

7

卓越

百年來,對臺灣產業發展貢獻卓著的臺北科技大學校友們,

星羅棋布在各個領域間,

他們將捲起袖子親力親為的「工專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擦亮學校的招牌,也為臺灣的社會發展點燃了持續不滅的亮光。

書寫臺灣經濟史,一定有臺北科大的專屬扉頁,

且看這些卓越傑出的校友的養成過程,

以及誠樸精勤的校訓何以會成為他們一生的圭臬。

8

卓越

藍縷的踅印,在各個崗位上為臺灣社會點燃持續不

滅的亮光,在經濟成長的軌道上貢獻良多。

我們訪問了 120位的傑出且卓越的校友,年齡從

90耆老到 40青壯輩,遍布老中青,值得注意的是,

從這跨越半世紀的年歲差距,卻得到許多相同且令

人讚嘆的結論。

這 120位校友的性格與氣質可能迥然不同,但每

個人身上所秉持與發散出來的精神居然完全與校訓

「誠樸精勤」不謀而合,甚至以實際的作為體現了

校訓的精髓。同時,無論他們的位階與社會地位有

多高,在在都彰顯了難能可貴的「黑手精神」,到

老都不離不棄這種親力親為的態度。

吃苦當吃補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的勤樸精神

每位校友的奮鬥歷程述說起來都十分精采,幾乎

每位都值得以一本專書敘述其克服萬難,攀上今日

成就峰頂的故事。然而,也從這些校友的訪談,歸

納出他們幾乎都有種「吃苦當作吃補」與踏實不浮

誇的精神,別人以為「勞其筋骨,苦其心志」充滿

波折的艱難,他們談起來卻雲淡風輕,並視其為人

生必要的考驗與路程;縱使失敗了,也是累積下一

次成功的基石。

而臺北科大的「樸」實精神透過這些優異校友身

上展現出來的是「不近利、不短視」的踏實,例如

在冷凍工業或礦冶科系這類冷門的領域,他們也兢

兢業業一路堅持到底,並未一窩蜂湧向熱門產業,

以致於能夠在冷門卻有獨特需求的工業領域中穩固

基礎,開創出「藍海」來。

同時,也在這些校友身上再三看到「勤」的具體

體現。

臺北科大作為臺灣最早落實大量實作課程以及工

業專業課程的學府,幾乎全部教科書都是原文,與

一般大學用書相同。

對這些多數來自於貧困鄉鎮、國中剛畢業就來

讀台北工專的年少學子來說,首度捧起這些連篇累

牘的原文書,其中的吃力感可想而知;然而,這些

沒太多機會補好英文的學子們卻敦促自己以老老實

實的苦工逐一查字典,並且全班同學團結一致,各

自分工逐一查遍每個章節與詞句。在這樣心無旁騖

的求學風氣下,打好了當年並無機會額外接受語言

補習教育的英文底子,使他們日後無論從事何種領

域行業,於接收新知或跨國業務往來時,都遊刃有

餘。

校友們在學校養成勤奮向學的習慣,出社會後也

把這種精神貫徹於工作上,對他們來說,一天工作

十四個小時以上,無時無刻不掌握生產線或關鍵數

據,本屬稀鬆平常的事,以致於許多虧損的企業或

不可能的任務交到臺北科大校友手中都能神奇地轉

虧為盈,或是安然達陣。

講究專業傳統 扎實基本功,猶如冶煉黃金般的精粹

至於「精」,臺北科大培養學生的專業傳統猶

如冶煉黃金般的精粹,也是從日治時期即奠下的基

礎。當時的「台北工業學校」有招收從公學校 (小

學 )的六年級畢業生,他們是首批有系統接受西方

近代工業教育的臺灣人,其中的建築科學生也曾在

戰時被征召動員蓋軍需工廠、造船,日後也持續從

事工業技術相關產業,允為臺灣在地培育的第一代

工業技術專業人員。

而在臺灣光復後,進入台北工專一直是眾多優秀

初中(國中)、高工學生的最大夢想。因為台北工

專大不論師資、設備或教材都是一時之選,在距今

三十餘年前,電路實驗室裡已經充滿了全臺少有的

名貴設備,讓許多來自鄉鎮的孩子第一次看到這些

設備時,幾乎心臟都快跳出來,他們可以使用這些

一輩子想都沒想過的新穎設備,正說明了這是一所

走在資訊尖端的學校。

所有學生都得投入實作中,親手摸索每個設備器

材,老師考試絕非紙上作業而已,實作課程成績也

佔比極高。有了扎實的基本功,校友們進入工廠或

自行創業,都有能力可以立即上手,全然不像一般

徒具理論、缺乏實作經驗的大學生,面對實作的考

驗,徒然束手無策,專業領先度往往讓台北工專校

友在眾名校畢業生中脫穎而出。

綜觀過去一百年,在臺灣技職教育的學府中,臺

北科技大學素來是資優生的首選。不僅高工學生嚮

往,連許多考上各地第一志願中學的優等生,可能

因為家境、志業等因素,寧選台北工專,放棄進入

明星普通高中。而許多進入台北工專就讀三專的學

生成績足以上一流大學,卻也選擇了當時的台北工

9

總論

專三專,特別在中南部地區的優異學子幾乎都設定

臺北科大為平生第一志願,以進得了本校為榮。

明師遍布一時之選的老師 理論、實作兼備

台北工專生素質良好,老師也都是一時之選。整

10

卓越

理百年校友檔案,會發現早在還是台北工業學校時

代,就已經擁有很好的師資了。到了國民政府播遷

來臺時,中國大陸許多大學的優秀教授、老師也隨

行來臺,早年就學於台北工專的校友們就常受業於

來自清華大學等名校的老師,這些老師作學問的精

神都極其踏實穩固,奠立了學生老老實實練好基本

功夫、蹲好馬步的基礎。

難能可貴的是,無論畢業年限為何時,幾乎多數

受訪的校友腦中都有令其永誌難忘的明師,在專業

學科的傳道授業解惑,以及品德人格的塑造,都扮

演著學生生命燈塔的作用。這些老師幾乎都是高工

技能競賽考試的命題教授與當時的業界菁英。在臺

北科大還是專科學校時,這些老師也讓學生知道,

自己所領受的教育品質並不輸給國立明星大學,學

到不卑不亢、不看表象、凡事講求實力的原則。

自由與自律課業壓力沉重學風自由 得做好時間管理

當然,台北工專的課業之吃重,也是校友們最難

忘懷的焦點之一,這種結結實實的課業壓力從日治

時期開始即成為傳統。初中(國中)畢業生進入五

年制專校,五年學涯中,得修完所有高中、大學的

基礎學科,時間濃縮、課程濃縮,壓力也濃縮成百

分之兩百原汁原味。而許多實作課程都涉及實際的

結構計算,沒有高等數學基礎完全無法算出,課業

壓力相當沉重,學風卻很自由的,學生們必須懂得

主動為自己的需要規劃,做好時間管理。

在生活自由,在學業上,臺北科大向來校風嚴

謹,以往學生只要有三次不來上課,該堂課就一定

得重修,完全馬虎不得,無形中累積學生進職場後

的衝刺的動力與韌性。

再者,早在四十多年前,台北工專紡織科即鼓

勵學生利用暑假期間到業界實習,印證課堂所學。

許多老師會嚴格要求學生上課前充分蒐集資料,尤

其當參觀展覽、工廠之後,也會要求學生提出詳實

的心得報告,無形中也訓練了簡報能力與技巧,對

於他們日後工作,蒐集產業資訊與擬定發展策略等

方面,都有莫大的幫助。這些臺北科大學生進入各

種場域實習時,往往會發現學校教育的「苦幹實幹

的精神竟能成為一把寶刀」,幫助他們在面對問題

時,很快就能找到解決方案。

不過,儘管課業壓力極其沉重,尤其是五專入學

生,一般平均年齡不過十五、十六歲,與高中生同

年,但工專校風卻期許自己如大學生般獨立,師長

們也如同待大學生般地尊重這些年輕學子。

社團百花齊放精采活躍 建立團隊合作與人際互動

既然自我期許如大學生般獨立,台北工專學子在

課業之餘跑社團、辦活動等風氣十分蓬勃,談起那

些年的生活,除了少數必須邊讀書邊打工不得不缺

席於社團的校友之外,幾乎每位校友都說:「過得

精采活躍」,校園瀰漫著勤奮、新鮮、尊榮的氣息,

同儕交相影響,大家良性競爭成長,對自我的要求

也比較高。

尤其對於剛擺脫初中(國中)的嚴格管教,首次

呼吸到自由新鮮的學風,沒課可以出校門或窩在宿

舍聊天,平時還可以穿便服,更有許多社團活動等

著學生參加;臺北科大的五專生完全沒有髮禁,以

至於朝夕相處的教官都與同學相處和樂,成了同學

們的好朋友。這種充分開放的風氣下,甚至校園中

偶見長髮披肩的男同學,也見怪不怪。

校內形形色色的社團更是百花齊放,除了讓興

趣得以發揮之餘,藉著參加校內各種社團活動,讓

這些本性多半是剛毅木訥的鄉鎮孩子學習面對人群

的習慣,訓練表達自己的能力。同時,社團也是培

養團隊作業能力的好機會,讓一群單純的孩子,透

過社團活動的合作,相互待之以誠,成就團隊的力

量。

枝繁葉茂學風純樸苦幹實幹 期許下個百年仍發光發熱

這些單純的孩子就連未來人生規劃也很單純,全

班同學一齊努力準備高等考試,常常是各科系校友

間的共同話題。因為朝夕相濡以沫,即使成績特別

優秀的學生也不太藏私,形成一種不是競爭而是互

助的「誠懇」人生觀,這種能夠感念他人協助的態

度,讓他們深諳「做人要飲水思源」的道理,日後

仍在工作場域中持續發酵,形成一種以「誠信」相

待的特有理念。

而學校校風則以純樸著名。由於很多臺北科大

學生都是出身窮苦人家、很會念書的孩子,隻身來

臺北可能得一邊讀書,一邊打工,生活十分刻苦,

飲食相當儉約。他們一心一意想透過念書可以賺錢

養家,進而出人頭地,不仰人鼻息,他們不是在圖

書館,就是在打工,壓根不可能去從事一些奢華的

事,這樣的學生佔台北工專比例極高,自然整個校

風就純樸了。

百年來,臺北科大的後浪推著前浪走,而「苦幹

實幹、親力親為、主動積極、負責、腳踏實地、自

我砥礪、守紀律、注重思考力、高瞻遠矚、充滿自

信,以及守時、守法、守信、守分」等特質已經成

為臺北科大歷屆校友相互的辨識印記。

無論在哪個行業裡,這些從臺北科大時建立的習

慣,都會繼續延續下去,一輩子跟著臺北科大畢業

生。以至於當許多學長、學弟相遇時,也都會很快

地辨認出「彼此都係出於臺北科大」,立即熱絡起

來。而即便在職場上叱吒風雲,一旦面對問題時,

「臺北科大的樣子」就會不知不覺顯現,他們也許

不曾同窗讀過書,但那孜孜矻矻的模樣,使得學長

們很願意拉拔學弟學妹,更令臺北科大校友總在各

業界枝繁葉茂。

在下一個百年即將展開之際,已改制為科技大

學,其跟上時代進步,持續追求新知,保持不服輸

的「誠樸精勤」精神與校友間的綿密網絡,仍是臺

北科大的最大資產,這些學長們期許學弟、妹能築

夢踏實,讓臺北科大落實以科技為強項的國際知名

大學,在產官學間深具影響力,並持續發光發熱。

11

總論

臺北科技大學校長 姚立德

締造下一個百年風華

歡慶民國百年,也欣逢建校百年,擔任第一位接

掌校長的校友,肩頭上的壓力甚大。

為擴大慶祝建校一百年,辦好百週年校慶是我

競選校長時的理念之一。值此,我構思了百大傑出

企業校友的選拔。身為校友,舉辦這個活動後,有

一個深刻的感覺:「臺北科大過去這一百年來對我

們國家的貢獻匪淺」;構思之初,我原本希望選出

一百位傑出企業校友,另外還要選出在公部門或其

他領域服務的一百位卓越校友,百大傑出校友的選

拔為整個百週年校慶中最重要的活動。

當我逐一登門拜訪這些事業有成的企業界大老

闆校友時,幾乎每一位都極其熱情地回應,誠摯地

接受母校的推薦;我們提升並嚴格訂定篩選的數量

與標準,最終挑選了一百二十位傑出與卓越校友,

一方面希望藉由校友的光芒來照耀母校,另一方面

也期待透過這些校友的成就,讓國人瞭解過去一百

年來臺北科大對國家的貢獻,因此,由校友會出資

襄助的專案,要寫出校友奮鬥的故事,編製《卓越

——跨世紀的產業推手》一書。

校友奮鬥史納入「大學入門」課程

更重要的是,我個人於教務長任內力主開設一

門「大學入門」課程,列入大一必修課程,這是基

於引導新生迅速進入臺北科大的學習輔導課程。同

時,我個人也主導修改「大學入門」課綱內容,在

一學期 18小時的課程中,有 5小時為認識校史與

校友相關課程,除現有的校史館平台外,則是要以

《卓越 ——跨世紀的產業推手》為教科書,

由新生分組自行挑選校友的故事,上網查校友簡

歷、服務單位等,並相互討論,以從中獲得啟發。

我個人認為這是臺北科大精神的傳遞,在我擔任校

長期間,每屆新生都必須認真研讀這些極其珍貴的

校友奮鬥故事。

本校通識中心二位歷史老師─鄭麗玲老師與楊

麗祝老師,蒙其首肯編撰本校百年校史,分為日治

篇與民國篇,本專輯收錄的一百二十位傑出企業校

友與卓越校友,亦將納入百年校史已編妥的民國篇

內,俾使其成為最完整的百年校史。

蓋大樓突破校地限制,聘大師提升學術成就

我在去年年底確定當選校長時,就飛到日本邀請

一位校友、曾規劃信義計畫區、也是非常有名的建

築師郭茂林先生。請託郭先生設計一個百週年的紀

念碑以及一座園區,並特別請他設計一公尺見方的

時光膠囊,以便將這些傑出校友奮鬥故事,加上全

校師生及校友每人以紙片寫下一句話,置入其中,

此一時光膠囊將封存起來,並交代往後繼任的校

長,必須等到建校一百五十年後才能打開,這是我

想要留給未來的學弟學妹。傑出與卓越校友的奮鬥

精神務必要年年持續傳承下去。

臺北科大一直被歸類在技職教育體系裡,因為本

校改制較晚,直到民國 83年才改制成為技術學院、

86年才改名為科技大學,所以我們得有些積極做法

努力去打拚,最主要要突破以下兩個瓶頸:

其一、蓋大樓部分。目前本校發展的最大瓶頸是

校地過小,台北工專時代只有 10個科,現在有 6

12

卓越

蓋大樓、聘大師

個學院、17個大學部的系、26個碩士班、15個博

士班,使用的校地面積比台北工專時代還小(尚有

部分校地被徵收),我們的空間非常侷促,這是學

校的發展瓶頸,一定要突破此一困境。

本校位於臺北市中心,有其地利之便,擬採取

BOT做法,拆掉老舊屋舍,規畫新光華館、材資

館、土木館等,並結合捷運周邊都市計畫,與之共

構,也就是藉由「往高處爬」爭取空間,同時完善

規畫整體環境。新館建成後將會呈現建築環繞四

周,中間則讓給如茵綠地的景緻,從四周高樓校舍

俯瞰,臺北科大將呈現生機盎然的生態池環繞,千

姿百態的景觀藝術品佇立其間,綠毯開展眼前,打

造出如歐美許多著名且坐落於城市中央的著名大

學城景緻,展現出一種屬於都會高等學府的雅致氣

韻,柔化過去線條過於剛硬的理工學府風貌。

再者,我計劃「聘大師」提升本校學術成就。

本校因為改制較晚,且學術成就本來就無法一蹴

可幾的,本校的老師固然都很努力,卻缺乏學術上

的領袖級大師,此部分必須要經過數十年的長期培

養。因此,我計劃向校友募聘大師專款,至少為每

個系所都聘請一位國內外或學術界或業界學有專精

的大師級人士,帶領本校的年輕老師做明日科技研

發,這是香港科技大學的成功典例,足堪引為參考

指標。我也相信若有這些大師來帶領師生做研究,

本校在學術上將會進展得突飛猛進。一個大學確實

要有大師,才能成為偉大的學府,俾使本校延續過

去為培養企業家之搖籃的研究實務型大學,同時也

成為蜚聲國際、以科技為強項的國際知名大學。

13

導言

校園公共藝術─綠色大門

14

存誠去偽修己善群

公部門,政界領袖

15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僑務委員 鍾仕達

以回饋社會為己任

在僑鄉傳遞客家文化薪火

不過,身在海外、心繫臺灣的鍾仕達,利用工作

之餘,投入海外僑界公益社團,

出錢出力犧牲奉獻,熱衷推動

客家文化,在新加坡始終以臺商

總會長的身分,參加當地社團活

動,被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客家委員會延攬擔任

僑務委員、客委會諮詢委員。

「客家話能不能代代傳下去,這是我比較關心

的,」鍾仕達說,他在新加坡成立臺灣客家同鄉聯

誼會,主要是讓旅居新加坡的臺灣客家人,能有個

讓大家一起聚會場地、彼此關懷支持,同時他也鼓

勵從臺灣來新加坡落腳發展的朋友,要融入新加坡

的社會,以盡量參加新加坡當地活動、和當地人交

個朋友。

今年 7月,鍾仕達以「亞洲臺灣客家聯合總會」

的總會長身分,率領亞洲 9個地區的客家社團回臺

拜會客委會,期盼結合客委會的力量,將客家文化

扎根在各國僑居地。

為了這些推動客家文化、處理僑務事務,鍾仕達

就像個空中飛人,在亞洲各地到處跑。「雖然現在

花很多時間投入這些活動,但手邊經營的生意也是

照樣在做,」他綻露微笑地說。

奉行誠信,與人共好

身為一個事業成功的企業經營者,鍾仕達經營公

司的核心理念,就是「對股東負責、對員工要有所

交代、要回饋社會」,其中為社會創造出更多正面

民國 60年,英國軍隊自同屬大英國協的新加坡

撤離回國,使新加坡頓失英軍基地提供的就業機

會、軍事開支消費,面臨經濟大

衝擊,新加坡政府因此推動經濟

發展十年計畫,向全球招商。

61年,在臺灣知名的勤益紡織

公司工作、是國內極少數了解混紡技術的鍾仕達,

當時的他受台北工專紡織系聘請擔任混紡工程兼職

講師,以及擔任私立實踐家專服裝設計系的兼任講

師,因此被朋友挖角到新加坡紡織廠當廠長兼副總

經理。

從臺灣前進異鄉打拚工作,鍾仕達卯足全力。

但隔年爆發的石油危機,為新加坡帶來經濟蕭條,

他的公司面臨經營困難,因此他買下部份股東的股

權,成為經營者,三年後靠自己的力量轉虧為盈。

之後,他又前進東南亞及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

爾等地,推銷紡織產品,期間還遭遇當地政變、劫

機,幸好都安然脫身。

到了八○年代,新加坡產業走向高科技和資本密

集。自台北工專紡織科畢業,曾在日本東京工業大

學與美國西太平洋大學修習MBA的鍾仕達,在紡

織產業耕耘多年後,也意識到他的企業若要繼續立

足新加坡,就必須要轉型。於是,他從紡織跨足到

金屬加工、精密工程工業,技術合作的策略夥伴遍

及世界各國。

鍾仕達是屏東萬巒的客家人,根在臺灣,但新加

坡這個異鄉已成他的第二故鄉,第二代也在此開枝

散葉,並前進征戰全球市場。

給學弟妹的良言:

一定要力求精進、隨時吸收新知、

放眼國際,以及回饋社會。

16

卓越

身在海外、心繫臺灣的鍾仕達,利用工作之餘,投入海外僑界公益社團,出錢出力犧牲奉獻。身為一個事業

成功的企業經營者,他經營公司的核心理念,就是「對股東負責、對員工要有所交代、要回饋社會」,創造

出更多正面價值。

對自己得到的成功,得意忘形。

鍾仕達認為,每個人只要願意上進、積極求知,

對公司展現忠誠,對工作保持熱心,懂得與他人合

作共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就能在職場生涯開

拓一片天。

此外,跑遍世界拚事業的鍾仕達,見識到世界扁平

化,產業競爭愈來愈激烈,人才競爭的舞台不再只限

縮於單一國境內,而是彈放到廣闊的全球各國。

「我期許學弟學妹們,一定要力求精進、隨時吸

收新知、放眼國際,以及回饋社會,」鍾仕達認為,

當世界愈來愈小、變化愈來愈大,激烈的國際競爭

由運用知識的能力,來決一勝負,但也別忘記要用

誠信經營人際關係,發揮善良力量回饋社會。

價值的「回饋社會」,更是企業絕對應該要有的態

度與作為。

「我一直拿『誠信』當作我自己的核心格言,」

不管是做生意還是待人處世,鍾仕達都奉行「誠

信」為準則,認真處世、勤奮工作。即使他事業版

圖遍及星、馬、上海,並成為南洋客家僑界的聞人,

但他仍然以「勿怨我不如人,世間不如我者甚多;

勿誇我能勝人,世間勝於我者甚多」、「失意事來,

處之以忍;得意事來,處之以淡」這兩句話,來激

勵與警惕自己,要懷有自信、懂得忍耐,但也不能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48年,紡織現職: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僑務委員、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諮詢

委員、新加坡新德工業公司董事總經理、漢德銀焊條公司董事長

17

公部門.政界領袖

行政院政務顧問 黃木添

工專榮耀有如生命徽章

六十二歲,但萬教授在教學上仍然費盡心思,「讓

我們都非常的敬佩,用的教材還全指定使用英文原

文書,就算老師沒有點到的習題,我們同學也會自

我要求做得更多。」黃木添強調。

龜山分部的「反動」插曲

除了課業上令黃木添記憶深刻外,一段在台北工

專發生的插曲,也別具意義。

民國 44年,先後爆發一江山淪陷、大陳島撤退、

還有太平艦被擊沉,兩岸戰事一觸即發。當時政府

規定,臺北市區中等學校必須遠離臺北另設分部,

準備戰時避難。

那年,台北工專選擇在桃園龜山鄉的一座小山丘

搭建學校的臨時分部,讓民國 43年、44年入學的

五年制學生,五個科、共十班的學生都得移往龜山

上課。

當時的學生如果不在分部附近租屋,就得從臺

北搭公路局到龜山上

課。雖然上學路途變

遠了,但師生在山裡

一起學習、生活,「我

們那兩屆同學間的感

情也特別濃郁。」黃

木添說。

不過,班上的好感情,在另一次事件中,卻也差

點釀出大禍。一次,學校舉辦校內壁報比賽,全班

同學篤定「43五電」會拿下冠軍,卻沒料到最後

結果竟是屈居第二名。

翻開黃木添手邊的台北工專畢業紀念冊,一張張

早已泛黃的相片,當年「43五電」這班年輕小伙

子的帥勁仍躍然紙上。

「我民國 43年入學,念的是五年制電機科,就

簡稱『五電』,」黃木添一邊指著照片、一邊憶起

當年的往事。初中畢業的他,同時考取建國中學、

臺北師範還有台北工專,「我出身農家,從沒想過

自己未來能念大學,從就業考量來看,當然第一選

擇就是五專中的臺大——台北工專。」直到現在,

黃木添仍記得當時放榜,得知考取台北工專時的榮

耀感。

不過,既然是考進第一學府,學業一點卻都不好

混。

一年念完別人三年的書

「那幾年念書很苦阿,」時隔半個多世紀,黃木

添現在回想起,仍不忘當年的苦讀。學校對課業的

要求很高,以數學科

目來說,五專第一年

就要修完別人高中三

年才會念完的範圍;

普通高中學生到大學

二年級才會讀到的微

積分,他們卻在專二時就要面對,「如果你不自動

自發努力學習,就等著被當吧。」黃木添說。

儘管課業繁重,但當時教授的付出,也讓這群

學生們願意加倍努力。黃木添還記得,當時曾遇到

一位微積分的老師萬足吾教授,儘管任教時他已

18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學校所培養的精神是刻苦耐勞、

力爭上游,

往後的人生道路是否能平順,

正是仰賴在校期間培養的做事態度與一技之長。

與多數同學選擇進入產業界的出路不同,黃木添在從事教職多年後,又接著從政,但當時在校期間所培養出

的刻苦耐勞、力爭上游之精神,卻始終不變。帶領他與同學們能走一條平順的人生道路。

「我們當時好氣,深深以為學校評審不公,故學

藝股長鄭象恆就仿照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寫了

一篇《祭壁報文》貼在公佈欄上。」黃木添談起,

這樣的「反動」,在那個特殊年代差點被視為「重

大事件」,引來教官的約談,讓我們非常緊張。

「現在每當我們聚會,回想這段往事,大家總會

為當時的天真,一起開懷大笑。」黃木添說,畢業

已五十餘年的「43五電」學生,到現在還是保持

每年聚會兩次的約定,而且出席率都在 90%以上,

同學感情之深,也可想而知。

持守刻苦耐勞的工專精神

一晃眼,五年的學校生活就這樣過去。五十多

年後,這群現已年過七十有餘的同學們,出路也大

不相同,除了有電力公司的高階主管、學校教授、

公司董事長,黃木添自己則選擇更不一樣的路:從

事教職多年後,又接著從政,前後擔任三屆省議

員、還有一屆立法委員及三年省政府委員。

雖然人生方向不同,但同學之間共享的,卻是當

年在學校培養出來的精神—刻苦耐勞、力爭上游。

「雖然我們當年畢業沒有拿到方帽子,但在往後

的人生道路上之所以能一路平順,就是在工專學習

的過程中所培養的做事態度。」

「有一技之長,行行出狀元。」黃木添用一句話,

把這段台北工專的學習歷程,形容得極貼切。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49年,電機現職:行政院政務顧問

19

公部門.政界領袖

前交通部部長 蔡堆

順境逆境,端看心境

從基礎著手,蓄積實戰能力

出身清水貧寒家庭,民國 52年苦讀考上當時五

專制的台北工專電機工程科,蔡堆相當感念在校的

五年期間,學校透過各種課程規劃與工廠實習的方

式,讓他奠定扎實的專業基礎,更是奠定他人格的

重要養成期。

「該你做的、你該去做的,就會選擇去做,不會

抱持著僥倖的心態或打高空的方式去做事情。」這

是蔡堆認為放眼政治界或企業界,台北工專畢業的

傑出校友,普遍都擁有這份純樸、勤勞與實做的能

力。

畢業後,蔡堆通過電信特考進入電信總局服務,

工作之餘不忘進修,完成臺大電機研究所博士學

歷,一路從最基層的佐理員做起,歷經股長、企劃

處長、總工程司到電信總局副局長。其期間因緣聚

會下,為前交通部長蔡兆陽擢升民航局局長一職,

蔡堆的官運仕途,從此大開。

進入公門後,必須常面對民意壓力與政策執行的

複雜拉扯,蔡堆認為能做到政通人和的關鍵,便是

校訓「誠、樸、精、勤」當中,存誠去偽的「誠」

字。無論是言行一致的誠懇態度,還是心口如一的

誠實以對,馭繁為簡,只要心中以「誠」,就算走

在如履薄冰的政治平衡木上,依然可收放自如地定

睛向前,步履更輕快、堅定。

起伏之間,與逆境共處的智慧

然而,運氣是一道旋轉門,不會永遠只為一個人

而開。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7年,電機現職:前交通部部長、臺北科技大學電機系兼任教授

20

卓越

「歡迎、歡迎∼」親自站在辦公室門前接待,

一句句誠摯親切的欠身問候,讓人看見他的沒有身

段;務實不花俏的作風,更可從他的辦公室裡看出

端倪,沒有繁複多餘的裝飾,只有簡單樸素的雅

致。這就是蔡堆。

「當人生陷落時,沒有人可以擊敗你,只要你不想被打敗時,你就會找到新出路。」蔡堆就是秉持這樣的信

念,重新自我檢視,明瞭自己的欠缺,因而在技監室服務的兩年日子裡,他自修自讀臺大 EMBA所有課程,

在失意時不斷充實自己,透過學習來累積成就感。

民國 87年,在接續發生華航大園空難與國華空

難後,蔡堆因此下台,卸下民航局局長一職,轉任

技監,仕途首度受挫。

「當人生陷落時,沒有人可以擊敗你,只要你不

想被打敗時,你就會找到新出路。」蔡堆就是秉持

這樣的信念,重新自我檢視,認為自己在各求學階

段,對於電機工程專業知識已有所累積,但對商業

管理卻無通盤的瞭解。明瞭自己的欠缺,因而在技

監室服務的兩年日子裡,他自修自讀臺大 EMBA

所有課程,在失意時不斷充實自己,透過學習來累

積成就感,對財務、統計等管理知識有了全面的瞭

解。當運氣的旋轉門再度轉向他時,被前交通部長

葉菊蘭延攬出任交通部常務次長,短短幾年,蔡堆

一路晉升至交通部部長一職。

看似平步青雲的背後,一路走來,其實是峰迴

路轉。蔡堆認為,一路順遂只是一種神話,不如意

事,十有八九,這才是人生的真相。他相當珍惜這

段「逆增上緣」的

寶貴經歷,也淬煉

出忘卻苦難,面對

自己,與逆境共處

的智慧與心境。

人生起伏,如夢似幻。從基層佐理員到交通部

長,今年六十四歲的蔡堆,面對人情義理也自然達

到「心耳相從」的圓融通透。卸任交通部部長一職

後,目前除擔任張榮發基金會顧問一職,更積極參

與投入民間志工團體活動,並回到母校北科大擔任

電機工程系兼任教授,傳承專業知識外,他更希望

透過課程引導的方式,讓後輩能擁有更積極正向思

考的價值觀,用誠意與善意去廣結善緣,就能為自

己創造好的機運。

卸下抬頭,抬頭更是海闊天空

身為老師的蔡教授,在課堂上最常提醒北科大

同學們,一定要好好掌握時間去學習,其中透過社

團去培養人際關係更為重要。很多人都不知道,原

來念電機工程背景的蔡堆,在台北工專時期擔任管

樂社隊長,當時擔任小喇叭手的他,扛下大家最討

厭的隊長一職,除了平日的樂器練習外,更要常與

學校活動中心交涉,思考如何壯大社團人數與凝聚

力等問題,「想盡辦法把資源兜在一起」,是蔡堆

認為對他最寶貴的實戰訓練,能夠放諸於入社會工

作。

問及還有沒有想作的事,髮梢飛霜的蔡堆,此時

臉上堆起智者柔和的笑容說道:「一切隨緣!」正

如同當年他北上台

北工專就讀時,一

心只想趕緊就業,

改善家境,完全沒

想過有朝一日能成為政府部會首長。

卸下交通部長抬頭後的蔡堆,對於人生下一階

段,沒有過度預想,唯一不變的,是他依舊落實校

訓,繼續以不同形式的身分,為眾人奉獻服務,用

真摯誠懇、一切隨緣的心境,讓他抬頭隨時都看得

見更寬廣的一片天。

21

給學弟妹的良言:

「該你做的、你該去做的,就會選擇去做。」

北科大的校友,普遍都擁有這份純樸、勤勞與實做的能力。

公部門.政界領袖

交通部郵電司司長 鄧添來

掌握技術就擁有優勢電信尖兵踏上時代浪頭

錯,「經常是前一天抱著原文書回家讀,隔天就馬

上作業。」而老一輩們多半懂日文,不懂英文,讓

他更有大展身手的空間,還曾經遠赴美國受訓。

從施工處、電信訓練所、

再到交通部郵電司,鄧添來

除了參與重大電信建設,同

時也負責了電信自由化、中

華電信民營化、郵政總局公

司化等重大政策的推動,他

的經歷一方面是臺灣電信發展的縮影,一方面也是

早期北科大校友為臺灣開疆闢土的最佳寫照。

「只要你懂技術,機器是聽你的」

除了公務員的身分,鄧添來同時也是老師,不到

二十五歲就受聘至健行工專擔任教師,「第一次上

課時,學生都圍在窗外,想說怎麼有這麼年輕的老

師。」

後來在恩師王瑞材教授的邀請下,接下了母校的

教職,運用自己豐富的實務經驗,讓學弟妹們的學

習更能結合理論與實務。

鄧添來認為,技職教育仍應以實務技術為導向,

這也是產業所需要的人才。即使他後來進入郵電

司,已不在工程單位,「但很多重大決策,因為我

有實務經驗,可以很快掌握狀況。」

技職教育學校不應捨棄本位,反而應該更專注於

培育優秀實務人才,「只要你懂技術,機器是聽你

的,不是聽老闆的。」這段話簡單卻有力地點出了

技職教育體系的優勢所在。

「你懂實務操作,機器就會聽你的!」投身電信

領域超過四十年,一路參與各項重大電信發展的交

通部郵電司長鄧添來,說出了自己,同時也說出了

北科大的優勢。

從北科大、舊時代的電信

總局,到後來進了交通部,

鄧添來謙稱自己每一步都是

順其自然,但從談話中,卻

可以感受到每一道步伐都劍

及履及、無比認真。

初中一畢業考進了台北工專電子工程科,面對厚

厚的一本原文大學物理教科書,英文程度雖有限,

憑藉著把一本字典翻到爛的拚勁,克服了語文障

礙,無意中也為自己打下了往後學習西方最新電信

技術的基礎。

抱原文書現學現用 小兵變成將領

民國 60年,剛退伍的鄧添來回到了臺北想找份

事做,同學在電信總局服務,加上他在校時表現優

異而請領電信總局獎學金,沒想太多就這麼一頭栽

進了電信領域。

他一開始被分發到臺灣電信管理局施工處,當

時正值建設東部微波工程,很多德國工程師來臺協

助,學生時代的訓練讓他可以很快從對方身上學到

新技術,成為備受矚目的小兵。

隨著電信工程不斷進展,鄧添來從小兵慢慢地成

為帶兵的人。他記得,進入第五工程總隊時,很多

新技術得自己先弄懂,才能帶兵遣將,避免施工出

給學弟妹的良言:

遇到問題,願意努力想辦法解決,

即使技術再新,只要擁有這股精神,

一定能學得比別人快,比別人好。

22

卓越

鄧添來的經歷一方面是臺灣電信發展縮影,一方面也是早期北科大校友為臺灣開疆闢土的最佳寫照。學生時

代的訓練讓他學到新技術,成為備受矚目的小兵。隨著電信工程不斷進展,鄧添來從小兵慢慢地成為帶兵的

人。

了,」難怪能四十年未曾斷過連絡。

當年就讀北科大的學生多出身貧困家庭,也形

塑了北科大刻苦勤奮的精神,遇到問題,願意努力

想辦法解決,鄧添來就是最好的說明,即使技術再

新,只要擁有這股精神,一定能學得比別人快,比

別人好。

用刻苦精神戰勝一切挑戰

回憶起在北科大求學的歲月,除了奠定掌握實務

技巧的基礎,與同學間跨越四十年的情誼更是鄧添

來人生的珍貴資產。

鄧添來班上僅有十三人,相當迷你,有一回全班

要搭車到臺北縣的八里觀摩,「出發時間到了,但

因為人太少,司機以為人還沒到齊。」同學少,情

感更濃稠,就算畢業了,「只要打幾通電話就湊齊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8年,電子現職:交通部郵電司司長

23

公部門.政界領袖

交通部常務次長 郭蔡文

無招勝有招但蹲馬步一定得練扎實

等優惠辦法,強迫管理員入住社區。「管理員不住

在國宅裡,要怎麼管理?怎麼銷售?」除了要求每

個禮拜開會檢討,由於這些國宅佔地頗廣,郭蔡文

亦要求每個管理員都必須學

騎摩托車,甚至帶頭示範如

何把那些長得比人高的芒草

連根挖掉。「聽說當時有很

多人去告狀,幸好長官很支

持。」就這樣,原本閒置的 1,000多戶,終於在三

年內完全銷售出去。

郭蔡文回顧這一戰,認為民國 76年能讓這些國

宅銷售一空,多少也拜景氣逐漸復甦之賜。但也因

景氣復甦、房市再度熱絡,加上要求眷村改建的聲

音不斷,使得八○年代後期各縣市國宅興建案又相

繼啟動。但郭蔡文憂心忡忡指出,這些建案在景氣

必然的循環下,預計將有六成餘屋,對各縣市政府

造成莫大衝擊。

但實際情況更嚴峻,九○年代在產業大量出走、

國內資金嚴重失血下,甚至有 2/3的建案因廠商倒

閉,或官司問題陷入停工。而當時從建設局轉任城

鄉發展局的郭蔡文,自然又成為這次棘手任務的必

然人選。「當時首要任務,就是對承包商曉以大義,

讓他們動起來,看是該解約、該重新估價或要重新

發包,都要馬上做。」

聽來輕描淡寫,但對於這樣橫跨中央與地方政

府,牽涉眾多利益團體的案子,實際推行時困難重

重。郭蔡文仍是老話一句:「長官的支持很重要。

當時,朱縣長監看工地時,只給了一個指示:『一

「中國功夫各門派雖有自己的武功套路,但實際

比武時,是沒辦法拘泥於招式的。學工程的人也一

樣,實際遇到的問題,往往比你想得更複雜。」

現任交通部常務次長,曾

歷任桃園縣副縣長、秘書長,

城鄉發展局、工商發展局、

工務局局長,及桃園大眾捷

運公司董事長的郭蔡文,談

起自己三十餘年的公部門生涯,常以中國功夫的妙

喻,來形容專業和政務推動間的差異。其中,在建

設局和城鄉發展局任內,所推動的國宅銷售及行政

管理案,尤其具代表性。

學土木工程的公務員 學『賣房子』、學『管理』

六○年代後期,由於景氣暢旺,帶動房價節節

攀升,為讓中低收入戶也能以低價買到房子,各縣

市政府紛紛透過眷村改建、都市更新、有效國土規

劃利用,大量興建國宅。奈何,這些國宅在七○年

代初期竣工後,因景氣下滑,加上售價無法隨市場

機能適時調整、管理人員不足等問題,導致嚴重

滯銷、社區幾成荒煙蔓草。以桃園縣為例,71、72

年陸續推出的八大國宅社區就計有 1,180戶,到了

73年底,卻僅賣出 100多戶。

當時在桃園縣建設局服務的郭蔡文,接到這個人

稱燙手山芋的任務時,卻認為:「學土木工程的人,

可以拿公家的薪水,來學『賣房子』、學『管理』,

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嗎?!」

走馬上任後,郭蔡文首先以水電費、房租減免

給學弟妹的良言:

雖然是無招勝有招,

但蹲馬步等基本功還是必須練得扎實,

不然一切都是空談。

24

卓越

公務員資歷極其完整且多元的郭蔡文,常以中國功夫的妙喻,來形容自己三十餘年公部門生涯歷經專業和政

務推動間的差異。但功夫到用時,雖然不能拘泥於招式,卻仍得把基本功練好。

馬步等基本功還是必須練得扎實,不然一切都是空

談。」有志成為高手的人,這番話或許是最好的提

醒。

年內要完工。』這在跨部會意見整合、處理包商糾

紛時,都是很好的利器。」

多歷練才不會淪為本位主義

擔任公僕三十餘年,郭蔡文的公部門歷練比多數

公務員來得多元。除了在桃園縣府的經歷,郭蔡文

還曾待過榮工處、財政部所屬單位,近年更獻身於

各項工程建設。「這跟台北工專時期,我就有機會

在自來水廠和苗栗縣政府實習有關。退伍後,榮工

處剛好在招考,北迴的工程設計就成為我第一份工

作。」

笑談自己多次轉調,和年輕時遇到不合理或如

意的事就看不過去的個性有關,但也語重心長地提

醒:「但在公部門,的確需要多歷練一些不同的單

位,才不會讓專業或本位主義,影響政務的推展。」

已屆退休之齡,卻數度因各種棘手任務而打亂

退休計畫的他,常開玩笑地說:「本來五十五歲就

打算退休了,多留點時間給家人和自己。只是,大

概是好勝心作祟,每次接到挑戰時,仍忍不住想試

試。」

這樣的精神,讓他後來至中央大學修習土木工程

碩士學位,另又回到當時已是臺北科技大學的建築

與都市設計研究所進修碩士,以便在推動桃園幾項

重大都市計畫案時,能更有效縫合都市發展空隙,

並協助提升這個「國門之都」的整體形象。「當然,

臺北科大對實務的強調,和純樸的校風,也是吸引

我重回校園的重要原因。」郭蔡文說道。

「話說回來,比武時雖然是無招勝有招,但蹲

畢業年限/民國 59年,土木 民國 97年,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現職:交通部常務次長

25

公部門.政界領袖

世界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總會長 盧起箴

把講嚴謹求完美的「草根性」撒在非洲大地

說自己從來都不是用功好學生的盧起箴,自嘲都

是「書看我,不是我看書」,於民國 55年考入當時

台北工專五專的礦冶科。盧起箴回憶起那個年代,

他說當時家裡環境如果許可,學生本身又有比較遠

大的抱負,能力可以的就會選擇臺大就讀;台北工

專則是家境較為一般的家庭,學生與家長希望能有

個一技之長時的首選,可說是技職教育的金字招牌,

許多學生還沒畢業就被商家訂走了。

初中生搭上直接進大學的特快車

如願進入家人與自己都很滿意的學校,盧起箴

印象最深刻的是提早升級的校園生活,特別是才五

專生的他,明明就是高中生的年紀,卻已進入大專

院校的求學環境,不但可以自由選課,平常除了軍

訓課要穿軍訓服外,都可以穿著便服,過著高中生

得再苦等三年還要擠破頭考進才能享受到的大學生

活。

在校期間,盧起箴還記得當時的吳裕慶科主任不

但是位治學嚴謹的學者,他對待學生的方式,不論

是在教學態度上,還是私底下的相處,皆能令學生

感受到他真誠的關心,非常親切,一點架子都沒有。

盧起箴笑說可能是自己特別不認真,所以分外獲得

老師的關注,但是老師願意花時間在功課較不出色

的學生身上,卻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遷廠非洲賴索托,創造當地就業機會

畢業後,盧起箴並未「學以致用」,反而因為

家人從事紡織業,於是踏上經商之路。六○年代正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0年,礦冶現職:2011世界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總會長、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僑務諮詢委員、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名譽總會長

26

卓越

見證了臺灣紡織產業的興衰,遷廠到賴索托,一待就數十寒暑,落地生根於非洲大地。雖然學理工卻從商,

但工科的基礎訓練卻造就了他日後力求完美與正確,講究嚴謹到位,鍥而不捨,以解決問題為優先考慮的「草

根性」態度。

值臺灣紡織業的黃金時期,盧起箴躬逢其盛,經歷

了最盛況。卻因為產業發展得實在太好,美國不得

不祭出出口配額來管制,加上臺灣經濟搭雲霄飛車

般起飛後,原本低廉的工資節節上漲,在成本每每

墊高的壓力下,於是盧起箴只好選擇將工廠往他處

遷。

起初落腳在南非,盧起箴說是因為當地紡織出口

沒有配額限制,但後來卻受南非因種族政策遭全球

抵制的拖累,只好再另擇良木。於是來到被南非包

圍的賴索托,當地人民熱情友善,加上工資低廉,

成為理想的設廠地點,這一待下來,就是數十年寒

暑,如今連子女也投入經營行列,算是落地生根於

非洲大地,開枝散葉。

非洲只是地理距離遙遠,訊息不如美洲或歐洲流

通,但是臺商在非洲的投資與建設並不少於其他地

區,盧起箴以賴索托為例,臺商工廠至少提供了六

萬個就業機會,佔當地

就業率的 30%,如果一

個就業機會能養一個家

庭,便有六萬個家庭得

以自給自足,貢獻良多。

踏上異地經商,盧起箴老實承認,以前在學校所

學的課程差不多都忘光了,但是讀工科的基礎訓練

卻對他日後的工作產生了根本上的影響力。他還記

得像是分子、定性、力學這些基本課程,其實造就

了他日後力求完美與正確,做事講究嚴謹到位,鍥

而不捨,以解決問題為優先考慮的「草根性」態度。

盧起箴說指出北科務實節省的校風對自己影響是很

大的。

把握當下,放眼世界 建立目標與信心

「放眼世界」是盧起箴給在學的學弟妹的第一個

建議,他說讀書受教育不只是成為書獃子或者只求

個一技之長,必須在學習中建立起世界觀,建立信

心與期許。擔任非洲臺灣商會會長多年的盧起箴表

示,臺商遍布海內外,以臺灣商會為例,就有 68個

國家,171個地區分會,其中不乏許多臺北科大的

校友活躍其中。

盧起箴語重心長地說,雖然不鼓勵大家為讀書或

為逃避而讀書,但是求學時期確實是非常寶貴的時

光,一旦投入職場與下一個人生階段,「再回頭已

是百年身」盧起箴笑著說。他也鼓勵學弟妹們要在

學校裡就把握當下,好好培養外語能力,因為現在

的資訊與經濟都已無國界,學好一門扎實的外語能

力,正是掌握世界觀最

好的方法。盧起箴也表

示,像臺灣商會這樣兼

具聯誼性質與功能作用

的系統化常態組織,也

能提供學弟妹們一個世界接軌的平台,不妨善加運

用。

訪談最後,盧起箴回味著當年入學時期,日本正

在流行「學術無用論」的思潮,鼓勵人民寧願有一

技之長,也不要空有一手文憑,他肯定北科大無論

在師資、校園風氣與文化各方面皆以培養中高階層

的專業技術人才,正是臺灣現時最需要的。

27

給學弟妹的良言:

「該你做的、你該去做的,就會選擇去做。」

北科大的校友,

普遍都擁有這份純樸、勤勞與實作的能力。

公部門.政界領袖

臺灣中油公司大林煉油廠廠長 沈天河

好學、務實的中油人

以務實態度努力工作,「台北工專畢業的學生都不

難找工作,在工作上的表現更不輸臺大學生。」沈

天河驕傲地說。

面對環保聲浪 打造符合國際標準的煉油廠

五○、六○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石油業因此發展

快速,但隨著環保意識提高,石油業開始面臨來自

民間環保團體、以及政策法規的阻力,「如今石油

業不僅要維持既有產量,更要面對環評及相關利益

團體的挑戰,經營實屬不易。」在中油一路擔任化

學工程師、組長、經理、副廠長,乃至於民國 99

年 5月 27日升任大林煉油廠廠長的沈天河表示,

面對日漸嚴格的環保法規,他帶領全廠不斷進行設

備更新與提升工安層次,因此連續兩年,榮獲高雄

市政府頒發之空氣汙染防治成效績優廠商獎。

談到中油近年在環保

上所做的努力,沈天河

還記得小時候每次經過

楠梓工業區,都可以聞

到石油味,但在中油投

資上百億經費進行全面

廠房改造後,如今不僅達到環保法規的要求,在工

業安全層面也符合國際標準。在擔任廠長的這一年

以來,沈天河也發現北科大校友的專業與凝聚力,

「大林廠這幾年來的擴建,也要感謝許多北科大校

友同事一起共同打拚,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專業,

才能迅速順利完成目標。」

出身公務員家庭,在耳濡目染下也走上公職道

路,台北工專畢業後就成為中油人,近四十年的歲

月,如今掌管南部煉油重鎮的中油大林廠廠長沈天

河見證了臺灣石油產業的變遷。回憶工專時期的求

學過程,沈天河在當時已展現他好學、認真的態度。

一晚 K完一本原文書 學會做學問方法

由於父親係公務員,沈天河從小住在前鎮臺機公

司鋼品廠的宿舍,家境並不富裕,雄中畢業後考上

台北工專三年制的化工科,他本想重考,但父親卻

希望他盡快畢業,才能工作貼補家計。

隻身北上求學,課餘時間沈天河不是在圖書館

複習功課,就是到牯嶺街買書,少有休閒娛樂的時

間。「當時的生活很簡單,甚至可說是刻苦。印象

較深刻的是,我和幾位同樣是中南部上來的同學,

每年只有寒暑假各回家

一次,收假時就一起坐

夜車北上,路上打橋牌

消磨時間,到臺北時已

是清晨 6點。」那段辛

苦的歲月,塑造沈天河

務實、上進的人生觀。

沈天河在學校努力吸收知識,常常一晚上就念完

一本原文書,好學的他每年都拿全班第一名,他認

為工專時期的教育為他奠立良好理論基礎,也讓他

學會了做學問的方法。進入中油之後,雖然工作內

容是自己的本科專業,但仍需要受訓以培養技術,

他總是謹記台北工專「誠、樸、精、勤」的校訓,

給學弟妹的良言:

不要妄自菲薄!一生或精采,或平淡,取決於自己。

只要把握校訓「誠、樸、精、勤」精神,

正確務實的工作態度及多加強語文能力,

必能在職場上成為具競爭力的人才。

28

卓越

「執掌高風險產業的石油廠,需要不斷改善求新以確保安全,身為管理者沒有最好,只有愈來愈好!」沈天

河保持學生時代的好學精神,不斷在專業上追求創新。

除了在專業上要求突破,沈天河也很重視工廠與

鄰近居民、媒體、政府的關係,「廠長不是只負責

廠內的事,對外也需要管理。」除了舉辦廠內未婚

青年聯誼活動,增加員工交流;大林廠也持續舉辦

「敦親睦鄰兒童寫生比賽」,為鄰近社區注入藝文

氣氛;同時固定與媒體餐敘,塑造大林廠良好公關

形象。

沈天河鼓勵臺北科技大學的學弟妹「不要妄自菲

薄!」要精采過一生,或平淡過一生,是自己的決

定,也會影響他人對你的觀感。只要把握校訓「誠、

樸、精、勤」的精神,正確務實的工作態度及多加強語

文能力,必能在職場上成為具有競爭力的人才。

淬煉管理能力 重視廠房外部關係

沈天河認為,職場需要多面向的能力,雖然學歷

不一定等於能力,但為了加強自身管理能力,沈天

河在工作多年後,到中山大學修管理學分班課程。

面對上千名員工,沈天河採取「走動式管理」,花

許多時間四處巡視廠房,確保每一細節都符合法令

及作業標準,也能提早發現潛在危險並加以處理,

「石油業畢竟是高風險產業,需要不斷改善及求新

以確保安全,身為管理者沒有最好,只有愈來愈

好!」沈天河保持學生時代的好學精神,不斷在專

業上追求創新。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1年,化工現職:臺灣中油公司大林煉油廠廠長

29

公部門.政界領袖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教授專家兼顧問 謝進男

傳承,讓科技開始有溫度

過往「雷聲大,雨點小」的純政令宣導?面對鄉民

的種種質疑,謝進男當下拍胸脯承諾半年之內,他

會全面改善問題。

謝進男說,「原先我和林東泰老師規劃先從五個

村做起,但經研究調查與評估過後,半年之內,我

們竟不可思議地飛速完成了當地 46個村落的寬頻

工程建設!並在接下來的三年內,繼續完成了其他

150個村落。」在這個不可思議的背後,謝進男運

用了多年在產業界培養的電信工程專業知識,與劍

及履及的做事效率和執行魄力,去完成對偏鄉民眾

生活實質改善的自我承諾。

現在,臺東達蘭埠的「黑暗部落」網路建設不再

黑暗,愈來愈多的偏鄉民眾有寬頻可以上網,謝進

男將改變帶進了全臺灣的各個鄉鎮村落,而這股改

變,也持續由接棒的相關單位繼續努力落實中。

為人群奉獻、與國際接軌,恩師影響浩大

除了為臺灣偏鄉架設通訊神經系統外,目前卸

下 NCC委員後的謝

進男,多年來持續統

整各方資源,捐贈山

區原住民各式書籍與電腦器材。他認為,為人群奉

獻的精神,深受台北工專時期、教導計算機概論的

王瑞材老師影響。王老師本身有部分因小兒麻痺造

成的身體殘疾,所以他不斷教導理工學生要在懂科

技之餘,還要多做一些社會公益,唯有愛與人文關

懷,才能讓知識得以昇華。

另一個影響謝進男甚深的恩師,則是當時在工

民國 62年畢業於台北工專電子科的謝進男,在

臺灣傳播與電信產、官、學以及研內,扮演相當舉

足輕重的角色。他的成功絕非一蹴可幾,反而充滿

了崎嶇顛簸。無論是小學畢業後,就去工廠吹燈泡

玻璃與挑木頭,還是初中畢業後在生產線上擔任作

業員,這些逆境苦學、御風而行的寶貴人生經歷,

反而讓謝進男養成更純樸務實的做事態度,透過在

產、官、學、研不同位置上,無私地將所學全部貢

獻給人群。

臺灣偏鄉電信發展的重要推手

謝進男在擔任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委

員的兩屆四年半任期內,延續過往在電信總局,參

與故總統蔣經國先生推動「村村有電話」的理念精

神,持續將目光焦點投注在偏遠部落山區的通訊傳

播建設上,使得臺灣成為世界第一個完成「村村有

寬頻」的國家。

城市人熟悉的寬頻網路,對於山區的孩子卻是遙

不可及的夢。數位鴻

溝,不僅讓山區的孩

子走不出去,更讓經

濟走不進來。為了改善這個根本問題,民國 96年

罹患肺腺癌還在化療階段的謝進男,帶著最炙熱

的原動力,持續與林東泰老師一同行腳全臺 126個

鄉、250個村、500個部落,深入偏鄉與鄉民座談,

實地探查與推動「村村有寬頻」的計畫。

他記得第一次在阿里山進行座談說明會現場,曾

被鄉長嗆聲此次的政策推動效率,是否還是停留在

30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多參與實習或產學合作,以降低「學用落差」的狀況。

秉持著王瑞材與陳雲潮兩位老師的影響,謝進男無私地為人群服務,並把種種最新知識不斷傳承下去。即使

曾經罹癌,被鄉長嗆聲指責,他仍帶著最炙熱的原動力,推動「村村有寬頻」的計畫,可說是彌平城鄉數位

鴻溝的領頭羊。

專教導電腦應用的陳雲潮老師。由於陳老師當時是

少數從美國深造回國的博士,在美國的電腦公司也

有多年實務經驗,因此陳老師將西方最新的學術知

識與開放的風氣帶入校園,讓謝進男學會了勇於發

問,抽絲剝繭地分析問題,這也讓他在日後電腦與

有線電視廣播等專業知識上,放大視野格局與國際

接軌。謝進男認為,這兩位恩師帶給他的不同影

響,恰好是目前社會上很需要的精神與態度。

春風化雨,傳承締造下一個百年盛世

如果,影響力的不斷傳承,是送給後輩最棒的一

份禮物,那麼,謝進男也將王老師與陳老師送他的

那份禮物,持續透過老師的職分,不斷傳承下去。

無論是在北部各大技職院校教書,還是在電信總局

位於板橋的電信訓練所授課,他一直借鏡國際上最

新的技術運用與設備,落地生根應用到臺灣這塊土

地上。

他認為,回歸高等技職教育的本質,還是在於如

何透過實習或產學合作等方式,來降低學生「學用

落差」的狀況產生,無論是校友會還是具備豐富產

業經驗的老師,都將是未來技職院校搭起與企業端

合作的重要橋樑。

北科大擁有百年創校的堅實基礎,培育無數優秀

傑出校友遍佈各產業內,且校內教授師資,有很多

是具備業界實戰經驗。他絕對相信,北科大已贏在

起跑點上,在同為北科人的姚校長帶領下,北科大

一定能持續落實「誠樸精勤」校訓的精神與特色,

開創出下一個百年盛世!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2年,電子現職: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教授專家兼顧問

31

公部門.政界領袖

中華電信副總經理兼數據通信分公司總經理 陳祥義

練就一手好功夫實務經驗揮灑自如

初次見到陳祥義,滿頭銀髮、滿臉笑容,親和的

態度讓人很難把他跟中華電信副總經理兼數據通信

分公司總經理聯想在一起,他卻掌管著蓬勃發展的

Hinet業務。

從基層做起,一路成為中華電信副總經理,陳祥

義帶著謙遜與熱情,持續為臺灣電信產業效力,開

創突破性的未來。

領電信局獎學金 畢業後獻身中華電信迄今

「我在台北工專時就領中華電信的獎學金,畢業

後第一份工作也是中華電信,就這樣一路至今。」

如今身為副總經理的陳祥義,當初進入中華電信的

第一份工作,是從焊電線、清面板開始,承接同事

都不太願意做的低階工作,陳祥義以純熟的技術、

踏實的精神,開啟他在中華電信的職涯。

回顧初入社會的日子,陳祥義認為,臺北科大的

教育對他有很深遠的影響。

民國 57年,陳祥義進入台北工專五年制的電子

工程科就讀,十六歲的他,瞬間從中學生變成大專

生,而等同於大學程度的原文書,是迎面而來的第

一個挑戰。

「光是普通化學課本的第一頁,我就要查一百個

單字!」當時陳祥義班上有一半的同學,入學錄取

分數都可以考上建中,但多數因想早點進入職場工

作,故選擇技職體系就讀,由於同學都很優秀,也

激發陳祥義積極認真的求學態度。

除了大學等級的化學、物理等基礎科目,為陳祥

義在專業上奠基外,學校的實習課,也讓他練就一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2年,電子現職:中華電信副總經理兼數據通信分公司總經理

32

卓越

臺北科技大學在實務上的精實訓練,帶給陳祥義很大的幫助,即使已站上管理階層位置,他仍能熟悉工程實

際操作過程,也能以技術語言與基層員工溝通。

手好功夫,在工廠從焊接、裝收音機開始學起,累

積實務經驗,讓陳祥義進入中華電信後,很快發揮

實力,獲得長官的信任。

快樂的五年 難忘同窗情誼與明師教誨

除了踏實的學習環境,陳祥義的工專生活也充

滿了趣味與溫馨。由於升學壓力,在就讀台北工專

前,陳祥義從未認真的上過音樂課,在工專的第一

次音樂課,看著陌生的五線

譜,陳祥義開始閱讀學業以

外的世界。

而同學間的情誼也讓他難

忘,班上同學會在考前一起

念書,為彼此加油;下課後

一起打球,也曾組棒球隊,

到處找人比賽;也輪流到同

學家吃拜拜。

「似乎在我的求學經驗中,工專時期的同學是感

情最好的一群,直到今日都仍有連絡。」回憶起那

快樂的五年,陳祥義的笑容更顯燦爛。

談起學生時代最難忘的老師,陳祥義對於教電

視學的鄭育儒老師印象深刻,由於鄭老師很熟悉實

務,能將任何電子設備的原理講解清楚,讓學生明

白製造過程的來龍去脈,因此他總能集中精神聽

課,也從中汲取不少專業知識。

多參與產學合作計畫 將課本理論轉化為實務經驗

從技術人員,一路晉升至中華電信副總經理,陳

祥義始終秉持「把工作做好」的認真態度,從基層

開始就捨棄阿諛奉承或得過且過的公務員心態,將

所有長官交付的任務都確實做好,不計較工作內容

的貴賤。也因自己來自基層,因此更能體會員工的

想法,在管理上能以同理心看待。

陳祥義認為臺北科技大學在實務上的精實訓練,

帶給他很大的幫助,站在管理階層的位置上,他仍

能熟悉工程實際操作過程,也能以技術語言與基

層員工溝通。而當時同學們

所凝聚的好學精神,也讓陳

祥義在進入職場後,持續保

持學習動力,在工作多年後

回到學校進修,取得碩士學

位。

如今,網路已跨入雲端時

代,面對科技的快速變遷,

陳祥義鼓勵北科大的學弟

妹,在學期間多參與產學合作計畫,將課本理論轉

化為實務經驗,未來進入職場後,才有能力規劃符

合市場所需的專案;另外也要提升自我學習能力,

才可在新科技推陳出新的時代,隨時掌握產業最新

動態。他期許母校能加深與業界的合作,為臺灣科

技培育更多的高階技術人才。

33

給學弟妹的良言:

在學期間多參與產學合作計畫,

將課本理論轉化為實務經驗,

未來進入職場後,

才有能力規劃符合市場所需的專案。

提升自我學習能力,

才可在新科技推陳出新的時代,

隨時掌握產業最新動態。

公部門.政界領袖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局長 陳介山

專注、堅持 淬煉專業

學的熱情,以及清楚的未來市場分析,使這群以為

念到冷門科系的孩子,對於未來的發展重新燃起了

希望。「他讓我們看見,依照國家對於鋼鐵工業的

發展與規劃,只要好

好念書,我們一定能

成為這方面的專業人

才,對國家發展有所

貢獻。」

一種熱情的傳遞與感染,讓陳介山看到了未來,

而台北工專嚴謹的師資與課程規劃,讓陳介山知道

只要老老實實念書,就算拿不到學士文憑也能成為

專業人才。

同學相待以誠 學到新人生觀

「上課、打球」是陳介山對當時工專生活的印

象,「我們這些外縣市來讀書的孩子,平時上課,

下了課就回宿舍讀書,就算有和外校女生郊遊聯

誼,表現得也都呆。」一群單純的孩子,生活單純,

陳介山認為,台北工專就如校訓所言,的確是同學

純樸並且相待以誠。

就連未來人生規劃也很單純,當時全班同學一

齊努力準備高等考試,成了陳介山和同學間共同的

目標與話題。後來,畢業那一年陳介山果然一舉考

取,成了班上第一批高考錄取者,他大方的將心

得、筆記、參考書,寫得滿滿註解的考前猜題,都

移交給同學備考,「不是競爭而是互助,這是我從

同學相處中學習而來的人生觀。」

除了稍稍分岔的第一年,接著兩年的工專生活,

四十年前,他從嘉義隻身來到臺北,就讀台北

工專礦冶工程科。從小只知道專心念書的他,從來

沒有搞清楚專科畢業並沒有學士文憑,當他明白過

來時,已經坐在教室一

隅,成了台北工專一年

級生。

於是,重考成了他這

一年唯一的目標;而才

剛報到就想著離開,成了他對台北工專的第一印

象。好在,台北工專並沒有失去這位學生,他就是

現任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局長陳介山。

老師的熱情感染 放棄重考念頭

「工專的課業很重,一邊上課一邊準備重考,效

果很難彰顯。」他說,終於最後他決定放棄重考,

專心投入工專生活。其實,會讓陳介山決定放棄重

考的主要原因,在於這所學校讓他看到的未來。

他回憶起當年讓人印象深刻的老師,如:教導

金屬塑性加工的導師余煥騰教授,上課從不照本宣

科,總是認真又風趣,全班同學都喜歡和他親近。

另一位,教導金屬材料、鋼鐵冶金的科主任吳裕

慶博士,則是剛從日本東京大學畢業並且獲得國內

十大傑出青年的菁英,「他和我們年紀差距不大,

使我們不自覺產生一種認同感;他在材料科學領域

上更是專精。尤其他對於這個產業非常有熱忱,特

別將日漸沒落的採礦學門,改換為能夠符合社會需

求的金屬工業學門,讓我們受用無窮。」

更重要的是,吳裕慶老師傳遞了一種對於材料科

給學弟妹的良言:

第一,認真讀書,把基礎打好;

第二,加強語文能力,以增加發展機會;

第三,有機會就要再進修。

34

卓越

台北工專嚴謹的師資與課程規劃,讓陳介山明白認真念書必能成為人才的道理。而之後人生路途的轉彎,也

讓他從當年為了一張學士文憑,對未來躊躇不前的孩子,成為留英博士。

陳介山在一種安定的心情下,專注且認真的讀書,

最後終於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他認為,滾石

不生苔,心如果不定,就難以有向上發展的力量。

畢業之後,陳介山進入中央標準局工作,從最資淺

的職階技佐開始,至今三十四年不曾離開。

而這位當年為了一張學士文憑,對未來躊躇不前

的孩子,就這麼從基層奮力爬升,三年後晉升成為

科長,並且得到公費留學美國攻讀碩士的機會,接

著,又獲得國科會獎學金到英國進修博士。於是,

轉個彎,他什麼文憑都有了。在中央標準局與商品

檢驗局合併為標準檢驗局後,現在,陳介山已成了

該局局長。

所以,局長學長要給學弟妹們最中肯的建議就

是,第一,認真讀書,把基礎打好;第二,加強語

文能力,以增加發展機會;第三,有機會就要再進

修,他強調:「不見得要拿學位,而是培養自我在

專業領域不斷精進的態度,否則在變化快速的年代

裡,很容易被社會淘汰。」這些都是陳介山以一步

一腳印的扎實努力為基礎,用生命歷程所換取的經

驗。這經驗是單純的,但一點也不簡單。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3年,礦冶現職: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局長

35

公部門.政界領袖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處長 沈榮津

老師們扎實的教學猶歷歷在目

鈺創公司,以及世界百大軟體公司之一的科立爾

(Corel)公司等。

進入夢想學校 簡樸生活專注求學

民國 63年,沈榮津以第一志願進入台北工專電

機工程科。那時,沈榮津白天在學校實驗室裡擔任

技術員,晚上上課,「為了省錢,我住在電工管實

驗室樓梯間的頂樓,每天爬到屋頂陽台水塔旁洗

澡,夏天還好,冬天可把我冷死了。」回想當年,

沈榮津記得那段日子每天到黃昏市場買便宜的菜回

閣樓煮飯,以及空軍總部附近的自助餐店那群為工

專學生加菜的大嬸們,如今憶苦思甜,過往的辛苦

都變成美好的回憶。

「進入台北工專是我們高工學生的最大夢想。」

沈榮津說。因為台北工專不論師資、設備或教材在

當時都是最具代表性,尤其六○年代,電路實驗室

裡有美國HP的頻譜分析儀、Tektronix的儲存示波

器等學生夢寐以求的貴重儀器,是多麼難得的事。

「因為儀器好,實驗就好做,否則很容易因為失敗

而感到挫折。」沈榮津娓娓道出當時喜悅的心情。

令沈榮津印象最深刻的是「以前在高工技能競賽

的命題教授,現在都出現在我面前,真教人興奮。」

他表示,台北工專的教授,共同的特色就是教學態

度認真、教學內容扎實,「直到今天,我還可以清

楚地描述教授們上課的內容與神情」。

難忘良師教誨 學習認真誠懇態度

沈榮津一一細數老師們對他的影響:教授電力電

「我希望打造高雄軟體科技園區為與臺北南港

軟體園區相互呼應的南、北知識密集產業雙核心基

地,成為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的閃亮明珠。」在沈

榮津處長的大力遊說下,目前已有初步成效,如高

雄軟體科技園區引進包括電影星際大戰製作團隊-

電腦動畫業者西基公司、開發臺灣第 1顆 16位元

DRAM產品的世界級應用記憶體 IC領導品牌-

畢業年限 /科系:民國 67年,電機;民國 90年,商管所現職: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處長、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

董事、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常務董事

36

卓越

接任以來,沈榮津處長主動拜訪北部產業,向業界行銷南部豐沛的人力資源,以說服企業將部分生產基地或

研發單位遷往南部,以建構產業聚落,進而帶動南部地區經濟發展。

灣產業打拚、努力,每天都很有成就感。」

沈處長將師長傳授的系統化、邏輯性思考模式,

學以致用於他在工業局推動電機工業發展的工作

上。他認為電機工業發展必須由臺電所衍生的器材

需求,提供業界投資或技術引進的誘因,才有可能

成功。他請臺電將發電、輸電、變電及配電等各項

計畫所衍生的器材需求清單送到工業局,工業局再

把清單轉送給臺灣區電機電子同業公會轉知會員廠

商,以激勵業者引進新技術或

自行研發;同時協調臺電訂定

電力器材國產化辦法,達到以

國內市場培養其國際市場競爭

力,進而奠定我國發展電機工

業的基礎。

把握學校豐富資源 創造自我價值

沈榮津自台北工專畢業雖已超過四十年,但對於

母校務實的教學印象深刻且受用至今。看到學弟妹

比以前自己念書時擁有更多的資源,沈榮津說:「學

校有豐富的資源是學生的福氣,但入寶山,可不能

空手而歸。學歷只是踏進職場的一張門票,進入職

場後,認真盡責的態度與不間斷的學習精神,才是

讓自己成長,創造自我價值及向上提升的關鍵。」

沈榮津認為,臺北科技大學未來應加強掌握政府

的科技、產業與教育等政策,以使各系所發展方向

與上述政策充分結合並落實執行,達到學生所學與

產業需求無縫接軌之目的,讓台北工專的百年教育

成果,透過每一位學生,在產業界發光發熱、傳承

延續。

子學的周錦惠老師會在教導完理論後,拿出他兼職

在美國通用器材公司精密機器設備的電路圖,詳細

分析講解,讓學生將理論與實務融會貫通。而負責

電路學的魏榮堂主任每次上課分秒都不浪費,一進

教室就是寫黑板、講課,直到把各種電路定理講解

一清二楚為止。「認真教學、誠懇待人,就是我從教

授身上學習到的工作態度。」沈榮津語帶感激地說。

另外,教電工材料與電機設計的呂理雄教授會在

上課時帶實體材料給學生參考,

或做幻燈片讓學生瞭解。「他

曾在 open book考試時,要每個

人當場設計一台馬達,然後他

會仔細評量,並告訴學生設計

的作品電機特性如何、材料能否節省、效率高低、

及是否被市場接受等,讓我們更清楚知道好的產品

應具備什麼條件。」

北工的老師也會嚴格要求學生參觀工廠或電子

展時,應充分蒐集資料並於事後提出心得報告,這

樣的要求,無形中訓練了學生準備簡報的能力與技

巧,對於日後執行產業資訊蒐集與發展策略擬定等

方面,也有莫大助益。

扎實教學與豐富校友資源 裨益日後工作發揮

沈榮津感恩的說:「母校扎實的教學及豐富的校

友資源,讓我受用無窮。」在工作上接觸的校友如

臺電、電信局及各大知名電機廠的高階主管,是他

進入工業局推動產業發展策略規劃的最佳智囊團。

他感性地說:「我們就像是生命共同體,一起為臺

37

給學弟妹的良言:

學校有豐富的資源是學生的福氣,

保持認真態度與學習精神,

才能讓自己向上提升。

公部門.政界領袖

新竹市政府交通處處長 鄭志強

手體力行放諸四海皆準的使命必達

陽光露臉的午后,有點擁擠且陳舊的新竹市政府

交通處辦公大樓,人員在文案堆疊的走道間穿梭,

沒有傳說中公務員既有印象的閒涼氣氛,這個辦公

室裡正吹著明快處理事務的節奏感。迎面而來,是

剛開完市政會議的新竹市交通處處長鄭志強,猶如

大器的家長,態度自若地招呼訪客入座。

鄭志強是土生土長的新竹人,高中進入新竹第一

中學高中部就讀,大學聯考因成績不理想而放棄前

往,直接先入伍當兵。退伍後,因為不希望造成家

裡負擔而選擇可以白天工作、夜間進修的學校,於

是於民國 63年考進了台北工專三年制進修部電機

工程科夜間部就讀。「剛由新竹來到繁華臺北,真

像劉姥姥入大觀園;台北工

專的濃厚學術風氣與美麗建

築,提醒自己是來臺北求學

問、不是來玩的。」

恩師諄諄教誨 影響終身行事

「當時忠孝東路未開通,

建國南北路高架橋也未施

工、仍是眷村,而工研醋工

廠也在忠孝東路旁,上課時

常有醋味飄傳進教室呢!」

回憶著工專求學生活,鄭志

強彷彿滋味無窮,尤其是

恩師們的諄諄教誨與教學態

度,更是影響他日後行事風

格的主要關鍵。

「教授電路學的電機科魏榮堂主任上課完全不

用課本,用理解式的方式將學問融會貫通傾囊傳

授;其他像電工學的鄭光超老師、電子學的周錦惠

老師、電子計算機的游福照老師等,仔細認真為學

生解題的態度,都讓我印象深刻。」老師們的嚴謹

教學,讓鄭志強在電機工程的學理基礎打得份外穩

固,也造就了他日後實事求是的務實態度,因而鋪

展出一帆風順的職涯。

畢業後,鄭志強先前往士林電機擔任電機工程

師,後來經由經濟部特考進入中華工程公司擔任工

程師,當時政府推動的十大建設,許多都有鄭志強

參與貢獻的痕跡。也曾代表國家工程隊前往邦交

國,協助當地建設,像是在

沙烏地阿拉伯就待了三年,

擔任施工所副主任協助當地

完成利雅德國際機場、吉達

國際機場⋯⋯等等的許多重

大工程建設。

旅沙期間,身為家中獨子

的他遭逢父親過世,才調回

國內的省立新竹醫院,負責

省府衛生處 22所省立醫院擴

建、改建之工程。接著升任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臺北國際

航空站維護組長,一路擔任

新竹市交通局局長、勞工處

處長、交通處處長等公家職

務。

38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年輕人千萬不要怕做事,

也不要拒絕任何工作與機會,

遇到困難時最先想到應是如何學習與解決,

而不是逃避。

鄭志強認為人生規劃恰如四季運行。但在豐收之前,前三季仍需盡全力付出,從參與十大建設到赴海外協助

他國建設,身為公務員,鄭志強認為自己的人生觀,就是勇於挑戰上級交辦之工作任務,並且使命必達,獲

得信任。

動手做不怕難 調配得當維持暢快人生

學的是電機工程,鄭志強在念書時就很喜歡動

手組裝電器用品,宿舍裡的真空管喇叭、唱片音響

可都是他一手包辦,這些在當時別人眼中的機密儀

器,在他眼裡都像是樂高玩具,懂得原理就可自在

組裝。「聆聽音樂的習慣由工專時期養成,成為我

排遣工作壓力與寂寞時的最大助益。」

身為公務員,鄭志強認為自己的人生觀,就是勇

於挑戰上級交辦之工作任務,並且使命必達,獲得

信任。

「年輕人千萬不要怕做事,也不要拒絕任何工

作與機會,遇到困難時最先想到應是如何學習與解

決,而不是逃避。」 看到現在年輕人求職時猶豫

的眼神,不免想以過來人經驗勉勵對方:「職場競

爭裡真正的高手,善於從順境中找到新的努力目

標,時刻調整自己的能力高度。」

因為願意比別人承擔更多責任,鄭志強覺得自己

的人生規劃恰如四季運行。春耕象徵十五至二十五

歲,求學、就業奠定良好基礎;夏天不怕暑熱辛勤

夏耘,也就是在二十六至四十歲,要努力地發展事

業、讓工作定型。再來是秋收,也就是四十一至

六十五歲,一生努力將在此收穫、收成;最終是冬

藏,也就是六十五歲退休後要享受餘生。

將屆冬藏之齡,鄭志強態度從容,平常養成的持

續運動習慣,讓他隨時保持著充沛的精神與體力,

要盡情享受接下來依然正向且自在的暢快人生。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7年,電機現職:新竹市政府交通處處長

39

公部門.政界領袖

新北市政府副市長 李四川

漁家子弟踏上仕途拿鐵槌變成拿麥克風

小琉球,距離臺灣最近的島嶼,短短 30分鐘的航

程,卻能讓一位年輕人的生命,改換截然不同的視野。

民國 63年,李四川告別父母來到臺灣,就讀高職

學校岡山農工。因為小琉球當地的最高學歷是國中,

如果不想成為漁夫而想繼續升學,就得離開這座島

嶼,去另一座島嶼-臺灣升學。於是,棉被捆一捆

扛在肩上,李四川出發了。

從一座島嶼 擺渡到另一座島嶼

三年後,他從岡山農工電工科畢業,因成績優異

學校鼓勵繼續升學,李四川以第一志願考上了台北

工專二專部電機科冷凍組。於是,李四川繼續出發,

朝人人口中的大都市臺北前進。

來到臺北城,入學第一天,對於台北工專的第一

個印象就是「土」,但不是別人土,而是他土;因

為二專通常為重考生的天下,班上同學多蓄長髮,

只有他皮膚黝黑、頂著三分頭、操著濃厚口音,十

足鄉下人進城求取功名的模樣。

入學後,對工專生活的印象,改為另外一個字﹕

「忙」。因為兩年之內必須完成最少 90個學分,考

取至少三種技術士師執照,而李四川甚至修到 101

個學分,忙碌的情形可想而知。「記得念完半學期

後,有一次和路人聊天,對方聽說我是台北工專學

生,就很興奮的表示他也在海關大樓上班,我還問

海關大樓在那裏,事後我才知道,原來海關大樓就

在台北工專對面,我每天忙著讀書,一點也不知道

學校以外的世界。」

還有另一個印象,是「新」。「一個位於市中心,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8年,電機現職:新北市政府副市長

40

卓越

臺北科大人「條直」的個性,讓他在迷霧般的政治環境中,反而清楚自己的方向。也因為這種踏實作風,一

個對政治不感興趣的人,卻不斷被提升,成了新北市政府副市長。

佔地不大的學校,沒想到設備那麼完備。」李四川

說,因為專科學校以技能培養為主,所以校內實習

相關設備都走在時代尖端,如已經擁有電腦設備、

中央空調系統等,讓學生可以實地操練以與所學之

理論呼應,未來就業才能與社會發展順利銜接。

埋首課業 忙碌但踏實的工專生活

說到印象深刻的老師,李四川從將近三十五年的

記憶庫裡,仍能輕易地搜尋出教導冷凍空調的系主

任王文博老師。

那時,每到星期六下午就充滿了王老師的聲音。

李四川清楚記得,只要上王

老師的課,值日生就得準備

好八大杯水,擺放在老師的

面前,然後,整整四個小時

的時間,王老師從不離開教

室,不下課也不上洗手間,認真教學的態度讓學生

感到非常佩服。

王老師重視設計,會將學生分組實際操練,並以

學校環境來分配演練的場所,如禮堂、教室,活動

中心讓學生思考在不同的環境與空間、需求之下,

應該如何設計與配置不同的空調設備。

因為學生生活極其忙碌,兩年工專生涯中,李四

川從來沒參加過社團、沒跳過舞,甚至畢業舞會必

須由當班長的他開舞,他也完全沒法度,「別說那

時候不會,現在嘛還是不會。」但也因為忙碌,李

四川與四位同學在外校合租,沒事就回宿舍一起看

書、一塊打球,兩年下來五人感情親如家人,至今

仍時常聚會。

把複雜的政治,簡化成問題來解決

由於台北工專是國內唯一設有冷凍空調組的學

校,該科系學生畢業後多為市場大力爭取的對象,

李四川原本也想進入空調設備公司工作,卻在因緣

際會下進入了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於是,這位漁夫

之子,開始了公務人員生涯,並以二十五年的時間,

在衛工處、新工處、工務局等單位擺渡,也在政治

與市政建設等錯綜複雜的環境下,更加確定屬於他

的位置。

他表示,臺北科大人「條

直」的個性,讓他在迷霧般

的政治環境中,反而清楚自

己的方向,「我對政治一竅

不通也沒興趣,所以我把複

雜的政治,簡化成問題來解決,遇到問題解決它就

對了,不考慮政治因素。」李四川說,臺北科大人

的精神就是點點滴滴求其是,觀察細微之處且絕不

馬虎成事,而這也成了他的行事風格,也因為這種

踏實作風,一個對政治不感興趣的人,卻不斷被提

升,成了新北市政府副市長。

「原本拿鐵鎚的,現在得拿麥克風」,是他對自

我處境的形容。如今雖然時常得穿得西裝筆挺面對

媒體與眾人,但是在李四川的心中,他仍是當年,

那頂著三分頭,用厚重家鄉口音和同學自我介紹的

漁家子弟,在他的心裡永遠有一個純樸、充滿海味

的家鄉。

41

給學弟妹的良言:

除了打好專業基礎,也該嘗試跨領域學習,

寬廣的視野,會是未來幾十年職場路上,

最強而有力的續航燃料。

公部門.政界領袖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 吳明機

在公務體系找到不斷成長的空間

的事務,還可以看工廠,跟企業主們直接交流,彼

此相談未來的發展走向,「工業局一直有非常好的

傳統,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這樣的路未必不好。

何況我們還是有機會進修。」吳明機就這樣在公務

體系裡完成了自己想修得博士學位的心願,同時專

業領域也擴及到管理層面。

不過四十出頭,吳明機就接掌經濟部技術處,當

年在台北工專受的教

育頗有作用的。「北

工學生出社會後,多

少會讓我們比較謙遜

些,因為我們畢竟沒

念過大學,做事也會

比較積極。也許擁有頂尖國立大學學歷,做起事來

可能就會挑三揀四的,北工畢業的則比較願意去嘗

試,別人不認為是機會的機會來了,也願意去嘗試,

這是北工的資產之一。」

另外,吳明機也肯定母校的另一項資產-企業資

源很雄厚,「你去拜訪工廠,到處都是學長,他們

跟一般大學出身的很不一樣,比較不會眼高手低。」

「其實就資質來說,能念北工的學生未必比國立

大學生差。那時上北工的數學課是高中三年的課程

加上大一微積分在前兩年內上完。專三就開始上工

程數學,專三、專四、專五上的課就跟大二、大三、

大四是一樣的。」他還記得同學常結伴去臺大旁聽

微積分、物理、子學、通訊原理等課程,有時期中

考他們也去偷偷參加,「會發現其實這些題目也不

見得會難倒我們。」既然證明了自己的程度絲毫不

自幼成績向來名列前茅的經濟部技術處處長吳明

機,高中聯考未能考上第一志願,當時才十五歲的

他已把生涯藍圖描摹得很清晰了。也因此,當他看

到台北工專畢業生只要通過高考,即可直接考研究

所的開放措施,他心底盤算著:「這樣比別人少兩

年,還挺划算的。」遂進入這所在中南部名氣響亮,

且都吸納了原本考上中、南部明星學校優等生前來

就讀的技職專校。

而走上公務系統,且

被拔擢為經濟部技術處

最年輕的處長,吳明機

回首說:「這其實是陰

錯陽差的結果。」

一心想提前考研究所,他畢業那年就通過高考,

卻為了服兵役,未能應屆分發到公務體系。退伍後,

眼見有些學長進了能源會或臺北市捷運局,都享受

相當高的薪資與職務加級待遇;也有同學分發到電

信局、臺電等國營事業,他則因為工業局缺技士,

順理成章接受這份工作。

態度謙遜,把握每一個機會

「老實說,台北工專畢業生多數人還是跟一般技

職學校不一樣,大致上都想要念碩士、博士,即使

進入公務體系,也不想要長期待著,可能是先考進

去再熬幾年取得資格後,再上研究所繼續深造。」

吳明機坦承自己當初也抱持著這樣的想法。

然而,儘管工業局薪水不如國營企業,卻提供了

足供成長的空間,每天所接觸的都是產業以及最新

42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參與社團活動是有助益的。

專業雖不可廢,但不要僅止於鑽研在自己的領域裡,

要做創新的思考與決策,

必須要廣泛涉獵各類知識,甚至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

作為經濟部技術處最年輕的處長,吳明機無心插柳進入公務體系。迄今他仍保持開放的學習態度,對經濟脈

動的變化相當敏感,也廣泛涉獵其他領域,發揮著理論與實作兼具的工專精神。

不要僅止於鑽研在自己的領域裡,怎樣做創新的思

考與決策,怎樣改變遊戲的規則,那不是書本可以

教你的。未來你要廣泛涉獵各類知識,甚至建立自

己的思想體系。」他認為,參與社團活動是有助益

的,或是念些有助於思想的書籍,例如經濟史、歷

史等,「這些對自己的思想會有不同的刺激。」

輸給臺大學生,既可以做理論,也可以做實作,也

建立了相當的自信。

談起北工期間的明師,曾任副校長、也是北工畢

業校友的鄭永福教授上課情景,仍教吳明機記憶猶

新,「他很會當人,全班有一半被當,教學非常嚴

謹。」雖然吳明機的成績一直很優異,但鄭永福老

師的嚴格在他畢業多年後仍印象鮮明。

專業不偏廢,更要廣泛涉獵各類知識

在吳明機就學年代的課業雖然沉重,但學風自由

的台北工專學生還是很擅長玩社團,有些學生跟不

上課程就從社團裡找到別的興趣,日後去走別的路,

也發展得很出色,吳明機認為,「我喜歡那種氣氛,

能夠在課外多去涉獵一些不同的思想性、歷史性、

文學性題材,日後對人生的態度或思考方式會比較

不一樣,會讓你在原來較刻板的工程教育之外有不

同的感染。」

現在在北工兼課教管理學的吳明機,誠摯地給予

學弟妹建議,他指出:「現在從素質來看,北科大

的學生是比較辛苦的;但我認為考進來的成績是一

時的,很多事是出社會才決生死的,學校學的只是

基礎跟養成而已。剛出社會不要太在意薪水,如何

建立起謙遜勤勉的工作態度,而且肯多嘗試,保持

好的 EQ,培養起這些好素質才是關鍵。何況北科

大學長網絡已經在那了,會有照顧的效果,只要保

持良好的態度,不必妄自菲薄。」

未來要面對是開放創新的社會,技術不再是唯一

的,吳明機更語重心長地說:「專業雖不可廢,但

畢業年限 /科系:民國 73年,電機現職:經濟部技術處處長

43

公部門.政界領袖

第七屆立法委員 張慶忠

為民喉舌的時間魔法師

炎炎夏日,或許你也曾經在街頭順手接過候選人

發送的扇子、文宣,但敢在文宣上大喇喇印上「24

小時全年無休服務手機 0910-228-288專線」,留下

的還是立法委員本人的手機號碼,張慶忠的熱心作

風恐怕不是一般從事公職、為民喉舌者敢為。

採訪當日是平常天,張慶忠服務處已有好幾組人

馬排著隊等著與他會談,甚至還有遠從新店跨區前

來中和找他協調土地糾紛的民眾;只見他耐心傾聽

民眾的說明,仔細端詳相關地界地圖,準確的建議

解決之道,然後要求助理電話立即聯絡承辦人,碰

上承辦人不在就詢問手機,或留下自己的手機號碼

請同事轉達,動作俐落與決策明快。好不容易一直

等到了午休空檔,他才有空坐下來接受拍照、專訪。

態度與方法、時間管理 影響做人處事

聊起過往的求學生涯,張慶忠笑說自己是個老學

生,是在擔任過公務員及社會有過一番工作歷練、

從事建築生意後,才在民國 71年進入北工就讀、

74年畢業。也因為有過一番職場歷練,在求學時

他特別重視理論與實務印證,並積極透過與師長、

同學間的切磋討論,讓自己的專業更加補強。他說:

「當時教我們的蘇錦江老師自己本身有 7個技師執

照、4個博士學位,經驗與學識豐富的程度不在話

下,能跟著老師學習,真的收穫匪淺。」

但是影響他最深刻的還是做學問的態度與時間管

理,他說:「我覺得這也是我要給學弟妹的忠告,

求學的態度與方法未來對於做人處事都會有影響,

就好像以前我念書的時候勤作筆記、懂得用零碎的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74年,土木現職:第七屆立法委員

44

卓越

身為企業經營的決策者、能全力投入立法院開會之議程、還有以 24小時開放 0910-228-288手機來做諸多

選民服務、實際勘查等以騎機車方式趕行程跑基層,礦工之子張慶忠每天都比別人早起、善用零碎時間,大

小重要事項都可以透過現代化科技產品來輔助處理,讓他有更多餘裕服務選民。

「因為我是礦工的小孩,出身基層,所以可以感

同身受,有時候基層民眾面對政府公權力的蠻橫強

悍,一定需要有人挺身提供關心與協助來維護弱勢

人民的權益。」張慶忠就是抱持著這樣的心情在為

選民服務,他的立委薪水曾也全數捐給中和地區學

校等助學及公益使用。

有心用心,就能做得更好

在忙碌的公職服務以及個人的事業間轉換,張

慶忠處事明快、條理分明,所以面對繁忙的行程不

以為苦,且遊刃有餘,他說:「每個人一天都只有

二十四小時,可是若懂得善用各種等待的零星時

間,加上現代化的科技輔助幫忙,做好身兼多職一

點都不困難。」

身兼自家公司的決策者、全程要參與立法院開

會、多年來擔任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召集人;還有許

多選民服務、實際勘查等行程要跑,張慶忠每天都

比別人早起兩個鐘頭處理公司事務,任何公司內部

重要事項都可以透過手機、簡訊、傳真、電腦來處

理,完全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讓張慶忠有更多餘裕

把心力花在服務選民上,他

說:「只要有心、用心,一

定可以做得比別人更好。」

小小一張名片、醒目的服

務電話,兩腳跑遍無數鄰里,肩上背負著眾多鄉親

與民眾的請託,張慶忠用心服務,延續求學時代的

勤奮與賣力,發揮一己的影響力,幫助更多人,真

正做到「為民喉舌」。

時間,這些法則教會我,即使現在的工作再繁忙,

我也都能有條有理的處理。」

張慶忠分享他個人善用零碎時間讀書的秘訣之

一,就是同樣的參考書必買兩本,一本上課使用,

另外一本則是依據章節拆成數小本,以利隨身攜

帶,並隨時利用閒暇的時間整理、閱讀、熟記,效

果甚佳。

北工校訓強調「誠、樸、精、勤」,張慶忠也

從同儕間的共同學習、耳濡目染,養成踏實、勤

奮的精神,這對於他後來的從政生涯,也有了深

遠的影響。

24小時全年不休,選民服務滴水不漏

八○年代的臺灣正走上了憲政改革之路,當時的

張慶忠投入了第二屆國代選舉,進入國民大會,而

後並修法將國代廢除,推動了當時民主憲政改革,

他說:「那是我初次投入所謂的眾人之事領域,也

讓我之後與政治結下不解之緣。」因為所從事的建

築生意步上軌道,而後在地方各界人士、支持者的

鼓勵下,張慶忠又在中和市投入角逐第六屆立法委

員選舉,連任至今擔任第七屆

立法委員。

握過無數雙手、遞上親印手

機 0910-228-288號碼的名片,

張慶忠沒有同選區競爭對手的高知名度,但關心所

託、事必躬親、讓選民隨時找得到人服務的好口碑

與行動力,讓他獲得選民的支持,得以進入國會殿

堂,為民喉舌。

給學弟妹的良言:學生時代要養成好的讀

書習慣、勤作筆記,並懂得善用零碎時間、

做好時間管理,對於日後幫助很大。

45

公部門.政界領袖

總統府國策顧問、國民黨評議會主席團主席、臺灣農田水利聯合會會長

李總集

不惑之年上大專養成終身學習習慣

三十多年前,在台北工專一堂工業製衣概論課程

上,當時的授課教師李耀武一翻學生名冊,突然看

到一個相當眼熟的名字,讓他忍不住當著全班學生

的面前問起:「我是桃園龜山人,你是我們『老鄉

長』李總集嗎?」坐在臺下的李總集,望了望臺上

的老師,一邊點頭、一邊給了個靦腆的微笑。

那一年,李總集已「高齡」四十三,是班上年紀

最長的學生。褪去台北工專的「新生」身分,李總

集的另一個身分確實如李耀武所了解的:不但曾擔

任龜山鄉鄉長多年,當時,李總集還是桃園農田水

利會總幹事。

一個在政壇服務多年

的人,為什麼會在不惑

之年重返校園?

年過不惑 終圓大專夢

李總集在擔任桃園農田水利會總幹事時,一天看

到同事們正聚在一起討論事情,好奇心的驅使下,

讓他向前去一探究竟。「我們想要去報考大專夜間

部聯招,你有沒有興趣?」同事的答案,讓李總集

開始好奇,過去因為家境不好,雖然成績不錯、卻

只能念到桃園農校的他,在這把年紀還有機會去念

大專,圓一個「大專」夢嗎?

雖然心中有疑慮,李總集還是決定加入同事的行

列。只不過,太久沒念書,第一次報考大專夜間聯

招,換來的卻是落榜。

「沒有充分的準備是不會有僥倖的事發生的。」

多年後,李總集在自己的自傳中寫下這句話,這次

落榜經驗,卻意外激勵了李總集。

當時,李總集仍不放棄讀書的機會,每天一下班

就衝到補習班上課,繼續埋頭念書,第二年果然如

願考上台北工專紡織工程科,「我小時候要念書,

連四百五十塊的註冊費都繳不起,當時能考上大

專,對我實在是一大鼓勵;」就這樣,四十三歲的

李總集考進了台北工專夜間部,也因為年紀稍長,

還成為同學口中的「李爸爸」、「李大哥」。

老大哥靠苦讀拚過關

前後拚了兩年,總算擠進台北工專這道窄門,但

坦白說,久未碰觸課本

的李總集,在幾個學習

科目上都曾遇上瓶頸。

「唉,英文和微積分

是我當時表現最不好的

兩大科目,怎麼念都不行,」李總集邊笑邊回憶這

段往事,當時的微積分老師,還曾經當在全班面前

對他說:「我看你很用功,怎麼成績還不好?這把

年紀了,為什麼不早點回家享清福,還來這邊念

書?」

一聽老師這樣說,李總集難免覺得沮喪,但事後

回想起這段經驗,他卻很謝謝周瑞芳老師在當時的

激勵。「我們學校對課業的要求很嚴格,對由農科

改學工科的我來說,很感謝有這段讀書的機會。」

李總集說起,儘管當時被老師「噹」,但他卻選擇

額外下苦功念書,最後也總算順利過關。

46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不進則退,這是再簡單不過的人生道理,

吸收知識是永遠不夠的!

不惑之年重返校園,「沒有充分準備是不會有僥倖的事發生」,經過一度落榜,常被老師「噹」卻引發他濃

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這條路上,保持一顆初學者的心,永遠對「學習」保持謙卑。

永保一顆初學者的心

不惑之年的「老大專生」,以加倍的讀書時間和

努力,三年後,還以「全勤獎」取得學歷。但李總

集獲得的不只有畢業證書一張,在台北工專三年,

對他卻產生更大的影響:「我開始覺得吸收的知識

好像永遠不夠!」李總集說,也因此,他在多年後

還繼續進修,並考取銘傳大學研究所,六十歲又另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76年,紡織現職: 總統府國策顧問、國民黨評議會主席團主席、臺灣農田水利聯合會會長

外拿到碩士學位。

「不進則退,這對我而言是再簡單不過的人生道

理了,」李總集笑答。這或許就是台北工專帶給李

總集的最大改變,在學習這條路上,保持一顆初學

者的心,永遠對「學習」保持謙卑。

47

公部門.政界領袖

宜蘭縣政府副縣長 吳澤成

腳踏實地面對人生經歷達到融會貫通境界

條檢視,實在沒有太多餘暇能接受採訪。

早已獲選為北科大傑出校友的吳澤成很謙虛地

說,北科大人才濟濟,在各行各業頭角崢嶸的校友

比比皆是,實在不缺他一人。事實上,吳澤成在土

木工程方面的專業能力,以及因此專業在公家機關

服務數十年所建立的完整資歷-歷任臺灣省政府住

宅及都市發展局正工程司兼課長、基隆市及臺北縣

(今新北市)工務局長、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

任委員⋯資歷經驗完整,鮮少有人能望其項背。

瀕臨失學者的進階踏腳石

吳澤成爽朗地說自己的求學歷程遊走於「瀕臨失

學」邊緣,宜蘭礁溪農家出身的他,從小就受到飽

受不識字而遭人欺負之苦的父親循循教誨-書不用

讀太多,只要能認得稻米秤重公斤數,坐火車認得

自己家鄉站名就好。原本沒打算升學,幾次都是因

緣際會才得以繼續讀書,自瑞芳高工畢業後,吳澤

成考上高普考,進入公家機關服務。

民國 76年吳澤成以在職進修方式進入北科大就

讀,當時他已在基隆市擔任工務局長。問起怎麼會

想繼續深造,吳澤成回憶起往事,他以一貫平實而

誠懇的口吻說,「北科大是一所非常扎實的好學

校。」吳澤成還記得當時還叫作台北工專的北科

大,因為出色的理工教育,曾經有學生高中聯招時

考上建中,最後還是選擇來台北工專就讀。他只是

覺得自己進入社會一段時間,也累積了許多實務經

驗,該是讓自己更進步的時候了。他說自己對人生

沒有設限,從來不認為人生道路上會有終點,正是

走進窗明几淨,光線明亮的宜蘭縣副縣長辦公

室,正埋首於公務中的吳澤成起身迎接,沒有刻意

堆疊的客套笑容,也沒有拒人於千里外的官腔權

威,吳澤成說現在正是縣府忙預算的時節,他得逐

畢業年限/科別:民國 79年,土木現職:宜蘭縣政府副縣長

48

卓越

從「瀕臨失學」邊緣,到以在職公務員身分進入北科大就讀,校方向來重視結合實務與理論的教育方針,與

吳澤成一路走來的人生不謀而合,至今他仍堅信「學習能做什麼」比「未來要做什麼」還來得重要。

因為這樣單純而執著的心態,吳澤成不但在繁重公

務之餘堅持完成學業,更促使他繼續向學,進入國

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完成碩士學業。

實務學術相結合,效果加乘

因為是在職進修,年紀也比一般同學大,生活

經驗全然不同,吳澤成笑說自己沒有什麼校園生活

的回憶,但是北科大的求學經驗卻是相當令人難忘

的。他說因為是有了社會歷練後重回校園,所以會

格外珍惜學習的機會,或許會比一般一路讀書讀上

來的學生們更懂得充分把握;透過學校教育的系統

化管理概念,讓吳澤成得以將工作上所累積的實

務經驗,再加以重新分類整理,而有種豁然開朗

之感,他說工程往往內容龐雜,細節交互相疊,在

規劃或執行時難免要

多考慮,學校的學術

訓練像是把他多年的

實務經驗整理成不同

的資料庫,使用上更

為方便,思考時更能舉一反三,在周延性上更臻完

善,設計自能落實,減少失敗機率。

在繁忙公務之餘進修,吳澤成仍不忘幾位北科大

的老師,其中又以教授水利的黃丕陵老師最是印象

深刻(黃老師後來亦曾擔任北科大副校長及崇右技

術學院校長),他對黃老師一手寫得漂亮工整的板

書很欣賞,而其條理清楚的上課方式,對水利學完

整而通徹的了解,著實令他折服不已。吳澤成說工

程很重視實務層面,如果只有學術上的鑽研,難免

流於紙上談兵,所以結合學術與實務,融會貫通的

功夫很重要,黃老師正是最佳典範。

吳澤成表示,北科大向來重視結合實務與理論的

教育方針,與他一路走來的人生不謀而合,這或許

正是他與北科大結下緣分的原因。

在工作中累積別人拿不走的寶貴經驗值

被問及給學弟妹的一點建議時,吳成澤再度謙

遜地笑稱自己實在說不上有資格去給建議,他只能

與學弟妹分享自己的人生原則-力求學術與實務並

重,腳踏實地去面對所有的經歷,就會有收穫,進

而再以系統性整理,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吳澤成

鼓勵年輕後輩要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見解,學會表達

自己的想法,這也是要由學術與常識齊頭並進,先

好好吸收,思考清楚再

予以發表,這才是屬於

自己的東西。

吳澤成誠懇地說,年

輕人要多歷練,儘早把

所知所聞,吸收消化,進而運用自如,成為解決問

題的參考,他語重心長地表示,想要做事,在任何

職位上都能做,只是程序不同。不一定要想著將來

可以做什麼,而是平日就要作好準備,「學習能做

什麼」比「未來要做什麼」還來得重要,不要害怕

不足而去推辭工作,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就能從中

增加學習的機會,累積別人拿不走的寶貴經驗值,

又能獲得他人肯定與認同,增加自己的貢獻,何樂

而不為?

給學弟妹的良言:

力求學術與實務並重,腳踏實地去面對所有的經歷,

就會有收穫,進而再以系統性整理,

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

49

公部門.政界領袖

臺灣電力公司供電處處長 李群

不計較、樂學習、好服務

夏日傍晚剛過五點下班時分,走進臺電大樓已經

沒有冷氣了,仍見一群人在座位上低頭奮戰著。這

時供電處處長李群才從別處開完會匆匆趕來,桌上

堆疊了一整天的公文,待會採訪完,他還得窩在沒

有冷氣的房間裡,繼續奮鬥。

環境向來不是李群的考

量,他似乎總有從逆境中

找到樂趣的本事。由於家

境的關係,才國小畢業,

李群就一個人扛著行李、

搭著火車,從雲林來到臺中就讀臺中高工電器科,

「因為我從小就愛把家裡的電器拆拆裝裝的,再加

上爸爸的朋友多數都是臺電員工,他們建議讓我去

讀電器科,將來才有機會進臺電,吃公家飯。」

班上最老的學生 同學最愛請益的小老師

高工三年級因為參加臺電建教合作班甄選錄取,

訓練結業後順利進入臺電工作。雖說目標已經達

到,但是李群仍然夢想走一趟台北工專,「台北工

專可以說是所有高工生的夢幻學校,是技職體系中

最好的學校,更是就業的保障。」於是,當兵退役、

考上台北工專後,李群就向臺電申請以半工半讀的

方式完成學業。

懷抱著夢想與期待,進入台北工專後,讓李群最

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師,這位教導電路學的魏榮堂

老師,上課時間一到就會準時出現,從不需要帶課

本,好像要教的東西早就寫在腦子裡了,一進教室

就背對同學,拿起粉筆將腦海裡的東西寫滿整張黑

板,學生都能當場理解,回家不需要再複習。

「教學認真又扎實」是李群對魏老師的印象,

「除了電路學,老師飽讀詩書,也常藉由歷史故事

告訴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他做學問

的精神與態度激勵了我。」

由於已有工作經驗,李

群能夠將理論與實務互相

結合,老師課堂上所教導

的,李群幾乎都能舉一反

三,所以這位班上最老的

學生,也成了同學課後解惑的對象,成了地下小老

師。

不單如此,這位喜歡服務大眾的班長,還不時為同

學安排郊遊烤肉、登山健行等活動,由於同學大多缺

乏實務經驗,李群就提議暑假期間跨科系組成電器

維修服務團,一群人到埔里、萬里等偏鄉地區,為民

眾免費維修家電、教導正確用電常識,不但讓民眾受

益,更讓同學有機會將實務與理論結合。

走到哪 學到哪 學習足印踏遍臺灣

兩年工專生涯,除了打下扎實的學習基礎,讓李群

學到最多的就是「服務」兩個字,他最常說的一句話

就是:「不要計較」,他認為為人處事就是要「誠樸精

勤」,腳踏實地、努力去做,使自己成為一個可以提供

服務的人,而不要短視近利、計較得失。

畢業後,李群繼續回到臺電服務,在臺電經歷

了人生中的四十年,四十年內職務被調遍了全省,

甚至還被調去沙烏地阿拉伯兩年,幾乎只要長官說

50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做人不要太計較,出社會一定要對工作有熱忱、

對專業追求精進,

並要建立人際存摺的觀念。

走到哪學到哪,喜歡為人服務的李群,凡事都以別人或團體的好處來考量,自己先去做,不計較得失,反而

因此累積了許多人生資產。

哪裡需要人手,他就會義不容辭的前往,但有趣的

是,無論去到哪裡,環境如何,李群永遠記得找機

會進修。

職務在臺北時,他返校繼續攻讀北科大研究所以

及政大企管所;職務被調去高雄時,就去讀中山大

學公教英文班、文書處理班、文藻日文班;被調去

臺中時,又讀了靜宜大學日文班、朝陽科技大學資

訊管理系,幾乎可以說調到哪,李群就讀到哪,學

習足印可說遍布全臺灣。

「白天上班晚上讀書,其實真的非常辛苦,但是

要學到東西就一定要付出代價。」六十一歲的李群

常驕傲的說,像他這把年紀還能使用電腦自如,完

全不需要假他人之手的人,真的不多見,而這完全

得歸功於李群走到哪學到哪的終身學習精神。

「學校學的只是基本功,出社會工作,一定要對

工作有熱忱、對專業追求精進,並要建立人際存摺

的觀念。」於是李群又說出了他的名言:「做人不

要太計較。」他說:「工作中有很多地方需要團隊

合作,不要計較得失,先考慮自己可以從中得到什

麼,而要以別人或團體的好處來考量,自己先去做,

別人一定會記得你的付出,有機會就會回報你的。」

四十年公務體系的經驗,換來一句不計較的格

言,李群的認真與坦然,使他的學習之路,從書本

擴大到了人生,並且從不間斷。

畢業年限/科別:民國 93年,職碩電機現職:臺灣電力公司供電處處長

51

公部門.政界領袖

紅樓

52

純潔高尚謙敬節儉

學術界領袖

53

財團法人馨園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彭炳進

著作不輟 終身行善的教育家

進入「馨園文教基金會」會議室,琳瑯滿目的各

式精緻感謝銀牌、表揚金盤等率先映入眼簾,這些

耀眼的各色紀念品,是為表揚「馨園文教基金會」

歷年為獎勵學術文化及回饋社會所做的貢獻。

基金會的主人,同時也是臺灣教育與學術界奇才

的彭炳進博士。自民國 41年由台北工專建築科畢

業後,即進入臺灣電力公司,參加電力開發工作,

並先後奉派遣赴越南參

加電力顧問團工作,及

赴日本電力公司研習工

程技術。之後為求深造

而離職,負笈前往就讀

日本近畿大學法學部,

獲得法學士學位後回國,並於逢甲大學及中原大學

內任教。

事業有成仍不忘教育 並傳授人際關係心理學

在此同時,彭炳進投入建設事業,創立了聯邦建

設公司,事業有成後,在從事教育多年與經營事業

的過程中,彭炳進深知臺灣企業普遍存在人才資源

短缺的遺憾,在工作意願與技術水準方面皆有日漸

低落之勢,他認為,原因在於學校在「職業指導」

方面,教育不周全所致,因此彭炳進對於產業教育

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於是,他再度負笈日本進修,於著名的產業教育

學府——蘆屋大學,專修產業教育學,並先後獲得

教育學碩士及博士學位,歷任中外大學客座教授,

桃李滿天下。

尤其值得推薦的是,彭炳進博士是一位鑽研人際

關係心理學的著名學者,著有中日文人際關係研究

十幾種書籍,更曾應北科大之邀,回母校對在校學

弟妹們就「如何建立良好之人際關係」發表專題演

講,得到全校師生一致敬佩。

力行孟子的「達者兼善天下」理念 回饋社會

為回饋社會,彭炳進

於二十五年前慷慨捐出

新台幣 1,000萬元,經由

教育部核准創設了「財

團法人馨園文教基金

會」。

彭炳進說,自從年輕時就受孟子思想:「窮者自

善其身、達者兼善天下」的理念所感召,希望有一

天,當他事業有成時,願一生善盡個人所能,實現

回饋社會的理想。

尤其負笈東瀛榮獲雙博士學位後,彭炳進更醉心

於獎勵教育、學術研究、發展文化活動,以回饋社

會,自己則每年再捐出數百萬以充實基金,得以增

加捐助項目,多年來毫不懈怠。

基金會雖以獎勵教育學術研究、發展文化活動為

宗旨,近年來更針對中、小學清寒子弟捐助午餐,

及特殊案例之清寒學生生活扶助等,為安定學生生

活所做之捐助,與馨園基金會成立宗旨第三項:「獎

勵優秀學生啟動勤學之精神」的理念相符合,多年

來,接受馨園基金會捐助的學生,遍及全國各地。

貢獻個人的能力、財力,彭炳進不斷在教育界、

54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要努力、要打拚,找到自己的興趣非常重要;

在興趣之上,

則必須不斷專注發展、努力求取進步。

身兼創業家與教育界、學術界奇才於一身的彭炳進,深知臺灣企業普遍存在人才資源短缺的遺憾,於事業有

成後,再度赴東瀛專修產業教育學,一生作育英才無數且著作等身;更慷慨捐出新台幣 1,000萬元,設立馨

園文教基金會,扶助清寒學生生活。

學術界耕耘與奉獻,以回饋社會的方式實現他的理

想,並為我國在國際學術界爭光。

彭炳進曾任臺北市校友會第二屆理事長,民國

80年母校頒贈「傑出校友獎」,現任國立臺北科

技大學校友會全國總會副理事長,對於臺北市校友

會甚表關心,雖已年近八十,但每年著作不斷,他

以個人經歷在此特別給予學弟妹們的建議是:「要

努力、要打拚」。

彭炳進說:「找到自己的興趣非常重要,在興趣

之上,則必須不斷專注發展、努力求取進步,如此

才能不負家人、學校、甚至國家的栽培。」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41年,建築現職: 財團法人馨園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臺北科大全國校友總會副總會長

55

學術界領袖

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教授 彭賜燈

專注、熱情,為追求答案而生

機場大片落地窗外飛機起降頻繁,拖著簡單行

李,彭賜燈平凡的身影在人群中不甚起眼,但他窮

畢生精力,專注深耕採礦領域,激盪研究能量,引

領無數後進的精神,讓他的背影更顯非凡。

大半生專注於學術領域的彭賜燈,近年來頻繁往

返美國、中國、臺灣等亞洲地區,出書、演講、授

課,或是擔任顧問,來自世界各地的邀約不絕。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48年,礦冶現職:美國工程科學院院士、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教授

保持高度求知慾與熱情

承襲客家人的堅毅精神,出生苗栗的彭賜燈,

苗中畢業後考上台北工專礦冶工程科,與許多當時

台北工專的同學一樣家境不甚優渥,畢業後服完兵

役旋即在經濟部新竹煤礦局工作四年多,從基層做

起,一直到擔任副礦長職務。

彭賜燈表示:「在我們那個年代,念台北工專就

56

卓越

保持著求學時代養成的好習慣,彭賜燈出了社會後仍然對於工作領域保持高度的求知慾與熱情,在赴美進修

取得博士學位後,彭賜燈在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採礦工程系任教三十多年,並獲得美國工程界的最高榮譽,

入選美國工程科學院院士。

是未來就業的保證,同學們都相當用功,而且我們

最喜歡的老師就是能教授我們實務經驗的。」回憶

起求學時代的李文鐘老師、周聞經老師,都是曾經

在業界服務,因此教學效果卓

著。也因為這些老師的引導與

教學,讓彭賜燈得以在日後的

工作領域,有不錯的表現。

一直保持著求學時代養成的好習慣,彭賜燈出

了社會後仍然對於工作領域保持高度的求知慾與熱

情,所以在工作一段時間後,他決定赴美深造。「那

時候受限於條件,許多書本上的知識其實在臺灣無

法得到印證,所以我想出去闖一闖,看看天地有多

遼闊。」彭賜燈如是說。

鎖定目標,努力去做

決定赴美半工半讀,彭賜燈在一年半間就拿到碩

士學位,民國59年再獲得美國史丹福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博士學位;並且在民國 63年到美國西

維吉尼亞大學採礦工程系任教,從助理教授一直到

系主任,任教三十餘年。民國 96年,他獲得美國

工程界的最高榮譽,入選美國工程科學院院士,也

是西維吉尼亞大學建校一百四十年來取得該項殊榮

的唯一一位教授。

當時,美國工程科學院對於彭賜燈入選院士的評

價是「開發現代長壁開採方法,採礦地層控制,地

表下沉技術的領導人」,他發表了近四百篇學術論

文、研究報告;出版在採礦界倍受推崇的《長壁採

礦》、《地層控制》、《地表沉陷工程》、《岩層

控制失效案例圖案》四本學術專書;發起並主持每

年一屆的國際採礦地層控制學術會議;創建了地層

控制學科。一路走來專注、熱情,彭賜燈笑著說:

「只要鎖定目標,就努力去

做,千萬不要放棄。」

談起過往的努力,彭賜燈

有感而發,他說:「我這一

生不為名利、不計較金錢,唯一真正追求的就是答

案。」為了學術的真理,執著地付出熱情與時間,

在無形中積累寶貴的經驗,而彭賜燈在專業研究上

的努力,也終將讓世人看見。

和同儕互動討論,才能大開眼界

當問起彭賜燈是否有成功的格言或祕訣,他笑得

好生靦腆,因為答案很通俗,那就是「有志者,事

竟成。」

彭賜燈說:「過去的教育環境不太鼓勵學生互相

討論,然而隨著時代的演變,光會做研究不管用,

懂得和同儕間互動,多做討論,才能激盪火花、大

開眼界。」他不只一次在每個分享的場合,都會提

到這個令人一生受用的本事。

因為長久以來,他就是身體力行這份理念,一直

懷抱開闊的心胸、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在學術領域

投注無比熱情,所以才能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回顧漫漫學術人生,彭賜燈以簡單的堅持與信

念,走過波瀾與挑戰;平凡的答案背後,蘊藏著豐

富且令人品味再三的人生智慧,這份寶貴的經驗,

值得更多後進學習。

57

給學弟妹的良言:

光會做研究不管用,懂得與同儕間互動,

多做討論,才能激盪火花、大開眼界。

學術界領袖

清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薛敬和

退而不休現代化工教育的奠基者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0年,化工現職: 清華大學榮譽教授(退休時為清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中原大學化工系及薄膜中心專任講座教授、中山醫學大學

及中興大學兼任講座教授

數算國內化學工程教育的發展,薛敬和教授無疑

是其中的重要人物,薛教授自首屆起連續五次獲國

科會傑出研究獎,及傑出特約研究員獎,以及中山

學術著作獎、傑出工程教授獎、教育部學術獎等多

項學術殊榮肯定,並先後獲聘為李遠哲基金會傑出

人才講座、有庠科技醫藥講座和教育部國家講座教

授等,同時也是中興大學化工系的創始者。身為國

際知名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學者,薛敬和說,這要

歸功於台北工專的教育,幫助他奠基專業與做事上

的實作精神。

好學不倦 赴日留學踏入高分子研究領域

民國 47年,薛敬和進入台北工專三年制的化工

科就讀,入學即設定畢業後要出國留學的目標,因

此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工專強調實作,也開啟薛教

授對有機實驗的興趣。「當時我每天從汐止搭車到

學校上課,總是第一個進教室開窗,搭著晨光開始

溫習功課。」還是十五、六歲正好動的年紀,薛敬

和已展現他的認真與好學。

由於祖父與外祖父皆有與日本貿易或赴日習醫

的經驗,因此薛敬和選擇在工專畢業服完兵役後,

赴日插班進入日本大學工業化學系三年級就讀。一

次實驗中無意發現研究成果竟變成糊狀物、衝到天

花板上了,請教老師才知道這是「高分子」,從此

引發興趣,開始踏入高分子研究的領域。之後考上

東京大學修讀碩士學位,師承日本高分子學界權威

鶴田禎二教授,以高分子化學為專攻;畢業後在鶴

田教授的建議下,轉赴日本東北大學專攻高分子物

性,完成高分子科技之完整教育,為日後在高分子

科學以及生物醫學材料領域的研究,奠下厚實的基

礎。

學術成就卓越 高效率展現教育行政魄力

在日本拿到博士學位後,薛敬和回到臺灣,進入

58

卓越

因實驗意外的發現,踏入高分子研究的領域。薛敬和從台北工專起就培養跨領域學習的能力,日後於學術或

行政工作,都能發揮整合專才,以「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的人生觀,期許自己及後輩能做到跨領域廣

博的學習,也要發掘特定科目做精進的學習。

清華大學甫成立半年的化工系任教,專注於功能性

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並陸續應用於光電材料、生物

醫學材料等範疇,薛敬和在光電材料及生醫材料上

的研究,連續十年獲得國家型計畫經費補助,其學

術成就屢獲國內外獎項肯定,包括日本高分子學會

國際貢獻獎及國內高分子學會終身成就獎,也陸續

擔任我國生醫材料及藥物制放學會理事長、國際藥

物制放學會、國際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學會臺灣分

會會長、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國際化學聯盟會士

等重要職務。

除了在學術層面上擁有卓越表現,薛敬和也為臺

灣的化工教育立下標竿。在清大任教期間,薛敬和

整合生物科技的校內資源,成立「生物醫學科技研

發中心」,奠立清大在生醫領域的研發基礎。並於

近年又協助「國家生醫園區」的總規劃與設立,初

期參與的兩年內幾無假日,就是為了讓臺灣能擁有

與國際同等級的生醫研發環

境。

而在中興大學邀請之下,

薛敬和教授成為化工系創系

主任,將對現代化工的構想

落實於興大,四年內聘請頂

尖人才,迅速成立碩、博士班,並興建化工館,展

現其在行政工作上的高效率與高執行力。在擔任興

大工學院長期間,薛敬和依然保持高效率的工作態

度,設定目標一個月完成一大項行政改革任務,因

此獲校長賞識,陸續擔任副校長、代理校長等行政

職務,並整合校內教學資源成立「生物科技發展中

心」等,發展興大以農立校的特色,提升學校的學

術能量。無論從事學術研究或教育行政,薛敬和以

一貫負責、精進的態度,為教育界立下良好典範。

熱愛工作,退休仍持續著作與教學不輟

薛敬和教授說,自己從台北工專起就以校訓「誠

樸精勤」為座右銘,並培養跨領域學習的能力,以

至於之後不管在學術或行政上,都能發揮整合專

才,「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代表薛敬和的人

生觀,更是他對子孫及後輩最佳的勉勵,期許自己

能做到跨領域廣博的學習,也要發掘特定科目做精

進的學習。

不僅熱愛工作,薛敬和並從工作中獲得享受,

因此在退休之後,薛敬和仍持續著書與講課,為國

內化工教育盡一份心力,《生命科學與工程》正是

薛敬和有感於近年發展快速的生命科學,需要與傳

統工程教育作一正向結合,

邀集國內學者專家,花費四

年心血而成的結晶,是國際

第一本融滲結合生命科學領

域及工程領域的書籍,目前

已有清大在內的多所大學列

為理、工、醫的必修課,有些全校性的通識課程採

用為教科書,也是學子和研究學者常備的重要參考

書。

台北工專時期所培養的實作精神與整合能力,讓

薛敬和勤而不懈地將其對於現代化工教育的期許,

持續透過著作與教學,傳遞給下一代學子。

59

給學弟妹的良言: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不僅能跨領域廣博的學習,

也要發掘特定科目做精進的學習。

學術界領袖

元智大學校聘教授暨遠東能源講座教授 詹世弘

以能源專長驅動大學的前進

初見詹世弘,溫文儒雅的學者風範自然流露,眼

前親切招呼的教授,並未因優越的學術經歷而有絲

毫傲氣。

老師及同儕影響 廿五歲拿到博士學位

成長於彰化鄉下的詹世弘,初中畢業後因想盡

早投入工作,以分擔家中經濟,遂考上台北工專五

年制機械科,「一下子從初中生變成大專生,學校

附近的中正路 (現八德路 )又是交通要點,非常繁

榮,剛進去真的很興奮!」十五歲的孩子,單純、

可塑性高,在台北工專濃厚的學術氣氛下,詹世弘

積極學習。

他難忘當時教授熱力學的李超北老師,密西根州

立大學碩士的李老師教學要求嚴格,就連下一屆第

一名的同學,也曾在這門課被當過,「李老師不同

於他人的教學方式,讓我看見另一種視野。」詹世

弘在熱力學的課堂中,不僅奠定他在機械及能源上

的專業基礎,也開啟對

出國留學的想望。

原先並無計畫留學

的詹世弘,當時看見班

上同學念外文以準備出

國,因此興起留學之意,還未畢業就考上留學考,

工專學歷讓他赴美即可從碩士開始念起。由於靠獎

學金的壓力,加上比同學少念了兩年大學,詹世弘

全力衝刺,二十五歲即拿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

校機械工程博士。畢業之前,詹世弘考慮該投入產

業界或學術界,因景仰指導教授田長霖校長專注學

術之精神,同時也認為若拿到終身職,工作相對比

易受景氣波動的產業界穩定,因此決定選擇薪資較

少的教職,在紐約大學開啟了他的學術生涯。

每次遇到工作抉擇,似乎都是選錢少的

進入紐約大學,詹世弘秉持「努力、認真,可

勝過天才」的工作態度,面對比自己年齡還大的學

生,他在三年內就拿到終身職副教授。民國 62年,

美國經歷能源危機,全民瘋狂搶加油的景況,讓詹

世弘深感能源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決心投入能源領

域,再次放棄高薪的G.E.公司,選擇阿岡國家研

究院從事能源研究。

「每次遇到工作抉擇,我似乎結果都是選錢少

的。」詹世弘幽默地說,一次受邀至威斯康辛州立

大學專題演講的機會下,他因緣際會進入威大任

教,在華人比例低的美國中部,詹世弘突破種族因

素,陸續擔任威斯康辛大學機械系系主任及工學及

應用科學學院長;由於

研發成果有助於威斯康

辛州工業發展,詹世弘

獲聘全州僅有幾位之威

斯康辛州級卓越講座教

授(Wisconsin Distinguished Professor)。在威斯

康辛大學二十多年來,詹世弘始終以熱情投入教學

與研究,昔日來自彰化的窮學生,如今成為能源界

的學術名人。

在美國學術之路順遂的詹世弘,為何毅然決然回

到臺灣服務?「我出國後第一次回臺灣,與工專同

60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把握時間充實知識,課外活動是訓練獨立自主的管道,

但不要讓課外活動誤導了大學的目的!

在美國擁有豐富學術與校務行政經歷的詹世弘,擔任元智大學校長期間,帶領元智成為全國第一所榮獲最高

品質獎的大專院校以及十二所邁向頂尖大學之一。一路走來,詹世弘皆秉懷臺北科大所領受之腳踏實地、專

注勤奮的人生態度,成就今日之教育志業。

學見面,發現他們在工業界都很有成就,並創業提

供就業機會,對臺灣貢獻很大,便開始產生返鄉回

饋之意。」而不會說英文的母親,竟因思念兒子獨

自一人到美國探望他,更堅定詹世弘回臺服務的想

法。受到元智大學多次的邀請,在太太及田校長的

鼓厲下,詹世弘比預定計劃更早回到臺灣,於民國

88年 8月接任元智大學校長。

以能源領域專長 帶領元智邁向頂尖大學

詹世弘表示,臺灣的一流大學都是國立大學,但

美國卻擁有如哈佛、史丹佛等一流的私立大學,他

帶著「私立大學有一天能與國立大學並駕其驅、甚

至超越國立大學」的期望,為元智大學建立特色。

詹世弘引進業界全面品質管制的作法於校務行政

上,率先成為國內第一所榮獲「國家品質獎」的大

學;同時發揮自己在能源領域上的專長,以「綠色

科技與管理」及「資訊社會」為元智的重點發展特

色,成立燃料電池中心,帶動國內產、官、學界對

於燃料電池的重視。在詹世弘擔任校長的六年努力

之下,元智大學成為教育部十二所邁向頂尖大學之

一,成功達成超越國立大學的目標。

詹世弘說,他能有今日的成就,要感謝臺北科大

的教育,為他奠立腳踏實地的品格,才能不斷發揮

潛力超越目標。他鼓勵現今的大學生,把握時間充

實知識,「課外活動是訓練獨立自主的管道,但不

要讓課外活動誤導了大學的目的!」唯有以認真、

努力的態度在專業上預備自己,才能於多變的時代

中創造未來。畢業年限 /科系:民國 52年,機械現職:元智大學校特聘教授暨遠東能源講座教授

61

學術界領袖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講座教授 吳建國

高等教育治校經驗豐富的謙和學者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0年,礦冶科冶金組現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材料工程研究所講座教授

民國 55年,吳建國初中畢業便考上台北工專,

「這是父親一直的期望,父親是修車廠技術工人,

任職單位的主管有不少是台北工專校友,而當時的

我也想要早一點就業賺錢。」昔日懵懂的年輕學

生,如今已成為大學教育行政資歷豐富的學者,回

想四十多年前在台北工專的學習,吳建國認為老師

以身教多於言教的方式,帶領他建立了務實處事的

精神。

學風自由充實 養成閱讀習慣

「當時工專讀書學風相當自由,」吳建國說,「專

業課程多採用原文課本,並配合老師編寫的講義,

畢業後專業程度相當具有競爭力。」吳建國還記得

學校當時有幾位國外學成歸國的教授,師資水準很

高,每位老師教學也都相當認真。學校在教學與實

習設施的資源都非常充裕,暑假會安排學生到礦務

局或工務局等公家機構實習,也能讓學生賺一些生

活津貼,這些經驗,讓吳建國在畢業後,能獨立思

考解決工廠操作與品管的問題,後來出國進修也因

為扎實的專業基礎,能順利完成學業,「到現在我

仍保留不少老師編寫的講義。」吳建國懷念感恩老

師們的認真付出,以身作則教幫助他養成了務實處

事的精神。

五年工專生活,除了充實的學習經歷,同學之

間感情也很好,「前幾年我們還辦過同學會呢!」

吳建國笑著說。課餘時間,吳建國喜歡打橋牌、

看小說,暑假更經常整天看章回小說,但也因此

養成閱讀習慣,不管文史、管理、藝術或專業各

種書籍,吳建國廣泛閱讀,這也幫助他日後與人

相處,助益良多。

學術研究成就卓越 治校經驗豐富

工專畢業、退伍後,吳建國先到國營事業工作

七年,在太太支持鼓勵下,到美國攻讀博士,民國

73年取得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博

士,便回臺灣任教。二十多年來,吳建國曾擔任海

洋大學教務長、校長、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

62

卓越

在台北工專的學習,讓吳建國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老師的教導也帶領他建立了務實處事的精神。在海洋大

學、元智大學等學術單位服務二十多年的經驗,讓吳建國成為臺灣最熟悉高等教育政策與管理的學者之一。

中心董事長,後轉任大同大學校長,如今又回任海

洋大學講座教授。在海洋大學近十五年的資歷,讓

吳建國成為臺灣最熟悉高等教育政策與管理的學者

之一。

問起在學術界二十多年來,是否曾有任何挑戰或

挫折?吳建國謙虛地說:「人生本來是由順境與逆

境交織而成,擔任大學教職則經歷平淡,生活也很

單純愉快。」

其實,吳建國在擔任海

洋大學校長期間,積極推動

校務、爭取經費,提升海大

學術聲譽,在經過歷任校長

與師生的努力,目前海洋大學已躋身教育部五年

五百億「發展國際一流大學計畫」中頂尖研究中心

的設置,成功轉型成研究型大學,同時也是世界知

名的海洋特色大學。

而在擔任大同大學校長任期內,也申請到連續三

年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獎勵」,在教學評鑑成績

上也較以往更優。任職財團法人金屬研究發展中心

期間,吳建國亦將中心的經營管理制度化,並努力

爭取經費。吳建國表示,無論在大學或研究中心擔

任行政管理工作,只要團隊合作,必能順心如意。

一路走來,教學與學術研究始終是吳建國的最

愛,「若希望同時享受工作與休閒,從事教育工作

是很好的選擇。」在金屬材料上的學術研究貢獻,

讓吳建國於民國 91年獲得美國United Engineering

Foundation傑出貢獻獎,以及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大

學機械系傑出校友。

吳建國曾於國內外發表超過 250篇論文,並在臺

灣及美國都各有五件發明專利,無論在治校管理、

或是專業研究,吳建國都秉持工專時所培養的務實

精神,穩健地走好每一步路。

鼓勵母校與產業結合 為國內高科技產業效力

工專時期廣覽群書的吳建國,鼓勵學弟妹能廣

泛閱讀各種書籍,不只能培養自信,也能提升人文

素養與溝通能力。吳建國也

以多年在高等教育經營的經

驗,認為技職教育應繼續維

持實務性知識傳授,「高等

技職教育一直提供臺灣學子充分入學與就業的機

會,在科大的教師不一定要高學歷,但一定要具備

產業界工作經驗。」

吳建國進一步說明,「臺灣技術貿易額收支比約

居世界之末,也就是每年臺灣產業要付出相當可觀

的技轉經費給國外,單單半導體記憶體 (DRAM)

一項,過去每年支付國外企業之技術權利金額超

過新臺幣兩百億元。臺灣高科技產業大多缺乏研

發,產業多處於薄利代工,是目前高科技產業之困

境。」他欣見改制為科技大學的母校學術性成果突

飛猛進,亦鼓勵北科大以高等技職教育龍頭的身

分,著重與產業界的結合來共同進行研發產品,協

助臺灣高科技產業脫離經營困境,對國家社會實質

貢獻將更為可觀。

63

給學弟妹的良言:

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可以培養自信,也能提

升人文素養與溝通能力。

學術界領袖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所講座教授 曾俊元

秉持一定要的決心開創自己的路

凌晨四點,天空還擺脫不去一夜睏倦,曾俊元就

已經起身,簡單梳洗後,在書桌前站著讀起書來。

「這樣比較不會想睡」,他

說,其實當時他有一低頭看

書就頭暈的問題,只是,即

使前一天兩點才就寢,四點

一到仍然準時下床讀書,讀

到太陽斜照入窗,他才趕緊收拾出門,趕搭從板橋

開往臺北的客運,輾轉換車,經一個半小時的車程

晃蕩,才能抵達就讀學校台北工專。

奮力進取 獲獎學金 培養實力

民國 57年,台北工專第一年加入聯招,報考人

數相當多,幾乎每兩百人才錄取一人,而且沒有備

取名額。當時曾俊元初中畢業,在早日踏入社會,

改善家境困難的考量下,他暗暗決定,不但要一舉

考取台北工專,而且每年也一定要拿到獎學金。

這「一定要」的決心,讓曾俊元果然如願進入台北

工專五專部礦冶科,並且得到一年級第一名的優秀

成績,於是他進一步計畫申請轉入當時最熱門的科

系——機械科,但這心願卻被攔阻下來,在老師半勉

強半鼓勵之下,只好繼續留讀礦冶科。轉系不成,曾

俊元雖然感到沮喪,但希望要拿到獎學金,所以更加

勤奮讀書,卻因此愈讀愈讀出箇中滋味來。

老師對他的影響是大的,曾俊元仍記得,當時學

校很多老師都是從大陸遷徙來臺,他們的教學方法

相當嚴格,分數打得很不大方、不喜歡加分,班上

得到八十分以上的每次頂多一、二位。

此外,學分多、壓力大,五年下來不是上課、

考試就是讀書,二年級開始,專業科目甚至大部

分改為原文書,「單單讀一

頁,光查生字就查不完了。」

但是,查單字也讓曾俊元查

出了學問,他的外文實力就

是憑著這樣一點一滴累積而

成。因此,這位每天總是班上第一個走進教室的同

學,他的筆記最受大家歡迎,因為原文翻譯得一清

二楚,外文讀起來倒像中文。

吳裕慶老師是曾俊元印象最深刻的老師,這位

在台北工專任教鋼鐵冶金學、金屬材料學,剛從日

本東京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歸國的年輕老師,給予曾

俊元相當大的鼓勵。一方面看到台北工專畢業的學

生,只要努力也能有如此成就;另一方面,吳裕慶

時常鼓勵同學,將來一定要考取國家高等考試,因

為這是唯一可以與大學生有同等學歷競爭的機會。

曾俊元受到鼓勵,畢業那年如願考取高考,當時他

才二十歲。

努力讀書 積極研究 完成學業

畢業當兵後,曾俊元回到台北工專擔任教學助理

兩年,並且在親友鼓勵下,他選擇繼續出國深造,

獲美國普渡大學全額獎學金攻讀材料工程碩士。但

不管自認英文有多好,剛到美國英文聽力有限,上

課聽不清楚的部分,只能向同學求救,於是筆記大

王來到美國,也得向別人借筆記來讀。

仍然,在曾俊元的努力下,不但順利畢業,並再

給學弟妹的良言:

一定要有努力學習的態度,

特別是不斷強化語文能力,

多讀原文書籍,

「因為許多新的科技知識都以英文呈現」。

64

卓越

為改善家境,就讀台北工專;為減輕父母負擔,爭取獎學金,卻磨出學問來。從班上的「筆記大王」,到赴

美修碩士、博士,重新歸零,曾俊元用拚搏精神成為電子工程的菁英。

次考進該校就讀博士班,專攻電子陶瓷。在普渡四

年半取得碩、博士學位,並於佛羅里達大學博士後

研究一年半,在美求學前後長達六年的時間,回國

後,曾俊元任教於交大電子工程系所,有趣的是,

多年前原本計畫轉入機械科卻受阻的人,現在倒成

了電子工程的菁英。

「過去因為台北工專的教學要求高,無形中養成

我刻苦耐勞的求學態度,有時甚至得耐著性子,坐

在那裡讀一整天的書,遇到困難也懂得想盡辦法克

服。」所以曾俊元鼓勵學弟妹們,一定要有努力學

習的態度,特別是不斷強化語文能力,才能廣泛吸

收國內外資訊,他特別鼓勵多讀原文書籍,「因為

許多新的科技知識都是以英文呈現」。

此外,即使長年專精於教學研究,曾俊元卻強調

人際關係的重要性,「這是一個講究團隊合作的時

代,教授也得和同學有好的師生關係,相互調和,

才能使研究工作更加順暢。」同樣的,他也建議母

校北科大,未來應更積極推動與國內外大學進行實

質交流合作、發展跨校課程,並且與國內外大學與

研究機構,共同發展跨領域創新研究,以協助國內

產業研發新興領域尖端技術,努力朝應用研究型科

技大學邁進。

畢業年限 /科別:民國 62年,礦冶現職: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所講座教授

65

學術界領袖

美國阿克倫 (Akron)大學高分子科學系教授 莊顯成

集中精神,做足準備與世界對話的學者

現任美國阿克倫 (Akron)大學高分子科學系教授

之的莊顯成博士並兼第一能源電力公司「先進能源

研究中心」主任,於民國 61年進入心中第一志願

的台北工專,他說:「我父親在日據時代、也同樣

畢業於此,所以我從小就知道這所非優秀的學校,

進入台北工專是非常榮幸的。」日治時代,莊爸爸

畢業自臺北科大前身-台北工業學校的應用化學

科,從父親的不吝讚許母校中,他明白這所學校培

養不浮誇與擁有豐富學養的工程師。

當年台北工專一週只有兩次升旗典禮,學生自由

自在,不像其他

學校、嚴格控管

個人在校的生活;

但相對地,對學

生成績有很高的

要求,莊顯成記

得,幾乎超過 1/3

的新鮮人,都必須重修數學、化學或物理等基礎科

目,這讓學校維持高水準的求學氣氛,培養學生良

好的學習態度,經常是實驗做不出來,仍不會放

棄、願意重新嘗試。

影響品學與生活的老師 至今仍銘感五內

同學間雖然程度有所差異,但同窗之間彼此不藏

私的情誼令人讚賞,「我們採用大學用書,每次遇

到不懂的,特別聰明優秀的學生,總會解答老師作

業,給其他人做參考,在課業上互相幫助,長達五

年的學生生活,讓我們互相了解、信任,就算畢業

後各奔東西,仍持續通信維繫感情。」說到同學,

莊顯成尤其推崇熱心公益的黃聰智,現任臺北市玉

成里里長,幫助聯繫同學;另一位傑出工程師企業

家黃志輝,發展出新的油漆技術,開了公司當老

闆,常一起討論化學有關的工業應用。

影響莊顯成最深的老師,是教「過程控制」和「反

應工程」、同樣畢業自台北工專的邱茂信,「邱教

授曾在我們一同通勤的火車上,每週有三天、大約

三年時間,持續與我聊天,我從他身上得知美國學

術界的研究動態,他去美國讀過書,讓我知道工專

畢業之後,可直

接讀研究所。」

不僅如此,莊

顯成自工專畢業

後,邱教授仍提

供其研究指導,

幫他找了第一份

工作,接著介紹他認識美國的朋友,讓莊顯成到後

者教書的美國紐澤西州立理工學院攻讀學位,「我

不是第一名,但在他幫助之下、我拿到獎學金。他

對我品格、學術上的影響很深,我在教學與研究的

成功,要歸因於他最初的幫助和指導,他是個照顧

學生的老師,也是台北工專的優良校友。」

致力於將研究成果商業化,以便實際運用

民國74年獲得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工博士學位後,

莊顯成從此一頭鑽入學術世界,並轉進阿克倫州大

任教,著作有催化反應及吸附反應等學術報告上百

66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集中精神學習,充分了解基礎主修科目,

更要在不同課題和人們間,了解其連結和關係。

「學術研究需要由團隊成員分工合作來達成,

想把事情做好,就要把人際先做好,

解決任何科技問題的過程應以不同尺度與角度去觀察與思考,

任何事情都做充分的準備。」

台北工專校園內維持良好求學氣氛,而遇到邱茂信老師開啟了瞭解學術世界的一扇窗,在求學中父親經常提

醒發表高品質論文是研究學者的必備條件,日後出國進修在學術界的成就都奠基於此。

篇,並擁有兩項專利。他所指導研發的「煤碳燃料

電池」小組,曾獲美國聯邦政府多項專款補助研究;

研究成果「煤碳燃料電池」效能、為目前燃煤發電

量的兩倍,不僅成本低廉,更可減少排放二氧化碳

造成的空氣污染,在改善環境層面的努力研究,讓

他身兼美國環保署顧問。

現在,莊顯成主持的實驗室,由美國政府每年撥

予 200萬美金預算,主要實驗課題為發展一可吸取

二氧化碳的吸附劑,類似活性碳可吸附水裡的髒東

西一樣,此吸附劑用來補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吸

取後濃縮、再做成高濃度二氧化碳,可供再利用、

或儲存到地底,長達十年的研究,正為世界過量排

放二氧化碳而努力。

不僅如此,莊顯成努力把化學物質學術上的研

究成果,予以實用與商業化,讓實驗室研究更貼近

解決人類切身的能源問題;他建議學弟妹們,集中

精神學習,並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礎主修科目,更要

在不同課題和人們間,了解其連結和關係,「學術

研究需要由團隊成員分工合作來達成,想把事情做

好,就要把人際先做好,不管是陌生人、家人,盡

量了解人世的關係,以不同尺度去觀察。」就像莊

顯成研究學問一樣,解決任何科技問題的過程應以

不同尺度與角度去觀察與思考,任何事情都做充分

的準備,把它做好。

他也建議教育需先重質、而非重量,「現在的學

習環境非常擁擠,已不像七○年代一般美好,建議

學校提高課業標準,減少學生人數,並加強學院、

學生和產業間的關係。」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6年,化工現職:美國阿克倫 (Akron)大學高分子科學系教授、第一能源電力公司「先進能源研究中心」主任

67

學術界領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 張國恩

創造 1+1>2的人生價值

抱著一本原文書漫步在校園

裡,是大學生活不可缺的一片

風景;但臺師大校長張國恩卻

在十六歲時就已經體驗到了!

國中畢業那年,他同時考上

了台北工專與師大附中,出身

基隆漁村子弟的務實個性,讓

他選擇進入在就業市場很搶手

的台北工專,「沒想到第一年

就要讀很多原文教科書,」他

說,雖然辛苦,但年紀輕輕的

國中畢業生就能讀懂一堆原文

書,榮譽感油然而生。

在五年刻苦求學所奠定的

基礎之上,張國恩持續進修學

士、碩士、博士,「發現研究

愈做愈有趣。」就這麼一頭栽

進了學術界,雖然並非一般綜

合大學畢業,但臺北科大的實

務訓練培養他很清楚如何找問

題與解決問題的研究優勢。

跨領域整合 發揮專業多元化

的珍貴價值

隨著張國恩進入臺師大服

務,研究方面的表現更加豐富

而多元。他是該校聘任的第一

位電機博士,為當時甫設立的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8年,電機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

68

卓越

臺北科大的實務訓練培養出懂得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研究優勢,讓張國恩在學術界有了跨領域的基礎與本

領,除了發現對研究愈做愈有趣之外,他更把這種精神用諸於治校,為臺師大這所老字號大學注入新氣象,

這一切他感謝十六歲那年進了頂尖的技職專校。

資訊教育系貢獻自己在資訊硬體上的所長;另一方

面則嘗試跨領域的整合,結合教育與資訊,投身於

數位學習的研究與推動,表現傑出,是國科會、教

育部多項研究計畫的主持人或共同主持人。

「能夠跨領域,解決人的問題,好有趣、好人性

化!」張國恩說,這份快樂讓他更確信自己的研究

方向,不知不覺中已沉浸其中二十多年,而且他所

扮演的不僅是學者、師者,還先後擔任電算中心主

任及圖書館館長,磨練出行政及管理能力,進而在

民國 99年接下校長一職,肩

負起為臺師大這所老字號大

學注入新氣象的責任。

這段歷程讓張國恩感受到

專業及多元化的珍貴價值,

「在專業能力之外,其他面

向的能力也很重要,」他建議學弟妹們,認真學習

累積專業基礎,別忘了多參與社團以及人文素養的

養成等,因為未來永遠不會只有一條路,多一種能

力,就多一份優勢。

務實態度訓練出執行力 持續創新不忘傳統價值

臺北科大重視實務的辦學理念,讓張國恩在管理

上非常很注重執行力,「光是空談,事情一定不會

有進展,」 一定要付諸行動,才可能有成果,碰

上問題就去解決,才能繼續向前邁進。

近十多年來,師範體系在教育部開放師資培育後

有了全新的挑戰,對於張國恩來說,要帶領師大走

出新局,除了以更開放的心態持續創新,更不能忘

了傳統的價值,「培養好的師資仍是基本使命,且

臺師大相當重視品格教育與服務精神的養成,學生

未來必定大有可為。」

臺師大的系所以文理居多,所以近來與對岸的工

科大學交流頻繁,張國恩出身工科,自然能夠內行

人看門道,看得出交流學校是否真的具有解決實務

問題的能力,這對帶領臺師大朝多元綜合大學之路

發展,張校長的確有其獨到的見解及方向。

深厚技術實力 發揮校友凝

聚力

張國恩記得,進入臺大攻

讀碩士時,班上唯有他親手

做過車床,擁有別人所沒有

的實作能力,「這就是臺北

科大該有的價值。」在高等教育界服務二十多載,

他認為,臺北科大要創造卓越,仍舊要回到技職的

優勢,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實務能力。

同時,臺北科大邁向百年,無論質與量,校友

網絡的力量相當驚人,服務於產業界的人數不勝枚

舉,對校方而言,無論是辦學、促進畢業生就業,

都是極為珍貴的資源。

因此,對於下一個百年的母校,張國恩深具信

心,必能永續發展,走出一條屬於北科大的卓越之

道!

69

給學弟妹的良言:

認真學習累積專業基礎,

多參與社團以及培養人文素養,

因為未來永遠不會只有一條路,

多一種能力,

就多一份優勢。

學術界領袖

日本東北大學多元物質材料研究所教授 蔡安邦

確立兩元素準晶體在物質科學地位的樂觀學者

娃娃臉、看來還像研究生的蔡安邦教授,卻是

不到四十歲就主持了日本國家實驗室,兩元素構成

準晶體的發現者,他搖搖手說:「其實我在台北工

專不是好學生,我是礦冶工程畢業,學號是四十幾

號,當時只有一個班、學號是以入學成績排的,所

以我等於是吊車尾進來的。」

出生在雲林北港的他,剛到臺北覺得新鮮,同學

帶著四處去玩,「我在班上成績都是低空掠過,現

在北科大的王副校長,就是我們同班同學,他才是

好學生,他可是前三名哩。」

盡情玩樂 日後作學問更專注

回想起工專那五年;「很快樂,讀書開夜車都在

聊天,夏天一起去走中橫,當時

都在玩樂,只求六十分,但卻造

成我後來正面思考、樂觀進取的

個性。」帶著便服去學校替換,

好在下課後參加舞會,蔡安邦笑道:「念書時沒有

打算,現在想想也不會後悔,因為在工專時,大家

感情很好,過得很開心,也因為這樣,之後做學問

時,要專注比較容易。」

畢業後玩了三個月,到三陽汽車鑄造部門工作

兩年,晚上也到日文補習班進修,當時同部門有很

多台北工專學長,從課長到工程師,年齡橫跨老中

青,蔡安邦心想:「這就是十年後、二十年後,甚

至是三十年後的我,但我真的想這樣下去嗎?」

一次隨公司到日本購買檢查設備時,有了不同

的想法,蔡安邦回工專找教授「冶金計算」的林安

熙老師,表示想到日本念書,因為覺得日本不錯。

林老師畢業自秋田大學工專時代,他建議蔡安邦:

「秋田留學生少,獎學金好拿,而且住在宿舍比較

便宜。」由林安熙老師介紹熟人,他到了秋田念相

同科系:「本來以為只去一年,沒拿到獎學金就回

來,後來第二年就拿到扶輪社獎學金,因為三個獎

學金名額、給四個人爭取,很好拿的嘛!」

不預設結果 但求凡事畢其功於一役

秋田的學寮制度,讓他奠定良好日語基礎,「日

本學長學弟制度很嚴格,掃地、洗碗、買東西,一

定都是學弟去,加上一個小房間兩個人住,室友是

日本人,學日語很快。」全天候學日語的環境,讓

蔡安邦順利拿到冶金工程學士。

秋田畢業之後,蔡安邦到以前

帝國大學之一、材料科系很強的

東北大學繼續進修,碩士兩年沒

獎學金,太太到日本工作支持他,「其實,做研究

不要想成名,要保持單純的好奇心,不預設結果,

鑽就在同一個領域一直鑽。」做研究很類似他的人

生觀,盡力卻不預設,「預設結果就會不客觀,就

會偏差。」

博士一年級,他開始鑽研原本不穩定的兩元素準

晶體,尋找鋁跟銅、鐵的適當組成比例,使其結構

變穩定、有規則,蔡安邦的博士論文,民國 76年

投到權威期刊就獲得採用,迄今仍是被引用次數最

多的論文;民國 79年他拿到博士時,國際結晶學

會請他去演講,對方來函卻誤會、直接稱呼蔡安邦

70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若要走學術研究路線,請記住,

研究要有純樸的心,而且不能僵化。

因為不想被定型,蔡安邦前往日本留學。不預設結果、保持單純的心,投入科學研究,四十一歲那年,蔡安

邦做出兩元素準晶體,成就非凡,但至今他仍抱持著:「要找比自己優秀的人,來當實驗夥伴,我也可以學

到東西。」讓作學問有更多的可能。

教授,他心想,「還好沒讓我的指導教授看到啊。」

根據 ISI Web of Knowledge,自民國 92年蔡安邦

被列為材料領域高被引用學者,當時日本全國只有

13名。

研究要有純樸的心,而且不能僵化

拿到博士後,老闆增本健先生留他當助教、專心

做研究,三年後,老闆退休,蔡安邦進入隸屬國家

科學技術廳的筑波國立研究所,才三十七歲,他拿

到日本國家大型計畫,主持一個兩元素準晶體實驗

室,然而,到新的環境、能否開拓,正是科學家的

挑戰,「做研究,換地方、就會換一批人,必須找

不同領域的人來合作,我都找比我優秀的人,來當

實驗夥伴,我也可以學到東西。」

四十一歲那年,蔡安邦做出兩元素準晶體,於

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在物理學界成就非

凡,他確立了兩元素準晶體的穩定結構,但蔡安邦

卻說:「我不喜歡人家叫我權威,因為這樣就沒有

學習、進步的空間。其實我是運氣比較好,都遇到

好人啦!」

雖然去國多年,直到今天,台北工專同學們依然

有聯絡,「連回臺灣用的手機,都是林光武借給我

的,這次回北科大客座,早上上課、下午就到吳台

生的公司。」民國 93年,他回東北大學繼續教書

做研究,他說:「若要考慮走學術研究路線,請記

住,研究要有純樸的心,而且不能僵化。」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8年,礦冶現職:日本東北大學多元物質材料研究所教授

71

學術界領袖

臺北科技大學校長 姚立德

要發揚光大「工專精神」的首位校友校長

姚立德的同班同學中,以現任技嘉科技副總裁馬

孟明的實習課成績最好,是同學間的助教。而這些

不過十來歲的男孩們,基本上仍不脫稚氣,常常調

皮地把東西弄到短路,每次當實驗室發出「蹦!」

一聲,並且冒出火花時,全班就一陣歡聲雷動,「那

時很快樂!」也因此培養了同窗間的革命情感,彼

此間仍密切聯繫,至今每年都要開一次同學會。

談起老師的教學,也有讓姚立德至今難忘懷的,

其中一位是現任景文科技大學校長,當時教線性系

統和自動控制課的鄭永福教授,剛從美國回來,課

講得非常認真且邏輯清楚,姚立德笑著說,「自動

控制這門課,數學要非常好,我上得很有心得,這

也是何以我出國念碩士、博士會選自動控制組的原

因。」

另外,還有一位近日甫退休的溫英鴻老師,教授

兩門課選修的數學課,「其中有一科是隨機程序,

我修得很得心應手,」結果姚立德赴威斯康辛州立

大學(麥迪遜校區)念博士時,赫然發現:「那居

然是博士班 700 level的課,而且是使用完全相同的

課本,我們居然在五專四年級就修了。」毫無疑問

地,姚立德上這門課當然名列前茅了。

沿著新生南路與忠孝東路交口的臺北科技大學那

攀滿爬牆虎的綠意圍牆,一直往設計館、材資館等

樓館走,只見校園裡正進行著各項工程施工,這是

今年甫出任校長的姚立德正在擘劃的藍圖之一。

創校百年來,姚立德寫下首位畢業校友擔任校

長的新扉頁。這所從民國 66年結緣至今,始終讓

他心心念念的母校,今年將創校滿百年。回到辦公

室,姚立德校長一邊闡述著自己的治校理念,一邊

回味那奠下他電機理論與實作基礎、繽紛斑爛的五

年工專校園生活。

實習課一短路,全班歡聲雷動

回想起來,姚立德說印象最深刻的是各種實習

課,他們得在五年內要修 280個學分,等於兩倍於

一般大學的學分數,「其中最特別的是實習課,奠

定我們喜歡動手的基礎。」

日後,姚立德歸納出一種結論,「我們動手去做,

都不覺得辛苦。彎下腰去做是成功的第一步,這種

『黑手』般的『工專精神』是我們最可貴的資產。」

姚立德成為老師後,也親身帶領學生爬上電線桿,

至今仍自己動手作實驗,學術成就幾乎都從實作而

來。

72

卓越

在創校百年之際,姚立德寫下首位畢業校友擔任校長的新扉頁。回首求學期間,明師的教誨、同窗的砥礪、

社團的狂狷以及最懷念的實習課,在在都累積了「黑手」般的「工專精神」能量,讓這所技職學校成為推動

台灣產業的搖籃,他期許學弟妹能承繼此一精神,築夢踏實。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71年,電機現職: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校長

73

學術界領袖

起平坐時,他們都會滿不以為然。」姚立德留學威

大時,成績傲視全班,「大部分時間都是我罩臺成

清交的同學,我們其實真的不比他們差。」

他學成返臺後,北工尚未改制,原本要應聘赴成

大任教的,最後姚立德卻選擇了母校,「因為我過

去可能受到一點這樣的歧視吧,希望他們不要有相

同的感覺。當時就基於這樣的傻念頭,一直想把所

學的教給學弟妹。」

事實上,姚立德國中畢業後本來考上建中、連制

不讀建中選台北工專 寧返母校任教傳承精神

學生學業成績多半都很優異,而學校校風則以純

樸著名,「念書時,我就常聽到人家說我們『校風

純樸』,」姚立德分析說,「原來很多北工學生都

是出身窮苦人家、很會念書的孩子,他們不會去從

事一些奢華的事,這樣的學生比例相當多,自然整

個校風就純樸了。」

沒有學士學歷,一直是北工畢業生的遺憾,「當

兵時,我有種感覺當北工學生與臺成清交畢業生平

74

卓越

服都買了,卻想到自己從小就喜歡動手做東西,加

上國中裡有一位台北工專畢業的理化老師,成天都

跟學生說北工有多好;於是,姚立德就跟父親表達

自己想念台北工專,姚父也回說好。

職業軍人的姚父,雖然已答應兒子選擇北工,還

不放心,請假到臺北,看到正

在新生南路上的北工正門一位

值班警衛,遂上前打聽學校狀

況:「台北工專很好呀,要來

念。」這番話讓姚父像吃了定

心丸般,姚立德就走上技職教

育的路,「對我的個性來說,我當初的選擇是合適

的。」

台北工專校方基本上不怎麼約束學生,讓這些學

子們在高中階段就享受大學的自由。喜歡寫作的姚

立德參加翰墨社以及《工專青年》校刊社,他說,

「那時年少輕狂,喜歡用不成熟的角度去批評國

事,常在校刊裡大放厥詞。」

精采社團生活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當時早姚立德二屆的《工專青年》社長就是和碩

董事長童子賢,在校期間姚、童並不相識;三十年

餘後,姚立德校長履新不久,接到一位數十年未聯

絡、當年翰墨社社長的學長致電說;「你還記得我

嗎?童子賢出資拍了『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的文

學家電影。」又說:「我們學長出大錢,我出小錢,

我來買兩百張電影票送到學校,我們學校還有翰墨

嗎?」聽聞翰墨社已經解散了,這位學長仍表示要

把小時候的夢要繼續延續下去,還特地請人把這兩

百張票送來學校給喜愛文藝的學生們,「我聽了好

感動。」

因著學長的代代傳承,雅好文藝氣息也在這理工

技職專校瀰漫開來,姚立德透露很多同學都在理工

專業之外,有很深的文學造

詣,「在專業之外,真正做到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姚立德本身就很喜歡寫文章、

新詩、小說等,喜歡效法古人

用文言文寫作,卻在一次參

加作文比賽時,被老師指點出:「你寫這些文言文

都是文字的堆砌,寫文章要把感情放進去才是好文

章。」

爾後,姚立德赴美進修,威斯康辛大學有座中

文圖書館,圖書館有一格格小空間供學生租來讀書

用,他準備博士資格考時,租到的小空間正好在中

文圖書館裡面,姚立德遂一邊準備考試,「我書讀

累了,就去找一本書來看一邊,幾乎把中文圖書館

的書看了絕大部分。」

在文學之餘,也雅好美術的姚立德,曾經學過素

描,「我對美的感覺對建設學校有很大幫助,學校

怎麼建設才會漂亮,我是有些知覺的。」

現在,姚立德正費心改造硬梆梆、校園方方正正

的科大,「我現在是希望把學校弄漂亮,這半年來,

我都花精力在改造方方正正的校園。」接下來,他

還要聘大師,讓推動臺灣產業的「工專精神」發揚

光大,迎向下一世紀的盛世光年!

給學弟妹的良言:

動手做卻不以為苦,

彎下腰去做是成功的第一步,

這種「黑手」般的「工專精神」

是我們最可貴的資產。

75

學術界領袖

校門口

76

專研術業經研求精

專業經理人

77

華新麗華股份有限公司特殊鋼事業群總經理 張文春

察情勢、相目標、出手準獵鷹般的鋼鐵之雄

獵鷹式管理 數次帶領組織轉虧為盈

問到張文春在工作上是否曾遇到困難?他很快地

說:「沒有!」這並非代表他的職涯一路順遂,而

是他從基層到高階主管,始終以開闊心胸面對工作

上的所有挑戰。在進入管理職後,張文春常常擔任

救火隊的角色,例如在擔任燁聯總經理時,他 11

個月內讓燁聯的年產量從四十幾萬公噸,拉升至百

萬噸,成功使燁聯轉虧為盈。而在華新麗華鹽水

廠,他只花了 3個月就重整管理制度,讓工廠恢復

營收水準。

多次面對整建組織的任務,張文春以獵鷹般的

管理方式,初到任時先觀察組織整體狀況找出問

題,再針對問題迅速建立制度以改善,並且知人善

用,發揮團隊分工合作精神,就能在最短時間內達

成組織目標。一旦設立目標,張文春便以嚴格態度

要求自己與員工務必要達

成;當時進入燁茂,員工

起初以為這位新老闆只懂

鋼鐵、不懂公司的主要業

務─貿易,對他便不太在意,他也默默地先觀察一

週,一週後開始整頓公司人事與制度,「那時他們

才發現,這個新老闆是懂貿易的!」

在鹽水廠,張文春一改以往每月月底才交成本報

表的習慣,要求各單位主管每週都要交成本報表,

「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改善。」看似嚴格

的作事風格,並非完全不近人情,若是公司營收提

升,張文春一定大方將福利分享給員工,也很願意

提拔優秀的同仁,因此營造出鹽水廠的團隊凝聚氣

張文春,臺灣鋼鐵界的重要人物,曾於中鋼、長

銘、燁聯等公司服務,具備三十多年豐富的鋼鐵生

產、建廠與管理經驗。面對挑戰,他永遠如獵鷹一

般,以敏捷、嚴格的管理作風,為組織帶來最大效

益。

富開創性格 參與每個產業在臺灣的第一次

「我所加入的產業,當時都是臺灣的第一次。」

張文春以豪爽的語氣,為自己的開創性格做了說

明。從油壓、高壓電到不鏽鋼,隨著國內工業成長,

張文春勇於挑戰新產業,目前他所負責的華新麗華

鹽水廠,產量居全球不銹鋼條線類產品之冠,並持

續擴充下游熱軋產線,為公司創造更高營收。

這樣的開創性格,與張文春所就讀的科系有關,

他於民國 56年進入台北工專工業設計科二年制就

讀,這是全臺灣第一屆的

工業設計科,包括師資、

課程內容都很創新,甚至

邀請了聯合國經合會的專

家來臺教課,因此培育出張文春勇於挑戰、敢於創

新的個性。在高工時期就想早早就業的他,畢業後

考進中鋼,開始了他在工業界的發展。

張文春認為,台北工專的學生具有樸實、認真的

態度,在工作上很盡責,但「比較沒有心計」,剛

出社會時,他在工作上總是搶著第一個做,但卻是

最晚獲得升遷的。面對職場上微妙的人際互動,張

文春始終抱持坦然的心態,堅持達成工作目標,以

技術與效率逐漸取得主管的信任。

78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在年輕時要能承擔責任,就算吃虧一點也無妨,

為的是累積更寶貴的經驗。

從基層到高階主管,張文春始終以開闊心胸面對所有挑戰。進入管理職後,常擔任救火隊的角色,屢次扭轉

公司危機。多次面對整建組織的任務,張文春以獵鷹般管理方式,先觀察組織狀況找出問題,再針對問題迅

速建立制度以改善,且知人善用,發揮團隊分工精神,在最短時間內達成組織目標。

確,並詳加規劃必能完成。三十多年來,張文春以

熱忱投入鋼鐵業,他勉勵臺北科技大學的學弟妹,

在年輕時要能承擔責任,就算吃虧一點也無妨,為

的是累積更寶貴的經驗。

不同於大多數的管理者師法如彼得杜拉克等管理

大師,張文春從秦始皇、劉邦等中國歷史人物學管

理,塑造獨特卻精彩的管理歷練。展望未來,張文

春將帶領華新麗華鹽水廠持續成長,為臺灣鋼鐵界

寫下輝煌的一章。

氛,讓員工在月底趕著出貨時自願加班。

觀察情勢、看準目標、迅速出手的管理風格,也

幫助張文春在進入兩岸及國際市場時,能即時與當

地接軌。張文春負責華新麗華的西安廠興建案時,

從開工到落成只花了 6個月,速度之快讓人驚嘆。

熱忱與踏實 成就精采職涯

「人的潛能其實很高。」張文春表示,工作上也

許會面對許多看似無法達成的任務,但只要目標明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6年,工業設計現職:華新麗華股份有限公司特殊鋼事業群總經理

79

專業經理人

泰國泰達電(Delta Electronics)公司副總裁 王名政

練就一身真本事走遍世界打下半壁江山

訓,每年到美國總公司報告工作進度和技術引進成

果 ...等,不斷地與總公司互動,培養了王名政的

國際觀與涉外能力,同時必須隨時與經濟部投審

會商討,十六年的美商生涯,讓他了解美國企業

對人性的尊重,及鼓勵重於

責備的管理風格,同時明白

工作、產品品質的重要性。

「進 RCA時,我的經理、

主任等上司都是工專學長,

過五年之後,我成為當初主

任的經理,美國公司是以能

力表現、成績來定英雄。」這也奠定王名政後來的

管理模式。

八○年代後期,臺商紛紛自立門戶,一方面積

極拓展電子業代工製造服務,或從事自創品牌行銷

全球,王名政在美商練得一身好工夫,決定轉投台

達電子,引進美商大量生產模式,採用先進設備,

導入優良生產技術,此舉令台達效率大增、品質穩

定,獲 IBM等國際品牌支持;民國 78年,訂單排

山倒海而來,但國內作業員短缺,「正是海外拓展

的最佳時期,也只有靠海外發展才能疏解台灣人力

的不足,及挹注公司競爭力的唯一途徑。」王名政

擁有外商海外設廠、產品移轉,及申請政府投資優

惠的經驗,加上他喜歡接受挑戰的特質,台達遂指

派他前往泰國開疆闢土。

省吃儉用泰國打天下 借力使力建立強大工作團隊

帶著三億資金到泰國,前三個月,王名政卻都在

「台北工專是我的第一選擇。」父親開工廠,家

境原本不錯的王名政,在工廠經營不善結束後,選

擇了工業工程,「念工專的、多半家境不好,大家

都用功讀書,不像別校都很愛玩。」

但自幼跟在父親身旁,熟

悉工廠作業流程,卻造就他

為台達電子到泰國打天下,

成立上市公司泰達電的基

礎,他知道,想把事情作好

就得身體力行,光是空想是

沒有用的,就像台北工專的

校風一般,「我們讀書不是只有紙上作業,例如一

週兩次的鉗工課,就要到工廠去實地操作。學校教

育加上長期的實作經驗,讓我變成一個很有能力的

專業經理人。」

捨棄鐵飯碗 外商公司磨出國際觀與涉外能力

台北工專在業界名氣響亮,還沒退伍,國營事業

台糖、台紙就找上門來要他去上班。但喜歡挑戰的

王名政,卻捨棄大家眼裡的鐵飯碗,選了家機電公

司,既學習日系管理的細膩與精緻,也讓日文程度

有所進展,僅待一年,因為不服氣薪水制度:「成

大起薪 3,300,我只有 2,800,調薪時、固定只調一

成。」同學黃安康更強烈建議他走電子業,讓王名

政決定跳槽。

「因為學長引見與推薦,面談五分鐘之後,立

刻被臺灣美國無線電公司(RCA)高薪錄用。」

RCA員工近萬人,受聘工程師定期接受公司培

給學弟妹的良言:

未來人才須擁有國際觀、流利的外語能力,

及對不同文化的認知及應用。

要多向有經驗的人學習,多看書,

不斷地吸收新知識,充實自己,

因為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80

卓越

工專求學期間,不是只有紙上作業,一週兩次的鉗工課,就要到工廠去實地操作。學校教育加上長期的實作

經驗,讓王名政變成一個很有能力的專業經理人。能夠在完全沒有語言基礎下,隻身赴泰國開疆闢土,並且

知人善任,解決了管理問題。

辦公室打地鋪,「因為家父開過工廠,我耳濡目染,

深知開源不易、節流重要,這些錢要用來蓋工廠、

租房子、買設備,每一分錢都要用在刀口上。」民

國 79年工廠開工後,順利創造盈餘,但工作人員

愈來愈多,管理溝通問題就愈來愈大,王名政深知

員工培訓與企業文化的重要性,但當時的他還不會

說泰文,「我決定回母校臺北科技大學,找一群泰

國學弟來幫忙,因為他們懂得中泰雙語、了解中泰

文化,能夠借力使力,幫助了公司與員工之間的交

流,也讓我建立了一個非常融洽的工作團隊。」這

努力讓泰達電子在泰國順利股票上市,也成為泰國

的模範企業。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8年,工業工程現職:泰國泰達電 (Delta Electronics) 公司副總裁 民國 92年,台達開始併購、布局歐洲,民國 96

年設立 Slovakia廠,民國 97年印度公司投入量產,

一路走來,王名政隨時提醒自己須要作得更好,也

建議學弟妹們,「往後需求的人才,除了擁有專業

技術外,更須擁有國際觀、流利的外語能力,及對

不同文化的認知及應用。希望大家能多接近有經驗

的人,多跟他們學習,多看書,不斷地吸收新知識,

充實自己,因為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做為一

個傑出經理人,直到現在,王名政仍保持著看書寫

筆記的習慣,充實自己毫不間斷,他積極的態度,

永遠正面思考、快樂的人生觀,造就了他今日的成

功,也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個人,建構了強大的工作

團隊,無可替代。

81

專業經理人

財團法人綠色生產力基金會董事長 林志森

為臺灣環保與綠能貢獻己力 持續創造社會價值

民國 57年,林志森從台中高工保送至當時的台

北工專,進入化工科就讀二專。畢業後,還沒當兵

就考取高普考資格的林志森,笑稱相較於自己超過

四分之一世紀的公僕生涯,以及三十多年在工安與

環保領域的資歷,自己的校園生活其實很無趣。因

為他第一年進入北工時,正逢父親重病住院及過

逝,實在無法全心於課業。

全力以赴、英文打底的青春歲月

當時,來自彰化鄉下務農大家庭的林志森是家

中八個子女的老大,雖然因為優異成績保送台北工

專,但對於家計沉重的林家來說未必是好消息,這

也促使林志森為自己的人生規劃下定決心、全力以

赴。而後,在學時積極考上預官,畢業後高考與普

考同時掄元,林志森一心只為分擔家計。

「臺北科大提供了非常好的求學環境,把學生

們的專業底子打得很好,」林志森開玩笑地說:「我

在學校時根本就是在讀英文系,因為除了國文與

國父遺教外,所有專業科目課本都是原文書。」

這對高工時期即專修化工的林志森來說,專業科

目雖只是過去所學的再延伸,但天天抱著原文書

K了二年,無形中培養了他的英文能力,這也是

最大的收穫。

陪臺灣一路走過工安、環保與綠能時代

林志森於民國 61年 8月份進入甫成立不久的工

業發展局,直到 90年 4月退休,足足在工業局服

務了二十八個年頭。回憶起五、六○年代,優秀的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9年,化工現職:財團法人綠色生產力基金會董事長

   財團法人中技社常務董事兼執行長

    中鼎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品質安衛環暨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召集人

82

卓越

任職工業局期間,林志森為臺灣工安與環保推動許多頗具先見之明的政策。卸下公職後,他應邀擔任民間環

保相關法人之要職,才深深體會到研發若無法落實產業化是行不通的,而技術與人才是決定組織成敗。

到,技術與人才是決定組織成敗,而管理則是組織

盈虧存續的關鍵。而他在中技社任內也大刀闊斧地

進行組織改造,將更多的人才引介至綠基會與其他

單位,讓研發的能量擴散出去,也給更多民間機構

機會。

國際化的競爭視野,從校園就要開始

「學校教育有限,但人生學習是無限的。」林志

森語重心長的鼓勵學弟妹在校要把專業修習好,更

要培養外文能力,因為這絕對能令自己大大加分。

林志森建議,即使在校時期,也要及早參與社會的

公共事務,與外界多互動,才能借重外界資源,「不

要只是一昧追求 IQ,而疏忽了 EQ的發展。」橫

跨於產官學界領域多年的林志

森觀察,步調快速的今日,職

場新鮮人一上線就要能上手,

如果不及早開始準備,將無法

面對國際化的競爭與挑戰。

談到臺北科大未來的發展,林志森表示,「臺北

科大有其獨樹一格的資源與條件,應該與一般綜合

性大學有所區隔,研發實力固然重要,但更應該著

眼於落實科技/工藝的產業化,重視來自產業的需

求與資源,如此不但能對社會有具體的貢獻,對學

生也會更多的實質幫助。」他相信在重視時代潮流

的趨勢下,應與產業之間密切接合,如此臺北科大

方能有別於一般大學院所,與時俱進。

台北工專畢業生在各行各業認真服務,不僅是社會

中堅份子,連工業局裡曾有過七位一級主管裡就有

六位是台北工專校友。

林志森表示,一來自己對這份工作有興趣,二

來當年長官們非常提攜後學,也願意給年輕人機

會,讓他一路成長。他還記得民國 63年時,他曾

提出廢止水銀電解槽,並建議引進離子薄膜電解

(IEM)取代,以避免水銀對環境的危害,那時林

志森只是小小的技士,但卻因專業背景,獲得上司

理解並同意辦理。

也就是在許多長官全力的支持下,林志森在工

業局工作任內為臺灣工安與環保推動許多頗具先見

之明的政策,影響深遠。比方說,臺灣目前工業

廢棄物有價資源回收率達

78.4%,位居全球第一,

也是他經辦過最有成就感

的事之一。

人生下半場的新挑戰

由工業安全、環境保護,到現在方興正艾的節能

減碳與綠能時代,林志森的公僕生涯見證了臺灣在

這大環境變遷下的歷史。民國 90年,林志森選擇

退休,展開人生下半場的新挑戰。

離開公職工作,林志森應邀擔任財團法人中技社

的顧問、執行長,與財團法人綠色生產力基金會董

事長等要職,持續為臺灣的環保與綠能貢獻己力。

而在民間機構的立場上,林志森這才深深體會到

研發若無法落實產業化是行不通的,他深刻地觀察

83

給學弟妹的良言:

「學校教育有限,但人生學習是無限的。」

培養外文能力,絕對能為自己加分。

及早參與公共事務,才能借重外界資源。

專業經理人

亞太燃料電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黃林輝

秉持公義心創造綠色能源奇蹟!

所有知識都內化至生命。陳雲潮老師則對學生充滿

信任與尊重,帶我進入了嶄新的電子學領域。」師

生互動密切,畢業後當完預官的第一份在黎明工專

教書的工作,也是台北工專劉可偉老師推薦後才得

到的。

年輕時的黃林輝求學的態度固然輕鬆,內心卻

早已萌發讀書人的道德心

與責任感,總隱隱覺得社

會有不公之處,對環境也

不夠友善。對於臺灣產業

多以代工自滿,不求創新獨立的研發技術也深感不

解,遂於十一年前毅然決定投入可以取代石油的替

代能源—氫氧燃料電池上。

對環境有責任 綠色能源技術領先

「石油資源有限,即使用不完,對地球的汙染與

傷害也非常可觀。」黃林輝語重心長地說著。

事實上,這門普羅大眾不甚熟悉的新科技,在航

空界早已應用多年,太空梭運用電能電解「水」,

分解出「氫」與「氧」,氣體進入燃料電池中發電

後,再度還原為水。想像一下,只要騎乘以氫氧發

電為源頭的電動機車,空氣中的氧氣隨手可得,與

搭載的氫氣罐產生能源,就有動力讓機車行走,且

排氣管裡排出的不是廢氣,而是潔淨水。只要循環

利用,就可以永續發電,這就是黃林輝已經可以做

到且持續技術領先的綠色能源奇蹟。

聽起來,這是個獨門且具備趨勢與願景的好生

意,加上臺灣技術又如此超前,但為何至今還無法

當地球的石油被人類耗盡,我們還可以用什麼資

源來發動車輛?亞太燃料電池科技執行長黃林輝給

了答案-「燃料電池」。

以非凡的研發技術,於民國 89成立的亞太燃料

電池公司,才一年時間就成功開發出了世界第一輛

可以量產化的氫氧燃料電池電動摩托車,技術上的

領先,吸引了美商杜邦入

股,近年來持續投入大筆

資金在可以永續發電的綠

色能源PEM燃料電池(即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就是希望藉由環保且可再

循環利用的氫氧燃料新能源,可以讓地球延長壽

命、不受汙染。

幽默性格 贏得師長朋友交心

「在同學眼中,我是最沒成就的一個!」總是

輕鬆調侃自己的黃林輝,因為開朗性格,相交滿天

下。畢業於成淵國中,民國 54年備取進入台北工

專電子科就讀,當時大家生活普遍辛苦,念工專多

是希望可以早點步入社會,讓家庭減輕負擔。

進入校園,黃林輝很活躍,班上郊遊、露營等戶

外活動都有他蹤影,是班上的開心果;雖然離開校

園已經四十年,但愉快情景彷如昨日歷歷在目。

當時,電子科的很多老師都是臺大與台北工專兩

邊教學,師資非常優良,更他心懷感激。「小兒麻

痺的王瑞材教授,認真教學的態度,不只給我們知

識,給有最佳的身教示範。電池學劉達度老師的學

問淵博、大師風範,對於學生疑惑有問必答,彷彿

84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身體力行,才是培養自我創新技術的不二法門。

年輕時求學態度輕鬆的黃林輝,受眾位老師的影響,內心早已萌發讀書人的道德心與責任感。對於臺灣產業

多以代工自滿,不求創新獨立的研發技術感觸甚深,遂毅然決定投入可以取代石油的替代能源,儘管研發成

績斐然,卻受限於政令的緩慢與遲滯,但黃林輝仍秉持樂觀態度,期待善果。

技職教育目前傾向「動腦」,「動手」的部份缺乏

許多,他舉李遠哲為例,也是經由不斷的動手實驗

才有機會證明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獎的。鼓勵學生身

體力行,才是培養自我創新技術的不二法門。

「過去的人聽到台北工專,絕對都是豎起大拇指

的!」延續著這美好傳統,他深信臺北科大由品德

出發,一定還是產業界裡任用人才最值得信任的好

學校。

生產量化呢?黃林輝對此也頗感無奈,礙於法令限

制,開發的氫氧燃料電池目前運用最多是在日本的

老人電動代步車上。

眼看著別的國家技術慢慢趕上,臺灣政府缺乏魄

力與政策開放的慢半拍,都讓他有些氣餒;但也樂

觀看待,因為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不但是未來趨勢,

好處也會展現在下一代的身上。

對於下一代教育特別關心的黃林輝,認為臺灣的

畢業年限 /科別:民國 59年,電子現職:亞太燃料電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85

專業經理人

力麗企業、力鵬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林文仲

在紡織業與時俱進才是立足之道

上進。」

同樣的哲學,林文仲也貫徹力行在自己身上。民

國 60年從台北工專三年制紡織工程科畢業後,林

文仲退伍後就投入當時正在起飛的紡織產業,堪屬

學以致用。民國 64年加入力鵬,從業務經理職務

做起,及至民國 70年力麗成立時,林文仲已被擢

升為力麗總經理。

與其計較分寸,不如憨憨地巧

邁向專業經理人職位,益發覺得責任重大,要管

理的範圍包括企業營運的各個環節,一邊工作的林

文仲,也同時充實自己。陸續至臺灣大學企業經理

班、臺北科大自動化控制研究所進修。「企業營運

的基本知識,你可以從課堂上學到,但在工作上,

學習心態更是重要。有時不計較地付出,反而會讓

你收穫更多。」

林文仲在加入力鵬之

前曾在其他染整廠任技

師,當時為輪班制,沒

有標準工作程序規範,只有一本共用的原文操作手

冊。原文手冊被翻到破爛,各班技師操作機器方式

皆各有巧妙,但卻都莫衷一是。為了想搞懂正確的

操作方式,林文仲利用下班後的私人時間自動整理

原文操作書,不僅將頁次章節順序排列整齊,還全

數翻成中文。完成後,不僅不吝分享給自己同班的

技師,也公開給其他的輪班同仁使用。

當下解決了效率及標準化的問題,但林文仲沒

想到,自己秉持「能做就是有福」的無私念頭,讓

「科技應該是協助企業,使得產品品質更好、成

本更低、交期更快、更多功能性的工具,而非以產

業別去做分類。」林文仲自信地說。「紡織業並非

傳統產業,力寶龍橫跨尼龍、聚酯高分子領域,能

自動化的地方就盡量自動化,大量運用科技技術,

提供工程塑料級與紡絲級高分子原料,同時並提供

聚合、紡絲、織布、染整及後加工等整合性服務,

這是世界上其他品牌所沒有的。」

西進、南進不如上進

三十七年前力鵬從下游印花加工廠做起,資本額

470萬,一路往上游核心技術擴展;民國 70年成

立上游加工絲廠力麗,民國 75年成立染整廠,到

現在力麗及力鵬企業已是上市公司,資本額 160億

元,是亞洲最大的尼龍廠。

歷經紡織業曾被前經

濟部長趙耀東以「夕陽

產業」評論的時刻,也

曾面臨過產業發展的低

潮,但力麗集團依然專注踏實於本業,提升品質,

往上游技術垂直整合,充實自身的研發實力,時時

抱著「如何讓客戶賺錢」的經營理念,遇到困境就

力求突破,化危機為轉機。

更難能可貴的,在同業紛紛棄守臺灣這個熟悉

的戰場,西移大陸、南徙東南亞之際,力麗集團是

一家深耕臺灣、投資臺灣的企業,依然留守臺灣,

廠房座落彰化、中壢、楊梅。十幾年後,看產業變

化,應了林文仲這幾年常說的:「西進、南進不如

86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在工作上,學習心態更是重要,有時不計較地付出,

反而會讓你收穫更多。

在老牌紡織業的力麗集團服務迄今三十七年,工號第三號的專業經理人林文仲談起未來,依然精神抖擻、幹

勁十足。在這位專業經理人手上,紡織業在科技突飛猛進之下,其實就像是個變魔術般的產業,讓他在學以

致用之餘,也與時俱進。

自己日後在接觸到機器採購時,也具備相關知識。

「所以我到現在最重要的哲學就是-不要怕吃虧。

臺語俗諺有一句話,要人『憨憨地巧』,不要『巧

巧地憨』,我覺得很有意思。」

投身紡織業逾卅年,至今仍不覺得厭倦

過去衣服的原料是從聚酯或尼龍粒抽絲出來,加

工成布料再製成成衣,近幾年為了愛護地球、響應

環保,也開始從回收的寶特瓶中抽紗,做成衣服。

民國 96年慈濟回收的寶特瓶估計有 1千萬支,力

麗集團和慈濟合作,把這些寶特瓶變成兩百噸的

紗,做成 5萬多件毛毯、3萬多件上衣。林文仲說,

目前臺灣每年回收的寶特瓶約八萬公噸,其中五萬

公噸在彰化芳苑工業區,力麗集團每個月回收約

四百多公噸。回收量是日本最大的寶特瓶回收再利

用工廠的兩倍。

現在林文仲及力麗集團正著手發展新的突破,這

些回收寶特瓶做成的毛毯及衣服,若使用多年後舊

了,可以再回收回來,做成木製品,變成塑木地板

(WPC)。「企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對後代子孫

負責,保留清淨的環境供他們能繼續生存。」林文

仲談著自己的理念。力麗集團旗下的力寶龍公司,

也同時設立通路品牌「GoHiking」,在全省店裡

都擺放回收箱,提供折價服務,鼓勵客戶舊衣回收

再利用。

「我在紡織業做了三十幾年,到現在仍不覺得厭

倦。」林文仲如此說,為自己淬厲奮發,努力不懈,

專研術業的精神做了最佳註解。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0年,紡織現職:力麗企業、力鵬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87

專業經理人

富華投資顧問公司總裁 賀台華

堅持奮發不改初衷的國際投資家

工專扎實的學習經驗,以及有表現優異的學長

姐在前作為標竿,讓賀台華赴美留學即能直接修讀

碩士,成績不比多念兩年的正規大學畢業生差,

「這真要感謝校友們的素質高,學校又充分裝備我

們,打好深厚底子。」賀台華表示,校友的傑出

表現,讓在校生深信只要努力,一定會成功,「就

像紐約有首歌叫做 〈New York , New York〉, 裡

面有段歌詞“If you can make it there, I'll make it

anywhere.”(你在那裡能混得成功,你在任何地方

都會成功),這句話正可說明工專的絕對價值。」

積極向上的蓬勃氣息,成為北科人在海外奮鬥的最

佳動力。

碩士畢業後,賀台華在美國投

入證券投資領域,於美國運通、

史密斯巴尼證卷等公司擔任重要

職務。但賀台華的投資之路並非

未曾失敗過,民國 88年,在朋

友介紹之下認識楊氏三兄弟,「那時網路當紅,他

們在臺灣成立了世界訊息公司,聘我為顧問在美國

借殼上市。」世界訊息公司以網路虛擬商場模式經

營,並以高額佣金鼓勵業務招攬商店進駐網路商

場,一年之內開了近 5千家的網路商店,營業額逼

近一億美金,並於民國 89年順利在美上市。

就在世界訊息公司預備於納斯達克掛牌之際,

網路泡沫化席捲全球,世界訊息公司股價由最高美

金二十多元爆跌到幾分錢,由於賀台華所持有的顧

問技術股都是設限股,在巔峰時無法賣出,眼睜睜

地看著 1千多萬美金的市值人間蒸發,「那是我人

紐約,全世界最繁華熱鬧的城市,在這裡有一群

臺北科技大學的校友,於各行各業出類拔萃,而曾

擔任大紐約區大專校聯會董事會理事、北美地區臺

北科技大學校友會總會長的賀台華,亦是其中的佼

佼者。從工程轉入證券投資領域,賀台華始終秉持

工專的踏實精神,在競爭多變的華爾街保持初衷。

充滿感激的苦日子 難忘熱鬧宿舍生活

民國 55年,賀台華進入台北工專化工科就讀,

宿舍生活是他難忘的回憶,他所住的育才大樓,一

間寢室住 16人,睡覺時打呼聲此起彼落,好不熱

鬧。「那時發明怪傑林宏裕住一

號寢室,大家常過去看他的電子

音響,音質絕佳,燈光還會配合

音樂閃爍,在那時就覺得他是電

子奇葩,日後果然成就非凡。」

賀台華生動描述,昔日同窗相處

之景歷歷在目。

賀台華最難忘教授化工程序的陸正老師,「陸

老師和藹可親,教書有條不紊,她把課本的東西講

活了,彷彿她是導遊,帶我們這群遊客到化工廠參

觀,既有趣又有收穫。」

由於多數同學來自清寒家庭,大家上進心都強,

同儕之間競爭激烈,加上工專的課業繁重,稍有疏

忽就準備被當,「那五年是我一生最苦的日子,但

如今回想起來,卻充滿感激。」賀台華說。

在紐約能成功,在任何地方都成功

88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只要努力,窮人也可以翻身!

看到機會,就要勇往直前。

但不要一個勁的衝,要學會守。

曾經眼睜睜地看著 1千多萬美金的市值人間蒸發,「那是我人生中最接近成功、卻瞬間墜入懸崖下的慘痛經

驗,深刻體驗到就算商機正好,如果合作夥伴互相爭權奪利,也無法成功。」這段過程猶如電影〈華爾街〉

劇情,幸好工專的磨練讓賀台華保持工程師般的冷靜,未隨波逐流、以內線炒作等方式規避責任,最後雖沒

賺錢,但能全身而退。

生中最接近成功、卻瞬間墜入懸崖下的慘痛經驗,

深刻體驗到就算商機正好,如果合作夥伴互相爭權

奪利,也無法成功。」這段過程猶如電影〈華爾

街〉的劇情,幸好工專的磨練讓賀台華保持工程師

般的冷靜,沒有隨波逐流、以內線炒作等方式規避

責任,最後雖沒賺錢,但卻全身而退,「工專給我

的教導就是腳踏實地、穩紮穩打,這個教誨讓我

能在億萬金錢中打滾而不迷失。因此度過無數的難

關。」

走過五光十色精采人生 期待母校重拾龍頭地位

五年辛苦卻值得的工專學習經歷,為賀台華累積

跨領域就業能量。他鼓勵學弟妹:「只要努力,窮

人也可以翻身!看到機會,就要勇往直前。但不要

一個勁的衝,要學會守。」在海外打拚多年的經驗,

讓賀台華除了奮發向上的熱情,也多了深思熟慮的

冷靜。

在華爾街呼風喚雨近四十年,賀台華經歷過五光

十色的精采人生,將屆退休之際,他感悟到只有踏

踏實實的工專精神,才是社會最重要的根基。他建

議學校多利用深厚的校友基礎,發揚工專的苦幹精

神,朝向全國第一科技學府的方向努力,「台北工

專一直是龍頭,臺北科大要拾回此頭銜並不困難,

校友與校方共同努力,必定風華再現。」賀台華相

信純樸踏實的工專精神,必能在國家社會形成一股

清新、穩定的力量,帶領世界走向明亮的未來。

畢業年限 /科系:民國 60年,化工現職:富華投資顧問公司總裁

89

專業經理人

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業務部門助理副總經理 蘇韋人

踏實求是一步一腳印向前走

回憶往事,蘇韋人笑稱年輕時的自己有些偷懶,

高中只讀了一學期就轉去臺中高工,因為讀起來很

輕鬆。高工畢業後,其實也沒有太多想法,只覺得

自己應該再繼續升學,就順勢進入台北工專機械科。

單純年代,專心向學

雖然蘇韋人直說校園生活太久遠且短暫,不復記

憶,但他接受過理工訓練所顯現的謹慎精確個性,

卻在言談間展露無遺,當提及台北工專的校友們以

踏實肯做著稱時,他大笑說,「那是因為沒有不踏

實的本錢!」

在短短兩年時間裡,蘇韋人選修了超過 120個學

分,問起會這麼努力修習學分的原因,蘇韋人想了

一下說:「也沒有特別原因,在那個單純的年代裡,

專心把讀書的事情做好是再自然不過的。」

第一年進工專時,蘇韋人其實還不太會掌握學

習的方法,加上專業課本多半是原文書,確實是比

較辛苦,後來發現在圖書館讀書,可以沉澱自己,

比較專心,還能先預習,掌握了讀書方法與學習進

度,自然成績就進步得很快。白天上課,晚上用餐

後再回圖書館讀書,週末還與同學們相邀出遊,他

至今猶記得同班同學吳清友、賴士東、涂文德等同

樂時的情景。沒有不踏實本錢的蘇韋人,在工專度

過了一段扎實的求學歲月。

機械本科生 轉行賣鋼鐵

民國 65年進入還在建廠的中鋼之前,蘇韋人已

經做過三份工作了,他還記得當時朋友都勸他不要

從訪談開始,蘇韋人就坦言因年代久遠,很多

學生時代的事一時半刻想不起來。確實,那是已經

四十年前的往事,只是這名溫文儒雅的專業經理人

生命中短暫的兩年時光。

畢業年限 /科系:民國 61年,機械現職: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業務部門助理副總經理

90

卓越

「工專校友沒有不踏實的本錢!」在台北工專兩年的時間,蘇韋人度過一段扎實的求學歲月,累積了進入職

場的基本學識。機械科出身的他,以「把握每一次歷練機會」的原則,接受公司派駐至國外工作,而擁有涵

括行政、生產、財會、行銷等豐富的鋼鐵業管理經驗。

那只是踏入社會,進入職場的最基本資格。」蘇韋

人說,「真的開始做事,那又是一件全然不同的事

了,」他舉了自己從機械本科生的訓練出身,最後

卻成為鋼鐵行銷者為例子,蘇韋人懇切地表示,就

是要「做更多、學更多」,而且要「更講究效率」。

蘇韋人也與學弟妹分享了關於行銷工作的寶貴心

法:學習觀察廠商、行業、市場、宏觀國際情勢,

培養從微觀到宏觀,具敏感性地注意不同層次的變

化及客戶期待的差異性,將

資訊分析加上經驗累積整合

成方案,有時須從不同習慣

領域創意性地尋找對策及彈

性空間。

至於與客戶相處的原則就是「寬以待人、樂於助

人」,不論客戶大小都要當成衣食父母,維繫良好

關係,有他們的支持、贊助,才是公司穩健的收入

來源。

在訪談最後,蘇韋人以「飲水思源、知恩、感恩」

送給學弟妹,他說工專校友前輩們在各行各業的踏

實努力,引導他實事求是的行為準則,奉行一生;

中鋼提供他終身職涯的學習發展,且是生活及家庭

的支柱,除了奉獻青春、智慧、戮力從公來回饋,

願意對學校、公司、產業、社會永續經營及和諧發

展克盡棉薄之力。

百年來,應該就是像蘇韋人這些不求名利、腳踏

實地的校友們在各領域的努力與堅持,眾志成城,

扮演了推動臺灣產業持續向前邁進的動力之一。

來,認為當時的臺灣鋼鐵都靠進口,這家公司根本

沒有未來,撐不了幾年。那時蘇韋人在桃園一家外

商音響公司任職,他笑說如果沒有來到中鋼,他或

許就會由音響製作加工出口,自然轉入日後夯到不

行的電子業,境遇或將大不相同。

當時,離開人人稱羨的外商工作,剛來到中鋼時

的薪資形同減薪,又由北部轉往南部發展,在旁人

眼中被認為是「雙重損失」的不智之舉,對蘇韋人

來說,卻不是那麼一回事。

他淡淡地說,「也沒有特別

原因,只覺得應該為本國的

公司貢獻一份心力,而且新

公司也較容易發揮。」

之前就從事過銷售業務的他,進入中鋼時仍繼

續擔任營業工作。在工作上總抱持著「把握每一次

歷練機會」的原則,他願意接受公司與上級指派工

作,因此蘇韋人曾先後派駐日本大阪(擔任代表,

負責市場調查、客戶及鋼廠的連絡)、香港(擔任

總經理,負責中國大陸市場拓銷)與馬來西亞(擔

任總經理,負責當地冷軋鍍面鋼廠營運),也在公

司支持下在國立大學企管研究所進修,讓自己在專

業上皆有所成長,進而在業務上加倍回饋公司。

蘇韋人表示,派駐國外工作是多方位學習的歷練

機會,獨當一面地兼管行政、生產、財會、行銷等,

以達到控制成本、創新產品及獲利極大化的目標。

做更多、學更多、更講究效率

「工專所提供的是為就業而準備的基礎學識,

91

給學弟妹的良言:

「飲水思源、知恩、感恩」,

校友前輩們在各行各業的踏實努力,

引導我們建立實事求是的行為準則。

專業經理人

茂迪公司總經理暨執行長 張秉衡

產學兼優 也能管理人力的跨界科技專家

橫跨學術界與產業界,擁有科技

業豐厚經驗的茂迪公司總經理暨執

行長張秉衡,在台積電入主茂迪後,

成為驅動茂迪轉型的推手。二十九

歲拿到美國普渡大學材料科學暨工

程博士,在美國多年的工作經驗,

以及返台後於世大、台積電任職的

完整歷練,張秉衡發揮工專時期培

養的自學能力,在各領域大展長才。

明師啟發 成為全班出國留學第一人

民國 56年進入台北工專五年制礦

冶科就讀的張秉衡,會決定出國留

學,其實是受到工專時期老師的影

響,「學校老師分為三種族群,一

種是大陸來的老學者;第二種是工

專畢業、在國外進修過的學長;另

一種則是年紀稍長於我們的助教,

三種老師教法都不同。」由於第二

類老師的背景與學生相仿,除了專

業知識的傳授,更以身教讓張秉衡

心生「有為者亦若是」之感。

當時多數工專同學在畢業後即走

入就業市場,張秉衡是班上第一位

獲得全額獎學金出國深造的,加上

學長老師的啟發,開始帶動班上留

學風氣,同班同學最後有三分之一

都選擇出國留學。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1年,礦冶現職:茂迪公司總經理暨執行長

92

卓越

受老師影響,成為全班第一位出國深造的學生,張秉衡從美國到臺灣、從學術到產業,三十餘年的職涯,他

數度轉換領域,從材料工程、鋼鐵、半導體,到目前的太陽能光電,甚至曾負責整個企業的人力資源,張秉

衡認為只要掌握基礎理論,就能在轉換領域時輕鬆駕馭。

在工專求學的五年當中,大量的實習課與扎實

的教學內容,奠立張秉衡在理工層面的基礎教育

與實作訓練,「十五歲的我就像海綿一樣,很想

快速吸收大量知識。」強大的求知慾,也讓張秉

衡在課堂之外增加自學時間,加強數學、物理、

化學等基礎科目的學習。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上

高考礦冶科類第一名,但張秉衡卻跳出技職體系

的傳統出路,選擇赴美留學。

掌握基礎理論 從學界順利轉跑跨領域業界

張秉衡表示,「學以致用」是他始終堅持的目標,

因此無論在台北工專、或在美國普渡大學材料科學

研究所求學時,他都希望將所學理論應用於實務,

「如果理論無法發揮實用性,那就白讀了!」

取得博士後在美國工作十

年,他於民國 79年返臺,進入

交大材料研究所任教。但重視

實務操作的張秉衡,仍難忘產

業工作,因此在 85年加入世大

積體電路,並隨著世大併入台

積電,陸續擔任台積電資材處協理、人力資源資深

處長、人資副總等職務,於民國 99年 3月擔任茂

迪總經理暨執行長,以其在材料領域的專才,帶領

著茂迪開發料源技術、降低成本。

從美國到臺灣、從學術到產業,三十多年的職

涯,張秉衡數次轉換領域,從材料工程、鋼鐵、半

導體,到目前的太陽能光電,甚至在台積電時負責

整個企業的人力資源,張秉衡認為只要掌握基礎理

論,就能在轉換領域時輕鬆駕馭。「其實跨領域沒

有那麼困難,以大學修課為例,你只花 4、5週就

可學到一門專業,工作上自然也是如此。」

透過大量閱讀,張秉衡發揮工專時所培養的自學

能力,幫助他快速熟悉新產業,「許多人進了職場

就不讀書,才會在工作上停滯,其實當我們將書本

內容學以致用,就能引發閱讀興趣,為工作效能加

分。」

技職教育需與產業結合 發揮實做精神

曾在交通大學任教,張秉衡認為臺灣的技職教育

應與產業界有更多合作,從學生實習、論文研究、

乃至於師資培育,都可從實務角度出發,才能發揮

技職教育的核心競爭力。

「臺灣的高科技產業需要研

究人才,若是科技大學的論文

題目都能和產業作結合,不僅

學校能有研究經費的挹注,企

業也能提升研發層次。」他鼓

勵博士畢業生,能多投入業界

工作,為臺灣科技產業增加研發能量。

面對經濟環境的快速變遷,張秉衡鼓勵北科大的

學弟妹,能於在校期間加強基礎科目的學習,並根

據產業變化加強應用科目的操作,「隨時保持跨領

域的彈性,從實務切入,再回饋至理論基礎。」

永遠樂於追求新知的張秉衡,為臺北科技大學的

實用教育,做了最好的示範。

93

給學弟妹的良言:

「學以致用」,

加強基礎科目的學習,

並根據產業變化加強應用科目的操作,

保持跨領域的彈性。

專業經理人

耕興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王新添

專校生活,帶給我無限願景

然而,經過王老師在課堂上深入淺出的講解,讓一

群十五、六歲的小伙子都能了解這門專業知識,最

令大家佩服。

就讀專科時正逢 IBM1310電腦剛推出,尚且不

論個人電腦尚未普及,連電腦指令都還得靠紙片輸

入。當時王瑞材老師就曾告訴他們:「你們踏入電

子工程科那天起,要知道有生之年可能會看不到電

子技術發展的盡頭。」

王新添說,這段話現在聽起來真的相當具有前瞻

性。

務實精神,終身受用

身為上櫃公司的副董事長,王新添回想母校帶給

自己受用一生的價值,無非是「實事求是的務實精

神」,而這份精神從學生時代一直延續至今。

記得專二實習課時,老師要求大家三人一組分工

合作,設計組裝有五燈的收音機,也就是有五根真

空管在其中。王新添笑說,大夥從電路設計、找鋁

板當底座、配合真空管、沖床的設備、拉線、焊接

到最後測試,好不容

易大功告成。沒想

到老師驗收時卻說:

「只能給六十分。」

原來收音機雖然發得出聲音,內部的零件配置、

排列卻不夠美觀整齊,對老師而言,他們做出的收

音機只是個「working sample(堪用品)」而已。

經過一學期的實習,王新添也學習到實事求是、團

隊合作、注重品質和美感的重要。

「工業建國,吾校任重。」即使已經畢業近四十

年,耕興副董事長王新添唱起母校的校歌,仍琅琅

上口。

至今仍清楚記得自己是民國 57年入學,62年畢

業,五年的專校生活有許多令他回味無窮的事。

從小在平溪長大,出身自礦工家庭的王新添家境

並不寬裕,十五歲那年考上台北工專電子工程科,

是他第一次離家住校。

當時一起住宿舍的同學,多半都是工農子弟,也

有許多人和他一樣有實力考上建中,但是為了經濟

考量,選擇就讀可以習得一技之長的技職專校,畢

業後才能儘快賺錢養家。

同學們年齡相仿加上志趣相投,除了讀書以外的

時間,還會組成棒球隊,利用假日運動鍛練體魄。

他回憶,自己是擔任捕手,當年的打擊手,現在也

是中華電信的高層。

感念恩師,前瞻教誨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老師,王新添提起現在已退

休,但仍在母校任

教的王瑞材教授。

「要跟上時代進步,

持續追求新知,保

持不服輸的精神。」老師當年的教誨言猶在耳,以

身作則追求新知的態度更是影響他至深。

六○年代初期,當時真空管還是主流技術,半導

體才剛開始萌芽,初執教鞭的王瑞材老師和學生們

一樣,必須從零開始學習電晶體這門全新的學問。

94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準備好自己的人脈存摺,多認識不同領域、不同專長的人。

保持健康的身體,這是做大事業的唯一基礎。

受明師的啟發,以及母校所灌注的「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讓王新添一生受用無窮。此外,累積豐厚的人

脈存摺,並培養強健的體魄,保持學習精神,方能走通每一條路。

與企業之間的橋樑,多與企業互動,並加強學生實

作能力、以專業技術取代學歷掛帥,朝下一個百年

大步邁進。

日後創業也秉著務實的態度,他比著公司門口掛

的兩幅畫:春耕、秋收。唯有耕耘才會興旺,這也

是公司「耕興」兩個字的由來。

強健體魄,成就事業

隨著時代變遷,當年的母校台北工專也改制升格

為科技大學,他與如今學弟妹們就讀的時空背景也

大相逕庭。

但他也指出,畢業出社會後,不是到企業就業,

就是想自行創業。若是學弟妹們想要成就一番大事

業,王新添認為,「事業成就」的幾個原則,不論

社會如何變遷,還是可以相互融會貫通的。

他分析,選擇到企業工作的人,能夠把在學校

習得的專業技能發揮到極致,升遷之路必然平順。

至於選擇自行創業的人,專業技能發揮到極致還不

夠,還得另外加上業務能力、管理能力、財務規劃

能力,以及國際化的視野和企圖心,才有機會賺全

世界的錢。

除此之外,準備好自己的人脈存摺,多認識不同

領域、不同專長的人。在創業初期,或許需要志同

道合、相同DNA的專業人才;等到事業擴大後,

則需要有不同專業的人才加入。

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的身體,這是做大事業的

唯一基礎。王新添強調,以自己的公司為例,他要

求幹部們想獲得升遷的條件之一,是必須參加太魯

閣馬拉松比賽,在三小時之內跑完全程 21公里,

用行動證明自己有強健的體格足以衝刺事業。

最後,他也期許母校未來的發展,能夠繼續扮演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2年,電子現職:耕興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95

專業經理人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林茂桂

只做第一,靠策略與執行力帶領企業攻頂!

去年,群光電子市值一度突破 508億,從當初

掛牌算起成長高達 22倍,讓業界刮目相看;而讓

這一切發生,正是群光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林

茂桂。

戴著金邊眼鏡、口氣溫和風趣的林茂桂,其實

是很具執行力的 CEO。民國 89年起一就任群光

總經裡,第一件事就是大刀破斧地砍掉 NB生產

線,引起公司內部一片譁然,十一年過去,如今

群光在 PC鍵盤、視訊攝影機以及 NB內建攝影

機模組(感光元件攝錄影機)的市占率都是世界

第一,足證他的前瞻眼光與經營智慧。

超越貧寒困境,成為最年輕廠長

林茂桂出身清貧,家裡常常

連生活都有問題;長子的他不

負家人期望,一直以來念書都

名列前茅。嘉義高中畢業後進

入台北工專電子工程科就讀,

其實就是為了「能早點出社

會,早點掙錢養家。」

進入學校,印象最深的就是與一群大男生住在宿

舍。當晚上大家脫光光地在澡堂上洗澡,聽到來自

全省的同學對於肥皂、腳踏車等的不同台語說法,

真是覺得非常有趣。同學們多是高材生,也多出身

清寒,頗有「英雄好漢齊聚一堂」之感。

當時的學生比現在認真得多,林茂桂認為與老師

的嚴厲脫不了關係。記得:「電子科的科主任王瑞

材老師教學態度嚴謹又嚴格,不僅會當人,而且要

96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1.培養創新與遠見。

2.訓練領導與 EQ。

3.強化見微知著的能力。

4加強英文能力以培養國際觀。

5.完美的執行力。

求學分滿堂,還因為學期學分超過了教育部設定的

上限,還獨創『必修學分』模式,沒學分但必修必

通過才能畢業。」這堂課雖辛苦,但學生卻學得又

精又深。

畢業後前往光寶電子工作,因為態度認真三十二

歲時就當上廠長,成為臺灣最年輕的廠長,在光寶

一待十二年。

為了誠信,轉戰群光與學長並肩打拚

「當時,全國有煙囪的地方就有北工人,演變到

有工廠、製造業的地方就有北工人。」說的就是工

專的團結感情與學長、學弟間的互相提攜。

民國 76年,已是廠長的林茂桂,遇見了工專學

弟、也是群光董事長許崑泰,

力邀他來公司。林茂桂隨口答

應,沒想到一直沒下文,更差

點被光寶電子總經理宋恭源慰

留下來,許崑泰只好使出最後

手段說:「你沒信用!」就為

了「誠信」問題,林茂桂決定

轉戰群光。

學長學弟感情融洽,對於事業也充分信任,自從

擔任群光電子總經理以來,如今成為擁有 3500名

員工的跨國電子企業的經營者,後半期連續五年

EPS都在 5~6元以上,且一直以照顧好經營團隊員

工為使命,深受愛戴。

不畏負面聲音 以前瞻眼光貫徹策略

個性果決,林茂桂三十二歲時就當上廠長,成為臺灣最年輕的廠長。就任群光總經理,率先大刀破斧地砍掉

NB生產線,引起公司內部一片譁然。只要看準了,就大膽去做,貫徹把事情完成的毅力與決心,因為出身

貧寒,只能前進無法後退,讓他養成追根究柢的個性,終能攀上巔峰。

元協助這些學弟妹繼續返校就讀。

「財富帶不走,要用在有意義的地方。」林茂桂

拋出善磚,期待著社會上有能力的人一起來共襄盛

舉。

能夠經營一個跨國集團如此成功,林茂桂有其做

事方法與經營之道。

在處理事情上,他認為首先「策略比戰術重要」。

選對了趨勢與產品,就等於對了一半,例如他當

時決定裁撤NB生產線,就是在發現不對時立刻去

做,即使有負面聲音也要貫徹。不過訂定策略需要

前瞻性眼光與智慧,除了平常多讀書,多請教業界

前輩,才能內化出智慧。

當決定了策略後,重點就換成「把事情完成的

毅力與決心」。唯有追根究底的個性是造就成功

的關鍵。

對有心擔任高階主管的後進,他也給予這樣建

議。1.培養創新與遠見。2.訓練領導與 EQ。3.強

化見微知著的能力。4加強英文能力以培養國際

觀。5.完美的執行力。而對於上司詢問問題時速度

反應,還獨創了登龍術之說,也就是一流的員工會

有問必答或查卷5分鐘內回答。二流員工,問後2~3

天後回答。三流員工答案將石沉大海。

幼時貧苦,林茂桂慶幸有著同村一位經營「建興

製材行」的企業家蕭添進先生提供的清寒獎學金幫

助,才讓他得以完成學業。蕭先生義舉與工專人培

養的敦厚性格,讓他一生秉持「受人點滴,當湧泉

以報」的心念,期許可以像蕭先生一樣成為企業家

幫助貧困人。

每年大筆捐款為善不欲人知,民國 97年金融海

嘯後,當他發現不少臺北科大學生辦理休學,探究

原因竟然是家長失業導致學生沒錢念書,於是由群

光電子幫助學校成立「甘霖獎學金」,捐助 150萬

畢業年限 /科系:民國 63年,電子現職: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97

專業經理人

美商奇異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總經理 許朱勝

選擇不同的路在跨國龍頭企業出人頭地

在臺北科大校園時空裡,許朱勝和父親不僅身影

交疊,父子倆還有相同的授課老師,分別是教授音

樂、同時也是臺北科技大學校歌的作曲者吳居徹老

師,及教授地理的陳肇鳳老師。想到臺上的老師,

在二十七年前也教過自己的父親,上課時特別有種

奇妙的滋味。

求學時期 開始思索未來方向

因此,對於母校,許朱勝另有一番傳承的感受。

校園中,同樣還有一位老師讓許朱勝體會到這股傳

承的力量,便是當時教授「邏輯設計」的老師王瑞

材。「時至今日,王老師依然在臺北科技大學服務,

他的身影在我心中已與學校不可分割,每當我想到

學校,浮現的就是王老師的模樣。」王瑞材老師到

現在依然活躍,扮演著連繫臺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

科校友的臍帶角色。

當時王瑞材老師亦擔任計算機中心主任,值其

時,剛好許的兩位同班同學在中心工讀,因此許朱

勝比起其他同學有更多機會可以到電腦機房「打

混」。心智漸開的許朱勝,開始思索除了每個畢業

生都走的路之外,是否有別的選擇,卻苦於沒有方

向。在電腦機房,看到那麼多先進的科技設備,許

朱勝當下心底頗受震撼,覺得「這就是自己要做的

民國 62年的夏天,面對著升學之路,許朱勝有

兩個選擇:一個是師大附中,另一個是當時的台北

工專。

毫無猶豫地,許朱勝選擇了台北工專。「這是一

個答案明確的決定。第一,它是北區五專聯招的第

一志願;第二,它是我父親的母校。」三十八年後,

也是炎熱的酷夏,許朱勝回憶當初的情景,淡淡地

說。「當時臺灣許多電子工業和機械廠的經營者都

是台北工專的校友,成就斐然。台北工專當時是臺

灣培育工業人才最重要的學府。」

踏進父親的母校 寫下傳承傳奇

民國 40年,許朱勝的父親許兩傳先生畢業於時

為台北工業學校的建築科,在他童年的記憶中,偉

岸的父親談起求學時代的神采,總為學校抹上一筆

傳奇。

許朱勝記得,父親當時是學校的橄欖球隊隊長,

同學間為了訓練膽識,還曾有半夜「睡墳場」之

舉。而光復後的臺北科大,因為接收到許多美援設

備資源,學校內因此有一架載人滑翔機。那時的校

園涵蓋新生南路及建國南北路段的忠孝東路,腹地

廣大,當時在臺北科大求學的父親下課時,和同學

還經常到操場上玩滑翔機。

98

卓越

民國 90年,許朱勝接過傑出校友的獎牌,當時他是臺灣 IBM公司總經理。早他一年拿到傑出校友的學長、

前聯強國際(股)有限公司流通事業群總經理胡家龍 (62年畢業 )對他說:「你當選傑出校友所代表的意義

是很不一樣的。你投身外商企業擔任專業經理人,服務的企業又是全球的科技龍頭大廠。這條路,是鮮少工

專校友選擇的⋯。」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7年,電子現職:美商奇異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總經理

99

專業經理人

真的是不認識這些電子

零阻件。

「專一時,我們就有

工廠實習課,前一兩個

星期,老師的上課重點便是從幾千多個電阻中隨機

選出一個來,當下考你色碼所代表的電阻值,所以

大家反應都被訓練的很快。即便此刻,我都還背得

出色碼的順序。」

在台北工專接受技職教育五年,等於其他人接受

一般高中及大學教育,七年的課程壓縮在五年授課

完畢。「我們專三(相對於高三)就學了積體電路

學,同樣的課程,臺大是二年級才教;至於專一及

專二的物理課,老師早就用微積分授課。不懂的人

需要課外加強才追得上進度。」

「誠、樸、精、勤」 再加上「實」

理論課業繁重,還要兼顧實作訓練,但這種理論

與實作兼容並進的訓練,卻培養出臺北科大學生獨

特的科技實力。「難怪每年在企業愛用人才中,臺

北科技大學的畢業生永遠名列前茅。」

這種獨特性換言之就是實踐與負責,有任何想法

非得要求自己把它實際做出來。許朱勝認為,臺北

工專當時理論與實作並重的訓練,對整個產業界有

深遠的影響。「其實驗證理論的最佳途徑不就是透

過實作嗎?」這是許朱勝到現在仍奉行的工作觀。

學會欣賞及感激人生的每個機會

前後擔任跨國龍頭企業臺灣最高主管的許朱勝,

事」。「說起來,我會

走上這條路,王瑞材老

師也是其中一位舵手。」

這種傳承的使命感,

驅策許朱勝在投入業界取得成績後,亦開始回饋母

校。許朱勝喜歡參與校友講座,將個人成長與工作

經驗分享給在校的學弟妹,並鼓勵他們了解學校、

了解自己。擔任臺灣 IBM公司總經理之際,正值

母校八十九週年校慶,他促成了資工所成立「IBM

電子商業研發實驗室」,其中提供全系列的 IBM

電子商務應用軟體發展平臺給該實驗室,並提供北

科大電子商務技術移轉與師資培訓。

五年求學 型塑個人價值觀

五年的台北工專求學時光,學校亦送給許朱勝一

個重要的禮物,只是那時仍是懵懂的少年時,心裡

還未能明確地感受到。

這個特質,就是一個「實」字。「這個『實』,

你可以說它是實在、老實、樸實的『實』,也可以

說它是精實、踏實的『實』。」許朱勝說。

專科畢業後,許朱勝服預官役,被分派到岡山空

軍通訊學校上課,面對一大堆電子儀器。當時一位

畢業自四年制大學的電子工程系的同學,指著電阻

問他:「這個零件是什麼?」許朱勝覺得非常不可

思議,當下反應是:「你不是在跟我開玩笑吧?」

隨後同學又問:「那這個扁扁的又是什麼?」不可

置信的許朱勝看著自己從專一開始便非常熟悉的電

容器,這才確定這位從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的同僚

給學弟妹的良言:

盡快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多與校外互動,

因為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不僅要精、還要廣。

100

卓越

從民國 71年美國求學返臺開始工作迄今,今年才

換了他人生第二個工作。累積了臺灣 IBM公司總

經理、IBM亞太區金融事業群銀行轉型服務副總

裁前後二十八年資歷,今年初轉任美商奇異國際股

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執行長。而這兩家公司亦是

在臺灣最大的科技龍頭外商公司。

走到了這樣的人生高度,許朱勝回去看自己求學

及職涯,「我同意胡家龍學長的話,我走的路的確

是較少校友選擇的,包括當時出國留學的決定。」

有沒有動搖過?「少年時期,常會徬徨無度。台

北工專當時每個班級每年出國的學生大概只有一、

兩成,與當時的臺灣大學九成畢業生皆到海外求

學,更是大相逕庭。我記得專五當時決定要出國的

同學大概都會聚在一起,這些人在同儕眼中,似乎

有自成一局的感覺。」許朱勝笑說,「我第一次心

中感到失落時,是在專三暑假上成功嶺受訓之際,

得知國中成績在伯仲之間的同學,都考上了臺、

清、交等知名大學,那時心中五味雜陳。」

直到拿到碩士回來準備就業時,反而聽到當時

考上臺、清、交大的同學羨慕地對他說:「你都拿

到碩士回來要工作了,我們還在當兵⋯。」那一刻

許朱勝突然有種頓悟:人生會有很多的岔路要你選

擇,不管最後選擇了什麼,自己得學會欣賞及感激

這個機會,全力以赴,不要做得不足,日後心生遺

憾。

這樣的岔路在民國 70年的 12月也發生過一次,

那時許朱勝完成了美國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碩士學

位,考慮要回到臺灣就業,還是跟大多數的留學生

一樣,留在美國落地生根。

自己分析自己,許朱勝對於「可預見的未來」,

總有點抗拒,也許這與他「溫文儒雅中的叛逆」的

個人特質有關。

學生普遍擁有聰明又肯實作的素質

已經習慣站在高處分析事情及局勢的許朱勝,剖

析母校培育學生的特性,他格外珍惜臺北科大學生

聰明又肯實作的素質。

「從以前的台北工專到現在的臺北科技大學人才

輩出。」許朱勝想起以前另有一位治學嚴格的劉達

度老師,他所寫的電磁學,是許多大學多年採用的

教科書。記得當年上劉老師的課都非常緊張,因為

要從老師手上拿到及格的分數不容易。但就曾經有

一位許朱勝的學長,寫了一整個黑板的數學公式,

辨證了劉老師論點有謬誤的地方,這件事引為電子

工程科津津樂道的故事之一。

「這樣的人才在台北工專太多了。」許朱勝說:

「所以我們的畢業生素質一向很好,再加上踏實,

出了社會後經常是表現出眾。」在改制為大學後,

許朱勝鼓勵在學的學弟妹盡快找到自己未來的方

向,多跟校外互動,因為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不僅要精還要廣。

101

專業經理人

馬來西亞辛建文捲門集團公司執行長 辛慶利

創新研發材質為各國街頭景觀增添美感

以往常使用於百貨商場的鐵捲門,外型密封、

厚重,如今在發明家的創意之下,透明、時尚的鋼

捲門成為購物中心、機場的最愛,既能達到防盜功

能,又能二十四小時展示商品,其幕後推手正是辛

建文捲門集團公司執行長、也是臺北科技大學機械

系校友辛慶利,這位來自馬來西亞的企業家,回顧

當僑生的求學階段,正是建立日後工作態度與專業

的關鍵時機。

僑生來臺求學 文化衝擊迎面來

民國 62年,辛慶利進入時為台北工專的北科大

就讀,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從小生長的馬來西亞,隻

身來到臺灣念書,「當時一進學校就規定要理平

頭,這對留著西裝頭、穿著喇叭褲的我而言,馬上

就感覺到文化衝擊!」不只要適應五專的課業壓

力,辛慶利更比同學多

了文化上的差異需要調

適,由於初來乍到,許

多生活習慣都必須重新

建立以融入臺灣環境,對當時只有十六歲且離鄉背

景的辛慶利,的確是一大挑戰。

回想當年,辛慶利認為霍炳南教官對他影響很

大,霍教官非常要求學生的生活舉止,也常提醒辛

慶利不要為了追求流行而忽略服裝上的禮儀,幫助

他建立起樸實、自律的生活態度。

而在學業上,辛慶利很感謝教授材料學的方春樹

老師,方老師常在課餘時間與學生分享許多做人處

事的道理,也很關心班上同學的生涯規劃,「方老

師最常提醒我們『寧為雞首,不為牛後』,這也成

為我往後人生的座右銘。」辛慶利認為,無論在生

活或學業上,台北工專以嚴謹的校風,培養學生養

成實事求是、謙和待人的態度,「那時我們只要有

三次不來上課,這堂課就一定被死當,完全馬虎不

得啊!」無形中累積他在商場衝刺的動力與韌性。

發揮創新研發精神 讓家族企業轉型

台北工專畢業之後,辛慶利回到馬來西亞,由於

臺灣的五專學歷在就業市場能獲得的薪資不高,因

此他投入家族的捲門產業,從安裝、製造等基本功

開始累積經驗。

八○年代馬來西亞經濟起飛,各行業百廢俱興,

吉隆坡第一間大型購物中心也預備興建,而購物中

心業主希望所有店家在打烊之後,仍能展示其櫥窗

擺設,增加商品宣傳

效益,因此辛慶利把

握機會,研發出透明

鋼質捲門,不僅具有

傳統鐵捲門的防盜作用,又能防火、通風並透視看

見店內擺設,完整滿足購物中心業主的需求,也帶

領家族企業跳脫傳統,進入創新研發領域。

在研發透明鋼捲門的過程,辛慶利運用台北工專

所習得的專業,嘗試多種材料,最後選擇 PC作為

鋼捲門的主要原料,並將產品送至日本測試,發現

鋼捲門的拉力是傳統鐵捲門的 29倍,不僅具有美

觀特色,在效能上也大幅提升。目前透明鋼捲門已

通過馬來西亞、臺灣、新加坡三國的專利認證,配

給學弟妹的良言:

現今市場需要的是整合型人才,因此在校期間,

一定要認真學習,並加強自我在技術上的熟練。

102

卓越

曾經是飽受文化衝擊的馬來西亞僑生,秉持明師教誨的『寧為雞首,不為牛後』,學成返鄉經營家族企業,

勇於嘗試多種材料,並隨時掌握產業脈動,帶領家族企業跳脫傳統,進入創新研發領域。

合全球觀光業蓬勃發展之時,鋼捲門也廣泛運用於

各國的購物中心、機場及金融機構等處,為各城市

的商場、街道景觀增添美感。

首家馬國華商上市傳產企業 每年推出兩項新產品

在辛慶利的努力之下,辛建文捲門集團公司

(SKB Shutters Corporation Berhad)從一間小小

的家族公司,轉變為國際集團企業,也是馬來西亞

華商中第一間上市的傳統產業公司。辛慶利謹記工

專時期的實習經驗,無論是研發產品或經營企業,

都確實掌握每個步驟,實地動手操作,「凡事要用

心,才會成功。」如今辛建文捲門集團公司仍保持

每年推出兩項新產品的目標,持續在捲門、防盜窗

等商品中引領創新。

「現今市場需要的是整合型人才,因此在校期

間,一定要認真學習,並加強自我在技術上的熟

練。」辛慶利舉公司最新出產的多功能防盜窗為例

子,為符合豪宅客戶的要求,他研發出兼具美觀、

防火、採光、通風、防盜等功能的窗戶,過程中需

要各項專業的整合與應用,才能打造符合市場需求

的商品。辛慶利認為,臺北科技大學的宗旨就是

「技術至上」,他以自身經驗鼓勵學弟妹,把握產

學合作或實習機會,加強專業知識並隨時掌握產業

脈動,累積未來就業的加分條件。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8年,機械現職:馬來西亞辛建文捲門集團公司執行長

103

專業經理人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沈振來

以終身受用的好習慣成就非凡專業

直到今天,從學校畢業三十年後,華碩電腦總經

理沈振來依舊能夠準確說出當年秋天初踏入台北工

專時,同班同學的出身和來歷:「當時,我們班同

學分別來自北中南三地,且中南部的同學都是放棄

中一中及南一中的錄取機會而北上,另外三分之一

的臺北人,也大都是放棄附中的錄取資格,而選擇

就讀台北工專。」

當時負笈北上唸書的莘莘學子多數和他一樣,

是樸實的農家子弟,一起朝同一方向努力的同窗情

誼,至今仍讓他記憶猶新。「環境很單純,我們沒

有後顧之憂地認真唸書,回想起來,還真像臺北科

大的校訓──『誠、樸、精、勤』。」這份堅持,

成為他往後職涯發展中最重要的原則。

苦幹實幹的學習精神竟成為一把寶刀

尤其三、四年級期間,他每星期有 44堂課,十

分「精實」。沈振來打趣說:「那時我發憤前兩年

念高中三年的分量、後三年就拚完大學四年的!」

工專五年時間,他養成

了每天早上 6點起床、

晚上 12點就寢的習慣,

一天裡除了念書、參加

教會活動之外,就是睡

覺養精神,不知不覺就過了 5年。其實,沈振來所

面對的課業壓力相當沉重,44堂課幾乎把一星期

6天上課時間塞滿,期中、期末考前,一次得複習

10科,但他絲毫不以為苦,一天又一天腳踏實地,

充實度過 24小時。

104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高抗壓性、持續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若再加上守紀律、自我砥礪每天都要離目標更近,

你一定會是競爭社會下,各方都要的搶手人才。

直到踏入職場,他才發現苦幹實幹的精神竟成為

一把寶刀,幫助他面對問題時,短期間就能找到解

決方案。畢業後到工研院就職,沈振來被交辦第一

項任務是高階電腦繪圖硬體設計!工專學的是重機

原理,他對繪圖根本一竅不通,卻有辦法 3個月內

就對相關設計融會貫通;之後任職科技業,也創下

4個月就建立起一大專案的紀錄。仔細探究,你會

發現沈振來未必服膺「一次只做一件事情」的工作

哲學──多數時候,他一天當中要處理好幾項大型

專案,「我可以讓5個案子同時在腦海裡跑,邏輯、

步驟、細節都不會出錯。」旁人驚訝於他天賦異秉

和過人的理解力,沈振來卻謙和地說,這完全要歸

功於骨子裡,積極踏實的北科精神。

從台北工專時代開始,他養成了幾個習慣:在面

對新工作,沈振來通常將目標設定在「過關標準」

的 120%,「這樣你就會更努力、絞盡腦汁,」在

工研院、科技公司參與新專案初期,他便自動將工

作時間拉長到 1.5倍,只為爭取到更多機會,徹底

了解每個環節。曾跟在

沈振來身邊工作過的同

事都知道,這位研發工

程師出身的主管看大方

向,也注重小細節,每

每自我督促,把問題想得更深刻、透徹,因此一路

走來,任何主管的大案子只要交到沈振來手上,絕

對使命必達,不需要擔心。

篤實性格+嚴守紀律=會飛的老虎

可以同時讓 5個案子在腦海裡轉,邏輯、步驟、細節絲毫不出錯。旁人驚訝於沈振來天賦異秉和過人的理解

力,他卻認為,這完全要歸功於骨子裡,積極踏實的北科精神。

麼能做到這樣,只能說很多事情到最後,關鍵都在

於『個性』和『紀律』──你是不是夠有熱忱、不

怕吃苦?是不是勇於負責?是不是願意為了目標不

間斷努力?所以我會說,台北工專五年求學經驗,

真的很重要。」浸淫科技業數十年,許多習慣從工

專時候建立,一直延續至今,在業界遇見許多學

長、學弟,也讓他忍不住熱切地說,同學校出來的

都很有「北科的樣子」,即便在職場上叱吒風雲,

面對問題的時候,始終還是當年同窗讀書、兢兢業

業的模樣,怪不得在業界枝繁葉茂。沈振來也勉勵

學弟妹,高抗壓性、持續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若再加上守紀律、自我砥礪每天都要離目標更近,

你一定會是競爭社會下,各方都要的搶手人才。

其實以現代管理學的眼光看來,這麼多年沈振來

持續在做的,便是一步一腳印,實踐「持續改進」

的精神。「只是當時還沒有『追求卓越』的觀念,

我只很單純地想把事情做到好。在『好』之後,還

要更好!」他微笑說,正因為自己對事很正面,相

信「凡事沒有不可能」(Nothing is impossible),

勇者無懼,職場路反而走得順遂。在業內,沈振來

從來不挑工作、不計較薪水,卻一路從工程師、晉

升到研發主管,民國 97年華碩品牌、代工切割之

後,董事長施崇棠第一個想到的總座接班人選,就

是曾經在主機板大戰時立下戰功的沈振來。

熱情和努力在他身上展露無疑,「如果要問為什

畢業年次/科系:民國 70年,電機現職: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105

專業經理人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裁 馬孟明

「有花堪折直須折」串連起生涯旅程

國中畢業那年,馬孟明試著用買來的零件組裝

了一臺音響,從那時起,他確定了自己的興趣。

在他心裡,萌生著一種想要學習電機相關技術的

熱情,於是考進了台北工專五專電機科,展開他

的電機旅程。

自由與壓力 同時迎面而來

「對於工專生活,第一個印象就是自由!」,

才剛擺脫了國中嚴格的管教,來到台北工專,馬孟

明首次呼吸到自由新鮮的學風,像是,沒課就可以

出校門或窩在宿舍聊天,平時還可以穿便服,更有

許多社團活動等著你參加;唯一讓人心生敬畏的是

教官,不過這位和同學朝夕相處的趙治中教官,後

來也成了同學們的好朋友,「連我第一份打工的工

作,也是趙教官推薦的。」

接著,就是和自由恰好相反的「壓力」。因為五

年生涯中,得修完所有高中、大學的基礎學科,時

間濃縮、課程濃縮,壓力也濃縮成百分之兩百原汁

原味,「都還沒感覺到在過大學生活,就畢業了。」

學風是自由的,課業是吃緊的,所以馬孟明開始懂

得主動為自己的需要規劃。

雖然課業壓力大,馬孟明仍然勉強自己參加社團

活動,原因是進入專科學校後,他發現做一名技術

人員,遲早得面對人群,和人們解釋自己的技術經

驗,所以即使個性內向,他仍藉著參加校內各種社

團活動,學習培養面對人群的習慣,訓練表達自己

的能力。

當時有一位留美回國任教電路學的張俊明老師,畢業年限 /科別:民國 71年,電機現職: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裁

106

卓越

當時有一位留美回國任教電路學、教學嚴謹的張俊明老師,上課時從不多說廢話。直到畢業那天,老師終於

說了一句課本上沒有的話:「有花堪折直須折」,這句話深深影響了馬孟明的職涯之旅。

英俊瀟灑、教學嚴謹,但上課時從不多說廢話。直

到畢業那天,老師終於說了一句課本上沒有的話:

「有花堪折直須折」。

這句話讓全班同學不解,但畢業三十多年後,

他似乎懂了。「在過去的年代裡,人很單純,相

信只要努力一定有所收穫;現在科技進步、資訊

發達、發展多元,表面上看起來機會很多,但即

使努力也不見得能成功,所以,就連學生也變得

很投機,任何事情在投入前,先計較盤算利益得

失,凡事不是先做看看,而是先想清楚。」

掌握機會,努力就一定有收穫

「有花堪折直須折」。在可以努力的時候,要掌

握機會,付出一切代價努力。其實正符合了民國七

○年代的背景,「那時候大

家雖然辛苦,沒有背景資源,

但是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機

會,所以台北工專畢業的學

生,不會被學歷限制,有許

多管道可以貢獻一己之力。」

至今,單單在馬孟明的班

上,就產生了十多位博士,任職教授、研究機構的

更不在少數,還有對社會大有貢獻的校友,正正說

明了努力就能突破限制。

說到班上的同學,也是馬孟明對工專最深的回

憶。因為課業壓力大,同學相聚通常都是為了念

書,很少看電影、辦活動,馬孟明說,班上同學

來自四面八方,除了十多位外縣市學生,甚至還

有來自各地的僑生、金馬保送生、體育保送生,

有成功、建中等會念書的,也有許多不愛念書的,

整個班級由形形色色各路人馬組成,「雖然組合

多元,但同學都很單純、努力、守本分,所以感

情非常好,直到今天,即使再忙碌每年還會聚會

呢。」

「誠樸精勤」,馬孟明認為這是對臺北科大最鮮

明的形容,「就是一個本本分分訓練人才的學校,

不是訓練商業人才,而是為國家訓練以技術為本位

的人才,而所塑造出學生樸質的人格,也能完全符

合當時國家社會所需。」

在樸質的陶冶、專精的訓練下,畢業後的馬孟

明,進入工業技術學院攻讀電子系兩年,並進入技

嘉科技從事他所喜愛的研發工作。

十多年後,他走出研發室,

進入總經理室,他形容自己

什麼也不懂,連說話也很害

羞,原本只是熱愛電機電子

研發,現在卻成了總經理,

還得重新學習財務、管理。

從組裝一臺音響,到管理

一家股票上市公司,馬孟明的學習之旅,橫跨了臺

灣不同年代的產業發展,但對於馬孟明來說,串連

整趟生涯旅程的關鍵,也許只有這一句話:「有花

堪折直須折」。

107

給學弟妹的良言:

臺北科大塑造出學生樸質的人格,

只要努力,不會被學歷限制,

有許多管道可以貢獻一己之力。

專業經理人

杜邦工業應用生技事業群亞太區總經理 陳榮二

開拓視野與心胸無限可能的專業經理人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71年,紡織現職:杜邦應用生物科技事業群亞太區總經理

108

卓越

能夠在台灣杜邦從一名業務專員爬到全球區總經

理的位置,來自南投水里的陳榮二不僅是鄉里之光,

他的奮鬥歷程更是激勵人心。

聊起自己的求學時代,他卻說:「那是一段苦澀

的歲月。」

陳榮二幼年家境並不富裕,家中四個兄弟姐妹當

中他最會念書,父親對他期望也很深。高中聯考沒

考上北部的建中、師大附中,父親建議他就讀台中

高工,在當年也算是數一數二的高職學校。

高職三年期間,陳榮二成績名列前茅,獲得教育

部保送,可以選擇念師範大學或台北工專。儘管父

兄都希望他念師大,當時一心想早點出社會賺錢養

家的陳榮二,最後選擇了三年就能畢業的台北工專,

做了這個決定回家還被爸爸用皮鞭抽,用台語罵說

「傻孩子,金飯碗、鐵飯碗不要。」

進入台北工專化學織品工程科,為了賺學費和生

活費,陳榮二打工兼過家教,還曾經跟同學在公館

擺過地攤賣包包,省吃儉用每天只吃兩餐,只為了

不想跟家裡拿一毛錢。

自我規劃,立志當專業經理人

除了課業,在學期間他也曾經擔任學校電影委員

會主席,每個月負責安排播放兩部電影給同學欣賞。

陳榮二說,每次播放電影時,他就得找同學出公差,

幫忙排放椅子。「這時就可以看出人性,要排幾百

張椅子,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來出公差啊!」

學校無疑就是小型的社會縮影,「學生時代沒有

分你大我小,都是靠朋友套交情,大家一起把活動

北工期間就立定目標要做專業經理人的念頭,永遠謹記老師的一番話:「不要失去你那片赤子之心。」始終

保持學習能力與進步動能。

周玲玉老師亦如同人生導師般,灌溉年輕心靈。

她曾在課堂上勸誡同學說:「出社會五年、十年後,

人生會不斷因為工作環境而

變化,但是不要因此而失去

你那片赤子之心。」

她告訴年輕學子們,很

多人在職場上歷經挫折會改

變、自我保護,或是變得比較自私自利,保有赤子

之心的人,比較不會走上這條路,因為對於自己認

為對的事情,會有所堅持。這個觀念影響他一生,

也讓陳榮二即便從臺灣區業務主管一路爬到全球區

高階主管,始終保持著說話直率的行事風格。

持續學習,動能不斷

他建議母校的學弟妹,不管畢業多少年,「學習

之心不能夠放棄,要懂得學習的方法。」

當年進入外商,為了彌補英文能力的不足,他每

天聽空中英語教室,一聽就是七年。現在就算看到

不懂的單字,還是不厭其煩地查字典,查一次看不

懂,就查二次,持續學習。許多工作上新的技能,

例如電腦的Excel、Powerpoint都是從前學校沒教過,

進入職場才學的。

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在日商貿易公司,就是驚覺到

這家公司在職進修學習的機會少,從事業務工作時

間又被客戶佔據,「公司沒有創造一個環境讓你學

習,很容易因為專業知識不足,讓職涯提早進入停

滯期。」他提醒學弟妹,進了職場以後,最重要的

是學習能力夠,動能才會持續不斷。

辦起來,就會感受到不一樣的人情。」

凡事都有規劃的陳榮二很早就開始思考未來。他

知道這是自己求學生涯的最

後一站,畢業後就得開始工

作賺錢,因此他追求的不再

只是考試第一名,而是想清

楚自己到底要什麼。

看到很多學長畢業後到工廠擔任第一線生產線主

管,曾經到工廠實習的他,很早便意識到自己志不

在此,當個「專業經理人」才是他的目標。

立定目標要做專業經理人的念頭,萌芽自一場傑

出校友的演講。陳榮二回憶,在民國 70幾年,大學

畢業生的起薪大約在 8千到 1萬元,專業經理人的

百萬年薪簡直是天文數字。聽完那場演講後,他心

中的第一個念頭是,有朝一日也要成為一名專業經

理人。

從民國 79年進入台灣杜邦,三年後陳榮二就當上

業務經理,第四年就當上亞太區行銷經理,四十五

歲就當上台灣杜邦總裁,不到五十歲擢升事業群的

全球業務總監。

永懷赤子之心 保持直率風格

就讀母校三年對他影響最深的,就是教授有機化

學的周玲玉老師。當時她剛從美國留學回來,課堂

上講述許多國外見聞,每每令陳榮二感受到世界之

大,等著他去探索。

他形容:「心和視野就這樣一層一層被打開,覺

得未來還有無限可能。」

109

給學弟妹的良言:

學習之心不能放棄,要懂得學習的方法。

進了職場之後,最重要的是學習能力夠,

動能才會持續不斷。

專業經理人

泰國泰達電 (Delta Electronics Thailand)總裁 謝恆僩

將工作變成工藝在實作與應用中臻至完美

二人一組的橋牌也是團隊合作,要考慮許多變動因

素,在未知的環境中找出線索,完成任務。

實作的重要,應用的價值

在印象中,北科大師資程度高,對待學生的方式

既成熟又親切,回憶起求學時期的老師們,謝恆僩

表示有幾位老師令他印象深刻,也對日後人生有相

當大的影響:一上的物理學程惠波老師循循善誘,

引導學生喜歡物理學,他願意讓學生學習表達,啟

發了謝恆僩對這門學科的熱愛,成績由一上 66分

一舉躍上一下時的滿分;二年級教授電工原理的呂

理雄老師也令他難忘,謝恆僩說呂老師不但很優

秀,最特別的是他要求學生們上課一定要做筆記,

還給筆記打分數!謝恆僩記得呂老師說過考試成績

不好沒關係,但筆記分數才重要-做筆記正是訓練

表達能力的最好方法,謝恆僩說職

場上的 presentation,就是一門表達

與溝通的專業能力;三年級教授電

子學的蔡文田老師則為謝恆僩帶來另一種啟發,蔡

老師對基礎概念非常重視,更引導學生去了解電子

學的價值在於應用,謝恆僩說蔡老師讓他學會把手

上資源加以應用去發展出最好效益,一如了解食材

特性,就能料理出千變萬化的各色菜餚。

說起北科大所給予最關鍵的影響且一生受用的

價值時,謝恆僩毫不猶豫地說,「實作的重要,應

用的價值」。他說回想起北科大的課程、師資乃至

於打分數的方式,莫不在教導學生這兩件事,他舉

繞馬達的實作練習為例,透過從做中學,進而得到

「總裁」這職銜總予人高傲不親切之感,但早已

在會議室內靜候採訪的泰達電總裁謝恆僩,卻完全

推翻這刻版印象。甫自泰國返臺的他,笑稱自己昨

晚才趕緊拿出畢業紀念冊做功課,謝恆僩以理工背

景罕見的流利口語表達方式,娓娓道出在北科大的

歲月。

三人一組的鑄模打鐵,Teamwork第一課

民國 68八年進入當時台北工專電機系就讀的謝

恆僩還記得,對學校第一印象是校園比想像中漂

亮,而且校園內人才濟濟,臥虎藏龍。謝恆僩說,

當時學校有許多保送生,特別是體保生,體育上的

優異表現令在學科教育環境中求學的他印象深刻。

而自一年級起開始的實習項目也頗令人難忘,謝恆

僩還記得是三人一組的鑄模打鐵,他認為北科大

「讀書與實作並重」的教育方式獨

樹一格。校園裡有十座排球場,讓

謝恆僩開始玩起排球,不同於籃球

等其他運動,排球講求的團隊合作,及個人技巧的

磨練,合作默契往往是致勝關鍵。

確實,北科大不強調明星,重視的是合作。謝

恆僩回憶起甫自大安國中畢業的他,進入學習風氣

自由的北工,轉折很大,但在老師們願意完全授權

的成熟教育方式引領下,謙稱不是認真讀書的謝恆

僩由講求競爭的升學體制順利調適,學習與夥伴合

作,也在這求學環境中,培養出日後專業經理人所

需要的種種特質-耐心、謹慎判斷,重視合作夥

伴,這是他在課餘玩橋牌時所學到的。謝恆僩說

110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多博覽、多問、多實作。

實作與應用的價值與精神正是謝恆僩工作的最佳指導方針與寫照。他深信只有貼近市場的創新,才能獲得認

同。在創新、市場與變化之間的循環裡,將團隊目標設定在將工作變成工藝,追求盡善盡美。

溝通能力上,特別是語文上-英文會話絕對是要下

長期性的工夫。「挑一間實在的公司作為第一份工

作」則是謝恆僩對於即將畢業的學弟妹們最誠心的

建議。

對於母校很關注的謝恆僩,認為替代能源的發展

與管理是北科大未來可考慮專精發展的方向,因為

這是跨不同學科的獨特技術,廣度上又可連結多項

產品,相當符合北科大重視實作與由修改調整中求

創新的特性。問起對北科大未來發展的想法時,謝

恆僩笑說,許多人都希望談到母校會與有榮焉,但

這「榮」字可以有很多說法,對他來說,則是「把

夢想實現的學校」。

成就感,就引發更多學習熱情。謝恆僩說對工程背

景相關行業的人而言,實作與應用絕對是非常重要

的。

實作與應用的價值與精神正是謝恆僩在工作上

的最佳指導方針與寫照。要在事業上得到好成績,

就必須在市場上獲得認可,然而殺價只能獲取短期

利潤,只有貼近市場的創新,才能真正獲得認同,

而要貼近市場,就只能一點一滴地經營,同時多注

意變動因素,在創新、市場與變化之間的循環裡,

他將團隊目標設定在將工作變成工藝,追求盡善盡

美。謝恆僩說唯有在工作上獲得肯定,在市場上被

贊同,才會有熱情,進而持續創新。

收集日後人生的材料

「多博覽、多問、多實作」是謝恆僩給予學弟妹

的中肯建議。謝恆僩說多博覽不見得是多讀書,在

網路上獲取知識,與自己信任、有理念的人溝通,

或旅行接觸不同文化與生活,都是博覽,「收集你

人生日後的材料」。

在泰達電工作期間,謝恆僩必須管理來自 30個

國家的員工,他發現來自印度的同事愛問問題,敢

於表達讓他印象深刻,謝恆僩說問問題其實就是表

達能力,也是一種溝通,不要礙於面子就不問,問

多了就知道怎麼問問題,以及在對的時間點上問問

題,他懇切地說,臺灣要國際化,就一定要會學問

問題的技巧。而實作應用才能累積更多資料,在這

循環中的某一個環節取得專精的能力。

此外,謝恆僩以過來人的經驗,鼓勵學弟妹在

畢業年限 /科別:民國 73年,電機現職:泰國泰達電 (Delta Electronics) 公司總裁

111

專業經理人

太古標達公司總經理 高振榮

就算不是「好學生」也能走出自己的路

穿過光華橋底下的涵洞,向著八德路的台北工專

正門前行,這段路程,就是二十多年前,現任福斯

汽車總代理太古標達公司總經理高振榮上學的必經

之路;而這一段短短的步行路程,事實上,也是高

振榮踏入汽車界的開端。

民國 74年畢業於台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工程科

汽車組就讀的他,從學校畢業後,靠著自身汽車

專業背景,一直待在汽車界服務。而他在業界的

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當政府在民國 93年重新開

放柴油乘用車上路,在他帶領下的太古標達就率

先引進相關柴油引擎車種;民國 95年,全臺整年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74年,機械現職:太古標達公司總經理

車市大幅衰退三成之際,太古標達卻能逆勢成長

14.6%,超越雙 B、凌志,在當年拿下進口車的銷

售冠軍。

永遠記得曾被當的慘痛經驗

能在外商代理車廠闖出好成績,一切的起點,就

從當年台北工專的課堂開始。

高振榮還記得,學校對課業的要求一點都不馬

虎,「熱力學」曾被當掉的慘痛經驗,直到現在還

令他印象深刻。儘管成績表現並不算突出,但系上

幾個教授的指導,卻讓他難以忘懷。

112

卓越

踏進車界廿來年,高振榮從未離開過汽車產業。「北科學生不只是技師,還是未來幹部的儲備人選。」從車

廠黑手、到進口車總經理,高振榮用自己的歷程,詮釋了臺北科大所調教出來的學生。

譬如曾經教授汽車相關原理與製造的吳鴻祥教

授,被號稱「臺灣汽車界教父」,在教學上相當認

真,更被視為台北工專的活寶;另外,還有教授機

械製圖的金方楨教授,教學認真之餘,同時兼任汽

車組班級導師的他,還曾經和全班同學一起完成難

忘的環島畢業旅行。

多元學生生活,探索人生方向

除了在學校有專業知識的累積,高振榮也很慶幸

在當時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還記得,下

課後他總會和一群同學帶頭邀約其他學校的學生一

塊兒聯誼;假日時,同學之間也會相約一起去打撞

球,「我沒有把自己侷限在哪一個框框內,也趁著

這些多元活動慢慢瞭解自己的個性,」高振榮說起

豐富的工專生活,這也難怪在他畢業後的道路,有

別於同班同學。

他回憶,在他念書的七○年代,股市破萬點、臺

灣錢淹腳目,車市一片大好,所以班上同學自學校

畢業後,都打定主意要

直接到國內車廠任職、

走製造研發,但高振榮

卻逆向選擇,跑去進口車廠從事維修經銷服務。

「雖然走的路和同學大不相同,但我也是一退伍就

有工作等著我去做。」高振榮強調,在經過學校的

實戰訓練後,他很輕易就通過公司的專業科目筆試

後,甚至,過去台北工專校友在職場累積的風評,

也讓他很快就通過面試。

就這樣,踏進車界廿來年,這位車界老兵就再也

沒有離開過汽車了。甚至,在業界打滾多年後,在

三年多前,高振榮還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重返母

校臺北科技大學充電,進修車輛工程研究所。

重返母校進修碩士,視野更高更廣

「職場是一場馬拉松,要學得東西還有很多。」

高振榮分析,臺北科大畢業的學生,專業度夠強,

在初入職場頭幾年,升遷很容易比別人快;但到了

中、高階主管時,在管理層面的能力就需要額外吸

收新事物。所以,儘管年早已升任太古標達總經

理,但民國 95年高振榮還是選擇重回母校進修,

要在工程專業領域外,另外修習財管相關科目。

值得一提的是,再度重返校園,高振榮其實還有

另一個更高的目標。

以前在校時,高振榮並不算大家口中的「好學

生」,但透過學生時代的多元生活,他還是有機會

幫自己找出另一條出路。所以,當現在有機會回到

校園,他也希望以校友、企業主的身分來鼓勵學弟

妹:「就算你曾經在學

校被當過,你還是有其

他選擇和發展的機會;

在學習路程上曾經跌跤,不代表未來也會輸!」也

因此,他在近年積極和車輛工程系合作,透過建教

合作的方式,讓學弟妹增加實務經驗,才能盡早了

解自己的個性與擅長做的事。

「臺北科大學生不只是技師,還是未來幹部的儲

備人選。」從車廠黑手、到進口車總經理,高振榮

用自己的歷程,詮釋了臺北科大所調教出來的學生。

113

給學弟妹的良言:

在學習路程上曾經跌跤,不代表未來也會輸!

專業經理人

久鑫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章南

艱苦卓絕、病魔折難不改心志

在台北工專歷年的傑出校友中,陳章南是唯一的

一位來自補校的校友。

陳章南形容自己在花蓮鄉下度過的兒時歲月是

「在牛背上長大」,由於家庭環境清苦,他花蓮高

工補校畢業後,帶著父親送給他的手錶以及母親給

他的三百塊錢,來到臺北打拚。

相較於許多在安逸環境中循著升學的軌道的人而

言,陳章南的成長歷程,多了許多面對現實環境的

刻苦體會。「之所以會想要去考工專補校,主要是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76年,電機現職:久鑫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因為我退伍之後考進南亞,在這裡我發現學歷的重

要,於是開始思考要不要去考工專補校,只是沒想

到當時結婚成家、生了第一個孩子、背起房貸,結

果上課以外的時間還去忠孝東路頂好擺地攤,一天

睡不到四個小時,其他時間都在想辦法賺錢。」陳

章南說。

掌握「研發」與「品牌」 每年至少賺回一個資本額

即便環境艱困,但是陳章南依然擊楫中流,以認

114

卓越

即便環境艱困,陳章南依然擊楫中流,以態度持續累積出創業的實力。他成立亮泰,可說是掌握了施振榮先

生所強調的「微笑曲線」兩端—「研發」與「品牌」,毛利驚人,拿遍國內重要的企業獎項。人生中場卻意

外罹癌,與病魔對抗之後,再度創業,投入工安防爆材質的研發。

真、踏實的工作態度持續累積出後來創業的實力。

民國 82年在貴人施純智先生的支持之下,成立亮

泰,從事防水連接器的研發製造,亮泰的發展可說

是掌握了施振榮先生所強調的「微笑曲線」兩端—

「研發」與「品牌」。

翻開亮泰的發展史,從員工只有兩個人、創業時

的 300萬資金一路隨著企業發展擴張到 10億多的

營業額,這或許對許多大型企業而言不是個很大的

數字,但是驚人的是,當許多企業只能獲利3%、5%

的時候,亮泰的獲利高達三成以上,以每年至少賺

回一個資本額的速度擴張,舉凡國際綠能、G.P.S、

船用電子、通訊等等各個產業知名的企業,幾乎都

是亮泰的客戶。

除了驚人的獲利表現以及全球一百多項專利,

亮泰也拿遍國內重要的企業獎

項,像是獲得臺灣精品獎、創

新成果表揚獎、小巨人獎、國

家優良品牌獎、國家磐石獎等

等,陳章南也不斷追求個人的

成長,在中美晶盧明光董事長

的鼓勵下,赴企經會MINI EMBA進修,充實商

管相關知識。

人生巔峰時罹癌 再創業投入防爆工安材質研發

三年前亮泰拿到小巨人獎,同時準備上櫃的同

時,陳章南卻被醫師發現肝癌腫瘤,這場病,經過

四次治療、三次復發,這場在人生巔峰時突如其來

的病,不僅改變了他的生活,也改變了他對事業與

人生的看法,陳章南說:「我今天可以坐在這裡,

其實心中充滿感恩。」陳章南事業有成之後,多年

來默默以捐款、捐贈救護車等不同方式回饋社會,

對於弱勢族群的孩子他也透過捐助助學金、營養午

餐提供支持,他和妻子名下認領了超過三十位弱勢

家庭孩童,疾病沒能打倒他,卻讓他回饋公益與扶

助弱勢團體的意志更為堅定。

為了專心抗癌,陳章南和公司內同仁開會後決定

讓美商安費諾公司併購亮泰,原本他只打算急流勇

退,好好調養身體,但是在朋友的力邀下,他決定

再次復出創業。年輕時創業是為了賺錢,但是經過

病痛的洗禮,他看待事業的心情有了不同的體會;

他認為這個階段能夠吸引他的,是一種超越物質報

酬的理想:「錢對我已經沒有意義,當一個人幾乎

失去生命的時候,他會思考真

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因此我

離開前一個公司是因為這個因

素,現在復出也是因為這個因

素。」

目前陳章南正在進行防爆產

品的研發,他指出,近年來國內工安事件頻傳,有

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在於「產品設計時,所使用的

零件或者材質,其實沒有思考到防爆的安全性,以

至於造成人員的傷亡,因此防爆產品不僅是時代的

需求,更重要的是這是保障現場作業人員安全的重

要因素。」走過人生的曲折,陳章南的創業路,又

開展一個新的里程。

115

給學弟妹的良言:

當一個人幾乎失去生命的時候,

他會思考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這個階段能夠吸引他的,

是一種超越物質報酬的理想。

專業經理人

校園景色

116

淬厲奮發努力不懈

創業家

117

旅日知名臺灣建築家 郭茂林

不斷跨越高度的「巨塔之男」

從三級跳學得人生觀 恩師引薦赴日工作

日治時期,郭茂林考進當時臺灣學生稀少的台北

工業學校建築科,「那時入學考試給臺灣人的錄取

名額是非常少的,要考上十分困難,我非常高興自

己能合格通過。」成為少數的臺灣學生,台北工業

學校時期的郭茂林在課堂中認真學習建築知識,課

餘時間則喜歡運動,尤其是田徑、劍術。

在練習三級跳的過程中,郭茂林也建立了日後的

人生態度。

「我跑步快,但三級跳始終未掌握技巧因此表現

不佳。」郭茂林說,「有一位奧運級體育專家在指

導我時對我說:『 要把焦點放在如何跳得遠,請

集中精 讓自己能跳得高,這樣,助跑的慣性會帶

你跳得更遠。』這項忠告不僅幫助我的三級跳進步

許多,也對我的人生有所啟發。」郭茂林了解,追

求專業上的卓越,必能帶來事業上的長遠。

台北工業學校畢業後,郭茂林在建築科科主任

千々岩助太郎老師的鼓勵下,離開從小生長的臺

灣,赴日本東京工作。「千々岩助太郎老師雖然嚴

格,卻很照顧我,他幫我在東京安排工作,這是我

人生的轉捩點。」如今已高齡九十歲的郭茂林,仍

然感念恩師當年的提攜,造就之後他在日本建築界

的發展。

屢屢興建摩天大樓 推動臺、日建築法規改革

初到日本,郭茂林先在東京鐵道營繕課工作,他

發揮在工業學校習得的繪圖技能,以專業獲得上司

重用,任命他為專任助理。一段時間後,郭茂林再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29年,建築臺北茂林國際開發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退休 )

118

卓越

在臺北 101大樓出現之前,臺北火車站前的新光

人壽大樓是城市的最高點,落成之時,不僅為臺灣

建築史劃下一座里程碑,也代表建築法規的突破,

而興建新光人壽大樓的建築師,正是旅日多年、在

日本素有「巨塔之男」稱號的郭茂林。

圖片提供:郭茂林

日治時期,成為台北工業學校裡極少數的臺灣學生,赴日工作後,率先完成日本第一座超高層大樓─霞關大

樓,突破當時建築法規限制,也在臺灣蓋了多棟創當時紀錄的大樓,還為臺北市規劃未來副都心信義計劃。

他的建築成就,在講究血統、外人難出頭的日本社會裡出類拔萃。

度因優異的設計能力,被主管推薦介紹給東京大學

建築系岸田日出刀教授,岸田教授選郭茂林擔任建

築系助教,當時才二十多歲的他,以臺灣人的身分

竟能在東京大學當助教,可見其專業技能有多受到

肯定。

「在台北工業學校所磨練出來的技能與專業信

心,對我日後人生幫助很大。」郭茂林說。

六 ○年代,日本中央政府機關所在地的霞關有

5,000坪的土地要重新開發,此時郭茂林被延攬加

入建築團隊,他以總協調者的角色,透過在東大

時期所建立的豐富人脈,尋求產官學多方協助,

於民國 57年完成日本第一座超高層大樓─霞關

大樓,突破當時建築法規限

制。

此後,郭茂林與他所領導

的 KMG建築事務所,陸

續參與東京新宿副都心開

發計劃、東京池袋新都心開發案、千葉縣船橋市

Lalaport購物中心等大型開發案,並參與多座超

高層建築的設計,因此得到「巨塔之男」的稱號。

旅日多年,郭茂林仍心繫故鄉,一有機會回國,

便與當時政商領袖分享他對臺灣建築與都市規劃

的看法。七 ○年代,他受當時任臺北市長的李登

輝老友之邀,為臺北市之未來建議規劃副都心於

信義區,除讓市政府搬遷至區內,成為該區核心,

而環繞著市政中心,以國際級之辦公、商業、文

化等機能及綠帶徒步區,並透過大型建設來帶動

整個副都心發展的規劃,李登輝很滿意此前瞻性

構想,之後市政府對信義計畫區的整建,採取郭

茂林的構想。

另外,包括羅斯福路臺電大樓、重慶南路一銀

總行大樓、仁愛路國泰大樓、站前新光摩天大樓等

都是出自郭茂林之手,郭茂林不僅引進國外建築技

術,也帶動臺灣建築法規的修訂。

掌握專業技能 發揮協調實力

從日本到韓國,郭茂林都是建築界的重要人

物,但他謙虛的表示,自己在工作上的定位是

Coordinator(協調者 ),負責集合各領域的專家,

讓對的人、站在對的位置上、發揮最大效能。看

著繪圖技術從以往用鉛筆繪

草圖,用T尺、製圖版、鉛

筆、描圖紙畫設計圖,逐漸

轉變為今日用電腦繪圖,只

需要以指尖按鍵就可以完成

工作,郭茂林表示,建築是一門需要親身體驗的

學科,面對科技化時代,建築師需要重新構築身

體與建築之間的關係,才能設計出符合需求的建

築。

郭茂林認為,臺北科大培養的學生都很優秀、

聰明,若能彼此幫助,必能發揮更大的力量,帶動

臺灣產業發展。他鼓勵學弟妹,不要因現今社會過

多的資訊而喪失初衷,只要掌握自己最有信心的技

能、勤加鑽研,就能成為開創未來的基礎。

119

給學弟、妹的良言:

不要因現今社會過多的資訊而喪失初衷,

只要掌握自己最有信心的技能、勤加鑽研,

就能成為開創未來的基礎。

創業家

冠球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黃又錦

掌握電器心臟的創業家

走進寬敞卻雅緻樸實的辦公室,九十歲的老先

生已依約在室內等著,目光炯爍、精神奕奕、身體

硬朗地坐在椅子上,把玩著手上一款經典的萊卡相

機。對於年輕人的來訪,冠球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黃又錦顯得非常開心,端詳起一本本的老照片與舊

資料,在一段一段的故事裡帶著訪客走入時光年

輪,也貼近了他光影燦爛、彩度飽和的人生風景。

時代動盪下的艱辛 二十二歲入學苦讀

出生於民國 10年的黃又錦,受的是正統日本

教育,念完小學高等科一年級後就因家裡因素而放

棄學業,前往開設收音機專修店的日本老闆—柏原

先生底下擔任學徒。在收音機

的維修上,展現著天賦。

學成之後,轉往臺灣放送協

會(中廣的前身),由 1圓 25

錢的日薪薪水開始上班,在放送協會附設收音機服

務處擔任修理工作;當時協會裡的同事,許多都是

臺灣總督府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是台北工業學

校附設的夜間部)第一至三屆的畢業生,同事的專

業與稱道,讓他開始對這所學校有了認識,也讓他

鼓起勇氣前往一試。

在民國 32年決定利用工作之餘夜間至養成所進

修,在口試時特別受到一位日本科長可兒先生的賞

識,於是允許他進入電氣科夜間部就讀。

掌握讀書機會 感謝日師恩情

「自己在二十二歲之齡竟然還有機會可以念書,

給學弟妹的良言:

務實簡樸、腳踏實地,不斷學習,

才是成功之道。

真是感到無比雀躍,也格外珍惜!」

養成所裡的老師清一色為日本人,軍人出身的老

師很重紀律,既嚴格又充滿權力,若是不聽話還可

能挨打;但卻不會因國籍不同而絲毫藏技,對學生

總是熱心指導,因此學校裡的師生互動關係非常良

好。班上三十多位同學,也大多是像黃又錦般半工

半讀的學生,默契般地自動自發學習,感情更是融

洽。

這期間最欣賞黃又錦的,就是來自日本廣島、電

氣科的可兒科長。

「科長耐心地指導我所有電氣知識,學校的電器

壞掉,第一個叫我前往修理!」因為科長的信任,

讓學位不如別人的黃又錦有了

信心,對於電器組裝與維修也

越來越拿手專門。畢業後,在

科長要求下,黃又錦繼續留在

學校裡擔任助教,「大家看重的可是我的技術,不

是學歷!」

眼光獨到前瞻 連日本人都買單

本領一身的黃又錦,在台北工業學校改制為台北

工專時離開了助教工作,為求生計,於民國 39年

成立冠球電機行,以組裝收音機以及相關零件製造

為主要業務。

「當時收音機裡的真空管、變壓器,都是由日本

進口,我覺得可以自己做看看!」體認到電器的心

臟就是變壓器,黃又錦決定嘗試製作,這個對的決

策,成為往後冠球立足與發展的關鍵。

120

卓越

勤勞、前瞻讓二十二歲時破例被允許進入學校電氣科念書的黃又錦成就了一生。他技高一籌,對於電器組裝

與維修十分專門,復又體認到電器的心臟就是變壓器,黃又錦決定嘗試製作,奠定冠球立足與發展的關鍵,

連世界高品質的日本 IBM都向冠球選購起變壓器。

民國 44年獲得台灣松下電器公司青睞,購買冠

球生產的臺灣本土製變壓器。51年,又成為供應

當時臺灣第一家自行生產電視的臺視公司(與日

本 Toshiba技術合作)的變壓器廠商,而對品質的

堅持與要求,使得公司成為大同公司及其他國內知

名家電廠的優良協力廠商。於 67年獲日本與美國

IBM的品質認定,變壓器、電源供應器等產品銷

往日本及歐美,公司逐步由內銷廠轉型為外銷廠。

在業務不斷的擴展中,黃又錦自然成為創業家,也

因為這些廠商的鞭策,讓冠球朝向高品質化進步

著;現在的產品早已行銷全球各地。

務實的他,儉樸成性,事業有成後依舊不改其性

情,吃穿一切簡單為宜。公司轉交給兒子經營,現

在的他最常出現在攝影會展,或推廣說客家話的活

動上。

九十歲了,拿起最大嗜好的相機還是很有架勢,

客人拍他,也調皮地反拍客人。從黑白底片的歷史

一路走來,進入彩色數位時代,而自己的人生也同

樣因此豐富且繽紛。

121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33年,電氣現職: 冠球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創業家

錸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葉進泰

大膽研發天才改寫臺灣儲存媒材與音樂發展史

一位熱愛機械的年輕人,改寫了臺灣的儲存媒材

與音樂發展史,他是民國 17年出生,今年已經高

齡八十三歲的錸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董事長

葉進泰。

兩歲時,因祖父幫人作保,房子被查封,舉家

搬遷到台北工業學校對面租屋而居,過著簡貧的生

活;看著門前那條潺潺的小河,八歲的小葉進泰撿

起還可用的垃圾當畫紙塗塗寫寫,眼巴巴看著那些

穿著工業學校筆挺制服的學生,從此認定:以後一

定要念這所學校。

未畢業就當礦坑電機主任 開創創業的亮麗人生

這個心願一直到民國 33年才實現,因為日據時

期台北工業學校招收日籍跟臺籍學生的比例是 5:

1,很難考;葉進泰只好先到太平高等科念書,重

考兩年終於如願進入幾乎只有日籍學生考得上的電

機科,而且葉進泰還一路保持優異的成績。因為表

現優異,剛好臺北縣十分寮礦坑向學校徵才,需要

一位高工以上學歷的專業電機技師,五年級還沒畢

業,學校就推薦葉進泰就任,還發給「甲級專業技

師臨時執照」,民國 38年畢業時,台北工業學校

已改為台北工專,葉進泰也順勢在礦坑當了三年電

機主任。

沒想到這三年的礦場生涯,竟開啟葉進泰創業的

亮麗人生。「晚上工作餘暇,我喜歡看日文書,也

因此第一次了解『煤』的用途。」葉進泰興奮地到

處找資料研究,他發現只要把液態的「福美林」和

「炭氣」加在一起就可以變成製造燈泡頭的塑膠絕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38年,電機現職:錸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122

卓越

如果沒有葉進泰,臺灣好聽的音樂 CD可能要付之闕如。錸德科技葉進泰董事長從台北工業學校汲取了機械

專業,加上鍥而不捨的研究,從黑膠唱片、成立白金錄音室、發展多軌錄音到生產 CD光碟片的年代,他的

一生幾乎就等於臺灣音樂媒材的發展史。

緣材料 ---「電木粉」,他看書得知臺灣有塑膠原料,

心念一轉:「有材料,就有前途」。民國41年前後,

就在六坪大的自家臥室開始創業,從販售一顆三元

的「燈泡頭」起家,「生意很好喔!」葉進泰笑著

回憶當年的發明,後來更和朋友合夥成立「明理塑

膠工廠」、「金藝電鍍」,陸續研發出塑膠菸盒、

PE塑膠奶瓶等風行五○年代的創新設計。

電鍍出首張雙軌聲立聲唱片 大幅提升臺灣音樂品質

好學不倦又熱愛研究的葉進泰,因緣際會跟準備

離臺的日本廠商買下一台二手電鍍機,還親自飛去

日本取經,卻還是只能作出表現凹凸的塑膠商品,

為此葉進泰還借了 700多萬,面

臨「今日不成功,明天公司就

倒閉」的關卡。就在錢花光的當

下,一位賣蒸餾水的廠商來找葉進泰,現場製作蒸

餾水免費試用三個月,沒想到,一桶水解決了葉進

泰三年無法解決的問題。原來日本電鍍的水溫只有

8度,臺灣天氣熱,水溫高達 16度,那些凹凸處

就是水中滋生的霉菌,透過乾淨的蒸餾水,塑膠產

品品質大幅提升。

當競爭模仿者競相進入塑膠市場,腦筋靈活的葉

進泰聽到美妙的留聲機唱片萌生「讓大家都聽得起

美妙音樂的念頭」,又剛好看到日本雜誌教授如何

製作唱片,繼而一想:唱片不也是利用塑膠跟電鍍

技術嗎?他認為轉型的時間到了。原本也在臺灣第

一家唱片公司「鳴鳳唱片」擔任總經理的葉進泰,

民國 46年起,正式跨足唱片業,設立了「第一唱

片」,利用從塑膠和電鍍公司所習得的技術,生產

黑膠唱片;民國 64年更研發出雙軌的「聲立聲」

唱片,立刻受大廣大的樂迷喜愛。只見受過台北工

專電機專業訓練的他一派輕鬆的說:「我就把日本

書上的電路圖拿來看一看就做出來了啊!」十足是

個研發天才。

「從無聲聽到有聲那一刻,很開心。」葉進泰笑

著說。

後來,他發現唱片射出的技術再好,音樂沒有錄

好也沒有好聽的音樂,民國 69年,葉進泰決定從

「錄音」這個源頭開始改變,引進與日本 SONY

同級的器材,成立「白金錄音室」,讓聽眾的耳朵

不再飽受雜音所苦,大幅提升臺

灣的音樂品質。

戰勝病魔 生產臺灣第一張 CD光碟

平日有閱讀日本經濟日報習慣的葉進泰又聽日本

朋友提到未來音樂將朝 CD發展,商業嗅覺敏銳的

他,再度抓準趨勢,民國 77年成立「錸德科技」,

生產 CD光碟,當時葉進泰已六十歲,經過不眠不

休建立光碟工廠跟生產線,第一批貨就要生產的當

下,六十三歲的葉進泰中風了。他努力復健三年,

爬陽明山當復健,用意志力跟責任感戰勝病魔,

「是事業救了我」他緩緩地吐出這句話。

目前八十三歲的葉進泰已經交棒給兒子葉垂景,

卻仍每日前往錸德視察,這是創業家的勤奮精神,

也是勇敢不懈的成功表率!他鼓勵後進:要有膽

識、要多讀書。

123

給學弟妹的良言:

要有膽識、要多讀書,勇敢不懈!

創業家

福華大飯店名譽董事長 廖修鐘

踏實真誠,臺灣飯店業自創品牌的先驅

回顧臺灣工業發展史,臺北科

技大學絕對是其中的重要角色,

從日治時期的台北工業學校、國

民政府接管後的台北工專、乃至

於今日的臺北科技大學,百年以

來,臺北科大見證臺灣工業教育

與產業發展的轉變,而福華大飯

店名譽董事長廖修鐘,正是見證

百年榮耀的一員。

日治時期入學 見證台灣社會變遷

高大的身形,堅毅、內斂的氣

質,是廖修鐘給人的第一印象,

正如矗立於仁愛路上的福華大飯

店,紅棕色系的磁磚外牆給人沉

穩、踏實之感。

廖修鐘於民國 33年進入時為台

北工業學校的臺北科大就讀,念

的是五年制的土木科,在校時正

好是二戰時期,「我們在上課時

常被空襲警報打斷,印象最深的

是民國 34年 5月的臺北大空襲,

為了學生安全,老師要我們都留

在學校躲防空洞。」回想起戰時

的學生生涯,廖修鐘感謝當初的

土木科科主任,他是少數對臺灣

學生友善的日本老師,在教學上

一視同仁給予協助。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39年,土木現職:福華大飯店名譽董事長

124

卓越

「我們來到台北工業學校念書,就是為了學一個本事,能腳踏實地在社會上工作。」臺北科大所蘊含的樸實

精神,成為創業家的最佳代名詞,也是廖修鐘傳承給後代子孫的珍貴價值觀。

廖修鐘在台北工業學校的六年時光(因改制),

正好見證臺灣政權轉換,入學時是日本校長,畢業

時已換成臺灣人的校長了。「日治時期,臺北工業

學校是臺北唯一一所工專,能考進學校的臺籍生,

成績都非常優秀,畢業後也都成為社會棟樑。」一

語道出臺北科技大學在產業發展上的地位。

歷經時代變遷 家族企業成功轉型

學校畢業後,廖修鐘便開始與父親一同經營華南

工程公司,但臺灣社會卻產生嚴重的通貨膨脹,舊

台幣四萬元才換得到新台幣一元,因此營造業看似

賺錢,實際上卻是賠錢。華南工程曾承包光復後台

灣規模最大的堤防工程,那時廖修鐘

的父親廖欽福賣了 120甲的地以支付

工程款項,但施工期間適逢二二八事

變,在通貨膨脹狀態下僅能打平收支。

當時多家營造公司都因虧損而陸續倒閉,因此廖

修鐘轉為經營房地產,趁著光復後百廢待舉,許多

國外機構來台都需要住處及辦公空間,華南工程掌

握產業先機,在通貨膨脹下成功轉型。

隨著經濟起飛,臺灣開始有了觀光旅遊的需求,

因此廖欽福便產生興建飯店的構想,為了建立現代

化的飯店,廖修鐘在父親指示下,至日本向京王廣

場飯店取經,當時京王廣場飯店社長對廖修鐘說:

「旅館賺不到錢,你還是把飯店當房地產做,三十

年後再期待回收吧!」但在廖修鐘與父親、弟弟們

共同努力下,延請旅館業的專業經理人,為福華大

飯店立下管理制度基礎,也以堅強意志與高度執行

力,讓福華大飯店營運第一年就賺錢,成為臺灣飯

店業自創品牌的先驅。

自民國 73年創立至今,福華大飯店已成為全臺

的飯店集團,秉持「穩健踏實」的經營理念,和「積

極創新」的開拓精神,配合時代變化,持續帶給顧

客最溫暖、真誠的服務。

實習課程不可偏廢 並應積極與企業合作

誠懇、負責,是廖修鐘一生不變的的工作態度,

也是臺北科技大學的校風,「我們來到台北工業學

校念書,就是為了學一個本事,能腳踏實地在社

會上工作。」早年與父親一同經營的華南工程公

司,承包多項美軍及美方機構的建

案,由於施工嚴謹、品質優良,受

到當時的工程官大力肯定,甚至說

出「You are the only one Chinese we

can trust!」,能無需驗收就可付款,雙方間培養

出深刻的信賴關係。臺北科大所蘊含的樸實精神,

成為創業家的最佳代名詞,也是廖修鐘傳承給後代

子孫的珍貴價值觀。

回憶起學生時代,廖修鐘還記得他在校期間常

要跑工地、做測量,實習課比重很高,而許多同學

在畢業後,也投入相關產業,開始蓋水壩、建下水

道,雖然母校已改制為科技大學,但他認為臺北科

大除理論科目外,仍需保留實習課程,積極與企業

合作,讓學弟妹累積實務經驗,持續在臺灣的各行

各業成為中堅人才。

125

給學弟妹的良言:

累積實務經驗,

成為各行各業的中堅人才。

創業家

大安工業協進會董事長 游蓬燦

大安工業協進會北科百年光芒綻放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40年,機械現職:大安工業協進會董事長、泰利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斟杯清茶,在大安工業協進會公室裡,聽董事長

游蓬燦說故事。

這佔地數十坪的辦公室不論裝潢、外觀,都不特

別顯眼,但細看室內陳列,卻發現許多特殊之處,

「這棟樓在民國六○年代落成,也好幾十年過去

啦!」大安工業協進會董事長游蓬燦帶領我們走進

辦公室外的陳列中心,牆上掛著大樓甫完工時,用

以銘誌的青石板,墨綠色底、淡金色字,一筆一劃

刻下當年會員姓名,石板上方則懸掛協會歷屆會長

玉照。

細讀這面牆,猶如翻開臺灣近代商業發展史,幾

位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包括大同公司創辦人林尚

志、唐榮鐵工廠第二代唐傳宗、光智營造廠廠長陳

海沙,都雋刻在上頭。

工業講習所畢業生成就都不同凡響

大安工業協進會原名「大安俱樂部」,是臺北

科技大學在超過六十年以前,由早年畢業校友共同

成立的畢業同學會。創會核心人物就是臺灣光復初

期,被並稱為「北大同,南唐榮」的大同公司和唐

榮鋼鐵廠,兩大風雲一時的企業主。大同公司創辦

人林尚志,和唐榮第二代掌舵者唐傳宗都畢業於日

據時代「工業講習所」,也就是現在臺北科大的前

身,「一南一北,當時臺灣兩個最有錢的人聯合籌

辦這個組織,再加上其他好多校友都是企業家,可

以想像當年『俱樂部』的聲勢,有多麼浩大!」游

蓬燦微笑說明。

一字排開,悉數是董事長。為什麼工業講習所的

126

卓越

走進大安工業協進會,牆面猶如翻開臺灣近代商業發展史,幾位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包括大同公司創辦人

林尚志、唐榮鐵工廠第二代唐傳宗,可以想像當年『俱樂部』的聲勢,有多麼浩大!

畢業生成就都如此不同凡響?這所至今已有百年歷

史的學校,在日劇時期可是相當了不得的「高等學

府」,在工業界尤其威名素著,多數學生還是日本

籍。游蓬燦在民國 37年入學時,全班共 40多位學

生,連他在內只有 6、7位台灣人,成了標準的「少

數民族」。

可想而知,當年能讀到工業講習所的台灣學生,

簡直走路也有風。游蓬燦回憶,少年時期他和同

學每天身著制服、頭戴小帽,再加上繡在衣襟上、

用以標示年級的橫槓,這身裝扮「連過馬路好神

氣」,有些父母因為太以就讀工業講習所的兒子

為傲,乾脆把孩子名字和系級直接寫在屋外門排

號碼旁,讓鄰居欣羨個夠。一遇到這款「養出高

材生」的家庭,連

盤查戶口的警察都

得敬畏三分。

而游蓬燦的父親

是個白手起家的創業者,當時在三重經營機械工

廠,對於這位相當「成材」的兒子,自然不放過任

何鍛鍊機會。每天游蓬燦從學校回家,常常還來不

及走進房間、放下書包,就被一聲「工廠事情多,

快來幫忙!」的呼喊聲催下樓「實習」。課堂上學

知識、家中又有最先進的設備供實際操作,雙管齊

下,他學得既多且快,打下了日後自立門戶的創業

基礎。

參與大建設,提攜校友不遺餘力

在學期間,先後歷經臺灣光復、國民政府撤退

回臺等大歷史里程碑,游蓬燦從學校畢業後,正值

戰後百廢待舉、民間基礎建設需求強勁的大建設時

期,他在自家公司打拚數年後,也自立門戶,先是

成為父親公司的下游承包商,之後更開始勤跑公家

機關接標案,參與臺灣多項重要建設計畫。包括基

隆二十九號碼頭打樁工程、花蓮大理石工廠、屏東

機場油管工程都出自他手,進行中山樓工程時,還

遇過好幾次前來巡視的前總統蔣中正。

「不是我厲害,而是在學校學有專業,在業界學

長、學弟們也互相提攜,校友之間很幫忙,工程才

做得起來!」提起自己的輝煌事業,游蓬燦淡然又

謙虛,可也不忘說明早期北科畢業生在業界有多麼

「搶手」:「一畢業,至少會有兩、三份工作找上

你!」

創業以來,游蓬

燦不只行遍臺灣,

也為了洽談、學習

新技術和新設備跑遍半個地球,如今早屆退休之

齡,他最大樂趣就是和三、五好友唱卡拉OK、作

畫、泡茶聊天,以校友為核心的大安工業協進會,

就是聯絡感情的最佳橋樑。

目前大安工業協進會會員平均年齡超過七十歲,

除了聚友聯歡、細數當年之外,每年也回北科頒贈

獎學金,獎勵優秀學弟妹。這個感情濃密、充滿共

同回憶的社團,除了見證歷史,也不斷以前人的卓

越表現,激勵後輩益加努力。

127

給學弟妹的良言:

在學校學有專業,在業界學長、學弟們也互相提攜,

校友之間很幫忙,工程才做得起來!

創業家

台龍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世雄

勉力求學從一無所有到豐富圓滿

「如果你不好好念書,讀到高等學府,我就不要

你了;如果你可以讀,就算要我去當乞丐,也要讓

你讀。」這是母親常常告誡王世雄的話,為的是要

他,這家中的長子,能夠出人頭地。而這句話,成

了王世雄求學之路的唯一標竿與動力。

除了念書還是念書 就算做乞丐也要念

九歲的那年,王世雄的父親過世了,母親靠著白

天在衛生所上班、晚上又替人接生,獨自扶養他與

妹妹二人長大。每天清晨四點,王世雄就得起身念

書,母親則會親自在旁監督。

臺灣光復後,王世雄國小畢業,原本考上離家

較近的新竹學校,但是母親發現,遠在臺北的台

北工業職業學校,也就是台北工專的前身,教學

更為嚴謹、學生素質優秀,所以讓才十三歲的王

世雄,獨自北上就讀,母親則拚命工作供應他的

需要。

沒想到,二年級那年,母親因積勞辭世,王世

雄甚至來不及返家見媽媽最後一面。站在墓碑前,

王世雄堅定的對母親說:「你放心,無論如何我

一定會完成高等教育,就算要我做乞丐,也一定

會念下去。」然而,還剩一年的初中教育,以及

未知的將來,盤旋在他眼前的是一片茫然不知如

何走下去。

奇妙的是,就在那年,台北工業職業學校改制

為工專,工專即為高等教育,王世雄衝著工專兩個

字,說什麼也要考進去。並且,只要能考進全校前

五名,就可申請教育部獎學金,當時大約有 2,600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43年,化工現職:台龍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台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

事長、台灣區染料顏料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

128

卓越

父母早逝,不過十四歲就得自謀學費,因為承諾母親一定要受高等教育,讀書但求獎學金。畢業後第一份工

作的認真投入,讓老闆訂下「非台北工專學生不錄用」即便人家來挖角,他仍以老闆意見為意見。

人參加五年制化工科考試,只錄取 50名,王世雄

不但順利錄取,如願拿下前五名資格,更在往後五

年專科生涯中,每一年都靠著全額獎學金,終於完

成學業。

「其實我並不愛讀書,但是我一定要有獎學

金!」王世雄說,每次考試即使只考九十分,他

也會氣到打自己,「因為我擔心如果別人考得比我

好,獎學金被人拿走,就慘了。」

在他印象中,學生生涯每天都是讀書,不斷的讀

書,懸梁刺骨地讀著書。

一生只做過兩份工作

離職仍獲得老闆支持

有時候讀累了,加

入和同學聊天的行列,

聽到他們聊電影、聊

有趣的活動,王世雄就默默離開,繼續將自己投入

書海中,了斷也想參與玩樂的心緒;有時聽同學抱

怨便當菜色,沒飯吃的王世雄就跑去狂灌自來水,

用水餵飽自己飢餓的腸胃。

工專教育極為嚴謹,尤其該屆化工科為創辦首

屆,創辦該科的科主任陳大咸老師對於學生自有相

當高的期許,他時常訓斥學生的一句話就是:「你

們要是表現不好,以後就把這個科系刪掉,再也沒

有這個科系了!」讓同學感到責任重大。

同時,化工科從二年級開始,全部教科書都改為

原文,與正規大學用書相同,就是要學生知道,自

己所領受的教育品質並不輸人。

畢業退役後,在老師的推薦下,王世雄進入板

橋埔墘五洲印染廠化驗室上班,面試時老闆問他

的薪資要求,王世雄的回答是:「不用薪水,只

要有吃有住就可以。」於是他住在實驗室中、吃

在員工餐廳,每天埋首工作,老闆待他則有如親

生孩子,更訂下往後「非台北工專學生不錄用」

的規定。

四年後,供應商中德貿易公司前來挖角,王世雄

竟回覆說:「麻煩你去問我的老闆,老闆要我去我

就去。」沒想到有一天,老闆果然要他到外面世界

走走,接受更多學習。就這樣,王世雄進入中德公

司學習業務工作,並

受到公司器重委派至

日本受訓半年,十八

年後甚至創立貿易公

司、又配合政府十大

新興產業投資計畫設立染料助劑公司、以及電子光

學科技廠等等。

王世雄說,他從不懂得如何做業務,但是因為他

什麼也沒有、什麼也不會,所以個性上沒有傲氣,

願意謙卑學習,而他雖憨厚不擅言詞,但是總能贏

得他人信賴,願意把訂單交付予他。

「我這一生只做過兩份工作,而當我離開時,

從未與老闆反目,反而得到全力支持。」他也以此

勉勵年輕學子,不要短視近利,對於別人給予的機

會,要全力以赴,拿出臺北科大學生誠樸精勤的精

神,才能夠出人頭地、與眾不同。

129

給學弟妹的良言:

不要短視近利,對於別人給予的機會,要全力以赴,

拿出工專學生誠樸精勤的精神,

才能夠出人頭地、與眾不同。

創業家

泰國福爾摩沙有機化學工業公司董事長 王明裕

實務與理論並駕齊驅泰國化工產業的領先者

晴朗的天空、寬闊的大地,來到泰國,迎面而來

的是一股輕鬆、自在的氛圍。三十多年前來到這裡

的王明裕,經過創業的奮鬥過程,如今成為泰國最

先進的化學工廠─福爾摩沙有機化學工業公司董事

長,不僅發揮以往在台北工專所培養的向上精神,

持續在專業上帶領公司邁入新的領域,也積極參與

校友會與當地商會的事務,為學弟、妹提供生活及

就業上的協助。

明師諄諄教誨 累積化工專業

王明裕於民國 39年進入台北工專五年制的化工

科就讀,當時他以榜首考進化工科,成績優異的

他,在校期間以工讀收入和獎學金作為學費與生活

費,「在台北工專的五年間,我不是在念書,就是

在打工,這樣一路念到畢業。」簡樸的生活,為年

輕的王明裕塑造出腳踏實地的個性。

當時的化工科科主任陳大賢老師對王明裕影響良

多,陳老師非常認真教學,常常在早自習時就規定

全班開始預習功課,在專業科目的傳授上也十分嚴

謹。

由於五專必須在五年內,把高中加大學七年的課

程修習完畢,在時間壓縮之下,全班同學都面臨了

強大的課業壓力,但陳大賢主任絲毫不鬆懈,「陳

老師甚至會拿碩士班的課本讓我們念,就是希望我

們能在專業上多多充實自己。」大量的原文課本,

對於初中畢業的王明裕,開始的確有些吃力,但在

老師們諄諄教誨之下,王明裕不僅對於原文書不再

陌生,也累積了相當程度的專業知識。

130

卓越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44年,化工現職:泰國福爾摩沙有機化學工業公司 (Formosa Organic Chemical Industry) 董事長

台北工專五年間,王明裕不是在念書,就是在打工;受當時的化工科科主任陳大賢老師影響,以名列前茅的

成績,同時於全國就業考與高考中掄元。卻選擇泰國創業之路,以工專五年學到的理論應用於實務,進而不

斷創新公司的業務內容,創建了泰國技術最領先的化學公司。

大學學生。

「台北工專學生特有的奮鬥精神,不僅幫助我

就業之後,能保持不斷求上進的心態,也讓我有

創業的衝勁與恆心。」王明裕認為,台北工專所

帶給他的,不只是專業上的精進,更包含態度的

塑造與養成。

熱心公益 回饋母校不遺餘力

三十多年來,在王明裕的帶領之下,福爾摩沙

有機化學工業公司在紡織與塑膠相關研發上表現優

異,產品供應包括化妝品、汽車等產業。

事業有成之後,王明裕也積極回饋社會,他曾擔

任臺北科技大學泰國地區校友會會長,目前為名譽

會長,對泰國當地的

學弟妹照顧有加,也

連絡在泰國經商的多

位校友,一起投入公

益,樹立華商在當地

的良好形象。

王明裕認為,臺北

科技大學所培育的學生,在工業界乃至於各產業都

能成為重要人才,立校百年的臺北科大,更是臺灣

經濟發展的推手之一。

對於已經升格為科技大學的母校,王明裕期許學

校能持續提升理論與實務兩方面的知識能量,為臺

灣乃至於全球,培養更多科學、工業的專業人才,

成為科技大學的領導學校。

131

給學弟妹的良言:

北工學生特有的奮鬥精神,不僅能幫助就業之後,

保持不斷求上進的心態,

也有創業的衝勁與恆心。

「陳大賢老師對我們全班的影響很大,在他的督

促下,我們班畢業後考上就業考、高考的錄取率很

高,不輸臺大、成大的學生。」王明裕當然也是其

中一人,退伍後,他以名列前茅的成績,同時於全

國就業考與高考中掄元。

北工傳統奮鬥精神 驅動泰國創業之路

在臺灣工作一段時間之後,王明裕在泰國開始

了創業生涯。他運用北工時期所習得的化學專業

知識,開設化學工廠,「台北工專扎實的學術與

實習訓練,對我的創業很有幫助,讓我能從理論

基礎開始應用於實務,進而不斷創新公司的業務

內容。」

如今,以有機化學

為主要營運內容的

福爾摩沙有機化學

工業公司 (Formosa

Organic Chemical

Industry),已是泰國

技術最領先的化學

公司,為了讓公司能立足泰國、展望全球,王明

裕積極取得各國有機化學的相關執照,並通過 ISO

9001、ISO 14001等相關品管證明。

王明裕表示,台北工專學生所擁有的最大特質

就是認真,無論是在學校裡的學習,或是出了社

會在職場上工作,往往因努力向上的積極態度,

贏得老師、同事與主管的讚許,而在各級考試上,

北工的畢業生也都是常勝軍,表現絲毫不輸國立

創業家

廖慧明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廖慧明

透過建築 說人的故事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44年,土木現職:廖慧明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132

卓越

會蓋飯店、經營飯店的人,一般稱之為飯店業鉅

子;但是這位飯店鉅子的兒子,卻與一般人的想像

非常不同。樸實、謙和的態度,與他所設計的建築

物,那種傳統與創新適切融合的作品相似,都有著

溫潤的、貼近人生活的質感。他是國際知名建築師

廖慧明,福華飯店集團創辦人廖欽福的兒子,福華

飯店的建築就是出自他手。

優異師資 引十三歲孩子進入建築堂奧

由於父親廖欽福當年就是從建築業起家,甚至獨

資創建華南工程公司,經營土木建築事業長達六十

餘年;廖慧明深受父親潛移默化,讀書時也很自然

地朝建築科系發展。民國 35年,仍是日治時代,

廖慧明國民學校畢業後選擇就讀台北工業學校初級

及高級部建築科,也就是台北工專的前身,展開了

他一生的建築之旅。

初步接觸到建築相關課程,如建築設計、建築力

學等等,使他心中如同享用建築饗宴一般甘美;六

年後進入工專五年制土木科之中,繼續悠遊於土木

建築學的浩瀚世界;三年後畢業並考取教育部留學

考試,進入東京大學就讀三年級建築學系。

在台北工業學校長達六年的基礎養成時間,對於

廖慧明來說,是一個培養建築美學觀以及興趣的精

華時期,「還記得念書念到一半,國內發生二二八

事件,學校有好長一段時間沒開,想上課也沒得

上。」在那種煙硝瀰漫的時代,讀書是多餘的,好

好過日子更為重要,有的同學才剛畢業不過十來歲

就結婚生子去了;但廖慧明不同,對於建築的熱情

給人樸實、謙和之感的廖慧明,與他所設計的建築物相似,都有著溫潤的、貼近人生活的質感。身為國際知

名建築師、福華飯店的設計者,北工時期及日本留學的豐富經驗,讓他的建築設計貼近生活,蓋出有時代感

的建築。

仍在他心裡熊熊燃燒著,未曾澆滅過。

距今六十多年,廖慧明仍然可以沿著歲月的長

河,沿途打撈起在台北工業學校那一段年輕歲月的

記憶。「那時,台北工業學校就已經擁有很好的師

資了,教導繪畫美術的老師,都是一時之選。」他

回憶著,如,教建築設計的林建業老師,以及教導

建築力學的楊達城老師,都是年輕又有教學熱忱的

老師。

其中林建業老師為中央大學畢業,教導建築學、

建築設計、建築美學等等,經由他的教學啟發,使

得廖慧明對於建築產生莫大

興趣;而楊達城老師由於所

教所學皆出自日本,無形中

為廖慧明日後的留日生涯,

打下扎實的學習基礎。

「楊達城老師甚至會在

課堂之餘,教同學如何跑步

哩!」在長達六年的工業學校生活中,學生與老師

可以說是朝夕相處,完全生活在一起,老師對於學

生則是無私的分享。

建造以人為中心的代表作—福華飯店

帶著這六年的學習成果,廖慧明來到人生地不

熟的日本東京,在父親全力資助下,使廖慧明無後

顧之憂得以專心求學,「父親是第一個給我機會的

人,他出身農村,家裡育有九個孩子,父親為生活

奔忙無法讀到大學,這是他一生的遺憾,所以更希

望我能夠完成他的夢想,好好做學問。」於是廖慧

明在東京大學一讀就讀了八年之久,一路念到博

士,取得學位後又至美國從事建築研究發展,民國

64年才結束海外生活,回到臺灣。

在日本,當地同學時常帶著廖慧明到處參觀日本

歷史建築,使得廖慧明培養出豐厚的美學經驗;在

美國,廖慧明開始研究當時在美國已萌芽的大飯店

建築設計,而這也是父親的夢想,「父親學的是土

木,建築訓練雖不足,但夢想蓋出一座大飯店;而

我雖專攻結構,卻擁有設計思考。」於是廖慧明的

建築閱歷與經驗,為父親圓了宿願。

當父親提出希望在臺灣興

建一座大飯店時,廖慧明開

始想,當飯店蓋好時,什麼

樣的人會來這座飯店?他們

會從什麼入口進來?進來時

他們會看到什麼?一幕幕場

景如同故事情節,在他腦中

播放著。於是廖慧明設計出挑高中庭式飯店設計,

福華飯店就這樣成為當時國內最負盛名的本土飯

店,至今長達廿八年。

「建築設計必須以人的生活為中心,我們從書本

中所學習到的智慧與創意,必須透過故事的意象呈

現出來;做設計、興建,一定要先有故事。」廖慧

明說,學建築的人一定要懂得如何透過設計,說出

人的生活故事,所學所聞必須貼近人的生活,才能

做出好的設計,蓋出有時代感的建築。

133

給學弟妹的良言:

建築設計必須以人的生活為中心,

從書本中所學習到的智慧與創意,

必須透過故事的意象呈現出來;

做設計、興建,

一定要先有故事。

創業家

金寶山集團創辦人暨總裁 曹日章

大起大落,以勇氣熱情成就志業

給學弟妹的良言:

當生意不只是論斤計兩的錢財往來,

而多了熱情與理想的成分,

就是一份值得全力以赴的志業。

原本擔心營造業的風險太大,於是向父親借貸投資

紡織業,誰知碰上第一次能源危機,整個紡織業快

速萎縮,又不是自己所熟悉的本業,曹日章苦撐數

年,最後不得不認賠出場。

走出優渥舒適圈,一腳踏進未知無底洞

之後曹日章轉戰農產買賣,先在梨山買地種植

蔬菜,後來又前往花蓮投資農產運銷,不但投資水

果與蔬菜農產,與農民合作生產,曹日章還包銷農

產,卻碰上價格大好,農民反悔,最後他不得不再

度忍痛放棄。

從一帆風順,平穩安定的公

務員鐵飯碗,幾度創業都宣告

失敗的曹日章卻走進了自嘲是

一手爛牌,連母親都嘆息兒子

陷入乞丐命結尾的無盡黑洞中。

逆向操作,打造賓士級殯葬品牌

幾經挫敗的曹日章並沒有放棄。他在因緣際會

之下,看到了上百公頃的金山土地,初期他單純地

只想著拿地來種植生產,然而種薑沒種成,換成蒜

頭似乎結果更糟,似乎做什麼都做不好,一事無

成,令曹日章面對這片美麗風景時,不由得百感交

集,人生都走到下半場了,卻看不到自己未來的前

景⋯,他半開玩笑地說,如果種什麼都種不好,不

如來「種人」好了。

這一閃即逝的念頭,讓曹日章開始了「與死亡

為伍」的新事業與人生。理工科背景下,曹日章有

民國 47年,來自高雄市的曹日章自當時台北工

專土木工程科三 畢業,與其他大部份同學一樣,

選擇了當時被認為最有保障的公家機關,進入審計

部服務,年紀輕輕的他憑藉著土木工程本科的專業

訓練,負責稽查全國營造工程開標驗收與不法斂財

等案件。

有趣的是,在十年的公僕生涯裡,曹日章因其學

有專精而獲得這份工作,同時也因為這教育背景,

很容易遇見台北工專前後期的學長與學弟們,雖然

算不上「他鄉遇故知」,卻多了份熟稔與親切,離

開白天的工作崗位,卸下公僕

身分,個性瀟灑豪邁的曹日章

總會熱情地與校友們小聚,分

享離校後的人生故事。

公務員 VS.營造廠,得天獨厚好人生

曹日章日後回憶起過往的青春歲月時,總笑說

四十歲前的他一帆風順-畢業後順利進入公家機關

工作,知交滿天下,還多的是廠商想約他應酬吃

飯,即使不做公務員,擁有營造廠的父親也希望他

能回家承接家業,怎麼說都是得天獨厚。

在審計部服務十年後,曹日章離開了人生的第一

份工作,不過他也沒有讓父親得償宿願,回家接下

營造廠的事業。

時值壯年,意氣風發的曹日章選擇了實踐創業夢

想,卻不知道自己想成就這番鴻圖大業,讓自己在

四十至五十五歲之間吃足了苦頭,時值國內紡織業

發展到最高點,個性向來叛逆,自有主見的曹日章

134

卓越

從得天獨厚的營造廠小開到公務員,到幾度創業失敗,曹日章愈挫愈勇,最後索性投入沒人要碰的殯葬業,

以最大的熱情和藝術眼光,把墓園經營成賓士級的「世界最美墓園」,塑造了殯葬產業的新典範,豎立了自

我實現的里程碑。

著一顆雅號藝術的心,與天馬行空的驚人想像力,

或許是先前幾次慘重的失敗經驗所致,曹日章在面

對死亡這議題時反而毫無所懼,不過當時社會風氣

未開,要開口向他人介紹這種獨門生意簡直難如登

天,曹日章仍義無反顧,一頭栽下去做,為了打破

國人對死亡的迷信禁忌心態,曹日章在墓園內最潮

濕,風水不特別的倉庫為家,以身作則,還讓子女

在同日完婚,選的還是當年度裡時辰最不理想的日

子⋯對曹日章來說,經營墓園意味著與死亡為伍,

與客戶的關係往往建立在他們死亡後,如果不能破

除恐懼,又何來經營?

曹日章的第一塊墓地還是半價賣給審計部的老長

官,蓽路藍縷地辛苦經營下,金寶山成立的第十三

個年頭才達到收支平衡,第十五年完全清償債務,

成為曹日章人生中第一個賺錢的事業。曹日章並不

滿足於現狀,反其道而行,以讓墓園完全不像墓園

為理念持續發展,讓金寶山獲得「世界最美墓園」

的美譽,他考量死者家屬友人探視所貼心提供的大

型停車場、咖啡廳、電梯⋯等創舉,也大大提升了

國內殯葬業的水準,奠定金寶山在殯葬業界賓士級

的品牌價值。

精益求精,當生意不只是生意

笑稱都是中了雕塑大師朱銘的毒太深,而投入

打造雕塑公園的行列,曹日章曾邀請許多知名藝術

家為金寶山的景觀設計貢獻所長,其中包括朱銘本

人,後來他更拓展版圖與視野,先後在桂林創辦愚

自樂園,在上海打造月湖雕塑公園,皆是與山水景

觀相合的大型雕塑公園。

對曹日章而言,這或許正是人生達到自我實現

的里程碑,即使公園的打造計劃很長遠,很花錢,

對這位走過大起大落,風光順利過,也黯然失意過

的創業家而言,當生意不再只是論斤計兩的錢財往

來,而多了熱情與理想的成分時,在可執行的能力

內,就是一份值得全力以赴的志業,也是一份勇於

追求的夢想。(本文取材自《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校

友菁英集》)

135

創業家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47年,土木現職:金寶山集團總裁

桂林愚自樂園山水實景(金寶山提供)

肥特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禎光

享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用冷門生意締造出藍海!

136

卓越

「潘哲智主任教系上的交流電機學,給了自己很扎

實的學問。石鴻達教授教交流電路,很多公式都是

當時奠定的,也訓練了我思考邏輯的建立。徐思平

教授教導數學,奠定自己數學底子的基礎,且建立

了清晰的數理邏輯。」當時念書是為了儘早出社會

賺錢,也沒錢做其他娛樂,甚

至沒錢去畢業旅行;平時在校

園讀書,假日時就四處打工,

包含:種橘子、送米⋯等勞力

工作都做過。

民國 48年劉禎光由台北工專畢業後服役,退伍

後前往新埔內思高工當老師,因為教書,深感知識

浩瀚,順利申請到西班牙馬德里大學獎學金預備出

國深造,卻因政府太晚給予留學簽證而錯失了獎學

金導致無法前往。

降低成本高手,深耕基礎封裝及固晶材料之研製

錯失留美機會,劉禎光專注在工作上不求報酬、

努力學習,展露了積極與能力,30歲任職於臺灣

電力公司。隨著臺灣經濟起飛,轉往日資日立公司

服務,三年後就由工程師變成課長,從事真空管的

製造,待了六、七年後轉往日本航空電子公司,一

路從基層歷練至副總經理、董事等重要職位。隨後

與好友共同創辦敦吉科技並擔任副董事長乙職,

「因為家中務農熟悉作物,有機會參與公司員工餐

廳採購時,很快時間內不僅改善員工餐廳伙食,且

盈餘更多;前往廈門新華廠工作,思考著如何節省

能源,遂決定將晚上最便宜的電力輸送做冰櫃,讓

解決問題,一直是肥特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長劉禎光所擅長的,享受著發現問題的那一刻、以

及問題解決時的滿足成就感。

民國86年劉禎光入股肥特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專營全球冷門的高分子化學材料、光電及半導體封

裝之固晶膠材。起因也是因為

發現當時國內主要尖端光電產

業及半導體封裝產業使用的固

晶與密封膠材,完全得仰賴美、

日等國家進口,他有信心可以由國人自行研製並量

產;如今,肥特補科技於光電封裝及半導體封裝市

場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市場廣泛布局至亞太地

區。

珍惜所有學習機會,打工與讀書並進

劉禎光的成長清苦坎坷,出生於桃園的佃農與菜

農家庭;十歲時舉家搬遷至花蓮,在他很小時候,

就得一邊念書,一邊幫父母在市場賣菜及農事。

「那時候的生活過得真的很苦,很多當地歐巴桑

會為了讓這個小孩可以念書而刻意找我買菜。」每

當回想小時候的一切,他不禁感激與感性起來。

當初因家中務農,原本想要直接念農化科系,

希望可以研製農肥來改善農民生活;後來因為生活

關係,決定念當時社會上最熱門的電機科。不負眾

望,他以優異成績進入了台北工專電機工程科就

讀。

工專在學科基礎的給予是非常深厚且影響深遠

的,談起對老師的印象,他記憶猶新如數家珍道:

給學弟、妹的良言:

念書不要有目的,努力去學習,

最終一定會有收穫!

錯失出國深造機會,但佃農之子的劉禎光卻因年幼的市場賣菜經驗,解決公司的耗電問題,一路走來,更開

闢職涯上的新疆域;先是經過一連串的日資企業磨練,養成了他嚴謹工作態度與重視製程細節的個性,默默

耕耘且不斷追求完美,並開創了國人自行研製高分子特用化學材料之深厚基礎。

公司成本大大降低且充分利用資源。」

一連串的日資企業磨練,養成了劉禎光嚴謹工作

態度與重視製程細節的個性,默默耕耘且不斷追求

完美。多年前創立肥特補科技,帶領公司研發團隊

完成CCFL之量產及太陽能電池模組之封裝量產,

客戶包含:台積電、矽品、光寶、菱生、華泰、華

東⋯⋯等知名大廠。

「優質的國產固晶及封裝膠材是成本節省與創新

製程之利器。」劉禎光要求同仁必須提供客戶完整

的客製化的製品及服務,甚至特別為中小企業推出

小包裝的設計與綿密的通路。最大的挑戰就是高科

技封裝產業不斷創新,固晶材料也要不斷研發與更

新。這些都亟需大量研發人才,讓過去與出國深造

失之交臂的他所管理的企業中,擁有多位化學 /化

工等學有專精的碩士、博士專才。

七十五歲的劉禎光,因為平時勤作運動,不僅

身型挺拔且神采奕奕。以己身經驗,奉勸學弟妹:

「念書不要有目的,努力去學習,最終一定會有收

穫!」就像他工作後一路獲得的不斷掌聲。

遇到困難總能迎刃而解,總是站在公司立場想

出更精簡且節省開銷的良方,讓製造過程增強競爭

力,自然就會培植出豐厚實力,創造出一片藍海

來。

137

畢業年限 /科系:民國 48年,電機現職:肥特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創業家

六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暨關係企業董事長 李世文

小雞要孵化出殼也得靠自己努力

寧靜的清晨,薄霧裡不時傳來規律的腳踏車聲,

穿著制服的孩子奮力踩著比自己身形還大的車。每

天他都這麼踩著,早晚,來回,共 30公里,每趟

要騎上一個半鐘頭才能抵達他所就讀的學校——台

北工專。

不辛苦,是幸福!

「那時候大家都苦啦」,六和化工董事長李世文

笑著說:「所以我一點也不覺得特別苦啊,只要有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0年,化工現職:六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暨關係企業董事長

機會念書,就覺得非常幸福了。」這麼說也是有原

因的,因為李世文讀初中時,每天甚至得徒步走上

兩小時,涉水過河後,才能來到學校,回程又是一

趟折騰。現在有單車代步,已經稱得上幸福了。

從小就喜歡理工科目,國中畢業後李世文,對

於能夠考上當時最受歡迎的理工學校——「台北工

專」化學工程科,自是一件幸運又幸福的事,所

以,他每天踩著破舊的腳踏車,往返於學校與住家

之間,一點也不以為苦。

「下課後也不能馬上回家喔,還要跑去圖書館看

書。」原因是家裡光源不足,要一直看到圖書館關

138

卓越

從踩著舊腳踏車上學的孩子,到企業董事長,李世文回憶台北工專的學生生涯,為他建立日後就業的扎實基

礎,憑藉努力、認真的態度,在工作上屢獲主管賞識。

門,才能頂著黑暗,再唧唧嘎嘎,重新踩上一個半

鐘頭的車程回家,扒完桌上剩餘飯菜,再點起五瓦

燈火,簡直就像是秉燭夜讀。

會這麼努力念書,是因為學校功課繁重。「記得

入學時班上大約有 40~50人,畢業的時候只剩 20

多人了,有一半以上的人受不了課業壓力。」因為

要在五年內讀完高中及大學專業課程,可見當時課

程安排之緊湊,在「要考及格都很難」的五年專科

生涯裡,李世文的努力換來優異的成績,也奠定了

扎實的基礎。

「扎實」兩個字,幾乎是李世文對五年工專生

涯的結論。「尤其師資非常優秀,其中有許多是當

時從大陸遷臺的精英,他們教學態度認真、內容扎

實,對學生視如己出,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因著扎實的訓練,使得李世

文能夠在穩固的基礎上,不斷

努力向上攀爬。「一直到現在,

有人講到有機化學,我都能馬

上理解,因為五十年前我們就已經涉獵到了。」

沒有文憑,只有努力!

帶著扎實的訓練基礎,畢業後,他進入當時相當

著名的德國赫斯特集團(Hoechst)臺灣分公司工

作,他努力勤奮的工作態度,總讓主管印象深刻。

工作兩年後,在臺灣 150名員工之中,李世文被德

國高層相中委派前往德國受訓,以一個專科生,對

當時較為封閉的社會環境來說,的確是千載難逢的

機會。

「台北工專的學生有一個特質,我們很清楚自

己不是大學生,沒有大學文憑,以這樣的條件如何

在職場上與人競爭呢?就是憑著自己比別人更加努

力。」

李世文認為,扎實的訓練基礎很重要,但是就像

小雞,要孵化出殼也得靠自己努力,因為努力才能

夠擁有突破及超越自我的能力。

「學歷不能代表一切,要講究學歷,倒不如講究

學習力。」李世文說,上課時專注、下課時勤奮,

「無論如何,就是想辦法把書讀好」,是他那個年

代學生的基本心態,也是他給學弟妹們發自內心的

建議。「吃苦也無所謂,一定要找出方法把書讀好,

有這種心態,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他更建議,未來進入社會時,對於工作也要堅

持、努力並充滿熱忱,「但是,

家庭永遠要放在第一位,工作

是第二。」李世文說,他認為

家人是最珍貴的,所以平時花

許多時間與家人相處。過去努力讀書、辛勤工作,

如今三代同堂,含飴弄孫,是他現在的幸福。

而工作繁忙之餘,李世文仍酷愛讀書,家裡已經

至少三、四千本書了,每逢看到好書,尤其是歷史

書籍,始終讓他愛不釋手。由於涉獵廣泛,李世文

對母校的建議是:「應不斷朝師資年輕化、教導嚴

謹、設備更新等方向前進」,同時,面對全球化的

衝突與競爭,他更提醒,未來科技大學應更加強與

國外學校、研究機構的合作,才能統合資源、走出

現有格局,以接受時代更嚴厲的挑戰。

139

給學弟妹的良言:

上課時專注、下課時勤奮,無論如何,

就是想辦法把書讀好。

創業家

盛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白慶仁

以創新為終身挑戰的工業創業家

畢業年限 /科系:民國 50年,電機現職:盛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從小就喜歡研究機器、喜歡數理科目的白慶仁,

身為三家公司的創辦人。回想起昔日求學生涯,他

表示,學校在專業及態度上的培育,對他的職涯發

展幫助很大,讓他以身為台北工專的校友為榮。

力爭上游的工專生涯 養成不屈不饒的奮鬥精神

民國 45年,建中初中部畢業後,白慶仁進入台

北工專電機科就讀,「那時北工來建中招生,每人

只能選一科報考,電機科的報名人數是隊伍最長

的。」白慶仁說,那屆有兩千多人報考電機科,最

後只錄取了四十人,而其中有超過 1/4的同學考上

建中、北一女,卻因想盡快就業而選擇台北工專,

白慶仁也成為其中一人。

「當時台北工專是全臺灣唯一的工專,而電機科

更與臺大電機、成大電機三強鼎立。」白慶仁驕傲

地道出工專傳承的卓越,科裡有八成師資與臺大電

機系重疊,而從二年級起,專業科目都用原文書教

學,對學生著實是一大挑戰,「剛開始我們猛查字

典認單字,但經過一年的訓練,大家不用查字典就

能看懂原文書了。」好學的白慶仁,除了必修科目

外,更積極選修品質管理、統計等課程,是全班修

最多學分的學生。

由於家境清寒,白慶仁的五專生涯是半工半讀度

過的,右手食指上的繭,正是他當教育廳工讀生的

「紀念品」。他指出,「班上多數同學買不起原文

書,因此我們工讀生得用鋼板謄寫課本再去印刷,

最高曾有一天十小時都在刻鋼板的紀錄呢!」除此

之外,成績優異的他也領取當時最難獲得的臺電獎

140

卓越

白慶仁的五專生涯是半工半讀度過的,右手食指上的繭,正是他當教育廳工讀生的「紀念品」。他艱苦卓絕

的精神徹底發揮在創業上,「臺灣沒有人做的,我們才做!」從小就喜歡數理科目的他,以臺北科大校訓中

的「精」、「勤」態度,陸續創立三家公司,不斷挑戰工業新領域。

學金,經濟壓力並未讓白慶仁忽略課業,反而養成

不屈不饒的奮鬥精神。

三十歲帶領團隊獲獎,為首家獲該獎項的民營企業

預官還未退役,已有包括臺電、亞洲航空、士

林電機等幾份工作機會等著白慶仁,在考量家庭狀

況、未來升遷與產業發展的情況下,白慶仁選擇當

時薪資不高的士林電機就任,「專科學歷在私人企

業比公家機關更有機會升遷,而且這裡可以學到很

多新產品!」白慶仁在士林電機一待就是十二年,

擔任電容器部部門經理時,才三十歲的他帶領團隊

拿下經濟部全國品質管制團體獎,是第一家獲此獎

項的民營企業。他從基層一路升至部長,「我從

一千兩百人之下,一路做到一人 (董事長許金德 )

之下。」白慶仁說。

然而,渴望創新的意念始終在白慶仁心裡面蠢

蠢欲動。民國 63年,白慶仁決定創業,擁有電機

技師執照的他,以在電機產業累積的人脈與專業,

開設英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包各項機電系統

工程。民國 75年,另

一創業機會再次產生,

當時模鑄式變壓器皆由

德國進口,工業局委託

時為工業局顧問的白慶

仁深入了解是否可能自行生產。實地考察之後,白

慶仁發現國內廠商多有意願生產,無奈市場規模

太小、投資回收期太長,他建議工業局以外銷為目

標,並開首例採取和德國工程師個人進行技術合作

的方式,以一年半時間將模鑄式變壓器在線圈模鑄

部份的化學反應技術移轉過來。

如今在模鑄式變壓器市占率最高的盛英股份有限

公司,是臺灣第一家完全自行生產模鑄式變壓器的

廠家,「研發過程當然會遇到困難,但任何技術缺

陷只要透過研究計畫詳加評估,以達成技術水準並

降低成本為目標,一步步解決問題,下次修正就會

更完美。」白慶仁表示,臺北科大校訓中的「精」

與「勤」,正是他創業多年所仰賴的態度─精準看

見問題、勤勞面對工作,「只要憑這點,沒有什麼

不能解決的。」

無止盡學習 在工業領域拿下第一

「臺灣沒有人做的,我們才做!」喜愛創新的

白慶仁,在盛英公司之後,近年又投入燃料電池領

域。白慶仁認為現在的年輕人較缺乏毅力,他鼓勵

學弟妹能培養解決問題的態度與能力,並在專業科

目之外,加強如經濟、會計等基礎知識,「 不懂

就要學,學了一定有用!」白慶仁曾於空大修習經

濟學以加強管理能力,

他強調學校所學的,

一定都有機會用於工作

上。

展望下一個百年,白

慶仁期望臺北科技大學能保持昔日台北工專的榮耀

光環,無論在教學品質與專業素養都能向上提升,

成為獨領學界風騷的工業大學,讓校友保有優越

感,也願意更積極回饋學校。

141

給學弟妹的良言:

「 不懂就要學,學了一定有用!」

培養解決問題的態度與能力,並在專業科目之外,

加強如經濟、會計等基礎知識。

創業家

光寶集團董事長 宋恭源

打坐 20載 心念不亂馭繁為簡的永續經營哲學

民國100年,光寶科技獲選「道瓊企業永續指數」

DJSI成分股電子零組件及設備類組全球第一名產

業領導企業。這對走過 36個年頭,在臺灣產業史

創下無數第一(包含臺灣第一家製造LED的企業、

第一家掛牌上市的電子公司、民國 91年四合一合

併之舉開創證券市場合併史首例)的光寶,「永續」

無疑是最恰如其分的一頂桂冠。

領導這樣一個跨電腦、通訊、消費電子及汽車電

子等多項領域的集團,宋恭源的公眾形象,卻始終

是崇高但面目有點模糊。直到親訪宋恭源本人,從

他長長濃眉下,始終矍鑠卻溫和、淡定的眼神;回

答問題時,總在略一沉吟後,即能帶給來者溫暖卻

餘韻無窮的回答,才終於能體會眾人為他勾勒出的

形象 ─ 像一個道行高深、深藏不露的修行者。

以簡馭繁的管理哲學 只管數字不說概念

光寶科技頂樓大辦公室內,陳列著朱銘以「功

夫」命名(亦為「太極」系列)的雕塑作品,將「形」

簡化到極致,獨顯出最重要的「意」。宋恭源的經

營管理,幾乎就是這座藝術品那種「簡單哲學」的

體現。

共事多年的部屬形容他:「不喜歡說概念,只說

數字。」分析師觀察,德儀過去長於數字化管理,

且精確到所有細節,但光寶卻是只抓住 20%重點,

確定方向後就立刻執行。宋恭源自己則說,集團愈

大、管理也愈複雜,只要把目標化為數字,才能以

簡馭繁。

台北工專電子工程科畢業後,曾在臺灣德州儀器

142

卓越

畢業年限 /科別:民國 52年,電子現職:光寶集團董事長

由車庫改建的小公寓開始打造自己的 LED王國。宋恭源成立光寶三十六年來,幾乎每年都有 20%的成長。

即使面對最艱困的戰役,即便在短期內耗掉光寶許多資源,也曾引來外界質疑,但他始終不慍不火地以穩定

的步伐,在幾年內讓看似路線紛雜的事業體,發揮出應有的綜效。沒有堅強的意志力,任誰也不可能挺過這

些關卡的。

LED封裝部門擔任工程師的宋恭源,因德儀決定

退出 LED產業,於是在民國 64年和兩位同事一

同出來自立門戶,在中和一間由車庫改建的小公寓

開始打造自己的 LED王國。成立三十六年來,幾

乎每年都帶來 20%的成長。

即使面對最艱困的戰役──民國 88年併購當年

度虧損 57億元的致福;民國 91年將光寶、源興、

旭麗、致福「四合一」,即便在短期內耗掉光寶許

多資源,也曾引來外界諸多質疑,但宋恭源始終不

慍不火地以穩定的步伐,在短短幾年內,讓這些看

似路線紛雜的事業體,發揮出應有的綜效。

「沒有堅強的意志

力,是不可能挺過這

些的。」和宋恭源共

事多年的部屬觀察,

「這和宋董事長勤練

打坐二十多年,有很

大的關係。」

提到打坐,總比被問及經營管理有更多談興的

宋恭源,形容打坐時,「剛開始,心就像猴子一樣

會到處亂跑、亂跳,直到慢慢掌握住自己的心念,

對事情的判斷就會更清晰。人的心就像一顆明珠,

心念不亂,就像不沾塵的明珠,容易看到事情的真

相。」

在巨人的肩膀上 需迥異的管理與領導方法

而已屹立三十六年的光寶科技,也為業界培育出

無數產業菁英,許多上市公司創辦人提及在光寶任

職時期,皆視為人生中最重要的奠基階段。

對於年輕的一代,宋恭源一反先前的嚴肅,認為:

「年輕一代生長在科技快速發展、獲取資訊更為容

易的時代,等於是站在更多人的肩膀上去看這個世

界,當然是更值得期待的。」

很多人認為年輕一代不能吃苦,他也有不同的意

見。「這是因為他們看的多了,選擇既然也多,需

要更多的理由與時間去作出決定。對於這群人,需

要有完全不同的管理與領導方式。」宋恭源說道。

回想在台北工專時期,宋恭源認為,在那個一

學期學費只要 800元、一個月伙食費只要 60元就

打發的年代,就因為有王

瑞材這樣年輕熱情,和學

生打成一片的老師;陳雲

潮等會利用寒暑假帶同學

去參觀原子爐或業界最先

進的設備;以及會為同學

畢業後出路,努力與業界聯繫提案的辦公室行政人

員⋯⋯只要這樣的環境不變、勤樸的本質不變,他

對臺北科技大學培育出來新一代的新血,其實是很

看好的。

以簡馭繁,在競爭的紅海中,以深化與優化樹立

自己的競爭力,並對任何族群與領域保持開放的態

度,讓看似異質的元素,成為下一個圓滿自己版圖

的利器,光寶科技走過三十六年的足跡,值得臺灣

社會細細檢視。

給學弟妹的良言:

現在是科技快速發展、獲取資訊更為容易的時代,

學弟妹是站在更多人的肩膀上去看這個世界,

只要勤樸的本質不變,

北科大培育出來的新血,值得期待。

143

創業家

亞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振通

創業不忘傳承技職教育的務實精神

144

卓越

走進楊振通在亞力電機位於南港軟體園區的辦公

室,裝潢清新簡約,毫無贅飾,洩露了理工科人嚴

謹而實事求是的思維模式。

目前擔任亞力電機執行董事與集團副總裁的楊振

通,出生於臺南歸仁鄉,他回憶起高中畢業後考上

台北工專三專部電機科電力組,公立學校雖然學費

不貴,但家計仍負擔不起,於是和高中同學商量,

在臺大宿舍共擠一張床,另外找時間當家教賺生活

費,這樣的日子雖苦,但是他仍然樂在其中。

憶苦思甜 造就創業家堅毅性格

民國 53年預官退役後,楊振通考上中華電線電

纜公司,57年與同班

同學林照明集資兩百

萬成立了亞力電機,

由於中華電線電纜公

司任職時能力表現深

受肯定,因此除了中

華電線電纜、太平洋

電線電纜,華新麗華

集團也投資亞力電機,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生

產配電盤以及輸配電線配件,在後來臺灣經濟起

飛、重大建設陸續發展的年代,扮演了相當重要

的角色。

亞力電機創立之後,不僅成為國內最重要的配

電盤生產廠商,多年來也有旗下的員工另立門戶創

業,成為同一領域的競爭者。

楊振通對此抱持著相當正面的看法:「亞力的同

仁如果有能力可以創業,我們會對此感到自豪,有

更多的人投入這個產業,競爭就會帶來進步,對於

大環境或者企業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事情。更重要

的是,亞力電機成立以來每年都不斷地成長,並沒

有因此而被環境淘汰,證明我們創新的能力,仍然

能夠屹立於這個產業。」

長期關心技職教育 抽空傳道授業培育人才

楊振通回顧三專時期,正好遇上學制與課程調

整,因此造成理論不足、欠缺實習經驗等狀況,楊

振通指出:「技職教育對於國家的產業發展具有關

鍵性的影響力,研發技術的創新必須奠基於實務作

業的經驗與知識,才

能避免流於學術研究

的空談。」

因此他多年來不僅

在事業上積極發展,

對於國內技職教育相

關的議題也相當重

視,包括技職證照考

試的制度、職訓體系、技職學制的發展以及技職體

系學生的國際競爭力等等層面,楊振通都長期給予

高度的關注。

民國 60年開始,楊振通參與職訓工作長達十幾

年,擬定了甲級、乙級、丙級技術士規範,並擔任

高工技藝競賽、國際技能競賽工業配線工評審乙級

審判長,並主導完成配電盤 CNS國家標準多件,

並獲聘中國國家標準電機類審議委員多年。另擔任

給學弟妹的良言:

知識變成常識的速度愈來愈快,

因此主動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自學力更重要,

無論是語言、專業能力或是敬業精神,

都要不斷追求卓越,才能在未來競爭中,

找到實現自我的空間。

在臺灣經濟起飛、重大建設陸續發展的年代,楊振通所創的亞力電機扮演了要色。然而,他積極發展事業,

也十分重視國內技職教育相關議題,長期給予高度關注,並抽空赴大學兼課任教,期盼能讓技職教育實務與

理論並重的傳承可以綿延長久,扮演國家經濟產業的推手。

電電公會重電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廿多年至今,可

說是兼為技職教育與重電產業貢獻心力多年。

亞力電機公司也在政府的政策下,響應與高工

建教合作,楊振通更在忙碌工作之餘,到龍華科

技大學任教,就是希望能夠把技職教育所培養出

來的第一手經驗與態度,傳承給更多年輕的學

子。

迎向知識經濟的年代 期勉後進多方充實自我

他不諱言過去「學歷」是「工專人」的最痛,不

論是私人企業或者公家部門,學歷對薪資、升遷與

職位的影響始終相當影響,早期要靠高考、特考或

者專業技師考試才能夠與大學畢業生平起平坐,但

是他始終對於臺北科大校友「誠樸精勤」、吃苦耐

勞的特質感到驕傲,亞力電機內目前也有相當多高

階經理人是臺北科大的校友,堅實地打造了這個企

業的競爭力。

走過超過四十年的創業路,楊振通認為現代臺北

科大的學生,在過去校譽與校風的基礎上,將有機

會能對國家與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但是他強調:「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變成常

識的速度愈來愈快,因此主動學習、不斷充實自

我的自學力更為重要,無論是語言、專業能力或

是我們過去所自傲的敬業精神,都要不斷追求卓

越,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找到實現自我的空

間。」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2年,電機現職:亞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亞力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副

董事長、日亞電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145

創業家

新麥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呂國宏

大量閱讀的麵包烘焙業幕後推手

自製機器上。」這個目標在民國 76年,新麥創立

四年後達成,八 ○年代開始更以合併OEM廠的作

法,以更大的產能支應出口需求,試著將臺灣經驗

移植到其他國家,從第一站馬來西亞,逐漸擴增到

泰國、菲律賓,以及大陸。

呂國宏認為,臺灣經驗還是非常具有優勢的,至

少在亞洲市場是如此。「但只有先發優勢,是遠遠

不夠的。大陸多數城市的麵包店,都是臺灣人做起

來的,而且在當時都是最好的,但最後都不見了。」

呂國宏進一步分析,「企業要長期維持優勢,還

是要靠不斷研發、持續創新。大陸各級通路願意以

高於本土品牌 20%的費用,來買新麥的機器,主

要是新麥二十幾年研發下來,不僅品質穩定、產品

線也非常齊備,250多種機型足可供應任何一種麵

包烘焙業者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業務拓展自然

是事半功倍。」

閱讀力+語言力+持續學習力=與世界競爭的實力

回顧新麥近三十年的歷史,除了前幾年的財務困

窘外,業績幾乎是年年正成長。這或許跟呂國宏在

創業前,已有廿年工作經驗

有關,畢業後在遠東紡織、

中聯實業都服務近十年,還

曾替遠東紡織蓋了三座廠,

可說在技術管理、工廠實務

與進出口貿易都非常嫻熟。

但呂國宏認為,無論企業或個人,最重要的還

是「持續學習的能力」。自豪地說,在台北工專五

什麼樣的企業,能同時打進大陸的量販通路、特

許加盟店、早餐市場和五星級飯店?連烏魯木齊都

設有銷售點!

走進新麥機械位在臺北的總部,從質樸無華的辦

公室,和一身清簡、一派謙遜的主事者呂國宏,你

很難想像這是一個在大陸量販通路擁有 90%市占

率的公司,製造的設備從沃瑪、TESCO、KFC、

山崎等世界知名的品牌都買單!

從風雨飄搖的代理商,到亞洲最大烘焙設備供應商

近三十年前,新麥機械的起點,其實是有點跌跌

撞撞的。曾在知名的進出口貿易商中聯實業待了十

年,因為依據歐美及日本等國經驗,呂國宏嗅到:

當國民所得突破 3,000美元時,國內民生用品需求

日盛,將是烘焙業發展最快的時期,讓呂國宏毅然

決然捨棄人人欽羨的高薪,和四位同事集資一千

萬,專攻麵包烘焙設備的進口貿易。

「由於當時統一麵包才剛設立,許多老麵包店

都急於轉型,所以在業務拓展方面是不難的,難的

是,我們從國外進口機器時付的是現金,國內麵包

店卻只能分期付款。」這讓

新麥創立的前幾年,一直處

於很大的財務周轉壓力中,

卻也因為這種堅持,成為許

多老店翻新、轉型的重要策

略夥伴。

「但因眼見很多小店,還是買不起日製、德製的

機器,我們很快就決定,一有盈餘,一定要投入在

146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只有在求學期間,才有環境專心讀書,

當你領略了學習的樂趣、養成學習的習慣,

就很容易在出社會後持續下去。

在用人與管理業務方面,呂國宏非常重視閱讀能力。每次他進入一個新領域時,非要把所有能找到的資料都

讀完才安心。做業務前,也都先把書店裡所有銷售的書都買來讀一遍,徹底鑽研。以至於在業務擴展和研發

上,他領軍的新麥企業能設計出 250餘種機型,足可供應任何一種麵包烘焙業者的需求。

言力和持續學習的能力的提醒與看重,讓他保持不

墜的競爭力。

年從沒看過一場電影的他,當時滿腦子只想著兩件

事,一個是把書念好,另一個是把語言搞好。「那

五年裡,我沒有一天不跑步,因為跑步不僅對身

體有益,也是因為我發現邊跑邊背英文的效果很

好。」畢業後,更因工作的需求,以自修和上課的

方式,學會了日語和德語。

「把學業學好」聽來老生常談,呂國宏卻有一番

懇切的論調。「這是因為其他能力,像是社交能力,

都是出社會後可以學到的,也是很容易學會的。卻

只有求學期間,才有環境讓你那麼專心讀書。而當

你領略了學習的樂趣、養成學習的習慣,這種習慣

就很容易持續下去。」

在選擇用人與管理業務方面,呂國宏非常重視閱

讀能力。「因為不管是吸收知識,或是進行提案或

意見交流,看的速度遠比聽的速度來得快多了。」

因此在新麥,是非常重視 Paper Work的。

私底下的他,閱讀的質與量也很驚人。「每次我

進入一個新領域時,一定要把所有能找到的資料都

讀完才安心。所以在做業務前,我就先把書店裡所

有銷售的書都買來讀一遍,進入紡織業時,連紡織

系的書都想辦法找到,所以有一段時間我還曾到紡

織系當客座講師哩。」

而在開始考察印度市場時,則是透過書,把印

度的歷史背景、風土民情都搞通,到了那邊,再把

自己完全丟到那個環境裡去生活,「吃他們吃的東

西,用他們的日常用品。這些步驟都做完後,才有

資格去想,如何進入他們的市場。」

能立足臺灣,與世界競爭,呂國宏對閱讀力、語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2年,機械現職:新麥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147

創業家

華城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許邦福

秉持蘋果樹邏輯 成就股王

是六千,早稻田卻要三十萬。」

說起留學考試,許邦福就想起東京大學博士出身

的楊達城教授,「他教材料力學,深入淺出很用心,

讓我留學考試獲得高分,也在做學問、做人都獲益

良多,今年我們還將前往祝賀楊夫人的九十大壽。」

父親曾受孫運璿指派,前往日本學習變壓器,華

城正是其父在民國 58年創立,但許邦福並不是養

尊處優的第二代。東北大學畢業之後,他前往以學

術獨立聞名的京都大學,攻讀放射性廢棄物博士,

就學時拿了多次獎學金,「本來是想當學者的,哪

知道會被抓回來接班?因為公司沒有賺錢,民國

62年,父親就叫我回來管理,為了讓教授放人,

他拜訪懇求了三次。」當時已準備拿博士的許邦

福,只能放棄學者夢,乖乖回臺灣。

等於進入陌生領域重頭開始,許邦福身為主管,

進工廠卻是衣服脫了就立刻動

手作,下了班之後,他進修管

理學,還到臺大電機旁聽了年

餘,「這種實地動手作的精神,

正是承襲自北工時代。」

叛逆過的他,也經歷過與父

親威權的爭執,「我堅持要走

向企業化管理,父親卻最重視

倫理,吵得很兇時,母親站出

來告訴父親說,你硬把人家從

實驗室拉回來,現在就該放手

讓他做。」

解救美國加州電力危機,拿下民國 95年股王,

華城電機掌舵者許邦福,如日本士紳般謙虛地說:

「我只是繼承家業。」

繼承家業之前,當年一心嚮往土木工程的他,選

擇了排名在臺大、成大之後的台北工專就讀,「新

生訓練演講者是蔣緯國將軍,印象深刻。當年三年

課程和大學四年沒兩樣,加上工廠實習課,回家還

要作製圖,根本忙到沒時間交女朋友。」到現在

他依然記得,因為是美援時代,土木系每年在學校

裡、實地蓋起了一座磚房,之後總是要再拆掉,「因

為要將材料留給學弟使用,南部人很多選土木科,

就是因為回家就可以自己蓋豬寮了。物質貧乏的

四、五○年代,正可以養成務實勤奮的人格特質。」

父親三道金牌 棄學者夢掌家業

三專一年級下學期開始,許

邦福同時進修日語:「父母也是

日本畢業,母親喜歡日劇、日

雜,我陪她看,漸漸養成對日

本的興趣。」通過臺灣及日本

兩邊的留學考試,拿著早稻田

大學許可證進入日本,許邦福

最後選擇了多位北工學長就讀、

出過數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東北

大學,「東北學風和北工很像,

注重實作,教授甚至穿著拖鞋

就來上課,另一方面也是為了

省錢,當時,東北大學的學費

148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學問,要學就要問。」

「能者多勞,勞者多能。」

在不良氣息迷惑的社會中,

要傳承過去的北工精神。

獲頒優良商人獎

原本懷抱著學者的夢,卻被父親叫回臺灣執掌家業船舵。許邦福等於是進入陌生領域重頭開始,身為主管卻

親力親為,把北工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始終相信:「只要按部就班,辛勤耕耘,老天就一定會給你纍纍

滿樹的蘋果。」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3年,土木現職:華城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149

秉持蘋果樹邏輯 按部就班辛勤耕耘

邊做邊學,許邦福的日本背景,讓華城二十多

年前就和日立重電合作,共同開發技術、業務案,

做為第一個將眼光放向國際的機電公司,許邦福定

義華城是一專為製造業存在的服務業,「我們所有

材料都是從國外購買,成品也是賣到國外去,若非

良好服務,很難有生存空間。」這類機電案,客戶

一用通常就是幾十年,為此,許邦福要求同事做到

「即使不是跟我們購買,也會在對方規劃時,做為

顧問幫助他們。因為,這次不跟我們買,下次還是

會跟我們買。」

把眼光放長遠的經營哲學,是他一直信奉的蘋果

樹邏輯:「只要按部就班,辛勤耕耘,老天就一定

會給你纍纍滿樹的蘋果。」許邦福的蘋果樹哲學,

正是工專精神的延伸:所以在民國 89年底、美國

加州電力危機之際,早就備料的華城,以短於其他

競爭對手近兩個月的實力脫穎而出,緊急供應了六

部發電機變壓器,「我的信念就是 speedy,不只是

讓顧客滿意,更要讓顧客驚喜。」接著,民國 95

年華城更以 237%的成長幅度,成為當年上市公司

之冠,兩年後榮登機電股王寶座。

公忙之餘,許邦福也不忘回饋母校,號召曾在日

本拿過獎學金的同伴,成立東海扶輪社,回饋給日

本學子來臺灣進修,他也勉勵學弟妹們:「學問,

要學就要問。」「能者多勞,勞者多能。」期望學

弟妹們能在不良氣息迷惑的社會中,傳承過去的北

工精神。

創業家

泰國勝泰關係企業董事長 呂憲治

從泰國異地崛起的標竿華商

積極開發泰國商機 擴張事業版圖成華商標竿

在泰國的第一間公司,呂憲治從自身專業化工出

發,加上他具備中、日、英、泰四國語言能力,無

論面對日商或華商都具優勢,因此創業之路有了好

的開始。創業之初,得

從頭累積人脈與資源,

第一年幾乎每天都在工

作,與銀行洽談也需較

費心力,但在累積信用後,呂憲治發現泰國市場

處處商機,只要勤奮,華人在泰國經商必能收穫豐

碩。

化學公司經營穩定後,呂憲治開始將投資觸角伸

展至紡織、木材、房地產、資訊等產業,如今呂憲

治旗下已有六家公司,集團事業版圖擴展至中國,

他並入選中國網友票選前 25大臺灣知名企業家,

在泰國乃至於全球都是華商的標竿之 一。

呂憲治說:「企業應該要回饋社會,不能只是賺

大錢而已。」在集團事業成熟後,呂憲治積極投入

僑界事務,陸續擔任泰國臺灣會館副主席、泰國臺

灣商會兩屆理事長、亞洲臺灣商會副總會長,民國

89年當選世界臺灣商會聯合總會會長,任期內曾

發動全球臺商參與九二一地震賑災,並於國慶日代

表僑界致詞。呂憲治並於泰國成立第一個講華語的

扶輪社,參與當地各項公益活動,曾募款約八百萬

臺幣捐助濾水器給泰北的學校,讓當地學童有乾淨

的水可以喝。身為僑居泰國的創業家,呂憲治以服

務熱忱與交際長才,連結各地臺商,共同在當地社

會發揮影響力,成為僑界的楷模。

穿梭在臺北市大同區內小巷弄間,老社區的風味

飄在空氣中,獨棟平房、花木扶疏,時間在此彷彿

凝結。打開紅色大門,勝泰關係企業董事長呂憲治

笑臉迎接來客,長年在泰國經商的他,曾任世界臺

灣商會聯合總會總會長、

僑務委員,是僑界的重

要代表人物。夏日的晴

朗午後,呂憲治在時光

靜止的老社區裡,分享他在台北工專求學與泰國創

業的故事。

靈敏活躍 留學日本外派泰國

就讀台北工專時,呂憲治就顯露其活躍的個性。

他於民國 49年進入五年制的化工科就讀,在學期

間常參加校內外各項活動,如救國團的戰地營、高

山營等。「當時工專的評價很高,錄取成績不輸省

中,而且畢業後無論就業或出國留學都很有利。」

呂憲治還記得初中畢業的他,第一次穿上工專卡其

制服、拿著原文書的模樣,就像大學生一般神氣。

工專認真、勤奮的求學氛圍,讓呂憲治選擇到日

本留學為自己的資歷加分,他插班進入當時全日本

排名第三的東北大學就讀,畢業後隨即進入花王企

業任職。一開始本希望自己有機會能被派回臺灣,

但在擔任五年化學工程師職務後,公司派他到泰國

設廠,到了泰國,呂憲治被當地宜人的氣候與愜意

的生活步調所吸引,待外派期限約滿,呂憲治決定

婉拒公司調他回日本的派令,決定辭職駐留泰國創

業。

給學弟妹的良言:

保持母校的傳統榮耀─以實事求是、

負責認真的態度,把事情做到最好。

150

卓越

在校積極參加社團,在異地泰國打下一片江山。呂憲治認為,台北工專的學生擁有實事求是、負責認真的態

度,校友間緊密連結的網絡,這種優良的傳統榮耀要保持,樹立學校在工業領域的領航地位。

科技大學應發揮特色,樹立學校在工業領域的領航

地位。而北科大校友的緊密連結,也讓呂憲治引以

為傲,他還記得專一時到花蓮參加救國團活動,多

虧在地學長幫助,才能找到住宿處;如今呂憲治亦

發揮其在泰國的影響力,提供當地學弟妹就業與創

業上的幫助,期望以實際行動,凝聚泰國校友會的

力量。

秉持工專的樸實精神 督促員工追求卓越

呂憲治認為,臺北科大的學生擁有實事求是、

負責認真的態度,因此無論是創業或於商會服務,

呂憲治都秉持母校的樸實精神,盡力把事情做到最

好,也以同樣態度督促員工,才能在事業上擁有卓

越表現。

「臺北科大的傳統榮耀需要保持。」呂憲治表

示,以前幾乎每間工廠都有台北工專的學生,臺北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4年,化工現職:泰國勝泰關係企業董事長

151

創業家

信華毛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簡茂男

熱情不改打過多場美好的仗

考,「這是讓我充分樂在工作最重要的因素,把每

位同仁當作自己的家人,銀行及股東都是我的夥

伴,這份熱情與深厚的情感至今始終沒有改變。」

簡茂男說。

從工務跳入財會 安過十信風暴

在信華毛紡,簡茂男的年資甚至比創辦人還久。

民國 74年,震撼臺灣金融界的十信案爆發,受到

集團企業互相背書保證之牽連,信華公司亦無法倖

免,當時擔任總廠長的簡茂男臨危受命,從工務跳

進財務管理的領域,被擢升為信華財務副總,對於

一個過去管理廠務與製程的經理人而言,等於是在

最危急時,接下最巨大的挑戰。

沒有任何財務管理經驗的簡茂男,面對股本

三億六千萬卻負債高達

二十億的公司,一向深

思熟慮的他,上任後很

快地制定出解決問題的

方向,除了從財務顧問學習到:如何從財務表報中

徹底瞭解公司的體質,也積極地與債權銀行協商斡

旋並獲得支持。他回憶當時公司負債除了債權銀行

還包括民間借款,月利率高達 18%,在這樣沉重的

壓力下,簡茂男為了快速學習財管知識,還參加了

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所舉辦高階主管財務暨會計主

管研修班,創下從來不缺課的紀錄,並到政大企管

系選修財會相關課程,完全「現學現用」,這歷經

五年煎熬與努力的漫長一仗,終於讓信華毛紡的負

債比由 600%降至 80%,完全扭轉了財務危機下的

簡茂男的職涯,可以說是一部臺灣毛紡織業發展

史。

預官 14期退伍後就進入信華毛紡,從基層廠務領

班開始,一路走來,對工作的投入與熱情,不僅讓信

華挺過多次營運危機,也成就了他非凡的生命經歷。

把工作當作自己的事業來經營

民國 55年 7月,簡茂男預官退伍,就進入臺日

合資信華毛紡服務,轉眼間已經超過四十五年。華

髮早生、眼神和煦的簡茂男,回憶起這將近半世紀

的職涯人生,前二十年從領班到總廠長,完整地歷

練了所有工務的管理與運作,也從中學習到日本人

對工作的執著與認真的精神。投身紡織業以來就在

信華毛紡工作至今,簡茂男不僅得到最完整的紡織

業的知識與經驗,更重

要的是,他與這家歷史

悠久的毛紡織公司共同

度過了包括十信案在內

的幾次重大財務危機。

紡織產業的發展與臺灣近半個世紀的經濟成長

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簡茂男細數過去經歷幾次重大

的國際經濟事件,像是以阿戰爭與兩伊戰爭帶來的

石油危機,以及不同階段經濟環境的轉變,他認為

無論是哪個階段或者年代,他對工作的態度都保有

一貫的信念:「我從第一天到公司上班開始,就把

這份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因此,不論是歷練各

種不同的崗位所被交付的工作執掌,或者赴日本考

察學習,他都盡可能從經營自己的事業的角度來思

給學弟妹的良言:

務實的校風形塑我們對於工作熱情投入的勤勉精神,

心存善念的人一定會有貴人相助。

152

卓越

幾度臨危受命,職涯等於是臺灣毛紡織史的簡茂男,秉承單純善良的家訓,並以臺北科大務實、踏實的校風、

勤勉的精神,熱情投入工作,這些無形的資產,讓他在面對劇變時,仍能臨危不亂,作出最好的判斷,引領

企業度過難關。

劣勢,也奠定了公司日後發展的基礎。

活化閒置資產 度過第二次財務危機

對臺灣經濟發展而言,紡織產業是為七 ○年代的

臺灣創匯的重要產業,但受十信金融風暴及勞動基

準法頒佈實施後,臺商前往大陸投資的熱潮來臨,

特別像是紡織一類勞力密集的產業,許多企業都相

繼赴大陸找尋新的發展機會。民國 91年,信華毛

紡因為在山東青島的投資失利,再次陷入財務危

機,這一次,被董事會請回來扛下掌舵重責的,仍

是簡茂男。

看盡近半個世紀以來紡織產業的興衰起落,簡茂

男屢次在危機時刻被交付重任,面對第二次的財務

危機,這次簡茂男以精準的眼光,著手整頓公司的

閒置資產與土地,不僅創造出鉅額的價值與利潤,

紓解了財務困境,成為零負債的企業,也讓信華

的紡織本業轉型為國際貿易,並跨入土地開發的領

域,相對於其他被劃入「傳統產業」並仍在尋求出

路的紡織產業而言,信華毛紡可說是打了漂亮的一

仗。

回顧過去工作生涯中這幾場重要而艱困的戰役,

簡茂男強調:「我始終相信,心存善念的人一定會

有貴人相助。我出身自宜蘭的小康之家,從小父母

給我的教育就是一種單純善良的信念『有量才有

福』;進入台北工專之後,學校務實、踏實的校風

也形塑了校友對於工作熱情投入的勤勉精神,這些

都是無形的資產,也深深地影響了我在面對各種問

題時的態度與思考。」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4年,紡織現職:信華毛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青島信華毛紡有限公司董事長

   臺灣區毛紡有織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

153

創業家

欽和工業董事長 洪三平

創業有成 重心挪移北工精神傳承

154

卓越

「校友會的任務,就是繼續將臺北科技大學的招

牌擦得更亮!」身兼川和及欽和工業兩家公司的董

事長,公司業務涵蓋美、日、德、荷等電子、汽機

車及五金大廠,洪三平近幾年來的重心,卻是在臺

北科技大學的校友會業務上,從一人一磚、甘霖助

學金等各項活動,到百年校慶的籌畫推動,處處可

見洪三平的身影。

石油危機上的第一堂課 樹立難以被取代的競爭力

「能到現在這樣小有成就,是由很多人、很多因

素促成的。有機會,自然也該做些回饋。」目前為

臺北科技大學校友會總會會長的洪三平這麼說道。

民國 55年從高雄工專,轉進機械科兩年制的洪

三平,從小成績就相當優異,原本一定能考上省立

鳳中的他,由於考量到家裡務農,需要有人快點出

社會分擔家計,讓他毅然決然放棄普通中學,選擇

工專體系。

因此,有機會在家人的支持下,繼續到當時的台

北工專念書時,他分外珍惜這樣的機會。「要知道,

當年從工專體系畢業的人,英文幾乎都很破,而台

北工專機械科除了『國父遺教』之外,幾乎都是原

文書,當時也只有硬著頭皮硬啃。」

提及台北工專時期,洪三平印象最深刻的老師,

就是教「工廠管理」的孟繼洛老師,結合實務經驗

的課程,和這段期間打下的語言能力,讓洪三平在

退伍後如願進入中油這個人人稱羨的大企業,並輾

轉在新竹、桃園、高雄加工出口區的外商企業中,

累積了從設計、採購、業務到工廠管理的扎實基畢業年限:民國 55年,機械現職:欽和工業董事長、臺北科技大學校友會全國總會會長

創業初期石油危機的衝擊,讓洪三平訂定公司業務的重要原則,「因為做的是極專業的零件,只要你品質夠

好,是很難被取代的。」這點堅持,讓欽和在每一波經濟起伏中,鮮少受到太大衝擊。也讓他行有餘力,投

入校友會事務上,貢獻良多。

155

礎。

「創立欽和前,我當了七年的上班族;創立後,

又繼續兼職了兩年,才在第三年全心投入。本以為

已經夠謹慎了,但人算不如天算,在投入的第一

年,就遇到第一次石油危機。」洪三平說道。

所幸,創業初期的震

撼教育,並沒有讓他打

退堂鼓。「雖然三個合

夥人中,有一個人就立

刻退夥了。但因為參觀

過先進的沖壓工廠,見

識到沖壓技術所涵蓋的範圍有多廣,以汽車為例,

一部汽車有 60%和沖壓有關,所以就更有信心也

更加投入。」

而創業初期石油危機的衝擊,讓洪三平很快立定

公司業務的幾個重要原則,其一,是不走價格競爭

策略,只專注在高技術門檻與高品質的產品上,其

二,不做國民所得低於臺灣的市場,這讓欽和的產

品很快獲得松下電工、Bridgestone等知名日商的

青睞,並陸續進軍美、德、荷蘭與波蘭等歐洲市場。

「因為做的是極專業的零件,只要你品質夠好,

是很難被取代的。」這點堅持,讓欽和在每一波經

濟起伏中,鮮少受到太大衝擊。

轉個彎,以球會友交友得到更多

創業的前二十個年頭,幾乎是每天親自帶頭打仗

的他,近年來開始修「放空」的哲學,卻是受惠於

一場意外和高爾夫球。「剛開始和日商做生意,免

不了要到酒店應酬,但自從有一次遇到憲兵帶著卡

賓槍到酒店去搜通緝犯,才開始試著透過打球,來

和客戶交朋友。」

從打球領略到,與其和客戶一起沈浸在不健康的

應酬和虛應關係裡,不如創造一個場合,讓彼此有

機會角色互換。「球打

得不好,可以和客戶當

朋友、當兄弟一起切磋;

打得夠好的話,還能成

為對方的老師。」

笑著說,一開始接觸

校友會,也是因高爾夫球結緣。「沒辦法,以前常

要偷偷打電話找朋友打球,免得讓同事覺得這老闆

很混。直到七年前高雄校友會改選理監事,才開始

認知到,也該開始做點回饋了。」

「臺北科大最大的資產就在於『校友』!」洪三

平說道。因此,如何創造一個平台,將傑出校友的

精神和態度可以傳承給年輕校友,並讓年輕校友的

能量,也能成為學長姊們的助力,一起為臺灣產業

的未來打拚,就是這整個百年校慶活動的核心宗旨。

坦言,從前台北工專時期的榮光,現在似乎是有

些褪色了。但洪三平會長認為,只要走進校園,看

到同學們的活力,走出校園,聆聽校友們的故事,

其實會發現,很多屬於台北工專的價值還是存在

的。

擦亮招牌,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把這些

百年來被驗證過的重要價值宣揚出去,讓更多人知

道。

給學弟妹的良言:

將傑出校友的精神和態度傳承給年輕校友,

並讓年輕校友的能量,也能成為學長姊們的助力,

一起為臺灣產業的未來打拚,

因為「臺北科大最大的資產就在於『校友』!」

創業家

新加坡 TTS窗飾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紹雄

實做中累積經驗 用心成就事業

給學弟妹的良言:

現代科技取代不了的是用心勤做筆記的學習態度,

要多培養專業知識以外的常識與好奇心,

大膽探索世界。

成功關鍵:永遠追求一流的管理

當時在公司任職的張紹雄,總是思考著該如何自

我挑戰、開創新局,於是決定在 38歲那年創業,

也因為先前的工作經驗接觸到日本立川百葉窗,遂

從民國 72年開始代理該品牌至今,同時也創立了

物美價廉的自己品牌。

「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用最低廉的成本,

提供給客戶物美價廉的產品與服務,讓他們感受到

物超所值,最後成功的關鍵,就是一流的管理。」

張紹雄的經營哲學說穿了就是善用一流的管理、提

供優質的商品,並

要有三流的價錢,

以及四流的成本控

制。

就是秉持這樣的

原則,讓張紹雄站

穩了創業腳步,公

司穩定成長至今。但談到如何做一個好的領導者,

張紹雄認為,「懂得找問題、解決問題,是一個成

功領導者不可或缺的特質。」他認為,身為領導者

最重要的就是負責解決大方向的問題,幫忙團隊成

員做最壞的打算,並且找最好的解決方式,協助團

隊突破困境。

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持續學習

問起以過來人的經驗,面對未來的嚴峻挑戰,給

學弟妹們一些建議,張紹雄毫不猶豫地說:「說穿

出身平凡的客家子弟,張紹雄和當時那個年代的

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期盼習得一技之長,努力賺錢

改善家境,因此新竹高工畢業的他,一畢業便積極

投入職場工作。然而,受限於學歷,只能從事基層

工作,他並不甘於永遠停留在基層,積極找尋翻身

向上的力量。

英日語俱佳,打開人生的窗

就是考慮到自身學歷的不足,張紹雄決心再度進

修,因此報考了當時台北工專的二專,進入機械製

造科就讀,當時的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時候

我們工專上課全

都是用原文書,

跟以前完全不同,

沒辦法只好卯起

來拚查字典、學英

文。」

就是因為這段

學習的因由,為張紹雄打下了英文能力的好底子;

而畢業後他因為進入六和汽車服務的關係,勤學日

文,又再為他添了另一項本事。而精通英日文,也

為他打開了通往世界的窗,讓他有機會到海外服

務,進而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

二十九歲那年的張紹雄,因緣際會在老師的引薦

下到新加坡發展,當時就是到鋁門窗公司擔任管理

職,從此進入「窗」領域。「其實我們就是傻傻的

學、傻傻的做,遇到機會就把握。」往事歷歷,張

紹雄說來卻相當平淡。

卓越

156

在傳統產業領域中,創造最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張紹雄永遠追求良好的一流的管理、二流的優美品質、三

流的價錢,以及四流的成本,成功打開屬於自己的一扇「窗」。

了,就是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國際化的快速腳步,讓大環境的競爭演變劇烈,

張紹雄認為年輕人的挑戰不只限於臺灣,未來的競

爭對手可能遍及亞洲、甚至全世界。與其惶惶終

日,不如回歸到最基本的自我充實,他說:「最重

要的就是不要投機走短路,要把握學生時代,充實

基本的常識與知識,用心學習專業知識以外,對生

活禮儀、常規都該注意。」

由於科技的進步,現在的年輕人非常善於使用各

種科技產品與服務,但他提醒,「有時太過便利、

迅速、現代化,往往卻失去了溫度與感情。」他回

想起從前學生時代養成勤做筆記的習慣,對自己的

好處甚多。

另外,談起給學校的建言,張紹雄認為,過去專

注於傳道授業、專業至上的學術殿堂,現階段更應

該重視學生的完人教育,從重視生活細節與落實品

格培養開始,「讓台北工專優良的傳統,能一代代

傳承延續下去。」

157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5年,機械現職:新加坡 TTS窗飾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馬來西亞 Tacos行銷公司董事長   新加坡北科大校友會會長

創業家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梁立省

心裡住著一個勇敢冒險不言放棄的小夥子

民國百年,新臺幣兌美

元匯率遽升以及中國大陸

工資成本、原物料價格調

漲,讓臺灣電子業遭遇不

小的營運挑戰。

生產手機相機模組(CCM)出貨給平板電腦、

智慧型手機兩大陣營蘋果及宏達電的致伸科技,仍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出手投入十五至二十億元,擴

增 CCM產能,因應 CCM供不應求的市場需求。

致伸在民國 73年由梁立省與曾在 IBM、臺灣標

準電子共事的三位好友創立,產品從電話插座起

家,接著切入電源插座、滑鼠、鍵盤、掃描儀、列

印機到製程精密、潔淨生產的 CCM。這二十多年

來產品不斷升級,是致伸敢於迎戰電子消費產品快

速洗牌、積極突破創新的成果。

斯文長相的梁立省說,白手創業第一年搭上美

國電信市場開放的商機,致伸生產電話插座賣到美

國,大發利市,但帳簿上數額極高的獲利,讓他覺

得「賺錢賺得很不真實」。

居安思危 以冒險精神持續突破

「IBM、臺灣標準電子做系統產品,都是幾千個

人花五到十年才研發出一個產品。人家動員這樣多

人力、物力,才把東西做起來,我們四個人湊點錢、

開幾個模子,做出粗糙的產品,就能賺了一點錢,

這會不會太好了啊?」梁立省坦言,當時心裡充滿

「不安心的危機感」。

而「不安心的危機感」卻成為驅動梁立省往前跑

的力量,「我們不能光靠

插座這個產品賺錢,於是

又繼續開發其他產品,」

梁立省認為沒有一個生意、

一件事情永遠處在狀態最好的巔峰,經營者必須要

懂得居安思危,踏上浪頭後,接下來就是去立刻找

下一個產業與商機的浪頭,趕快突破現狀、創新產

品,再度攀上新浪頭。

「突破需要願意冒險的精神,因為每一次突破都是

風險,像致伸有些技術開發也不見得都會成功,得勇

敢承擔突破帶來的失敗,從失敗中學習,」梁立省雖

已逾耳順之年,談到「冒險」,他的眼神發亮起來。一

個勇敢冒險、充滿競爭心、不言放棄的活力小夥子,

就住在他的內心裡。

打球一定要力戰到最後 非贏不可

打從梁立省就讀台北工專電機科的少年十五二十

時,就是同學眼中「愛冒險、打籃球一定要贏」的

「玩咖」。

當時典型的台北工專學生特色是個性老實、認真

讀書,「我算比較異類,頭三年沒好好讀書,」梁

立省不好意思地招認自己都在打籃球、打撞球、辦

舞會、玩西洋音樂,並不是個乖乖讀書的好學生,

直到四、五年級才收心用功。

雖然偏愛課外活動多過於課業,梁立省坦言說,

沒在學校的知識課堂上好好念書,是他對不起老

師,但他也不後悔走這一遭,因為在課外活動中,

他學到了人際關係經營、領導統馭,這對後來管理

158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讀書與生活之間要取得平衡;趁年輕去冒險,

不要怕失敗,從失敗中學得的教訓,

才能真正牢記於心中、掌握在手裡。

在校期間是個「愛冒險、打籃球一定要贏」的玩咖, 不安於高階經理人的無聊生活,遂跟著創業夥伴成立

致伸,游向剛崛起 PC產業大海中,逐浪找商機。求學時讀書與生活之間的平衡,也有助於他的創業之路。

公司與組織產生極大的幫助。

例如說,打球比賽要求贏,即使被對方壓制,梁

立省定會力戰到最後一刻,「如果不容易放棄、熬

得過,就會成功;如果熬不過,先放棄了,就沒有

未來。」梁立省笑著說,連從追求女校學生的過程

中,亦能累積比同儕更多的察言觀色能力,學習如

何跟別人合作、打交道。

儘管就讀台北工專的那些年,梁立省揮灑了青春

的熱血與浪漫,沒讓學生生涯被課業給全部獨占,

但他後來仍以中上成績順利畢業。

勇於冒險,從失敗中學習

踏出校門當完兵,步入職場,梁立省歷經外派海

外多年,回國後擔任高階主管,錢多事少,只要工

作兩小時就做完一天的工作,讓他無法安於無聊至

極的工作與生活型態,決心創業,跟著創業夥伴成

立致伸,游向剛崛起PC產業大海中,逐浪找商機。

因為手中沒有其他資源,梁立省靠自己的拚勁,

打拚出今日事業的規模,「我不是偉大人物,因緣

際會遇上 PC產業崛起,加上自己可能比一般人努

力點吧!」其實,在他的身上仍見臺北科大學生那

股踏實奮發、努力不懈的特質。

梁立省也鼓勵在學的學弟妹,讀書與生活之間要

取得平衡,除學校的專業知識外,應該懂得自己去

體會豐富的生活常識,並趁著年輕去冒險,擴大見

聞、多方嘗試,不要怕失敗,從失敗學得的教訓與

體驗,才能真正被牢記於心中、掌握在手裡。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5年,電機現職: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159

創業家

元福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輝俊

以研究發展代替業務開發的公司

需品。」一方面對於趨勢發展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篤

定,另一方面,他認為新的學科所面臨的競爭力較

小,將有助於未來就業發展。身為家中老大的陳輝

俊,下有諸多弟妹,家中經濟大部份靠母親做小生

意支撐,相當辛苦,所以陳輝俊急需盡早完成學

業,趕緊找工作賺錢,而校譽良好的台北工專,更

是當時就業的保證。

進入台北工專,抬頭一看,陳輝俊的第一印象竟

然是「破破爛爛的」。兩層老舊的木造樓房與校舍,

同學大多來自中南部鄉下,家境小康以下的家庭多

有人在,憨厚的學生與簡單環境構成了一股樸實的

校園氣息,讓同樣來自貧困家庭的陳輝俊,感到相

當自在。

陳輝俊兩年的工專生活,就在讀書、上課、打

工當中度過。他曾利用晚上去製帽廠縫帽子、當家

教、到水果行搬水果,為了增加專業工作經驗,到

冷氣行打工。在校兩年,不論寒假、暑假或過年、

過節,陳輝俊從未回家,而是趁假期加緊打工多賺

些錢。學費或生活開銷,都由他自己打點,不讓家

人操心。

全班動起來 共查原文書單字

冷凍系這個新開科系,師資是學校的一大挑戰,

董事長室,一個擺滿獎座、古董,牆上掛著各種

匾額、名畫及大幅與名人合拍的照片,戰績顯揚之

處,明亮寬敞、氣派恢弘,代表著公司主人獨霸一

方的氣勢。但是元福公司的董事長辦公室不太一樣。

白色牆櫃裡幾乎已經被專業書籍填滿,董事長所編

著、翻譯出版的書籍擺放成壘,就連董事長辦公桌

也被許多資料文件悄悄佔領了。看到我們,董事長

陳輝俊從淹沒的書堆中探出頭來,親切招呼我們。

一個像是研究室的董事長室,正說明了它的主人

陳輝俊的個性,沒有商業鉅子勢在必得的氣勢,只

有從書海中陣陣飄來的謙卑。

全臺唯一設有冷凍科系的學府

民國 53年,剛退役的陳輝俊,離開花蓮來到臺

北,考入台北工專電機科冷凍組二專部,那是台北

工專新設立的科系,在當時也是全臺灣唯一設有冷

凍科的學府。可見對於當時社會環境來說,冷凍空

調專業尚處萌芽階段,知道的人不多,懂得選讀這

門科系的學生也不多,專業師資更是缺乏,但是從

花蓮高工畢業的陳輝俊,年紀輕輕卻能看出冷凍空

調未來的發展。

「夏天到了,我們這些小孩都愛吃冰,我認為

那些盛滿冰棒的冷凍箱,未來一定會發展為民生必

160

卓越

剛退役的陳輝俊,考入當時全台唯一的冷凍科─台北工專電機科冷凍組,年紀輕輕卻已看出冷凍空調未來的

發展。這位好學不倦、常常埋首實驗室的學者型企業主,看似平靜無波的人生,卻充滿了不斷努力與堅持的

腳印,才能在每一次轉彎之處,畫下令人艷羨的驚嘆號。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5年,電機科冷凍組現職:元福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臺灣能源技術服務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能源技術服務產業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

161

創業家

修碩、博士時,更有把握、更有信心。」

不喝酒與應酬的文化 迄今四十年

畢業後陳輝俊曾任職軍事工程局以及臺灣造船公

司等兩份工作,後來因緣際會於民國 61年自己創

立了元福公司,發展至今將近四十年。

成了老闆的陳輝俊,

卻仍然是喜歡讀書、做學

問的鄉下孩子,他最不贊

同因業務而帶動的應酬

文化,所以不鼓勵員工應

酬,因為他認為「讓員工

常常去應酬,久而久之對

員工身體及家庭都會造成傷害」,因此,元福公司

打破商場遊戲規則,全公司沒有業務部,並且不喝

酒與應酬,四十年來陳輝俊也以行動證明了,不需

倚靠應酬文化,照樣的企業也能歷久長存。

取代業務的是研發。陳輝俊認為,不斷的研究發

展冷凍空調新進技術,才是輔佐高科技產業、民生

但是台北工專卻能給學生最好的老師。教導冷凍空

調的吳高文老師,是陳輝俊印象最為深刻的老師,

因為他被學校遴選派至美國深造,攻讀冷凍空調。

回國後正接上教授第一屆冷凍空調班並擔任導師。

吳老師將在美國深造的整個過程,所思及所學,甚

至所有書籍,都毫不保留地全數交給了學生,讓學

生非常感動。

「但是我們這些鄉下小孩,最怕的就是原文

書。」為了克服閱讀原文書的障礙,全班動起來,

分工合作查字典翻譯,然後再整合起來閱讀,就這

樣實實在在的痛苦了一年,克服了困難,也讓全班

變得更有革命情感。

陳輝俊認為,一般大學教育注重理論,而台北工

專著重在理論基礎之上,一步一腳印的實作經驗,

讓學生畢業後可以順利與工作需求銜接,完全能夠

獨立作業。如此扎實的教

學內容,影響了陳輝俊。

「台北工專建立了我在工

程專業方面的實作能力,

也開啟了思想領域的竅

門,奠定我在專業方面的

自信。」

畢業後陳輝俊每至一個新公司報到,幾乎第一個

月主管就會將冷凍空調工作完全交給他獨當一面,

而他所提出的專業設計,也從未遭到主管質疑,完

全贏得主管信賴,「這都是因為學校的教導扎實,

讓我們對於專業領域的專業技術表現,相當有信

心。也因這兩年的訓練,使我後來再次回到母校進

給學弟妹的良言:

要學習培養領導人氣質,

「初入社會工作,嘴巴要甜,身段放低,勤於開口,

懂得虛心求教,自然能夠得到幫助。」

友誼是不可或缺的無形資源,

可在商場上發揮極大的影響力。

162

卓越

工業、精密工業等等的發展及提升競爭力更需要的

技術。二十多年前,陳輝俊因取得美國 Calmac儲

冰空調設備公司的儲冰槽代理權,結識了該公司總

裁Mr. MacCracken,這位總裁是天才大師,一生

中得獎無數、獲得專利無數,雖然雄霸一方,但他

表示一生中最大的享受,就是在實驗室裡。

MacCracken總裁的作為與理念對陳輝俊一生有

極其重要的啟發,「雖然草創初期也曾追求事業版

圖的擴大,但是後來才發現,研發才是公司的生存

命脈。」陳輝俊更將節約能源觀念引進研發之中,

擴展了元福公司業務發展的領域,從此研發與創新

設計比公司經營更是他的著重點。

鼓勵員工創業 與離職員工維持競合關係

「我鼓勵員工自行創業,如果他們有資金需求,

我願意入股,有技術困境,我願意輔助。」陳輝俊

說,自己年事已高,賺錢足夠花用即可,孩子也各

自有工作,不必操心,對於事業發展順其自然。他

一心只希望投入研究創新與開發領域,近年來多

致力於政府單位的研究計畫。如果員工想創業,他

願意提供意見與資金協助,完全沒有狹隘的競爭觀

念。「其實和自行創業員工維持一種競合關係,是

非常好的,我們的業務資源可以合作與共享,這不

就是另一種企業版圖的擴張嗎?」

事實上,這位常常埋首實驗室的學者型企業主,

卻相當重視人的價值。陳輝俊認為,企業領導人要

懂得謙虛,傾聽客戶需求、尊重員工意願,幾個重

點,都圍繞在人的身上,所以他特別建議臺北科大

學弟妹們,要學習培養領導人氣質,「初入社會

工作,嘴巴要甜,身段一定要放低,勤於開口,要

懂得虛心求教,自然能夠得到幫助。」也認為,同

學關係非常重要,畢業後可能在同一領域中相互合

作,也許成了夥伴關係、也許成了客戶關係,友誼

是不可或缺的無形資源,可在商場上發揮極大的影

響力。

「與有智慧的人一起工作時,若遇無法解決的難

題,往往能經由共同凝聚的智慧,腦力激盪,進而

突破困境。」而這樣的團隊關係是他所追求的,所

以他重視員工的意見,員工也願意提出想法,使元

福成為溝通無礙、活潑創新的公司。

過去讀書只是為了快快畢業、拿到一張夠力的文

憑,就能快快賺錢貼補家用,沒想到只是技職學校

畢業的陳輝俊,最後卻能一路念到博士,甚至成了

創業家,擁有各種發明專利。人生的劇本無法預先

寫好,陳輝俊的人生看似平靜無波,卻充滿了不斷

努力與堅持的腳印,才能在每一次轉彎之處,畫下

令人艷羨的驚嘆號。

163

創業家

合環建設機構總裁 黃正勝

用良心建設的事業

顧問公司上班,負責國內部分自來水廠建設工程的

監工工作,「當時月薪只有 2,500元,午餐一頓只

花 8塊錢」,就這樣勤懇工作了三年。

三年後,黃正勝離職,並與朋友每人以新臺幣

兩萬元合資,成立房地產公司。當時正值政府提出

「客廳即工廠」口號,鼓勵家庭代工,讓臺灣的生

產力從工廠生產線,延伸進入每個家庭,所以,民

宅後方均可申請增建 30平方公尺以內的廚房。黃

正勝看準商機,專門承攬此類工程,於是公司愈發

興旺,而這也是合環建設的前身。

黃正勝事業發展快速,民國 61年開始他承包當

時最高的四層樓公寓興建案,甚至蓋了板橋地區第

一棟的電梯大廈。

而隨著事業開展,

黃正勝也發現自己

在商業管理知識上

的欠缺,所以在工

作忙碌之餘仍然選擇回到校園,進入大同理工學院

事業經營系夜間部,再次進修。

為公平正義發聲 有理海內外皆通

民國 76年,黃正勝移民澳洲,仍於當地從事房

地產建設事業,並於民國 80年獲得澳洲商業投資

移民創業成就獎。在澳洲前後二十年的時間,黃正

勝嘗盡海外創業的各種辛苦,而他在困境中仍持有

的處世哲學就是:「有理就能走遍天下」,因為這

種「凡事講道理」的個性,使得人在海外的黃正勝,

從來沒有人在屋簷下的卑微,反而一狀告澳洲市政

將近七十年前,新店情人谷附近村落仍是遍野荒

蕪,而黃正勝的家就在那裡。在那個全村只有兩個

人讀小學的年代裡,為了讀書,每天黃正勝得光著

腳,走上一個多小時,才能走到學校,要是回去晚

了,天色已黑,還得擎著火把才能看清腳前的路,

有一回,黃正勝還被毒蛇咬傷腳,在家休息了整整

兩個月。

好不容易初中畢業,民國 51年,黃正勝以半工

半讀方式,進入當時的省立北工土木科,這也是台

北工專夜間部的前身。至於為什麼會念土木科,

「因為看到路上常常有新落成的房子呀,直覺覺得

房地產應該是個發展不錯的行業吧!」黃正勝的街

頭觀察理論,悄悄

為他的未來發展揭

開了序幕。

導師豎立了人生榜樣

台北工專三年,黃正勝仍然常常為了省錢,下了

課就從學校一口氣跑到臺北車站,可以省一趟回家

車錢,雖然日子過得辛苦,但是學校老師卻給了黃

正勝相當大的鼓勵,「尤其是教力學與測量的陳嘉

榮導師」,黃正勝說,陳老師對於專業技術研究的

專精與投入,以及對於學生親如兄弟的態度,讓黃

正勝印象深刻,「我從他的身上,學到做事不能隨

便打混,要細心、認真、更要負責。」

畢業後,由於黃正勝是班上第一個入伍的,也

是第一個退役的學生,所以退役後正煩惱就業問題

時,陳嘉榮導師立即網羅他,進入所屬的集美工程

164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做人要誠懇、做事不能取巧,並且時時懷抱對人感恩,

對社會回饋的心志。

在價值觀建立的時期,台北工專所給予的教育養成訓練,對黃正勝日後的工作發展甚至為人處事,影響極大。

師長在課業上嚴格的要求與訓練,不但給予他扎實的專業基礎教育,也教導了他對自我專業的尊重。

府,告公會,甚至連律師也告。

黃正勝回想,在價值觀建立的時期,台北工專所

給予的教育養成訓練,對他日後的工作發展甚至為

人處事,影響是非常大的,「穿制服、理短髮」軍

事般的管理,無形中教導他守法、守分,師長在課

業上嚴格的要求與訓練,不但給予他扎實的專業基

處教育,也教導了他對自我專業的尊重。

所以事業有成後,黃正勝仍堅持走正確的道路,

他認為建築是良心事業,「從事建築事業近四十年

來,從來沒有一天,要求我的員工偷工減料!」如

今他更以建築業龍頭的身分,透過自己的專業觀

察,為業界也為社會做公平正義發聲。

日前,由於黃正勝發現建築法規中有許多不合時

宜之處,尤其停車格尺寸規範不一,導致時常引發

停車糾紛,卻要建商背上黑鍋。經黃正勝四處奔走

陳情後,內政部營建署已同意,將進行修法,把停

車位尺寸全數統一,以徹底解決停車糾紛。

黃正勝認為,學校所學雖然扎實,但是只能學到

基本功夫,一旦離開學校,要在同儕中出頭,靠的

就是在專業基礎上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做人處事

的態度。「做人要誠懇、做事不能取巧,並且時時

懷抱對人感恩,對社會回饋的心志。」這是黃正勝

給這一世代年輕學子的典範,也是他發自內心的建

議。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5年,土木現職:合環建設機構總裁

2012世界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總會長   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慶祝活動委員

165

創業家

金利橡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施習恭

聽老師的話,一生受用無窮

「老師在講,你有沒有在聽?」這句近年來在年

輕學生群中爆紅的流行語,人人耳熟能詳;但在實

際生活中,真把「老師」們的話聽進耳朵裡照著做,

還真可能影響一輩子的生涯發展。

民國 53年,金利橡膠董事長施習恭從建中畢業,

正式成為台北工專三年制工業工程科的新生。對於

來到知識殿堂的十七、八歲大男生來說,號稱「無

形藝術」的「管理」這學門可真是又具吸引力、

卻又令人難以捉摸。然而,當時留美歸國的科主任

趙浡琳老師卻在開學就給了全班同學一個觀念:真

要掌握「工業工程管理」精髓,絕對不能只死背課

本,還要親身參與、掌握生產流程,進而了解工廠

運作方式,一席話令年輕的施習恭窺得理工學科的

堂奧。

「我當時有把老師的話聽進去,這觀念讓我受用

了幾十年,」施習恭當初可是老實「依樣畫葫蘆」,

老師說要親身參與,他就主動到離家最近的士林紙

廠,要了一份暑期實習的工作。

靠實習「闖關」,破解管理密碼

當時士林紙廠的生管流程是業界的標竿,還是學

生身分的施習恭除了每天認真上班,還不忘將工作

中所見所聞隨時筆記整理,再撰寫成正式報告,上

呈給部門主管。過了一個暑假,他發現自己前一年

在課堂中有聽沒有懂的「企業管理」,許多環節居

然一一開竅,「原來科主任說的『了解工廠才能掌

握精髓』,是這個意思!」他興奮不已:「課本上

的案例像『闖關遊戲』一樣,被我一一破解,真的畢業年次/科系:民國 56年,工業工程現職:金利橡膠 (股 )公司董事長 、金立電子 (股 )公司董事長

166

卓越

剛進入北工時,科主任就給了全班同學一個觀念:真要掌握「工業工程管理」精髓,絕對不能只死背課本,

還要親身了解工廠運作方式,一席話令施習恭窺得理工學科的堂奧。從他進入士林紙廠到自己創業,腦中始

終浮起當年老師的那一席話,讓他事業經營無往不利。

他說到做到。從那天以後,施習恭深入了解工

廠流程,觀察、記錄、再回家翻書印證所學、撰寫

報告,系統性評估既定生產程序中,該改善哪些環

節,才能達到省能、省成本的效果。一年之內,他

以絕佳「抓漏力」,幫士林紙廠省下超過新臺幣 3

億成本開銷,彪炳戰功讓他勝任技術主任,是廠內

生產管理、品質管理和設計部門的總掌舵人,爾後

又和妹婿另創金利橡膠、金立電子,從管理階層向

上躍升到企業負責人,實踐多年來的創業夢想。

一路走來,施習恭說,工專三年教育給他很大幫

助,「學校教會我『抓重點』的方法,也就是現在

管理書常講的『20、80法則』,」他進一步說明,

所謂「會做事」,並不

是埋頭苦做就好,而是

要隨時停下來、甚至回

頭看一看,拉高格局,

站在更超然的位置重

新審視工作環節,持續找尋更優化的解決方式。

從實習到踏入職場,從新進人員到管理階層,再

從管理者到創業家,施習恭面對問題的態度其實從

來沒有改變過:他永遠在閱讀最新資訊,嘗試、歸

納、修正、再修正⋯,就是這股毅力,讓他旗下事

業宏圖日展,橫跨海峽兩岸。年輕時代台北工專課

堂上老師一席話,令他受用至今,也成為往後數十

年,這位企業家一貫的做事態度。

很有成就感。」

實習已經讓他收穫滿滿,沒想到撰寫的工作報告

書又因為機緣巧合,意外被當時士林紙廠總經理陳

朝亨看到,這位德國學成歸國的經理人相當激賞,

馬上通知台北工專工業工程科主任,說無論如何,

想跟這位施習恭同學見面聊聊。相差二十多歲的兩

人一見如故,到施習恭畢業入伍當兵,陳朝亨甚至

每三個月親手寫一封信寄到軍中,和這位小老弟聊

生活、也談未來展望,「我記得很清楚,信還是用

毛筆寫的,」對於當年大老闆的知遇之恩,施習恭

相當感念。

退伍前一個星期,陳總經理的信又來了,這回,

正式和施習恭談聘任

細節。於是,退伍後不

到兩個星期,施習恭

正式到士林紙廠報到,

開始人生第一份正式

工作。

初生之犢不畏虎,總座跟前暢談經營理念

面對這位初生之犢,陳朝亨懷抱滿滿的期待,

卻也要讓他知道,職場生活畢竟不如學生時代,面

對競爭不只講求速度,還講求效益。他不給施習恭

任何「暖身」的蜜月期,頭幾回在公司見面就丟出

一個問題:「對治理企業,你有什麼想法?你能做

什麼?」施習恭卻絲毫不怯場,定定地答道:「別

的不敢說,我很會發現問題,並努力找出最佳解

答!」

給學弟妹的良言:

「會做事」,並不是埋頭苦做就好,而是要隨時停下來,

站在更超然的位置重新審視工作環節,

持續找尋更優化的解決方式。

167

創業家

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本源

論述不輟,作育英才兼善天下

全華出版寫教科書,成為紅牌作者。「其實我人生

沒有太多規劃,只是因為當時教電子科,台中高工

學生程度又很好,每次教學之前,我必須下很多功

夫去備課、寫講義,後來就用這些做基礎去出版教

科書。」毫不苟且的教學經驗,讓他知道學生需要

的是什麼,陳本源的努力、用心,讓學生們多年之

後,都還記得這一位認真的老師。當時陳本源著作

的「電子實習」一到六冊,是各校愛用的教材,因

為銷路好,他拿到全華的版稅、股份,又在教書之

餘兼任總編輯,他找專業的人、寫專業的書,「做

得很踏實,銷路自然就好。」

出版教材,讓工業界進步迅速

當全華部分股東意見不合,經營出現危機時,陳

本源出任董事長。擅長協調溝通的他,解決內部問

題原則只有一個,「不要急著處理、事緩則圓。」

全華在他經營期間,擴

張快速,後期不只教科

書,更開發出進入社會

工作的專業書籍,如機

械科畢業生進入社會

後,雖看得懂機械設計的理論,卻不懂得實務上該

如何設計,此時專業書籍就能為他們提供最好的指

導。為了健全對學校的服務,全華更陸續成立全誼

資訊、全訊電腦等校務系統關係企業,二十幾年的

出版生涯,陳本源到現在仍因全華提供的教材,讓

臺灣工業界進步迅速,而覺欣慰。

民國 79年,陳本源出任現今致用高中的董事長,

光復那年出生的陳本源,有著彌勒佛一般的笑

容;從臺中烏日北上、就讀北工電子科,做為那個

年代的菁英,很自然地在畢業後、選擇回母校台中

高工教書。爾後成為北工第一位出版社董事長,再

晉升私立學校董事長,辦學不遺餘力後,更為健全

私校教育奔波,成為教育界的名人。

擔任班長,領導能力屢受到肯定

北工兩年都當班長,陳本源笑說當年全省高職

電子科只有四所:「因為接受美援,實作器材只

有 12組,每 2人一組,班上同學只有 24人,全班

又以我畢業的台中高工同學最多,就選我當班長

啦。」

當時電子科算新興科別、師資比較少,很多都是

台北工專畢業後留下來教書的,陳本源依然記得,

王瑞材老師教得很口語化;另外,鄭育儒、王師老

師教學都很扎實。他印

象最深的是新生訓練的

最後一堂課,科教官發

單子給大家填,並表示

填完就可以回家,「我

們傻傻的,都填了國民黨入黨申請書,全班都成了

黨員。」當時學生都很窮,陳本源身兼黨的小組

長,每次黨部發下經費,他就用此來幫家境不好的

同學繳交黨費,也是因為如此的魄力、擔當,讓他

的領導能力屢受肯定,不僅當過台中高工校友會的

會長,也當過臺北科大校友會第二屆總會長。

回台中高工教書十四年,因緣際會地,他開始幫

168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挫折都是可以解決的,找方法要有恆心與毅力。」

、「基礎專業科目一定要下工夫。」

從執教鞭到教科書紅牌作者,乃至於出版公司總編輯、辦教育,陳本源都本著毫不苟且的精神做事。辦學之

後,他更以無所不在的兼善天下精神,改善私校法、成立學會,就為了讓私立學校法更為健全、更合乎時代

的需求。

開始辦學生涯,或許因為他深切明白學生需要的是

什麼,順應學生需求開辦科系,並讓學校從商工改

制為高中,致用從他到任時的一千多人,發展到今

日擁有四千多名學生,成為中部海線重量級的私立

學校。陳本源深知辦學需依賴法源,但當時私立學

校法並不健全,「即使招不到學生也無法關門,必

須把財產捐給政府。」為了改善私校法,成立專案

研究會,長達四年時間,奔波說服立法委員及相關

人士,就為了讓私立學校法更為健全。

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 讓學生有較多的選擇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6年,電子現職: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臺中市私立致用高中董事長

169

致用經營穩定之後,不只獨善其身,陳本源還

希望其他私校也能擁有豐富教育資源,得以穩健辦

學,於是他接任私立學校文教協會副理事長、商業

職業教育學會副理事長,開始推動十二年國民教

育,到今天,他才終於較能放下心:「民國 103年

將實施十二年國教,這會讓學生有比較多的選擇,

包括學校均質化、社區化以及免學費、免試入學等

等,學生可以挑選住家附近的學校就讀,這對私立

學校而言,將是一大福音。」

不斷迎向各種挑戰,陳本源踏實地走過每一步,

並非沒有遇過挫折,但面對困難,他只淡定地回答:

「挫折都是可以解決的,找方法要有恆心與毅力。」

就像他一路走來的穩扎穩打,陳本源給學弟妹的建

議非常實用:「基礎專業科目一定要下工夫。」

創業家

寬泉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侯西泉

一生勇於任事孜孜向學的建築師

從侯西泉接受採訪準備資料的齊備,先依照題綱

逐一作答,就知道他是一個多麼有組織力與紀律的

人。

進入侯西泉的辦公室,他早已把過去求學時的照

片光碟準備妥當,這位赤手空拳、從嘉義朴子北上

的建築師,在台北工專念了兩年書,五十五歲重返

已改制為大學的母校唸研究所。他做什麼事都全新

認真投入,一部分是自己的天性,另一部分則是年

少時在北工求學的訓練,以致於他談起母校時,當

年情景猶歷歷在目,彷彿是昨天才發生的事。

頂尖的鄉下小孩子齊聚 共學共玩知交一世

律己甚嚴、條理分明、兢兢業業的態度在侯西泉

童年應該就展露無疑了。

侯父是嘉義鄉下的國小老師,「當時我的父親月

薪是 26塊錢,要讓五位子女都受大專教育,可以

想見有多辛苦。」上有長姊、排行老二的侯西泉自

幼念書就品學兼優,民國 49年他從蒜頭國小第四

名畢業,考進嘉義初工,後保送嘉義高工,每天五

點半出門,先騎鐵馬到蒜頭糖廠,再走路到位於山

上的嘉工上課,六年從未間斷也未曾遲到過。

爾後,侯西泉以全校第二名、建築科甲班第一

名的畢業成績保送臺北工專,「我記得民國 55年

9月 3日到台北工專報到,立刻剃光頭上成功嶺報

到,那是我這鄉下孩子第一次上臺北,」當時的忠

孝東路還沒開通,新生南路上的瑠公圳也還未加

蓋,他還記得,「春天杜鵑花怒放,夏天兩旁垂柳

搖曳,美得不得了,晚上學校宿舍一熄燈關門,我

們就帶著書去公圳看,印象非常深刻。」

從嘉工畢業北上的侯西泉原本只想當個公務員,

但進了北工之後,彼此灌輸的觀念是:「你進北工

建築設計組不考上建築師,就白念了,」所以同班

22個男生,包括 9位各個職校第一名保送進來的,

全部都是頂尖的鄉下小孩子,無一不誓言要取得建

築師執照的。

儘管侯西泉一心向學,但喜歡唱歌的他社團也沒

缺席,他參加合唱團唱男中音以及網球社,都讓他

津津樂道,「我最懷念的還有學校一年一度的運動

大會,我們班排球很強,因為只有 22個人,半數

都得上陣,同學中有幾位非常高,我是最矮的那一

個球員,那時的生活非常充實。」

這些篤實的鄉鎮大男孩們,經過成功嶺兩個月

磨合之後,加上學科等於是念大學四年的分量,全

班同學幾乎所有科目都選了,又都住宿舍,朝夕相

處,這也是何以才念了兩年卻成了一輩子知交,延

續了近半世紀情誼的理由。

就讀台北工專二專,同窗之間的相互切磋鼓勵,老師的授業樹德,給予原本就律己甚嚴的侯西泉受用一生的

良好價值觀,讓他即使面臨人生風暴,依然謹守原則,且不斷學習,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170

卓越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7年,工業設計科建築設計組現職:寬泉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高雄漢來大飯店董事長、高雄漢神百貨董事長

171

創業家

老師打好穩固根基 社團磨練膽識與組織力

如今在母校兼課,侯西泉提起當年最懷念三位老

師,印象鮮明。其一是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系、設計

南海學園科學教育館的盧毓駿老師,當時也身兼文

化、臺大以及北工的都市計劃和營造法課程,「這

兩科都是高考必考,一百多人上盧老師的課。」

還有一位成大建築系畢業、年輕的蕭梅老師,她

嚴格地要求學生打好素描基礎,同學間要用炭筆素

描,侯西泉說,「後來她教設計,我們半夜 12點

交作業,之前已經連續 72小時沒睡覺,對我們基

礎打得很扎實。」

也在中原和淡江教西洋建築史及中國建築史的

汪原洵老師,條理清楚地講述中、西歷朝歷代建築

史,讓侯西泉學得津津有味,「我去考建築師執照

時,建築史考最好;」

他也記得高考考的都

市計劃,其中有一題

問到:「臺北市捷運是地下化還是高架化好?各述

其優缺點。」看到這些考題他心想:「哇!老師上

課都有教。」

聊起學校給的人生價值,侯西泉認為是,「思考

力、樂觀進取、誠信與時間管理能力」。「第一個

是思考能力,也就是隨時反省自己的能力,」侯西

泉永遠忘不了,一位四川口音很重、年長的國文老

師說過:「你每天要反省自己,思考自己今天有沒

有比昨天好?」

而出了社會,北工老師要求「用心做好每件事」

的影響仍時時惕勵著侯西泉。再者則是要不斷學

習,五十五歲那年,常聯繫的蔡仁惠老師對侯西泉

說:「現在學校有開在職專班的研究所,你要不要

回來進修?」侯西泉遂以班上最高齡的學生很辛苦

念了兩年,於民國 93年畢業。又碰到臺大 EMBA

招生,兩位上市公司老闆邀侯西泉一起應考,「那

時非常難考,要具備工作經歷十年以上,公司年營

業額 10億以上的條件,那兩位老闆反而沒考上。」

進了臺大,侯西泉的視野又更開闊更上層樓,其

中像他一樣孜孜向學,不懼老之將至的還有早他幾

屆的冠德建設董座馬玉山等,以及幾位將軍,「我

們班滿天星,讓我思考層級拉得更高。所以人要隨

時學習成長,開發自己的潛能、超越自己。」

不僅在專業與企業經營投注心力,侯西泉認為一

定要參加社會活動,他加入臺北青商會,訓練自己

學會做組織、溝通、做

紀錄的能力。更在民國

69年,與當時青商會

會長李伸一聯手成立消基會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

基金會 ),並邀請知名度較高的柴松林教授擔任首

屆董事長,日後他也擔任過消基會的副董事長、財

務長等。「我覺得參與社團讓我自我成長,我剛來

臺北自我介紹時都會臉紅,青商會則要訓練如何一

分鐘自我介紹。」

國揚企業風暴 臨危授命穩定軍心

一生順遂積極、謹守分際的侯西泉唯一遇到的

大挫折是么弟侯西峰的國揚企業出事,事情於民國

87年 11月 7日爆發,國揚公司裡群龍無首,去探

給學弟妹的良言:

懷著感恩的心,保持隨時反省自己的能力。

172

卓越

望時,么弟對大哥侯西泉說:「大哥,你不當董事

長就不是我兄弟!」回家後,侯西泉潔衣沐浴淨身

吃素一段時間,才敢接董事長。「那時公司一堆資

產沒有現金,整過程對我影響很大,所以我覺得人

生一旦面臨挫折,仍要知道自己的角色,把自己角

色扮演好,國揚現在又恢復正常。而我擔任董事長

的漢神百貨公司,民國 97年營收已是全臺百貨業

第二名,還被遠見評鑑為服務第一名。」

這些迭宕起伏讓侯西泉體悟到人生的無常,認

知到沉澱心靈的重要性,「我去福智文教基金會上

課,學到觀功念恩-觀察人家的功德、感念人家的

恩惠。」儘管風暴已息,但他仍提醒自己要:「隨

時懷著感恩的心,包括你的敵人,因為有你的敵

人,你才會成長。」

回母校教授「不動產經營管理」課程的侯西泉對

技職教育的未來也深有期許。他建議校方要善用優

良傳統與好位置,多找在社會上的優秀學長來多辦

些產學合作的課程,並且多辦如當代的建築思潮等

講座,「學校也可以教學相長」。再者,他也提議

學校應辦跨國的學生交流比賽,邀請各國學生來參

賽,把臺北科大知名度打到國際間。

最後,侯西泉提到一個從他在北工期間到現在

都還未完成的心願:「我們的目標是要成為工業大

學,」猶記得還在北工時,當時仍是戒嚴時期,學

生還曾經去申請合法集會遊行,主張學校應成為工

業大學,「日本也有工業大學,這是我們校友會在

努力的方向。」

過了耳順之年,侯西泉充滿感恩地說:「這輩子

老天爺給我很大的智慧與幸運,讓我從嘉義東石出

身的鄉下小孩,經過北工兩年淬鍊,二十一歲考上

建築師,至今仍是無人能打破的最年輕紀錄,又能

在政府部門工作學習,加上社團的磨練。」轉頭看

一生際遇,無憾也無怨,在同班同學都退休了,他

的建築師生涯和社會服務還甘之如飴呢。

173

創業家

中興保全總裁 林孝信

敏銳的社會觀察力打出保全龍頭江山

談及當初創業的契機,林孝信歸功於敏銳的觀察

力。民國 58年剛從台北工專電機科畢業的林孝信,

赴日本理工大學工學部繼續深造,留學期間他發現

日本舉辦東京奧運之後,國際聲望扶搖直上,奧運

商機也帶動了日本國內的經濟成長。

「當時的「日本警備保障株式會社」(日本最

大的保全公司 SECOM前身)因為承接東京奧運

場館、選手村的安全維護工作而聲名大噪,「警備

業」開始受到日本社會的高度重視,隨之在日本獲

得蓬勃發展。」觀察到這社會趨勢讓林孝信看見了

需求。

位於內湖的中興保全企業總部,門禁管制極其嚴

格,想面訪創辦人林孝信先生,必須經過層層的磁

卡感應,該企業的人流管理完全體現了保全業龍頭

的專業與精準。

本是國產實業家族子弟的林孝信,不甘只做一位

承繼家業的企業家第二代,三十多年前就創辦了中

興保全,從早期單純的警衛保全服務到如今提供全

方位的遠端照護與生活資訊,如今中興保全已成為

臺灣安全產業的第一品牌。

創業,從敏銳的社會觀察力開始

卓越

174

憑藉著先驅企業的優勢,帶領整個產業不斷地質變,從最基礎的安全服務,拓展到對人、對健康的照護,中

興保全的改變對安全產業及臺灣社會都帶來極大的影響。帶領中興保全一路走來的林孝信坦言,學校的實業

啟發,給了他很大的影響。

民國 66年,林孝信創立了臺灣第一家保全公司

「中興保全」,「保全業」成了當時的新興行業。

那時的臺灣政經局勢已稍見穩定,但民風純樸、觀

念保守,對於國際上的新趨勢、新產業接受程度不

高,而且戒嚴時期的社會治安相對較好,經濟犯罪

的案件不多也較單純,「保全」服務的發展在當時

有很高的困難度。

「但這是一個趨勢性產業,任何一個有發展潛

力、多元且複雜的社會,治安問題一定會伴隨而來

的,社會愈發達,各種安全的服務需求也相對跟著

提高。」林孝信娓娓道來當初毅然決然創業的理

由。

學校的實業啟發 影響一生

中興保全至今三十四年,憑藉著先驅企業的優

勢,帶領整個產業不斷地質變,從最基礎的安全服

務,拓展到對人、對健康的照護,中興保全的改變

對安全產業及臺灣社會都帶來極大的影響。

帶領中興保全一路走來的林孝信坦言,學校的實

業啟發,給了他很大的影響。

「台北工專給了我完整的工業教育,讓我充分了

解到產業要進步,在於完好健全的實業基礎教育,

基礎打穩才能向上穩固發展,也因為扎實訓練而培

養出來的自信,我

可以遊刃有餘地在

日本深造,因此開

拓了國際視野,然

後在偶然的機會下

將保全業帶進臺灣。」

問起林孝信會給現在的年輕人什麼樣的建言,

他緩慢平和地說:「學習不分形式、場合、時間,

離開學校並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另一個學習的開

始,無論是在學校深造或進入職場,我們都要具備

『為自己負責、為

社會和公眾負責的

態度』,才不會為

了獲得名利而迷失

了方向。」

給學弟妹的良言:

離開學校並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另一個學習的開始,

無論是在學校深造或進入職場,

我們都要具備「為自己負責、為社會和公眾負責」的態度,

才不會為了獲得名利而迷失了方向。

175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8年,電機現職:中興保全集團總裁、國產實業集團總裁

創業家

福盈科技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莊才晉

十足十發揮北科精神在學習得到無上快樂

外表溫文儒雅,說起話來不疾不徐,福盈科技化

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莊才晉乍看之下像位出身書

香世家的士紳,事實上,在謙和外表下,他是位白

手起家的創業家。一手成立的「福盈化學」總部坐

落臺北市南京東路,立足臺灣,放眼世界,在印尼、

中國廣東、上海、蘇州甚至印度都有分公司,同時

是經濟部「小巨人獎」得

主。

但真要回憶白手起家的

起點,莊才晉第一個提起

的,還是四十多年前,在

臺北工專的求學經歷,「很

多事情不難,『勤勞』就

可以做到──這點,我可是把學校教的發揮十足

十、非常徹底!」

全國第一個紡織科系,業界人脈枝繁葉茂

民國 58年,莊才晉畢業於台北工專紡織科染化

組,是該科第十四屆校友。當時,全國唯一的紡織

專科就在臺北工專,第二個成立相關科系的逢甲大

學還在草創時期,莊才晉和上、下屆學長、學弟們,

成為臺灣第一批科班出身的紡織專業人才。

時代的巨浪,推著他踏上浪頭。五 ○年代初期,

臺灣輕工業開始發展,各種人才投身業界,加上樸

實人民共同打拚,終於造就了 60至 75年,出口紡

織業長達十五年的黃金時代。當時業界重量級的主

管和創業者,半數以上都是出自台北工專。

究其原因,除了在課堂中學習到扎實的知識外,

理論、實務並重的教學方式,也助益頗豐。早在

四十多年前,台北工專紡織科已經具備「類三明治

教學法」的雛形,鼓勵學生利用暑假期間到業界實

習,印證課堂所學。最令莊才晉印象深刻的是陳友

寬老師,他是民國 38年隨國民政府來臺的外省教

師,還在中國大陸時已經做到紡織工廠廠長,視野

恢宏、學養精深,來到臺

灣後,挾著實務經驗的他

盡心盡力以深入淺出的方

式,和同學討論紡織業在

技術和管理層面上可能遇

到的問題。

陳老師啟發式的教學,

每每能引導莊才晉更深刻省思課堂所學,到業界實

習後,更開啟了不同於以往的視野,「那時我高中

剛畢業不久,對於職場沒有想像,開始實習之後,

才知道輕工業也有很大學問,收穫很多。」他說。

吃苦肯學,快速晉升為管理職

他把這份因為不斷學習而得的快樂,牢牢記在心

中。畢業之後,莊才晉順利進入業界知名的「南洋

染整」,剛開始只是名操作工,重複執行最基礎的

染色作業,一天需要連續工作十二個小時。但他絲

毫不以枯燥、辛勞的工作為苦,反而努力學習,不

懂就發問。主管見他出苦耐勞又反應快,四個月內

就將莊才晉從操作工拔擢為輪班工程師。

接下來一年時間,他連升三等, 二十四歲時已

經是技術副股長,手下管理二、三十名操作工,同

176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年輕時應把握時間好好學習,

課堂上的知識都是職業發展的基礎;

出社會後也不能鬆懈,

在專業之外,

還要懂得管理技巧、跨部門整合與上下溝通,

對晉升將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初出社會只是名操作工,重複執行最基礎的染色作業,一天連續工作十二個小時。但莊才晉絲毫不以枯燥、

辛勞的工作為苦,反而努力學習,不懂就發問。一年時間,他連升三等,「勤奮」和「態度」讓他的職涯無

往不利。

期一起加入公司的六位新人,只剩下三個。

升任主管後不必事事躬親,莊才晉開始進修。值

夜班時除了管理線上員工,他還一個人窩在實驗室

裡看資料,不怕孤單,不願鬆懈,就是要對自己有

交代。

「人生很短,分秒都要把握。」他說,出社會

後比學生時代還要自由,下班之後要進修或者玩樂

都是選擇,這選擇,卻影響未來是否能走上康莊大

道。

從學習到實作,從管理職再到自己創業,到如今

已經浸淫產業半世紀,被問起給後輩的職涯建議,

莊才晉的答案看似理所當然,背後的涵意卻很深很

遠:「真的沒什麼了不起。真要說,只能說我有學

校教的精神徹底發揮──一個『勤』字。」

他頓了一下,誠懇地說,年輕時應該把握時間

好好學習,因為課堂上的知識都會是職業發展的基

礎;出社會之後也不能鬆懈,因為在專業之外,如

果不懂管理技巧、跨部門整合和上下溝通,「對晉

升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這點我感觸很深。」他自

己也是在經過幾年社會歷練,才真正體會到「勤

奮」和「態度」的重要性。

莊才晉熱切地說,當時和臺北工專班上同學現在

還會定期聚會,有時一起唱歌吃飯,有時也帶著另

一半一起爬山踏青,「快半世紀過去了,我們感情

還這麼好,非常難得!」這一段一起學習、成長的

經歷,成為他人生中最美麗的回憶。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8年,紡織現職:福盈科技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177

創業家

美琪瑪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嚴隆財

把世界拉向正面的能量

程科就讀。

「當時父親聽到我考取台北工專,一則以喜、一

則以憂。」喜的是兒子考上這間眾人心目中極具口

碑的台北工專,憂的是本來以為他高中畢業後就可

以出社會打拚賺錢,這下子可還得傷腦筋籌錢找學

費了。

在台北工專念書的那段歲月,正是嚴隆財家中經

濟最困頓的時刻。

當時他的父親正逢退休的年紀,沒有工作卻要負

擔龐大的家計,為了維持基本開銷,只好把位於臺

北市區雙城街的住家賣掉,並屢次搬遷,才終於落

腳在三重。

「其實當時我的同學都是學校前幾名畢業的學

生,大多是因為家境清苦,才會選擇念三專,比別

人更早一點出社會賺錢、補貼家用。」

在不願辜負家人期望的心情下,嚴隆財的學生生

活只能專注在課本上,每天除了騎腳踏車通勤,其

他時間大多埋首在圖書館裡。暑假時還不忘打工賺

錢,當起印刷廠送件員與家教,如此苦讀,終於以

班上第二名成績畢業。

恩師推薦 鋪陳出創業坦途

因為專注課業,嚴隆財與工專時期的老師互動密

走進明亮的大廳,被親切召喚著換上拖鞋,腳趾

頭獲得了充分的舒展、也感受到貼近地表傳來的涼

爽溫度,這可不是前往尋常人家的家中作客,而是

參觀位於觀音工業區裡的美琪瑪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大樓。

這棟大樓的員工,都是這般舒適地在辦公室裡工

作著,很有家的氣氛。董事長嚴隆財此刻帶著微笑

進入會客室,室內瀰漫著輕鬆氛圍,一如他身後散

發光暈的溫柔太陽。

美琪瑪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是全亞洲第一大氧化觸

媒產品製造廠,擁有世界首例液態觸媒專利,生產

基地遍布亞洲 PTA生產地區,使美琪瑪公司成為

全球 PTA氧化觸媒產品最大的供應商;也進軍電

子化學材料,如:磁性材料、特殊原料回收等。

近年來,美琪瑪積極研究引進了最新科技,從汙

染改善著手,不僅成為全球唯一在 PTA廠裡直接

進行回收的廠商,在工業減廢方面成果豐碩,成為

推動清潔生產、綠色工程,為美好社會盡心力的永

續企業。

苦學出身 克勤克儉的學生時代

師大附中畢業的嚴隆財,當時因為家境艱困,所

以捨棄聯考選擇三專,一舉考進了台北工專化學工

178

卓越

因為專注課業,嚴隆財與工專時期的老師互動密切。特別是鍾老師積極且努力地安排學生參觀工廠,嚴隆財

對當時所謂化學工業工廠的印象,就是在那個時期發端。而他在畢業後擔任的第一份職場工作,也是經由恩

師介紹的。「老師在學問上對我傾囊相授,還引薦工作,影響了我朝化工邁進且創業的信念。」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8年,化工現職:美琪瑪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工業協進會監事、臺北科技大學文教基金會常務董事

179

創業家

顧後進學子不遺餘力。民國 91年時更響應學校「一

人一磚」捐款活動,協助籌措科技研究大樓基金,

許多校友都因為感佩他戮力為母校的精神,而隨之

響應熱烈。

嚴隆財經歷了一段苦學人生,不希望其他清寒子

弟如他一般艱辛苦讀,在民國 96年時以他與太太

名字中各取一字成立了「隆玉清寒獎助學金」,每

年固定捐贈五百萬元給學校,獎助大學部清寒在學

學生。還設立的急難救助金,協助家庭遭逢重大變

故或災害的學生。

「學生的本

分應該就是念

書,獎學金的

目的就是希望

清寒的學生在

唸書時可以無

後顧之憂,若

是為了錢而失去了讀書與成長的機會,那真是太可

惜了。」

因此,要領取這個獎學金是有所條件的,除了家

境清寒,更重要的是成績要在班上前 10%以上,

才有機會獲得。

獎學金的提供不只錢,也持續對學生關心。配合

著學校學務處一起前往學生家庭做訪問,且每半年

請學生們聚餐一次,實際傾聽學生的需求。

若學生家境實在太過可憐,也會協助幫忙轉介給

可以提供實質幫助的官方機構與社福團體,幫助不

少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

切。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位由日本京都大學畢業、

於工業局任職,教授著高分子化學課程的鍾維源老

師。這位老師非常為學生著想,積極且努力地安排

學生參觀工廠,嚴隆財對當時所謂化學工業工廠的

印象,就是在那個時期發端。

而他在工專畢業後擔任的第一份職場工作,即南

亞塑膠助理工程師一職,也是經由恩師介紹後才得

到的。

「老師在學問上對我傾囊相授,還引薦工作,影

響了我朝化工邁進且創業的信念。去年同學會,鍾

老師有出席,

自己卻因故沒

去, 但 因 鍾

老師有事先離

席,以致未能

與鍾老師深談,

真是非常遺憾

呢。」嚴隆財時刻念記著師恩,也惦記著有朝一日,

一定還要找時間前往南部拜會老師,再敘敘舊情。

拋磚引玉 讓清寒學生有依靠

克勤克儉、苦讀出身,嚴隆財事業有成後,最熱

心的莫過於從事公益、服務社會。不僅認養許多桃

園縣裡偏遠地區的弱勢孩童,也常常協助政府推行

消防安全等工作, 對於母校臺北科技大學的慷慨

解囊,貢獻之大更是不在話下。

曾經擔任校友會理事長,推展許多服務校友的措

施,也擔任臺北科大文教基金會董事多年,對於照

給學弟妹的良言:

人一生難免遇到挫折或困境,

能夠將命運逆轉的轉折點,常常是遇到了貴人。

貴人願意相助的重點就在誠實與誠心待人後所得到的回報。

180

卓越

除了免除學生憂慮,更希望藉此拋磚引玉,讓

更多人關心弱勢家庭。如此用心且費工的獎學金制

度,還真是前所未聞;但這也正展現嚴隆財對於莘

莘學子發自內心深處的關愛與關心。

產學合作 讓技職教育更具競爭力

「學校應該更積極重視產學合作,幫助學生與

企業界牽線,讓學生有機會進入工廠或企業實地操

作,提早熟悉職場環境、增加操作經驗,畢業後將

會更容易進入產業服務。大陸的技職學校目前在這

一塊做得相當不錯,可以預見,他們的學生在未來

將更具競爭力!」在細心觀察時代轉變的此刻,不

免語重心長地提出如此憂心。

美琪瑪公司每年都參與學校「促進就業計畫」活

動,多年來提供實習機會,協助培育優秀人才,許

多學校的畢業生也因此被延攬進公司工作。

「並非刻意,而是公司也需要新血與優秀人才的

投入!」對於學生們對他的感激,總是如此低調回

應。

對於待了三年的母校臺北科大,嚴隆財心存感

激,期許著學校可以愈來愈好,並且挑戰成為世界

前 500大的學校,與世界名校同列。

「學校誠、樸、精、勤的校訓對我有一定的影響。

每個人一生難免遇到挫折或困境,能夠將命運逆轉

的轉折點,常常是遇到了貴人。然而為何會有貴人

願意幫助自己呢?重點就在誠實與誠心待人後所得

到的回報。」

因為這個觀念,嚴隆財堅持企業不做騙人的生

意,只賺應該賺的錢,誠實報稅,多次獲得財政部

與臺北市政府頒發的「開立統一發票績優營業人」

的獎牌與獎座。

企業裡工業減廢、讓廢棄資源再生等作為,解決

了日益困擾之廢棄物處理,更符合綠色環保,朝永

續經營的方向前進。

感性之人如他,浪漫地覺得對社會有責任,而願

意花時間與精力付出。在錙銖必較的企業競爭裡,

的確誠屬異數。

不計較太多金錢利益,不吝分享對弱勢的關心,

親切地對待員工、慈愛地提攜後進,營造出對地球

友善的企業環境,由內而外散發的感染力如春風,

讓認識他的人都感受到那藏在有點靦腆的面容下,

深深企盼這個世界可以更均富美麗的良善能量。

或許也有人因為曾經被如此的能量感召或幫助,

而此展開了不同且光明的人生也說不定。

181

創業家

宏達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董事長 卓火土

品格與態度為一切之本

質樸環境造就專業 催生了 HTC品牌卻急流勇退

回憶起求學時代,卓火土瞇著眼,笑著說,其

實記憶不多,而盛傳自己是「第一名」考進台北工

專的他,卓火土則相當謙虛地澄清,「並不是第一

名。」他回憶當時的考試制度下,是一試訂終身,

「真正的情況是,當初考得比我好的人沒去唸,才

由我來遞補。」卓火土靦腆地陳述。儘管如此,成

長於新莊的他,早在初中時期,便對台北工專有了

初步憧憬及良好印象,「在通勤的時候,公車上常

常可以看到抱著厚厚原文書的台北工專學生,那時

就很有印象了。」卓火土說。

據同學說,內向的卓火土對數學尤其有興趣,

常常拿數學題目來考自己。而卓火土也表示,求學

時代自己的記憶力非常好,進入台北工專後,發現

台北工專老師都非常認真投入,讓他在這樣的環境

中,自然而然的專注於本科之中,獲益匪淺。

「當時的治學環境十分質樸。」卓火土認為在質

樸的年代求學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學生要做的事情

就是學會全力以赴、不要太計較,而「品格、態度、

專業」更是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最重要的關鍵,也

是學校要帶給學生的責任所在,這也成為往後卓火

土特別看重投入品格教育的推力之一。

星期天上午,頂著炙熱的日頭,來到宏達電桃園

辦公大樓,整座大樓空空晃晃,黑沉沉的靜默大廳

裡,早已站著一名和藹可親的長者,他迎面而來,

臉上掛著羞赧的笑意,實在很難想像,眼前的這個

平易近人、不帶著任何架子的人,便是曾將宏達電

推向台灣股王高峰,人稱「阿土伯」的卓火土。

卸下宏達電執行長一職,六年的光陰,卓火土將

全付心力投注於基金會上,轉任宏達基金會董事長

的他,一步一腳印地推動落實他所信仰的磐石教育

計劃,以「人人有好品格,彼此尊重與扶持,讓地

球可愛起來」作為目標。

卓火土的個性,其實人如其名,跟他聊起天來,

雖然他有些不擅言詞,不時帶著像是孩子般的靦腆

笑容的他,一聊下來,他樸實又真誠的一面展露無

疑。

事實上,沒有顯赫家世背景的卓火土,靠著對研

發的熱情與異於常人的耐力,一步步將宏達電推上

國際舞台,也就是因為這樣的人格特質,才能造就

他在智慧型手機 (smart phone)及個人數位助理器

(PDA)等產品領域的成就,贏得 PDA代工大王的

名號。

182

卓越

踏出校門的短短七年間,卓火土從一個維修工程師連跳十六職等;爾後,還一手催生了HTC這個國際級企業,

於五十五歲時毅然退休;如今全心投入推動品格教育的公益事業中,開啟生命另一章扉頁。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9年,電子現職: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宏達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董事長

183

創業家

目前前兩所學校一年分別都要接待逾二千名學童,

加上學校運作,每個學院十年總預算逾億元,身兼

品格學校院長的卓火土,還希望到更多縣市去設立

「品格英語學院」,而談到宏達社會福利慈善基

金會的成立目的,卓火土表示基

金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要「關懷

弱勢家庭」、「提供教育機會給

弱勢青少年」,藉由教育來涵養

青少年的道德品格,也讓他們有能力開創自己的未

來,對社會有所貢獻。

現在臺灣的問題,很多都是價值和文化上出了問

題,「社會價值觀扭曲,十幾年前要變壞不容易,

現在的青少年要變好更不容易,」卓火土說,基金

會既然是取之社會的資源,就應該從社會核心問題

入手,於是他成為宏達基金會執行長,想借由基金

會的力量喚起臺灣的孩子,懂得美好的善與真,這

是推動品格教育的初衷。

卓火土進一步解釋,「具體化一點說,品格教

育就是一種態度,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尊重他人,

不是凡事以『己利』出發。」他說,「現在的社會

太計較,而且價值觀混淆,人的品格及品質愈來愈

差,環境也與經濟失衡,我們就想應該怎麼去幫

忙?」

品格文化會直接影響企業競爭力

卓火土強調,企業所需人才,最重要的是「品

德」。正因為品德是一切的基礎,有良好的品德才

能得到主管的信任,也才能有良好的配合及合作。

踏出台北工專校門後,卓火土先到美商安培

(AMPEX)工作,後來進入迪吉多大溪廠任職,短

短七年間,卓火土就從一個維修工程師連跳十六職

等,打破紀錄升上處長。

在迪吉多的日子,他有時會工

作到凌晨三點,有回開車回家半

路還睡著,除了除夕夜,他幾乎

天天上班,由於技術實力過人,

還被推選為迪吉多的資深顧問工程師,這些傳奇小

故事至今還被業界津津樂道。

笑說HTC是他退休前的最後一個工作,四十七

歲的卓火土因靠著一個團隊、一支電話、一張桌

子,他創辦了宏達電,並一手催生了HTC這個國

際品牌;五十五歲時,當宏達電這個八歲小孩逐漸

站穩腳步,這位追求完美,卓火土也毅然決定退

休,當時還引起臺灣科技界一陣譁然。

回顧這段往事,如今看來似乎已雲淡風清,而

卓火土也著墨不多,然而談到他一手催生的基金會

時,卓火土的眼中,又閃起了熠熠光芒,畢竟,從

事公益一直是他的夢想。

問到公益這塊,卓火土雖顯得低調。「不過,只

要我看到被我們幫助的小孩有了笑容,那是我最快

樂的時候。」他不好意思接著說。

成立第一所「品格英語學院」,重塑品德價值觀

民國 97年,宏達文教基金會在花蓮縣成立第一

所「品格英語學院」,民國 99年又在雲林縣成立

了第二所,民國 100年則在嘉義籌備成立第三所。

給學弟妹的良言:

「品格、態度、專業」

是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卓越

184

他分析,品德不單單只是道德勸說,企業選用人才

時,最主要的標準也是品格,尤其是誠信和態度,

在國外愈來愈多研究也指出,企業內的品格文化是

會直接影響企業競爭力。

因此,宏達基金會在推廣品格教育時,有著一套

策略。卓火土表示,「合作前,我們會和這些學校、

城鎮簽署備忘錄。」備忘錄內容中除了要求單位領

導者以身作則,以及各單位每年或每季至少進行一

次品格分享;此外,也需撰寫心得供基金會網站分

享,以直接導入到品格教育,系統化協助鄉鎮及學

校推廣品格。

當然,要求分享或簽訂備忘錄目的並不在強制,

卓火土也坦言,分享與否、用心與否,是規定不來

的。「我們盡力提出方向,讓大家知道方法,如此

一來,就可能有人會跟進實踐。」他強調,「以身

作則」是推動品格教育的一大關鍵,也讓基金會最

初決定為學校校長、教職員,以及城鎮的公務人員

規畫品格課程,因為這些人最常接觸一般學童與民

眾,最能從他們身上發揮影響力。

宏達基金會的品格教育一路從教職員、鄉鎮長、

鄉鎮行政人員的課程,拓展到醫院,以及專為孩童

設計的品格英語營,近期更深入家庭,為父母上起

品格課;近來,基金會更積極頻繁推動品格月會,

卓火土同樣親力親為,每月訂定一個品格主題,如

「節儉」或「智慧」,廣閱書籍,收集精采的相關

概念與故事,赴合作的品格城鎮分享。

訪談結束後,卓火土帶著開懷笑容及些許歉意連

聲道歉,即便是星期天,他還要趕著接下來與老師

面試的行程⋯這一切努力,不為別的,都在為未來

的品格文化扎根及鋪路。

創業家

185

圖片提供:卓火土

新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宋福祥

電池永遠充滿 發條始終上緊,挑戰下一座高峰

提及當初入主新普的過程,宋福祥常以「誤打

誤撞」、「誤上賊船」形容。從台北工專工業工程

科畢業後,曾待過RCA美國無線電公司、美商安

培電子、AST虹志電腦等知名外商,在記憶體模

組大廠金士頓甚至已擔任亞洲區處長的他,會以

四十九歲的「高齡」創業,起因於一位朋友想投資

新普,於是邀請曾向日本索尼、三洋購買電池的宋

福祥幫忙評估。

「沒想到,那位朋友最後不投資,新普轉而找上

我。」由於仔細研究過,新普的研發團隊夠強,只

是欠缺管理經驗,幾經考量,宋福祥決定和新普重

談合作條件─「要我來,就要把經營權交給我!」

意外,從「老二」經理人變身「老大」創業家

自謙過去在外商工作時,總是抱著「老二哲學」

的宋福祥,卻是從當老闆的第一天,就在心中立定

新普「三年後上櫃」、「成為全球第一大筆電電池

供應商」,以及後續立定之「連續十年每年賺一個

股本」等目標。其中前二目標早已完成,連十年每

年賺一個股本的部份仍在進行中!民國 91年新普

在九一一風暴中上櫃、竟逆勢連拉 14個漲停板,

及多年來站穩全球第一大筆電電池供應商等紀錄,

每每讓人驚詫與嘆服。

每年要飛行數萬哩的野雁群,當每一隻雁鳥展

翅拍打時,造成其他的雁鳥立刻跟進,整個鳥群抬

升。借著V字隊形,整個雁群比每隻雁鳥單飛時,

至少增加了七十一個百分比的飛行距離,而宋福祥

正是帶領新普的領頭野雁。

「人生一定會有句點,只是句點多圓、多大而

已!」說起話來聲音不大,卻總是充滿自信與霸

氣,是多數人對宋福祥的印象。但實際接觸過他的

人,都會對他近乎「自虐」的律己態度感到難忘。

「我不相信好的老闆會很快樂。從當老闆以後,

我就覺得酸甜苦辣中,我再也感受不到『甜』是什

麼。或許要等到蓋棺論定那一天,回想起自己做的

事,我才能微笑以對吧!」採訪過程中,宋福祥曾

短暫走出辦公室,要不是事後本人提起,從他精神

奕奕與來訪者分享新普一路以來的歷程,根本無從

知道那次的離席是為了吞顆止痛藥遏止頭痛。

但也因為有了這番體驗,更能讓人理解新普為

何能在宋福祥入主第一年就轉虧為盈(事實上是

只花了四個月,就從負債 600萬,轉為獲利 800

萬),短短十三年內,新普自民國 92年起連續有

八年每年賺上一個股本,從民國 95年開始,新普

更首度超越日本三洋,自此坐穩全球第一大筆電

電池供應商。

186

卓越

「誤打誤撞」拿下新普經營權,宋福祥只花了四個月,就轉虧為盈;更在 911風暴中上櫃、竟帶領公司逆勢

連拉 14個漲停板,並穩坐全球第一大筆電電池供應商寶座,他一天超時工作 14個小時,以管理「十誡」

自律律人,他的奮鬥史中絕沒有任何苟且虛妄。

畢業年限 /科系:民國 59年,工業工程現職:新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187

創業家

三分之一。」

但十三年來,新普卻從未因為幾毛錢的差價更換

供應商,甚至當供應商技術或良率趕不上新普腳步

時,也僅會採取暫停供貨的方式,讓供應商有調整

空間。

「因為做人要飲水思源、不能過河拆橋。」宋福

祥說道。

對內,治軍嚴謹中保持開放與透明

而對內,宋福祥在治軍嚴謹外,又維持一定程度

的開放、透明與公平的管理哲學,也是帶領新普能

持續創造高峰的主因。

在新普,每個專員以上的新進員工,都會和董事

長有個一小時的約會。「因為我必須讓他們知道新

普過去十三年在做什麼、未來要走到哪裡,還有他

的老闆是個什麼樣的人!」

主動、積極、負責、自信與敏感,和守密、守時、

守法、守信、守分,幾乎等同於新普的十誡。「敏

感是因為生產線很重視安全,不能有一點疏漏,而

守分則是提醒員工就算有十分實力,也只能講九分

半,因為答應了就一定要做到。」

而在新普最大的忌諱,是說謊和搞派系。「這是

對外,以「小樹原理」管理客戶與供應商

能接連創造這些驚人紀錄,和宋福祥無論對客戶

或供應商,都沒有「大小眼」之分,有著絕大關係。

「新客戶的第一次簡報,我一定親自上陣,無論

大小客戶都如此,這是基本的尊重。」這樣的作法,

讓宋福祥即使不煙、不酒、不唱歌、不打小白球,

不做任何交際行為,仍和全球五大筆電品牌中的四

個大廠維持長期的合作關係,「人際關係換來的合

作只是短期,只有用品質、效率、成本和服務創造

雙贏,結盟才能長久。」

宋福祥進一步分析,「更何況,老樹會老死,小

樹會長大,小客戶終有一天會變大。」這讓新普多

年來固定將大、小客戶比例維持在 7:3。「雖然

小客戶一多,在服務和管理上的複雜度相對變高,

但因大客戶戰線會拉長到三、五個月,也耗掉較多

人力,服務小客戶的團隊就有如機動部隊,可維持

彈性調度空間。」

而對供應商,宋福祥則堅持──「陪新普打天下

的供應商,絕不會輕易換掉。」這讓新普雖然對

內將「節能」做到極致,例如將廠房的空調重新

設計,運用前天晚上離峰時間結好的冰庫解凍,

作為白天的冷氣之用。「這是因為離峰電價只要

188

卓越

因為過去在外商的經驗,讓我體認到多數企業會失

敗,多半是敗在內鬥,而不是外部環境。」

與此同時,宋福祥卻用更嚴苛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除了每天早上七點前一定到公司,不積公文、減少

開會時間,自己辦公室大門也永遠開著,鼓勵員工

有事隨時可以拿起電話、直接走到辦公室和他商量。

「速度是很重要的。」宋福祥強調。

未來,是態度絕佳 SMART中等人的天下

「每一科都要考第一!」是新普能從研發、製

造、業務或服務部門都維持頂尖的原因。

但頂尖的成績,卻

不一定從頂尖的人才得

來。坦言新普的流動率

低,就是因為少用高學

歷的人,宋福祥認為,

一個優秀的人才首重「EQ」。只可惜,「頭腦屬

於一等的人才,多半 EQ不高,缺乏團隊意識很難

跟人合作。」

因此,「要用Smart的球員,而不是明星球員。」

是宋福祥很重要的用人哲學。

對人才自有一套看法的他,認為:「愚笨的人不

知不覺、平凡的人後知後覺,但幸好他們的危害不

大,所以,從佔據所有人口 80%的中等人當中,

選擇夠 Smart、也有絕佳態度的中等人才,才是多

數企業應該努力的方向。」

「未來的世界,是中等人的天下!而台北工專長久

以來,所積極栽培的,就是像這樣中上程度的人才。」

為此,宋福祥近幾年只要有機會,就會以自身經

歷和眾多校友的例子,向學弟妹或學校建言,「北

科大和臺大學生的智商其實不會差太多,唯一的

差別是畢業後持續學習的能力和工作態度,這是可

以透過努力和自我要求的!一切就看你有沒有企圖

心!」

企圖心,將決定接班人的出線

每次被問及「接班問題」,總開玩笑回答:「我

可以把自己公司做到死,絕不能放任一個不夠努力

的人,把新普做死。」

宋福祥補充:「接班

人和老闆最大的不同,

就在於『企圖心』。」

就如同宋福祥本身,

即使在新普的股權其實

佔不到 2%,仍每天堅守工作崗位超過十四個小

時。「不管是部屬或供應商,最早清晨 6點半、最

晚半夜 12點,都可能接到他的電話。」新普員工

私下透露。

宋福祥認為,他現在工作已經不是為了錢,而

是把新普當成一個實驗體,去完成自己的夢想。因

此,宋福祥對自己的退休規劃,保守估計至少也要

排到十年後了⋯⋯。

「未來,新普將成為一家有名到令人驚訝的公

司!」不改自信與霸氣的風格,宋福祥憑藉的是每

分每秒、每個環節的戰戰兢兢。

誰是接班人?要從最小的細節觀察起!

給學弟妹的良言:

臺北科大和臺大學生的智商其實不會差太多,

唯一的差別是畢業後持續學習的能力和工作態度,

這是可以透過努力和自我要求的!

一切就看你有沒有企圖心!

189

創業家

陽光電子儀器廠董事長 林宏裕

連富比世也讚譽的慈善發明家、教授

走進陽光電子儀器的辦公室,陳設簡單樸實,

一如林宏裕低調的行事風格,在臺灣,很少人知道

這位溫和謙遜的董事長和陳樹菊一樣被亞洲《富比

世》雜誌選為亞洲慈善英雄。三十多年來,他持續

捐出高達 3.2億的善款,也曾擔任北科大副教授、

教授凡九年,堪稱既回饋社會又回饋母校不遺餘

力。

天生愛「電」,立志效法愛迪生

宜蘭出生的林宏裕,並不是銜著金湯匙出生,相

反的,十二歲那年,祖父所參與經營的糖廠因政策

而關門大吉,一家人搬到三重,暫棲在有水沒電的

簡陋屋舍中;伴隨著家道中落而來

的經濟壓力,林宏裕焦急著想要早

日出社會賺錢,也埋下他就讀台北

工專的機緣。

林宏裕在童年就嶄露了對「電」的喜愛與天分,

跟愛迪生同一天生日的他,從小立志要成為「發明

家」,十四歲時就巧手組裝出簡易的「礦石收音

機」,也播下他選擇電子工程這條路的種子。

林宏裕記得當時民間流傳著一句話:「考得上建

中,卻未必考得上台北工專」,足證進台北工專的

門有多窄、競爭有多激烈,直到現在他仍以曾就讀

台北工專為榮。

就是愛發明

想當發明家的夢想果然成真,迄今林宏裕共計有

30件發明、19件獲得專利,更三度榮獲中山技術

發明獎,是臺灣唯一三度獲發明獎者。也因此,林

宏裕非常感謝當年在電機科開「發明與專利」課的

陳燦暉老師,讓他從中學到發明創作與申請專利的

方法。

但是他也坦言,「我其實不是一個上課很認真

的學生,但是,遇到有興趣的主題就會一直想一直

想,上課也想、上廁所也想、睡覺也想,還把已出

嫁的姑姑臥房改裝成實驗室,研究如何從沖印黑白

相片廢液中提煉出銀來。」林宏裕笑著敘說自己有

多愛發明。

愛想,愛研究的性格,更讓他在十九歲、台北工

專四年級時,就寫了《高傳真之研究》專書,在五

年級畢業前出版,在當年(民國

59年)可能是首開紀錄的 !

而另一位「五分鐘」老師—鄭育

儒更領著他進入電晶體領域堂奧。

基於興趣使然,林宏裕在五年級時自修並實做出幾

部「電晶體擴大機」,他更進一步想設計一個「可

以隨音樂節奏而變換燈光色彩和亮度」的電子控制

電路時遇到瓶頸,鄭老師在短短五分鐘內,說明箇

中訣竅,讓林宏裕茅塞頓開,兩年後甚至出版了兩

本專業書籍《晶體電路速成設計法》與《OTL、

OCL放大器技術》,一時洛陽紙貴,「沒想到

三十年後,我回臺北科大教書時,這幾本書還有在

賣,大陸那邊還有專人收集我的研究資料跟上課講

義。」林宏裕有點驚訝自己的書能在市面上流通這

麼久。

190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人要認清自己的專業。

也曾歷經創業失敗,在資金用罄時,卻傳來自己獲得中山技術發明獎,並未摔掉創業雄心。從小就嶄露了對

「電」的喜愛與天份,跟愛迪生同一天生日的林宏裕,長大後果如小時志願成為發明家,並熱心回饋母校、

投入公益,曾被亞洲《富比世》雜誌選為亞洲慈善英雄。

創業摔一跤,認清專業才能成功

跟愛迪生一樣愛發明的林宏裕,在二十五歲時決

定以自己發明的「萬能尺」踏上創業之路,一心要

靠獨創發明讓家人脫貧,沒想到因為不懂文具銷售

而把集資募來的 43萬資金用罄,此時卻傳來這項

發明榮獲中山技術發明獎的好消息,是所有獲獎者

中最年輕的,造化弄人,林宏裕無奈苦笑。

這一跤,並沒有摔掉林宏裕對創業的雄心,他檢

討反省後體認到「人一定要認清自己的專業」,從

此只專心研發電聲測試儀器;民國 63年賣掉兩本

書的版權湊了 18萬,再把以前買的儀器也賣掉,

勉強擠出約 60萬的資金,在民國 63年創立「陽光

電子儀器廠」,專心研發測量電聲產品之性能的儀

器,約民國 75年還曾經以一套 96萬的天價將儀器

賣往比利時,自此連年獲利。

鉅額回饋社會 學力回饋母校

在公司營運上軌道後,林宏裕心中念著要回饋社

會,捐款前他一定要求詳細瞭解金流用途、檢視活動

成果,臺中家扶基金會還曾收到一張 1,255萬的支票

捐款,幫助清寒學生向上脫貧,成為佳話,迄今他已

累積捐款 3.2億,成為臺灣的慈善英雄。

林宏裕曾發表 IEEE論文、30餘件發明、19件

專利、二度榮獲教育部技術發明獎、破記錄地三度

榮獲中山技術發明獎、著作三冊、國家標準審查委

員(13年)、陽光電子儀器廠創辦人—電子儀器

設計達三十年等等的豐富實務經驗與學識,因此,

在民國 90年被母校聘為技術副教授、教授,傳承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9年,電子現職:陽光電子儀器廠董事長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第一位名譽工學博士

191

創業家

後進學子凡九年,於民國 99年退休。民國 96年獲

頒臺北科大第一位名譽工學博士學位。

永磁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洪明清

彰化窮孩子 臺北發光發熱

初中榜單上清楚寫著洪明清的名字,但是父親不

准念書,因為身為農家子弟又是家中長子,下有兩

個弟弟要撫養,哪有錢讀什麼書。不過,老師及親

朋好友都為這個愛念書的孩子不捨,紛紛找他父親

商量;「就讓他至少讀完中學吧,以後比較好找工

作啊!」父親想了想,對洪明清說;「那就去讀技

職學校吧,有一技之長好找工作。」於是,洪明清

選擇了另一條路,一條通往就業的路。

成立學生版的課後補習班

洪明清以半工半讀的方式,陸續完成彰化初工與

彰化高工的學業,並決定參加大專聯招。為了加強

技職學校所缺乏的共同科目,他靈機一動,找了班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59年,電子現職:永磁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上幾位也想繼續升學的同學組成「課後補習班」,

由他出面邀請當時非常有名的幾位老師來為這群人

補習,如彰化中學化學課老師許瑞蓮、彰工物理權

威施浻堂老師、彰女中數學黃老師。

考上了台北工專電子工程三專夜間部後,洪明清

又開始半工半讀的生活,平日在電信局上班,假日

則兼做家教。其實在台北工專,和洪明清一樣努力

唸書、拚命賺錢的同學並不少,「我們都是來自中

南部窮人家的孩子,非常刻苦耐勞,平時不在圖書

館就在實驗室,根本沒參加過舞會,舞怎麼跳我到

現在也不會。」

老師傾囊相授 甚至情同父子

洪明清身上有一股勤奮向上的動力,這股動力足

以影響許多人。電子工程科中,最難念的就是電磁

192

卓越

差得連初中都念不了的洪明清出身窮苦農家,他認為台北工專對自己的影響一是專業基礎扎實,另一方面則

是由同學與老師共同形塑出來的人倫教育風氣,影響了校友為人處事、應對進退的態度。而身富教育熱心的

老師,當時可以為了一小撮學生奉獻他們的時間與精力,更讓洪明清感念至今。

學,但他清卻能讀的通透,這為日後發展磁性相關

事業奠定了基礎及今日的成就,屢獲國內外獎項肯

定。

當時教導電磁學的劉達度老師,特別欣賞他的努

力與認真,又因為知道他生活清苦,於是邀請他入

住家中,好省去龐大的房租與伙食開銷。這樣的情

誼,使洪明清永銘在心,後來不但與劉老師結為父

子之情,至今還時常前往美國探望他的生活起居。

專業與人倫教育 齊頭並進

就讀台北工專時,許多同學已經有未來赴美進修

的打算,洪明清也不例外,於是他又興起再次籌辦

「課後補習班的計劃」。這次師資更為優良,甚至

包括了臺灣大學自動控制權威

的馬雲龍教授,以及教導 IC

設計的環球電子總工程師黃茂

忠,均為一時之選。

「他們都是有教育熱心的老

師,可以為了一小撮學生奉獻他們的時間與精力,

所以我登門時,幾乎沒有什麼困難。」幾年下來,

同學的實力大為提升,其中一位同學,日後甚至受

洪明清之邀,成為永磁電子總工程師到至今。

洪明清認為,台北工專對他的影響至少有兩個方

面,一是專業基礎扎實,能自行創立永磁 I-MAG

品牌,國外知名企業的主管,只要提到 I-MAG

Parkson Hong(洪明清英文)都會豎起大拇指,專

業已讓客人感動。秉持「推動環保救地球」的經營

理念,洪明清多年創業過程累積的新發明,都與電

磁原理息息相關,如「永磁高頻磁能燈(IHIL)」,

這種較一般電燈節省 70%電力、並能使用高達六

萬小時以上的環保新光源,已取得多項新型和發明

專利。一盞燈的貢獻可省電 3萬度電費,並可減省

碳排量 23,400公斤的 CO2。

另一方面則是人倫教育。「由北工同學與老師共

同形塑出來的風氣,影響了我們待人處事、應對進

退的態度。」洪明清以座右銘「內修誠正信實,外

行慈悲喜捨」,勉勵自己以有限生命投入無限的大

愛志業。自知學習的重要,成立永慈學苑,竭盡全

力照顧需要學習的孩子。

就像是與他非親非故的劉達度老師,願意無私的

照顧一位外地孩子,還有同學之間幫助、一起追求

專業知識的認真態度,都使洪

明清在社會工作中,即使看到

許多人性黑暗面,他卻仍然能

夠堅持走正確的道路,就像心

中有一個行為準則與典範,使

他即使惡劣的環境中,也不致偏行己路。

洪明清不忘師恩,毅然辭掉臺中海關關長之職,

自創永磁(I-MAG)品牌近四十年,如今回想起

起台北工專的種種,洪明清心中最感念的仍是「誠

樸精勤」的精神,「專業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但

是人倫教育卻需要長期培養與精進。」未來洪明清

在事業上將朝節能減碳的目標前進,發展風能、太

陽能等,並發揮專長,把光、電、熱三種能源有效

轉換運用、降低損耗,即可減少資源浪費,「公司

能獲利,才能做更多節能的研發工作。」

193

給學弟妹的良言:

專業,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

但是人倫教育,卻需要長期培養與教育。

出社會後也要能繼續秉持

「誠樸精勤」的精神。

創業家

尚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白陽泉

不求大但求專精在廢水中煉金

畢業年次/科系:民國 60年,礦冶現職:十大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尚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師在課堂上的一番話猶言在耳,雖然當時年輕,似

懂非懂,但回想起來,卻是引領白陽泉將環保及水

處理朝技術提升與新科精密產業升級的關鍵觀念。

目前,由白陽泉領軍的十大環保公司與尚磊科技

公司,不僅是產業廢水、都會汙水處理、泳池噴泉

淨水、高科技產業用水、純水與無塵衣物洗滌及擦

拭布耗材的領導廠商,幾千家客戶中更涵蓋傳統鋼

鐵、塑化、紡織及高科技園區廠商,乃至 101大樓

的景觀噴泉及專業水上樂園等諸多領域。

小公司歷練 甚麼都做,但有所不為

坦言當初接觸水資源處理,也是「誤打誤撞」

的。「還記得我當年的學號是 555988,前兩碼代

表民國 55年、第三個 5是五年制,9為礦冶科代

碼,88則是正取最後一名考進的。」由於當年煤

礦事故頻傳,礦冶科多半被視為轉系的跳板,白陽

泉回憶那五年可說是愈念愈心酸,加上服役海軍陸

戰隊,根本沒時間念書,所以當同學退伍後紛紛考

取高普考,或被延攬進大公司時,他卻是從分類廣

告上的大格子找到小格子,最後才終於被一家水處

理的小公司錄用。自此他未曾離開過這領域。

會選擇創業,更是不得已。由於當時企業多半

將環保視為「錢坑」,不是將採購預算壓到最低,

就是在應付政府檢查後就關掉,公司最沒用的人去

操作環保部門。因此以他當時待的公司規模,更是

處境維艱,只能把一個人當三個人用,並將所有人

事預算減到最低。「其實回想起來,老闆摳門,不

見得是件壞事,至少這讓我在那四年半期間,從業

194

卓越

「一噸的礦土,也只能煉出二、三克的黃金。所

以,念礦冶的人更應該懂得朝愈精密、愈細緻的東

西去發展,而不是一昧求大。」這是四十幾年前老

回顧三十餘年的創業歷程,白陽泉認為,「匱乏」是件好事。家庭環境的匱乏、入小公司的匱乏、自感學歷

不如人的匱乏,種種匱乏感,激勵著他絲毫不鬆懈。更因為礦冶科老師的一句話,著力於將水處理專業技術

提昇廣為應用追隨高科技產業升級的關鍵觀念,因而,能在早期很少人願意從事的領域裡開創一片天。

務、行銷到技術研發都有所接觸。」最後的臨門一

腳,則是因為白陽泉為了替同事爭取加薪,未能得

到善意回應,一氣之下,才拿出多年的積蓄和幾位

同事共同創業。

幸運的是,六○年代的十大建設,帶動了各行各

業的起飛,企業在有獲利支撐,且有與國際接軌的

壓力後,也逐漸有環保意識。「但最重要的是,有

了先前在小公司的歷練,讓我們在一開始就確立,

哪種客戶可以做、什麼樣的案子不能接。」

不能接的案子,就是配合企業提供不實數據,只

求在應付政府檢查時能通過。這在當時的業界可謂

常態。但因白陽泉很清楚,未來有一天東窗事發,

客戶被罰款時,工程設備商還是脫不了干係,再加

上,這些設備一旦不是處在正

常運轉狀態,後續維修成本更

高。「有所為,有所不為」,

讓十大環保在創立初期走過一

段艱辛的路,往後卻如倒吃甘蔗,與客戶關係亦是

一旦建立,就難以動搖,並建立起品牌商譽。

將匱乏化為前進的動力 悟得「不要管」哲學

回顧三十餘年的創業歷程,白陽泉認為,「匱

乏」才是上天賜給他最好的禮物。就像他因為家境

因素,從初中開始,就送過報紙、接過家教、當過

泥水工、鉗工,寒暑假更曾直接睡在工廠地板、補

習班拆下的門板上。

出社會後,由於自感學歷不如人,因此別人不

願意做的苦差事,他都可接來做,因為他一直覺得

這比以前的日子好多了。而他也不會自滿。即使在

事業已逐漸穩定,往來客戶不是政府機關,就是世

界知名大廠,這種匱乏感更如影隨形。「會在畢業

二十年後,到荷蘭攻讀環境工程的碩士學位,也是

因為被客戶和員工激的。」白陽泉開玩笑地說。

自謙地說自己仍在學著怎麼當好一個企業主管的

他,感性分享兩、三年前曾發生的一個故事。「董

事長應該怎麼管總經理?正確答案是:『不要管』!

這是我在政大企管課上老師教的。」坦言自己或許

是因為受服役時擔任海軍陸戰隊「作戰訓練官」的

影響,管理風格較賞罰嚴厲,愛恨分明。

其中,有位元老級的工作夥伴,就因一再失誤而

被降職,在公司多次加以鼓勵、懲罰,多年來仍未

見改善,一直是白陽泉心裡很

大的遺憾。直到在一次員工的

餐會中,他突發奇想問了那位

資深主管一句話:「你的孩子

多大啦?」那一刻,突然驚訝發現,原來這麼久沒

跟員工閒話家常了。

「後來,我把那位主管請進辦公室,坦白地告訴

對方:『以你過去的成績和表現,我想,問題一定

在我,是我把你用壞了。從今天起,你恢復原職,

我們就像從前一樣,一起打拚吧。』在那之後,那

位主管的表現果然恢復以往,這也給我上了很重要

的一課。」白陽泉娓娓道來。

在看似貧瘠的砂礫中煉金,從匱乏中不斷求精

進的人生智慧,白陽泉的人生故事,值得你和我深

思。

195

給學弟妹的良言:

「匱乏」也許是上天賜給你的禮物,

讓你能在困境中不斷求精進。

創業家

馬來西亞臺商協會會長 杜書垚

逆境求生的非凡本事

給學弟妹的良言:

凡事要很專心、很用心、很勤勞,沒有不成功的事。

的廠長,讓日本技術在臺灣製作,生產高品質的產

品。

跟隨著七○年代政府的南向政策,杜書垚也轉進

東南亞市場,也是幾經努力與波折才成為後來媒體

口中的馬來西亞鐵釘大王。

「鐵釘是國家發展的基本工業,進入門檻低、最

容易做。」到底在這競爭者眾多的紅海中,杜書垚

如何靠著專心作一樣事業,不斷改良精進,闖出一

片天。

逆境求生,靠得是「堅持」、「彈性」

原來民國 78年時,在馬來西亞投資螺絲工廠因

為需要熱處理的設備,因此在馬來西亞股東的邀請

下,杜書垚前往投資了永勝熱處理公司,也是當地

第一家熱處理公司。

雖然他事先作了市場調查,但因錯估市場需求,

加上工廠產能差,因此受挫;之後,他又在股東的

邀請下,投資了第二家公司利振工業,從事鉚釘

製造,但因不懂就貿

然接手,結果做出來

的產品品質不佳遭退

貨,當時的他陷入了進退兩難。

幸好天無絕人之路,當時杜書垚在沒有選擇的情

況下踏入鐵釘生產的行列,利用現有設備做起最簡

單、門檻最低的鐵釘製造,但由於鐵釘價賤,杜書

垚只得不斷擴廠,24小時拚命生產,靠著品質以

及擴大經濟規模,創造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因為許多當地的廠商沒有企圖心,面對市場競

用心耕耘事業、穩健踏出人生步伐,有馬來西

亞鐵釘大王之稱的杜書垚認為,自己今時今日的成

功,都是因為「觀念務實、苦幹實幹」。

就像大多數在世界角落奮鬥的臺商一樣,杜書

垚的工廠及辦公室中沒有氣派的裝潢,只有簡單的

辦公桌椅陳設;雖然他身兼馬來西亞臺商協會會長

要職,卻仍不改務實作風,在馬來西亞的炎炎高溫

下,用熱情、專注的態度,用心經營專業,更積極

回饋僑界社團。

懵懂少年時,腳踏實地闖出一片天

「我當時進入北工就讀礦冶科,坦白說還真有點

心不甘情不願。」杜書垚打趣地回憶起年少往事,

當時的他,由於家中的叔叔不但是北工礦冶科第一

屆畢業、同時任職於唐榮公司,收入頗豐,因此父

母便打定主意要他就讀當時的北工礦冶科,希望畢

業後也能跟叔叔一樣穩定就業。

畢業後、當完兵的杜書垚當然順利的進入金屬鑄

造公司、冶金公司展

開了職業生涯,「因

為北工當時非常強調

實作,所以我們一到職場就能順利上手,最重要的

是當時學校的薰陶與培養,讓我從小技師、組長,

乃至於當上主管,腳踏實地地累積經驗。」

就是因為這份一步一腳印的精神,讓杜書垚在

鋼鐵相關領域,發展順利;同時,他累積了豐富的

海外經驗,才 28歲就前往非洲開疆拓土;並在北

工的余煥騰老師的介紹下,擔任日資公司熱處理廠

卓越

196

十五歲時進入北工的青澀、二十八歲提著皮箱踏上非洲大陸,如今已六十二歲的杜書垚,除了仍然在自己的

事業崗位上持續努力,更積極串聯起世界各地臺商的影響力,互相幫助、成長,讓海外臺商的影響力無遠弗

屆。

爭時,只想著少做少虧,久而久之下來,反而讓我

們有搶進的機會。」杜書垚這份不放棄的堅持,讓

他在競爭者眾、獲利低的一片紅海中,創造讓企業

起死回生的奮鬥傳奇。

有了具競爭力、品質佳的產品,不能沒有通路,

過去馬來西亞製造商和大、中、小盤間的關係密不

可分,自有一套規則,杜書垚深切了解這種壟斷的

市場關係,因此先找上中盤商,給予相當於大盤的

優惠價格,再利用中盤商去抗衡大盤商,打入市場

通路。這份對市場通路深刻的觀察,與彈性應變的

靈活,讓杜書垚站穩了在馬來西亞的腳步。

觀念務實、苦幹實幹

「每個人的智慧相同,但有人成功,有人卻在路

途上分心。」杜書垚強調今時今日他的成績,絕非

偶然,他所憑藉的是比別人更專心、更用心、更勤

勞。就像他的乾爹、也是恩師余煥騰老師對他的教

導,他說:「北工五年,我學到不只是專業,更重

要的就是觀念務實、苦幹實幹!」

回想起十五歲時進入北工的青澀、二十八歲提著

皮箱踏上非洲大陸,如今已六十二歲的杜書垚,除

了仍然在自己的事業崗位上持續努力,更積極參與

馬來西亞臺商協會等僑界社團,串聯起世界各地臺

商的影響力,互相幫助、成長,同時也積極回饋給

臺灣這塊土地,讓海外臺商的影響力無遠弗屆。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0年,礦冶科現職:利振工業有限公司董事主席

   永勝熱處理有限公司主席

   利振表面處理有限公司主席

   馬來西亞臺商協會會長

197

創業家

聖島國際專利商標聯合事務所創辦人 惲軼群

追求新知保持年輕 成就科法專業翹楚

智慧財產權、科技法律等專業,並非只是這十年

才出現的新名詞,在近四十年前,出身於南投鄉下

的惲軼群,就已與數位創業夥伴,共同創立聖島國

際專利商標聯合事務所,投入科技法律的範圍,一

路上以自學精神,為臺灣科技產業專利發展,累積

可觀的實務資產。台北工專的求學過程,為惲軼群

建立了人生至為關鍵的價值觀,也影響日後創業路

程。

惲軼群在升初三那年,因

看見母親變賣金飾籌措家裡

六個孩子的學費,就立下志

向,要考進工專早點就業貼補家用。民國 55年,

惲軼群進入台北工專礦冶科就讀,十五歲的大孩子

首次離鄉到臺北求學,初來乍到仍不熟悉城市的生

活模式,穿著木屐就進入圖書館,馬上被館員當作

外校生請出,「那時我滿臉通紅地落荒而逃,從此

我便開始注意服儀與場合的搭配。」在城鄉差距的

文化震撼下,惲軼群展開工專五年的求學生涯。

發揮專注力 籃球小子變優等生

擁有國際法律博士學位的惲軼群,在專一、專二

時並不是個愛念書的學生,當時他最大興趣就是打

籃球,甚至曾因打球時間過長,在音樂課遲到被老

師死當,也讓他無法如願轉系。直到專三退出籃球

隊後,惲軼群開始專心念書,成績突飛猛進,昔日

的籃球小子,轉眼變成年年拿獎學金的優等生。

回顧這段學習歷程,惲軼群認為,「當你把所

有資源投入一個領域,因此在該領域上做得比別人

好,這不算成功也並非卓越,因為專注必定會得著

應有的成果。」除了專業,惲軼群更強調跨領域的

均衡發展,面對如今的創業表現,他也謙和表示這

都是努力的必然結果。

退伍後的第一份工作在中央標準局,但惲軼群自

認個性不適合當公務員,三個月後就離開,卻因此

開始接觸專利領域。在母校擔任助教時,惲軼群透

過標準局同事的介紹,義務

協助幾份個人專利申請的案

子,漸漸摸索相關知識,意

外踏入專利的領域。因緣際

會之下,惲軼群與幾位同事、朋友共同創業,於民

國 63年年初成立聖島國際專利商標聯合事務所,

如今事務所已邁向第三十八年。

主動學習 創業最佳利器

創業之初,為了補足自己在法律知識上的缺乏,

惲軼群插班大學修習法律系的課程;隨著事務所規

模擴大,他發現要整合專業人才需要管理知識,又

到臺大念管理,甚至赴北京取得國際法律博士學

位,研究網際網路對智慧財產權制度的衝擊。這種

不斷追求新知、主動學習的態度,成為他創業之路

的利器。

由於專利工作無法獨立完成,一定需要團隊合

作,因此惲軼群鼓勵事務所從業人員進修,在臺灣

尚未成立科技法律研究所之前,聖島已承辦多件科

技法律的專利申請案。惲軼群表示,專利事業是以

「科技為體,法律為用」,才能找出問題核心並加

對學弟妹的良言:

專注,必定會得著應有的成果,

在學期間多方培養跨領域的均衡發展。

198

卓越

從穿著木屐進入圖書館的南投小孩,到只打球不愛念書的籃球小子,最後成為擁有國際法律博士學位的惲軼

群。看到智慧財與科技專利的未來性,不斷自學與深造,如今已成為科技智財權的專業代表,他將這一切歸

功於北工期間的受教與自己的專注。

以解決,「這是一份很有挑戰的工作,也是一種測

試指標,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勝任,代表你老得差

不多了!」他幽默地說,事務所內仍聘有台北工專

七十八歲的大學長擔任顧問,依舊勝任愉快。對於

年輕就投入的專利事業,惲軼群迄今仍熱情未減,

這也是他保持活力的最佳良方。

感念昔日老師教誨 返校任教傳承新知

談到母校對自己創業歷程的影響,惲軼群特別感

謝專五時遇見的張國偉老師。張老師第一次上課講

解完課程內容後,就開始要求學生自下週起輪流上

台講課,而惲軼群就是第一人。在一週內,惲軼群

每天都至圖書館報到,收集所有相關書籍、文獻,

深怕自己無法擔此重任。幾次練習下來,從一開始

的逐字念稿,到能與台下同學互動、發問,惲軼群

從張老師的教學方式中,學得了讀書的方法,也培

養上台表達的勇氣,進而影響之後的自學精神。

「困惑之後的知識更扎實。」如今惲軼群回到母

校,教授科技法律及科技管理的課程,期望能將自

己從張老師那邊獲得的影響,傳授給學生。而面對

大環境的變化,惲軼群將帶領聖島事務所,秉持長

期經營與追求合理利潤的核心價值,迎向日新月異

的挑戰,成為科技智財權的專業代表。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0年,礦冶現職:聖島國際專利商標聯合事務所創辦人

199

創業家

三匠科技董事長、九垚精密陶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李明烈

創新研發劈出陶瓷產業新礦藏

從失望、失落到定心就讀台北工專

時光拉回民國 57年前後,原先自視甚高的李明

烈,本以為自己應可考上一流大學,卻連續兩年因

種種因素失常,只考上台北工專,李明烈深入思

索,接受並認定台北工專電機科就是未來的人生旅

程,果然因為這份發自內心的「認定」,而在學習

與職場生涯都展現優異的成果。

畢業後,李明烈決定往當時社會新鮮人引領的外

商公司發展,任職的公司包括美國通用器材、德州

儀器公司、電源大廠 ASTEC等。民國 80年李明

烈決定和另外兩位以往的工作夥伴一起創業,「三

匠科技」就是三個各有技藝專精工程師的組合,從

電腦 386的年代開始,三匠科技的散熱裝置開始成

功運轉。

唯創新者能生存 陶瓷軸承系統的夢想終於成真

三匠科技,首創國內散熱產業先河,民國 82年

就榮獲經濟部第一屆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之後陸

續取得國家精品標誌、第七屆中小企業創新研究

獎、國家磐石獎等獎項,可說是國內散熱領域的先

行者。並取得國內外 200多件專利。

李明烈說,他最感謝的是台北工專一位教專利

的外聘講師,因此很早就有專利與智財的概念,李

明烈也秉持著「科技不見得要留在自己手上」的信

念,往往以 1元當成專利的授權,這可能是老師從

來沒有想過的影響啊。

一個公司的存續,創新與研發是核心,民國 86

年李明烈注意到「陶瓷材料」非常適合用於散熱風

畢業年期/科系:民國 60年,電機現職:三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九垚精密陶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200

卓越

一把陶瓷刀,開創一個新事業;一顆散熱風扇,轉出一片天。創業,就是一場犀利的戰役,熱愛創新研發的

李明烈,用眼光劈出解熱一條路,用創意贏得消費者芳心,成為台北工專畢業最懂「散熱」跟「陶瓷射出」

的董事長。

扇中的軸承系統,然而這個「關鍵零組件」掌握在

日本人手裡,所以成本高且技術長期操縱在外人手

中,他想「如果臺灣可以自行研發,將可以省下

50%成本且掌握關鍵技術」,民國 87年三匠成功

地申請到經濟部國營事業處研究發展計畫的補助,

開發「陶瓷軸承系統」的夢想,有機會成真了!

為了深入了解陶瓷的技術,李明烈還曾經到日本

先進廠商取經,終於研發出 CIM陶瓷射出技術,

這是臺灣從 PIM塑膠射出、MIM金屬射出領域往

前一大進步。三匠科技所研發的「陶瓷軸承系統」

不但通過中科院的認證、榮獲國家精品獎,陶瓷風

扇也開始大量生產,銷往世界各地,業務蒸蒸日

上。

主婦手中最銳利的陶瓷刀開展了事業版圖

雖然「陶瓷風扇軸承」替三匠賺進大筆訂單,

但是李明烈知道不能把

生產線只壓在一樣產品

上。太太的一句話,劈

開了李明烈的射出成型

陶瓷刀之路,老婆問他:「你們公司不是全世界陶

瓷射出成形最棒的公司嗎?能不能射出陶瓷刀?」

他當下看到未來,花了一年半的時間研究陶瓷刀

的射出成形,又花了一年磨刀。

為了和散熱事業有所區隔,民國 97年「九垚」

精密陶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 CIM陶瓷射

出成形製程為研發主軸,推出後大獲好評,獲得國

內外 50項專利與第 16屆創新研究獎。鋒利的刀刃

201

給學弟妹的良言:

「定、靜、安、慮、得」,懷抱熱忱與希望,

己利利人,己達達人。

能切開凍磚般的肉品等功用,成為家庭主婦做菜的

好幫手,精緻的設計更讓九垚的陶瓷刀成為新興的

文創商品,民國 100年,剛得到義大利與法國國際

發明展金牌獎,為臺灣爭光!

從散熱與陶瓷找立足點,發揮科技與創新的貢獻度

在三匠科技散熱的領域中,李明烈結合了九垚最

先進的粉材開發團隊,進駐母校育成中心,由王玉

瑞老師指導,成功研發出「多重負係數陶瓷材料」,

再與三匠長期培養的散熱設計結合,研製成功藉由

量子物理中的「聲子」傳熱,讓 LED照明功效發

揮得淋漓盡致;這項發明,使三匠科技在法國 110

屆的發明「雷平獎」獲得金牌,隨後也取得義大利

國際發明展的金牌殊榮。

李明烈覺得自己是「勇於創新型」的人,很執

著也很嚴格,從選擇就讀台北工專的曲折過程到爾

後自行創業的抉擇,他

還做了首幽默的詩以為

惕勵:「工夫少不了、

事情想得早、執行很重

要、做完要睡好。」提醒自己認定了就勇往直前,

全力以赴!李明烈還為自己設定目標—「建構臺灣

為全世界 CIM陶瓷射出的產業聚落」,讓環保的

陶瓷材料,經由射出成形讓產品更多元化,廣泛運

用在各個產業,「以目前臺灣製造業的成熟度,這

個夢是指日可待的!」

創業家

誠品書店董事長 吳清友

闖蕩一種生命的可能

民國 34年,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嬰孩被稱為「臺

灣新生代」,他們是一群未經戰亂、開始接受較好

教育的一代,也是臺灣社會寄予厚望的一代,整體

環境瀰漫著一股努力向上、力求脫貧的精神,誠品

書店董事長吳清友就是在那樣的環境中成長的。

吳清友年少時玩性重,課業成績不好,初中畢業

考高中時父親只准他填一個志願,那就是哥哥們就

讀的台南一中,吳清友心知以自己的用功程度絕對

考不上;名落孫山後,他心想:「學個一技之長也

不錯」,所以報考了台南高工機械科,民國 57年

畢業後,吳清友決定更上一層樓:報考「台北工

專」─那是當時高工高職學生往上進修唯一的最佳

選擇。少年吳清友開始埋頭補習重考,無奈競爭著

實激烈,全臺灣最優秀的工科學生都爭相報考台北

工專,他前前後後考了三次,直到民國 59年才如

願進入第一志願「台北工專」機械科二專部。

吳清友選擇機械科的思考過程很務實,他笑說因

為當時還不清楚自己的興趣,他就用刪去法決定要

念哪個科系,因為當時不想從商或務農,加上「機

械科是當時的第一志願,學工科,比較有好的工作

機會」,為了分攤家計,吳清友未曾思考過個人興

趣或職涯發展這類問題,那是當時社會的普遍現況。

積極求知,累積第二專長

念了一陣子書,吳清友心裡明白機械系不是自己

未來要走的路,他想想兩年後就要畢業,得好好找

出自己的興趣跟第二專長,他發現自己對「業務」

小有興趣,心中的理想藍圖是找一份可以結合機械

工程專業跟業務的工作,所以他動腦筋想法子自我

充實,花時間大量閱讀管理相關刊物,例如經濟日

報、《實業世界》雜誌等等,藉此累積產業知識。

民國 61年吳清友台北工專畢業時,臺灣的GDP

只有 525美金,在那樣困苦的環境下,出身臺南將

軍鄉漁村的他和大多數想幫助家庭和臺灣社會脫貧

的年輕人一樣力爭上游、充滿企圖心,「拼命、奮

進、努力」正是那個時代青年的寫照!吳清友的高

自我期許和大環境息息相關,因為他們是被社會寄

予厚望的新生代,除了勤奮上進也充滿承擔臺灣社

會發展的責任意識。

人生的職涯轉折

高自我期許的吳清友,台北工專畢業後、踏上

業務之路前,得知臺灣將有一所新的技術學院要成

立(臺灣科技大學前身),求上進的他萌生報考的

念頭,加上預官體檢時發現有先天性心臟血管的問

202

卓越

吳清友三個字,在臺灣代表一種對人文藝術的堅持,也代表堅持夢想的傻瓜精神。一手創辦誠品書店的吳清

友念的不是人文藝術科系,而是機械科,而且還經歷三次重考才如願就讀台北工專。若不是有機械科的基底

當養料,加上努力自我探索並發展業務專長,今天的誠品,或許就不是這番風貌了。

畢業年限 /科系:民國 61年,機械現職:誠品書店董事長

203

創業家

題,所以不用當兵;多出來的兩年,吳清友決定先

到中壢新屋私立清華工商教書,週五到週日晚上再

上臺北補英文。

在清華工商教書需要極大的愛心,吳清友瞇起眼

睛回憶:「我心裡明白那是一群不太好教的學生,

在台下胡鬧,還以為老師不知道;看著他們,我彷

彿看到過去的自己,反而更想疼惜這群孩子。」

吳清友對學生好,迷途的學生可以感受到自己沒

有被放棄,一個曾經在中壢車站打教官的孩子因為

吳清友的關心,四點下課後兩人在噴水池邊促膝懇

談,孩子還送給他一支珍貴的刻字鋼筆。吳清友受

到學生愛戴,當年清華工商的傅校長還曾經想保薦

他到師大工業教育系補修教育學分,但是報上一則

「台北技術學院延期招生」的訊息,打亂了吳清友

的計畫,雖然曾考慮過為人師表,但為了早日出社

會賺錢分攤家計,他放棄了教職,選擇待遇相對優

渥的機械工程相關業務工作。

尋找工作的歷程是一段探尋的過程,吳清友曾在

新莊一家皮包加工廠工作、也到過桃園八德做工業

濾網的公司負責廠務管理,他覺得這都不是他要的

工作;民國 62年,終於遇見專門銷售國際旅館和

醫院設備的「誠建公司」,吳清友的業務興趣跟機

械專業至此找到結合與發揮的舞台。

「誠建」不只是銷售單一機械設備給客戶,而

是透過深入訪談,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

(Total Solution),舉例來說,一家有 400個房間

的飯店要有幾間餐廳?需要哪些煎煮蒸炒炸設備?

水電蒸氣等能源需求分析?往往在前期就需跟建築

師和業主討論整體的空間規劃,除了要精準掌握客

戶需求,還必須有系統整合的能力,從設計、設備

安裝維修、售後服務⋯無役不與,這些歷練,讓吳

清友了解,只有「提供領先競爭者的差異化服務並

滿足客戶最重要服務需求」才是最佳的營運模式,

三十一歲,吳清友因為老闆回香港而接下公司股

權,從一個銷售工程師正式成為一家公司的老闆。

生命的覺醒,創立誠品書店

在「誠建公司」的歷練也成為吳清友累積藝術眼

光的重要學習,工作期間和建築師、設計師等人的

交流往返切磋,提升了吳清友的美學敏銳度與品味,

對日後誠品深具人文特色的規劃有相當的關係。

吳清友會創立誠品書店是生命的機運,因緣際

會,他在民國 74、75年接觸不動產,很幸運累積

了一些財富,而這筆財富也成為創立誠品的後盾。

「我不知道能不能說是那個階段的生命覺醒,還是

要說是中年危機的新抉擇,每個人有不同的生命功

課跟因緣。」吳清友沉吟許久緩緩吐出這段話。

「用我現在的觀點來回溯,我開始看見自己,我

覺得自己何其有幸可以在短短兩三年的時間累積比

一般人更大的財富,我心裡覺得那不是我理所當然

204

卓越

擁有的,為什麼是我?是不是上天有意要我做一些

不一樣的事情呢?當你擁有知識財富,你是變得更

謙沖還是傲慢?當你面臨病痛,你是變得更悲憫還

是更怨恨?在那個時候你才會看見自己。」吳清友

自問。

當世人看重的「五子登科」俱足後,「生命該何

去何從?」這是吳清友的中年危機也是誠品創立的

契機,民國 78年 3月,誠品誕

生,從此改變了臺灣人對閱讀

的體驗與想像。

創業家的天真浪漫

相較於許多人,吳清友認為

自己很幸運,生命還可以有所

選擇,可以做有意義的事。「成立誠品不是事業的

選擇,而是生命的抉擇。我把它當成生命的必修功

課。」吳清友說。就像誠品的英文名字 eslite一樣,

他希望「發揮每個生命個體最精彩的部分」,讓來

自四面八方、各行各業的讀者都能感受到最細緻的

服務與體貼。

外人不解他如何承受誠品賠錢十五年?「賠錢,

是因為沒有把對的事情做好」,吳清友不是用商業

模式來看待損益,這之中藏著創業家的一股「天真

浪漫」,對他來說,創立誠品是因為「他想看看自

己的生命還能有哪些創造性」!充滿人文藝術與書

香氣息的誠品,感動了閱聽者,「後來就欲罷不能

了」吳清友笑著說。

從三十九歲創立誠品到現在已經過了二十二個年

頭,這二十多年,吳清友的起心動念未變,想的是

如何利他、如何活出生命的價值,如何探索生命靈

性的可能,如何在利他(Benefit)與獲利(Profit)

之間取得平衡。「我在台北工專學到二個生命的基

本功課就是做人要誠懇,做事要實在。老師那種為

人師表的風範、態度,循循善誘、唯恐不能傾其所

能,傳承給學生,那是很動人的。」吳清友由衷地

說,而這些生命的深層體悟,

某種程度或許正與台北工專

師長潛移默化的影響有關。

培養愛與美,釐清五心五力

對於臺北科技大學的後進,

吳清友鼓勵大家要先釐清自

己存在的價值觀,培養「五心五力」,五心指的是

生命力,包含「善、正、高、強、大」,也就是有

善心、能正面思維、對自我期許要高、企圖心要強、

格局視野和心胸要大;五力指的是專業能力,包括

「想像力、知識力、創新力、執行力和整合力」,

這是要花一輩子努力的人生功課。

對於臺灣的高等教育發展,吳清友鼓勵師生要培

養兩種素養:人文關懷跟藝術的素養,也就是「愛」

跟「美」;除了專注專業科目的學習以外,也要關

心人跟自我、人跟社會、人跟天地、人跟超越界之

間的關係,因為科技、環保、生態跟人性必須同

時被重視跟考量,這已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有朝一

日,若成為決策者,這兩種素養將影響你衡量事物

的眼光啊!

205

給學弟妹的良言:

培養人文關懷跟藝術的素養,

也就是「愛」跟「美」;

因為科技、環保、

生態跟人性必須同時被重視跟考量,

這已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創業家

國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陳木元

專注、品味 追求豐富人生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1年,電子現職:國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民國 61年畢業於台北工專二專部電子科,陳木

元回想那段求學歲月,無論是製圖、化學、機械、

油壓、氣壓、光學、雷射或電腦課程,這些不僅觸

動了他年輕靈魂的熱情外,更是他奠定所有專業知

識與基本功的關鍵時期。

為超越荷蘭日本 踏上創業之途

畢業服完兵役後,陳木元任職於飛利浦全球被動

元件部門擔任工程師。回憶在飛利浦工作的那兩年

裡,他發現當時臺灣電機產業的發展,始終一直無

法超越當時領先群雄的荷蘭,而亞洲又被日本壟斷

大部分的市場,不服輸的他,認為以臺灣人才的實

力,絕對可以做到「超荷趕日」的境界。

為了印證自己的夢,於是興起創業的動機。但要

如何成功開創新局、殺出重圍?陳木元鬥志昂揚卻

也陷入苦思。

國巨在民國 66年創立之初,度過了長達三、四

年的碰撞期。由於當時沒有任何技術 know-how可

供複製,再加上當時整體產業技術正面臨由傳統真

空管轉晶片的時代,因此在創業之初,將大量資金

投入研發R&D這個無底洞中,過了兩、三年後依

舊沒有任何起色,心慌資金不足以燒下去,陳木元

也曾萌生過放棄的念頭。

創業之路,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創業,是一條失敗與成功不斷交雜的過程。回

想那段天人交戰、苦撐無望的碰撞期,究竟要放棄

206

卓越

全球人口七十億,怎樣才能出人頭地?國巨電子

創辦人陳木元認為,「順從你的心,選擇你所愛,

你就會自然扮演好那個角色。」

在創業之初,大量資金投入研發中,兩、三年毫無起色;陳木元經歷過天人交戰、苦撐無望的碰撞期,在背

水一戰後,他體悟出:年輕人應該去追尋探索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唯有找到一生懸命之所愛,才能走過

每段起起伏伏的機運考驗。而在當今全球化的潮流之下,創業不緊要吃苦耐勞,「創新」與「機運」更顯重要。

還是繼續熬下去?陳木元到目前為止,心中沒有一

個絕對的標準答案。在國巨一些轉投資的事業項目

中,他也曾因為超出經營管理經驗值的極限而選擇

退場過。他認為所謂的背水一戰,必須是建立在創

業者理性透徹分析大環境局勢,並評估自己的能力

極限範圍後所做的決定。

臺灣人三十年前認為打拚事業,一定要吃苦勤

勞,但在全球化的潮流之下,陳木元認為,「創新」

與「機運」更顯重要。不斷尋找創新模式,再用彈

性策略整合資源,取得領先,

這是陳木元打造國巨成為全球

市占率第一晶片電阻工廠的關

鍵因素。

「每個人都有理想,但不是

人人都能過得了現實的煎熬。」他建議所有後輩,

應該去追尋探索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唯有找到

一生懸命之所愛,才能走過每段起起伏伏的機運考

驗。

認真工作,懂得生活

陳木元在事業經營有亮眼成績外,在業界,更

是大家公認的藝術與美食品味家。走進他位於信義

區內逾兩百坪的住宅,宛若遊走於當代藝廊之中,

陳木元相當鍾情已故臺灣銅雕、木雕奇才蕭一的作

品,在導覽過程中,娓娓道來他對各式蒐藏藝品的

創作意涵與鑑賞觀察,處處可見主人的生活品味與

態度。除此之外,陳木元更鑽研美食與紅酒領域長

達廿年的時間,擁有美食家的挑剔味蕾外,擅品紅

酒的他,家中酒窖之中,更恆溫珍藏了二千餘瓶佳

釀。

金錢,或許可以讓人擁有各式寶物,但卻買不到

犀利獨到的卓越品味。他認為,認真工作、懂得生

活,是他堅信的信仰。

也就是出自這份淬煉不懈的堅持,陳木元一手打

造的電阻晶片王國迄今四十四年,其間幾經多次合

併、轉投資、下市及重新上市的轉折,面對商場上

的進場退場,他始終運籌帷幄、收放自如。於去年

卸下國巨電子董事長一職的他,

又是如何看待人生下一階段的

進場退場問題?

面對事業追尋的 Off或生活

品味的On,陳木元泰然自若地

笑說,「進退之間,其實並無太大差異,因為兩者

都是我的興趣與熱愛。」自十五歲開始,一頭栽進

電子產業已四十餘年,因為工作內容一直是他所熱

愛的領域,因此陳木元常搞不清楚自己是在工作,

還是在玩樂。

去年正式將事業的棒子交給胞弟陳泰銘後,陳

木元持續用熱情的心,開啟對下一個人生目標的探

索。很難相信,清瘦儒雅、年過六十的他,更大膽

挑戰學開飛機,靠著自修苦讀,花了兩年的時間,

今年三月考取臺灣第一張私人直升飛機的駕駛執

照,編號還是天字第一號 00001。

面對未來,陳木元總帶著睿智自信的神情,舉手

投足間,動靜皆得宜的生活態度,更讓人對這位創

業家有著深不可測的敬嘆。

207

給學弟妹的良言:

追尋探索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

唯有找到一生懸命之所愛,

才能走過每段起起伏伏的機運考驗。

創業家

億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葉寅夫

「實戰總司令」 磨練精實戰將,親征商場

棋布了大大小小的電子廠房,也都淒清慘澹。

素來是國營事業保證就業的北工畢業生,在不

景氣下,紛紛考進電信局,唯有生活清苦的葉寅

夫卻想挑戰自己,「『我不想進去!』只想在社

會上好好歷練。」那時機也讓他經歷了錯綜複雜

的找工作過程,才進入一家做收音機組裝的日商,

待了三年。

然而,葉寅夫卻察覺組裝產業找不到競爭上的差

異化,再下去只會虛擲青春。他選擇毅然離開,進

入做零組件產業的 TRW,未幾,他認為這些被動

零組件都是成熟產業,相較於主動零組件,顯得前

景黯淡。他遂轉往剛創了 LED廠的光寶電子,這

也是葉寅夫第一次看到 LED產業的雛形,「這是

我在學校沒看過的產業,覺得很新奇,那時我心很

貪,一腳踩在主動零組件上,另一腳踩在被動零組

件上,所以我就上兩個班。」

那段腳踏兩條船的日子,葉寅夫清晨 6點多起來

上早班,下午兩點多上到晚上 10點上光寶的晚班。

但光寶對他身兼兩職有點微詞,他不得不辭掉比較

沒未來的被動零組件,「所以我碰 LED領域其實

已超過三十五年了。」

位於土城的億光電子總部,纖塵不染,進入二

樓廠區前,得在一樓套上防塵塑膠鞋套。整座廠

房採用 LED燈照明,亮度遠比一般燈泡來得亮,

走廊上則掛著各家原畫畫作,在科技味中透露出

一絲藝文氣息。這就是人稱「LED教父」、「永

遠是咬牙撐過去,把對手做掉」、在同業間以剽

悍出名的億光電子董事長葉寅夫所帶領的 LED

王國。

今日,葉寅夫已打造了足以和飛利浦、歐司朗

並列世界前三大照明品牌,還以全世界最大的

LED封裝產能自創了「EVERLIGHT」品牌,他

對節能照明的遠見與堅持歷時二十餘年,才終於

可以歡呼收割;即便如此,他仍未鬆懈,依然保

持最高戰力。

蕭條年代 寧可創業的決心更堅決

民國 61年,葉寅夫自台北工專畢業,不久中東

戰爭爆發了石油危機,人們開始瘋狂囤積居奇,

引發了通膨問題;民國 63年,在他服役滿一年十

個月正要退伍之際,發生了平生僅見的經濟蕭條

狀況,連在六○年代開始萌芽崛起中的電子產業

都垮掉了,從敦化北路到麥帥公路之間的馬路巷

弄間是當時臺灣電子產業大本營,其中原本星羅

208

卓越

既然是「實戰總司令」,可以想見葉寅夫的實作能力有多強,他說這要拜學校實習課程之賜。也因為受業於

諸位老師的傾囊相授,他總希望把經驗傳承給年輕人,「億光就像是一個學校,必須把累積的智慧教給年輕

人!」

畢業年限 /科系:民國 61年,電子現職:億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209

創業家

說,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了。

從懷抱著希望,到不斷的失望,又再度充滿希

望,這漫長的等待過程,就像洗三溫暖一般忽冷

忽熱。一生迄今經歷過十次不景氣,多次經濟衰

退的衝擊,問起葉寅夫如何守得住這迢迢長路而

未曾轉過跑道?他直陳道:「一出社會我就有創

業的心,我不喜歡公務員穩定的生活,喜歡競爭

和挑戰。」

不景氣與貧窮 是最好的學習機會

這些不景氣不僅未能打垮葉寅夫,天主教徒的他

還認為這是上帝給的機會,「平均每四年就看到一

次不景氣,我相信未來洗三溫暖的循環肯定會更加

速的。」

他總是告訴同仁說,「只要活著,一定會遇到不

景氣、通貨膨脹等狀況,憂愁怨嘆都不能解決問題;

對企業經營者來說,公司垮了,等於很多家庭也垮

了,遇到這些問題絕對不會逃,學會如何去面對,

免得下次不景氣更嚴重,你就被擊垮掉了!這是很

好的學習機會!」

就如同他堅信虎爸、虎媽才會把孩子教育好的理

念:「年輕時要鍛鍊出很強的武功,遇到不景氣才

有辦法熬過去。」

「我在工作上是絕對六親不認的,沒完成任務

就要被砍頭!」葉寅夫強調:「我現在還是億光的

實戰總司令,我可是董事長兼總經理呢!」他更要

求,「每個管理者都是獨立作戰的戰將,要親上前

線了解戰況,你才有辦法指揮作戰,否則你不過是

從希望、失望到見曙光 迢迢等待過程從未放棄

在光寶前後工作了三年,創業之心催促著他,儘

管當時 LED燈還亮度幽暗,但葉寅夫仍將自己的

創業大計賭在這新興電子產業上,「我認定未來總

有新的技術可以改善這些問題,堅持走這條路一定

會看到光明的。」這一熬就是二十幾個年頭。

直到MOCVD技術開始發展,LED亮度又提升

不少,幾乎可以作為交通號誌之用。進展雖然有

限,但葉寅夫卻認為如果不大量投入此一領域,臺

灣 LED根本毫無前途。

「那時候臺灣算走得比較辛苦的一段路,而且走

得太長了,」於是他重新停整供應鏈,並從惠普美

國公司挖來做MOCVD的好手,於晶電成立兩年

後開始量產。

從民國 66年到了 87年,歷經二十一年,總算盼

到一線曙光,葉寅夫坦承說,「我也曾動搖過,老

實說。」不久,黃、紅、綠光亮度都很亮,唯有藍

光仍未改螢火蟲般的微弱亮度。

經過團隊不斷改善,隔年,藍光大突破,亮度提

升了 10倍;民國 88年,讓藍光變成白光的技術被

發展出來,幾乎已經是告訴葉寅夫說:「LED終

於可以取代原有的照明時代來臨了」,這給他很大

的信心;此後,葉寅夫更大幅投資在晶電上,不斷

研發改善提升亮度,成果十分顯著。

只是 LED的白光專利權在歐司朗與日亞手中,

他們在世界各地到處打官司,若未經由其授權,做

出來的白光產品肯定要重挫的。取得白光授權後,

億光的成長開始突飛猛進。民國 87年對葉寅夫來

210

卓越

當炮灰而已,若沒有經驗、智慧和快速判斷能力,

豈能贏得戰役?所以不是戰將的,一定得下來重新

磨練。」

既然是「實戰總司令」,可以想見葉寅夫的實作

能力有多強,他說這要拜學校實習課程之賜。他記

得王瑞材老師教的實

驗課,讓學生累積了

技術與經驗。還有陳

雲潮老師教積體電路

學、鄭育儒老師教的

電視修護,當時會修

真空管電視的很拉風,

「老師把線路講得很

清楚,非常受用。」

這些課程讓他日後從事任何電子產業都可以立即

上線。「早期你去看各個工廠的廠長,幾乎都是台

北工專畢業的。」葉寅夫很自豪地說。

也因為受業於諸位老師的傾囊相授,他總希望把

經驗傳承,「億光就像是一個學校,必須把累積的

智慧教給年輕人!」治軍甚嚴的葉寅夫說,「商業

是很殘酷的戰爭,沒有贏就是輸,這不只是個人傾

家蕩產而已,還要考慮對股東、員工將何以交代?

他年輕時跟你在一起,到了就業困難的中年,你若

沒有好好教育他們,對他們該怎麼交代?」

即使到今天已擁有節能照明半壁江山,葉寅夫還

飲水思源,在貧窮的故鄉苗栗苑裡設立了工廠,創

造鄉親的就業機會。因為出自貧寒之家正是砥礪他

必須力爭上游的源起。

回憶資源匱乏的年代 家徒四壁的拾穗人

「什麼是土石流?我五十幾年前就親身經歷

過!」葉寅夫排行家中六位兄弟姐妹的老四,七歲

喪母,九歲那年「八七水災」席捲全臺,老家被沖

刷得只剩下柱子和屋頂,能浮的東西全數漂在水中。

好不容易水退了,只剩

下沙石,連種田的土

都沒有了,一家人的

身家財產完全歸零了。

「有段時間真的變

成『拾穗』人— 靠撿

拾別家遺落的稻穗、

地瓜過日子。」這樣

生活直到初中還未全然改善,「這就是我要進台北

工專的理由,趕緊工作賺錢。」

回味資源匱乏的年代,葉寅夫不僅沒有怨天尤

人,反倒認為這些都是砥礪他非得向上的機會;也

因此,他始終不認同年輕要好好玩這種說法,「那

是充實知識、鍛鍊體力最好的時刻!」

他還建議,「千萬不要變成書獃子,跟社會脫節,

要知道外面的世界,要努力動手做!」

民國 100年獲母校頒發工學名譽博士學位,這所

當年第一志願考進來的技職學業讓他真的能「學以

致用」,他勸勉學弟、妹:「要趁年輕時,培養自

己成為一個有概念、有智慧的人,一生有創意,努

力不輟,人生才會有價值!」

給學弟妹的良言:

千萬不要變成書獃子,跟社會脫節,

要知道外面的世界,要努力動手做。

趁年輕時,

培養自己成為有概念、有智慧的人,

一生有創意,努力不輟,

人生才有價值!

211

創業家

皇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蔡煜麒

追求成功的意志力 引發超越的力量

民國 55年,台北工專五專部礦冶科來了一個高頭

大馬的學生,他是後來成為皇華企業董事長的蔡煜

麒。「讀五專,是以為這樣壓力會小一點。」和許

多為了減少升學壓力的學生一樣,蔡煜麒選擇就讀

專科,不料進入工專以後卻發現,課業繁重,壓力

十足。

邊玩邊學 的生活 在同學中成為異類

「課業非常重⋯但是我還是好玩。」剛從初中畢

業的蔡煜麒,來到充滿自由氣息的專科學校,自然

如同脫韁野馬般馳騁於各個校

園之間,舉辦跨校郊遊、聯

誼、舞會等等,時常流連西門

町,也時常和同學爬山、打

球,甚至加入籃球校隊打進大

專盃。在那民風保守的年代,蔡煜麒前衛的作風引

人注目,一頭長髮,還曾經被警察取締。那些年少

輕狂的歲月,如今回想起來,都成了趣味橫生的回

憶素材。

蔡煜麒回憶起昔日的同窗形容道,「我記得當時

班上大部分同學是中南部來的孩子⋯ 他們非常樸

實」。中南部的孩子無論在穿著、髮型、或是口音

上,都帶有濃厚的鄉土味。去自助餐廳用餐,會點

一盤菜,搭配好幾碗白飯,在許多生活細節上充分

展露出他們克勤克儉的性格。

相較於當時純樸、保守的一般學生,愛玩的臺北

孩子蔡煜麒自然顯得特別地活躍。當時的他對念書

沒太大興趣,眼光常落在畢業後的人生。離開台北

工專後,歷經兩年兵役的淬練,蔡煜麒進入了社會

大學,本份的在鑄造、化工、煉鋼等本科領域內任

職。也許是骨子裡不羈的個性使然,三十歲那年,

他選擇了創業,成了臺灣第一代創業者。

一個原本不太愛念書的孩子,在人生的壯年期轉

了個彎,在專業領域裡發揮所學,更進一步成了老

闆,製造、銷售起化工產品、工業原料。創業,似

乎是蔡煜麒冥冥中的命定。「也許和我個性有關,

我喜歡冒險、追求成功」,蔡煜麒說。

蔡煜麒出生於採礦世家,父親生意失敗後家道中

落。在經濟條件不佳的環境下

成長,促使蔡煜麒在骨子裡隱

藏著追求成功的企圖心。 追

求成功的企圖心背後總是蘊含

著強大的超越力量。企圖心愈

是強烈,超越力量也愈大。就憑著這股強烈的意志

力,蔡煜麒義無反顧、竭盡所能的付出,進而超越

各種不可能。

建立事業王國 成功的傳奇經驗流傳校園

從一個小小的工廠起家,到如今在高雄大發工業

區設廠,蔡煜麒的事業版圖不斷地擴展,生意觸角

遍及世界各地。 他的創業故事與經歷,在各個大學

校園演講會場中流傳。過去他追求成功,如今,他

把成功的經驗歸納成理性的判斷與抉擇以資傳承。

首先,蔡煜麒建議年輕一代的創業者,在這個科

技日新月異、社會多元發展的趨勢下,要能夠多多

學習觀察以掌握產業發展脈動。他舉例說,2005年

之前電子科技產業發達,05~15年則是生化產業雲

212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在畢業後的五到十年內,盡量投入工作,

學習掌握趨勢脈動,

並累積充足人脈再創業。

在民風保守的年代,蔡煜麒前衛的作風引人注目,一頭長髮,還曾經被警察取締。這個過去叛逆的男孩,如

今在高雄大發工業區建立起事業版圖。過去他追求成功,如今他將成功的經驗歸納成理性的判斷與抉擇以資

傳承。

213

創業家

端科技的天下。因此,剛畢業的學弟妹們,應在畢

業後的 5~10年內,盡量投入工作中,學習觀察整個

大環境的趨勢脈動,再考慮創業,才不至於選擇到

產業發展受限的創業類別。

其次,他認為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應保有不斷學

習且終身學習的心態。蔡煜麒自己在十多年前,就

戴著老花眼鏡考進中山大學 EMBA研究所。以前

不愛念書的他,重返校園,開始過著每天讀書、趕

報告的學生生活。這是因為他明白要與時並進,不

斷充實自己的重要性。「過去是從老師、課本上學

習;但 EMBA集結了各個產業的菁英,挾著豐富

的經驗,共同分享與學習,而這份學習主要是從同

學身上學習,是一種異質性的影響力。」

最後,他特別強調人脈充足對創業的重要。他甚

至認為,年輕人若能在三十五到四十歲,人脈存摺

較為豐厚時再考慮創業,是更為實際的做法。當然,

常回母校或與校友聯繫,也是建立、保存人脈的方

式之一。

蔡煜麒對於昔日那群來自各地的同班同學,在那

段年輕歲月所共同累積的少時回憶,十分珍惜。「畢

竟那是在單純的時空背景下,培養出的單純情感,

和出了社會所交的朋友不同。」如今,事業有成的

他,與其他校友共同成立了材資系基金會,就是希

望對於這個培育他們的科系有所回饋,讓更多的學

弟妹在學習上得到實質的幫助,並且在經驗的傳承

中獲益。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1年,礦冶現職:皇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三光金屬董事長 賴正烈

深耕冷門產業把鋁鑄造業輕量化做成大家

214

卓越

「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

從金屬材料以「長、厚、重、大」為產業主流,將

鋁鑄造業帶向輕量化的三光金屬,出自孫子兵法軍

事篇的「風林火山」,無疑是創辦人賴正烈的最高

指導原則。

穩如山、徐如林蹲底,才有疾如風、猛如火的狂飆

光看賴正烈的創業歷程,成長幅度的確「疾如

風、猛如火」,民國 69年靠著向親友借貸的 23萬

創立錫明企業,八年後已能帶著 9千萬現金赴泰國

成立工廠,目前在泰國的三光金屬佔地共 15甲,

為全球汽機車產業供應鏈最重要原料提供者之一。

但細究賴正烈在創業前在亞力電機的過程,才知

這樣的成長狂飆期仍要先經過「穩如山、徐如林」

的蹲底階段。

從台北工專礦冶科畢業,退伍後即進入以電纜配

件為主要業務的亞力電機,賴正烈坦言,公司內部

簡直一團糟。業務部門把外包搞成內包,工人為衝

加班費而超時工作、在工廠睡覺等狀況,常導致產

能嚴重不足,無法支應外銷需求。

因此他到任的第一步,就以提高工人基本薪資,

增加高溫津貼,並把午休改輪班等方法三管齊下。

至於外包業務、盜領廢料等弊端,也使出鐵腕手段

制止。「那時候真的年輕氣盛、有點白目,看到有

人盜取鋁錠、銅塊等廢料就去糾舉他,工人抗議不

來上工,就自己去開爐。後來,甚至還有人上門恐

嚇。幸好,我在台北工專的柔道社、田徑社也不是

白待的。」晃一晃拳頭,已屆花甲之年的賴正烈在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1年,礦冶現職:三光金屬董事長、泰國臺灣商會聯合總會榮譽總會長

年少時不畏威脅,半年內扭轉公司命運,到成為汽機車產業重要供應商。賴正烈始終秉持著:「做什麼,像

什麼!」在單一領域中,深耕出與全世界抗衡的優異能力。賴正烈與三光金屬的一頁成長史,對於眾多在獨

特領域裡持續打拚的人,是最大的鼓舞。

215

談到當年被恐嚇的過程,童心不禁流露出來。

這些措施立即在半年內,讓產能多了一倍,也

讓賴正烈成為最快升上組長的人。但公司內各種積

弊,仍讓他時感灰心,很快就決定出去闖一闖。遞

出辭呈時,當時的總經理甚至提出要另外開一家公

司讓他經營,作為慰留的條件。但最後,賴正烈仍

選擇離開,向阿姨借了 23萬,從資金門檻最低的

經銷做起。

老闆豬頭不是壞事 多方涉獵找出興趣

「我常跟年輕人說,

年輕時覺得公司爛、老

闆豬頭,不見得是一

件壞事。至少,這讓

你之後選擇環境也好、

創業也好,都知道什

麼事該做、什麼事不

能做。」

該做之事,賴正烈歸功於進入亞力電機初期,由

於他懂日文,公司派他到日本關西見習八個月的這

段經驗,這讓他見識到,無論日本或美國,製鋁的

技術都比臺灣早好幾十年。這讓他回國後,就以訂

閱國外鑄造及製鋁相關刊物,隨時掌握產業最新趨

勢。錫明企業因而很快跨入進口業務,並逐漸自主

研發出許多獨門技術。

而與日商與歐美廠商的業務往來與技術合作,更

讓錫明很快就嗅到,「環保」將成為汽車與電子業

的重要議題,陸續引進日本AIKOH社代理的鋁熔

劑處理機,及採用氮氣 ( N2 )處理的無煙無臭藥劑

供鋁業界使用。對技術與設備的投入,及對環保的

重視,讓日本鈴木機車在八○年代後期,看重泰國

製造成本優勢時,就力邀賴正烈一同前往設廠,自

此成為汽機車產業重要供應商。

至於不該做的事?賴正烈又端出頑童般的笑臉,

說道:「由於鋁廢料的價值很高,這一行用灌水、

車廂內藏人等方式偷天換日,盜取廢料的手法我已

經非常清楚。所以我到泰國的第一件事,就是投資

『地磅』,並擺明裝上監視器,再以合理的薪資、

舒服的工作環境,讓

所有員工可以安心在

自己的崗位上。」

賴正烈認為,年

輕時「該念書就念

書,該玩的時候就去

玩!」提及當年進礦

冶科時,雖然很多人都把礦冶科當跳板,「但因為

老師當人當得蠻兇的,讓我在『金屬材料』、『冶

金計算』等科目都還學得不錯」。寒暑假期間,賴

正烈和同學們就幾乎都把時間放在社團暑訓或救國

團的活動。影響所及,賴正烈也很鼓勵自己的兒女

多方涉獵,從中找出自己的興趣。

做什麼,像什麼!在單一領域中,深耕出與全世

界抗衡的優異能力。賴正烈與三光金屬的一頁成長

史,對於眾多在獨特領域裡持續打拚的人,是最大

的鼓舞。

給學弟妹的良言:

「我常跟年輕人說,年輕時覺得公司爛、

老闆豬頭,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至少,這讓你之後選擇環境也好、創業也好,

都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能做。」

創業家

無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曾炳榮

掌握機遇 正面思考的英語學習使者

「尼克森很優秀,但若非甘迺迪兄弟相繼被暗

殺,他能當選美國總統嗎?」二十八年前,面談主

管以此話力邀曾炳榮把握機會,放棄美商製造部經

理的高薪,轉戰當時規模尚小的英業達。二十八年

後,英業達已是全球最大的筆電製造廠之一,旗下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1年,工業工程現職:無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七家子公司更涵蓋雲端運算、無線通訊、網路運

用、消費電子與應用軟體等領域,而曾炳榮也因英

業達對數位學習的投入,主導了臺灣電子辭典的開

拓史,並領導「無敵」名列臺灣百大品牌之一。

執著和努力加上際遇 才能天時地利人和

「執著和努力很重要,但能否成功,還要抓住機

遇。」回顧自己近四十年工作生涯,曾炳榮謙虛地

把成就歸功於掌握機遇。

進入台北工專其實是因為聯考失常,「我考進

『工業工程科』時很失望,但報到第一天,在布告

欄上看到這科系的課程表,發現可以和自己的志趣

相符,就放棄重考的念頭,努力去學,很快就念出

興趣來,第一名畢業。」

退伍後回學校擔任助教,順利通過留學資格考

試,因父親不表支持,他被迫放棄出國深造,但不

氣餒。「因為現實環境不允許我往學術的領域發

展,當時視我為愛徒的楊主任,比我自己還失望,

但我卻視此為難得際遇,毅然離開學校,我才有機

會在組織完善的 Timex和Motorola等美商公司歷

練,在製造部門累積了扎實的經驗,終能在英業達

亟需將製造流程系統化時派上用場。」

在職場,他表現優異,最為主管們稱賞的是勇於

被調任新職務,硬是把陌生的工作快速搞好,把冷

職務變熱門。「不管在美商公司或在英業達,我常

在一項工作做熟悉了,就被調到新部門當主管,有

時同事都為我出一身冷汗,訝異我為什麼敢去跳火

坑?但你看有誰像我這麼幸運,一路歷練製造、物

216

卓越

聯考失常,他找到最適合自己志趣的『工業工程』。留學夢斷,他毅然進入工廠發展,在製造部門累積了扎

實的經驗,日後派上用場。多次職場變化,他都推開另一道視窗。這些體驗讓曾炳榮在語言數位化的世界裡,

拉開與對手的差距。

料、採購、行政、財務、研發、業務?直到調任無

敵總經理,哈哈,沒得調了,只好當董事長!」

永遠一臉笑容,習慣將成功要素歸因於外力協

助的曾炳榮,對於無敵科技從一開始將決戰點放在

「內容」上,延攬英語權威吳炳鍾教授做為顧問,

到加入「同步發音」功能、以「插卡」、「影像化」、

「互動性」及「無線上網」等革命性做法,一路拉

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反而輕描淡寫。

唯有在提及,「對

產業來說,爆發性的

成長通常是在產品不

那麼成熟的階段;但

對學習者來說,真正

便利且無遠弗屆的學習環境,才正要開始。」音調

才稍微拉高些。「在數位化後,一部可聯網的辭典

機,將可搭配無數的學習雲,讓使用者更容易取得

他需要的學習資源。」

處處有窗 打開人生另一番風景

問及給學弟妹的建言,曾炳榮不假思索就說:「在

學校廣泛的學習中,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建立未來

可以持續學習的能力。進入社會後,要做負責任的

人,在專業和興趣上不斷投資自己,在工作和生活

間得到平衡。告訴他們:在學校發現自己,在社會

經營自我。」

曾炳榮認為人生處處有窗,可以禁閉,也可以掀

揚,我們要把窗打開,每一扇窗都有人生的另一番

風景。

四年前體檢發現自己罹患肺腺癌,生命的窗似乎

緊閉,他依然藉助信仰的力量和一貫正面思考的態

度,以理性、樂觀的方式應對,積極處理,抗癌成

功。他說:「生死交關的經驗很特別,但也很幸福,

因為發現那麼多人希望我健康,也利用這次機會改

正很多生活上疏忽的地方,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

這扇窗打開了,空氣果然清新。」

他強調,一個人除了應該投資自己的專業外,

也該投資自己的「興

趣」。「因為興趣不

僅能涵養你,為你帶

來和本業不同的視

野,更重要的是有抒

壓的作用,能幫助你走過人生的低谷。」

從小就很喜歡繪畫,有一回在法蘭克福參觀美術

館得到啟發,從此開啟對藝術鑑賞興趣的曾炳榮,

近年來除了以收藏、策展、撰文推廣等實際行動支

持國內當代藝術,對於一般人視為次文化的動漫,

更另有一番見解。「印象派在 19世紀末出現時,

也曾被主流當成笑話。但就如同印象派對當時農工

社會轉型成開放社會的呼應,20世紀自由社會與

科技發展刺激了抽象派的發展,接下來,又將由誰

來引領 21世紀由網路的虛擬與互動性所形成的新

社會與新美學?我認為,動漫美學是最可能的候選

人!」

在低谷中沉潛,描繪出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風景;

在非主流中挖掘,尋找撼動下一個世紀的勢力,曾

炳榮將把數位學習帶到什麼樣的境界,值得期待!

給學弟妹的良言:

在學校發現自己,在社會經營自我。

在專業和興趣不斷投資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得到平衡,

在追求成功時獲得真正的快樂。

217

創業家

力成科技股份有限公董事長 蔡篤恭

用判斷力與眼光打出漂亮成績單!

218

卓越

讀的是偏向機械的工業工程,讓他有機會到學校的

實習工廠學習機械、電工工作,這段經歷對後來進

入企業有相當之助益。他記得,當時的科主任趙浡

霖很具學者風範,教導統計學與作業研究,不僅幫

學生規劃完整的課程,且理論與實際並重;以原文

的工程書訓練,許多同學後來赴美深造都可以自然

銜接上。

工專不只書教得好,設備也新穎。擁有當時臺灣

大專院校裡最早的一組 IBM電腦系統,且可供學

生使用。對於初次見到猶如房間大小的電腦主機頗

感詫異,此時校園裡開始出現穿西裝的 IBM員工,

那時他就認為自己未來要朝這方向發展,「畢竟穿

西裝真的是比較好看的呢。」

念書求通透 深度廣度兼具

工專求學必須認真。當年有位老師考試是開放

學生帶書進入考場應試的,為了準備這位老師的測

驗,他跑遍重慶南路與牯嶺街的書店,將所有與這

堂課相關且多達二十幾本的書籍全部買到並讀完,

務求學問做到完整、

沒有一絲一毫遺漏。

透過這樣的訓練,

他發現可以藉此建立

起學問的完整觀念。從此以後他勤於跑圖書館蒐尋

資料撰寫研究報告,經過找答案的過程中,不只增

長了知識,廣度夠了,邏輯思考也自然排序起來。

「在企業裡,技術問題要有邏輯去找出基礎的

Know-how,沒有廣深的學問無法做到。」學生時

給人印象溫文有禮的力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

事長蔡篤恭,在短短數年間帶領著這家公司由原先

的虧損連連慢慢轉虧為盈,再者成為同業中的獲利

王,並且搶下全球記憶體封裝測試廠第一大的地

位,在業界真是蔚為傳奇。

出現在公司的蔡篤恭總是穿著輕鬆,臉上永遠掛

著親切的微笑並熱情的與員工問候。擔任力成科技

董事長的職務一轉眼已經十二個年頭了,帶領公司

由原先僅僅兩百多人的小公司,發展成為在台灣可

以照顧超過 6,000多名員工的大企業。他行事依舊

保持低調的風格,絲毫找不到董事長的威嚴架子。

務實、了解自己的專長;與電腦一見鍾情

民國 58年,高中畢業後進入台北工專三年制工

業工程科就讀的他,自謙當年不是很認真的在念

書。當時的台北工專極具名氣,班上有多半都是各

地著名高中的畢業生,學校提供了讓學生可以時時

精進學問的理想環境,而同學們就是很務實在尋求

學問。

從小就喜歡打球、

也打得不錯。在工專

念書時期有一位老師

在上體育課時見他排

球打得還可以,便邀請他晚上與校隊一同練習。當

晚校隊與臺師大有場練習賽,不幸的是工專隊被臺

師大打得慘敗,從此他體悟到打球並非是自己的強

項,還是乖乖的把工程方面的課程念好比較實際。

認清自己且務實的蔡篤恭開始努力讀書,因為選

給學弟妹的良言:

在企業裡,技術問題要有邏輯去找出基礎的Know-how,

沒有廣深的學問無法做到。這種能耐要在學校時就養成。

當校園裡出現穿西裝的 IBM員工,蔡篤恭就認定自己未來會朝這方向發展;求學時,他經常會到圖書館閱

讀與訂定決策相關的書籍。進入職場後,為了清楚公司運作環節,爭取的不是一般的工程師工作,而是前往

生產計劃部門任職。因為他很早就認知自己的志向在於經營,日後也以廣度、深度俱足的學問加上人脈和努

力,把虧損企業逆轉為全球第一大記憶體封裝測試廠。

期養成的習慣培養至今,即使在公司經營遇到無法

突破的問題,他還是習慣前往書局、尋找答案。

勇於挑戰 美商歷練成 CEO

畢業後隨即前往美商台灣電子電腦公司上班,為

了清楚公司運作環節,爭取的不是一般的工程師工

作,而是前往生產計劃部門任職。因為他很早就認

知自己的志向在於經營。

記得曾有教授說過:「如果廿八歲還不能夠知道

未來要做什麼,那等於一生都做不成事業。」他牢

記在心,也深刻體驗。

美商公司不講文憑、講求實力,有了自信與實

力,工作自然接踵而來。民國 88年,曾與蔡篤恭

共事於台灣電子電腦公司、後來自行創辦美國金士

頓的孫大衛,因為入股力成,推舉當時為遠東金士

頓董事長的他來當力成科技的董事長,導入金士頓

文化,憑藉著蔡篤恭在產業界不可取代的人脈網與

優良品質陸續接獲國際大廠的訂單,營收與獲利也

開始扶搖直上,逐漸在 IC後段服務中取得領先地

位。

對於經營之道,蔡篤恭如此分析:「人是最重要

的,領導者的眼光與決斷力將深深影響一個公司的

成敗。掌握時機、擬定目標,接著以執行力充分貫

徹,距離成功就不遠了。」

219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1年,工業工程現職:力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創業家

南機實業董事長 吳尚清

自我挑戰絕佳品質雕塑汽車零件的金品牌

出生在桃園縣八德市的吳尚清,父親是地方上頗

有清譽的醫師,「當時醫藥不發達,八德只有少數

幾家醫院,因此即使半夜兩點、有人按鈴急診,父

親也必定會以和藹親切的態度來看診。」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他,深受父親敬業精神的感

化,而影響其對未來選擇與態度。很早就獨立思考

的吳尚清,在建國中學和台北工專的入學許可中,

最終選擇了台北工專,他思考得很清楚:「當時工

業剛起步,社會極須具有專精工業技術的人才,因

此捨建中,而選擇就讀北工機械科。」在當時是頗

出人意料的選擇。

讀原文書聽 ICRT 練就英語實力

工專的教學強調實務的運用,與學理傳授並重,

因為多使用原文書,對一個鄉下來的初中畢業生,

「學起來非常辛苦,還好同學們總會互相勉勵研

究。」吳尚清還記得與同學一起準備托福考試,

「當年我們聽 ICRT練聽力,畢業前,我已約能聽

得懂七成,在臺大教書的兄嫂,還很誇讚我有此程

度的聽力。那個年代北工畢業生都很自負,完全當

自己與大學畢業生沒有差別。」教授電子機概論的

王瑞材教授,認為未來社會將走向電算不可或缺的

時代,讓他曾想改修電腦科系,但赴美後,卻因緣

際會讓他參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太空梭計劃

工作小組。

赴美進修,獲得管理科學及機械工程雙碩士學

位後,在美取得的第一份工作是任職於洛克威爾公

司,因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業務合作,他奉派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1年,機械現職:南機實業董事長、桃園校友會理事長

220

卓越

醫生之子的吳尚清專注投入精力與時間經營公司,以堅強的意志與不畏艱難的精神,帶著工作夥伴足跡遍及

全球,曾遇過代理商要求大量削價的挫折,但他以理念不同堅定回絕,逐漸培養出在地的供應商,壯大事業。

不同市場之經營方式雖異,但不變的是品質的保

證。南機提供合理之品質保證,在保固期限內無條

件的接受發生瑕疵之退貨,終能在汽車材料售後市

場占有一席之地。

南機實業著重在售後市場之耕耘,尤以改裝車用

的輪圈為要項,自創 POLO、Ka Rizzma等品牌,

針對不同市場需求,分由臺灣、大陸兩地之專業工

程師團隊精心設計,除輪圈外觀、造型美感之追求

外,更著重品質與安全之考量,每年提供數樣產品

供客戶選擇,他指出,「這很像流行性產品,須要

不斷地汰換。」

南機累積多年良好的品牌形象,終於獲致 BMW

專業改裝車系列 A.C. SCHNITZER之信賴,由南

機專案設計成品、提供其選用,此外,法拉利也曾

透過南機瑞士之代理商,選用南機設計之款式輪

圈。

即使公司業務已趨穩定的今日,吳尚清一年中仍

花數個月的時間到各國

考察;「經營公司需專注

投入精力與時間,擁有堅

強的意志與不畏艱難的

精神。」他給學弟妹的

建議也與自身經歷相同,

「有志者事竟成,先確定自己的目標後,秉持自我

意志力,努力去完成想做的事,不輕言放棄,則成

功一定會到來;同時,畢業並不代表學習的終止,

當應學無止境。」

參與太空梭工作計劃小組,研製太空梭之專用引

擎,「當時一心就想協助把人送上太空。」,「在

山上試驗時,引擎發動的聲響,感覺到整座山頭都

在震動。」

離開洛克威爾後,憑藉著專業之資歷,回臺出任

世頓國際交通器材公司總經理,深入接觸相關行業

後,乃興起創業之念頭,他認為汽車工業的發展,

雖然可能會有起伏變化,卻絕不可能消失,四十歲

那年,帶著管理、行銷、專業的概念,成立南機實

業,引進美國電鍍業之先進技術,輔導當年臺灣尚

未成熟的鋁合金輪圈電鍍加工業,提升鋁合金輪圈

的商品價值,其後產業西移,更間接促使大陸鋁合

金輪圈之電鍍產業蓬勃發展。

以太空專業 汽車業自創零件品牌

另方面,吳尚清決心走向汽車零件自創品牌之

路,他的觀察告訴他:「高附加價值、必來自自創

品牌」,當時,臺灣業

界普遍以代工為主,殊

少能接受這種觀念、也

不相信本地能自創品牌

成功;歷經披荊斬棘,

吳尚清帶著工作夥伴四

處參展,一一拜訪客戶,足跡遍及美國、歐洲、中

南美、南非、澳洲,也遇過大型代理商要求大幅削

價的挫折,「但我堅持好的品質一定要有合理的利

潤,而予回絕,我們排除艱難,選擇於當地自行成

立據點,直接供貨於下游之經銷商來對應。」

221

給學弟妹的良言:

有志者事竟成,先確定自己的目標後,

秉持自我意志力去完成想做的事,不輕言放棄;

同時,畢業並不代表學習的終止,

當應學無止境。

創業家

研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莊永順

誠信篤實的工業電腦領航者

研揚科技,在一般消費者眼

中略顯陌生的名字,卻是全球

工業電腦的重要供應商,並曾

獲富世比雜誌評選為「亞洲頂

尖 200強企業」,亦於今年獲

得經濟部「臺灣精品成就獎」,

其幕後推手正是臺北科技大學

校友、現任研揚科技董事長及

研揚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莊永順。

從科技到公益,莊永順秉持

「誠信篤實」的人生觀,將所

學發揮於工作,並回饋於社會。

工專初接觸電腦 種下創業種子

出身於嘉義縣農家的莊永順,

於民國 60年進入台北工專二年

制的電子工程科就讀,在學期

間,莊永順開啟了他在電腦專

業領域的學習發展,「那時由

計算機中心的王瑞材主任帶我

們認識電子計算機,這是我第

一次接觸電腦的經驗,印象非

常深刻。」每週的實習課也讓

莊永順累積了基本的計算機理

論與實務操作,並立下他未來

工作方向的基礎。

台北工專畢業後,莊永順持

續在電子業發展,陸續於美商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2年,電子現職: 研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財團法人研揚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亞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222

卓越

目前莊永順掌理全球知名的工業電腦製造企業,並以自有品牌「AAEON」行銷全球,回顧近三十年的創業

之路,臺北科大「誠樸精勤」的校訓成為他工作的基本態度,而求學過程所累積的專業知識與人脈,也成為

他創業的加分條件。

增你智公司、惠普公司任職,在惠普公司儀器部擔

任工程師時,與當時的同事開始有了創業的想法,

「我本來只想說自己當工程師就很好了,沒想到竟

然走上創業之路。」

莊永順提及自己在工專念書時,並無創業的想

法,但同班同學卻有人一畢業就開始創業,這樣開

拓性的精神,無形中也影響了莊

永順。民國 72年,莊永順與惠普

的同事黃育民、劉克振共同創立

研華公司,開始邁入工業電腦的

領域。

以知識經濟 擴展創業之路

創業初期,莊永順與創業伙伴三人專長不同,因

此能在業務、研發、生產三面向各展所長,由於七

○年代許多中小企業都面臨系統自動化的需求,研

華公司採取與惠普公司合作的策略,由研華提供軟

體服務、惠普提供硬體設備,不僅讓中小企業主能

降低成本,同時惠普與研華皆有收入進帳,「我們

創造了三贏局面,因此創業第一年就獲利。」

本著對技術與產品的熟悉,以及與惠普合作的默

契,研華公司發展十分快速,在「知識經濟」一詞

尚未成熟的七 ○年代,莊永順已做了最佳示範。

隨著產業需求改變,研華公司由系統整合服務

商,逐漸轉型為系統組件製造商,目前是全球最大

的工業電腦製造商。

民國 82年,莊永順創立研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生活自動化」為研發目標,持續投入單板電腦

市場,並跨足醫療用電腦的領域。時至今日,研揚

科技以自有品牌「AAEON」行銷全球,莊永順回

顧近三十年的創業之路,臺北科大「誠樸精勤」的

校訓成為他工作的根本態度,而求學過程所累積的

專業知識與人脈,也成為他創業的加分條件。

昔日嘉義農家子弟,如今成回

饋鄉里企業家

莊永順不只是事業有成的創

業家,更是熱心公益的慈善家。

民國 88年,莊永順與夫人黃慧

美成立研揚文教基金會,陸續推動 e-School教育概

念,在國小落實科技教育;並聯結多間科技公司,

舉辦藝文聯展,讓忙碌的工程師在辦公室內就能欣

賞藝文。

而民國 98年八八風災時,莊永順發起研揚科技

全球員工捐出一日所得,結合董監事捐款及公司捐

款,以 1,500萬元經費幫助故鄉嘉義縣的國小推動

藝術光點計劃,昔日嘉義縣農家的勤奮學生,如今

已成為回饋鄉里的企業家。

一路就讀嘉義高工、台北工專、台灣工業技術學

院的莊永順,談到當前臺灣的技職教育,他認為如今

技職人才面臨全球化的考驗,學校應配合時代潮流,

進行校際合作與產學合作,以建立學生的國際觀。

另外,莊永順認為,由於高等教育廣為開放,高

職畢業生選擇權變多,因此臺北科大應致力提升學

生素質,培養具有多元能力的技職人才,維持臺北

科大領導工業產業發展的優良傳統。

223

給學弟妹的良言:

如今技職人才面臨全球化的考驗,

應透過校際合作與產學合作,

建立自我的國際觀。

創業家

普立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震智

人生需要不盲目的冒險

這些日系大廠有相當多的產品,是出自臺灣的光學

相機產業。

一步一腳印 打造全球最大相機廠商

北科大校友黃震智,畢業後因緣際會進入光學產

業,並於民國 71年創立普立爾科技,進入相機與

光學零件的研發製造。黃震智指出:「臺灣的相機

產業,並不是大家所想像的『代工』,因為從研發

設計開始,就是臺灣廠商自行完成,所以其實是國

外大廠採購臺灣設計製造的相機,賣到全世界,可

惜的是臺灣當時沒有發展自己的品牌,這個產業全

盛時期廠商約有二十到三十家。普立爾科技有將近

1000位員工的時候,就有將近 700位是研發部門

的工程師。」

創業維艱 經歷燒錢五年的熬煉

說到當年創業的歷程,黃震智認為:「過去創

業比現在容易,因為現在的競爭更為激烈,淘汰的

速度很快,若無法在兩三年內看見轉機,就只能收

攤。」雖是如此,創業初期,黃震智與普立爾並沒

有如預期的很快嘗到成功的果實,甚至是經歷了虧

錢五年的熬煉,直到進入第六年才慢慢穩定下來,

而放眼市場,從傳統相機轉換到數位相機的階段,

將近三十家廠商最後能夠跟上趨勢腳步而存活的,

不到五家。

回顧創業初期的艱辛,黃震智認為:「人生一

定要有一些冒險,當然這個冒險不是盲目的,而是

評估自己的專業能力與各方面條件之後,跨出這一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2年,電子現職:普立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財團法人普立爾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臺灣蒙地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三十年前,相機代表某種高價的奢侈品與藝術,

當時誰也想不到,不過二十年的時間,相機成為了

流行商品,人手一台數位相機,「用相機寫日記」

早已不再是一句廣告詞,而是真實生活。提到相

機,許多人都能朗朗上口幾個全球知名的日系品

牌,像是Nikon、Canon等等,但是很少人知道,

224

卓越

從傳統相機到數位相機時代,作為臺灣相機產業龍頭的普立爾,創業初期曾歷經五年膠著期,所幸黃震智以

身作則穩定軍心,並掌握關鍵研發技術,專做別人認為不好做的東西。事業有成後,他成立基金會,服務視

障生,開創事業的另一扇觀景窗。

步,近年有許多年輕人創業,其實並沒有先客觀地

評估過所有的條件是否成熟,所以投入之後往往沒

多久公司就收起來了,其實是很可惜的。」

堅持到底鼓舞士氣 在競爭中求勝

在傳統相機的年代,普立爾的產品遍及日系九大

品牌,在數位相機崛起之後,普立爾也是第一個製

造 SONY數位相機的廠商,回顧

產業的變化,二十年內有七成的同

業被淘汰,最後真正存活的只剩下

普立爾科技,黃震智也感歎產業榮

景的瞬息萬變。

在普立爾科技創立的前五年,黃

震智坦言因為誤判產品的優勢,以至於成果不如預

期,他回憶當時公司上下從創業夥伴到員工都逐漸

有「人心浮動」的跡象,也有部份同仁選擇離開另

謀高就,資金的壓力與挫折的確對創業者是一個很

大的挑戰,但是黃震智在第三年就開始調整腳步,

並以身作則鼓舞士氣,黃震智當時要管研發也要開

發客戶,往往是公司裡最後下班離開的人,到了第

五年的時候逐漸穩住局面,開啟了普立爾接下來的

發展。

產業的變化沒有一刻停歇,黃震智在民國 87年

就開始投入數位相機的研發,民國 90年普立爾數

位相機的出貨量高達兩百萬臺,之後陸續開發投影

機及手機相機鏡頭及模組並開發數位相機的鏡頭以

及關鍵的零組件製造,黃震智非常自豪地說:「我

們製造的相機,鏡頭全部由我們自行生產,能夠掌

握重要技術的能力,才能夠不受景氣影響,進而在

競爭中求勝。」

創立普立爾文教基金會 取諸社會還諸社會

民國 87年,黃震智創立了普立爾文教基金會,

以視障生為主要的服務對象,從光學產業起家的普

立爾,透過這個基金會,不只實現了企業的社會責

任,其中寓意也頗令人玩味。

普立爾文教基金會不僅服務視障

生,同時也成立了藏書超過五千本

的「雙視點字童書館」,是國內第

一個以視障生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點

字童書館。館內的每一本書是以透

明膠膜打上點字後,再剪貼於童書上,一方面可以

讓視障生觸摸點字,另一方面則可以讓陪讀者也能

同時閱讀書上的文字與圖畫。

黃震智指出,雖然視障生看不到童書中的色彩或

圖畫,但因坊間大半童書都具有親子互動的功能,

所以基金會堅持以書籍原貌再加貼上點字來進行這

個童書館的計畫,希望視障生在閱讀的同時,家人

父母也可跟他一起閱讀互動,也希望視障生與明眼

的孩子之間能一起分享閱讀的樂趣。

從光學產業投身公益事業,熱愛跑車的黃震智

同時也是臺灣法拉利和瑪莎拉蒂的總代理(蒙地

拿),樂於嘗試新事物,不斷追求突破的黃震智,

認為人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目標,他所追求的,

不僅是創業,更是一種勇於開創新局的人生視野與

心境。

225

給學弟妹的良言:

人生一定要有一些冒險,

然而這個冒險不是盲目的,

而是評估自己的專業能力

與各方面條件之後。

創業家

台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洪炳雄

臺幣兩萬元小本創業 樂做環保先行者

幽默開朗 享受悠哉學生生活

洪炳雄出生於新竹,在新竹高工畢業後,雖有心

繼續向學,但因家境清寒,決定先前往臺北新莊一

家水處理公司打工,累積了小小積蓄後,方於民國

60年考進台北工專二年制工業設計科就讀。

「當時工業設計科約有 800多人報名考試,僅錄

取 24名呢!」之所以選擇二專,為的也是能在兩

年後就業,早點幫助家裡改善經濟環境。對於可以

考上心目中的第一志願,洪炳雄感到欣喜又榮幸。

在台北工專兩年期

間,洪炳雄除了努力課

業,也偶而參加足球比

賽及課外活動,當時並

協助高工的學弟妹參加

台北工專考試時的考場服務。兩年學生生活,既充

實又愉快。

傳授新觀念 打開心扉與視野

當時臺灣產業剛起步,工業設計是其中新興之

科系,教授皆由國外歸來,帶給學生很多新視野與

觀念,也是啟發洪炳雄未來從事環保工程事業的基

礎。

「在工專期間,影響我最深的人是高敬忠、李薦

宏教授與黃紹雄老師。由日本學成回國的高敬忠及

李薦宏教授在色彩學與造形設計課程中,給予同學

們一個嶄新概念,帶給我很不一樣的設計思維;而

自德國回國的黃紹雄老師,則教授機械相關課程,

尤其在傳動機械及熱處理學方面使我頗有收穫。」

於他們三位恩師的指導之下,洪炳雄受益良多。其

中有關設計理念及機械之原理,對於洪炳雄爾後投

身環保工程、開啟環保事業之門有相當大的助益。

高瞻遠矚 成環保工程領航者

民國 70年代初期,臺灣社會上還沒有所謂「環

保」二字,當初的「廢水處理」稱為「用水處理」;

也是那一年,廿九歲的洪炳雄決定利用借來的兩萬

元租個小房子創立台恩,結合了高工與二專所學,

為企業與工廠建構水處

理設備工程。民國 76

年行政院才開始設立環

保署,可見洪炳雄的領

先遠見。

臺灣環保工程業起步較歐、美、日晚,為求開

發市場,洪炳雄很早即前往東南亞及西非國家,協

助當地大企業之工廠建造水處理工程,足跡踏遍印

尼、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與迦納等等,水處理

設備工程客戶包括眾多東南亞知名企業及國內高科

技公司與許多大型鋼鐵廠。

經營台恩三十年,成立之初即本著「建立一個更

潔淨美好的社會」為目標,並致力於淨化水源、水

質及改善環境品質,為環境保護的播種與耕耘貢獻

棉薄之力。一路行來,他皆以作功德之心態,無論

盈虧,始終秉持以客為尊之理念,務求將工程做到

最完美。而這些良善之信念與誠信之原則,學校教

育亦有其不可抹滅之貢獻。

回顧創業過程,洪炳雄謙虛地說:「身為中小企

226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加強品德、品格方面之修為,多學習第二或第三專長,

以培養適應環境變遷之能力,

並蓄積將來發揮己身專長之能量。

新竹窮小孩,打工攢錢考進北工二專,在校所學有關工業設計及機械原理的課程極其扎實,讓他日後有勇氣

與信心可以創業。在臺灣起步較晚的環保事業上,他洞燭機先,經營台恩多年,足跡踏遍東南亞各國,這一

切都來自於領悟、融會貫通並加以靈活運用學校所學的理論與實務,而自己白手起家的故事,就是最好典範。

業負責人,絕不敢言已有任何成就。然『認真向上、

努力學習』對每個人而言卻永遠是邁向成功的不二

法門。就像當年教授曾給予的訓勉,即使有些理論

於課堂學習的當下並無法真正了解,但它終究有其

存在之價值,未來有朝一日時機到了,終能領悟、

融會貫通並加以靈活運用。」

課堂上的理論 融會貫通並加以靈活運用

面對被稱為「草莓族」的年輕一代,洪炳雄認為

應加強品德、品格方面之修為,增加其抗壓力;他

鼓勵學弟妹在校期間學習第二或第三專長,以培養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2年,工業設計現職:台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適應環境變遷之能力,並蓄積將來發揮己身專長的

能量。

洪炳雄認為,技職教育應著重實務學習,多參觀

各類型工廠、各種生產產品及製程設備。以了解社

會真正的需求,方能讓技職畢業生更能明確掌握未

來發展之正確方向。面對臺北科技大學的下一個百

年,洪炳雄說:「如歐、美、日等工業大國皆有其

獨樹一幟之工業大學,而臺灣目前皆無。希望母校

能以『臺北工業大學』為名,以正其專業,維持高

水準、高程度之優良校譽,成為臺灣專業技術大學

之首屈。」

227

創業家

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枝昌

流汗撒種,勤耕出版事業

採訪前幾天,已收到李枝昌董事長準備的資料,

採訪當日,所有補充文件都備齊放在案頭,這位帶

領龍騰文化四百位同仁的大家長,做事認真、嚴謹

的風格,可見一斑。

農家孩子的第一志願 校風如獨立大學

「當年的台北工專,是經濟能力中下家庭的最

好選擇,因為能比大學早兩年出社會賺錢。」李枝

昌出身臺中后里的純樸農家,一放假就幫忙農活

的他說:「當時宿舍裡

甚至沒有熱水澡可以洗

啊。」艱困環境造就了

他淬厲奮發、努力不懈

的性格。

「雖然入學時與高中生同年,但工專校風是期

許自己如大學生般獨立,課業之餘跑社團、辦活動

等,過得精彩活躍,從不曾聽過有輕浮打架的事

件,校園瀰漫著勤奮、新鮮、尊榮的氣息,受同儕

影響,大家對自我的要求也較高。」李枝昌如是說。

以當年第一志願「電子工程科」進入台北工專的

李枝昌,回憶起那連電臺都很少的年代,他印象最

深的是受到學長半強迫的薰陶下,養成他愛聽古典

音樂的嗜好,他說:「其實學生時代的朋友最真誠

也最交心,學弟妹們不妨多結交些益友,像我們畢

業多年,現在仍年年辦同學會呢。」

「當時的教官好像家中兄長般、關心大家生活,

每遇困難、他必定出手幫助;留美歸國的王雲潮老

師,永遠穿著得體,講述當時仍極少人知道的積體

電路,也是我們的偶像!」李枝昌娓娓道來當年與

老師間的互動;還有一週多達八節的實驗課訓練,

養成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習慣。昨日種種,畫面

依然鮮活、歷歷在目。

嗅見商機 自此跨足出版領域

畢業後李枝昌在高職學校教書,一年後,他決定

轉進完全陌生的出版業,他說:「其實都是機緣啦!

當時環境太缺乏教科書,看到學長在出版界發展得

很好,所以決定要踏

入。」

因為年輕,沒有太

多包袱,李枝昌和弟

弟(康軒出版、康橋雙語學校的李萬吉)一手包辦

草創時期的所有事務,李太太笑說:「最早那三

年,他還得親自買菜下廚煮午餐給員工吃呢!」一

步一腳印,親力親為、持續不懈,讓他所帶領的龍

騰文化走過三十四個年頭,站穩市場龍頭地位,整

個集團也由從「校長兼撞鐘」擴充到今日四百人的

規模。

以誠信為出發 鼓勵員工自我成長

「出版業不是熱門行業,所以我希望在這裡工作

的人都能有所學習成長,身心健康。」不以利益計

算為優先,李枝昌反把重點放在公司同仁的身心成

長上,常勉勵同仁兼顧人生三大重點:事業、健康、

家庭。可聽過哪一個企業,主動發給員工運動獎勵

金的嗎?還有,以提供晚餐做為誘因,留下員工下

給學弟妹的良言:

學生時代的朋友最真誠也最交心,多結交益友,

有朝一日讓母校以我們這群校友們為榮。

228

卓越

「勤奮、堅持、腳踏實地,自我期許高、卻不會有過多的奢望,所以做什麼都很快樂。」這是李枝昌夫人眼

中的他,帶領龍騰文化發展之餘,李枝昌不吝回饋社會、同仁、母校,真正實踐北科校訓。

班後聽演講、為大家充電,更別說獎勵進修、旅遊

了。

然而,秉持「誠信」的最高指導原則,李枝昌嚴

禁員工收受各種形式的禮品,即使是尾牙季、廠商

必送的尾牙抽獎贊助獎品,也一律要求退回:「重

點是把事情做好,即使不送禮,我們仍然會跟對方

繼續合作。」

同樣的,他也不斷提醒員工注意出版領域最重視

的智慧財產權觀念,尤其是在拷貝影像、音樂、文

字隨處可見的今日,李枝昌要求同仁從己身做起、

嚴禁侵犯版權:「不做違法的事情,即使小地方也

要注意。」重視責任感、榮譽心,堅持以誠信為出

發的處世原則。

腳踏實地工作、用心回饋社會

回顧過往一點一滴累積的智慧與涵養,李枝昌以

自律律人的領導模式,一路陪伴他的夫人看得最清

楚,她說:「他勤奮、堅持、腳踏實地,自我期許

高、卻不會有過多的奢望,所以做什麼都很快樂。」

就像掛在家中客廳的畫作,甘蔗田裡,農人彎腰

收割,隨著足跡踏過處、農作逐漸堆高,這樣流汗

撒種、一步一腳印正是李枝昌的寫照;堅持信念,

他更以身體力行來影響周遭的人,例如從生活中倡

導環保節能、支持各項藝術活動及贊助學校校務發

展。他也贊成強化校友會力量,提高校友們對母校

的捐輸與貢獻,「過去我們以身為台北工專學生為

榮,今時今日我們也回饋小小心力,讓母校以我們

這群校友們為榮。」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3年,電子現職: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歡呼收割之餘,李枝昌不吝回饋社會、同仁,從

己身實踐為開始,形成龍騰文化的信條:「誠信、

成長、正派、圓滿」,彷彿呼應臺北科大的校訓

「誠、樸、精、勤」般,始終如一、穩健踏實。

229

創業家

宣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高金榮

靠著螢火蟲般微星光點照亮每一步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3年,電子現職:宣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我從來都不知道自己畢業後,要在電子業中找到

什麼樣的工作⋯」。高金榮坦率直言地一語道破,

他在民國 63年剛從台北工專五專制電子科畢業時

的迷惘心情。

成功,不比能力比毅力

因為當時畢業大環境景氣低迷,高金榮想著只要

找得到工作就去做,而全球知名 IC設計製造大廠

德州儀器公司,工程師職位一向都是延攬國立大學

畢業生,鮮少考慮專科生,沒想到因為公司政策異

動,該年破例「限定」招聘兩名台北工專畢業的學

生。

高金榮聽到這則招聘消息,一則以喜,一則以

憂,因為他深知英語是他的罩門。用填鴨式考前猜

題、背題的方式,他幸運地順利進去德州儀器,但

真正嚴酷的考驗,才開始。

讓高金榮焦慮異常的事情莫過於:每週有兩到三

次與國外顧問進行全英語對話的會議,他最害怕收

到老闆丟過來的字條上頭寫著“PSM”(Please see

me),這就代表必須硬著頭皮開口說英語了。於

是他每天晚上在家苦讀英文到凌晨,所幸外籍顧問

與老闆看見他在專業上的能力,願意耐心訓練他,

無論是對話能力或簡報撰寫,長官們甚至幫他先寫

完一份英文簡報,讓他瞭解撰寫要領後,才慢慢放

手讓高金榮自己學著寫,他們則負責修改。勤能補

拙的高金榮,用毅力打造自己的成功之路,最後終

於被長官訓練到可以獨自一人拎著皮箱,前往美國

去找相關代理廠商談合作。

230

卓越

從茫然的五專畢業生,到進入跨國 IC通路領域,本來一口「菜英文」的高金榮被迫提升自己的英語能力,

更在幾番挫折後,將自己拉回最熟悉的戰場,創業成立了宣昶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國內專業半導體元件及模

組通路商。回首當初挫敗,高金榮今日卻滿心感謝。

高金榮說到此處,相當感謝母校台北工專的培

育,讓他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他說,「若不是當

時的校譽深獲德州儀器公司的肯定,也無法取得面

試的門票,讓我進去一家影響終身的企業,看見自

己的成長與超越。」

挫折,是成功的養分

離開德州儀器後,跟隨著這一生對他教導及影

響最深刻的主管 (現在的健鼎公司董事長王景春先

生 ),接受翁大銘胞弟翁德銘先生的延攬,由王景

春先生領導成立從事半導封測的華瑞公司,一直到

王景春先生離去,自己必須接下公司後續的規劃,

在翁德銘先生的要求下,希望打造一個從上游 IC

設計、到中游晶元廠及下游封測廠一條龍式服務的

半導體大廠。

這個總資金高達

四、五十億的大型

投資案,複雜程度

已遠超乎高金榮既

有能力與知識領域,面對這場「只許成功,不許失

敗」的高壓挑戰,他經過兩個月的審慎評估後,向

老闆提出相關策略建議,並積極努力朝國外代理銷

售進行洽談。談好了代理並經由代理行銷建立了市

場通道,但自己晶圓廠生產的產品,卻在製程部份

不斷出現技術上的問題,導致產能無法達成高標。

高金榮說,這是他人生中面臨到第二次重大挫

折。他開始了解,人應該要在最能發揮自己特色與

能力的舞台上大鳴大放才對,於是請辭,將焦點拉

回自己最熟悉的戰場中,成功切入視訊、影像與

PC相關產品的 IC代理,與朋友一同創業成立了

宣昶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國內專業半導體元件及模

組通路商。

「人不僅要勇於接受挑戰,更重要的是勇於面對

自己。」回首當時的挫敗,高金榮今日卻滿心感謝。

人脈與視野、格局都放大

走過迷惘、走過挫折,高金榮給北科大學弟妹最

中肯的建議,就是把格局放大。

高金榮記得,當初在台北工專同班同學當中,八

成同學是往電子相關產業發展,也有少數的同學卻

走向其他領域的道路。無論最後的選擇為何,他認

為工作影響人最深的不只是專業技能的提升,也包

括了人脈與視野格

局的放大。他相信,

「絕大部分的人對

未來工作規劃在剛

開始時都是不清晰

的,一開始時不挑剔上司指派的工作,壯大心智地

去全面性接受每一樣挑戰,每一樣事情絕對會斧鑿

清晰地留下寶貴經驗,你就會慢慢看見適合自己的

道路。」

或許你無法擁有一把光亮手電筒照亮遠方的路,

但你可以靠著如螢火蟲般微渺光點,一吋吋照亮眼

前的每一步。高金榮是如此地堅信,持續用腳踏實

地的態度,用心踏出每一步。

231

給學弟妹的良言:

把格局放大,不挑剔上司指派的工作,

壯大心智地去接受每一樣挑戰,

每一樣事情絕對會斧鑿清晰地留下寶貴經驗,

你就會慢慢看見適合自己的道路。

創業家

華鴻創投集團董事長 陳仕信

人生路峰迴轉,造就非凡價值

台北工專學而知之的階段,陳仕信用了六個字來

形容:「很開心的三年」。

民國 60年到台北工專三年制機械科就讀的陳仕

信,躬逢大專末代聯招(60年開始大專及大學分

開招生)。從糖業公司子弟學校─位於臺南的新營

南光高中畢業,北上求學的他,開始多采多姿的大

專生活。讀書很認真,玩樂也很認真,除了沉重的

功課壓力,其餘時間則

在玩社團、郊遊、聯誼、

舞會度過,三年大專生

活繽紛精采。

離開校園,進入職場,開始了陳仕信困而知之的

階段。

不足,是另一個學習及成長的契機

陳仕信第一個工作,是位於南臺灣的一家食品工

廠,待遇優渥,但工作未久,他心裡就很清楚這不

是自己要的生活。爾後,經由同學介紹,北上於一

家貿易公司擔任銷售工程師,符合志趣之下,工作

非常愉快,表現亦佳。數年後機會上門,有個集團

企業欲創立一個子公司,從事進口工程器材的代理

銷售,因緣際會下,陳仕信成為第一位員工。

「從無到有,我用了七年的時間經營這個子公

司,從我一個人,到員工逾 40位,獲利極佳。」

仕途順遂的陳仕信,責任愈來愈重,但當要管理略

具規模的公司時,他才驚覺自己已遇到了瓶頸,陳

仕信說:「你可以找人來當業務人員,也可找到行

銷人才、研發工程人才,但管理只能自己來。」

人,生不離困,解其困也只能依靠智慧,認為自

己不足的時候,就是另一個學習及成長的開始。

冒險,迎向大大小小種種考驗

於是陳仕信決定回到校園修習管理課程,並且考

慮出國。「那時很冒險,沒有學士學位、英文說不

上太好。又剛成家,孩子才出生。我就這樣辭掉待

遇優渥的工作,開始準

備留學考試。」陳仕信

描述當時現實的侷促。

在別人眼中,陳仕信

是「畢業自美國MBA財務科系第一名校、賓州大

學華頓商學院」、「創投業界的閃耀之星」。結果

固然美好,但陳仕信心知肚明在追求的歷程中,並

非一路順遂,除了未知的不安與茫然,挫折後的失

意,人生確實就是「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

當水」的歷程,每要開啟一個新的階段,陳仕信總

會遇到大大小小的考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緣際會,上天讓你的過程

吃點小苦,但只要你持續努力做好事情,自然會有

好的結果。因此,面對挫折不要氣餒。」

貴人,全然的信任與交託

陳仕信在拿到華頓商業管理碩士之後的人生,

先是為人打工,然後自己創業,創業失敗後,再回

到職場工作,然後再創業。陳曾在跨國公司寶鹼

P&G、嬌生工作,分別從事資金調度及市場業務

拓展的工作。隨後加入環宇財務顧問公司(臺灣第

232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緣際會,就算過程吃點小苦,

只要持續努力做好事情,自然會有好的結果。

被喻為一輩子都在創業的華鴻創投集團董事長陳仕信,在初成家、孩子剛出生之際,辭卻工作負笈美國;也

曾創業未果,甚至還發生過公司成立,資金未到位的窘境,人生幾度迭宕起伏。在母校臺北科技大學歡慶

一百歲生日時,也同時說出了他人生接下來的志業,便是回饋。他打算把未來時間劃分成三份:修身修心、

企業經營及公益。

一家投資銀行)。在環宇任內,陳仕信參與的便是

臺灣第一件公營事業民營化的案子─中鋼。

隨後陳仕信決定創業,成立一家小型的投資銀

行,知名案子便是協助頂新集團的順利轉型,但七

年後因為資金不夠雄厚而決定結束營運。之後他到

崇友實業上班,遇到提攜他事業的重要貴人─崇友

實業董事長唐松章父子。

「崇友任職一年半,朋友邀請我出來共同成立

創業投資公司,友人負責募資,而我負責經營,於

是我遞出辭呈。孰料新公司成立一段時間後,原本

答應進來的資金皆未到位,公司眼看無法開始運

作。」陳仕信說。

就在此時,唐董事長父子找他回去聊天,見面

第一句話便是,「我們崇友是否可以參與投資你的

創投基金?」陳仕信心想也許可以取得幾仟萬元資

金,唐松章說出來的金額,卻讓他當場呆若木雞。

「他們父子一口氣便承諾注資 6億元,一下子,我

的公司不僅有了第一個股東,資金還無後顧之憂,

立刻可以營運。」

回饋,展開人生下半場的另一番志業

感念唐董事長全然信任的挹注資本,領受這份恩

惠與機會的陳仕信決定,最好的報答方式,便是效

法他們的風範─遇到同樣需求的人,便以同樣方式

回饋出去。「只要能幫助人的,就儘量幫,能給就

給。」

華鴻創投自民國 86年到現在,營運績效傲人。

不論是幫助別人創業或是自己創業,永遠在前進的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3年,機械現職: 華鴻創投集團董事長、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榮

譽理事長

陳仕信這時也在同步展開他人生下半場的另一志

業。「我計劃成立一所照顧受刑人子女的孤兒院。

未來若有可能,亦欲成立一個公益企業,而這個公

益企業獲利將全數回饋給社會及員工。」

影響陳仕信價值觀最重要的一句話,便是日本知

名實業家稻盛和夫對人生的定義:「人生的意義,

在於追求生命結束之時的靈魂,能比出生時來得提

升及淨化。」在回憶校園生活及談及人生志業的這

個午後,他手上泛黃的照片本中,那個瘦高的青年

的燦爛笑容,仍掛在這位創業家臉上。

233

創業家

弘樺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小瀋

母校三段緣分,成就一生志業

弘樺建設董事長王小瀋和臺北科技大學之間,有

三段奇妙的緣份。

青少年時期,念高工的王小瀋一心想進大學,畢

業後那二年在大學聯考中落榜,接著入伍服役。在

報效國家同時不忘認真準備,三年後順利高分錄取

台北工專三專夜間部工業設計科建築組,最後還以

第一名畢業,拿了個「科狀元」的響亮名號。

「科狀元」 畢業二十年後重溫學涯

畢業二十年後,王小瀋在一次春節出國旅遊飛機

上看見台北技術學院的三專畢業生在職進修班招生

廣告,說巧不巧,報名截

止日期還正好就在返國第

二天。報名、考試錄取之

後,王小瀋才知道,當年

度教育部特別核准該班擴

大招收人數為 50人,「一般班級只有 40人,而我

是第43名錄取,」王小瀋笑著說:「這兩個『巧合』

缺一不可。如果報名截止時間提早幾天、或是不擴

大招生,我就無法再成為校友了。」二年後母校已

改名,領到臺北科大畢業證書,工專畢業多年後再

度成為校友,這是他和北科第二段緣份。

民國 90年,王小瀋第一次以校友身分參與「慶

祝臺北科大建校 90週年」委員會,爾後又陸續擔

任建築系系友會理事、臺北市臺北科大獅子會會

長,除了號召會員同心協力捐款,更新校門門柱、

e化設備,讓學弟妹有更優質的讀書環境之外,在

民國 100年,臺北科大歡慶建校百年的重要時刻,

234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除了打好專業基礎,也該嘗試跨領域學習,

寬廣的視野,會是未來幾十年職場路上,

最強而有力的續航燃料。

他也成為核心人物,延續前一年校友會理事長的職

責,積極參與各項籌備工作。「這是第三段緣份。

我和北科淵源很深,我也很感謝臺北科大,」被問

到何以如此盡心盡力,他謙恭地說明:「求學期間,

讓我建立起最關鍵、且受用一生的價值,往後事業

上的基礎,很多都來自這裡。」

老師一句誇讚,建立起入行自信

孩提時候就夢想當名工程師的王小瀋,民國 60

年代初期,他真成為工業設計科學生。在還沒有完

全了解這行業之前,當時科主任高敬忠教授,就給

了王小瀋一劑強心針。

那是一堂基礎設計課,

高敬忠要求每位同學畫出

由彩色方塊組成的設計

圖,課堂上大家聚精會神

地替白紙上色。課堂中,教授走到王小瀋座位旁,

停了下來,「他當場稱讚我,說我畫得很好,我覺

得好有成就感!」將近 40年過去,這張設計圖王

小瀋一直留在身上,妥善保存之外還裝框,成為最

珍藏的青春記憶。那位一直相信建築和設計需要天

分的少年,受到科主任高度讚揚,既興奮又惶恐,

一步步建立起自信,也確認了往後朝建築本科發展

的決心。

見證技職教育完整發展,力主專業技術人才不可少

畢業後,王小瀋如願進入建設公司,同時兼作建

築師事務所工作,領一份薪水、做兩件差事,但王

前後三度與臺北科大結下深緣,王小瀋指出,「求學期間,讓我建立起最關鍵、且受用一生的價值,往後工

作、事業上的基礎,很多都來自這裡。」出社會後,他兢兢業業地曾經領一份薪水、做兩件差事,卻絲毫不

以為苦。

小瀋絲毫不以為苦,謙虛地說自己仍在「學習大於

貢獻」的階段。從基層學起,這樣苦幹實幹的精神

讓他一路晉升到管理階層,直到因緣成熟與友人成

立建設公司後,他已經能全盤掌握建築案的細節和

架構,「面對問題,我很容易找到切入點,」他甚

至曾未雨稠繆,在建案初期就看出柱基位置錯誤,

馬上安排人員重置,因而省下大筆經費。數十年職

場經驗鍛鍊出的直覺和敏感,讓他成為一位優秀的

建築人。

如今,聊起職涯發展,王小瀋強調「專業技能之

外,務實、精細、自信的工作態度也相當重要,」

思考片刻,他說:「而這些,就是母校帶給我的。」

從高工、工專、科大一路走來,王小瀋完整見

證半世紀以來,臺灣技職教育的發展,「我可以很

肯定地說,這五十年來臺灣能有這麼卓越的經濟成

就,技職教育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眼

下國內專業技術領域卻慢慢出現人才斷層。對此,

王小瀋語重心長地指出,希望政府能更重視技職教

育,定期更替設備,讓像北科一樣歷史悠久、人才

濟濟的學府朝「實務研究型大學」發展;他也勉勵

學弟妹除了打好專業基礎,也該嘗試跨領域學習,

寬廣的視野,會是未來幾十年職場路上,最強而有

力的續航燃料。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4年,工業設計科建築組民國 87年,建築設計技術系

現職: 弘樺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校友會理事長

235

創業家

茂訊電腦公司董事長 沈頤同

外地來的同學為我上的人生課

臺北的邊陲地帶深坑,除了老街的老豆腐,還有

臺灣最後一條,同時也是全球毛利率最高的筆記型

電腦生產線。生產線旁連結著它的辦公大樓,乘坐

電梯往上爬升,映入眼簾的是一片乾淨明亮的辦公

環境,整齊規律的陳列,像極了茂訊電腦董事長沈

頤同的行事風格。

高中來自清一色

男生的和尚學校,

因為從小家住臺北

又對電機電子感興趣,所以將台北工專列入志願,

「入學第一天,兩個印象極深刻,第一,班上女生

怎麼只有一個啊;第二,同學幾乎都是外地來的。」

針對第一點,沈頤同莫可奈何,而第二點,這群外

地來的同學,卻是日後深深影響他行事為人的重要

關鍵。

當都市孩子遇到外地孩子

沈頤同認為,台北工專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學校,

位於臺北市區內,但是就讀的卻多是北部以外的中

南部鄉下孩子,原因就是學費較低,而且畢業後找

工作非常容易。「一般工業界對於台北工專畢業學

生的印象就是樸實、規矩、實作經驗豐富,一直到

現在還是這樣,我用人也喜歡用臺北科大畢業的學

弟妹。」

總是一襲藍色襯衫、不愛打領帶的沈頤同,身上

散發著樸實沉穩的風格,就像是多年前班上那一群

外地來的孩子。

「其實我是個天生的生意人,從小就流著生意人

的血液,喜好浮誇、心眼多,還好我的人生遇見了

這群同學,否則絕沒有現在的我。」剛入學時,臺

北人代表的沈頤同,與中南部同學格格不入,南部

同學也不敢和這位都市孩子交往。但時間久了,沈

頤同開始欣賞這群同學的純樸實在。

他還記得,第一

次與校外女生郊遊

聯誼時,竟然看到

同學,小心翼翼的

從包包裡拿出媽媽寄給他的饅頭、滷味來吃,「也

許別人覺得窮酸,但是那時我深深感覺到,他們的

人生非常實在,一直到今天我出來做生意,還時常

想起他們。」

每當沈頤同想起他們,他想到的是一種真實的面

貌,有一種真實的影響力,改變了他的人生價值觀。

追求公務員般的規律生活

「我的這群老同學,一直到現在個性都沒變,還

是老實人,還是同一個老婆,還是每天帶便當,還

是在原單位工作,勤勤懇懇的把孩子拉拔長大。」

他們的人生看起來不精彩,但是那種「公務員般的

人生」卻是沈頤同所羨慕的。

所以,即使已經成了創業家,沈頤同仍追求公務

員般的人生,朝九晚五,中午穿過馬路,到對街吃

同一家自助餐,不加班也不鼓勵員工加班,「公務

員就是要愈做愈專精,加班其實更沒有效率。」茂

訊員工晚間七點後下班的次數,一年裡不超過六十

天。

236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一個人如果想要成功,就要有體力、意志力與知識力,

而這三種能力都必須在規律的生活軌道中運行。

「其實我是個天生的生意人,從小就流著生意人的血液,喜好浮誇、心眼多,還好我的人生遇見了這群同學,

否則絕沒有現在的我。」學校給予知識教育,但同儕相處無形中建立人生觀、價值觀,讓沈頤同在廿六歲創

業成功後,始終以堅持不懈的態度面對挑戰與挫折。

公務員的人生是一種規律又堅持的態度,沈頤同

認為,一個人如果想要成功,就要有體力、意志力

與知識力,而這三種能力都必須在規律的生活軌道

中運行。沈頤同從廿六歲就創業成功,創業路上各

種衝撞與挫折,所倚靠的就是堅持不懈的態度,他

認為,資訊發達的現在,不太容易掌握錯誤的大方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4年,電子現職:茂訊電腦公司董事長 向,會失敗多數因為半途而廢,以至於離成功只有

一步之遙。

「群體對人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沈頤同說,

學校給予知識教育,但和同學朝夕相處之下,人生

觀、價值觀在無形中得以建立。所以他期待母校臺

北科大,能夠幫助學生在誠樸精勤的文化裡淬練個

人生命品質,「因為那是真正影響人一生的關鍵因

素」。

237

創業家

威邦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徐明德

吃苦當吃補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4年,機械工程現職:威邦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當年我是非台北工專不讀的!」威邦工業董事

長徐明德在談到台北工專四個字時,直接的反應就

是「非它不可」。為了這份「非它不可」的豪情,

徐明德在南山高工畢業後,因晚服兵役若干年,又

因只填一個志願,前後考了三次才如願以償。

為何非它不可?徐明德表示,在民國五 ○、六 ○

年代,台北工專四個字幾乎是就業的保證,所有家

境較為困難的孩子,為了求取一技之長,都會選讀

台北工專,「當時流行一句話:有煙囪的地方,就

有台北工專的學生;台北工專的學生會讀書、肯上

進,學校教的又扎實,就業市場上都搶著要,但是

80~90%的學生不是來自富裕家庭。」當然,徐明

德也是其中之一。

權貴子弟 卻有坎坷人生

徐明德的身世可用「坎坷」兩字形容,他來自權

貴之家,卻因大陸淪陷,隨著軍閥父親逃難來台,

身無長物的徐家,父親的投資及經營事業失敗,一

時權貴卻以分崩離析、後母又離棄收場,父親在憂

鬱重病摧殘下離世,初中未畢業,徐明德從此過著

孤苦無依的漂泊人生,在親友與鄰舍的接濟中兜兜

轉轉。

從楊梅中學初三開始,父親住院無人接濟,每

天三餐不繼的孩子,到南山高工最大的盼望的就是

能夠習得一技之長,靠著這份專才,畢業後找份工

作,因為有了工作就有了飯碗。

台北工專就是轉捩點。民國 61年,徐明德進入

台北工專三專部夜校,讀的正是當時最夯的機械工

238

卓越

從權貴弟子變成失怙孤兒,徐明德最大的盼望是能習得一技之長,而台北工專就是轉捩點。創業過程中,遭

遇許多辛酸、挫折,但他堅持不向惡劣環境低頭,始終刻苦耐勞、高抗壓性,內心依然單純,永遠以「責任

心、榮譽感」自勵。

程科。由於高工畢業後,徐明德就進入機械公司工

作,每天在工廠與工廠間穿梭,晚上就睡在工廠

裡,於是徐明德希望將來也朝機械方面發展,下了

決心非台北工專不可。

「當時台北工專的分數在大專聯考中,比一般私

立大學如逢甲、中原、輔仁都還要高,進入職場工

作,台北工專畢業生的待遇與任派,比照大學生,

可見台北工專受到社會重視的程度。」

責任心與榮譽感 通往成功的金律

但是台北工專的管教嚴格也是出了名的,徐明德

說,學校從頭髮、服儀到座位安排,完全採軍事化

管理。他還記得當

時一位物理老師,

教學認真但是非常

嚴格,每學期必當

20%的學生,結果

徐明德第一學期就

被當掉了。「雖然

如此,直到今日,我仍非常贊成學校應該對學生所

學負責,該『當』就要『當』,嚴格把關才能為社

會造就人才。」

白天工作、晚上讀書,週末也要上課,課業多、

學分多、實習也多,徐明德這位班上最老的學生,

四年工專生活中 (夜間部多一年 )從未缺過一堂課,

「其實不只是我,工專同學都很認真、樸實,校風

也非常單純,無形中影響了我們進入就業市場後,

不會被環境感染奢侈惡習,總是刻苦耐勞,並有強

大的抗壓性。」

畢業後,因緣際會下徐明德選擇自行創業,創業

過程中,遭遇許多辛酸、挫折,但是徐明德堅持不

向惡劣環境低頭,因為從前的人生已經為「坎坷」

兩個字反覆預演多年了,反倒是他的內心從未因環

境改變,依然單純,直到今天仍時常以高工教官的

勸勉自勵:「責任心、榮譽感」。

「有這兩種特質的人,不用人告訴你該怎麼做,

就會把事情做好。」雖然徐明德沒有完整的家庭教

育,但是責任心與榮譽感,卻成為他做人做事的準

則。他還記得十九歲剛進入工廠工作時,可以為了

工廠所需,要一批特殊吊車修護零件,懷抱著幾萬

元至全省軍工單位

到處找,找了兩個

月之久,每天晚上

緊張到失眠,深怕

有負重望。自行創

業後,甚至在 RCA

及艾德蒙電子公司,

兩次為了準時交貨,四天三夜未出工廠大門,日夜

督工完成任務,贏得洋人客戶一致讚揚。那種強烈

的責任感,驅使徐明德成為正確的人、做正確的

事。

「在我的經驗裡,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人,

即使是班上最出風頭的,出社會也不見得有好的發

展;但是勤勤懇懇、腳踏實地做事的人,將來一定

會有好的出路。」人生的道理很簡單,而那從困苦

中走來的人,其實最能體會。

239

給學弟妹的良言:

要有責任心、榮譽感這兩種特質;

勤勤懇懇、腳踏實地做事的人及在專業知識的深入,

再加上現在是全球化時代,外語能力極其重要,

如能好好把握在校學習機會,

將來一定會有光明前程。

創業家

先鋒材料科技集團創辦人兼總經理 陳勝標

找到自己特色,不斷前進成功來叩門

的人?為了這個目標,我該做什麼努力?

他的「尋寶之旅」,就從台北工專時期開始。

民國 59年,陳勝標十六歲,尚未成年但已有滿

腹理想,他知道外在環境已經風起雲湧,臺灣經

濟發展正進入飆風時

期。

連續多年 GDP成

長率動輒兩位數的漂

亮成績單,奏起「臺灣錢,淹腳目」的前奏曲,「成

為青年實業家」是當時年輕學子最大的夢想。農家

出身的陳勝標也不想像上一代一樣務農,「我希望

能開一間鳳梨罐頭,或是蘆筍罐頭的工廠,」於是

他放棄師大附中日間部的入學機會,選擇業界評價

最好的台北工專化工科就讀。

「入學時我的目標已經相當清楚──畢業後自己

創業,成為工業家!」現在聽陳勝標憶及往事,會

相當訝異他的遠見及早熟,一路走來,他的選擇就

和其他人不一樣,而且似乎從來不曾搖擺、猶疑。

知道要經營一家公司,不能只懂產業專門,財

會、人事和對外貿易也得一手包辦,陳勝標利用暑

假晚上時間跑到其他學校修習成本會計、國際貿

易,別人排定一個學期學會的,他要求自己兩個月

就通盤理解。當時臺灣留美風氣十分盛行,相較

於班上同學紛紛準備托福考試,陳勝標不但特立獨

行,還顯得有些孤單,「也沒有人知道我正在學會

計,但我知道應該訂立自己的目標,不能盲目跟著

潮流走。」持續苦讀,這位工程科系畢業生終於跳

脫領域限制,不但學有專精,還跨領域地了解損益

走進位於五股的先鋒材料,你不會錯過位於會

議室對面的小型陳列館。數十坪空間內布置優雅而

精美,陳列著公司三十多年以來各種代表性的作

品,在另一區塊,奇石、鐘錶及一些深具工藝美的

收藏,在玻璃櫃裡有

秩序地擺放著,一問

才知道,原來這些都

是先鋒集團創辦人陳

勝標平日的收藏,「日本、歐美,世界各國遠道而

來的客人,我都帶他們到這裡參觀,」今年五十七

歲的陳勝標雖有些許白髮,但言談之間,不時流露

出大男孩好奇、欣喜的神色:「你看過《金銀島》

嗎?像故事主角一般找到寶藏是我小時候的夢想,

現在略有微薄的能力,在努力研發公司產品之外,

有機會可以蒐集鐘錶、石頭,這個陳列室就如同我

自己的金銀島!也同時可以啟發客戶及員工不同的

思維,也間接讓大家培養精益求精、努力不懈的精

神。」

主修化學、自學財會,一圓「工業家」夢想

在陳勝標小時候最喜歡的課外讀物《金銀島》

中,十歲的主人翁吉姆(Jim Hawkins)經過重重

障礙考驗,最後獲得夢寐以求的金銀財寶,而三十

多年前,從島嶼上創業、出發的陳勝標,憑藉著樸

實勤勉,以及與眾不同的視野,也逐漸將事業版圖

擴展到全世界。如果說吉姆是位追逐珍寶的小小歷

險家,那麼陳勝標花了大半輩子追求的,恐怕是一

個更深層、更哲學性的答案──我想要成為什麼樣

240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多參加國際級比賽,累積經驗,參賽時,勇於競爭、

不斷創新的思維一定能夠激勵你學得更多、學得更快!

像《金銀島》追逐珍寶的主人翁吉姆,陳勝標花了大半輩子追求一個更深層的答案──「我想要成為什麼樣

的人?為了這個目標,我該做什麼努力?」,他的「尋寶之旅」,從台北工專時期開始,歷經創業夥伴退出、

大環境惡化,咬牙撐過創業陣痛期,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珍寶,一生受用不盡。

表和資產負債表上每個數字所代表的意義。這些基

本功,日後在創業上助他一臂之力,成為堅實不破

的磐石。

不隨波逐流、走出自己的路,才能與眾不同

民國 64年,陳勝標踏出校門。果然如當初期待,

他在不曾領過一毛薪水情況下就開設了小工廠,自

己當起老闆。然而,創業並不如想像中容易,遭逢

大環境考驗,原本說好一起打拚同學接連退出,

性格叛逆中帶點執拗的陳勝標,卻說什麼也不願意

放棄,「資金、技術、設備、人脈,樣樣不如人沒

關係,」即便已經事業有成,憶及過往,陳勝標依

舊豪氣干雲:「最重要的是不服輸,鞭策自己更努

力!」他咬牙苦撐,為自己訂下「威武不能屈、富

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三不原則,每天勤奮工

作十六個小時、一星期工作七天,度過創業初期的

陣痛期,終於成就了如今擁有全球一千家合作夥

伴、囊括八成前三十大電子廠為客戶的先鋒材料集

團。

從篳路藍縷到功成名就,陳勝標一路走來,始終

堅持一個原則:不隨波逐流,而是確定自己「想要

什麼」之後,找到與眾不同的特長然後將它發揮到

極致。他也鼓勵學弟妹們利用在學期間多參加國際

級比賽,累積經驗:「比賽未必得獎、就算得獎,

作品未必有商業價值。」他說得語重心長:「但參

加比賽時,勇於競爭、不斷創新的思維一定能夠激

勵你學得更多、學得更快!」問他經營這麼大的公

司,有沒有什麼秘訣?陳勝標的答案也如出一轍:

「找到自己的特色,並且持續保有特色。光是堅持

這點,就能不斷進步,往世界一流公司邁進了!」

畢業年限/科別:民國 67年,化工現職:先鋒材料科技集團創辦人兼總經理

241

創業家

泰國和慶電子公司董事長 張峰豪

闖蕩泰國商譽卓著的臺商領袖

以「良好的服務、迎合市場的產量、員工的培養、

團隊工作與領導」為公司四大願景的和慶電子,是

泰國當地臺商的標竿企業,董事長張峰豪從電機專

業轉為經商,並在事業有成後,積極投入臺灣商會

的活動。台北工專畢業的他,優良校風早已內化成

他工作的態度。

勇於挑戰 航向海外創業之路

問及在台北工專的日子,張峰豪說:「我是高工

畢業後,考進台北工專二年制的電機科,老實說,

短短兩年時間如今回想起來印象不深。」的確,電

機科出身的張峰豪,工專畢業後就投入商場,陸續

在Resonic公司採購課、歌林公司統購部任職,在

校所學的專業知識於職場上發揮不多。但台北工專

校友所具備的開創精神,卻仍在他身上展露無遺。

在到海外創業之前,張峰豪已先於民國 71年在

臺灣創立奇銘電子。而讓他前往海外創業的契機,

則是在民國 78年,大家樂、股票全臺風行,全民

爭相追逐發財夢,工廠缺乏工人,許多企業因此受

影響。已做了七年歌林公司採購的張峰豪,此時選

擇往海外發展,他先到馬來西亞投資開利工業,但

數年後,馬來西亞同樣面臨工人短缺的問題,因此

張峰豪轉往人力充足的泰國,創立和慶電子有限公

司 (Hoo Chin Electronics Co.,Ltd),自民國 86年 8

月至今,和慶電子以提供電腦週邊、汽車週邊等配

線為主要業務內容,已是當地產業領導公司。勇於

挑戰、追求新機會的態度,讓張峰豪成為在泰國表

現優異的臺商。

卓越

242

畢業年限 /科別:民國 65年,電機現職:泰國和慶電子公司董事長

   泰國臺灣商會聯合總會會長

   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會長

圖片提供:張峰豪

初到泰國設立公司,就碰到泰銖急速貶值,甫創立的和慶電子出現財務危機,公司入不敷出,依照賠錢的狀

況應該要把公司收起來,但張峰豪以良好的個人信用,秉持著「誠」字,化解了企業的危機。

會長之前,他已參與臺灣公益活動多年,「只要臺

灣鄉親有需要,我們一定會幫忙。」民國 98年,

張峰豪擔任泰國臺灣商會聯合總會會長,一上任就

遇到臺灣發生八八水災,張峰豪發起泰國臺商集體

募捐,共募得 1,000多

萬賑災經費;而當高球

選手曾雅妮在泰國比賽

拿到冠軍時,張峰豪也

帶領泰國臺商拿著國旗

在現場加油打氣,熱心

參與僑界事務的張峰豪,於民國 100年再次連任總

會長,為臺商與當地政府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並

以公益活動回饋泰國當地與臺灣。

在泰國經商的過程中,張峰豪也常遇到臺北科

大的學弟妹來泰國工作,他鼓勵學弟妹能秉持優良

校風,將臺北科大的精神發揚光大,「臺北科技大

學在還是台北工專的時候,就是一所好學校,從以

前到現在,許多工廠裡的領導階層都是臺北科大畢

業的。」張峰豪認為,臺北科大的學生有很好的發

展機會,校友資源也很豐富,應多加利用。

但張峰豪也提醒學弟妹,應保持良好的求學態

度,在校期間多培養技術能力,才不致在激烈競爭

中喪失機會,「平心而論,在大學教育廣為開放後,

臺北科大的學生素質的確略遜於當年,專業技術水

準沒那麼好,因此一定要比我們更加努力。」以誠

信與勤奮走過海外創業初期的危機,如今熱心回饋

社會的企業家張峰豪,為下一世代的母校發展,提

供了中肯的建議。

給學弟妹的良言:

應保持良好的求學態度,在校期間多培養技術能力,

才不致在激烈競爭中喪失機會;

你們有很好的發展機會,

校友資源也很豐富,可多加利用。

商譽誠信 化解公司的財務危機

張峰豪在泰國的創業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事實

上,和慶電子創立之初,就面臨嚴峻的挑戰。民

國 86年,亞洲金融風暴從泰國開始延燒,在泰國

政府採取浮動匯率制度

的狀況下,泰銖急速貶

值,甫創立的和慶電子

出現財務危機,「那時

公司入不敷出,依照賠

錢的狀況應該要把公司

收起來,但都已經開始了,現在撤掉又很可惜。」

當時張峰豪陷入兩難狀況之中,幸好他靈機一動,

以巧妙方式解決困境。

「我和主要客戶談,請他們免費提供一年材料,

讓工廠能生產,一年後再把款項還給他們。」張峰

豪說,很感謝當時客戶都願意配合,因此和慶電子

在泰國大環境經濟不景氣之中,仍能逆勢成長、持

續運作。一年後泰銖匯率回穩,張峰豪不僅將款項

還給客戶,更因為匯率差的緣故,為公司創造了盈

餘,「這種解決方式一定要個人信用好才能辦到,

不然客戶不會放心和你合作。」在海外經商多年的

張峰豪,秉持北科校訓「誠樸精勤」的「誠」字,

以良好商譽和實事求是的精神,為和慶電子在困境

中開創新局。

公益回饋 心繫母國與母校

旅居海外的張峰豪,仍持續關心臺灣的動態,一

有機會就回饋社會,在擔任泰國臺灣商會聯合總會

243

創業家

車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蔡裕慶

有夢想,就要大步向前邁進!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5年,電機現職:車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學畢業的教授,但是我很喜歡工科那種自己動手把

事情完成的感覺,所以我選擇了高職,後來升學也

選擇進入臺北科大。」蔡裕慶說。

設定目標 用執行力實現夢想

一如許多創業家,蔡裕慶也是一個非常積極的行

動派,預官提前退伍之後,他的第一個念頭就是不

想回家族企業或休息,而是積極地開始找工作,從

青山電機到南投草屯的環隆電氣,他歷練了生產製

程到業務開發的各種職位;他認為臺北科大培養出

的學生,面對工作時重視「專業」與「力行」的態

「我畢業以前就告訴我自己,人生有限,三十

歲以前一定要創業,當我四十五歲時,我的公司會

是一棟很高的大樓。」創業,是車王電子董事長蔡

裕慶學生時期就有的夢想,如同一顆落在心裡的種

子,蔡裕慶用行動不斷地澆灌萌芽的養分,後來

甚至超越了這個目標,在二十七歲時就創了業,

四十五歲時,車王電子已成了上市公司。

夢想的源頭是什麼?蔡裕慶笑說:「坦白講我認

為很多事情就是天性吧,我的兄弟都是國外知名大

244

卓越

從年少就許下創業夢想的蔡裕慶,秉持著喜歡動手作的天性,進入企業徹底磨練自己,並培養自己的實力,

精準地抓住趨勢;以臺北科大最具競爭優勢的「專業」與「力行」態度,即使曾遭人嘲諷輕蔑,因他的執著,

終能一圓夢想。

度,是造就校友在職場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

蔡裕慶指出:「工程師的思維,就是面對各種

任務,都會先釐清頭緒,想出一個系統化的運作流

程,進而以標準化的執行方式達成並創造效益,這

種工作邏輯,其實不論是面對製程研發或者業務,

都是一個非常好的訓練。」在環隆電氣,蔡裕慶從

生產工程師開始,就因為傑出的工作表現與效率頗

受器重,後來陸續轉戰開發部與業務部,即便工作

與升遷都相當順利,但是在他心中的創業夢,始終

是驅策他不斷提升自我的重要動力。

改變帶來機會 勇於挑戰自我

採訪時侃侃而談創業歷程,讓人很難想像蔡裕慶

曾經是一個非常內向害羞的人,他笑說自己小時候

遇到老師做家庭訪問時,躲在桌子

底下到睡著,最後是老師離開後被

母親叫醒,他說:「我學生時期

就告訴自己,這樣的個性一定要

改,不然怎麼創業?所以我去報名參加演說訓練,

英文程度不夠好,就早上五點半爬起來聽空中英語

教室,當時環隆有美國籍的顧問來駐廠,我就每天

陪著他,強化語文的能力。因為我心裡有一個清楚

的目標:我要創業。所以如果從三十歲創業的目標

倒推回來,不僅是語文能力,還包括營運管理、財

務會計、業務行銷等等知識都要提前準備好,不能

等創業才開始學。」

看見新興商機 勇往直前

蔡裕慶分析自己創業的歷程,認為對閱讀的熱

愛是一個重要的助力。大量閱讀讓他不斷充實各方

面的知識與能力,他創業之前曾經看到一篇研究報

告,預言「西元 2000年的時候,每輛汽車引擎的

製造成本將有四分之一會是車用電子設施。」這個

看起來與現實還相距遙遠的論點,讓蔡裕慶心中創

業的種子開始迅速地成長,當時臺灣市場還沒有任

何專攻車用電子的廠商,因此,他不斷地找尋資料

並參觀相關的商展,最後在某一個展覽中,遇見了

後來的合夥人,開始攜手合作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創業初期,由於在臺灣還沒有廠商進行車用電子

的研發,因此每次拿出名片,往往會有人一臉困惑

地問蔡裕慶:「電子和車會有什麼關係?」不過蔡

裕慶認為新的商機總是需要一段

時間才能被理解或者接受,精準

的眼光加上對夢想的執著,車王

電子逐漸站穩了在產業界的地位,

而當初不看好車王電子甚至嘲諷、輕蔑以對的某些

企業,反而在時代的趨勢變動中逐漸沒落。

回顧創業歷程,他認為「萬丈高樓平地起,我從

來不會輕看任何一個微小的競爭對手或者初出茅廬

的年輕人,因為年輕就代表了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未來擊敗我的,有可能是今日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競

爭者。」態度決定高度,蔡裕慶期許未來臺北科大

的學弟妹們多方充實自己的能力,抓住機會成就屬

於自己的夢想。

245

給學弟妹的良言:

多方充實自己的能力,

抓住機會成就屬於自己的夢想。

創業家

仲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鄭炎為

十年磨一劍 傳賢不傳子

經營企業有如登山,在攀頂前,必定會有一段期

間像脖子被掐住一樣,覺得呼吸困難,再往前走一

步就要衰竭。直到通過這個撞牆期,當步履調順、

呼吸調勻,才發現眼前已是另一番景象,峰頂近在

畢業年限 /科系:民國 65年,電機現職:仲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246

卓越

咫尺。

「這或許是為什麼,很多企業家都愛爬山。」民

國 100年,已跨過廿五週年的仲琦,正好來到另一

個高峰,隨著過去六年的蹲低、打底,仲琦自行研

發製造的 Cable CPE(有線電視終端),出貨量超

過 300萬台,在歐洲打敗摩托羅拉成為第二大,全

球市佔率更擠進前五大。

這不是仲琦第一次站在峰頂上。本世紀初全球網

路熱潮正盛時,仲琦憑藉著全臺灣第三大 ISP公司

「亞太線上」,讓股價一度衝到三百多元的天價。

雖然,隨著達康熱潮的泡沫化,讓仲琦股價直轉急

下,但仲琦很快找到屬於自己的下一個山頭─發展

自我品牌的寬頻產品及局端電信設備的研發製造,

提早從 ISP業務的殺戮戰場中脫身。

從電子產品的代理,轉型成資通訊的系統整合

商,到決定發展纜線寬頻接取設備的自我品牌,仲

琦每一次的改變,都變得夠早,也變得夠好。

從客戶身上,尋找變的動能與方向

「要做就做最好的。」回顧創業二十多年來,鄭

炎為最自豪的是─「從沒被客戶退過一次貨。」也

因如此,仲琦在歐洲德、西、葡等市場,客戶都是

前三大電信公司。

「人貴自知,了解自己是最重要的。」自台北工

專電機科畢業後,就進入大同擔任技術高級專員的

他,直言大同送他到日本研習的半年間,對他有很

多啟發。

其一,是見識到日本企業的扎實與嚴謹,「但

「要做就做最好的。」回顧創業二十多年來,鄭炎為最自豪的是 ─「從沒被客戶退過一次貨。」在網路熱

潮之際,他所創的仲琦科技一度股價飆漲,隨著達康熱潮的泡沫化,讓仲琦股價直轉急下,但他帶領公司很

快就能找到下一個山頭,提早從 ISP業務的殺戮戰場中脫身。仲琦每一次的改變,都變得夠早,也變得夠好。

和日本企業合作,是學不到東西的,他們賣你電路

圖,絕對會藏好幾手。」但另一個重要的體認,是

發現自己在R.D.方面,或許永遠沒辦法做到頂尖。

這讓他毅然決然辭掉大同的工作,轉戰業務工作。

「要當好一個業務,或許跟性格有點關係,但基

本態度更重要。」回想自己還是個菜鳥業務時,有

一次到客戶辦公室幫他安裝軟體,之後看對方的電

腦有點灰塵,很自然地就掏出手帕把它擦乾淨。後

來才發現,這個舉動似乎讓客戶頗受用,自此,他

的手帕就有了另一個用途。

至於基本態度,鄭炎為強

調,當業務自然要「勤」,但

也不能瞎跑。為內部業務做教

育訓練時,他要求每個業務每

天都要花二十分鐘去檢討今天

的工作。「二十分鐘很短,但若能持續,威力是很

強的。有時候看來是個失敗的案子,卻可以讓你得

到更多。」

鄭炎為認為,仲琦能從代理、系統整合,進到研

發製造的領域,著實從客戶身上學到許多。「客戶

不僅能幫助你瞭解自己,也是看見下一波趨勢的重

要窗口。」

敢於用人 堅持不任用自家人

仲琦敢用人,也是業界知名。十年前,為了投

入纜線接取設備的研發,在眾多企業紛紛外移下,

他獨排眾議在新竹成立了一個五十人的研發團隊。

「所有研發人員的薪酬,至少比外界高三分之一。」

經過數年的努力,終於如預期地在第六年開始出

現盈餘,而且從仲琦在北美、歐洲及中國有線電視

市場的爆發性成長來看,顯見仲琦已找到啟動下一

波成長的關鍵之鑰。「目前,品牌和代工的營收比

重,約是5:5。未來,品牌的營收比重將大幅提高。」

多年來堅持不任用親戚和自己的小孩,未滿六十

歲已培養好接班團隊的他,回顧這二十幾年的創業

歷程,自認最值得驕傲的是─讓同仁得以在仲琦完

成很多生涯發展。「交棒,是為了讓這種企業文化

可以確保,讓企業得以永續下

去。」

為了讓更多新血加入,鄭炎

為也很早就開始與學校合作。

「仲琦在學校徵才,一定派最

優秀的人才去,除了是因為在

當場,總不能讓同學問倒吧。另一方面,也是為了

把產業界的最新資訊,帶進學校。」

多年來經常向臺北科大的師長請益並與校友會

保持頻繁互動,亦經常提供暑期實習名額給學校,

「除了回饋學校,也是為了幫業界訓練人才。」這

番論調看來無私地不像真的,但從鄭炎為對許多從

仲琦離開、選擇創業員工的鼓勵,足見所言不虛。

「臺灣的科技產業能有這麼蓬勃的發展,就是因

為有很多人願意扛起創業的風險與磨練,對此,自

然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鄭炎為說道。

十年磨劍,在人煙稀少的曲徑裡披荊斬棘,仲

琦一路以來的歷程,或許是所有有志之士最好的借

鏡。

247

給學弟、妹的良言:

基本態度很重要。

一定要「勤」,同時更要能持續,

持續威力是很強的。

有時候看來是個失敗的案子,

卻可以讓你得到更多。

創業家

融程電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益仁

永遠在尋找新點子的創業家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6年,電子現職:融程電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系統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億泰興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真正的創業家,永遠在尋找好的創業點子。」

二十幾歲就選擇創業,曾一手將群光電子推向全球

第一大鍵盤廠,卻在四十幾歲就決定交棒,開始跨

足汽車電子、高階電腦周邊商品及工業電腦等多種

領域,身兼融程電、系統電子與億泰興董事長的李

益仁,或許是這句話最好的代言人。

從單一經營者,成「企業醫生」,擴張宏觀視野

會有這麼強的創業動機,李益仁坦承是為了改善

家庭經濟,這讓他在光寶科技待了一年,就提出辭

呈。「當時想,就算去賣車也好。幸好,承蒙宋恭

源先生看重,在他的勸說下轉到業務部。」擁有技

術背景,加上積極以國際貿易、語言等課程自我投

資,讓李益仁在四、五年內就成為最年輕的國內外

業務部門主管。

即便如此,潛藏的創業因子,仍無時無刻鼓譟著

他,於是在民國 72年和幾位台北工專的同學創立

群光電子。「群光以第一年 1億、第二年 3億,隨

後 6億、8億、15億的數字,很快就交出漂亮的成

績單,主要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因素都齊備。」

清楚群光爆發性的成功,和民國七〇年代 PC的

高度成長、臺灣的供應鏈優勢有關,並眼見 PC競

爭日趨白熱化,韓國與大陸又逐漸追趕上來,讓李

益仁在群光於民國 86年上市那年,就辭去總座,

轉為群光副董事長,以投資的角色擴大自己的接觸

面。

「當然,長期處在一個很緊繃的狀態,想暫時休

息一下也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發現,自己對

248

卓越

年少時因為潛藏的創業因子驅使,李益仁與幾位同窗同學創立群光電子,營收年年呈倍數成長。爾後,以創

投家角色擴大自己的接觸面,從單一企業的經營者,轉為眾多企業的「企業醫生」,秉持藍海策略、藍波精

神、高爾夫球哲學,他對臺灣科技產業的未來永遠維持樂觀。

於例行性的經營事務,已經開始出現疲乏,所以才

想換個人來做或許會更好,我也可以去找真正想做

的事。」

五年的投資經驗,讓李益仁從單一企業的經營

者,轉為眾多企業的「企業醫生」,並得以用一

種更宏觀的角度去看臺灣電子產業的未來發展,

這也讓他在民國 91、92年兩年間,陸續接手融程

電、系統電子與億泰興的經營權,並先後以將融程

從連續兩年虧損,轉為連四年賺半個股本;讓系

統電子從UPS和滑鼠,逐步跨入電腦遊戲周邊產

品、汽車電子和太陽能變頻

器(Solar Inverter)等領域;

並讓億泰興打入高階伺服器

電源供應器市場等眾多亮麗

成績,在業界投下震撼彈。

藍海策略+藍波精神 +高爾夫哲學,打造永續優勢

「藍海策略」與「藍波精神」,是李益仁推動這

三家企業進行轉型時的重要原則。就因看到大陸崛

起,深知唯有高技術門檻的創新產品,才具有市場

競爭利基,旗下三家企業不是主打歐美與日本市場

的電腦高階商品,就是聚焦在高技術需求的工業電

腦領域。

藍波精神,則是從賽車比賽中,極注重團隊合作

與技術專精的「藍波基尼(Lamborghini)」而來,

系統電子能轉虧為盈,和李益仁確立「專注本業、

投資新產品線,建構優秀經營團隊」的方向,有著

絕對關係。

成功地讓三個企業轉型,李益仁的管理風格,卻

是「少管一點」。

「最重要的是,找到對的人。既然人對了,經營

者要做的,就只是一些大方向的提醒。」李益仁說

道。並分享當初決定入主融程,就是因為看重這個

團隊很年輕,既優秀又有想法,只是產品策略有些

問題。因此在李益仁將公司主要產品從消費性顯示

器,轉為工業用,當年度即出現盈餘,往後更維持

每年平均 EPS 5元以上的佳績。未來融程電將朝工

業用平板電腦及工業用 PDA的手持式觸控發展,

也以每年至少 20%以上的營

收成長為目標。

至於系統電子及億泰興已

將產品轉型朝綠能產品 /電動

車控制系統 /太陽能儲能系統及雲端高階用伺服器

電源供應器發展,未來也期望能朝每年平均股東報

酬率達到 15%~20%的目標努力。

李益仁在做投資的五年間,看過太多人被過去

成功經驗綁住,無法換個腦袋去面對隨時變動的環

境,因此他很看重團隊的年輕。他以自己擅長的高

爾夫球為例,說明企業要常保優勢,除了要看得夠

遠、夠廣,要事先準備,也要在不同時期選擇不同

的球桿,並針對每一桿的成敗隨時做修正。

透過「藍海策略」與「藍波精神」的綜合效能,

並以高爾夫球保持企業彈性,讓李益仁對旗下企業

充滿信心,也對國內科技產業的未來維持樂觀。

「臺灣的機會一直都有。」李益仁說道,「就看你,

準備好了沒有。」

249

給學弟妹的良言:

不要被過去的成功經驗綁住,

保持靈活的腦袋面對隨時變動的環境。

創業家

藍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許崑泰

持守「領先一步,就是贏家」的 3C通路霸主

畢業年限 /科系:民國 66年,電子現職:藍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250

卓越

一位個性低調、不擅言詞的電腦天才!是坊間極

少數關於許崑泰的報導所累積的印象。但遇到他本

人,才發現他的謙和,完全出人意表!

直言為了不讓外界誤認在炒作股價,近年來已鮮

少接受採訪的他,一坐定就拿出註記得密密麻麻的

受訪筆記,面對任何提問,總掛著一張靦覥笑容回

答,鎂光燈每閃一下就一定伴隨一次頷首、一聲謝

謝的他,採訪終了後甚至會誇張地呼出長長一口氣

說:「每次採訪結束,都有種通過考試、終於畢業

的感覺。」

光看他清簡的打扮、低調的態度,你很難想像這

是一個旗下橫跨筆電、醫療器材、3C商場、儲存

設備供應商等產業的企業主,其中,群光電子為全

球最大鍵盤供應商、藍天電腦曾以三八六DX及

三八六DX將筆電市場往前推進一個世代,百腦匯

更是目前中國大陸 3C通路的霸主。

北工重實務課程,簡直如魚得水

技術掛帥、以技術領導團隊,是多數人對許崑泰

的看法。畢竟,連一塊創辦藍天電腦的夥伴蔡明賢

都說:「從台北工專時期,看他平常都沒在念書,

但成績就是比大家好,雖然不太願意承認,但都清

楚他的頭腦就是比我們都好!創業後也是一樣,他

在前面跑,我們在後面追,怎麼樣都追不上。」

許崑泰在電腦方面的天分很早就展現。從小就喜

歡動手拆東西的他,在升上普通高中後,只念了一

個禮拜就決定轉學到當時的三重高工,「因為只有

念書,真的滿無聊的,尤其討厭背書。」

北工期間,就常在光華商場出入的許崑泰,對光華商場裡常推陳出新的各種新商品,總是躍躍欲。這種精神

也貫徹到他開拓事業版圖裡,為了提早布局中國重要地段,百腦匯足足花了八年時間才損益平衡。每次被問

到「如何在大陸選地點」,總是一派輕鬆回答的他,事實上,對於大陸前 25大城市,每個城市至少都跑過

30趟以上,看似簡單,但每步馬步卻都不容怠忽。

這個決定不僅獲得家人支持,許爸爸甚至花了三

萬塊買了一台當時多數家庭都沒有的拿破崙電視,

只為了讓許崑泰把它拆掉又重組。這樣的環境,讓

許崑泰獲得全國高工電子科技術競賽第一名,並保

送到台北工專就讀。

「台北工專重實務的課程,對我來說簡直如魚得

水。」憶及當時的課程,強調實驗的電子學理論及

電腦軟體等課程,都帶給他很大的啟發。「到現在

還記得,電子學理論是鄭

育儒老師教的,王瑞材老

師的計算機概論也很讓我

印象深刻。」許崑泰說。

但光只有強大的技術背

景,是無法領導市場的。就讀台北工專時,為了自

己動手組電腦,就常在光華商場出入的他,對光華

商場裡常推陳出新的各種新商品,總是躍躍欲試,

也體認到:「做任何事,都一定要領先,能領先一

步,就是贏家。」

左手做電子,右手搞通路

甚至現在,成為少數能「左手做電子,右手搞通

路」,將百腦匯推向全中國 3C通路霸主的地位,

也和早年對光華商場的觀察有關。

「從我們那時一個小攤位只要兩萬塊租金,幾年

後跳升到二十萬,後來還聽說有某個攤位的成交價

曾衝高到新台幣四千萬元。這讓我對資訊賣場的增

值潛力,留下深刻印象。」

因此在十幾年前,意識到筆電及電腦周邊產品將

陷入「大者恆大、低毛利」的態勢時,許崑泰就興

起何不在中國建立 3C賣場的想法。

許崑泰選地的功力,和以「自地自建」方式擁有

龐大黃金地產,是多數人認為百腦匯能在百家爭鳴

的中國 3C通路勝出的主因。但事實上,為了提早

佈局中國重要地段,百腦匯足足花了八年時間才損

益平衡。

每次被問到「如何選地點」,總是一派輕鬆回答

「找人多的地方就對了」

的許崑泰,對於大陸前

25大城市,每個城市至

少都跑過 30趟以上。

「步調要快,但每一步

都要很踏實。」許崑泰強調能,藍天進軍 3C通路,

不僅得力於過去對電腦產業的熟悉,藍天集團在選

地自建前,已有近十棟商業大樓的自建經驗,也打

下了穩固基礎。

「擬定自己的人生規劃,並持續學習!」是許崑

泰對年輕一代的提醒。「既然對一項領域有興趣,

就應該盡量更全面地去學習和它有關的知識。」許

崑泰不僅從念書時就常找經營管理的書看,各種研

討會與考察機會亦是藍天每每能領先同業,嗅到下

一波新趨勢的重要來源。

永遠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或許是許多天才的共

通性,但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穩步前進,才是藍天在

每項領域都能獨領風騷、擲地有聲的關鍵!

251

給學弟妹的良言:

擬定自己的人生規劃,並持續學習!

既然對一項領域有興趣,

就應該盡量更全面地去學習和它有關的知識。

創業家

藍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蔡明賢

臺南赤腳孩子迎向藍天

時間是近五十年前,地點在臺南。豔陽高照的南

部夏天,每到上學時間,就會有一群孩子光著腳,

從四面八方走來,有人已經赤腳走了近一個小時,

只為了來學校讀書。藍天電腦副董事長蔡明賢就是

其中之一。

「那時候大家都這樣啊,穿鞋子會被視為異類,

得冒著被欺負的風險咧。」蔡明賢回想起童年時求

學的辛苦,但是從他臉上一點也看不出苦,反而多

了一股咀嚼回憶的甘甜。

愛玩的田野孩子 卻得定心讀書

「夏天走在石子路上,常常弄到腳破皮,流著血

回家。」這種慘劇幾乎天天上演著,直到小學四年

級,終於有了一雙鞋,不是爸媽突然想通了,而是

「四年級耶,都快要畢業了,再不穿鞋會被人家笑

啦!」於是,蔡明賢兩腳有鞋穿,這可讓他在班上

跩了很久。

這位有了鞋的赤腳學生,其實不喜歡念書,最愛

到處玩耍,就連畢業後選學校來讀,也只想選個能

快快畢業的學校就好。不過當蔡明賢臺南高工電子

科畢業時,隔壁鄰居大哥建議可以繼續讀台北工專

二專部,他想了想,再痛苦一下,讀兩年就好,於

是決定北上參加聯招。

「沒想到竟然給我矇上」,蔡明賢說,高工學

生因為少讀了很多共同科目,要和別人考試競爭其

實相當困難,再加上台北工專招生名額非常少,要

考上更是難上加難。結果,卻給這位不愛讀書的鄉

下學生考上,據說那一屆臺南只有他一個人考上,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6年,電子現職: 藍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百腦匯電子信

息總裁、凱博電腦 (昆山 )有限公司董事長

252

卓越

對蔡明賢這位臺南田野間長大的赤腳小孩,在工專兩年間,所接觸到的人事物都呼應著北工的「誠樸精勤」

精神。如今他成為公司主管,藍天公司的企業文化:「誠信踏實、創新服務」,也是強烈著重人倫道德,並

以此來管理全中國已開設近 30座「百腦匯」全國連鎖 IT商城。

「這又讓我跩了一陣子。」

背著行李、搭著北上火車,這是蔡明賢第一次來

到繁華的臺北城,想像中專科學生的校園生活即將

在眼前展開。沒想到,台北工專給他的第一個印象

竟是:「很小又很擠」,這位時常奔跑田野中的鄉

下小孩,初看到校園裡的操場時,更驚呼:「怎麼

一眼就看完了」。

據他形容,小小的操場中央還壟起了一個儲物

間,每當有人繞著操場跑過儲物間時,就會離奇消

失個幾分鐘,再從儲物間的另一端現身。因為場地

實在太小,所以這群男孩子平時只能在操場上跑跑

步、打打排球,好排遣壓力。

不敢跳舞與聯誼 除了念書還是念書

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休閒活動了。蔡明賢表

示,因為課業繁重,同學們每天都在上課、讀書,

根本沒有娛樂可言,雖然有人舉

辦跨校聯誼、舞會,但是這群中

南部來的純樸學生,既不會跳舞

也不敢參加聯誼,「我跳舞會發

抖耶,到現在也一樣。」蔡明賢

說。

所以只好每天讀書了,但是在單純的讀書環境

中,同學之間卻建立起了一生難得的情誼。其中,

藍天電腦董事長許昆泰,就成了蔡明賢日後工作的

上司,「早知道那時候就對他好一點了」,蔡明賢

時常如此調侃自己。

除了來自同學間的感情,蔡明賢特別記得人人

難忘的電子科王瑞材老師,「他非常照顧同學,即

使畢了業他仍然繼續照顧,他是我們的資源整合中

心,在畢業同學之間做各種媒合、串連,大家都很

喜歡他。」

在這兩年的求學時光中,蔡明賢接觸到的人事物

都在在呼應著台北工專的精神:「誠樸精勤」,所

以如今他成為公司主管,也特別推崇藍天公司的企

業文化:「誠信踏實、創新服務」。

「誠信踏實,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價值,不應該只

是口號;而創新服務,則是公司整體的表現,兩者

次序不能顛倒。」蔡明賢認為,誠信踏實與誠樸精

勤非常相似,都強烈著重人倫道德。

也唯有人倫道德可以約束人,近年來藍天電腦大

舉進攻大陸市場,全中國已開設近 30座「百腦匯」

全國連鎖 IT商城,同時有 200多名臺籍主管入駐,

「在離公司總部如此遙遠的地方,這些員工如果沒

有誠信踏實的信念約束,根本無

法把事做好。」

所以蔡明賢更勉勵北科大學

弟妹們,要看重「誠樸精勤」校

訓,因為它是人的核心價值,未

來進入社會大學工作,這句話將

會成為重要的人生指引,讓台北工專的優良校風,

在自己的身上不斷延續下去。

給學弟妹的良言:

要看重「誠樸精勤」校訓,

因為它是人的核心價值,

未來進入社會大學工作,

這句話將會成為重要的人生指引。

253

創業家

義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葉儀皓

捍衛臺灣 IC設計專利權的旗手

兩年前,義隆電子針對多手指(Multi-Finger)

觸控技術專利,向蘋果提出侵權訴訟一案,震撼

整個市場。外界多半認為此舉無異「小蝦米對抗

大鯨魚」,贏面不大。但對於先前已從新思國際

(Synaptics)侵權案

一案獲得龐大權利金

的義隆來說,這一戰

既非毫無勝算,亦是

不得不戰。

「外界總是將觸控

和蘋果劃上等號,這個侵權訴訟,就是為了打破這

個迷思,並且為臺灣廠商出一口氣。」外表一派溫

文,氣質毋寧更像個學者的葉儀皓,談到專利權捍

衛時,卻有著技術人員特有的執著。「臺灣現在的

問題,不在技術上,而在於制訂規格的能力。而關

鍵技術的專利,就是重要的門檻。」葉儀皓說道。

非做不可的研發 把握機會的業務

能從眾多 IC設計公司中殺出重圍,在成立七年

內就躋身國內消費性及通訊 IC市場前三名,在智

慧型人機介面技術應用上擁有多項國際性專利,

甚至領先全球開發出多手指觸控技術的Ghost free

(解決鬼影,亦即多手指觸控時的誤判問題)解決

方案,和葉儀皓本身扎實的技術背景,及對自主技

術研發的強調有關。

民國七○年代,在工研院電子所擔任 IC設計工

程師時,葉儀皓即為工研院開發出第一個數位訊號

處理技術(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並成功

在臺灣和美國取得專利。

成立義隆電子以來,義隆每年投入研發的經費都

維持在 15-18%,即便景氣不好也未見減少,研發

人力的比例更超過一半。

「研發走得太早,

不見得是件好事,卻

是不做不行。」葉儀

皓苦笑說道。因此,

義隆雖然已憑藉觸控

技術,在筆電、平版

電腦及各種行動載具市場打下堅實基礎,每年仍將

超過 20%的研發資源放在新產品的開發上。

身兼義隆、義統與義聯三個 IC設計公司營運者

的他,同時也是自家產品的超級業務員。「有一次

在飛機上,座位旁剛好是NIKE的行銷主管,我

馬上把握機會跟他說,你們的手錶賣得太貴啦,義

隆可以提供便宜又好用的 IC,你們不妨試試看!」

對各種電子產品都躍躍欲試,永遠都在思考新事

物的他,甚至認為,「未來,手錶甚至可以搭載英

語教學功能,紀錄血型、血壓等個人健康資料,並

提醒主人何時該吃藥。而這些功能,只要一顆 2到

3元美金的 IC就可辦到。」

第一堂實作課,只要焊好一個三角錐

笑談家裡唯一不設限的預算,就是在電子產品

上。與同為優異研發人員,目前亦為義隆研發主帥

的太座游月娥,對孩子教育有個共識就是─小孩喜

歡什麼電子產品就買。「所以我們一家四口,都是

254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1.找到興趣,沒有興趣,你很難為它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

並排除萬難去做到全世界最好。

2.多累積點實務經驗,除了有助於讓進階研究更深入,

更能清楚產業未來的趨勢與需求何在。

北工求學期間,結結實實的實作訓練,加上光華商場各種嶄新商品的刺激,及完整的零組件設備,讓葉儀皓

閒暇時最大的樂趣,就是自行到光華商場採買零件、自行組裝,這也影響他日後創業大量投入研發,並制定

規格,同時勇於捍衛研發出來的成果。

念電子的。」葉儀皓說道。

每次出國的必定行程,就是到當地的電子商場看看

有什麼新產品,葉儀皓認為這和在台北工專時期就常

跑光華商場有關。他說:「實際看到一項技術的應用,

對學電子工程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刺激。」

而台北工專的實作訓練,則是葉儀皓心目中的另一

重要資產。「還記得在北工第一堂實作課,任務就只

是焊好一個三角錐。當下曾覺得很無聊,直在後來才

知道,焊接技術對電路版的品質有多大影響。」

扎實的實作訓練,加上光華商場各種嶄新商品的

刺激,及完整的零組件設備,讓葉儀皓閒暇時和同

學間最大的樂趣,就是自行到光華商場採買零件、

自行組裝。「我們曾自行組裝過音響,當那臺『國

際牌』的音響發出聲音時,那種成就感是很難比擬

的。」

此外,當時台北工專領先全國所開設的許多課

程,亦是影響葉儀皓在退伍後短暫工作三、四年,

即轉戰 IC設計領域的主因。「尤其是鄭育儒教授

所教的『微控制器』,讓我對微電腦產生很大興

趣。」

這也是葉儀皓最常提醒年輕一代的一件事。「沒

有興趣,你很難為它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並排除

萬難去做到全世界最好這件事。」

另一個重要提醒,則是「多累積一點實務經驗,

除了有助於讓進階研究更深入,也才能更清楚產業

未來的趨勢與需求在哪裡。」葉儀皓語重心長地表

示:「臺灣現在的問題,在於制訂規格的能力。」

他認為,臺灣產業的問題不在技術面跟不跟得上,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6年,電子現職:義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而是太在意供應鏈的利益牽扯,束手放棄發展自己

的機會。

專利權的捍衛,只是第一步。未來的整合,還需

要更多有志之士一同加入,作為一位 IC產業經營

者,葉儀皓提出邀請。

255

創業家

美超微電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梁見後

秉持信心及毅力各國菁英賽中拔得頭籌

對工作的活力,享受研發的樂趣。

曾經在北工擔任助教,梁見後回憶起求學時代,

對他影響甚鉅的良師就是周錦惠老師,原來當初梁

見後原本有意提前結束教職、賠錢了事,轉而赴美

發展,天人交戰之際,因為周老師的一句話:「年

紀輕輕不要違約。」讓他毅然決定延後兩年,履

約完畢後才朝自己的夢想發展。這個選擇無關乎對

錯,但讓他真正體會了誠信的代價與意義,這也讓

他日後的創業之路,走來步步踏實。

初登場就轟動 廣受國際大客戶肯定

民國 75年,梁見後到美國留學,在此之前,他

曾為多家公司設計微電腦 Based系統儀器、生產線

自動化、馬達控制系統等。取得德州 Arlington大

學電機碩士後,梁見後立即到全球的電子重鎮─矽

谷,從事電腦硬體設計工作。

民國 82年 9月,梁見後與夫人及好友廖益賢成

立美超微電腦 Super Micro Computer, Inc (簡稱

Supermicro),第一項產品 Super P54VL-PC1於隔

年 6月正式推出,立即受到各界好評,民國 83年

9月《PC Magazine》列出四十家使用 Pentium處

理器的系統公司中,有 30%使用 Supermicro的產

品。由於產品供不應求,每天必須採取分配方式來

供貨,在市場上造成轟動,也替公司打下了一個堅

固的基礎。

Supermicro在梁見後的帶領之下,持續創新科

技硬體。民國 85年初研發全球第一片最先進的雙

顆 Pentium Pro CPU Motherboard-Super P6DOF,

今年初甫獲得臺北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的梁

見後,從小就喜歡發明創造設計及改良產品。在台

北工專電機科二專部、台灣工業技術學院電機工程

科畢業後,梁見後赴美留學,爾後創立美超微電腦

(Supermicro))成為高階主機板、伺服器等電腦

硬體的全球重要供應商。時至今日,梁見後仍保持

卓越

256

畢業年限 /科系:民國 67年,電機現職:美超微電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圖片提供:梁見後

在競爭激烈、主機板及伺服器技術成熟的美國,美超微電腦不躁進,憑藉著對品質、效能最佳化的堅持,在

市場創造了一個奇蹟,後發而先至,業績穩定成長,創辦人梁見後始終堅持「德育至上、技術第一」的工專

精神,踏實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不僅以專業技術與絕佳研發能力搶占美國市場,同

時揚名國際。

盡其在我,不隨波逐流的人生

創業近二十年,梁見後仍保持每天十幾個小時的

工作時數,但他依舊充滿活力,「我對自己每天十

幾個小時的工作,仍是趣味盎然,並且享受研發設

計的樂趣,『興趣及專心』是我不斷創造奇蹟的主

因。」梁見後常以奧林匹克的精神來勉勵員工,加

入 Supermicro就是參加奧運,在與各國菁英競爭

時,想拔得頭籌,就是得秉持信心及毅力。

「因為人生無法面面俱

到,所以面對每個階段的挑

戰,都要做到不隨波逐流、

盡其在我,最真、最善、最

美,就值得尊敬。」梁見後分享自己的人生哲學。

因為常抱持著回饋、分享的心情,所以他總是

反問自己:「我還能再多做些甚麼?」而三年前成

立的綠色地球基金就是梁見後規劃中的下一步,他

說:「地球是萬物之母,我們有感情、有義務投注

關懷,並學會愛惜地球上的資源。最近十數年來,

全球暖化的現象不斷在惡化,極端的氣候變遷及強

震頻率,再再警告我們,人類及世界萬物正面對著

一場大考驗。我們受惠如此之多,我們又能為大家

共同的母親(The Mother Earth)做些什麼?這是

我期勉自己未來努力的方向。」過去專注於科技研

究、發展事業,下一個階段的他,期勉自己能為這

世界帶來更多的美好。

給學弟妹的良言:

人生有許多選擇,值得做的事情很多,

不追逐潮流,堅持做最好、最佳化的事。

一上市,世界各大雜誌競相以「First Look」、

「First Impression」為標題專文介紹。而在同年 11

月,梁見後在拉斯維加斯所舉行的 Comdex電腦

展,首先推出 IO ™架構(Intelligent I/O)的 Super

P6DNH,是所有主機板廠商中第一位研發與英特

爾 IO ™標準的硬體架構,頗獲業界好評。當時由

華人為主要成員所組成的 Supermicro,在與 Intel

合作研發計劃當中,以不到六個星期的時間,就

順利完成系統硬體部份的設計,是全球電腦硬體

廠商中第一間完全能與微軟、Novell等主要軟體成

功配合的公司,讓 Intel對 Supermicro所擁有的研

發能力、技術經驗與團隊精

神非常訝異與欽佩。此舉讓

Supermicro在矽谷一舉成名,

成功打入英特爾伺服器主機

板供應鏈,成為英特爾技術合作夥伴,加上日後提

出的「積木式設計生產模式」,讓 Supermicro的

業績年年以大約 50%的成長幅度邁進。

所謂的積木生產模式,簡單說,Supermicro如同

專業的土木工程師,至於房屋陳設則由通路商及系

統整合公司負責,完全以市場取決產品組合,相對

Supermicro需有各式各樣的產品設計,好讓市場可

選擇。Supermicro擁有上千片主機板,再配合上百

種主機外殼及電源供應器,可組合出的產品「無止

盡」。Supermicro就以如此獨特的經營模式,在伺

服器市場中拉大市占。為了將 Supermicro推向國

際舞台,梁見後於民國 85年 12月中旬在臺灣成立

關係企業,也在歐洲成立分公司,出身臺灣的他,

257

創業家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童子賢

理性與感性、五彩斑爛的人生風景

花蓮的好山好水與新鮮空氣,還有無光害的夜空

裡滿天星辰,始終留在童子賢腦海裡。

童年生活並不因為「後山」交通不方便而受到影

響:收訊不佳,有了電視也未必看得到?那就大家

擠一起在曬穀場上看威廉波特少棒比賽實況轉播,

氣氛更熱烈,心情還更激昂。

「寓教於樂」的家庭教育 打開閱讀視窗

童子賢印象中的父親是個性開朗,對子女非常慈

愛的人。儘管家境並不富裕,當時的物質條件也不

充裕,但父親很重視子女的教育,也鼓勵求學,卻

不拘泥於升學考試的智識發展,童子賢笑說父親善

於「寓教於樂」,讓他對於學習抱持著無懼且充滿

興味的態度,也發現在生活中無處不可學,無時不

能學。

或許在父親以身作則的用心教導中,對童子賢影

響最為深遠的,就是重視閱讀的價值與樂趣。童子

賢還記得收入並不寬裕的父親,卻很捨得花錢自日

本訂文學雜誌或讀者文摘回來看,耳濡目染之下,

全家人都養成了喜愛閱讀的習慣。

童子賢還記得,小時候見兄長省吃儉用,打工數

月只為了買套《諾貝爾全集》。

這種享受閱讀之樂的習慣,讓百分之百純理工養

成的童子賢,在日後廣泛涉獵不同領域的書籍,從

凱因斯、馬克思等經濟思想著作,到閱讀社會與政

治方面的書籍;在人生歲月的進程中,童子賢也逐

漸建立起完整而豐富的閱讀領域,對他在職場與生

命中提供了源源不絕的養分與智慧。

在理工教育養成中的文藝靈魂

國中畢業後,童子賢與許多同鄉學子一樣,離鄉

背井,前往前山的臺北繼續學業。

他考取台北工專,進入電子科系就讀五專,選擇

台北工專的理由也一如當時許多學生單純的想法:

台北工專是個有好名聲的技職學校,從台北工專畢

業的學生就業有保障,在家計上,就讀工專的負擔

也比較小。

台北工專的求學生活對童子賢來說,是人生中

很寶貴也很特別的一段歲月,他說不僅是在專業訓

練上打下了扎實基礎,許多一起度過校園生活的同

儕,至今還是感情非常好的朋友。

在那個讀高中還有髮禁與種種約束的年代裡,進

入台北工專讀書意味著提早迎接自由開放的大專院

校生活,不用頂著三分頭與大盤帽,也無須天天從

258

卓越

即使因為一手創辦華碩,早已成為高科技產業舉足輕重的教父級人物,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心中仍住

著那來自花蓮、愛玩、愛讀、愛做自己的的鄉下孩子。

畢業年次:民國 69年,電子現職: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永碩聯合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259

創業家

圖片提供:天下雜誌

早上到晚按表操課,準備升學考試擠入大學窄門,

在台北工專,可以自己選課,自由參加各種社團活

動,童子賢笑說自己很幸運地成為被「提早解放」

的一群人。

來到臺北求學生活,童子賢沒有因此迷失或水土

不服。他觀察來自鄉下孩子的求學經驗,反倒覺得

相當慶幸,因為不像城市小孩必須面對沉重而激烈

的升學競爭壓力,所有與升學學科無關的科目諸如

音樂課或體育課,全都拿去自習考試,童子賢說自

己不論是學習或讀書,都是因為自己喜歡才去做,

不是出於他人催促或要求。

社團活動顯然是童子賢在台北工專讀書時期非

常重要的學分,王瑞材教授提起他說:「童子賢前

三年都在玩社團,

四、五年級才認真

讀書,埋首課業

中。」而他所參與

的社團活動,卻是

頗為出人意表-略

顯冷門的國樂社。

相較於許多血氣方剛的大男孩們,在學校操場上

打球,國中小學時期一直是軍樂隊成員,童子賢很

有藝文氣息地在國樂社裡吹梆笛;當大家都爭相報

名救國團活動時,他卻加入編校刊物的行列,擔任

起校園刊物《工專青年》的主編,更參加了連童子

賢自己都承認冷門到極點的「古蹟考察研習營」-

以文藝青年之姿,度過狂狷少年時。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童子賢在同儕之間就格格不

入。在一次訪談中,他工專時期的室友就形容他是

「很有才華,具有創新想法,又活躍」。

童子賢自己也承認,雖然不是舞會與郊遊活動

的熱衷分子,而是把自己腦袋裡塞滿了各式各樣文

學、歷史、經濟學、貨幣銀行學等硬梆梆知識,像

那年代所有胸懷「大時代理想」的知識青年,偶爾

還是會在舞會現場幫忙打雜,多點參與感。

不求大,先求好,不貪心做更大

自工專畢業後,童子賢深深埋藏起文藝青年的靈

魂,務實地進入職場工作。他先進入宏碁電腦擔任

工程師,工作表現良好,還因為發明中文電腦獲得

專利,而升上主任。

當初會想自行創

業,童子賢的想法

其實很單純,他想

趁著主機板市場正

方興未艾之際,搭

上這班順風車,好

好拚個十年,就可

以退休,回復到可以做自己的真情人生。他在咖啡

廳裡與幾位宏碁的同事一起規劃未來,成立華碩,

為主機板廠商提供技術服務,接下來的,一如所有

傳唱不絕的傳奇故事般,已盡成往事。

在這一則傳奇中不乏令人津津樂道之事,台北工

專嚴謹實務的校風與精神亦在這位畢業生身上展現

無遺:創業初期,童子賢與同仁們堅持「不求大,

先求好」的原則,致力以品質口碑來爭取長期客

260

給學弟妹的良言:

在學時要養成喜歡閱讀的習慣,廣泛涉獵不同領域的書籍,

涵養生命的智慧與養分;在未來的職涯中,

應以品質口碑來爭取合作與信任。

卓越

戶,曾經有過千片主機版訂單上門,客戶還聲明無

需測試,卻因為公司內部堅持必須通過五百片測試

片保證品質,最後忍痛放棄這筆夢幻訂單;還為了

幫客戶忙,推薦對手接單。

這樣不合業界常態的行為,看似莫名其妙,連客

戶都難以置信,卻是因為這樣的原則與態度,令這

家原本只想拚個十年就好的小公司,一舉成長為全

球最大主機板工廠,第七大筆電品牌。

講究實務,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精神,也讓童子

賢與夥伴在華碩創業時,得以讓客戶英特爾印象深

刻,令華碩一戰成名,獲得客戶信任,優先取得雛

型版本研發,進而掌握先機,早同業們一步推出新

一代主機板。

當時還是 486主機板甫開發之際,幾位創辦人一

起帶著新產品前往英特爾台灣分公司,那時英特爾

內部正因為測試發生故障,一群人手忙腳亂,華

碩人邊等邊與英特爾的工程師討論,當場發現問題

所在,直接排除故障,令英特爾的工程師們嘖嘖稱

奇。

少年悠遊夢想,壯年心想事成

在宏碁擔任工程師時,童子賢不僅維持閱讀的習

慣,還開始閱讀《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等大

家都覺得無聊,避之唯恐不及的專業讀物,他說自

己可是讀得很有興味,而且還非常感動,這些資訊

對於日後的創業確實提供很實質的助益。

即使日後事業忙碌,童子賢還是習慣在差旅中帶

上幾本書,偷閑享受閱讀之樂。

這與他仍躁動內心的藝文靈魂有著密切關係,在

事業有成之後,童子賢毫不吝嗇於贊助藝文活動:

從誠品書店的最大個人股東,到出資贊助兩蔣日記

研究,乃至於贊助漢唐樂府赴北京演出⋯。

與其說童子賢有著異於一般理工人的浪漫情懷,

不如說是他終於得以在長年辛勤工作後,開始釋放

出少年時期對於文藝與歷史的熱情,因為這股做自

己的渴望,驅使著童子賢勇往直前,以務實而堅定

的步伐,打造出一片兼具理性與感性、五彩斑爛的

生命風景。

261

創業家

璞園建築團隊董事長 楊岳虎

水電工變樹立標竿的建築公司董事長

「我們不當最大的公司、也不當最賺錢的公司,

但是希望做最有影響力的公司。」許下如此宏願的

是璞園建築團隊董事長楊岳虎,在他掌舵下的璞園

建築團隊成為建築界的優等生,「過院來」、「仰

哲」、「勤美璞真」等知名豪宅皆以創新和細膩的

高品質享譽建築界。

師專落榜,卻找到人生方向

出身貧寒,家中四兄妹只能挑一個孩子讀國中,

他是被選上的那一個。小學時楊岳虎讀到中國第一

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的故事,懵懂間,決定以工程

師當成「我的志願」;不過,因為務農的家裡窮,

國中畢業後,父親建議楊岳虎去考師專,沒考上,

卻因此找到人生的未來。

楊岳虎回憶:沒考上師

專,在表姊介紹下從事一

個月 250十元月薪的水電

工作,晚上還到開明高工

上夜校,半工半讀,希望所學能跟專業結合,過程

中他發現:「從事水電工作的老闆自己也做建築,

好像很不錯,就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建築公

司的老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師專落榜,卻意外讓楊岳

虎找到人生的方向。

好學的他,高工畢業後又考上南臺工專,因為老

師鼓勵他更上層樓,所以民國 67年,楊岳虎重考

上台北工專,如願就讀電機科,「我想從機電工程

切入建築」。而學校所受的專業訓練,也讓他退伍

前就有三個工程相關的工作等著他選,「頂著臺灣

最好的工專——台北工專的光環,找工作變容易。」

楊岳虎笑著說,他以百中選一的優異表現,進入昇

陽建設,果真和詹天佑一樣成為一位工程師。

如願進入房地產業,磨練十三年創業

「在北科大的所學很受用」,楊岳虎以電機工程

專業如願切入房地產業,前後在昇陽建設歷練十三

年,試煉出一身本領,他從不拒絕挑戰,所以除了

專精的工務部以外,他還歷練過土地開發、業務等

三大重要部門,讓他對房地產有通盤的了解;認真

的他,常常是公司最後一個下班的人,「公司有鑰

匙開門的只有我跟財務部的人。」他回憶。

然而,楊岳虎和昇陽建

設幾個重要幹部因為表現

太過搶眼,遭忌,而萌生

創業的念頭,「我們是被

動式創業。」他笑著說,

當時正逢臺灣景氣低點,楊岳虎和李忠恕、張晃魁

三個學有專精卻個性迥異的搭檔,義無反顧在民國

85年創業,合資成立「富鴻建設」也就是璞園建

築團隊的前身。

「只要設定目標,就勇往直前。」楊岳虎從以前

的志向就是進入私人企業工作而不是公家機關,因

為後者發展的空間小,加上是貧苦家庭出身,更希

望能出人頭地。創業是人生歷練的水到渠成。

「跟同事、老長官募來的創業資金初期只有九千

萬,所以一開始我就想好,要以小型建築、買斷

262

卓越

給學弟妹的良言:

人一定要有想法跟夢想,

朝著目標一步一腳印去追求;

不要怕吃苦,邊付出邊學習,學習都是你的。

年幼時想成為詹天佑的楊岳虎成了一位意志堅定、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建築公司老闆。就像台北工專強調踏

實、純樸的學風一樣,導正了房地產業的慣常手法,成為有影響力的建築團隊。

(土地)為 Business model,鎖定高品質路線,包

括設計、建築品質、服務⋯⋯等等。」楊岳虎拿出

鋼筆在白紙上熟悉地畫出當年的策略,一心要「蓋

好宅」。如今,這張藍圖不但實現了,在楊岳虎這

位建築工程師的掌舵下,「璞園」以設計創新、高

品質和高道德標準贏得客戶信賴,設計簡單雋永,

除了強調建築工法的安全性外,也重視設計美感,

成為豪宅建築團隊的代名詞,蓋出許多膾炙人口的

好房子。

人一定要有想法跟夢想,朝目標努力去追求

除了蓋房子,楊岳虎更積極推動藝文活動、擔

任「財團法人當代藝術基金會」董事,另外,也擔

任「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以及成立「璞

園籃球隊」回饋社會。個性謙和的楊岳虎笑說自己

「鄉下人很認命」,許多事情就是自然而然發生,

事實上,他是一個意志堅定、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老

闆。就像台北工專強調踏實、純樸的學風一樣,當

臺灣許多樣品屋還充斥著誇大不實的廣告時,璞園

建設就率風氣之先推出跟實際室內坪數一樣的樣品

屋,不做超薄隔間、不偷牆壁厚度營造寬大空間

感,導正了房地產業的慣常手法,成為有影響力的

建築團隊。

他強調:「人一定要有想法跟夢想,要朝目標努

力去追求。一步一腳印去努力;不要怕吃苦,邊付

出邊學習,學習都是你的。」楊岳虎如今的成就,

說明了有夢想、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就能成

為自己心中的夢想人物。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69年,電機現職:樸園建築團隊董事長

263

創業家

聖暉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梁進利

披星戴月甘之如飴 冷凍節能領域拿第一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71年,電機科冷凍組現職:聖暉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步打下基礎。高職畢業之後開始思考要從事教職或

者繼續鑽研專業的學科,因緣際會經過考試進入了

台北工專冷凍空調科。

宵衣旰食 以工地為家的「初入行」歲月

對於在台北工專求學時期遇見的幾位老師,梁進

出身自彰化純樸農家,梁進利的人生藍圖原本只

打算開個水電行,一方面可以兼顧家中的農事,另

一方面協助改善家中經濟,因此他國中畢業之後選

擇彰化高工就讀,同時也不斷找尋工讀機會。他回

顧民國 67年時,因為臺灣房地產相當蓬勃,因此

水電行有很多工讀的機會,讓他在課業與實務中逐

264

卓越

在「冷凍節能」這個領域,台北工專老師們透過人脈,邀請傑出校友或者產業界人士來校分享實務經驗,打

開了梁進利對專業學門的視野,也對實務應用有了更多認識,為後來的事業奠定基礎。

利有說不盡的感恩,他認為,台北工專許多教授本

身有來自產業的實務經驗,同時在「冷凍節能」這

個領域,台北工專可說是當時最頂尖的學府,老師

們透過人脈,不斷邀請傑出校友或者產業界人士來

學校演講、分享實務經驗,不僅打開了他對專業學

門的視野,也對實務應用有了更多認識,為後來的

事業奠定基礎。

梁進利畢業之後,在老師的引介之下,進入冷凍

空調公司任職八年,從基層工務歷練至管理階層,

這個階段讓他得到各種專業與人際溝通有相當徹底

的訓練,特別當時國內正在推動藥廠GMP制度,

他得以透過工作與不同產業

的專業人士互動。他回憶這

段「初入行」時的生活,曾

經有三年左右的時間,早上

七點開工,晚上收工之後還

要與同事們討論圖面、進度

等各種專業的規劃,能夠休息的時間往往已經是半

夜,生活作息都在工地,但是他甘之如飴:「即便

我現在觀察北科大的學弟妹,我還是可以感受到這

種勤勉、不計較、願意學習的特質,的確是我們學

校的優良傳統。」

從基層人員到負責人 積極提攜北科大學弟妹

梁進利後來到臺中聖暉冷凍空調,這個由第八

屆學長楊炯堂所開設的公司,當時只有三十幾位員

工,梁進利加入一起打拚之後,目前已經擴張到

七百多位員工,從冷凍空調業跨足氣體化學產業,

在蘇州、上海、越南、新加坡等第都有營運單位,

資本額從 5,000萬增加到 4億 5,000萬,而梁進利

從基層人員開始,經過十八年的努力,如今已經是

聖暉的負責人,公司也於去年掛牌上櫃。

走過從基層開始的創業之路,梁進利對於提攜北

科大的學弟妹也相當積極,面對新世代進入職場,

他經常感念過去受到老師、學長提攜的情誼,與初

入職場的新鮮人溝通工作觀念,他認為:「曾有一

個專家說,對於你有熱情的事物投注一萬個小時,

必然就能夠獲得一定的成就,以臺灣的工作時間來

換算,因人而異大約是三到五年的時間,所以投入

的程度和獲得的成果來說,

畢業生應該給自己設定目標,

工作五年就要評估自己是否

已經具備職能熟練與初階管

理的能力,朝著這個方向走,

一切辛苦都不會白費。」

他期勉學弟妹以「終身學習」的概念自我砥礪,

認為唯有不斷的學習,能夠保持競爭優勢,而梁進

利本人也在工作之餘至交大的EMBA進修,他說:

「理工科系的畢業生,千萬不能以專業而自滿,商

業貿易與管理的知識更要多方涉獵,才能成為真正

學有專精的管理人才。」萬丈高樓平地起,梁進利

一如許多北科大的傑出校友,以勤勉不懈的創業精

神,活出精彩人生。

265

給學弟妹的良言:

以「終身學習」的概念自我砥礪,

認為唯有不斷的學習,

才能夠保持競爭優勢。

創業家

喬訊電子公司海內外董事長 張水美

從理論到實作從思考到活用的女創業家

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71年,電子現職:喬訊電子公司海內外董事長、巧鴻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女生讀理工學校,在現在看來,頂多是「有點特

別」,但在四十年前可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在許多

家庭還重男輕女、甚至認為「女生不需要多讀書」

的年代,喬訊電子董事長張水美,卻一舉考進被認

為是「男生讀的」第一志願台北工專,而且念的還

是課業最繁重的電子工程科。

電子工程科在當年到底有多「難讀」?且聽這位

在少年時代就顛覆「女生學文,男生讀工」既定印

象的成功女企業家娓娓道來:「入學時,我們電子

科有3班,一共120人,第一學年下來就走了一半,

最後畢業只剩下 70個人,」張水美說:「至於順

利畢業的女生?全班⋯⋯5個!」而她,就是班上

「5朵花」其中的一朵。

北工前衛實作課 學會靈活運用

從小,這位聰慧女孩的學業表現便一枝獨秀。在

國小畢業後,三分之二的同學就不再升學了,張水

美卻繼續參加初中聯考,並在國文、數學兩門重要

科目上,都拿了 90分以上的高分。和一般女生不

一樣,她特別喜歡算數學,「妳喜歡理工,以後如

果不念台北工專,就念臺大吧!」當時,張水美在

台糖擔任技術人員的父親許給了女兒這個夢,而這

女娃兒也沒讓長輩失望,幾年之後,張水美順利考

上當時第一志願的台北工專,成為父親在台糖最高

主管的學妹。校門是踏進去了,課業卻沒那麼好混。

「把課本讀得滾瓜爛熟,不代表你有能力過關,」

張水美回憶:「當時老師除了理論,還要求我們要

學會靈活運用。」

266

卓越

高科技業研發部門最需要的能力─不斷實驗、找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創新概念,設計出符合產業需要的系

統,在工專時期張水美就都學過了,畢業後出社會,才知道台北工專畢業生是企業最搶手的人才來源之一。

舉個例子來說,電路學絕對不只是牢記像 1+ 1

=2之類的公式,而是設計迴路,真正動手做出「作

品」。這樣的教學理念看似稀鬆平常,但在 IBM

才剛剛要進入個人電腦市場、比爾蓋茲和保羅艾倫

共同創辦的微軟還只是一家默默無名的小公司的年

代,絕大多數臺灣人連「軟體」這個名詞都沒有聽

過,台北工專大膽要求學生參與實作的課程概念,

可真是既前衛、又令人眼睛一亮。

張水美生動地描述,當時學校實習課用的主機「大

到佔滿整個房間」,因為程式觀念太新,連老師們

也初次接觸到,興致勃勃地帶著一群年輕學生邊學

邊看,反而激盪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我們嘗試從

無到有,」她和同組同學,曾經被要求設計出一組

記憶板,從一樓控制二樓的燈,「這還是我們一年

級時就被交付的功課,」張水美依舊對這項艱難任

務印象深刻:「有沒有活用這

門課所學,就看在一樓按下開

關,二樓的燈有沒有亮!」

系統性思考,拉高格局因應

無國界經濟戰

其實,這正是往後高科技業研發部門最需要的能

力─不斷實驗、找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創新概念,

設計出符合產業需要的系統,「這些我們在工專時

期通通都學過了,我們習慣讀完教科書之後思考,

思考然後活用,畢業之後出社會,才知道台北工專

出來的學生,真的跟他校畢業生有差!」正值經濟

起飛期,臺灣的企業求才若渴,但大企業徵才標準

依舊嚴苛,許多頂尖公司在找科技人才時甚至非台

北工專、交通大學、成功大學3所學校畢業生不用,

讓張水美覺得,兩年「力求扎實,絕不死讀書」的

日子,果真很值得。

畢業之後先後在日商、美商和本土廠商任職,擁

有完整業界經歷之後,不讓鬚眉的張水美在二十多

年自創企業,如今是兩間公司董事長,還獲得「中

華民國傑出企業領導人金峰獎」、「全球傑出企業

金磐獎」、「中華民國消費者協會菁英獎」、「中

華民國新世紀十大傑出金鼎獎」、「九十三年度國

家卓越商品金獎」、「臺灣中小企業傑出經營楷

模」、「第二屆傑出中小企業家金質成就獎章」、

「2010年電子製造業臺灣第一品牌」、「全國十

大優質企業精品獎」、「建國百年臺灣經濟發展貢

獻獎」由總統頒贈等獎項,辦公室裡一張張從前副

總統連戰、立法院長王金平、

前司法院長翁岳生手中接過

獎杯的照片,除了榮耀,還

細細寫著數十年來,張水美

兢兢業業,替臺灣經濟努力

打拚的鑿鑿刻痕。

展望未來,張水美強調,地球村時代,無國界

經濟戰爭已經開打,臺灣的強勁對手南韓傾國家之

力扶植高科技業,三星等公司近年展現相當的高度

競爭力。有心在業界發展的年輕世代,更該自我砥

礪,在校期間就拉高格局,除了培養國際觀,還要

隨時自我警惕、與時俱進。只要有顆熱忱的心,願

意不斷學習,就永遠不會被時代淘汰。

267

給學弟妹的良言:

在校期間就拉高格局,除了培養國際觀,

還要隨時自我警惕、與時俱進。

只要有顆熱忱的心,願意不斷學習,

就永遠不會被時代淘汰。

創業家

車王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國裕

駛出淡雅的億萬人生

車子停在汐止大同路邊一間看起來很平凡的汽車

經銷服務廠前,一位笑容可掬的中年人,三步併作

兩步跑出來打招呼迎接,他,是車王汽車也是松勁

汽車的董事長,李國裕,名片上卻低調地印著經理

的職稱。

「叫我小李子就好,不要叫我董事長啦!」李國

裕倒了一杯淡雅卻回甘的綠茶,謙虛而幽默地說。

李國裕的人生很像綠茶,望似淡雅,卻滋味無

窮。民國 70年時就以「全國技能競賽第一名」的

殊榮保送當時二年制的台北工專,就讀機械工程科

汽車組;技藝超群的他在取得入學資格後為了為國

爭光,毅然休學一年接受內政部職訓局的培訓後,

前往歐洲奧地利林茲(Linz)參加國際技能競賽汽

車修護工職類,榮獲優勝,民國 72 年才復學。

技藝超群,良師提醒未來路

以「技能」取勝的他,還沒畢業就有七、八家知

名的汽車公司找他去上班,「學校當年提供了電腦

程式設計、汽車引擎和底盤的設計、機械製圖跟氣

液壓自動化等新知,還有熱力學、機動學、應用力

學等這些知識都是以前沒接觸過的專業知識,很有

幫助。」李國裕說。

但,他卻反其道而行進入一家小公司,到代理德

國歐寶汽車的新高汽車代理商工作,「這樣我才能

全盤瞭解公司的運作。」李國裕將課堂上的學習化

為實際行動,短短一年就從工程師、服務部課長,

跳槽到代理雪鐵龍汽車的全緻貿易並升任服務部經

理。李國裕的目的只有一個:「快速累積創業的經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72年,機械 現職:松勁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車王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

268

卓越

李國裕的人生很像綠茶,望似淡雅,卻滋味無窮。這位出身於臺中大甲的農家子弟,卻充滿創業家的膽識,

創業過程,隨時吸收產業資訊與知識,也曾為了三千萬周轉金被銀行刁難,終於在汽車銷售領域耕耘出自己

的一番天地。

驗跟汽車界的人脈」。

62萬 5千的周轉金創億萬人生

這位出身於臺中大甲的農家子弟,卻充滿創業家

的膽識,希望能耕耘出自己的一番天地。李國裕利

用假日展開巡店行動,民國 78年,

他看到一間要頂讓的汽車經銷商,

他開出讓人無法拒絕的合夥條件:

他負責找周轉金,共同經營,如果

獲利,就一人一半,如果失敗,這

筆周轉金就奉送給對方。這筆高達 62萬 5千元的

周轉金,為李國裕贏得後來的億萬人生,名副其實

成為「車王」,當年的夥伴迄今仍然相互扶持。

「看得到的努力都不會成功,」以「小李子」為

名號的車王李國裕說,在資訊仍貧瘠的八○年代,

為了取得不同廠牌車款最新的設計維修手冊和診斷

分析資料他絞盡腦汁,三節送禮問候是一定要的,

再三懇請下好不容易拿到一兩張原文的設計手冊影

印本,李國裕如獲至寶般翻譯研究,「就是這樣一

張、兩張累積,我手邊慢慢有各大車廠的資料,要

維修甚麼廠牌的汽車都難不倒我,翻譯的能力也是

這樣養成的。」李國裕自信地說。他不分假日、上

下班都在學習,已經無法計算花了多少時間研究汽

車產業,也因為這樣孜孜不倦的精神,不知不覺中

累積到一筆九位數的「自然財富」-因為努力而自

然擁有的財富。

在經營的過程中,李國裕曾經因為需要三千萬

周轉金以取得克萊斯勒的經銷權被銀行刁難,從此

269

以後,他養成一個好習慣,甚至可說是為員工家庭

設想的好習慣:他一定在身邊存至少一千萬留給員

工,若遇到突發狀況,還不至於發不出薪水。所以,

李國裕不輕易擴張,他穩健經營的好習慣,讓他躲

過金融風暴跟車市衰退潮,雖然目前在汐止的廠房

只有五百坪,但早在十幾年前,

他就已經在臺北市安康路買好輕

工業土地,準備興建九層樓的臺

北總部,就等時機成熟。

恩師當年語,成就今日人生

回首今日的成就,李國裕很慶幸在台北工專一年

級上汽車實習課時遇到吳鴻祥副教授,他記得吳老

師告訴懵懂的他們:「念汽車組畢業有三條路:走

製造研發R&D、走維修經銷服務或是當老師。」李

國裕認真思考後,決定要以汽車的維修經銷服務為

未來的志向,吳老師提醒他們還要有經營管理的概

念,不然就只能當個黑手,一席話影響李國裕甚深。

李國裕認為臺北科大的校訓「誠、樸、精、勤」

說得很好,人要誠實、精益求精地學習,如果不求

進步,汽車組畢業就只能去做「黑手技工」;修得

很快很好時可提升為「技師或基層幹部」;但如果

你能更上一層樓就能變成「汽車醫生」。開過上萬

輛車的他光聽散熱風扇動作的秒數就可以分辨冷卻

散熱系統故障,還設計研發各種汽車儀器,例如發

明 IAC、自動變速箱電磁閥測試器⋯⋯都是李國裕

當年苦心研究的創新成果,全然不辜負吳鴻祥老師

當年的期許。

給學弟妹的良言:

人要誠實、精益求精地學習,

隨時力求進步。

創業家

弼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志強

小業務、大頭家

同樣成績優異,但或許是長年背負太大壓力,台北

工專吸引陳志強的,正是自由的校風,「國中被管

得很嚴,聽說工專不點名、穿便服上課,當下就下

定決心要進入工專。」當時校長把工專當成大學,

認為進來的一定是頂尖的孩子,不需要管教,但他

自我反省辜負了學校的好意,沒有在求學過程中好

好用心,他也跟學弟妹們分享過來人的經驗:「環

境和朋友可以決定你的人生,心智不成熟時,交友

真的很重要,要慎重。」

陳志強回首五專生活:因為八成以上學生都來自

南部,很樸實,大家真誠相待,也不勾心鬥角,擁

有寬闊、開放的心,因此認識一些好友,而這些同

學及學長學弟們在他日後的人生及事業的發展上有

很大的助益。

從台北工專求學中至今未變的是,他一直保有閱

讀報章雜誌及收看新聞的習慣,以掌握最新的市場

趨勢及國際動態並從中體認到,要在臺灣進出口貿

易型態的商業模式中占有一席之地,學好英文對未

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此自費到YMCA學英

文,並把握所有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英文的機

會,現在回首當時這個選擇是正確的,這對之後他

在拓展國際貿易相當有幫助。

從跑業務開始,創業成功

當兵退伍後,父母親本來準備好一筆金錢,希望

陳志強出國深造,但身為長子的他卻決定工作幫忙

賺錢。民國 76年,陳志強跟著五專同學的父親在

香港從事古董買賣,「這段歷程開拓了我的視野,畢業年限/科系:民國 73年,土木現職:弼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270

卓越

身為年收入 22.5億公司的掌舵者,曾是家境富

足的陳志強,童年生活卻在九歲那年有了重大的改

變,因為當時爸爸的碾米廠倒閉,本該是無憂玩耍

的九歲孩子,卻得背著二歲的妹妹,在通化街夜市

幫忙削甘蔗、賣冰,「我不喜歡好天氣,就是當時

留下的心理陰影,因為下雨天可以不用賣冰、看攤

位。」陳志強回首過往,不勝唏噓。

打好語文基礎 獲益匪淺

小學第一名畢業,才穿上生平第一雙皮鞋,國中

圖片提供:陳志強

誠信和承諾是陳志強最大的資產,他認為企業成功條件是:「關係、價格、品質、服務、交貨期準時, 再

加上管理效能。」也因為他努力、誠實、服務熱誠,不論環境再怎樣困難,依然得到客戶的支持。

看到香港的繁華,日本和新加坡的先進,培養了國

際觀而看到臺灣充滿商機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此

決定回到臺灣發展。」

「當時我找工作,不計較薪水高低,但一定要

進業務部,因為我了解自己,知道做業務是我的強

項,並選擇進入當時剛萌芽且具未來潛力的 3C產

業。」或許是因為從小就有銷售經驗,擅長面對面

行銷,三個月後,陳志

強就變成賣電腦零件的

Top Sales,但帶他入行

的朋友決心離開工作崗

位而自行創業,他也跟著加入創業行列,「22年

前,我幸運的在對的時間把握對的機會進入 3C產

業並隨著臺灣電腦業的蓬勃發展,也讓我很幸運的

第一次創業就成功。」

誠信踏實重然諾的工作原則

陳志強以為企業成功條件是:「關係、價格、品

質、服務、交貨期準時。」當年三個人共兩百萬臺

幣、創立驊陞公司,業務能力很強的他,拿到訂單,

只要答應了客戶,就連懷孕中的太太、也被拉來一

起熬夜趕做產品,務求準時交貨。

誠信和承諾是陳志強最大的資產,他回憶當時,

一個月營業額 5萬,某次接到當年最大Modem廠

致福公司的訂單,下午 5點下單,要求隔天早上 8

點交貨,「立刻買材料、做到 2點半完工,但又怕

早上睡過頭,凌晨 3點半就送去對方的警衛室。」

努力的結果,讓訂單從此源源不絕,月營業額跳升

到 2千萬,陳志強說:「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

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另一客戶則是上市的友通公司,因為當年公司

小,陳志強無法接觸到對方採購,後因朋友介紹,

約見面那天、他提前到達,忽然看到倉庫裡有一位

女生正在搬很重的東西,「我馬上就去幫忙,後來

約定的時間到了,才發現倉庫的那位女生就是我一

直想拜訪卻苦無機會做

成生意的採購,你可以

說這就是中國人說的好

心有好報,因為這次小

小的倉庫幫忙事件,讓我拿到了做生意的機會,兩

個星期以後我就接到創業以來最大的單筆訂單-金

額九百萬,到現在我還留著這張訂單。我很感激這

兩家關鍵客戶,我個人認為他們是奠定驊陞公司日

後穩定發展的基礎。」

沉穩用心 讓客戶離不開你

十年前,喜歡開疆闢土的陳志強,剛好有一個自

行創業的機會,「弼聖是貿易型態的服務製造業,

公司以服務為最高準則,而服務的深度,就是要做

到讓客人離不開你。」供應鏈管理是他的強項,尤

其能滿足客戶的彈性需求,運用他的核心能力維持

他和客戶長期合作的關係。

五年前,年營業額 5億的弼聖和新加坡希普爾企

業合併成控股公司,陳志強表示,「合併目的是希

望兩家公司可以資源共享,互相支援,相輔相成,

服務客戶的深度和廣度也會擴大。」

給學弟妹的良言:

不管在人生或事業的規劃都要有風險控管的觀念:

「一定要在穩中求勝,千萬不要在險中求勝。」

271

創業家

林再林、張蓉崗、徐朱宏、白宗仁、鄭凱倫

昔日對手齊攜手北工校友成就半導體零組件大業

態度、觀念準備,讓畢業生進入公司時,比較不感

到挫折,也能更快速接近成功,「改變能力容易,

改變價值觀比較難。」

「北工特質是苦幹實幹,苦操耐練,北工人不擅

長強出頭、喜歡默默耕耘,所以集團裡很多都是北

工校友,幹部更是多。」即使穩座亞洲區第一大半

導體零組件控股公司,林再林仍認為,創業不是他

一個人的功勞,而是有貴人幫忙,從客戶、夥伴、

到妻子都是他的貴人,對傑出校友的邀請,林再林

更堅持必須五位董事一起受邀,「成功只是表象,

應該去看成功背後有什麼成分、成功的原因是來自

什麼內涵。」他也建議學弟、妹,出社會後要善結

人緣,先找貴人做為短期目標,69年創業的世平、

友尚集團夥伴,便都是他第一份工作的同事或朋友。

張蓉崗,從外商打工仔變成同窗的好夥伴

民國 82年進入世平集團、帶領集團快速成長的

張蓉崗,則是林再林的北工同學,兩人雖都年過半

百,相處卻仍像青少年般互開玩笑,彷彿讓人看到

昔日北工的清新的身影,張蓉崗本是專業經理人,

「我本來上班的外商倒了,就到同學開的公司上班

啦。」他話鋒一轉:「所以,找工作千萬不要找薪

水太高的公司,像我,就是因為薪水太高,過得太

民國 94年正式成立,臺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臺灣第一大、全球第三大半導體零組件控股公司

「大聯大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結合世平、品

佳、富威、凱悌、詮鼎及友尚集團等亞太區半導體

通路領導品牌,布局廣及臺灣、中國、東南亞、韓

國、美洲,員工人數逾六千人,代理產品線超過

280條,服務網遍布亞洲 43個據點,99年營業額

近 81.7億美金,在 17位董事中,多達 5位是台北

工專歷屆畢業校友。

公司經營不善 刺激林再林創業企圖

創立臺灣營業額第一的世平集團,正是民國 65

年台北工專電機科畢業的傑出校友林再林。在退伍

就業兩年後,因為他所服務的公司經營不善,面對

財務問題,民國 69年,林再林決定以銷售半導體

創業,從此一路順利成長三十多年了。他以這段親

身經歷建議學弟、妹們,人生最重要的時間,就是

畢業、當兵、就業這段時間,「畢業之前,當兵之

時,就要開始思考,為將來進入社會要作什麼做準

備,就好比電信局在拉電話線的 last mile(最後一

哩)一樣,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大聯大集團回饋母校的做法,是由公司董事到學

校教導這門課程,幫助學弟、妹們做好進入社會的

272

卓越

集團內 17位董事中,多達 5位是台北工專歷屆畢業校友。精神領袖林再林觀察到市場「大者恆大」趨勢,

決心要「大者聯大」,放下過去恩怨,邀請已是一方之霸的上市企業,放下既有框架,這些北工前後屆校友

化昔日對手為兄弟,發揮耐操有營養的核桃族拚勁,產生不可思議的加乘力量。

大聯大集團

273

舒服,就一直在公司上班,林再林薪水低,就會開

公司自己當老闆。」

兩人都記得教授「通用自動化」的周錦惠老師,

非常注重實務經驗,周老師拿實際工作當例子,對

每個控制、零件怎樣用,都講得非常清楚,張蓉崗

就認為,他第一個電子相關設計的工作,就是因為

記得周老師教授的內容,才能獲得。

經營臺灣第一的世平集團二十五年之後,團隊

決定和排名第三的品佳集團合併,兩個集團一共五

位老闆中,就有三人是北工畢業,後來又加入的富

威,其實也是由北工校友創立的富爾特集團所分

出,但這並不是合併的原因,甚至,品佳原本服務

的領域,就與世平因代理同一樣產品,對同樣的客

戶提案,而產生二到三成的衝突。然而,團隊觀察

到市場「大者恆大」的趨勢,決心要「大者聯大」,

放下過去的恩怨,邀請這些昔日的競爭對手坐下來

談合併,「合併好處是著眼在海外市場,舉例來說,

到中國大陸設立據點,需要倉庫、辦公室,若各自

去、就會變成重複投資,合併之後,我們不必再各

自設點,可以使用同一個辦公室,節省成本。」

林再林 /畢業年限 /科系:民國 65年,電機現職:大聯大投資控股(股)董事

   世友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大聯大投資機構)董事長

林再林給學弟妹的良言:

人生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畢業、當兵、

就業這段時間。畢業之前,當兵之時,

就要開始思考,並收集資訊,

為將來要做什麼做準備。

創業家

不會進步。」檯面下,每個月董事們都一起開會,

檢討集團缺失及未來走向。

吵完架之後,成立的第二年,大聯大集團以「產

業首選‧通路標竿」為願景,在集團內全面推行

「團隊、誠信、專業、效能」的核心價值觀,讓集

團業績一飛沖天、呈現倍數成長,張蓉崗認為:「在

合併之前,大家都會削低價格、幾近惡性競爭,合

併之後,競爭就比較良性,各自用服務取勝。」這

讓集團的營收、獲利等綜效快速上升,同時也降低

營運成本,更為大聯大集團奪得同業亞洲控股集團

第一名、全世界第三名。

事實上,在控股集團的排名中,第一名是

AVNET,第二名是ARROW,這兩家年營業額都

是美金 160~170億,大聯大則在美金 120億左右,

但因為雙A另有販售軟體及成品通路等,增加了銷

售數字,若純就零件通路商的營業額,大聯大與雙

A的距離相差無幾,大聯大卻不以此自滿,「人要

不斷挑戰,現在是亞洲第一,就要朝著世界第一前

進,不只營業額,還包括獲利、市值等,此外,還

需對社會有所貢獻,所以大聯大成立教育基金。」

張蓉崗以為,產業界普遍認為北工人好用,是

因為「北工是核桃族,長相難看,但是很耐操、有

營養。」他給學弟的建議則是:「現在年輕人不喜

昔日對手成兄弟 各自努力攀頂

但世平和品佳在合併之前,兩家都已是獨霸一

方、各自都經營了二十多年的上市企業,都有原本

的框架,張蓉崗笑說第一年真的都是在吵架,「剛

成立時,大家都有不同意見,94年 11月創立,之

後一整年的時間、都是用來溝通,那時候啊!吵架

吵的都快要翻桌囉!但也因為大家都是抱持正面態

度看待這事,明白吵架是在溝通,所以才能成事。」

董事會的決定是,前端要拚、後端要合,簡單的

說就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各公司的業務各

自提案,商場上,同屬大聯大集團的兩個公司,經

常是檯面上競爭激烈的對手,「一開始曾有人希望

休兵,事實卻絕不能停止,因為一旦官官相護、就

274

張蓉崗給學弟妹的良言:

現在年輕人不喜歡束縛,喜歡有創意,

但是創意背後,還是要有苦幹實幹做基礎,

要有執行力,想出來後也要做成計畫,

有階段的去執行。

張蓉崗 /畢業年限 /科系:民國 65年,電機現職:世平集團董事長及執行長

   臺北市電子零件商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

   大聯大投資控股(股)董事

卓越

歡束縛,喜歡有創意,創意對於提升臺灣的競爭力

很有幫助,能突破現今只做代工的現況。但創意背

後,還要有苦幹實幹做基礎,要有計畫、要有執行

力,不怕遇到挫折。」張蓉崗認為,出社會後更應

持續學習,從失敗的經驗中記取教訓,也從成功的

經驗中學習。

現任客戶行銷長徐朱宏 不斷自學挑戰第一

林再林與張蓉崗的同學徐朱宏,則是世平集團

現在的客戶行銷長,電機科畢業生卻從事半導體,

他說:「讀書時,只有最後一年修到電子學,當時

電機科的出路,走向馬達或電力公司配電,我沒有

選擇那條路,也沒有多想是否走半導體,就一路做

下來了。」因為父親在糖廠工作,從小住過不同農

場的徐朱宏,坦承因家境不好,「考上臺南一中,

想說若讀高中、就要多花兩年才能賺錢,若去念師

專,又怕以後會被調到深山裡教書,加上當時隔壁

鄰居就讀北工;相當稱讚這所學校,讓我決定選擇

來臺北。」

徐朱宏還記得當年的校園生活,趙治中教官雖然

很嚴格、但人很好,留美的周錦惠老師教電子學,

帶回來的知識是啟蒙開端,還有教大電力傳輸的顏

世雄老師,更與他特別親,「顏老師幫全華寫教科

書,都是我在校稿。」教馬達、直流電的呂理雄老

師,則是很有生意頭腦。

畢業後到遠東電器工作,在這家專做通訊設備電

子交換機的公司,徐朱宏開始接觸半導體,接著跳

槽到日立半導體的代理商奧迪,之後再轉進德州儀

器工作了八年,以及 LSI Logic美國半導體公司,

累積長達十四年的半導體經驗,才進入世平,「因

為之前的工作都是做業務,79年進公司就當上市

場部經理,當時員工才五、六十人呢!現在卻已經

成長到一千八百人的規模;早年,我們都開玩笑稱

世平應該叫『四瓶』,因為當時做生意都要喝酒應

275

徐朱宏給學弟妹的良言:

人貴自知,最難能可貴的是,

知道自己在哪裡如何改進。

此外,一定要保持運動的習慣。

徐朱宏 /畢業年限 /科系:民國 65年,電機現職:世平集團客戶行銷長

   龍臨實業(股)公司董事長、大聯大投資控股(股)董事

創業家

談及大聯大集團的成就,徐朱宏與其他四位一

樣,謙遜地稱說是大家的功勞,「這是團隊工作,

林再林就是精神領袖,有一年,世平營業額做不到

美金十億元,林再林就說我們一定做得到,隔年果

然就破十億美金。」

對徐朱宏而言,同學身上有太多特質可以學習,

他給學弟妹們的建議也是:「人貴自知,最難能可

貴的是,知道自己在哪裡如何改進。」此外,熱愛

運動的他,也建議學弟妹們一定要保持運動的習

慣,從讀書到現在從不間斷打羽毛球,當然少不了

從事高爾夫運動,最令他著迷的則是登山,「讀書

時,我就爬過皇帝殿,光是爬玉山、就爬了六次,

去年世平三十週年慶,公司還找了三十人,一起登

上臺灣最高峰慶祝!」

選對商業模式 畫好藍圖的白宗仁

同樣愛運動的白宗仁,是大聯大最初成員、品佳

集團的創辦人之一,趕在出國之前接受採訪,談笑

風生的他,對學弟妹們最殷切的叮嚀,竟也是:「要

運動啊。」他也以自己走過的歷程,和學弟妹們分

享:「畢業是另一個不同階段的開始,工作前五年、

針對未來想走的方向,要像海綿般努力吸收各方面

酬,新業務都要喝過『四瓶』才過關。以前英文

老師教百聞不如一見 Seeing is believing,世平卻是

Believing is seeing:先要有自信心,然後才能朝目

標前進,進而完成它。」幽默的風格,與兩位同學

如出一轍。

工作不忘進修,在沒有 EMBA的年代,他到政

大學企業經營、財務管理,面對同樣市場的零件

通路商卻合併成集團,徐朱宏的看法是:「供應

商和製造商都是愈合併愈大,同樣一顆電晶體,

有多種品牌,因為市場須求量夠大,所以都各自

擁有一片天,大聯大雖然佔了一角,但仍不足,

現在的市占率不到五分之一,我們長期的經營目

標是世界第一。」

276

白宗仁給學弟妹的良言:

畢業是另一個不同階段的開始,

工作前五年、針對未來想走的方向,

要像海綿般努力吸收各方面的專業產業知識,

收入多少不重要同時要認識能共同成長的朋友,

創造個人的未來。

白宗仁 /畢業年限 /科系:民國 68年,電機現職:大聯大投資控股(股)董事

   品佳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品佳電子(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

卓越

的專業產業知識,收入多少並不重要,同時要結合

不錯的人,認識能共同成長的朋友,創造個人的未

來,像我的創辦人就是在這個時候認識的。」

歷任工研院電子所 IC市場部、聯華電子業務經

理,品佳公司創立時,白宗仁已經擁有豐富的半導

體業經歷,但他並不以此專業自滿,年輕時,一邊

上班、一邊學習英、日文,努力充實自己,工作愈

來愈忙時,他也不忘回臺北科大,或到臺大、淡江

等學校去旁聽,就為了吸收最新的知識,還曾遠赴

新竹、到清大半導體研習營進修,白宗仁如此勤勞

是出自他衷心喜愛自己的工作:「銷售應用是我的

興趣,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如語文、商業管理等,事

實上,產業界出身北工的,大都抱持著誠樸精勤的

校訓,學習也務求精進,這是那個年代共同的背

景、醞釀出如此的精神,即使已經是管理者,也不

例外。」

品佳創立時,只有三、五個工作人員,「我們選

擇有競爭性產品,銷售業績呈現倍數成長,其實,

創業最難的就是選擇商業模式,公司的定位為何,

一開始就要畫好藍圖,我覺得,我是剛好碰到機

會,公司創立時,恰巧是個人電腦市場崛起之際,

緊接著是遊戲市場的蓬勃,又帶動了消費性電子產

品的興盛,一連串的機會,才讓公司一步步壯大。」

白宗仁看到新興市場、引進新產品新技術,「隨時

注意市場訊息,注意商機、做好計劃,品佳的經營

目標是隨著市場變動的,因為我們做的是通路商,

領導者是發明技術的公司,遊戲規則也是他們定

的,因而就更需格外保持觀察與靈活度。」

很早就取得中國大陸進口權,品佳是臺商極早

轉往海外、開拓市場的先驅,但貴為臺灣第三大的

半導體通路商,決心與世平合併,起因自「隨著產

業成熟,也正是該產業過度競爭之時,這時只會

自我消耗,一般大公司就會選擇合併,或者購買

M&A,M&A是消滅其他的、是一加一小於二,

原本我們兩個公司都已在股票市場上市,但有鑒於

市場需要更大規模,所以,品佳最後決定走上合併

之路。」白宗仁回顧大聯大創造初期的陣痛,「合

併第一年,子集團原本都是業績很好的公司,卻在

這年下跌,後來經營模式才漸漸出來。」

品佳與世平是後段平台合作,例如倉儲管理、

IT、行銷、人資、法務等,使用共同資源,正所謂

合而不同,事實上,品佳代理的品牌,高達三成是

與世平共同代理,「合併後是處在一個競合狀態,

再者,不同產品就有不同的行銷模式,一家大公司

的競爭性商品,沒有一家代理商可以獨大,因為客

戶都希望產品能賣得廣又好,也讓 360度的關係利

益人都能從中獲利,所以分工是對集團有幫助的。」

謙虛內歛鄭凱倫 掌理投報率最高的子集團

最後進入大聯大集團的凱悌負責人鄭凱倫,是

北工民國 70年的畢業生,謙虛內歛的他,很不願

意出頭,提到大聯大任何問題,總是說「去問我

們 CEO張先生,或是老大林再林啦!他們的年度

業績都比我多了好多倍,而且還都是學長呢。」如

此謙遜的態度好似在學校裡,戒慎跟隨著學長的學

弟,對此,很有學長氣勢的林再林看法迥異說:「世

277

創業家

困難時,鄭凱倫就想到北工教授「邏輯電路」的

王瑞材老師,「他雖然行動不便,卻十分樂觀,積

極進取、不輕易放棄,這也影響了我的人格發展和

思考。只要不灰心,在事業上堅持下去,就會柳暗

花明又一村,也正是蹲得久、就跳得愈高的哲學。」

北工養成的敦厚與腳踏實地,對他創業有莫大幫

助,讓他遭逢困頓時就會設法克服。

民國 97年,被動元件銷售較少的大聯大控股集

團,邀請專精於被動元件的凱悌,加入經營團隊,

鄭凱倫衡量之後認為:「選擇每條路都有它的功能,

除非是選錯,打群架總比打個人架來得容易。凱悌

公司以消除雜訊的被動元件為主,這是大聯大集團

較少做的一塊,所以,我覺得彼此結合較好,除了

可以共享財務資源之外,也因為大集團背景,讓好

人才比較願意進來,漸漸提升人員素質,降低流動

率,凱悌更能享用集團的大陸平台。」鄭凱倫當年

低調堅持的考量,果然成就了今日的茁壯。

組成全球第三大半導體零組件控股公司,雖然不

是起源於台北工專的相同背景,但大聯大的企業理

念與每一個重要成員的行事作風、為人處事,卻讓

人察覺北工「誠、樸、精、勤」精神的無所不在,

說這企業集團是北工精神的典範,絕非溢美之詞。

同時,也在彼此的相加相乘之下,讓事業體持續壯

大,奔向更高的目標,朝向世界第一邁進。

平雖然是銷售業績最多的子集團,但是,凱悌卻是

大聯大裡、投資報酬率最高的子集團。」

入社會一年就創業的鄭凱倫,創業夥伴也是北工

同學張生財,「本來在學校時,同學的感情就好,

從所學入門比較容易,也希望所學得以應用,加上

當時我們對景氣看法一致,且每人熟悉的零件不

同,就決定一起創業、大家互相鼓勵,也可以抓住

機會,多出一些資金。」創業維艱,鄭凱倫回想當

時,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都是在工作,日復

一日,勤快拜訪工程師、採購等客戶群,也曾經遇

過代理權被取消的挫折,因為目標不同,合夥同學

另行開設公司,凱悌一度只剩鄭凱倫獨撐大局。

278

鄭凱倫給學弟妹的良言:

只要不灰心,在事業上堅持下去,

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也正是蹲得久、就跳得愈高的哲學。

鄭凱倫 /畢業年限 /科系:民國 70年,電子現職:凱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大聯大投資控股(股)董事

卓越

終身誨人不倦、戮力奉獻的明師

本身也是臺北科大校友的王瑞材教授,常讓許

多成就非凡的學生感念至今。從民國 46年入學,

成為台北工專電機工程科電訊組三專部學生以來,

到畢業後留校服務,王瑞材教授與母校的情緣長達

五十三年。

『市值最高』的老師:王瑞材教授

縱使物換星移,王瑞材教授猶記得在母校的點

點滴滴。民國 49年,他畢業後即被當時的科主任

召回學校任職,從此就踏入母校服務迄今。期間,

王瑞材教授不斷吸收新知、努力編寫教材;本身有

小兒麻痺、行動略顯不便、因為細心負責、態度嚴

謹的王教授被校方任命為電腦中心主任,也是台北

工專第一次引進當時最新穎的電腦設備,一接聘就

服務達十八年。

民國 67年,電子科主任出缺,王教授復被推薦

當電子科主任,一做就兩任六年。擔任科主任期

間,他提倡了許多改革,也爭取了許多經費,添購

了多項電腦教學設備,並開放學生自由使用,王教

授也陪學生們到晚上十點才返家。因而培育了許多

軟、硬體人才,至今仍有許多學生感念王教授夜間

開放實驗室的舉措。

王教授談起曾教過的傑出校友們,他表示自己最

得意的是,「我應該是『市值最高』的老師吧!像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藍天電腦董事長許崑泰⋯等等

都是我的學生,許多電子科畢業學生,如今都成為

科技業的大老闆。」

於民國 91年 2月退休並獲頒榮譽教授,並改聘

為兼任教授,退休後依然天天到校服務。現在被聘

擔任校友總會顧問,繼續為母校勸募經費。服務校

友會其間,協助督促各地區成立校友會,進一步組

成全國校友總會,並鼓吹校友會成立促進改制委員

會,建立了十萬多筆畢業校友資料庫等。綜觀一

生,王教授認為自己:「宛如台北工專,暨臺北科

大歷史的一部分。」

回首這超過半世紀的奉獻,王教授想勉勵北科大

學生:「程度不好沒關係,但要認真!能像我們當

年一般,多動手做,力爭上游,也有機會與其他名

校大學生競爭,又無私的奉獻,才是成功的基石。」

讓冷門科系學生看到未來:吳裕慶教授

訪問礦冶科的畢業校友問及最感謝的老師,幾乎

都會指向同一個名字— 吳裕慶教授。身為北科大校

友的吳教授於民國 41年考進北工礦冶科 (現為材料

及資源系 )五專,在日本東京大學取得冶金工學博

士,返回母校任教,吳教授嚴謹的教學以及鼓勵,

279

卓越

終身奉獻獎得主﹕

王瑞材教授、吳裕慶教授、周錦惠教授、孟繼洛教授

感念歷任老師的無悔奉獻、作育無數英才,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特於建校滿百年之際,頒發「終身奉獻獎」予

與終身奉獻於杏壇,影響學子一生的教授們,包括:王瑞材教授、吳裕慶教授、周錦惠教授、孟繼洛教授等

四位全心投入奉獻,除傳道授業解惑,也著重品德人格的塑造,扮演著學生生命燈塔的明師。

280

卓越

讓非常多很想轉出這冷門科系的學子們看到未來。

本身曾因為高中落榜,在打工時備受冷潮熱諷,

特別珍惜讀書機會的吳教授於日本完成學業後,儘

管有臺灣大學、成功大學、金屬工業研究所爭相聘

任,但念及母校的扎實訓練以及當時趙國華校長的

盛情邀聘,懷著感恩的心將自己所學傾囊授與學

弟、妹。

先後擔任科、系主任長達十三年之久,吳教授深

感國內冶金、金屬相關師資的不足,自己經常超時

授課,務必開設應教的課目。擔任主任期間,他盡

力改革修訂課程、延聘優秀師資、改善加強實習設

備、爭取預算補助等,他表示:「我都是以學生、

系上、學校的最大利益為考量基礎。」

儘管吳教授的教學深受稱許,但執教鞭多年後,

他仍感自己的實務經驗以及學生的實習設備均不

足,於第一任主任卸任時,稍有喘息機會,遂在友

人的邀約下,加入晉英金屬股份有限公司,執掌建

廠以及技術研發之重任。透過實際參與這一家公司

的運作,吳教授自我充實實務經驗,也讓學生有了

實習的場域,可說一舉雙得。更於民國 60年在中

國礦冶工程學會的推薦下,被青商會舉薦為當年的

「十大傑出青年」,對一個投入冷門工業領域的學

者來說,這可說是極大的肯定。

一生浸淫材料科學的吳教授於民國 88年退休,

但他仍以兼任教授繼續將生平所學傳授與莘莘學

子;民國 92年更在系上主任與教師的推舉下,獲

母校「榮譽教授」殊榮。回顧這些年的教學生涯,

吳教授以「回首向來蕭瑟處,已是無風雨也無晴」

為自己下了註腳。

已過耳順之年的吳教授對於學弟、妹仍有期許,

看到現在學生常常花很多時間打工,他說:「打工

本身不是件壞事,但一定要記得,把該學的課業學

好,不要因打工而忽略了課業。」他進一步表示:

「以前台北工專是全國前五名的大專,現在名次已

有退步,現在素質不如從前,讀書風氣也較差。學

生們應了解前輩校友們是如何努力打下良好傳統,

樹立台北工專的優良校風;我鼓勵北科大的學生應

該把該學的基礎科目學好,只要基礎打穩,畢業後

無論哪裡上班,都能應用自如。」

很正直很『骨力』全力以赴:周錦惠教授

電機工程系向來是熱門科系,臺北科大也培育了

很多優質人才分布在機電工程與高科技產業裡,該

系的周錦惠教授也名列終身奉獻教授當中。

民國 54年周錦惠教授進入台北工專服務,任教

於電機系迄今。期間,他曾赴美國進修,取得士學

位返回北科大,並參與校務行政工作三十多年,陸

續擔任電機系系主任、進修部主任、就業輔導處主

任、研發長、教務長等職務。

一生無悔奉獻於臺北科大,他的兩位小孩也就讀

於臺北科大,周教授說:「這是我的母校,我在這

所學校深受師長的栽培;因為成績優秀,畢業後,

得以被老師留校擔任助教,我也不斷進修,把所學

完全貢獻於母校,以能在母校服務到退休為志業。」

在北科服務期間,周教授眼見所經歷過的五位校

長都對學校盡心盡力,無不肯定他所付出的努力,

因此更加深他留在母校持續服務的心念,「我的個

性就是一旦接下事情,就要把事情做好。」北科退

休後,周教授轉兼任教授,看到同樣是臺北科大校

友的現任姚校長對母校的高度期許,「這也讓我願

意在退休之後仍持續為臺北科大效力。」他將擔任

臺北科大校友會館的主任委員,繼續服務校友。

歷經三十年,臺北科技大學總算由專科改制為技

術學院。聽到改制成功那一刻,周教授激動地說:

「眼淚都快掉下來了。就像我現在看著學校的操

場,許多人在上面跑步、運動,這是全世界最貴的

操場(土地價值 400億臺幣以上),學校能有今日

的發展,其實是許多校友無私貢獻而成的,讓我很

引以為傲。」

臺北科大的校友對母校向心力十足,周教授深深

推崇,「為了學校的改制與進步,校友們付上許多

心力,更有許多校友是匿名捐款出錢出力,讓我非

常感動。」

周教授對母校的情分日久更見深長,在母校歡慶

百年建校之際,他不時返回臺北科大看看百年校慶

活動是否有需要協助之處,周教授指出:「校友的

281

退而不休的王瑞材、孟繼洛、吳裕慶、周錦惠(由左至右)等四位教授獲頒終身奉獻獎,一生樹人無數,成為臺北科大最可貴的資產之一。

凝聚力,正是北科最珍貴的傳統。」

從北科退休時,周教授之子在歡送會後對著在場

的長輩說:「我爸爸是個很正直的人。」這句話讓

他很感到安慰,「因為我是北科校友,代表我有做

到校訓中的『誠實』精神。」

正因為對母校的情感,周教授常以花五分鐘提醒

學生做人處事的道理,鼓勵北科大學生:「做人謙

和,做事用心」,他說:「北科所培育出的學生很

『骨力』(臺語勤奮、認真之意 )。」在他擔任就

業輔導處主任時,更明確感受到企業界對北科大學

生的肯定。周教授語重心長地鼓勵學生們要秉持校

訓「誠樸精勤」,「這樣就算是遇到挫折,也能再

站起來。」

最感欣慰是桃李滿天下:孟繼洛教授

今年 78歲的孟繼洛教授,係孟子第 69代後裔,

當年是跟隨國軍隊伍遷臺的娃娃兵,終生奉獻給臺

灣技職教育,也獲得臺北科大的卓越奉獻獎。

在教學相長中,本身從不放棄進修機會的孟繼洛

教授於民國 40年離開軍伍進入台北工專附設的北

一工機械科就讀;民國 43年畢業,考取師大工業

教育系,在畢業後返回北工擔任機械科助教,一路

升任講師、副教授。民國 58年到美國匹茲堡大學

進修碩士,在擔任機械科主任六年後,再度赴美取

得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在校期間曾擔任機械

科主任六年,實習就業輔導室六年及改制後的技術

合作研究發展處長及副校長。

民國 71年,時值李國鼎先生推動各項人才培育

及延攬方案的時代,孟教授受教育部之邀,擔任科

技顧問,參與推動全國科技教育,在臺北科大任教

卅九年受遠東集團徐旭東董事長之邀,出任亞東工

專校長、華夏工專董事及董事長等職。對孟教授來

說,這一生等於是和技職教育體系畫上等號。

「臺北科大一直是臺灣技職教育的龍頭,近半世

紀在台北工專、臺北科大任教,也見證了整個臺灣

技職教育的發展,我有幸在本校教書卅九年,學校

就像是我的家。」孟教授談起這些年說:「最滿足

的是桃李滿天下,學生遍布產業界、學界,不但很

有成就,也都很有影響力,讓我非常欣慰。」由於

孟教授認為自己此生最大的收穫就是因為「一直和

學生在一起,所以始終保有年輕與活力。」也因為

如此,只要是教育部、學校等單位的邀約,包括:

參與評鑑、參與開會,他都樂於參與:「能將我在

教學、管理方面的實務經驗分享給後進。」

「臺北科大有非常優良的傳統,樸實、刻苦耐

勞,同學們應該把學校所學的態度與精神,未來帶

到職場,」孟教授相信只要發揚光大臺北科大的傳

統精神,一定能擦亮北科大的老招牌。

回首百年來,臺北科大所聘任的老師學養兼優,

同時具備了誨人不倦的師德,不約而同都秉持一個

優良傳統-願意毫不保留地傾囊相授給所有學生,

帶領著學生深入鑽研理論,並透過胼手胝足的實作

讓學生親身驗證理論。而從創校以來,多數任教老

師,甚至既扮演明師角色,也扮演慈父角色,給予

學生一生受用不盡的處世為人金律,獲得終身奉獻

獎,可說是對他們所付出的最貼切的肯定。

282

卓越

卓越

百年風華大事紀

283

日治時期 (1895~1945)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大事 年代 國際與國內大事

日本臺灣總督府於臺北廳大加蚋堡大安庄(即本校

現址)設立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分設木

工科、金工及電工兩科,是為臺灣工業教育之肇端。

1912 中華民國誕生

改名為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 1914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增設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五年制,並設機械、應化、

土木三科,專收日籍學生。

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改名為臺灣公立台北工業學校。【註:工業學校此

名直至 1937年臺中州立台中工業學校成立之前,本校都是全臺唯一】

1919 總督府以同化政策為統治的基本方針,實

施地方自治、創設總督府評議會、公佈日

臺共學制度及共婚法、撤廢笞刑、獎勵日

語等。

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改名為臺北州立台北第一工業

學校,以日籍學生為對象。兩者在同一校址上課。

1921 人力車與牛車為主的時代,方圓 4公里以內的學生都是走路上學,遠道學生坐火車

到臺北車站,再徒步走到學校,當時道路

兩旁都是稻田。曾有住林口的校友為了節

省車資,用跑的從林口跑到學校上課。

1922 第二次發布臺灣教育令,除初等教育外,

中學以上學制宣稱施行內臺共學,但因原

專供臺灣人就讀的中學湧入更多日本人,

反導致臺灣人中學以上就學率降低。將職

業學校分為農、工、商三個科別。

臺北州立第一工業學校及臺北州立第二工業學校合

併,改稱為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電氣科、

建築科及應用化學科、機械科、土木科共五科。

1923

增設採礦科。 1937 因戰爭需要,總督府對於臺灣的經濟重心

轉為工業化。

臺灣總督府於本校另設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採

夜間授課。

1939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

更名為臺灣省立台北工業職業學校,分初級部、高

級部,設機械、電機、土木、建築、化學、採礦六科。

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日本殖民政府交出臺灣管轄權,由中華民

國國民政府接管。

成立臺灣省立台北工業職業學校附設一年制中級技

術生養成所。

1946

台北工專時期 (1948~1994)1947 戰爭造成電力設施破壞,日籍技師全面撤

出臺灣,日本人曾預言「三個月後,臺灣

將一片黑暗」,孫運璿號召當時的台北工

業學校、台南工業學校學生與臺電原有工

程師並肩修復電力。五個月後,臺灣電力

恢復八成。

284

升格為臺灣省立台北工業專科學校,設五年制機械、

電機兩科。

1948

原臺灣省立台北工業職業學校附設一年制中級技術

生養成所,改稱為臺灣省立台北第一工業技術練習

生養成所。

十一月一日開學上課,定為本校校慶紀念日。

增設五年制化學及礦冶兩科。增設三年制電機科電

力及電訊兩組,電訊組後併入電子科。

1949 進行金融幣制改革,6月發行新臺幣。200萬人遷移臺灣,爆增人口帶來巨大壓力。

原臺灣省立台北第一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改稱

為臺灣省立第一工業職業補習學校。

增設五年制土木工程科。 1950 1950~1965 年之間,美國經濟援助臺灣的金額合計 14億餘美元,臺灣經濟因而穩定下來,通貨膨脹受到控制。

增設二專土木科。 1951增設二專化學科。 1952二專停招,增設三專機械科、電機科、紡織科。 1953 實施第一期經濟建設計劃,發展勞力密集

輕工業,替代進口商品,以提高關稅、限

制進口、外匯管制扶植民營企業,特別是

紡織業。

增設三專土木工程科、化學工程科。 1954 1953年 ~1959年,軍事預算非常高,人口急速成長,農產品出口佔八成。

原台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附屬技工訓練班改稱為

台北第一工業職業補習學校附屬技工訓練班。

1957 生活已有改善,創下以農業帶動工業發展

的先例。

增設二專機械工程科及電子工程科。 1961增設二專電機工程科。 1963 臺灣對外貿易首次出超,開始有了外匯累

積。

成立夜間部。 1965增設三專工業工程科、二專工業工程科及工業設計

科。

1966 成立加工出口區於高雄,而後在楠梓、臺

中相繼設立,外人投資大幅增加。

土木工程科工業設計組建築組併入工業設計科。

增設三專礦冶工程科及電子工程科。 1967成立電子計算機中心。 1971紡織工程科更名為纖維工程科。 1972增設二專電機科工業訓練組一班。

成立空中高工補習學校,設機工、電工二科。

成立臺灣省台北工業專科學校附設建教合作中心。

與臺灣電信局合作,辦理電訊專科班。 1973 爆發石油危機,全球經濟陷入不景氣。因

生產成本劇增、出口大幅下降、退出聯合

國等因素使投資意願下降。

1974 行政院長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使臺灣晉

身亞洲四小龍之列。

增設三專工業設計科。 1975 總統蔣介石辭世,由嚴家淦繼任。

設立臺灣省立台北工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設機械、

電機、化工、工業工程四科。

1977

285

1978 蔣經國接任總統。

纖維工程科紡織組、化纖組分別更名為紡織工業科

紡織工程組及紡織化學組。

1979 制定「十年經濟建設計畫」,將機械、電

子、電機、運輸工具列為「策略性工業」。

臺灣所得不斷提高。

頒發畢業證書編列第一號予俞石獅校友。 1980 設立新竹科學園區,以優惠鼓勵投資高科

技產業。

改名為國立台北工業專科學校。 1981增設臺灣第一所二專核能工程科,為建教合作專科。 1983 放寬進出口與投資限制。

增設三專建築設計科。工業工程科更名為工業工程

與管理科。工業設計科建築設計組獨立為建築設計

科。

1987 新外匯條例實施,人民得以自由持有及運

用外匯。

實習輔導室成立校友聯絡中心。

礦冶工程科更名為材料及資源工程科。 1988 蔣經國辭世,李登輝繼任總統。

奉教育部核准成立改制技術學院籌備規劃小組,並

成立五個工作小組積極推動改制工作。

1990 公布「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發展通訊、

資訊等十大新興行業。

成立自動化科技中心,主要任務在整合本校機械、

電機、電子及工工等各系有關自動化方面之人才設

備。

1991

增設光電科技中心。 1992教育部同意以臺北縣萬里鄉及基隆市等部份土地作

為第二校區預定地。

國立台北技術學院 (1994~1997)國立台北工專改制為國立台北技術學院,設立機械

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材料及資源工程、土

木工程、紡織工程、電子工程、工業工程、工業設

計、建築設計等 10個技術系。

1994

停招二專及三專,五專學制繼續招生。

首次由遴選制度產生 11位系主任。設置進修推廣部。

1995

臺北縣萬里第二校區正式獲撥用,本校邁入新紀元。 1996成立本校第一個研究所 --機電整合技術研究所。

榮獲教育部八十五年度服務貢獻、辦學績優、行政

考核優良、師資考核優良及視導評鑑優良五獎。

1997 成立臺南科學園區。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1997~)八月正式改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立機電、工

程、設計、管理、人文五大學院,並增設電腦通訊

與控制研究所、土木與防災技術研究所、生產系統

工程與管理研究所三碩士班,及車輛工程技術系、

冷凍空調技術系。

1997 臺北科大首度校慶 連戰副總統蒞臨賀勉。

附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奉准升格改制為進修補習學

院,為二技三年學制,改招專科畢業生修業學生。

1998

八月停招五專。

增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電力與能源技術研究

所、材料及資源工程系研究所、商業自動化與管理

研究所四碩士班。

卓越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設進修補習學院更名為國立臺

北科技大學附設進修學院。

1999

成立創新育成中心。

教育部核定將所有系所名稱中有「技術」字樣者取

消該二字,惟原「建築設計技術系」更名為建築系、

原「冷凍空調技術系」更名為冷凍空調工程系。

增設製造科技研究所、冷凍與低溫科技研究所、光

電技術研究所、生化與程序工程研究所、有機高分

子研究所、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六碩士班,及經

營管理系(二技)、應用英文系(二技)。

組織 ISO 9001品質驗證推動小組,積極推動取得國際驗證工作。

2000 政府財政盈餘轉為財政赤字。

李登輝卸任總統,陳水扁當選總統。

成立水環境研究中心。

增設創新設計研究所、資訊工程研究所、環境規劃

與管理研究所、自動化科技研究所、車輛工程系五

碩士班。

經教評會通過,首度頒發榮譽教授予技職所孟繼洛

教授。

2001 臺灣經濟出現了自 1947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

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博士班、工程科技研究所博士

班、二技資訊工程系、光電科技系。

慶祝九十週年校慶系列活動:一同走過從前校園影

展暨座談活動,敬邀孫運璿資政、法務部長陳定南

及臺北市副市長歐晉德共同參與。

成立奈米矽元件研發中心。 2002原紡織工程系更名為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經教評會通過,頒發榮譽教授予電子系王瑞材教授

及材資系吳裕慶教授。

經教評會通過,頒發榮譽教授予化工系張文雄教授、

技職所張天津教授及電子系嚴文方教授。

2003

增設電機工程系博士班、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博

士班、生物科技研究所碩士班,及四技應用英文系。

成立奈米光電磁材料技術研發中心。

機電科技研究所張合通過博士學位考試,成為本校

第一位博士生。

2004

增設光電工程系博士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博

士班,及四技資訊工程系、光電工程系、經營管理

系。

增設甘比亞石油專班。

甘比亞石油專班開學典禮。該班為本校與西非甘比

亞共和國合作而開設之四年制學士專班,亦為國內

與西非建教合作之首創。

成立藝文中心。 2005增設資訊工程系、工商管理研究所二博士班及電資

碩士在職專班。

286

獲得教育部推動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補助。 2006首度頒發名譽博士予林宏裕、宋恭源校友。

成立電資學院、校友聯絡中心。

增設設計研究所博士班、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班、

大學部四年制機電、電資、工程科技、創意設計等

四學士班。

成立北區技專校院教學資源中心。 2007 因美國次級房貸事件爆發全球性金融危

機,打擊歐美國家的消費,對出口導向的

臺灣造成打擊,面臨進出口萎縮、勞動條

件更加惡化、內需市場萎縮及生育率下

降。嚴重性超過 2001年。

增設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有機高分子研究所二

博士班,及甘比亞電資專班。

增設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博士班、應用英文系碩士班,

及甘比亞土木專班。

2008 馬英九就任總統。

增設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化學工程與生

物科技研究所博士班,及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

班、資訊與運籌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2009

日間部二技學制全面停止招生。

頒發名譽博士予嚴隆財校友。

增設服務與科技研究所碩士班。 2010 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成立國際事務處。

「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更名為「經營管理系

碩士班」。另各EMBA專班更名為前冠「管理學院」字樣,由管理學院統籌。

進修部招收「電腦與通訊暨電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一班及「互動媒體設計學士學程」一班。

頒發名譽博士予陳勝標校友。

建校一百年。 2011第二十任校長姚立德上任,姚校長本校 71年五專電機科畢業,為首位校友擔任校長。

增設土木防災研究所博士班、智慧財產權研究所碩

士班,及文化事業發展系。

頒發名譽博士予葉寅夫校友、林孝信校友、梁見後

校友。

教育部核定本校與臺北大學、臺北醫學大學成立臺

北聯合大學系統。

遴選本校建校百週年百位傑出企業校友暨卓越校友

增設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班。 2012

287

卓越

發 行: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發 行 人:姚立德召 集 人:洪三平編輯委員:鄭錦文、廖政一、王小瀋、白陽泉、黃國真、鄧道興

校 址:臺北市忠孝東路三段一號 電 話:02-27712171傳 真:02-87730662網 址:www.ntut.edu.tw企劃製作:天下雜誌群整合傳播部

發行日期:中華民國一○○年十月初版

ISBN:978-986-02-9666-2(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