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老手艺人系列 绣花师fydaily.fynews.com.cn/resfile/2014-12-06/16/16.pdf · &$$+...

Post on 31-May-2020

32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寻找老手艺人系列 绣花师fydaily.fynews.com.cn/resfile/2014-12-06/16/16.pdf · &$$+...

老家的妇女绣花技艺一代代相传,我十二岁那年给闹周的小表妹做了双绣花鞋

我娘家在桐庐县窄溪黄家村,我上过初中,在那时,一个女孩子能读初中,已是相当不错了。!"#$ 年,我在桐庐县委工作,!"%& 年任分水县百江区妇联主任,后调到分水县广播站。'"%(

年 )$ 月,新登、分水、桐庐三县合并为桐庐县,我调到新登区广播站。!"*) 年 )& 月,恢复富阳县,新登划归富阳。就这样,我成了富阳人。丈夫解放前参加金萧支队,)"*& 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我也受了株连,调到新登林场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丈夫落实政策,后来离休,我也在 )"+" 年调到富阳县林业局工作。

我娘家黄家村的妇女,祖祖辈辈传下来都会绣花。我妈妈、奶奶自然有一手绣花的好技艺。我从小耳濡目染,也学起了绣花。因为怕自己绣的花不好看被人讥笑,只是背地里偷偷学的。我 )& 岁那年,得知表妹要闹周了,瞒着家里人做了双婴儿绣花鞋。闹周这天,我把这双绣花鞋拿了出来,给表妹穿上。舅舅、舅妈他们看得呆住了,他们从来没有看到我绣过花,根本不知道我会做婴儿的鞋子,都夸我心灵手巧。

上个世纪 *, 年代,黄家村办起了绣花厂,我每次休息天回家,都要到绣花厂去转转,还向他们要来花样(画在纸上的绣花稿)、珠子等,回单位后,晚上空闲的时间就绣花。

文化大革命中,我在枕头套、围嘴、小孩衣服上绣花,那个时代,绣花也要革命化,绣的都是葵花向着红太阳、丛中笑的梅花,以及“忠”、“飒爽英姿”、“红烂漫”等字。那个中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右上为党徽,左下为向日葵的枕头,至今我还保存着。

上世纪 ($ 年代末,那位姓许的小姐妹来找我,说是一件新羊毛衫放在箱子里多年不穿,拿出来准备穿时,发现有个虫蛀的洞,抛弃太可惜了,要我想想办法。我看了下,就在洞上绣了朵花,不但把破洞掩盖了,还更加好看。她穿上后,别人都说好,还问她是哪里买的呢。

我儿女的衣裤,也都绣花,特别是易破损的地方,绣上花,既美观,又牢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毛线衣上绣花,我也绣了不少,当然,颜色、图案要搭配好的。

前几年的端午节前夕,我到春江街道农村去做绣花香袋,富阳电视台去拍了新闻片,在“新农村,新气象”节目中播放,后来连杭州电视台也播出了。

杭州材料店老板介绍我做丝带绣,富阳老年大学因此增设了刺绣技艺课

&$$+ 年,我在市场上发现了丝网花,就买了)- 元材料,做了十朵红玫瑰,插在玻璃花瓶里。因为在林场工作,我爱上了种花,老年大学花协会办春季花展,我把玫瑰、吊兰等鲜花拿去参展,顺便把那盆丝网花也带去了。想不到这盆假花引来了很多人拍照。这一来,老年大学让我去上手工技艺课。这年下半年,开了一个班,学员控制在 %$ 人,要学的人非常多,不少人还报不上名。

这学期结束,举行结业典礼,我要学员们每人拿两盆丝网花布置会场。结果拿来了一百多盆,会场上都是花,反应很好。要学的人更多了,后来还收了 %

名男学员。丝网花手工技艺班也一直办下来了。为了节约成本,我做丝网花的材料都是到杭

州城北小商品市场批发进货的。去得多了,老板也熟悉了。&$$( 年的一天,那个材料批发店的老板对我说:“黄老师,你会刺绣,做丝带绣很好的。”我说没人教,他说非常简单的,只要会传统绣花的人,一学就会。老板教我了,我当场学习起来。技艺和传统绣花差不多,只是细细的丝线改成了粗粗阔阔的丝带,针眼也大,老年人眼花的多,上了年纪就绣不成花了,这不是可以弥补老年人无法绣花的缺陷吗?我非常感兴趣,买了些丝带绣的材料和十多件样品,回家后练了起来。

我觉得这种新刺绣技艺值得推广,就向老年大学的领导请示,是否开设丝带绣的手工技艺班,领导非常支持。我在丝网花班中挑选了 - 位 *$ 岁左右,有绣花基础的学员,带她们到杭州那个市场学习。学了几个小时,基本掌握了要领。这年 " 月份,丝带绣手工技艺班在富阳老年大学开班了。

把传统丝线绣和现代丝带绣结合起来,这一技艺很快在富阳传开了

丝带绣以丝带为绣线直接在织物上进行刺绣。工具为针、剪刀、绣花绷(圈)、打火机,打火机主要是用火在丝带上燃一下,使丝带不发毛。针法简单,一幅画只要几种针法,看得懂,学得会,老年人容易接受。会刺绣的人一学就会,熟练了几个小时就可以绣好一幅简单的画,有成就感,老年学员非常喜欢学。有位姓程的学员,是退休教师,她说,这门刺绣技艺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了。除了老年大学的学员,连周边社区的妇女也产生了兴趣。有的打电话,有的上门来要我教她们。大家喜欢,我自然高兴,我都会毫无保留地把这技艺传教给她们。一些年青人虽然也想学,但因没有刺绣的基础,学

起来困难多了。以前,绣花材料我都是去杭州、义乌等地购买

的。现在和生产厂家熟悉了,只要一个电话,把所需的材料告诉他们,就会快递过来,方便得很,那些学员也都让我给她们捎带。

丝带绣光泽柔美,色彩丰富,颜色鲜艳,花纹醒目,画面明亮,立体感强。而传统的丝线绣通过多种彩色绣线的重叠、并置、交错,产生华而不俗,工整绢秀,色彩清新,雅艳相宜的国画效果。我就把传统刺绣和现代丝带绣结合起来,该细腻的地方用传统丝线绣,该粗放的地方用丝带绣,使绣品粗细有致,浓淡相宜,显出真实感。

我用丝线绣和丝带绣相结合的绣法,绣出了《迎客松》、《大鹏展翅》、《松鹤图》、《鸳鸯嬉水》、《花篮》、《梅兰竹菊》、《牡丹》、《玫瑰》、《紫藤》、《发财树》、《福禄寿喜》、《家和万事兴》等字画。除了把花绣到了靠垫、枕头等实用品上外,还以画的形式进行装裱,作为艺术品悬挂在厅堂、房间。这些年来,我绣的绣品起码也有一两千件了,大多数送给了亲戚朋友。

不知是遗传因素还是在我的影响下,我的女儿、外孙女都会刺绣,外孙女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了,休息时做一些小绣花艺术品,比我的时尚多了。

我喜欢打腰鼓、跳舞、太极拳,现在重新迷上了刺绣,还要到老年大学每周上一节课,平时要备课,没有功夫参加这些娱乐活动了,只好把那些

“道具”藏起来,放了满满的一橱。刺绣要动脑、动手,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锻炼

了身体,我身体的各项指标都好,每年打在卡上的医疗费还有剩余呢。看来,老年人找点健康向上的事情做做,对身心都是有好处的。

采访札记

■寻找老手艺人系列

听说16 2014年12月6—7日■责任编辑/蒋立波 ■E-mail/fyjlb@126.com ■电话/63345151

富阳的刺绣不知始于何时,从流传下来的歌谣、民谚中看出,旧时的妇女都会刺绣,以致卖绣花针线的货郎不时地出现在富阳城乡。姑娘向意中人赠送的信物,都是绣花的扇子、手巾、香袋、鞋垫等。

事先,我并不知道黄川秀是刺绣能手,只知她会做丝网花,且年龄七八十岁了,准备采访她。打电话后,她告诉我,丝网花制作虽然是她引来的,但只是 2007年开始的,她制作也只有 7年时间,还不能算老。而刺绣,才是她的

“老本行”。我决定对她作为刺绣的老手艺人进行采访。

黄老师家在幸福路,进入一楼的她家中,好似进入了花园,客厅和阳台院子,都是花。客厅里的是假花,摆放在桌子、茶几、凳子上的花瓶、花盆里,插着丝网花;镜框中装裱的丝带绣画,有的摆放在桌子上,有的悬挂在墙上。阳台院子里是真的花草树木,尽管已是深秋,看起来还春意盎然。黄老师说,她喜爱种花草,得益于林场的 20余年,和林木打交道,使她爱上了种花,种了一百多盆,连狭小的院子里也有棵树。

正因为这些花花草草在她脑子中扎了根,使她能画一些简单的花鸟画,一些绣品的花样图案,是她自己创作的。她早期的绣花作品,留下的已很少了,但那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枕头,还保存着,她特地到楼上拿来让我观看,也可以说是“文革”的文物了。

尽管 80多岁的老人了,她还要到富阳市老年大学为学员们上手工技艺课。平时在家中,上午买菜,下午帮儿孙做些家务事,刺绣一般是排在晚上的。她的第二代、第三代也会刺绣,后继有人,使黄川秀老师感到很欣慰。

绣花师黄川秀/口述 陈志荣/整理

黄川秀,女,() 岁,家住富春街道幸福路,富阳市林业局退休。娘家在桐庐县,那里的妇女有绣花的传统习俗,以致她从小就喜欢这一技艺。上世纪 ($ 年代,流行机绣,后来电脑绣花也出现了,富阳会手工绣花的人越来越少,而且都上了年纪。黄川秀不肯抛弃这幼小学会的技艺,退休后,还在传统丝线绣的基础上,引入时尚的丝带绣,使传统和现代的绣花技艺相结合,并通过老年大学等基地进行传授。由于她的努力,这一刺绣新工艺已在富阳开花。

黄川秀的绣花用于枕头、靠垫、鞋子、香袋等。因此,&$). 年 )) 月,她被认定为富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虽然是香袋技艺,但她的香袋是以绣花为主的。

黄川秀保留的一个“文革”时绣花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