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讲记005 - masterchingche.org ·...

Post on 18-Jan-2021

19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佛法修学概要》讲记005 - masterchingche.org ·...

0

1

《佛法修学概要》讲记 005

目录

【67】佛陀灭度以后,我们要透过什么桥梁才能跟佛陀的清净法身接触? ...... 1

【68】佛陀出生的目的,是为了宣扬一种什么道理? ......................................... 6

【69】为什么我们先要掌握佛法核心思想? ....................................................... 11

【70】佛陀是透过哪三种方法来方便演说诸法? ............................................... 12

【71】什么是诸佛出世的一大因缘? ................................................................... 18

【72】我们学佛之前要掌握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 20

【73】你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里,就不可能改变! ............................ 23

【74】“妄想”是我们迷失心性、招感痛苦的关键所在 ................................... 24

【75】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随妄转,找到修行的捷径? ................................... 29

2

【76】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有,这个是大智慧的人! ....................................... 33

【77】诸位!临终的正念不是靠佛号去压妄想! ............................................... 35

【78】诸位!你如果现在思考模式还是很冲动,最后死路一条! .................... 37

卷五

1

《佛法修学概要》005

乙三、主要教义

【67】佛陀灭度以后,我们要透过什么桥梁才能跟佛陀的清净法身接触?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页。乙三,主要教义。

我们佛法概要总共有三个主题:第一个是前言;第二个是正文;第三个

是结劝。前言就是我们在进入到修学的道次第、进入到修学的重点之前,

对于整个佛法要有基本认识。一个学佛人你要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法,

这是基本概念。

我们前面两堂课,对于佛陀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在大乘的经论

佛法修学概要

2

当中讲到佛,它是从两方面来解释佛陀:一个是根本性的佛陀,叫作“本门

的佛陀”。我们看到很多的佛像,有石头的、有木雕的、有纸画的,这么多

佛像有一个根本,就是我们说的“清净法身”。那么这个根本佛陀的特点是什

么?“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他是无所不在的。

这种法身常住的概念,在小乘的经论中没有提到。我们看小乘的《阿

含经》或者《阿毗达磨论》,它们解释佛陀就是在两千五百年左右陪着我们

成长的那个佛陀,所谓从出生到结婚、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然

后这个佛陀就消失掉了,就是灰身泯智了。所以小乘的思想没有所谓的他

力加持的法门。诸位你看小乘的经论,没有说你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

王菩萨”得到佛菩萨的加被,没有这回事情,在小乘的思想当中,所有的佛

卷五

3

菩萨都消失了,不存在了。所以小乘的学者拜佛陀,他们只是对佛陀的怀

念跟恭敬而已。他不认为佛陀还存在,因为他没有这种根本佛陀的思想。

所以小乘的思想没有他力加持的法门,没有本尊相应法门。

大乘佛法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佛陀经过无量劫的修学,经过三大阿

僧祇劫的修福修慧,他肯定有一个根本,就像古人说的,一个佛陀他花了

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结果怎么可能只活一次就消失了?这个因地太广,

果地太少,不合逻辑。所以我们大乘佛法一定要建立一个重要的思想:“深

信诸佛皆充满”。佛陀是无所不在的,虽然我们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

但是他是存在的。《楞严经》说,不要相信自己的六根,我们的眼睛只要一

张纸就障住你了,我们看不到隔壁的东西,但是不代表隔壁的东西不存在。

佛法修学概要

4

所以我们对佛陀的第一个认识,佛陀是有一个根本佛陀的,他是无所不在

的。这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我们说的“迹门的佛陀”,就是有相的佛陀。佛陀灭度以后,

他留下了三个很重要的东西:第一个就是佛像;第二个就是佛号;第三个

就是咒语。前面的清净法身佛是没有相状的,我们很难跟佛陀接触,因为

我们的心只能在有相的因缘活动,不能去攀缘一个无相的东西,我们做不

到。所以慈悲的佛陀又创造了三个相状:第一个佛像。透过对佛像的礼拜,

我们跟佛陀感应道交;第二个佛陀留下他的名号。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

佛”这个音声,佛陀就在里面;第三,我们持个咒语,佛陀的功德也在里面。

我想你只要在做功课,你会发觉,当你心思很散乱、身心非常疲惫时,

卷五

5

你静下心来念个〸五分钟的佛号,你就创造一个音声“阿弥陀佛”,把这个音

声再听回去,〸五分钟以后,你会发觉你的身心世界完全不同了,能量增

加了,正念也提升了。所以感应道交,不一定是要很明显地,叫作显应,

不是说一定要看到佛像。其实,这个感应有一个叫冥应,就是冥冥当中我

们接触了有相的佛陀,这个有相的佛陀,他能够引导我们趋向于无相的佛

陀,就是“清净法身”。我们必须要透过一个桥梁,就是透过一个声音的引导,

才可以跟佛陀的大悲愿力的清净法身接触,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大乘佛法的佛陀是两个:第一个,是一个无所不在的佛陀;

第二个,是佛像的佛陀,它也是佛。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愿力去礼拜他,

我们也能够得到佛陀的加持。这个就是所谓的“根本的佛陀”跟“枝末的佛

佛法修学概要

6

陀”,我们已经花了两堂课的时间来解释什么是佛。

【68】佛陀出生的目的,是为了宣扬一种什么道理?

这一堂课开始,我们解释什么是法。

什么是法?这当中我们先看一段经文,再加以解释。

好,请合掌。

《法华经》云:“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

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

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

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

卷五

7

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

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

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我们来看这个解释,看第九页的这个脉络。

佛法修学概要

8

《法华经》云: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 难解 趣 所以者何

因缘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我以无数方便,种种 譬喻 演说诸法,是法 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言辞

所以者何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卷五

9

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 诸佛世尊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法华经》

我们都知道,佛陀是从一种清净的法身依止他的大悲愿力,来到人世

间陪我们流转。我们看佛陀的八相成道,佛陀成道以后只做了一件事情,

就是转法轮,然后就入灭了。所以佛陀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宣扬一种道

理。这个道理佛陀是怎么说的呢?

佛法修学概要

10

我们看经文: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就是说,诸佛在宣

扬道理时是随宜说法,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要根据众生的根机,看

你是什么根机。你这个人贪恋生死,没关系,佛陀要你受三皈五戒,修人

天乘法;你这个人,厌恶世间,对生命的痛苦体验特别深刻,佛陀讲二乘

法;你这个人有大乘善根,佛陀直接讲大乘法。所以佛陀是就着众生的根

机来说法。

但是,佛陀心中自己觉悟的这一块法是“意趣难解”!我们前面讲到,佛

陀是分两部分来看:一个是根本;一个是枝末。其实法也是这样子,也有

根本跟枝末。根本的法在《法华经》叫真实义,就是佛陀心中所觉悟的真

实道理。但这个道理,佛陀不是随便宣说的,因为他必须有因缘、有这种

卷五

11

根机才宣说。佛陀说出来的东西,是顺着众生的根机而说出来,这个叫权

法——方便法门。而佛陀自己觉悟的道,其实是意趣难解!这个“意”就是它

的过程;“趣”就是这个道法本身的甚深道理,就是它的目标。这个“意”就是

引导我们去觉悟这个目标的过程的方便法门。

【69】为什么我们先要掌握佛法核心思想?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佛法很广,你要是信基督教,就一本《圣经》就

没了。但是你看佛法是一百部《大藏经》,佛陀一生说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那么我们现在要知道一个重点,就是佛陀说了很多很多的道理,但是这当

中有一个核心思想,这个你要先掌握。他有一个根本理论,这个根本理论

贯穿整个大藏经,从头贯穿到尾就像念珠一样。念珠有很多的珠子,但是

佛法修学概要

12

它之所以形成一个念珠,因为它中间有一条线。如果没有一条线,这个念

珠就没有章法了,就散落满地了。佛法有这么多,但是诸位,要能够有所

心得,你一定要把这条线先抓出来。就是这么多的藏经,你要深入之前,

必须把佛法根本的架构先掌握出来。就是佛陀说了这么多法,他的核心思

想到底是什么?这个地方我们先探讨一下。

【70】佛陀是透过哪三种方法来方便演说诸法?

我们看第二段,“所以者何”?为什么佛陀的这个道法是这么难理解呢?

因为佛陀在开显法门时,是透过无数的善巧方便。在《法华经》上说,佛

陀讲道理是透过三种方法:

卷五

13

第一个,言辞法说。佛陀对于比较简单的道理,你根机悟性高,佛陀就

直接用言辞来摄受你。比方说佛陀讲苦集灭道,什么是苦?什么是集?什

么是灭?什么是道?佛陀直接用语言文字来跟你沟通,这个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个,佛陀对因缘说。因缘说就是有些人对道理虽然理解,但是心中还

有疑惑,佛陀就讲他过去的故事,讲一些过去发生的事实。比方说佛陀讲

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个道理,佛陀就会说过去生

哪一个人造了什么善业,所以他今生做了国王;过去生哪一个人造了什么

罪业,所以他到地狱去了。他讲实际的例子。

比方说,我们在经论上看到一件事情,佛陀要说明我们的身口意,心

灵的力量最大。佛陀有一次跟外道说:你认为我们身体的力量大,还是心

佛法修学概要

14

灵的力量大?外道说当然是身体的力量大,我要搬一块石头我一定要付出

行动,我用身体把石头搬走嘛。佛陀说:你说错了!身体的力量是有限量

的,但是心灵的力量是无限量的,心灵的力量大。外道不服气了,他说:

你可以举个例子吗?佛陀说:比方杀人,你用身体去杀人,你只能够一个

一个杀,但是你用心灵的力量去杀人,你可以瞬间杀死一个城市的人。外

道说:你讲这句话有根据吗?佛陀就说:当时印度有一座石头山,是全部

用石头堆的山。你知道这个石头山是怎么来的吗?外道说:不知道。佛陀

说:过去生,有一个修道的仙人在山中修行,这个仙人已经成就四禅定了。

这个仙人有个老婆,就是他还没有修行之前,他们就结婚了。结了婚以后,

这个仙人修行,他老婆就护持他,煮饭给他吃。这个老婆长得很漂亮。有

卷五

15

一天国王出巡时,看到这个女众很漂亮,就用强迫的力量把她夺走了。夺

走以后,这个仙人有时入定,有时不入定。他从定中出来时要吃饭,欸,

今天没有饭吃,他老婆不见了。他就入定,一入定以后他神通现前,他知

道是国王把她抢走了。仙人就到了王宫里面跟国王理论,说:请你把我的

夫人还给我。国王说:你是一个修道的仙人,你根本不需要夫人。他说:

我需要吃饭,所以我还是需要我的夫人。国王不给,仙人就生气了!他走

到他老婆那边说:你今天晚上要不断忆念我的名字,你就没有事。

所以一个人,不能去触恼一个修道人。这个修道人回去以后就入禅定,

到晚间他进入四禅。诸位要知道,进入四禅时,他的心力非常强。他就忆

念这个城市,那个国王的王宫宫殿,他就用心力变现石头,天上的石头,

佛法修学概要

16

经论上说就像下雨一样,把整个宫殿全部破坏了,整个城市全部毁灭。当

然这个仙人造了一个重大的罪业,因为一念的瞋心。结果他老婆因为忆念

这个仙人的名号,她没事。这个就是说明佛陀在讲深奥的道理时,尤其是

跟我们的思考模式违背时,佛陀讲过去的因缘用事实来证明这个道理,就

是用已经发生过的事实来论证难理解的理论,这就是佛陀有时候因缘说。

第三种,是譬喻说。譬喻说也是针对比较难以理解的道理,佛陀讲了

很多的譬喻。比方说我们对三界,我们活在这个世间,觉得世间很快乐,

的确世间也有一些快乐的事情,但是人生苦多乐少。所以佛陀就用比喻说: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说其实我们住在三界当中,

它的本质是一个起火燃烧的房子。虽然你在墙角,感受不到火的燃烧,但

卷五

17

是迟早有一天你必定被烧到。因为死亡到来时,你什么都被破坏了,你就

会失望。你经营的所有的珍宝、所有的财富、所有的眷属都必定被无常的

大火所烧,这是迟早的问题。虽然暂时烧不到你,但是这个火的燃烧是不

可避免的。

总之,佛陀在说法时是用三种方式:言辞、因缘、譬喻。其实这样的

譬喻、这样的方法还是不能完全解释佛陀真实的道,因为佛陀的真实道,

不是思量分别所能理解的,唯有诸佛才能证知。这样讲好了,道法是两种:

一种是超越语言文字的,就是佛陀自己亲证。这个是真的没有办法宣说的,

因为语言文字是有限量的,他讲出一个东西,就有限量了。所以当我们研

究法的时候,我们要知道,其实佛陀真实所觉悟的道是不能言说的。但是

佛法修学概要

18

如果不能言说,那么佛陀怎么让大家知道呢?佛陀就必须开方便门示真实

相,要开个门,那么就用言辞、譬喻、因缘来做一个引导。所以说,这个

道法,就有所谓的语言文字的道法,跟超越语言文字的道法,有两种道法。

【71】什么是诸佛出世的一大因缘?

我们再往下看。

为什么这个道法是这么难理解,而佛陀又必须宣说呢?因为佛陀的出

世,是为了一大事因缘而宣说的。佛陀讲了一百部《大藏经》,他有一个共

同的目标,就是有一个一大事因缘。其实佛陀讲了那么多的话,他有一个

重点。什么是佛陀出世的重点呢?

卷五

19

我们看第〸页,说诸佛世尊,三世诸佛出世,都是在开显众生悟入佛

的知见。佛的知见从浅入深,有四个次第:开、示、悟、入。“开”就是古人

说叫〸住,对这个道法的安住,对真如理的安住;“示”就是〸行,我们安住

以后从空出假,修习六度的妙法,在这当中实践,这个“行”、这个“示”就是

实践;“悟”就是〸回向,我们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有时候偏空,有时候偏有,

就必须透过回向,把它回事向理,趋向于中道的道理;“悟”就是〸回向;“入”

就是〸地,你如实地证入中道的真如理。

我们做一个总结:舍利弗,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以佛

陀的出世,是在宣扬一个中道的道理。一般而言,我们凡夫着在“有”的这一

块,我们认为生命是如此的真实。二乘人是执在“空”的这一块,他对人生的

佛法修学概要

20

因缘是一路的排斥。佛陀说法是比较平衡式的,是“空有无碍,真空妙有”

的一个中道的道法。这个道法是很重要的。诸位!从明天开始,我们开始

引导大家修习这个道法,我们必须让这个道法在心中生起来。但这个道法

是什么,你要先清楚。

【72】我们学佛之前要掌握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我们看这个讲表。

卷五

21

一、迷真起妄

本自清净 离 诸 尘 染 由妄想故翻成烦恼

○众生识体 本来自在 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 由妄想故翻成结业

本来平等 无有彼此爱憎差别 由妄想故翻成生死

二、返妄归真 一者立断恶誓 修离染行 复本清净 名为断德 ○今欲返本 二者立修善誓 修方便行 复本自在 名为智德

三者立度生誓 修慈悲行 复本平等 名为恩德

第一个是迷真起妄,第二个是返妄归真。我们迷失了真实的心性,而

佛法修学概要

22

生起了颠倒妄想。我们看这一块,迷真起妄,这一段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请合掌。

众生识体,本自清净,离诸尘染,由妄想故翻成烦恼。本来自在,具

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由妄想故翻成结业。本来平等,无有彼此爱憎差别,

由妄想故翻成生死。

这段经文,是你学佛之前要懂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如果你这个道理

不懂,严格来说你没有资格谈修行,你只是跟三宝结缘,就是你根本就没

有入门,你只是在佛法的大门外圈里面打转。所以这一段,这个讲表是判

断你是不是佛弟子,是入门了还是没有入门的一个标准。这个道理很重要。

这个道理就是你要知道两件事情:第一个,你本来是怎么回事;第二个,

卷五

23

你现在是怎么回事。

【73】你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里,就不可能改变!

先看看我们内心本来是怎么回事。第一个,我们内心是本来清净,没

有任何的烦恼;第二个,本来自在,我们本来具足种种智慧功德的妙用,

这个是指智慧这一块;第三个,本来平等,我们本来没有跟众生有任何的

对立,我们的心本来具足大悲。所以我们本来的面目是清净,自在,平等,

这是第一个认识。

第二个,我们现在为什么变成这副德性,整天在那个地方起烦恼、造

罪业而流转生死?这有一个关键:“由妄想故翻成烦恼,由妄想故翻成结业,

由妄想故翻成生死”,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的毛病。在《楞严经》里面很强调

佛法修学概要

24

这个观念,就是说你修行之前,其实修行就是治病,你吃药之前,要知道

你的病在哪里,你不能乱吃药。我们为什么有些人学佛很多年,但是很难

去做一个生命的彻底改变?就是你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里,你也

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出了毛病,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就不可能改变,

因为你找不到开关嘛。

【74】“妄想”是我们迷失心性、招感痛苦的关键所在

我们本来清净,本来自在,本来平等,但是我们现在变成不清净,也

不自在,也不平等,这个地方是哪里出了毛病?它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

我们的“妄想”。这个“妄想”我们解释一下,它是怎么回事。“妄想”是

由感受而来的。我们的一个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时,先有一个感受。福报

卷五

25

大的人,他过去生有善业,从善业而来,他的感受大部分是快乐,一生当

中,快乐多,痛苦少;福报比较差的人,他一生当中痛苦的因缘多,快乐

少。但这个感受还不是问题,因为感受没有相状,但是感受的下一个刹那,

带动想象力,他会从这个地方捏造很多影像。

比方说,我们讲喝咖啡好了。你看我们真正喝咖啡的时间,只有前面

第一秒钟你的舌头跟咖啡接触时,你感受到那种咖啡的味道。如果这个咖

啡是你习惯性的,是合乎你的身体的,你生起快乐的感受。然后呢?你会

干什么?你会赞美它,你心中开始说话:这个咖啡很好喝喔,它是在哪里

买的?在哪里出产的?从此以后你就没有真正在喝咖啡,第二秒以后你就

完全活在你的妄想。所以我们跟外境接触只有一刹那,我们一个人有百分

佛法修学概要

26

之八九〸的时间都活在自己的妄想里。我们其实不是很在乎外境是怎么回

事,我们宁可相信自己的妄想。妄想开始活动的时候,你就产生执着,你

就住在妄想里。所以唯识学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住。这个麻烦就是说,

你就住在你的妄想里,这个就是盲点,所以你就被自己的妄想误导了。这

就是我们为什么把人生搞得这么复杂,原因就在这里!

其实讲实在话,业力引生的问题是少数。佛陀说,我们中的第一支箭

是合理的,我们的痛苦只有少部分来自业力,大部分都是你自己的妄想把

痛苦膨胀。我们之所以受第二支箭、第三支箭、第四支箭、第五支箭……

完全是自己的妄想把它扩大了。其实你不要老是怪你业障深重,而是你的

心理素质占了很重要的因素。我讲实在话,你研究唯识学你就知道,真正

卷五

27

来自于业力的刺激,说你没有饭吃,这个是饥饿,你没有衣服穿,会感受

到痛苦,但现在的人哪几个是真正业力来招感痛苦的?很少!现在的问题

都是心理问题,就是你的妄想!

有一个母亲跟她女儿住在一起。这个女儿有一天她领薪水了,想要犒

赏一下自己这个月的辛苦,就到百货公司去买一顶她喜欢的帽子,帽子戴

在头上,越看越满意就买下了。当然她买那帽子第一念是感受嘛,然后就

开始打妄想,回去以后她就希望能够跟她妈妈分享,说她的帽子很漂亮。

但是她妈妈在炒菜,那时晚餐时间快到了,晚餐都没有做出来。她就戴了

帽子在妈妈面前晃来晃去的,妈妈也没看到,她就把帽子放在冰箱上,妈

妈去开冰箱拿东西时,也没看到帽子。后来吃饭的时候,这女儿就不讲话

佛法修学概要

28

了。妈妈说,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好耶?她说对啊,我买了一顶帽子,跑

到你面前给你看,你没看到,放在冰箱上面,你也没看到。她就很委屈!

但是她妈妈比她更委屈,她说,你讲到你的帽子,你有没有看到我今天做

了头发呢?我头发也是新做的啊,你也没有看到,你也没有赞美我啊。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这个妄想是你捏造出来的,这就是

人生为什么会变得无解。如果人生只有单纯地还债,只有业力,那很单纯。

但是你的业力跟妄想结合在一起,因为业力刺激你时只有当下,后面就全

是你的妄想,讲实在话,你要走不出你的妄想,人生无解!临命终时也无

解!阿弥陀佛也救不了你。经典上讲得很清楚,“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

我们现在重新定义一下,什么叫业障深重?你妄想打得多,你就业障深重!

卷五

29

就这样子嘛,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人生的快乐痛苦,跟业力没有直接的关系,跟你的心理素质有关

系。有些人他比较乐观,他打妄想会往好的方向打,这就是唯识学上所说,

安立美好的名言,这种人是不错,好人。有一种人是喜欢自讨苦吃,他遇

到事情喜欢去作悲观的思考、负面的思考,安立不好的名言。但是真正的

道人是完全不安立名言,离一切相。

【75】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随妄转,找到修行的捷径?

诸位要知道,在修学过程当中,如果你要进步快一点是有捷径的,其实

佛法是有捷径的。佛法如果没有捷径,那天台宗就不要判教了,就没有高

下了嘛。为什么天台宗要判成:藏、通、别、圆四教呢?为什么每一个法

佛法修学概要

30

门,有的是脚踏车,有的是牛车,有的是大白牛车,就是说它进步速度有

快慢,不是说你学佛久你就进步快,不是这个意思,这跟时间没有关系,

跟你的方法有关系。你没有掌握一个方法,学佛三〸年你还是老样子,因

为走不出妄想,你的人生就无解,你来生照样打这个妄想。

如果说要进步快,你要先找到你生命的原点,就是《楞严经》说的,

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道理太重要了!就是你要住在什么角度。如果你住

在妄想的角度来处理人生,你今生无解,你也不可能往生,不可能!因为

你自己把自己绑住了,你的无量的妄想,你那个佛号根本没有用,根本走

不出妄想。什么叫临终正念?就是走出心中的妄想,简单一句话就是这样。

我们可以有妄想,但是你不能随它而转。我要求你没有妄想,这叫强人所

卷五

31

难,因为也没有人做得到。

临终正念有两种:一种是圣人的正念。它是“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完全

没有妄想,这个是谁呢?这个是蕅益大师、印光大师的临终正念,没有妄

想。我们凡夫的正念叫作“不随妄转”,不是没有妄想,就是你不要受它干扰。

要不受它干扰,你站对位置就很重要了,这是关键啊!我们要站在本来没

有烦恼的角度来面对烦恼;要站在本来没有罪业的角度来忏悔业障;要站

在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也就是说你要站在一个本来没有妄想的

角度来处理事情,就是把生命回到原点。这个你平常就要训练了。

我们举一个实际例子。比方说,你跟你儿子起争执了。你跟你儿子之

间会起争执一定有业力,事出必有因,一定有业力嘛。反正这个孩子来只

佛法修学概要

32

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他来还债,第二个他来讨债。他如果来讨债,他给你

的痛苦就很多;他如果是来还债,他帮助你就很多。但是也不可能全盘是

讨债,也不可能全盘是还债。这人生的因缘是苦乐掺杂。假设这个儿子触

恼了你,你要怎么解决?你一定打妄想,因为这个业力刺激你感受妄想执

着,你就住在你的妄想,这个时候你就没办法解决了。你要告诉自己,你

本来没有这个儿子,你本来就有儿子吗?没有嘛!你是因缘和合,虚妄有

生,你本来就没有,你最后也没有,你死亡时能把儿子带走吗?也没有!

所以这个儿子是个过程。本来无一物,你何必惹尘埃!这个本来无一物太

重要了!你本来就没有这个儿子,那只是个因缘业力的显现。

其实这种公式放诸四海皆准。你本来就有房子吗?你本来就有儿子

卷五

33

吗?完全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我们今天要能不随妄转,要先从妄

想里面跳脱出来,这个很重要!叫作安住真如。整部《楞严经》讲了〸卷,

开悟的楞严就是告诉你安住力,你要站在什么角度来处理问题。

【76】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有,这个是大智慧的人!

我们人生有两种思考模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你有两种选择:看你

是要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有,还是站在有的角度来面对空,反正人生不是

有就是空。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站在本来就是空的角度来面对有,他是自

在的,因为这些因缘没有人可以障碍你,你就能够做你该做的事情。站在

空的角度来面对有,这个是大智慧的人。你执着有来面对空,因为你总有

一天要空嘛,你死亡到来时什么都没有了,你人生就很无奈,你完全被业

佛法修学概要

34

力牵着走,被妄想牵着走,两个都牵着你。我们现在会把人生弄得很复杂,

会把自己搞得很痛苦,就是我们站错了位置。我们思考事情时,习惯性站

在有的角度来面对空,我们太在乎心中的妄想、太在乎心中的影像了,太

在乎的结果让你今生很痛苦。第二个,你生生世世的业力就很重,你又触

动了生死业力。

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诸位!你还记得吗?你本来清净,本来自在,

本来平等,你还没有离开家之前,你是这样子的。后来你离家出走,跟那

些乞丐搞在一起,你就整个跟妄想打成一片了。但是你刚开始离家出走的

时候你是怎么回事呢?你要把你原来的面目找出来,否则你人生无解。“本

来清净”是最重要的!就是说,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来面对人生。所以诸位!

卷五

35

你遇到事情时,不要马上反应,记得,是先调整心态。如果你现在起烦恼

了,不要马上跟人家讲话,这个不对。你先告诉自己:我本来没有这件事

情。你要先从妄想里面跳脱出来,要先远离对立。

你站在一种本来清净的角度来面对人事,你的心是寂静的。你不断地

训练自己,告诉你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先念三遍以后再来处理事情,

慢慢慢慢你就在真如里面安住了。临终的正念是这样训练出来的。

【77】诸位!临终的正念不是靠佛号去压妄想!

诸位!临终的正念不是靠佛号去压妄想。很多人都不知道,以为用佛

号去压妄想,你不是妄想的对手。蕅益大师说,你这个人不用理观,没有

真实安住真如,用佛号来压妄想,你一天持〸万声佛号,持一百年,你压

佛法修学概要

36

制的妄想如爪中土,没有调伏的妄想如大地土。你完全事修不可以的,临

终的正念是靠理观的。诸位!不可能说,你生生世世打这么久的妄想,白

天也打,睡觉也打,你今生几〸年就要处理,不是这样子的,不是这个意

思。

你是靠智慧找到生命的安住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安住力是

根本!你安住错了,后面的调伏引导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因为你安住错了,

你就很辛苦了,整个人修道多辛苦啊!你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效果更糟

糕,甚至没有效果。你站在妄想的角度来处理妄想,完了!所以这个地方

很重要,这个地方就是找到我们生命的安住处。虽然我们还是会打妄想,

但是你不能住在妄想上面,你要住在你的本来清净的角度。

卷五

37

【78】诸位!你如果现在思考模式还是很冲动,最后死路一条!

我们再看第二个,返妄归真。今欲返本,我们现在从妄想里面要恢复

到本来面目,就必须要先发愿:一者立断恶的誓;二者立修善的誓;三者

立度众生的誓。断恶就是修戒定慧,远离杂染的身口意的行为,“复本清净,

名为断德。”修善就是修种种的六波罗蜜的方便,这个叫“积集资粮”。“复本

自在”这个是“智德”。第三个度众生,修慈悲行,“复本平等,名为恩德。”

这个修行的次第,先求断恶,破恶再显真,就是先远离这个妄想。

过去有一个雪峰禅师,禅宗的一位大德。另外有一位禅师是比较后辈

的,他去参访这位雪峰禅师。从山下慢慢慢慢爬上去以后,看到雪峰禅师

就顶礼了。雪峰禅师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禅师说我从山下走上来。雪峰禅

佛法修学概要

38

师说,那你一路辛苦了。这位禅师说:仰慕道德,不惮辛劳。说我仰慕您

的功德,所以我不怕辛苦。禅师是明眼人,就讲一句话说:汝犹醉在。说

你还没有醒过来。醉就是喝醉酒的醉,汝犹醉在。这个古代的人善根深厚,

你慑服他,你骂他,他起惭愧心。他马上跪下来说:请和尚开示如何让我

醒过来?我不远千里而来,就是希望您指点我一条明路,我不知道怎么下

手。雪峰禅师讲了一句话而已:出去。然后转身就走了。出去就是说,你

要从妄想里面走出去,不要老是住在妄想里面。

我们刚开始不是去调伏妄想。诸位要知道,你如果现在思考模式还是

很冲动,拿着刀就敢跟那个有机关枪的妄想去对抗,你最后死路一条,一

定有严重的挫折感。刚开始不是跟妄想对抗,不是啊!是先从妄想跳脱出

卷五

39

来,所以先有安住力,才有调伏力。你要先站在一个没有妄想的角度先跳

出来,然后你才有资格去对治妄想。修行的次第一错乱你就完了,你一生

一世无成。安住空性不随妄转,空性就是清净心,这是很重要的思想。这

一点我们待会再做一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