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 清 - epaper.jxwmw.cnepaper.jxwmw.cn/resfile/2020-04-03/10/10.pdf ·...

Post on 20-Oct-2020

19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梨花风起正 清 - epaper.jxwmw.cnepaper.jxwmw.cn/resfile/2020-04-03/10/10.pdf ·...

  • 扫一扫

    听读井冈

    B4B4 井冈山 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JIANGXI DAILY WENHUA GANPO■ 主编 罗翠兰 美编 杨 数B4B410

    第 2143期邮箱:cuilan1972@sina.com电话:0791-86849202

    家人在微信里发了一组照片:老家院子外面的那一排香椿树,在春雨的滋润下萌出了朵朵玛瑙色的嫩芽,像一个个跳跃着的精灵,仿佛带着战“疫”捷报踏歌而来,给疫情下许久未打理的院子增添了不少生机。

    香椿在我们村子里很是常见,每年农历三月初,正是椿芽上市的最好时节。香椿的嫩芽与榆钱、槐花,都是久负盛名的“树上菜”,并称为“暮春三菜”。

    早在汉代,农市就有椿芽售卖。古诗云:“嫩芽美味郁椿香,不比桑葚逊几芳。可笑当年刘秀帝,却将臭树赐为王。”说的是西汉末期王莽篡位,将刘姓子孙追杀殆尽,唯有刘秀侥幸逃脱,四处奔走逃命。刘秀落难南阳时(今湖北枣阳),又累又渴倒在一棵桑树下,恰有一团桑葚掉入其口,于是吃了桑葚而得救。后来刘秀做了皇帝,依旧心心念念着这美味,便回南阳寻封桑树。不料此时桑葚已过季节,刘秀认不出来,误把臭椿当成了枯干的桑葚,于是便封了椿树为树王。

    民谚云:“雨前椿芽嫩如丝。”椿芽作为一道时令佳肴,尤以谷雨节气之前的嫩芽最是鲜美。将新鲜的嫩芽采摘下来洗净剁碎,打入鸡蛋放少许盐搅拌均匀后,倒入锅中煎至金黄色,起锅装盘,一道香气诱人、老少皆宜的香椿煎蛋就做好了。轻咬一口,椿芽独特的清香迅速占领了整个

    味蕾,俨然是春天给予勤劳农家人的最好馈赠,也成了我儿时的美好回忆。

    都说“门前一株椿,春菜常不断”。小时候,家里孩子多,全家老小的生计就靠父母务农维持,虽然生活拮据,但父母“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念头却从未动摇过。为了让我们上学吃得营养些,勤劳的母亲在种满果蔬、养着家禽的院子外面,又插上了两株香椿。香椿枝干虽不能像其他树长得那样粗壮,但其向阳而生的生命力极其顽强,不用太费心打理,长得很是迅速。几年下来,曾经的两株椿苗,就变成了一排挺拔的椿树。之后的每年,都可以吃上好一阵子新鲜嫩芽做的香椿煎蛋、椿末稀饭。遇上好的年景,还能吃上两块椿叶腌制的米粉肉,光想想都口水直流了,那才真叫打牙祭。而谷雨过后的椿叶,虽然不如椿芽那么鲜嫩,但母亲会采摘下来洗净、剁碎、晾晒,做成盐菜常年保存。如此,一年四季都有香椿吃了。

    上中学的时候,家里离学校有一段较远的山路,还要穿过很大一片稻田。为了多挤点时间学好功课,中午基本不回家吃饭,但也舍不得去食堂打一份八毛钱的饭菜。记忆中,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早早起床生火做早饭和给我带去学校的午饭。矮旧的厨房里,柴火灶膛闪烁的火苗照着母亲瘦弱而忙碌的身影。春季开学后不久,当

    娇嫩的椿芽从枝头冒出,母亲就会及时采摘下来给我做香椿煎蛋,装在饭盒里带去学校。母亲常说:“头茬椿最是营养,多吃点。”当时的我,不太明白椿芽的营养价值,只在意它的美味。想着抽屉里的香椿煎蛋,整个上午都精神抖擞。中午放学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打开饭盒,任凭香椿的香味放肆地飘散到教室的每个角落,尽情享受着属于我的幸福时光。

    在香椿的陪伴下,我们姐弟几个相继考上大学,毕业后在不同的城市从事着自己热爱的工作。但春天回家吃椿芽,却是这些年我们不约而同的习惯,也是家庭团聚的幸福时刻。

    农历庚子鼠年,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家人至今没有吃过一顿团圆饭。弟弟是人民警察,一直在防疫第一线。父母虽已过六旬,但也没在家闲着,主动请缨担任村里的疫情防护员。妹妹在社区当志愿者。我和爱人因为战

    “疫”工作需要,一直分隔两地,每天听着广播里新增的确诊病例,我们恐惧过,也担忧过,但微信视频时却总是给对方一个最美的笑脸,相互鼓劲加油,怀着必胜的决心投入每一次任务之中。

    如今,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家人们还是没有见面。

    昨晚微信视频时,爸爸妈妈说,椿芽正好,回来品椿呀。是该回家品椿芽了。

    梨花风起正梨花风起正梨花风起正 清清明明

    特特策划策划别别别

    朋友分享了一个音乐链接。点开,看到一张古朴的唱片,那是谷建芬作曲的《清明》。唱片轻旋,前奏响起。空灵清澈的流水声潺潺而来,仿佛把我带入远古的深山。那水,是春秋绵山的细雨汇成的吧。零雨其濛,最惹愁思。紧接着,幽幽箫声随流水而来,其声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更令人愁肠百结。

    木鱼轻敲,如梧桐雨滴;沙锤浅摇,似春雨潇潇;歌曲的第二部分——童声齐唱开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部分曲调虽然以洞箫木鱼伴奏为背景,但童声甜脆,如甘纯的泉水,冲淡了箫声木鱼声带来的伤感。乐曲把我带到春的田野,目之所及,柳丝摇曳,绿草如茵。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提着竹篮,装着青团,蹦蹦跳跳地随长辈们走在祭祖的小路上。

    然而,清明毕竟是一个怀念的节日。想必,长辈给孩子们讲述了先人的故事,探讨了生命的神秘吧。孩子们似乎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懂得了许多,成熟了许多。接下来,乐曲的副歌部分依然是童声齐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但节奏加密,曲调深沉。我仿佛看到烟雨李唐,青冢过处,行人泪眼朦胧,春衫尽湿。箫声依旧,雨,仍在下。天长地久有时尽,唯有思亲无绝期。然而,毕竟是春天来了。副歌的最后一句“杏花村”三字音调渐渐扬起,让人感觉到一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生机。我的脑海里浮现一个古朴的村庄,村头,酒旗飘飘,红杏花闹,牧童横笛,白牯奋蹄。

    人生因有别离才更显相聚之幸福,因有死亡而愈显生命之珍贵。春光不可负,生命不可负。喝一杯酒吧,一仰头,前尘往事一口饮尽。停杯,出门,策马扬鞭再启征程。这首歌的第三部分是双声部童声合唱,低声部深沉厚重,高声部清脆明亮,犹如生命的两种状态交织在一起。生命无可逆回的老去和不可阻挡的萌发交织在一起,惆怅与向往交织在一起,晦暗和明媚交织在一起,凋谢和绽放交织在一起……情感达到高潮。

    舒缓深沉的间奏之后,歌曲回环往复,形成连绵不断、委婉深长的韵味。最后,在洞箫低回悠远的旋律中结束,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清明》一诗原本只有短短四句,但歌曲《清明》却在充分把握诗歌精髓的基础上,超越诗歌,把听者带入一个比诗歌意境更广阔的空间。这首歌曲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庄重与活力,感受到先人的睿智与博大。谷建芬曾说过“古诗文,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现在也正在唱给我们的祖先听”。传说昔日火烧绵山时,介子推曾为晋文公留下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若真如此,老祖宗把清明节安排在气清景明之季,其意该是要我们清心头之尘,明灵魂之垢;清生活之羁绊,明生命之责任。

    朋友圈里,女人们开始晒艾米果了,清明就快到了。其实古代清明节不仅是慎终追远、祭奠祖先的节日,还是一个和女性有关的节日。

    关于清明的传说中,有不少是对女人的礼赞。比如清明食俗青团的制作就颂扬了女性的聪明机智。传说孟姜女到长城祭夫时,带去的食品总是被守关的官兵没收。后来受一次偶然事件的启发,她弄来青菜叶子,挤出汁水,掺入白米粉里,做成青团子,成功地躲开官兵盘查,用一种极富创意的美味食品祭奠了自己的丈夫。从这一传说不仅可以看出古代女子的智慧,还可以看出远在秦汉时期,清明的青团食俗就已经很盛行了。

    关于清明节还有个说法叫“女人的清明节,男人的年”。为什么这么说呢?古代的女子需要遵守“三从四德”,深入简出,男女之间也不能逾越“授受不亲”之礼。不过未婚女子也并不是完全不能出闺房,在一些特定日子是可以出去走走的。比如清明节,在这一天年轻的女子可以出去踏青,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她们成群结伴出游,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有机会看到其他年轻男子。而单身的男子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相看那些还没有结婚的女子,然后找到一个心仪的对象,再拜托媒人去提亲,这样很可能成就一段美好的姻缘。

    古时清明的很多游戏活动都是以女性为中心,比如踏青、蹴鞠、放风筝、荡秋千等等。韦庄诗云:“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

    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在古代,荡秋千也是女子体育运动之一。苏 轼 有 词 曰 :“ 墙 里 秋 千 墙 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山西至今仍保留着清明“打秋千”的习俗,时间讲究前三天、后四天。月出即开始,姑娘、媳妇们都要一展风姿。太阳落山,必须停止活动。传说清明前后,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间出来玩秋千,人是不敢与鬼争的。虽然是迷信的说法,却也反映了对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亲人 能 够 与 生 者 同 乐 的 传 统 心理。清明节,山西还盛行放风筝。田间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欢乐的女子,手牵长线奔跑竞比。

    清明是厚重的,也是轻盈的。人们在春天哀悼亡者,同样在春天激扬生命。中国民俗学家施爱东教授在他的《梨花风起正清明》中写到:“在春天的节日里做适合于春天的事,这才是清明时节各种户外活动最根本最原始的意义。”此时,春江水暖,百 花 争 艳 ,春 光 明 媚 ,春 色 烂漫。女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郊野河畔,洗濯宴饮,游赏欢娱,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构画一幅清明风俗大画。

    高山流高山流高山流水里的水里的水里的气清景明气清景明气清景明

    □ 陈淑蓉

    又闻枝头椿芽香又闻枝头椿芽香又闻枝头椿芽香□ 黄 婷

    女人的清明□ 叶晓华

    四月的大地是绿色的天空是绿色的我的赣通码也是绿色的

    如果可以,在一首唐诗里请把我悄悄带走骑马、郊游、沿着柳堤踏青然后邂逅一位人面桃花的姑娘为她写诗,轻吹柳笛

    鸟儿在头顶叽叽喳喳漫天飞舞的柳絮发出春天的紧急召集令——

    走,踏青去

    风过清明

    煦暖的柔风翻开季节的日历一朵云风餐露宿从天空赶来用丰沛的雨水淅淅沥沥地庆祝天地清明

    在桃花攻陷的村庄青草柔软,麦苗青青

    梨花戴着白色口罩把心交给蜜蜂和蝴蝶交给远方的姑娘

    柳枝折起离别纸鸢放飞思念通过一朵鲜花的连线逝去的亲人们纷纷在记忆和泪水里回归

    风过清明所有的候鸟已经归来风尘仆仆的人间四月满载乡愁一路向前

    踏青去(外一首)□ 马从春

    清明时节外出踏青,处处都是令人心醉的春色,这最美丽的人间四月天,也带来了最鲜美的味道。

    翠绿的青团,好像吸纳了春天的气息,这道极富清明节特色的时令美食,曾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点赞道:“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春天里第一次吃青团,叫做“尝春”,就是在品尝春天的味道。用艾草汁做成的青团,多在甜甜的豆沙馅中嵌一小块水晶般的猪油,吃起来甜而不腻,满满的都是春天的味道。

    如今的青团花样翻新,除了传统的豆沙青团,还有奶香紫薯肉松青团、爆浆奶黄流沙青团、鸡丝培根青团、蛋黄肉松青团这样的

    “硬核”青团、“网红”青团,让吃货们趋之若鹜。大家大快朵颐时,就感觉碧绿松软的外皮格外清雅,浓郁的草香留在唇齿之间,醇美无比。

    俗话说:“清明螺,赛肥鹅。”清明时节的螺蛳最为清爽肥美,据说清明螺还有明目亮眼之功效,故被称为“亮眼螺”。吃螺蛳相当有情趣,真正的吃货会津津有味地全身心投入这个过程。倒上一杯酒,动口又动手,不知不觉间,面前就堆了一大盘“空弹壳”。

    小小的螺蛳,菜式花样还很多,配上豆腐是“金螺白肉羹”,配上韭菜叫“螺肉炒韭菜”,什么也不加的有清炒螺蛳、酱爆螺蛳、香辣螺蛳等。在上海,我吃过一道马兰头拌螺肉,是将青壳螺蛳肉加佐料煨至入味后,和马兰头末一起拌匀,再淋上麻油,有清香的野菜风味。

    甜肥软糯、油润晶莹的酒酿饼,是最能唤醒春天味蕾的清明节江南小吃。刚出锅的酒酿饼,两面金黄、油润光亮、热气腾腾,咬上一口,面皮松脆伴着酒意,嘴里融合了面粉香、清酒香、馅料香、猪油香,越嚼越感觉丝丝入扣。

    酒酿饼有玫瑰、豆沙、薄荷等口味,我最喜欢玫瑰馅的,首先是颜色好看,白色的面皮裹着粉红色的馅。而最诱人的,是可以看到馅里有鲜艳的玫瑰花片。曾有位美食家这样评说玫瑰馅的酒酿饼:一层层的玫瑰红似要渗到皮上来,有一种“红杏出墙”的青春意味,又像是一个美人身披玫瑰色的花衣。这样的比喻,真是很有妙味。

    舌尖上的清明节,就是吃货们的一场春日约会,让你心心念念,美到心头。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宋代高翥的《清明日对酒》对清明这个传统节日进行了生动写照。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淮南子》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关于“清明”二字的来历,《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催发着无数文人骚客的诗情雅兴,留下了许多打动人心的清冷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杜牧诗中描绘的凄清景象。而苏轼的清明却有着另一番意境,他在《东栏梨花》里写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他告诉人们,这美好的时光当然是令人陶醉的,但人生几何,切莫因为沉湎于此而忘记了珍惜时光。每年清明,我们都应该多一些对生命的感悟,把追思与嬉戏均匀地撒在四季,让岁月芬芳,让灵魂春色永驻。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的诗句,道出了千万游子清明盼归与亲人团聚的心声,流露出淡淡的无奈和惆怅。“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宋代诗人陈与义这首绝句充分反映了对清明节的留恋和倾情。

    清明扫墓,成为历代诗人的神来之笔。“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唐代张继的《闾门即事》。再有

    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最具代表意义的当属明朝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诗云:“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宋词中的清明更是清丽委婉。“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这是南宋吴文英的《风入松》,属清明怀人之作,清雅素淡,细腻委婉,抒发了作者醉心于缅怀往事的惆怅之情,表现了作者对意中人的无限思念与盼望。

    宋代张先的怀人之作却透着孤寂与愁苦。《青门引·春思》:“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词中所写时间是寒食节近清明时,地点是词人独处的家中。全词抒写了词人感于自己生活孤独寂寞,因外景而引发的怀旧情怀和忧苦心境。

    大文豪苏轼的悼亡词堪称清明佳句,《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情感真挚,催人泪下,一代豪放派词人竟能写出如此缠绵婉约的词句,可见其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唐诗宋词里的清明,总是带着淡淡的清雅和浓浓的风韵,给人无尽的遐思和心灵的慰藉。

    吃货的春日约会

    □ 陈卫卫

    诗词里的清雅风韵诗词里的清雅风韵□ 魏益君

    在春天的节日里做适合春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