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悠悠 弹一朵最温暖的花 亲 人(组诗)梦华录》中所记了也。”...

Post on 21-Feb-2020

29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往事悠悠 弹一朵最温暖的花 亲 人(组诗)梦华录》中所记了也。”...

弹一朵最温暖的花弹一朵最温暖的花

写吃的文章的作者很多,读者也很多。这不是咱们这个时代独有的特色,是人类自古以来心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看一个人怎么安排一日三餐,大概可以看得出来其生活的品位和节奏。

这类文章的作者读者,大概也是可以分成若干等级。第一类是擅长描写美食的,不管是千年人参还是霜冻萝卜都能描写得活色生香,诱人食指大动。最典型的是十几年前以南方报业为核心的沈宏非等人,至今我还忍不住时时抄袭这个胖子描写冰激凌的调调:“当一把木柄银匙无声地从雪糕的表面缓慢滑过,时间停止了,致命的诱惑从这一刻开始:随着银匙的移动,雪糕像波浪般优美地卷起,姿态有如一位正在起床的美人,划出了一个可爱的弧线。俯耳过去,又会听到一种沙沙的响声,像狐狸在雪地上踏过。即使是假手于人,一样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执匙者手部正在遭遇的那番娇弱无力的半推半就。”

这种描述,声色味俱全,麻辣烫爆表,把人全身的感官都挠得痒痒的,你看完恨不能马上抄下地址电话,快马加鞭跑去大吃一气。这是真正的有激情的吃货,菜刚上桌就唯美拍照,吃上两口即咂嘴赞叹,一顿饭还没吃完朋友圈已经点赞 36个,问地址求电话约饭局的评论已经排队等着回复了。

第二类好吃之徒的特点在于语速稍慢,喜欢使用过去式。慢吃多情型作者最常用的描述是马尔克斯式句子:很多年后,我始终记得我年轻时候吃过的什么东西。此派以汪曾祺为代表,因为他们经历过战乱播迁,美食的回忆常常容易有山河岁月的背景。汪写吃鸡:“华山

南路与武成路交界处从前有一家馆子,做油淋鸡极佳。大块鸡生炸,十二寸的大盘,高高地堆了一盘。蘸花椒盐吃。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七八个人,人得三五块,顷刻瓷盘见底矣。如此吃鸡,平生一快。曾与老昆明谈起,全似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所记了也。”

还有一种把食物和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方法是:描述我和某某人一起吃过什么。此派以林文月为代表,她写了整本《饮膳札记》,每篇必提到父兄师徒。这类带着深远回忆和美好人情的美食作者,不仅会写下菜谱、制作过程,更擅长的记录下与某种美食相关的气候、环境、历史、变迁,偶尔还有点旧雨新知故事、悲欢人生感慨。这是对吃食有绵长之爱,懂得珍惜口腹之福的人。穷的时候吃青菜豆腐也觉得美味,如丰子恺描述他们在缘缘堂吃煤炉豆腐,有钱的时候也能脍不厌精食不厌细,如梁实秋写在塞外吃口蘑羊肉。这种人,是美食的爱人。他们爱吃,懂得吃,珍惜着吃,别人看着他们和吃食之间的爱情,看着看着会生出羡慕来。

后来的《舌尖上的中国》著名的讲解词走的就是这个路线:“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

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这类作者和读者,你喊他吃货,他不会生气。汪曾祺描述他和别人打赌吃遍天下所有能吃的东西,后来被迫吃了整桌苦瓜宴。这类作者读者愿意为了吃受千般苦,何况是被喊声吃货呢。但是你不好意思那么喊,你总觉得这种描述里有比口舌之欲更厚重一些的东西。

第三类人看起来完全不把食物放在眼里,但却偏偏能三句两句写成无法忘怀。近代最典型的是周作人:“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讲了半天,没有一字说好吃,他自己也一点都没有留恋的样子,可是你就被他说的婉转徘徊、牵肠挂肚。

这样的文章,你不会看完就问地址在哪、我们什么时候也去吃吧?但你会把书买回来,年轻的时候看一遍,在这页书下面打个小小的折,多看两眼。中年的时候再看一遍,还是在同一行句子下停留多看几遍。到老了,眼睛老花了,路过浙东的春天,看见妇女在挖荠菜还会

问问:好吃吧?好吃呢。周作人这学的是典型的古人风范。

杨式凝著名的韭花帖写“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馐,充腹之馀,铭肌载切”。他不说这东西如何如何,他只说秋天我正没菜吃呢,你送来的韭菜花正好就羊肉。杜甫也如此: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没一字抒情也不说一句滋味,但你合上句子,突然就想找个老友、烫杯小酒、共此灯烛光。

这正是中国人对待吃的稳重人生观。一生能着几两屐?一世有许多比吃更重要的事情。自魏晋风流唐宗宋祖以来,有人和故人一起具鸡黍话过桑麻,在玉门关外喝过葡萄美酒,在雪天黄叶村中饿着肚子写下《寿宝玉红楼开夜宴》,在这样的笔下,吃这件事,哪里值得一说?但偏偏他们随口提起什么吃的,那些吃的就属于他们了。李白的胡姬酒你若到盛唐能不去喝一碗?眉州的东坡肉你忍得住不举筷?杨绛为钱钟书配的滇红、闽红、祁红三合茶,你不想试试也为女朋友冲一杯?

苏东坡说的最好:“早韭欲争春,晚菘先破寒。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这些人,不爱吃的,反而是爱屋及乌的读者我们,被这些吃食勾搭上了。这样的人,我们不敢也不愿意喊他们吃货。他们吃的哪里是货?是人生观。

开卷随感开卷随感□ 金丹丹

他们不能叫“吃货”

地址:宁德市蕉城北路 15号 邮编:352100 办公室 2821264 新闻部 2878020 2556904(传真)专刊部 2833373(传真)记者部 2805839 摄影部 2833001 发行通联部 2833117 广告部 2823365 零售 0.80元 广告许可证 0001号 闽东日报社印刷厂印刷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4A 太姥山下2017年6月11日 编辑:徐龙近 美编美编::吴城鑫吴城鑫 校对校对::叶丽文叶丽文 电话电话::28051332805133 邮箱邮箱::mdrbwy@mdrbwy@163163.com.com

往事悠悠

□ 甘湖柳

说起缺衣少食,我总是不由自主想到村里的那家六兄弟来。小时候听大人说,他们一家是挤在一床破棉被里裹大的。山区的冬夜特别寒冷,到了晚上,鸡鸭归橱了,牛羊也进栏了,父母俩将六个孩子归拢到窄小的床铺上,三个人共一边床头,脚并脚地码好,然后将那已经被磨得没角的、破成几大片的黑乎乎的破棉胎,拼贴在他们身上,再披上装稻谷用的粗麻袋,最后盖上蓑衣,吩咐道:乖乖地睡,不要乱翻身啊!……他们俩则和衣而卧,一人靠里,一人靠床边守护在两侧,儿子们就在这床破棉被里长大了,而且个个长得身强体健。

成长的岁月里,一家人挤在小小的被窝里,用彼此的体温抱团取暖,共同营造出浓浓亲情,没有什么冷暖差别,这样的被窝,一定是天底下最温暖的被窝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棉被是每家每户的必需品,也是民间婚嫁必不可少的嫁妆之一。那时候,置一床新被子,是家里的一桩大事,因此,能盖上一床厚实温暖的棉被,算是冬日里最奢侈的享受了。虽然手工弹棉花的手艺渐渐消失,但在老一辈人心里,关于棉被的记忆依旧暖意十足。

棉花一生开两次花,第一次,五颜六色,展示美丽。棉花是锦葵科,花和木槿非常相似,除白花之外,还有黄、红、粉等色,通常说的棉花,是棉开花结实吐絮而

成的纤维,很少人见过正在开花的棉花。第二次,纯洁如云,温暖人间。正如清朝马苏臣一首诗《题棉花》所说:“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有了棉花,人类将不再畏惧酷寒冬日,是弹棉工匠巧手发挥,辛勤劳作,将棉花变成了棉絮,做成一床温暖的棉被。中学时我们都学过黄道婆的故事,说她年轻时流落到海南岛,从当地黎族人那里学到了纺织技术,回到吴地后,把这种技术教给大家,推动了当地持续几百年的“棉花革命”,才有了后世堪与“苏湖熟,天下足”的稻米媲美的“衣被天下”的棉布生产。

那时候的棉花被,都是找弹棉花的手艺人制作的。如今,手工弹棉花已经鲜少见到,在一些城镇的偏僻小街区,偶尔还能见到有一家棉胎加工店,使人约略可以推想起传统弹棉的程序。从前没有机子,需纯手工用弹弓弹棉花,一床棉被,要经过多道工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老的弹棉花用具看似十分简单,一张弹花弓,一条竹蔑,一个木槌,再加一个厚重的木碾盘。弹花弓长度大约与弹棉师傅等高,弓弦用牛皮线子,最好是牛脊背上的皮割线做成,木槌用枣木等硬木制作,蜂腰灵巧,坚韧耐敲。木碾盘最讲究用香椿木或红豆杉做成,厚实沉重,使棉花和网纱咬得紧实。

第一步,将棉花破成棉絮。记得曾经看过的一个谜语,留给我的印象很深,谜面是:四四方方一块地,独自一人在唱戏,

槌子敲得凤点头,琵琶弹的雪满地。没错,谜底就是:弹棉花。

操作时,竹蔑铺在门板上,放上棉花,弹棉花的师傅身背弓弦,手持木槌,弦朝怀里,弯腰使弦紧贴棉花,右手持木槌弹打弓弦,手里的木槌有节奏的敲击在牛筋做成的弓弦上,扑哒、嘡,扑哒扑哒、嘡,发出富有韵律的声音,弓弦的跳动使棉花蓬松起来,弓弦响处,棉絮飞舞如雪花飘洒。每一朵棉花被弹得松散蓬乱,千上万次的机械敲击之后,案板上堆积出一层洁白松软的花絮,像一朵巨大的雪花盛开在眼前。

第二步,将棉絮包成棉胎,要牵一张棉纱织成的网,这是为了让棉被更牢固。我喜欢看弹棉花的师傅包棉胎,这时候一般是师徒两个人站在棉被对角位置上,一个人手里拿着细细的一根竹条,用尾部略弯的竹竿钩线,绕过钉子,再钩线、绕回,手法好似钓鱼,上面钩着细细的纱线,另一个人在对面接应,这就是“槌子敲得凤点头”。如此机械反复,被面上便出现几十条斜行的棉线。纱线来回穿梭飞舞,蜘蛛结网般在棉胎上织下一张纵横交错的

天罗地网。一般的棉胎用的都是白纱线包裹,如

果有些婚嫁用的棉被,弹棉花的师傅会选用大红的纱线,在棉胎上面划出不同的喜庆图案,譬如一个大大的“囍”字,一对并头的鸳鸯,或者“百年好合”之类的祝福。

弹棉花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用厚重的圆木盘将棉胎不断地进行压磨,棉纱网和棉絮压紧,使其粘连,牢固,压磨之后的棉胎才会变得平整结实。此时,棉被雏形已现。

传统棉被弹制这门手艺不仅是门技术活,更是繁重的“脏累活”,师徒两个人忙活一天只能做一床棉被。随着生活条件改善,这夜夜陪伴我们每个人的一床被子,也是花样百出,有鹅绒被、蚕丝被、驼绒被、羽绒被……等等,从事学习和传承手工弹棉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2016年,宁德市政府公布的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弹棉技艺(屏南)”也名列传统技艺类项目中。人生在世,很多温暖的回忆都与被窝有关,说到这时,你是否忆起,小时候盖过的那一床暖暖的棉花被?

那一刻,双壁夹峙间,我仿佛站在时间的侧面,凝望来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这是锦溪最为神秘的水上一线天。与其说是溪峡至此蓦然收紧,不如说是高耸绝壁悄然打开了一条裂缝,狭窄幽深的潭面仅容一张竹排通过,伸展双臂,指尖触及左右粗糙潮湿的岩壁,冰凉沁人。幽暗的光影中,仰望峡谷上空,密林掩映,隐约天光中泊着叶丛、云彩,如辰宿列张;低头看水底,丹崖茂林倒影交叠,几只小鱼在满溪碎瓷中穿游,悠然自得。俯仰之间,竹排已轻轻擦过双壁,挣出裂缝。

锦溪地处邵武市西南部的肖家坊镇天成峡谷内,是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亿万年的时光雕琢,地壳运动,水与风的磨砺侵蚀,形成其独特的丹霞地貌,溪流两岸层峦叠嶂,连绵起伏,峭岩绝壁,千姿百态,令人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锦溪就在这丹山碧水中静静流淌。

曲流深峡构成锦溪水路独有景观。锦溪景致有九折弯道,其中八道弯为 180度的大转弯,有的急转辐度几近360度,水面最宽处有十米,最窄处仅一米多,溪水深浅不一,溪流张驰有度,在排工的掌控下,竹排载着我们,在缓流疾浪中淡定穿过。两岸悬崖峭壁,险峻挺拔,植被丰茂,林木参差,处处皆是神来之笔。造型各异的奇石似是峡谷间的各种动物、生灵点化而成,附上人们的想象之后,有了动人而具象的名字:猴王峰、神龟石、姐妹石、骆驼峰、田螺岩、宝塔峰、仙人台…… 雄浑

粗砺的峰岩上遍布洞穴,大的如厅室,小的如鸽卵,令人叹为观止,更有迎面巨岩孤傲高立,山体千疮百孔,斑驳不堪,状如骷髅,原来是长年风力雕凿重力崩解所致,其斑驳沧桑与周围如画风景形成强烈对比,震撼人心。大自然一旦与坚韧的时间相联手,产生的力量令人心生敬畏。

越往锦溪深处,湿气渐重,绿意渐浓。岸边石缝丛生的菖蒲茂盛青翠,峭岩上层层叠叠长满绵密的龙须草,高崖上青绿色的兰花含幽吐翠孤芳自赏,叫不出名字的各种奇树异草掠过眼前,无不展示强劲的生命力。青苔黄苔地衣铺满粗糙岩

壁,呈现沉郁苍厚的绿色与绵实湿润的质感。放眼这无垠山野中的一草一木,每一株都是自己的主人,与天地共沐日月之精华,于四季运行中呈现最为自由舒展的姿态,充满灵性,绿意怡人。

八公里水路,一个多小时的行程,一路感受山水妙趣,泛溪逐流,浑然忘我,不知今夕何夕。记得《礼记》中记载有这样一首诗《腊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这首上古的祭祀祝辞,唱的是在自然灾害面前对万物回归其位、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现在,锦溪正在属于它自己的峰壑间自如流转,如一匹

蜿蜒流动的织锦,浑然天成,纯净本色,芳华万年,处处透着自然的玄机。

时空悄悄改变着一切。千百年来,沉积与寂灭,消亡与重焕,都在日升月落、春风送转中更迭交替。正是这山的坚峭挺拔,水的柔软包容,彼此润泽投射,互相依存,历经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才形成了眼前自然保护区的整体,造就了这幽奇神秘的小宇宙,自成原始神秘的生态体系。

锦溪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碗底溪。传说在明朝末年,景德镇一位制碗师傅逃避战乱至锦溪,被此地奇秀风光吸引,定居下来并开设了瓷器作坊,称为锦溪坊,也叫古龙窑。这门古老的人工制碗工艺,就此在锦溪畔世代相传。从练泥、拉坯、制坯到刻花、施釉、烧窑、彩绘,都采用最原始的制瓷窖具来完成。每逢雨季,古碗碎片随水流倾泻而下,冲入锦溪,散落浅滩,沉积溪底。日积月累,溪中不计其数的古碗形成了碗底溪奇观。这些历经四百多年风雨的瓷器碎片,质地细腻,气质朴拙,传递着一个远去朝代的信息,成为峡谷的一道文化符号。如今,锦溪坊建起了陶瓷博物馆,游客到此可以亲身参与体验瓷器的制作,感受民间制碗技艺的魅力。

人们常说,生命是一条婉转的河流。一个人,如果经历了世事的锤炼,将变得通达内敛。一条溪,如果经过了时间的洗炼,将变得清透本色,一如眼前静静的锦溪。在山水的感化中,终于明白,时间,是一道多么华美的馈赠,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坦然接受呢?

(题图摄影 徐龙近)

□ 朱雅秀

静静的锦溪静静的锦溪

■■山水探幽山水探幽

母 亲一

她相信水有水神,火有火神灶有灶神,门有门神……

这些神,像本领超强的远房亲戚有时候请他们到家里来一碗饭,一双筷子,几碟小菜还有一道汤

她坐在沙发上给出生不久的小孙女织毛衣等亲戚们吃完了,再去收拾碗筷

家乡的棺山被开垦,种上油菜花她在花海中徜徉默念大悲咒

她的父亲埋在这里她的母亲埋在这里

遍野灿烂,满地落花她拥有家乡人和异乡人双重身份老枫树还在,它见证了土地抛荒时,草们在撒野而开垦后的金黄,黑夜里也会闪光

还见证了,多年前一支接亲的队伍,她是新娘

她和自己的嫂子、自己的妹妹、自己的姐姐大吵过可这些人终究不能成为她的敌人

只有他,长期占了她的身体还给他煮饭、洗衣直到肌肉松弛,头发掉落她发狠地骂他、打他

她的妹妹来了,姐姐来了嫂子来了因为吵架,老姐妹们又多聚了一次

她对抗皱纹的办法就是把菜烧得美味可口

中秋节,一道菜接一道菜地上热气腾腾后面她的脸果然显得年轻了许多

她越来越像楼下的老香樟树无论是谁把脏水倒在它的根部依然不动声色地伸展枝枝叶叶

“儿孙们的药都给我一个人喝掉了”她仰头,把一碗药汤喝下咧开嘴笑

认石作父

聋了二十年父亲越来越像石头

幼年多病算命先生让拜一块石头作父

当年,父亲叫我给那块石头磕头然后,他也拜

脾气很硬的父亲额头放在地面

几年前,石头被铁钎撬开,一车一车运往建筑工地

父亲做过铁钎手抬过另外的石头

使出超过自己的力气身体一块一块分裂

父亲说,到现在耳朵还哄哄作响

父亲偶尔谈起石头保佑过很多人

夭折的孩子,好多也埋在它的周围

诗海拾贝诗海拾贝

亲 人(组诗)

□ 林典铇