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感让我们活得更有意义? -...

Post on 23-Sep-2020

2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自卑感让我们活得更有意义? -...

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值班编委/赵薇

值班主任/史茜 编辑/殷晓蕾 美编/王敏 15百灵·读书

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一问题,在任何一个时代、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人们迫切想要知晓答案的问题,也是心理学的核心命题之一。作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弟子,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用自创的“个体心理学”提供了切实的应对方案,这便是《活出生命的意义》(旧译《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同时也是第一个明确反对弗洛伊德心理

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他早年曾参加弗洛伊德组织的心理分析学会,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弗洛伊德不同,遂离开心理分析学会,自立门户。相比弗洛伊德,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学”更注重整体视角与人的社会性,尤其强调观察分析一个人的时候,要把他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不是片面地只关注他生活中某一个侧面。个体心理学大致有如下几个核心观点:第一,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第二,个体心理学以人格为统一整体。第三,意识是人格的中心。第四,未来对人的行为具有重大影响。如今,很多心理诊疗的体系如认知行为疗法、现实疗法、关注解决问题的疗法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阿德勒的贡献,而个体心理学在教育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的影响也相当深远。

《活出生命的意义》最初的译名是《自卑与超越》,这也是许多中国读者熟知

的名字。不过,“自卑与超越”实际上是阿德勒此书中第二章节的论题,并不能概括整本书的主题。因此,在此次重译过程中,译者柴晚锁和吴维中在与编辑陈静商议后,确立了新的译名——《活出生命的意义》。

最初翻译时,之所以将本书译为《自卑与超越》,确实是因为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非常重要的概念。阿德勒认为,所有人都有自卑情结,而他对自卑的定义是:“某人遇到无法解决的

问题,并透露出某种信号坚持认为自己没有解决能力时,这时候便陷入到自卑。”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情结产生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天生的生理缺陷,例如受阿德勒影响颇深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有一个令他十分烦恼的大鼻子,而正是阿德勒的理论帮他走出了生理缺陷的影响;第二种是后天的环境影响,例如一个家庭中有多个孩子,各个孩子之间的竞争关系就会导致自卑情结。

自卑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贬义词,但阿德勒认为,自卑正是我们人类发展的原动力,有自卑,才会有弥补缺陷的动力,才会有进步。自卑情结之所以会产生负面影响,是因为我们处理的方法不对。那么,要怎么正确处理自卑心理呢?这就要引到阿德勒的第二个关键概念“优越”(也就是

“超越”)。在阿德勒看来,追求优越是人与生俱来的内驱力,而自卑和优越恰恰是并存的。自卑者通常用补偿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例如,身体不好的人,会想办法克服自己的身体缺陷,腿不好,把腿锻炼好了,或者听力不好,锻炼自己的视觉。但很多时候,人们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很多行为都源于自卑情结,或者无法正确面对自己的自卑心理,这个时候就需要心理学家的帮助。阿德勒在书中特别强调,尽管很多人已经知晓了他关于“自卑”的发现,并将其运用于从业实践中,但很多人却没有正确理解这一概念。要通过自卑情结来解决心理问题,不能只告诉患者“你有自卑情结”,而应该“通过其生活做派中流露出来的种种迹象来甄别他究竟受过何种具体挫折,必须精准地找到他在哪一点上勇气不足,并适时予以鼓励。”也就是说,心理学家应

该透过表面看内在,要找准自卑的原因,对症下药。在本书的第四章至第六章,阿德勒便分别讨论了“童年记忆的影响”、“梦境分析”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等主题,这也是自卑感及其他心理问题的源头。

除了“自卑”和“优越”,“生活做派”(即“生活风格”)与“创造性自我”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所谓

“生活做派”,就是一个人在早年生活道路上已经定型化的行为模式。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模式在大概四五岁的时候就基本已经形成,在没有针对性的外力引导下,他会终生不变,这个观点为阿德勒的心理学体系奠定了基础,也是个体心理学指导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出发点。“创造性自我”则与人的社会性紧密相关。阿德勒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他有一种意识,一种意愿,这种意愿对他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是遗传决定一切,但是阿德勒认为遗传、环境、创造力三者缺一不可,而且他认为遗传只是其中的“一块砖”,更重要的是创造性能力。

在心理学史上,阿德勒改变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本能、忽视社会文化影响的倾向,将人认同社会目标、克服自卑、追求优越的情绪作为人最大的动机,并且强调家庭、社会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活出生命的意义》是阿德勒根据个体心理学理论框架,结合实际诊疗案例而写成的一本“生活指导书”,能够帮助普通人更好地应对自己的工作、家庭与生活。归根结底,恰如阿德勒所言:“意义并非取决于环境,相反,基于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命运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据《北京晚报》

很多人都喜欢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画,或纤毫毕现,或意境悠远,无论是技艺还是意蕴,总是能有各种解读。那么,问题来了:山水画仅仅是山和水构成的风景画吗?为什么画家偏爱画旅人和渔夫?山水画里为什么不画农夫?文人喜爱的吉祥图案有哪些?草虫图中不可或缺的花朵是什么?

《中国绘画的深意:图说山水花鸟画一千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看画视角,从艺术和社会史的角度出发,剖析中国山水、花鸟画中反复出现的意象,解读一代代中国古人在绘画中编织的思想与梦想。简而言之,山水花鸟,简单四字,蕴含着中国古人意味深长的精神世界。

这本书的视角独特,因为它的作

者并非中国人,而是日本汉学家、三得利学艺奖获得者宫崎法子。她以研究中国绘画史著称。不同的视角加上专业的素质,让这本书为读者打开了另一扇通向传统绘画的大门。

宫崎法子选取了中国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类别——山水画和花鸟画作为研究对象,以这两类画的兴衰史为切入点,一一剖析画中的表现的主题与其背后蕴含的意义。

卷一山水画梳理了对山水画的确立、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背景,比如科举制度的发展、士大夫阶层的出现、文人文化的普及;例举自五代以来到宋、元、明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绘画作品,详述了山水画中的旅人、渔夫、奇石与庭院等意象背后蕴含的文人阶层的隐逸理想;重点解读文人山水画这一派

系,论述其创作背景、传播与发展以及中心主题的变迁,从北宋的实景山水画慢慢过渡到元明的山居图、别业图、行旅图、仙山图等过程。

卷二花鸟画结合大量作品展示,概括从古至宋的花鸟画的发展过程,重点详述藻鱼图、莲池水禽图、草虫图等典型主题的绘画内容,解析画中常见的意象如鱼、莲花、鸳鸯、白鹭、葡萄、竹雀等。与花鸟画相比,山水画除了承载文人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之外,更多包含了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对幸福的天真追求。

山水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画的重心。跟随本书,大可以追溯经典图案的历史典故,品读中国绘画的形与意,在艺术历史里回望传统文化,追寻美的足迹。 据《广州日报》

自卑感让我们活得更有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 柴晚锁 吴维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解读古画密码发现中国古人的理想生活

《中国绘画的深意:

图说山水花鸟画一千年》

(日)宫崎法子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